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凭箜篌引


作者运用想象和夸张及侧面烘托手法,写音乐的声响由人寰写到仙府,意象联翩而至,新奇瑰丽,令人目不暇接,音响效果被渲染的淋漓尽致。
3.教师小结:清人方扶南把李贺的《李凭箜篌引》与白居易的《琵琶行》、韩愈的《听颖师弹琴》相提并论,推许为“摹写声音至文”(见方扶南《李长吉诗集批注》卷一)。《琵琶行》和《李凭箜篌引》同为描写音乐的名篇,在音乐描写的手法上有很多相通之处,但是也有些差异,这种差异的形成首先是诗人们听的乐曲不同,更重要的是因审美个体的差异,听曲时诗人的主观心境不同。《左传》有云“诗以言志”,白居易通过《琵琶行》寄寓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人生感慨,那么李贺《李凭箜篌引》寄寓了作者什么样的人生感慨呢?这就需要我们从诗人描写音乐时选择的奇特的意象入手来找寻答案。
四、(如有时间再读诗文)探究学习,分析诗歌的意象及情感。
1.讨论分析诗人选择了那些意象来表现音乐?
明确:白云、秋雨,香兰,芙蓉,老鱼、瘦蛟,湘娥、素女,紫皇、神妪,吴刚、玉兔。
2.这些意象的共性是什么?
 明确:一组是自然景物,一组是神仙世界。内涵上的悲 弱 愁 凄的真情实感。诡奇的世界,没有人的出现。可以让学生谈:“湘娥素女”的内在表现力。极具悲感色彩的意象群,如“泣”“啼”湘娥素女的悲愁:啼与泣。老兔寒蟾泣天色《梦天》
 冷红泣露娇啼色《南山中田行》 壮年抱羁恨,梦泣生白头《崇义里滞雨》
 诗歌中鬼怪神仙意象
“石脉水流泉滴沙,鬼灯如漆点松花”(《南山田中行》)
“南山何其悲,鬼语洒空草”(《感讽五首》)
“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金铜仙人辞汉歌》)
“秋坟鬼唱鲍家诗,恨血千年土中碧”(《秋来》)(这么多鬼怪奇特的意象,而众所周知他被后人誉为“诗鬼”)
3.诗人为什么要选择这些意象,?
  明确:(1)诗风:艳丽诡奇,沉郁凄冷
我们先来看李贺的诗风。李贺被称为“诗鬼”本人认为鬼,鬼斧神工。其作品继承前代积极浪漫主义传统,无论写神写鬼写家国和人生,少用白描,驰骋想像,运用传说,熔铸词彩,创造出—种冷艳新奇瑰丽的境界,走入他的诗歌中,那奇特的造语、怪异的想象和幽奇冷艳的诗境便会迎面扑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诗风,我们来了解其人。)
(2)孟子有云“诵其诗,知其人,习其句读。(孟子)上节课我们布置了查李贺的个人生平的作业,请同学们谈谈你对李贺的了解。诗人李贺,字长吉,是中唐的独树一帜的诗人。他是唐宗室郑王后裔,到李贺时家道已经彻底没落了,父亲李晋肃只不过是边疆上的一个小县令。李贺被诽谤讳父名而不得参加科举考试,“晋”与“进”同音。韩愈替他求情但无济于事,后被荫举只做过一个从九品的奉礼郎,不久辞官归故里而卒,年仅27岁。代表作《李凭箜篌引》、《雁门太守行》、《金铜仙人辞汉歌》、《老夫采玉歌》等。名句有“天若有情天亦老”、“黑云压城城欲摧”、“桃花乱落如红雨”等,为后世所传颂。唐中朝是一个崇尚门第出身的时期。李贺也算得上是一位皇室的裔孙,他的家世一直可以追溯到唐高祖李渊的叔父大郑王李亮。因此李贺的心态变化与时代的变迁有些微妙的联系,他将自己的感情倾向自觉地与唐王朝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他常以“唐诸王孙”、“皇孙”和“宗孙”自称,李贺也很得意于夸扬自己的才气和身价,“蛾鬟醉眼拜诸宗,为谒皇孙请曹植。”(《许公子郑姬歌》)他认为只有曹植才能和自己这位贵公子诗人等同起来,有沉重的失落感和屈辱感。被人誉为:贵族诗人——精神上的慰藉  。李贺年少时代就有才名,可惜仕途坎坷,怀才不遇,一生多病,自认为丑陋,抑郁而终,被誉为苦闷诗人——性格上的悲剧。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