察今(节选)•教案


  第5段:“时已徙矣,而法不徙”,则难治。
  第6段:“以此任物,亦必悖矣”。
  2.提出下列问题,要求学生简答:
  ①作者对“先王之法”是否持绝对否定的态度?(不是,他认为不能照搬“先王之法”,但要学习先王制定法令的精神和原则。)
  ②文题是“察今”,这跟学习先王制定法令的精神和原则有什么关系?(先王制定法令的精神和原则就是从当时人们的实际状况出发的,学先王就要学习这一点,所以必须察今。)
  据此可见,第1、2段为第一部分,论述先王之法不可得而法的道理,提出“为法”必须“察今”的观点。
  ③第3至6段大部分是设喻──分别以人、事、物设喻,这些设喻的共同点是什么?
  由此可见,这四段可合并为一个部分,大意是:嘲笑不知察今者的迂阔悖谬。(要指出各个设喻的角度不同,喻意也有细微差别,要放到下面去分析。)
  五、诵读第1段。
  1.提示和疏通文义。
  ①注意对设问的回答:前一答形式上是否定句,实质上是解释;后一答“为其不可得而法”是正意所在,二答顺序不能颠倒。
  ②“损”“益”是固定的反义词,类似的有“徐疾”“优劣”“虚实”“浮沉”等。
  ③既有“损益”,自非原法,故“不可得而法”。
  ④“虽”,这里表示假定,相当于“即使”。这是退一步的说法。为什么“虽人弗损益,犹若不可得而法”呢?这要留待下文作解释。
  (以上内容也可以采用提问形式使学生了解。)
  2.学生自读三四遍后进行检查。
  六、诵读第2段。
  1.提示和疏通文义。(也可采用提问形式,下同)
  ①“要”,求也,引申为需要。“有要于时”就是时代的需要,这是推论的前提。
  ②“凡先王之法……犹若不可法”是解释上段末句的,“法虽今而在”呼应上文“虽人弗损益”。
  ③由“不可法”引出新命题:“释先王之成法,而法其所以为法”。即不学条文学精神之意,已伏“察今”二字。
  ④为了突出先王为法的精神,用设问方式,又重复了“问点”(即“先王之所以为法者”)。
  ⑤“故察己……人与我同耳。”水到渠成地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古今一也”应读为“古今/一也”,意思是,古今的道理是一样的,指法令的制定必须适应时代的需要。
  ⑥“贵”,这里是“以……为贵”的意思。这句话也可以写成“贵乎以近知远……”,可译为“贵在……”。
  ⑦“日月之行”“天下之寒”“鱼鳖之藏”的“之”,都是助词,只有调整音节的作用。
  2.学生分层练习诵读。
  第一层:“凡先王之法……而己亦人也。”
  第二层:“故察己则可以知人……一鼎之调。”
  3.检查背诵。
  重点是第二层。如果学生背不好,可以这样提示他们:本层有三组排比句,第一组采用“察……则可以知……”句型,是总提;第二组采用“以……知……”句型,是分提;第三组采用“……而知……”句型,是举例。
  七、留作业。
  1.连贯背诵第1、2段,准备诵读第3、4段。
  2.思考课后练习第二题。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1.背诵第1、2段。
  2.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字:
  ①上胡不先王之法(取法,效法──法令制度)
  二、诵读第3段。
  1.提示和疏通文义。

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