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前两次肖像描写也传神地写了她的“眼睛”。初到鲁镇做工,她“只是顺着眼”,这表明她是一个安分耐劳的人。第二次丧夫,又没了阿毛,她不得不再次到鲁镇帮工。这次虽然仍是“顺着眼”,但“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这正是她在人生路上遭受惨重打击,内心痛苦又难以表达的外在表现。三次描写祥林嫂的眼睛,鲜明地表现了她内心世界的深刻变化。
3.“我很悚然”至“其实,究竟有没有魂灵,我也说不清”。
剖析:“我”对祥林嫂所提出的灵魂有无问题的回答,概括起来就是三句话:“也许有”,“也未必”,“说不清”。第一句回答,在“我”看来是慰藉的话,在祥林嫂看来却是一句似疑实有的回答,这无疑加重了她对死亡的恐惧。第二句回答,在“我”看来是意识到前面的回答已给对方增添了苦恼,只好含糊其辞,而祥林嫂却惊魂未定,由地狱想到了死后的痛苦,恐惧更添一层。第三句回答,则是“我”怕负责任的推脱之辞,然而“我”的这些答话却在祥林嫂死寂的心灵上掀起了不平静的波澜,多少也加速了祥林嫂悲剧结局的到来。
其实,我完全知道所谓“魂灵”“地狱”之类纯属封建迷信的谎言,但在祥林嫂面前,“我”却始终没有否定,表现了“我”对帮助祥林嫂摆脱封建桎梏毫无力量,甚至没有勇气正视祥林嫂所提出的问题,这正是“我”的软弱性。
审美鉴赏
精巧结构显主旨
                                  ——关于《祝福》的情节结构
    《祝福》的结构是围绕祥林嫂的悲惨遭遇安排的。开头写祥林嫂生活的社会环境:旧历年底的阴沉、昏暗;各家各户都在准备祝福的盛况;虚伪、自私、顽固、保守的鲁四老爷的书房,都是为祥林嫂的悲剧故事的展开而安排的,同时也暗示了主人公的悲剧命运,这是情节发展的序幕。
    接着作者运用倒叙的手法,先交代祥林嫂的悲剧结局;这沦为乞丐的祥林嫂,在一片祝福声中寂然死去了。鲁四老爷对祥林嫂之死的冷酷,社会上对祥林嫂悲剧的冷漠,引起了“我”对祥林嫂的关怀与对当时社会的激愤,也从而引起了“我”对祥林嫂“半生事迹的断片”的追忆。这样,便又引出了对祥林嫂悲剧的主体情节的叙述。
    祥林嫂初到鲁镇,首先与鲁四老爷发生了矛盾冲突,这是情节的开端;被抢卖到深山,被迫再嫁,丧夫亡子,这是情节的发展;再到鲁镇帮工,终于被鲁四老爷赶出家门,这是情节发展的高潮;它与小说的开头和结局“联成一片”,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祥林嫂的悲剧故事。小说结尾处再次描写祝福的景象和“我”的感受,从整个情节来讲,此属尾声部分。
    本篇小说,倒叙结构的安排是别具匠心的。从情节发展看,作者把祥林嫂的悲剧结局放在前面叙写,设置悬念,让读者急于追根溯源,探求事情原委,从而产生引人入胜的效果。从小说的矛盾关系来看,开头写祥林嫂在鲁镇人们的祝福声中寂然死去,下层人对此竟是非常的冷漠,当“我”问及此事,只是轻描淡写地说:“老了。”“我”再追问,便不耐烦了——“还不是穷死的”。而鲁四老爷对于祥林嫂的死却是无比震怒的——“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时候,——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小说一开篇就突出了主题:表现国民的麻木,暗示封建礼教的腐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