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辩背景的介绍是基于课文解说比较笼统,因而作出较为具体的说明,以期学生能够进一步明确论辩内容,增强事情的真实程度,同时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提升他们参与论辩活动的积极欲望和对类似活动的认知度。)
三、检查预习效果:
1.小组交流:
各小组成员简要说明甲、乙、丙、丁的陈述要点,然后按是否同意“文学特长生能够特招”确定分类,并推选全班交流的代表。
2.基本观点:
甲的观点是“文学特长生不能特招”,理由是“每一种才能和职业的特长都有其独特的价值”,但如果“因此而成为某些人应当为大学特招的理由,现行的整个高考制度就会因此而崩溃”。乙的观点是认为文学特长无法量化就不特招,对真正有文学天才的人来说并不公平。丙的基本观点也是“文学特长生不能特招”,并指责想被特招是“极不诚信的表现”。丁并没有对辩题表明观点,只是回击丙的片言只语。
3.班级交流、学生倾听、记录:
由各组推举的代表人选,按同意观点的分类特点分别朗读各方观点,要求其他同学努力倾听、认真记录。在此基础上,确定辩论正反两方的论辩选手。
(强调采用这种方式组织教学,是基于强化培养学生概括能力和倾听能力的考虑,也是为下一步的辩论比赛作好充分的准备。培养学生概括和倾听能力,是语文教学亟待重视的问题,也是口语交际能力提高的前提和基础。这一环节应该认真落实。)
四、辩论比赛:
1.明确规则:
①正方:“文学特长生可以特招”,反方:“文学特长生不能特招”。
②每方三名选手,各分为一辩手、二辩手和三辩手,另设评论员两位。
③针对对方陈词,每方都有提问质疑的必要,以利于充分展开论辩。
④面对提问,必须直接回答,不得回避;但有权证明提问与辩题无关,从而不予回答。回答时不得提出反问。
⑤自由辩论阶段,双方必须围绕辩题展开辩论,反对回避问题或作貌合神离的回答。
⑥总结阶段,每方根据己方的陈词辩论进行有针对性地总结。
2.辩论程序:
①双方一辩手利用3分钟时间陈述己方观点;
②自由辩论,各方根据己方观点辩说理由;
③自由提问,双方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
④评论员提问,检验双方的论辩效果;
⑤各方三辩手总结陈词,以有利于自圆其说。
3.可能提出的问题:
(1)正方:
①有了特招,“现行的整个高考制度就会因此而崩溃”,这种说法是否站得住脚跟?
②具有文学特长,包括甲所提到的管理特长、电脑特长等,是否每个学生都能具有?能否形成“通例”而冲击现行的相对公正的高考制度?
③经济不发达、教育落后的地区,能否与教育先进地区实施同一个考核标准?落后地区的特长生更是应该如何对待?
④就如丙所说的“优胜劣汰、适者生存是一切竞争游戏的根本法则”,那么文学特长生属于什么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