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奴娇 • 赤壁怀古
生24:《开国大典》中,蒋介石匆忙向中国台湾逃窜时有一组空镜头:海,苍茫的大海。一艘灰色的舰艇在波澜起伏的海面上行驶。它缓缓地驶向天边,越来越小,越来越小,最终消失了。没有出现蒋介石狰狞的面目,没有他失意的彷徨,没有听见他咬牙切齿地骂人,但导演巧妙地借用了风景写意画法,把大海、天空、舰艇三者结合在一起,利用大海的无垠、天空的广阔,衬托舰艇的孤独和渺小。
师:说得很好。你认为导演精心设计这组空镜头想达到什么目的?
生24:这样设计,就让“藏”在镜头后的蒋介石外表故作镇定,内心恐慌不安,无可奈何又一心想东山再起、卷土重来的心态表现得淋漓尽致。
师:我记得在影片结束之际,导演为了更好地反映40年前举世瞩目的一刻,又运用了一组空镜头:一道阳光通过半圆的门洞,斜射在通向天安门城楼的台阶上,给一级级石阶带来了无限光明,门洞外面的天空更明亮了。这组镜头出现在万众欢呼的面场之前,显得格外平静。但这并不是感情的终止,而是感情逐渐积累准备汹涌澎湃地推向最高点的前奏。这高潮之前的平静,为整部影片增色不少。
所以,空镜头的运用,不只是单纯描写景物,而是把客观景物和主观情绪结合起来,向观众灌注作者的态度,也就是烘托和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感情变化。王国维说:“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我们说,空镜头不空,有时确能起到“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
(显示多媒体画面⑩,画面出现大江东去的镜头。)
师:我们的词人不愧是一位高明的画师,他挥洒如椽的画笔,把一泻千里、日夜东流、滚滚滔滔的万里长江,像电影全景式鸟瞰镜头似的推到读者面前,在广阔的空间和悠远的时空背景里,我们既能看到长江波澜壮阔、磅礴浩瀚的气势,又能联想起那些扭转了乾坤的历史巨人。尽管他们的躯体已被大浪淘尽,随岁月逝去,但是,他们创立的辉煌业绩却与山河共存,与日月同辉。真是“无情流水多情客”啊!
师:刚才我们欣赏并描绘了四幅画面。
(显示多媒体画面b11:四幅缩小的画面。)
师:我们将这几幅画面组合在一起,便构成了一幅场面壮阔的赤壁之战历史风云画卷,就像一个高明的摄影师摄下了一个赤壁之战的全景镜头。
(显示多媒体画面b12:画面出现“赤壁之战”的场面。)
师:赤壁之战就其规模来说,波澜壮阔;就其场面来说,惊天动地。作者仅用寥寥数字,就概括描述了宏大的战争场面,尤其突出了英雄人物周瑜雄才大略、卓然超群的将才形象,这在写法上是颇为巧妙的,艺术效果是强烈的。词人站在江边,面对滚滚滔滔的江水,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呢?
生25:心情像大海一样澎湃。
师:作品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呢?
生(齐):豪放。
师:对,但作者并不只是豪放,他的心情有时还显得很低沉,很感伤。那么,作者是想到什么之后才产生了感伤低沉的情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