察今(节选)•教案


  ①“袭”:《左传•庄公二十九年》:“凡师,有钟鼓曰伐,无曰侵,轻曰袭。”孔疏:“袭者,重衣之名。倍道轻行,掩其不备,忽然而至,若披衣然。”
  ②“水已变”:指水位变化。下文“益”,仍用本义。“益多”,就是上涨了许多。
  ③“此其所以败也”:判断句,代词作主语,其后不加逗号。意思是“这就是它失败的原因”。
  ④“亏”:历来有多种解释(如“亏”通“诡”,“诡”训“异”)。课本注释用的是引申法,“亏”则不合,训“不适应”是正确的。
  ⑤“以此为治”的“治”:指治国,不指治军。
  2.学生讨论本段行文层次。
  步骤是:(1)齐读这一段;(2)复述“循表夜涉”的故事;(3)分析这个故事,指出荆人失败的原则(不顾情况变化,仍按早先划好的路线行军);(4)这件事对治国有怎样的启示(不能用老一套的法令制定来对付新的情况)。最后划层次如下:
  ①叙述故事 ②分析故事 ③推及“先王之法”
   先表之时可导 (要于时)
   水变益多则不可导 其时已亏,不可法之
  3.逐层练习背诵。
  4.归纳本段大意。
  问:“循表夜涉”的荆人和“法先王之法”的当代国君的共同点是什么?(泥古不变,不察今。)
  指出大意:不察今,泥古不变,其结果是可悲的。这是从反面论证“察今”的必要性。
  三、诵读第4段。
  1.提示和疏通文义。
  ①“故治国无法则乱,……悖乱不可以持国”:先分说“乱”和“悖”,而后总说“悖乱”。“悖”,又同“背”,“背”则不可行,是再引申。重点是“守法而弗变则悖”一句,承“循表夜涉”故事而来。
  ②“病变而药不变”一句批庸医而言,要注意上句“药亦万变”的句号。这是前后两句是从正反两面设喻。
  ③“凡举事必循法以动”承段首“治国无法则乱”,可见“举事”是指处理国家大事,不是泛指。句中的“以”,用法同“而”(跟“因时而动”的“而”相对应,可证)。
  ④“变法者因时而化”承上文“守法而弗变则悖”。“因”,与“循”同义(“因时而化”跟“循法而动”相对应,所谓互文见义是也)。“因时而化”,即随着时代情况的变化而变化之意。以上两句,重点是这一句。“变法者”是泛指,包括所有能据当前客观情况制定新法令的人,由此引出下文“七十一圣”。
  ⑤“是故有天下七十一圣……时势异也”:这是用事实来论证“变法者因时而化”这一论断的。作者在这里提出了“变法”的一条重要原则:“变法”不能出自人的主观愿望,不是刻意求新(“非务相反”),而是时代变化的要求(“时势异也”)。
  ⑥“故曰……此先王之千里也”:这句说“变法”的目的在于取得实际效果。“功名”,功业和名声,功业是造福于众的,名声则是个人的收获,指实际效果而言。这句话课本注释中是这样解说的:“那所谓‘成功名’,是古代国君所追求的目标,是他的,‘千里马’。”笔者认为,“是他的‘千里马’”一句应删。“千里马”是手段,不是目标。作者说“此先王之千里也”,指上文“良马期乎千里”中的“千里”,是千里行程的意思,不是“千里马”的省称。说“成功名”是先王的“千里马”,就把目标和手段混为一谈了。

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