娘子关前课堂教学设计
第二部分“初次踏着河北的土地”,阅读该段文字,回答问题。
(5)找出该部分中记叙游击队战斗内容的三个被动句子。作者对这些内容采用的描写方法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
(教师提示、总结:文中有三个被动句①“……不久以前被游击队击毁了一个,……”;②“……正太路的铁桥又常被破坏……”;③“……枕木通通被移去……”采用的是间接描写。)
(6)文中叙述了井陉县蒋家村的一个老太婆给我们水,并微笑着招呼我们:“进来坐坐吧,里面暖一点”。这一代表性的情节说明了什么样的丰富内涵?
(教师提示、总结:说明了敌占区的人民打内心深处惦记、关心和欢迎自己的亲人八路军到来。同时也加深了作者对敌占区人民的认识与热爱。)
(7)“老年中国人的热情,不大有喧嚣的表示,总是含在微笑的眼睛里,或是简单而又温暖的语言里。”这句话中的“喧嚣”一词原义是什么?在句中作何解释?将“喧嚣”换成“喧闹”或“喧哗”行不行?为什么?
(教师提示、总结:“喧嚣”的原义是说大声叫嚷,声音杂乱,不清静。在句中有着热烈、张扬、外露之意。“不大有喧嚣的表示”,即热情不外露、张扬。“喧闹”意为喧哗热闹,要用于群体场面,用于形容某个人是不恰当的;“喧哗”是声音大而杂乱,要用于群体场合,用来形容一个村妪也不妥当。)
(8)简要分析下面一段文字,说明作者运用了哪些表达方式?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从这个老太婆的眼睛和招呼中,我们可以觉察她对于祖国的兵马,有无穷的热烈的情意。谁说河北的人心完了呢?井陉县城已经被占快半年,但这村妪的心还是民族的。
(教师提示、总结:从对“村妪”热情供水和微笑招呼之事的叙述中,作者深深地认识与体会到了老百姓对八路军有着“无穷的热烈的情意”,心心相连,而这“村妪”的心,就是“自由河北人的心”,就是中华民族的人心——爱国主义之心。这段抒情性很浓的议论文字,有力地表现了人民群众高昂的抗战热情、坚强不屈的民族气节和对抗战必胜的坚定信念,抒发了作者对人民群众由衷的赞颂与热爱。)
第三部分“通过敌人的封锁区”,阅读该段文字,回答问题。
(9)该段文字中是怎样写通过敌人封锁区的艰难的?(参看“麻烦有两处……不容易过的。”这段文字内容。)
(10)该段文字歌颂了八路军战士和游击队员不畏艰险的顽强斗志和崇高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选了几个典型人物的材料来写的,表达了怎样的思想内容?这样写对表达本文的中心思想起到什么作用?
(教师提示、总结:选了两个典型人物的材料来写。一个是十四岁的四川“小鬼”鲜才文;一个是不大寻常的女性张瑞华。他俩都能“把艰险当成了家常”,这是颇具代表性的。鲜文才尝过长征的艰苦,是无线电台的工人,学习刻苦,参加红军的目的很明确“第一,为了救中国;第二,为了救自己。”他的战斗经验丰富,并能忍耐一切劳苦。张瑞华是位具有传奇性色彩的人物,曾女扮男装,作冒险的敌军士兵工作。这就从两个不同的侧面集中表现与歌颂了抗日战士那种不畏艰险的顽强斗争意志和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从而突出了文章的中心思想。)
(11)下面一段细节描写的文字,表现了鲜文才的什么样的性格品质?他是无线电台工人。为了不忘记他学得的电码,那天晚上和平常一样,在小声的念诵:“的的的,达达。达达达,的的。”他的微小的声音,在这深更夜静里,很远都可以听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