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亭送别(第一课时)教案


(解说:有关资料的设置,目的是为学生提供帮助,帮助其进一步理解剧情,不必要求学生强记,对有关重点内容,需要识记的,教师可根据情况,给学生点出,其余的内容只作一般了解即可。)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读课文。(播放录音磁带)
(要求:学生可轻声跟读,掌握节奏,读准字音,体味抑扬,领会感情。)
2.学生自行默读。
(要求:结合注解,弄清句意,并把文中化用的诗句和运用的典故画出来。)
3.明确本文所化用的诗句及典故。
由学生自行提出,教师归纳并用投影显示。
化用诗句:
“碧云天、黄花地。”由范仲淹《苏幕遮》词“碧云天、黄叶地”化用而来。
“阁泪汪汪不敢垂。”语出宋人《鹧鸪天》“尊前只恐伤郎意,阁泪汪汪不敢垂。”
“蜗角功名,蝇头微利。”语出苏轼《满庭芳》。
“弃掷今何在,当时且自亲。还将旧来意,怜取眼前人。”出自元稹《莺莺传》,是莺莺谢绝张生的一首诗。
“伯劳东去燕西飞。”出自乐府诗《东飞伯劳歌》“东飞伯劳西飞燕,黄姑织女时相见”。后化为成语“劳燕分飞”,喻别离。
“一春鱼雁无消息。”出自秦观《鹧鸪天》词“一春鱼雁无消息,千里关山劳梦魂”。
典故成语:
十里长亭、举案齐眉、望夫石、红泪、司马青衫、鱼雁、青鸾。
戏曲术语:
洁、幺篇、下场诗。
元人口语:
上朝取应、迍迍、破题儿、辱末、斜签着坐的、死临侵地、奈时间、煞强如、怕不待。
4.观看《西厢记》中《长亭送别》选段。用几幅图表现曲目内容,配音乐和朗读词,可改写某一曲牌内容或自己创作。(制作课件
学生分组后课余时间准备。
成果展示:
第一幅图:长亭路上。背景:碧云天,黄花满地,西风紧,北雁南飞,霜林。伤感的琵琶声响起。朗读词:是谁点染了湛蓝的天空/又无情地飘离/是谁装点了苍白的大地/只撒下满路带寒的秋菊/风,肆意搅乱了思绪/碎片也由南飞的大雁携去/看得林中的霜叶也悄然醉了/哪里是沉醉/是离人的红泪。
第二幅图:长亭离筵。背景:西风、黄叶纷飞、江边、杨柳乱舞、酒宴。朗读词:相对无言,惟有泪千行/柔情蜜意无处诉说/纵有美酒佳肴只是空摆设/只因忧愁苦闷早已填满肠胃。
第三幅图:长亭分别。背景如上。朗读词:端起这离别的泪水,让人憔悴,让人心碎/寒风苦雨中柔情如梦/夕阳影里,衰柳长堤消魂魄/纵使海枯石烂,心不变。
第四幅图:远望张生(或长亭目送)。背景:傍晚,青山起伏,苍翠的树林、马蹄声渐远。朗读词:青山你为何挡住去路/是谁在挽留呢/苍翠的树林呀/你为何如此憔悴/傍晚的雾霭为何要急于挥洒你的身影/荒凉的古道/为何让马蹄声渐渐远去。
(解说:欣赏曲词,需多读。所以设计了听读、默读等阅读方法。观赏戏剧选段,加深理解,然后运用多媒体技术让学生去把握主要情节和内容,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朗读词的设置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运用诗歌写作技巧,再造语言,重新设置诗歌意境。上述事例不唯一,只要准确表现文章主题即可。)
四、分析人物形象
1.结合剧情,概括人物个性特点。
明确:崔莺莺:相国之女,名门闺秀,她性格善良,知书达理,是个深沉、幽静的少女。与张珙在佛殿相遇后一见倾心,尔后又于墙角联吟,真诚相爱。这就违背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这一“天理”。之后,她不改初衷,任凭母亲怎样阻拦,都矢志不渝。最终得到承认,获得爱情的胜利。

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