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析: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使国民在精神上受到压抑、摧残和毒害,造成民众的愚昧、自私和冷漠。这些老女人“特意”寻来,听祥林嫂悲惨的故事,并不是真心同情她,而是作为无聊生活的一种调剂,“一齐流下那停在眼角上的眼泪,叹息一番”,猎奇之后得到一种“满足”,通过鉴赏他人的痛苦来填补自己精神的空虚。“特意”“满足”渗透着作者对麻木愚昧灵魂的批判和讽刺。
11.她未必知道她的悲哀经大家咀嚼赏鉴了许多天,早已成为渣滓,只值得烦厌和唾弃……
剖析:“咀嚼”比喻对事物的反复体会,“鉴赏”一般是指对艺术品、文物等进行鉴定和欣赏。而句中却说“大家咀嚼赏鉴”祥林嫂的悲哀,一方面更能突出祥林嫂的不幸并未得到周围人的怜悯和同情,相反仅是人们枯燥生活的调味品,仅是人们茶前饭后的谈资而已;另一方面也表现了作者对民众冷漠麻木的批判和激愤。
二、重点语段
1.“第二天我起得很迟”至“——今年自然也如此”。
剖析:鲁镇的“祝福景象”是作者为突出祥林嫂的悲剧命运而精心安排的典型环境。作者巧妙地把祥林嫂的悲剧命运的重大转折,都集中在鲁镇“祝福”的特定环境中。
这是文中第一次描写“祝福”,是描写鲁镇的人们准备“祝福”大典的景象。这些描述显示了辛亥革命后中国农村的社会状况:封建秩序依旧,风俗习惯依旧,人们的思想意识依旧,一句话,封建思想、封建礼教在中国社会的统治依然根深蒂固。这样的环境描写,揭示了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根源,为祥林嫂在鲁镇人的祝福声中死去的情节作了映衬和铺垫。
此外,文中还有两次写到“祝福”。一次是鲁四老爷家的“祝福”描写。祥林嫂因再嫁而失去了“祝福”的权利,但为了这一权利,她不惜用积存的工钱去捐赎罪的门槛,得到的仍是一声断喝——“你放着吧,祥林嫂”。她那求生的挣扎、人格尊严的追求、一切美好的愿望,都在这一声断喝中破灭了。还有一次是结尾处“祝福”的描写。祥林嫂在鲁镇人的“祝福”的爆竹声中寂然死去,这鲜明的对比,深化了作品的主题。
2.那是下午,我到镇的东头访过一个朋友,走出来,就在河边遇见她;而且见她瞪着的眼睛的视线,就知道明明是向我走来的。我这回在鲁镇所见的人们中,改变之大,可以说无过于她的了:五年前的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
剖析:这是三次写祥林嫂外貌的最后一次,“我”在河边遇见祥林嫂,她外貌与年龄的极大反差,可以想见她是怎样在苦难的深渊中煎熬;生活极度贫穷,精神极度麻木,麻木到不知道什么是悲伤痛苦了;气息奄奄,苟延残喘,已经没有了生命的活力。下文当她向“我”询问时,“那没有精采的眼睛忽然发光了”。这“发光”全然不是对生的期盼,而是渴望死后灵魂能免除痛苦的最后一丝希望,但这个社会却把祥林嫂的最后一丝希望也抹杀了,她只能在绝望和恐惧中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