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上的足迹教案设计

2024-02-19

月亮上的足迹教案设计 篇1

  教学设想:

  这是一篇记实报道。作者以平实的语言,真实地记录了人类首次登月的全过程。字里行间透露着作者对登月成功后所表现出的喜悦之情以及对于人类聪明才智的赞吧叹。这篇记叙文将记叙的要素和顺序交代得清清楚楚。训练学生的速读能力,准确地概括课文内容的要点是本文的学习重点。同时要通过对本文的教学,培养学生对太空探索的兴趣和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精神,这是本文的教学目的。

  本课教学用一课时。前半节课进行常规教学,以学生自读为主,后半节课重点进行讨论(包括课文最后一句话),补充一些有关太关方面的知识,以培养兴趣、增长知识。特别是要以美对伊的战争为教育契机,教育学生要和平运用科技。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语 激趣,引入课题。

  今天,我带来了一些图片,想请大家看一看(将课件换至帧2)

  教师:你们知道这些珍贵的图片资料拍摄的是什么吗?对,是我们的宇航员探索外星球的图片。那么,你们想了解人类成功地踏上月球的全过程吗?让我们一起学习《月亮上的足迹》。

  板书课题、作者。

  二.快速阅读课文,完成下列各题。

  请同学们带着两个问题速读课文①登月的全过程可分为几个阶段?②宇航员登上月球后做了哪几件事?速读时要注意速读的要求。(用课件帧3演示速读要求)

  1.教师:这是一篇记实报道,是记叙文的一种,请找出文章中所交代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

  引导学生回答。

  2.本文所叙之事是登月,那它是分几个部分描述登月的全过程的呢?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择其要点板书。

  登月的全过程可分为四个部分:

  ①升空准备(3、4)升空前的气氛、登机。

  ②飞向月球(5—9)检查、点火、升空、飞行。

  ③登月成功(10—15)登月、在月球上工作、登上飞船。

  ④返回地球(16—20)起飞、归航、回到地球、畅谈感受。

  3.宇航员登月,不仅开创了人类的首次载人探索外星球的新纪元,而且还肩负着特定的任务,那宇航员登上月球后做了做了些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将课件切至帧4)

  ①检查登月器的着陆情况。

  ②采集月壤和月岩。

  ③树立登月纪念碑。

  ④安装电视摄像机、太阳风测定装置、激光仪和月震仪进行科学探测。

  ⑤插上美国的星条旗。

  ⑥与美国总统尼克松通电话。(示完后切换至帧5)

  3.提问:从登月准备、飞向月球、成功登月到返回地面,文章是按什么顺序来报道这一过程的?

  明确:按事情发展的时间顺序,将有关表示时间的短语在书上圈点。

  三.组织讨论:

  1.我这里有一组数字,它们是从本文中节选出来的,请大家看一看,有关于时间的,有关于速度的,也有关于高度的。(边展示帧6解说)作者在文章中用了这么多数字,有什么作用呢?(学生回答后切换课件至帧7

  因为这是一篇太空探索的文章,而太空探索,对数字的精确度要求十分高,这些数字主要是体现本文的准确性、科学性、真实性,体现记实报道的特点。

  2.文章最后写阿姆斯特朗谈到登月的意义时说:“这一小步,对于一个人来说,是小小的一步;对整个人类来说,是巨大的飞跃。”你是怎样理解的?

  “一小步”是指宇航员们从飞般跨到月球表面的一小步,对一个人来讲确实很容易,毫不费力。但是这一步是人类向太空领域迈出的第一步,它显示了人类卓越的聪明才智,表明了人类高度发达的科技水平,开创了人类对宇宙探索的新纪元,这意义就非同小可,因此说这是巨大的飞跃。

  3.人类第一次成功地探访月球已是三十多年的事了。时光飞逝,时至今日,人类向宇宙迈进的步伐从没停止过,你想知道人类探索宇宙奥秘的其他成果吗?哪就请搜集了相关材料的同学为大家介绍一下吧?(学生介绍,边介绍边将课件切换至帧8)

  人类向宇宙迈进的步伐从未停止过,不仅成功地登上了月球,拜访了火星,而且在金星、土星等行星上,也留有人类进驻的足迹。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一只沉睡多年的东方雄狮,在航空航天方面的情况又是怎样的呢?请听介绍(学生介绍,)

  4.,先介绍帧8最后一幅图片,然后再说:“人类在航空航天方面取得了如此令人瞩目的成就,听完这些介绍,你有些什么感受?”(引导学生谈感受,以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

  5.大家说得很好。众所周知,当前美英联军运用高科技对伊拉克实行的军事打击,向我们提出一个更具时代性的问题:我们不仅要进行科学技术的研究,而且要和平利用科研成果,不能让伊拉克灾难在历史上重演,不要让高新技术,破坏我们的生存环境,危害人类,甚至毁灭地球。

  四.小结:

  《月亮上的足迹》以平实的语言,真实地记录了人类首次登月的全过程。文章按照事情发展的时间顺序来记叙,条理十分清晰,记叙的要素交代得一目了然,且语言平实、准确,体现了新闻报道的准确性、真实性、科学性。(奏响歌曲《我的中国心》)希望大家通过今天的学习,立志成为明天学科学,爱科学,并和平利用科学的新型建设者。

月亮上的足迹教案设计 篇2

  【教学目标】1、速读课文,概括文章主要。

  2、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进行探究活动。

  3、理清文章思路,了解人类登月的知识。

  4、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培养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

  【教学重点】

  速读课文,养成自主阅读的习惯,理清文章思路,从中了解有关人类登月的知识;精心搭设“桥梁”把这一课过渡到这一单元的综合性学习中。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叙述的是20世界最伟大的科学探险——登月。作者用平实的'语言,真实地记录了人类首次登月的全过程。文章所记叙的准备、升空、登月、返航四个部分清晰流畅,结尾阿姆斯特朗的话“这一步,对一个人来说,是小小的一步;对整个人类来说,是巨大的飞跃”,留给读者以无穷的回味,可以从中悟出人类登月的伟大意义。这一题材本身就能引起学生丰富的联想和足够的兴趣,而这节课的与这一单元的综合性学习——探索月球奥秘紧密相连,关于月亮的资料非常丰富,无论是自然现象还是人文现象,都值得探究,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将两者联系起来作为一个月亮的课题让学生自主探究。因此,学习这课,不仅要了解登月的知识,还要精心搭设“桥梁”把这一课过渡到这一单元的综合性学习中,切实开展关于月亮的科学与人文的探究活动。

  【学生分析】

  上这节课的班级学生上课较活跃,有自己的个性,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独特的看法。该班学生信息技术能力较强,计算机水平较好,对网络和网站知识都有了解,并且经常上网查找资料,有一定的检索、收集、加工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所以进行分组学习,上网探究,让计算机作为一种工具,为学生的网上探究提供了技术保障。大多数的学生能独立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有一定的创造能力。因此,教学时可以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各种能力,如在上课前让学生动手做一些与月亮有关的手工作品或画月亮图,上课时画出登月轨迹图,将较好的作品贴在墙上,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营造了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质疑登月常识及课文,可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让学生自己上网,上网过程中自主选择,培养了学生的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及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归纳总结后要向协作小组和全班同学汇报,增强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了解有关宇航和月球方面的知识,做好关于这一课的课件和与月亮有关的网站。

  学生:

  1、可以阅读有关的书籍,如《航天时代》、《宇宙奥秘》、《十万个为什么》等等,也可以网上查询有关月球的资料,为更好地理解课文做准备。

  2、关于月亮的作品。

  【教学设计

  一、新课导入

  1、(学生角度)展示学生的小制作(关于月亮的手工作品、图画等)导入月亮的世界。

  2、(教师角度)准备嫦娥奔月的故事或有关月亮的古诗词(《静夜诗》、《水调歌头》、《枫桥夜泊》等)。

  (朗诵诗歌)由学生诵读幻灯上关于月亮的诗歌。旨在营造良好气氛,引起学生阅读本课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到,月亮的传说、月亮的神秘是人类的向往。

  (教师引导)月亮,自古以来,就与人们结下了不解之缘,它尤其受诗人们的钟爱。那皎洁、静谧的月光,时圆时方富有变化的月形,激起诗人们多少怀念与感慨,同学们还知道哪些关于月亮的诗歌,请说一句有月亮的诗(“杨柳岸,晓风残月”,“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梨花院落溶溶月”,“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月亮在诗人们的描绘下是如此美好,现在我们就与航天英雄一起,到月亮上走一走,去感受那惊心动魄的一刻。

  二、速读课文,感悟文章大意

  1、要求学生速读课文,把握文章大意。

  (自主学习。)

  ⑴快速默读课文(不指读,不动唇,不回读),获取重要信息,回答月亮课件上的问题。(培养快速阅读的能力)

  ①人类是什么时候第一次登上月球?

  ②哪个国家的哪一位宇航员第一次踏上月球?

  ③月球和地球相距多远?

  ④火箭名称和飞船分别叫什么?

  ⑤采用什么顺序记叙了什么过程?

  ⑵用上面的信息概括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⑶找出登月过程中表示时间的词语。思考登月全过程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总结评点)本文真实地记录了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科林斯、奥尔德林登月的全过程。登月全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登月准备——飞船升空——登月成功——登月归来。

  2、展示学生作品,培养动手能力和说话能力。

  (你说我说大家说)

  ⑴试将登月全过程画一张示意图,并作简要说明。

  ⑵四人小组比一比,看谁画的最好,介绍得最准确,推荐一位同学到上面来展示、介绍。

  ⑶展示各小组中最好的作品,并请一位同学介绍登月过程。

  ⑷利用月亮课件展示当时的登月轨迹图,了解登月过程和登月轨迹。

  学生画的登月图可用实物投影仪显示,让学生自行讲解,锻炼学生的联想及表达能力,也是对课文的整体感知。教师也可做图,让学生进行比较学习。

  三、研读赏析,激发兴趣,品味语言特色

  1、(观看课件中的录像),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⑴看登月的实况录像。

  ⑵说说看到这一场景的感受。

  ⑶质疑登月事件。

  学生相互质疑,也可师生相互质疑,形成讨论交流的过程,使这节课达到高潮。

  ①月球上有些什么?那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

  ②科学家为什么要搜集月球上的土壤和岩石呢?

  ③在登月的高空中,宇航员会有什么感觉?

  ④文中写道,“返航时,宇航员将登月舱甩在了太空”,这样做合适吗?

  ⑤登月舱与飞船是怎样脱离和对接的?

  教师可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只要想像合理,允许学生有不同见解和幻想。教师也可以做调整性解答:月球上有泥土、石头和高山,没有空气和水,一片荒凉死寂;科学家采集土壤、岩石是为了科学研究、开发并利用月球;宇航员的高空感觉,是失重、头晕、呕吐、昏厥等;太空垃圾也是人类的一大隐患。

  2、教师指导学生相互质疑并共同探究课文,深人体会。(合作探究)

  ⑴探究1:同学们把登月过程准确地解说出来,这不能不归功于作者把登月的复杂过程写得清楚明白,你觉得课文写作上最值得你学习的一点是什么?

  (让学生谈自己真实的体会,畅所欲言。有一点必须明确:A、按时间顺序清楚明白,有条不紊地叙述事件发生过程的写作方法。B、恰当的描述,叙述中有议论。C、用数字说明)此三点可各举一例,并分析作用,教会学生在写作中应用。

  ⑵探究2:你喜欢这篇课文吗?阅读时你有什么感觉(我就觉得很紧张,很自豪)哪一处让你最难忘,请找出来并朗读、评析。

  ⑶探究3:齐读最后一段,谈谈你对登月意义的认识。

  (辩论)据说为了这次登月,共有40万人、2万多家公司投入其中,耗资239、15亿美元,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却只运回了几百斤的月岩、月壤,到底值不值?

  (总结)对以上问题,小组研讨并在教师指导下达成共识:人类第一次踏上月球来回历经76万公里,历时95个小时。宇航员登月采集月壤和月岩样品,树立纪念碑,安装摄像机,安装太阳风测定装置、月震仪,插上美国国旗,与尼克松总统通话等。课文最后一段揭示了其伟大意义。教师可以总结过渡:“阿波罗”登月计划成功,使人类的梦想变成了现实,人类开始走向地球以外的星球。现代科学技术已达到向外层空间发展的水平。这既是人类巨大的飞跃,也是人类迈出的第一步。

  四、你对月亮知多少

  (拓展延伸到综合性学习——探索月球奥秘)

  1、学生上网查找有关月亮的资料,也可以进入老师准备好的月亮网,选择自己喜欢的进行查阅。

  关于“月亮”的话题,学生可以选择这一话题中自己感兴趣的一个方面组成协作小组(以“月亮”话题为例,对文学感兴趣的可以组成月亮传说组、月亮诗歌组、月亮美称组、月亮风俗组等,对科学感兴趣的可以组成登月组、月球概况组、月球之谜组等),各个小组到网上自主选择,自主活动,让每一个学生在这一任务中积极地承担个人的责任,学生在活动中相互支持,相互配合,在网上遇到问题时能协商解决,通过有效的沟通解决群体内的冲突,对各人分担的任务进行群体加工,对活动的成效共同进行评估。这一过程中,不仅调动了每一个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学习效率,还能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2、各兴趣小组将搜集到的制作成课件。

  3、各小组从不同角度交流查阅到的资料:

  ⑴星空奇观

  ⑵月球之谜

  ⑶中国航天

  ⑷登月计划

  ⑸阿波罗之旅

  ⑹登月图集

  五、总结

  登月成功是人类的一大壮举,是人类聪明智慧的结晶。这次登月已有三十多年,而我国航天技术到目前仍无法登上月球。但我国已进行了无真人的太空航行,五星红旗高插在月球上的日子已为期不远了。愿大家努力学习,长大能为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我们也期待着我国的登月计划早日成功。

  六、作业

  必做题:

  1、自学“读一读,写一写”练习中的词语,并用其中的一些词语写一段话。

  2、根据练习三创设情境,写一段一二百字的文字。

  选做题:课后继续看与月亮有关的书籍或上网查找相关资料,做好笔记。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以及学生在网络上的探究活动和反馈,我觉得本节探究活动有一些收获:

  1、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让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和探究的工具,渗透到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活动过程中,具有传统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优势。调动学生学习探究的兴趣,促进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

  2、利用网络(INTERNET)上资源的丰富性和交互性的特点,让学生通过网络检索和加工信息,极大地扩展了教学空间、时间和信息量的外延。

  3、利用网络上超文本的特性,和人类思维的自然联想,让学生自主思考、主动探索,把信息的使用和控制交给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体现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自主学习。

  4、网络小组协作和个别化教学可以实现有差异教育,培养与人分享、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本节课在具体的教学中也有不足:

  学生的信息技术基础水平不一,在小组协作中,有的小组成员不能在计划时间内完成信息的处理;学生网络探索的主动性不足;由于课时所限,课外探究任务的完成有些难度。

月亮上的足迹教案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① 速读课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② 理清文章思路,了解人类登月的知识。

  ③ 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培养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

  ○教学重点

  速读课文,养成自主阅读的习惯,理清文章思路,从中了解有关人类登月的知识。

  ○课前准备

  教师 可带领学生参观天文馆,了解有关宇航和月球方面的知识。

  学生 可以阅读有关的书籍,如《航天时代》、《宇宙奥秘》、《十万个为什么》等等,也可以网上查询有关月球的资料,为更好地理解课文做准备。

  ○教学内容

  这是一篇纪实报道。作者用平实的语言,真实地记录了人类首次登月的全过程。通过阅读,读者定能体会到那登月全过程的惊心动魄、登月成功后的喜悦以及作者对人类聪明才智的赞美。文章所记

  叙的准备、升空、登月、返航四个部分清晰流畅,结尾阿姆斯特朗的话“这一步,对一个人来说,是小小的一步;对整个人类来说,是巨大的飞跃”,留给读者以无穷的回味,可以从中悟出人类登月的伟大意义。

  ○教学设计

  新课导入  

  ① 可用大屏幕出示航天飞船的登月资料图片,也可以用夜幕星空的画面导人新课。

  ② 可以用嫦娥奔月的故事或有关月亮的古诗歌导人。

  总之,导人旨在引起学生阅读本课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到,月亮的传说、月亮的神秘是人类的向往,什么时候能登月球呢?如今幻想正变成现实,1969年7月21日,人类终于登上了月球,那惊心动魄的一幕,那成功的喜悦,在今天的课堂上,我们依然可以领略。让我们共同欣赏美文《月亮上的足迹》。

  速读课文,感悟文章大意

  要求学生速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并提出思考题,把握文章大意。

  ①自主学习

  a.快速默读课文(不指读,不动唇,不回读),并找出登月过程中表示时间的词语。

  b.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c.登月全过程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d.试将登月全过程画一张示意图,并简要说明。

  ②合作探究

  以上问题可以由小组讨论完成,讨论中教师可巡视指导,并参与讨论。

  然后由学生各组代表发言,并由其他组的学生补充,发言后教师可以总结评点:本文真实地记录了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科林斯、奥尔德林登月的全过程。登月全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登月准备——飞船升空——登月成功——登月归来。

  研读赏析,激发兴趣,品味语言特色

  ①自主学习

  教师指导学生相互质疑并共同探究,深人体会。

  a.宇航员从登月到返航经历了多长时间?登月全过程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7.

  b.宇航员登月后做了哪几件事?

  c.人类登月有什么意义?课文哪一段有所揭示?

  d.写作上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请举例说明。

  ②合作探究

  对以上问题,小组研讨并在教师指导下达成共识:人类第一次踏上月球来回历经76万公里,历时95个小时。宇航员登月采集月壤和月岩样品,树立纪念碑,安装摄像机,安装太阳风测定装置、月震仪,插上美国国旗,与尼克松总统通话等。课文最后一段揭示了其伟大意义。

  可让学生齐读并深刻体会,教师可以总结过渡:“阿波罗”登月计划成功,使人类的梦想变成了现实,人类开始走向地球以外的星球。现代科学技术已达到向外层空间发展的水平。这既是人类巨大的飞跃,也是人类迈出的第一步。对这样一次事件的完整叙述,写法上有什么特点呢?学生可以发言并举例。教师可以帮助归纳:语言方面——①恰当的描述;②用数字说明;③叙述中有议论。此三点可各举一例,并分析作用,教会学生在写作中应用。

  拓展延伸,联想和想像

  可以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看第99页的插图,引导想像

  ① 想像一下,球上有些什么?那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

  ② 科学家为什么要搜集月球上的土壤和岩石呢?

  ③ 想像一下在登月的高空中,宇航员会有什么感觉?

  ④ 文中写道,“返航时,宇航员将登月舱甩在了太空”,这样做合适吗?

  教师可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只要想像合理,允许学生有不同见解和幻想。教师也可以做调整性解答:月球上有泥土、石头和高山,没有空气和水,一片荒凉死奉;科学家采集土壤、岩石是为了科学研究、开发并利用月球;宇航员的高空感觉,是失重、头晕、呕吐、昏厥等;太空垃圾也是人类的一大隐患。

  总结

  登月成功是人类的一大壮举,是人类聪明智慧的结晶。这次登月已有三十多年,而我国航天技术到目前仍无法登上月球。但随着我国神州三号飞船的发射成功,五星红旗高插在月球上的日子已为期不远了。愿大家努力学习,长大能为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

  做出贡献。我们也期待着我国的登月计划早日成功。

  延伸练习

  ① 假如你驾驶着宇宙飞船登月,你有什么感受?你会做些什么?展开想像,写一篇小短文。题目为《我驾飞船登月》。

  ② 自学“读一读,写一写”练习中的词语,并在写作中尽可能地使用。

  ○板书设计 

  学生画的登月图可用实物投影仪显示,让学生自行讲解,锻炼学生装的联想及表达能力,也是对课文的整体感知。教师也可做图,让学生进行比较学习。

月亮上的足迹教案设计 篇4

  [教学目的]

  1. 快速阅读课文,较快地了解文章的内容大意。

  2. 用归纳文意要点的方法,概括各部分的内容要点。

  3. 学习敢于幻想、敢于探索的勇敢精神,认识现代科技对人类发展的巨大作用并受到鼓舞。

  4. 学用文章的写作技巧和语言。

  [教学重点]

  1. 课文的结构方式“概说——评说”。

  2. 登月事件的全过程及伟大意义。

  [教学难点 ]

  用简练的语句概括登月的四个阶段。

  [教学手段]

  CAI课件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

  1.(出示宇航员拍摄到的月球地貌的图片)导语 激趣,引入课题。

  2.疏通了解。

  (1) 学习“自读提示”,了解学习该课的基本要求:“平实的语言”和“概括各部分的要点”。

  (2) 快速阅读课文一遍,了解文章写了哪些主要内容。

  (3) 画出课文中的生字生词,查阅字典,弄清读音和意义。

  3. 再次阅读课文,完成下列各题。

  (1) 登月的全过程可分为几个阶段?试概括每个阶段的内容要点。

  (2) 宇航员登上月球后做了哪几件事?

  学生讨论,交流,回答。

  点拨:

  (1) 登月的全过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1升空前的准备(3、4段)升空前的气氛、登机。

  ○2飞向月球(5——9段)检查、点火、升空、飞行。(播放火箭升空一、二级火箭脱落的录象)

  ○3登月成功(10——15段)登月、在月球上工作、登上飞船。

  ○4返回地球(16——20段)起飞、归航、回到地球、畅谈登月感受。

  (2) 宇航员登上月球后做了下列几件事:

  ○1检查登月器的着陆情况。○2采集月壤和月岩。○3树立登月纪念碑。○4安装电视摄像机、太阳风测定装置、激光仪和月震仪进行科学探测。○5插上美国的星条旗。○6与美国总统尼克松通电话。

  (播放宇航员登陆月球后的录象、图片)

  思考:文章是按什么顺序来报道登月的全过程的呢?(时间)

  作者以平实的语言,真实地记录了人类首次登月的全过程,作者没有过多的议论和抒情,但字里行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喜悦、对人类聪明才智的赞叹,对宇航员的敬佩。)

  4. 精读课文,依时间顺序列一事件进程表。

  时间 事件进展

  1969年7月16日上午 火箭推动“阿波罗11号”飞船发射升空

  火箭发射后2分42秒 第一级火箭脱落,火箭继续上升

  离地9分5秒 第三级火箭发动机启动工作

  火箭发射后13小时30分 宇航员进入梦乡

  19日晚8点33分 飞船飞过了月亮和地球引力的中和点

  19日晚9点32分 地面呼叫,飞船减速,准备登月

  20日午7点32分 两位宇航员换乘登月舱

  21日凌晨5点17分40秒 登月舱平稳降落在月球上

  21日上午11点39分 登月舱打开舱门

  11点51分20秒 阿姆斯特郎走下阶梯,登上月球

  22日0点15分 宇航员被唤醒,登月舱升空,离开月球

  22日上午6点35分 登月舱与飞船对接成功

  25日凌晨1点35分8秒 飞船进入大气层

  5. 小结。

  这篇记实报道以平实的语言,真实地记录了人类首次登月的全过程,表达了作者对登月成功后的喜悦之情以及对人类聪明才智的赞叹。本文按照事情发展的时间顺序来记叙,条理十分清晰,记叙的要素交代得一目了然,且语言平实、准确,体现了新闻报道的准确性、真实性、科学性。

  6. 布置作业 。

  根据第二部分第1、2阶段的内容,画出飞船向月球进军的行程图。

  [课堂练习]

  1. 课后习题。  2、画图。

  [板书设计 ]

  月亮上的足迹

  概说登月事件及其意义。

  起飞

  评说登月全过程。     进军

  登月

  返航

  再次强调登月事件的伟大意义。

月亮上的足迹教案设计 篇5

  教学设计(A)

  教学设想

  这是一篇记实报道。作者以平实的语言,真实地记录了人类首次登月的全过程。字

  里行间透露着作者对登月成功后所表现出的喜悦之情以及对于人类聪明才智的赞叹。这

  篇记叙文将记叙的要素和顺序交代得清清楚楚。训练学生的速读能力,准确地概括课文

  内容的要点是本文的学习重点。同时要通过对本文的教学,培养学生对太空探索的兴趣

  t

  和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精神,这是本文的教学目的。

  本课教学用一课时。前半节课进行常规教学,以学生自读为主,后半节重点讨论课

  文最后一句话,补充一些有关太空方面的知识,以培养兴趣、增长知识。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语 激趣,引人课题。

  教者出示宇航员拍摄到的月球地貌的图片。有条件的,也可以播放一段宇宙飞船探

  访太空的录相资料。先简要解说图片内容。

  教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珍贵的图片资料是怎么得来的吗?对,是我们的宇航

  员登上月球后拍摄的。(或是通过人造卫星拍摄的)那么,你们想了解人类成功地踏上月

  球的全过程吗?让我们一起学习{月亮上的足迹})。

  (板书课题、作者)

  二、学习词语,掌握下列词语的意思并造句。

  畅谈:尽情地谈。

  昂首挺立:抬鹜繁手钡卣咀拧?

  遥遥在望:形容远远地可以看到。

  可望而不可即:只能够望见而不能够接近。即,靠近,接触。

  指名学生用上列词语造句。

  三、快速阅读课文,完成下列各题。

  1.登月的全过程可分为几个阶段?试概括每个阶段的内容要点。

  2.宇航员登上月球后做了哪几件事?

  指名学生回答第1题,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择其要点板书。

  登月的全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

  ①升空前的准备(3、4)升空前气氛、登机

  ②飞向月球(5一9)检查、点火、升空、飞行

  ③登月成功(10—15)登月、在月球上工作、登上飞船

  ④返回地球(16一20)起飞、归航、回到地球、畅谈登月感受

  指名学生回答第2题,其他同学在书上作好标记。宇航员登上月球后做了下列几件

  事:

  ①检查登月器的着陆情况。

  ②采集月壤和月岩。

  ③树立登月纪念碑。

  ④安装电视摄像机、太阳风测定装置、激光仪和月震仪进行科学探测。

  ⑤插上美国的星条旗。

  ⑤与美国总统尼克松通电话。

  提问:文章是按什么顺序来报道登月的全过程的呢?

  明确:按事情发展的时间顺序,将有关表示时间的短语在书上圈点。

  提问:作者以平实的语言,真实地记录了人类首次登月的全过程。作者没有过多的

  议论和抒情,但字里行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明确:表达了作者的喜悦之情以及对人类聪明才智的赞叹,对宇航员的敬佩。

  四、组织讨论:

  1.作者在文章中用了很多数字,这些数字起什么作用?

  2.阿姆斯特朗谈到登月的意义时说:“这一小步,对于一个人来说,是小小的一步;

  对整个人类来说,是巨大的飞跃。”你是怎样理解的?

  明确:第1题。因为这是一篇太空探索的文章,太空探索对数字的精确度要求非常

  高,这些数字主要是为了体现本文的准确性、科学性、真实性,体现记实报道的特点。

  第2题,先让学生畅所欲言,教师稍作归纳。

  “一小步”是指宇航员们从飞船跨到月球表面的一小步,对一个人来讲确实很容易,

  毫不费力。但是这一步是人类向太空领域迈出的第一步,它显示了人类卓越的聪明才

  智,表明了人类高度发达的科技水平,开创了人类对宇宙探索的新纪元,这意义就非同

  小可,因此说这是巨大的飞跃。

  人类第一次成功地探访月球已是三十一年前的事了。时光飞逝,时至今日,人类向

  宇宙迈进的步伐从没停止过,你知道人类探索宇宙奥秘的其他成果吗?

  让学生谈谈,互通有无,增长见识,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

  五、小结。

  这篇记实报道以平实的语言,真实地记录了人类首次登月的全过程,表达了作者对

  登月成功后的喜悦之情以及对人类聪明才智的赞叹。本文按照事情发展的时间顺序来记

  叙,条理十分清晰,记叙的要素交代得一目了然,且语言平实、准确,体现了新闻报道

  的准确性、真实性、科学性。

  六、布置作业 。

  完成课后练习题三。

  板书设计 :

  15.月亮上的足迹

  朱长超

  一(1、2)交代时间、地点、人物和将要发生的事件。

  二(3-9)写飞船离开地球,向月亮奔去。

  准备、登机、检查、起飞、飞行。

  三(10—15)写飞船登月成功并写宇航员在月球表面上的活动。

  四(16——20)写登月归来。

  (刘英)

  教学设计(B)

  教学内容和步骤

  组织学生先参观一次有关天文学知识的科普展览;或请有关的专家、学者给同

  介绍人类探索宇宙的历程及其取得的成果,为学习本课作准备。

  一、播放一段人类探访月球的短片。

  我们刚才看到的是人类探访月球的全过程,那么作者朱长超是怎样用手中的笔

  这一真实历程的呢?好,我们一起看课文《月亮上的足迹》。(板书课题及作者)

  二、速读课文,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指名学生复述登月过程中的几个阶段。教者根据学生复述,板书其要点。

  登月的全过程有四个阶段:

  1.飞船升空前的准备。

  2. 离地球,飞向月球。

  3.登月成功,开始工作。

  4.胜利返航,畅谈感想。

  三、再读课文,注意掌握记叙的细节。

  指名学生详细复述人类首次登月的全过程,要求说出具体的细节。

  教师提供时间线索,指名复述,其他同学完成下表。(要求不看书填表)

  时间事情的进展

  1969年7月16日上午火箭推动“阿波罗11号”飞船发射升空

  火箭发射后2分42秒第一级火箭脱落,火箭继续上升

  离地9分5秒第三级火箭发动机启动工作

  火箭发射后13小时30分,宇航员进入梦乡

  19日晚8点33分飞船飞越了月亮和球地引力的中和点

  19日晚9点32分地面呼叫,飞船减速,准备登月

  20日上午7点32分两位宇航员换乘登月舱

  21日凌晨5点17分40秒登月舱平稳降落在月球上

  对日上午11时39分登月舱打开舱门

  11时51分20秒阿姆斯特朗走下阶梯,登上月球

  22日0点15分’宇航员被唤醒,登月舱升空,离开月球

  22日上午6点35分登月舱与飞船对接成功

  25日凌晨1点35分8秒飞船进入大气层,返回地球

  再指名复述宇航员登上月球后所做的几件事,其他同学边听边在书上标记。

  明确:宇航员登月后做了以下六件事:

  ①检查登月器的着陆情况。

  ②采集月壤和月岩样品。

  ③树立登月记念碑。

  ④安装各种科学探测仪器。

  ⑤插上美国星条旗。

  ③与美国总统尼克松通电话。

  四、教师小结。

  作者以平实的语言真实地报道了人类首次登月的全过程,表达出作者的喜悦之情以

  及对人类聪明才智的赞叹。刚才,大家通过两次速读,便基本掌握了本文的主要内容,

  读有所获,学有所得,学得不错。

  五、布置作业 。

  1.完成课后练习题二、三。

  2.办一份以介绍天文学知识为主的手抄报。优秀者给予奖励,并将其手抄报张贴

  在教室里,供大家阅览。

  3.查字典,掌握下列词语的意思并各造一句。

  畅谈昂首挺立遥遥在望可望而不可即

  (刘英)

月亮上的足迹教案设计 篇6

  教学目的

  1.学习快速阅读的方法。

  2.概括各部分要点,理解文章内容。

  3.理解列数字方法的作用。

  重点、难点

  重点:

  (1)学习快速阅读的方法。

  (2)概括各部分要点,理解文章内容。

  难点:理解列数字方法的作用。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

  1.查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

  (l)畅谈:尽情地说。

  (2)昂首挺立:仰着头直立着。

  (3)遥遥在望:形容距离远可以望见。

  (4)可望而不可即:只能够望见而不能够接近。

  2.阅读全文,思考自读提示和课后练习。

  二、导入  

  小时候,奶奶给你们讲过嫦娥奔月的故事吗?传说月宫中不仅有储

  娥,还有捧酒的吴刚,还有揭药的玉兔。你们想到月亮上去会会他们吗?

  1967年7月21日,人类登上了月球,让我们跟着登月的宇宙飞船去月

  球上潇洒走一回。

  三、正课

  1.用5 分钟时间快速默读全文,做到集中注意力,本出声,不回

  视,记住文章的主要内容。

  2.请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意。

  讨论并归纳:分成三段。

  第一段:从开头到“树起了宇航事业的一块新的里程碑。

  概括介绍美国宇航员拜访了月球。

  第二段:从“这一年的 7月 16日”到“三位宇航员共同完成了一次

  到另一个星球的探险。

  具体介绍美国宇航员登月的全过程。

  第三段:从“登月归来后不久”到完。

  评论登月的意义。

  3.提问:登月的全过程可分为几个阶段?试概括每个阶段的内容

  要点?

  讨论并归纳: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登月前,介绍宇航员来到发射架下,进人狭小的指令舱。

  点火,火箭缓缓上升,两级火箭自动脱落后,第三级火箭发动机启动工

  作,飞船在预定的时间、预定的高度进入预定的轨道。先绕地球飞行,飞

  行状况正常。第三级火箭再次发动,进入登月轨道。飞船开始作减速飞

  行,减慢到一定速度时,它自动作了停火的指令。不久,登月舱和飞船脱

  离。登月舱开始降落,平稳地降落在月球上。

  第二阶段:登上月球。登月舱打开了舱门,宇航员走下阶梯,登上了

  月球,开始作业 ,3个小时后停止作业 ,从月球返回登月舱内。

  第三阶段:返回地球。登月舱发动机起动了,它不断地上升,不断地

  加速,进人预定轨道,与在空中等候的“阿波罗 11号”飞船对接成功。丢

  弃登月能,飞船开始向遥远的地球飞去。它以合适的角度进入地球大气

  层。下降到4000米高度的时候,三个大型降落伞在空中张开,“阿波罗

  11号”飞船溅浇在预定的海域,被等候在那边的海军救起。

  4.提问:宇航员登上了月球后做了哪几件事?

  讨论并归纳;做了九件事。

  ①检查了登月器的着陆情况,发现一切正常。

  ②他们拿出铁锹,采集了月壤和月岩的样品。

  ③他们从登月舱中取出一块纪念碑,把它树立在月球上。

  ④从登月舱中取出电视摄像机,安装在月球的表面。

  ⑤安装了一台太阳风测定装置,用来检测宇宙射线。

  ③安装了用来精确测定月球和地球之间距离的激光仪。

  ③安装了测定月震的月震仪。

  ③取出美国的星条旗,把它插在月亮上。

  ③跟美国总统尼克松通话。

  5.提问;作者在文章中用了很多数字,这些数字起什么作用?

  讨论并归纳:文章中精确地运用表示时间、速度、距离的数字,使文

  章说明得更准确、更具体。

  6.提问:登月有什么意义?

  讨论并归纳:对一个人来说,是小小的一步,对整个人类来说,是巨

  大的飞跃。

  四、小结

  本文以平实的语言,真实记录了这次登月的全过程。文章精确地运

  用表示时间、速度、距离的数字,使文章说明得更准确、更具体。

  五、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一、二、三。

  2.选用课时作业 优化设计。

  课时作业 优化设计

  (-)根据下列句子的意思用一个词语表达。

  1.仰着头直立着。

  2只能够望见而不能够接近。

  3.距离远但可以望见。

  4.不停地运动行进。

  (二)如果你是宇航员,你到月球上要做些什么?展开想象,写一段

  二三百字的小短文。

月亮上的足迹教案设计 篇7

  教学目标

  ①速读课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②理清文章思路,了解人类登月的知识。

  ③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培养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

  教学重点

  速读课文,养成自主阅读的习惯,理清文章思路,从中了解有关人类登月的知识。

  教学设计

  一、新课导入

  师:今天啊,我请大家猜一个谜语:有时落在山腰,有时挂在树梢。有时像个圆盘,有时像把弯刀。这时我说的是什么啊?

  生:“月亮!”

  师:对!是月亮!平时我们大家看到的月亮是什么样的啊?

  学生自由发言。

  师:是的,多么神奇的月亮啊!在我们古代,人们对于月亮有着不尽的遐想和眷念,也因此产生了很多的传说故事。大家知道流传最广的是故事是什么故事吗?

  生:“嫦娥奔月!”

  师:是的!是嫦娥奔月。那是我们古代劳动人民渴望探索月亮的产物。然而月亮上究竟有什么呢?随着人类科学的发展,人们不断地在探索着这个问题,渴望揭开月球的秘密。20__年10月24日18点15分,我国成功发射了嫦娥一号卫星,迈开我国探索月球的第一步。然而对于人类对于月球的真正探索我们整整迟了39年。早在1969年7月21日,人类就成功的登上了月球,那是惊心动魄的一幕!那是值得全人类庆贺的时刻!虽说时隔39年,但那一刻的震憾,那一刻的喜悦,至今我们依然可以领略的到。下面说让我们共同学习《月亮上的足迹》,让我们再一次去感受那种悲震憾和发自内心的喜悦!

  二、速读课文,感悟文章大意

  要求学生速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并提出思考题,把握文章大意。

  ①自主学习

  a.快速默读课文(不指读,不动唇,不回读),并找出登月过程中表示时间的词语。

  b.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c.登月全过程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d.试将登月全过程画一张示意图,并简要说明。

  ②合作探究

  以上问题可以由小组讨论完成,讨论中教师可巡视指导,并参与讨论。

  三、研读赏析,激发兴趣,品味语言特色

  ①自主学习

  教师指导学生相互质疑并共同探究,深入体会。

  a.宇航员从登月到返航经历了多长时间?登月全过程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b.宇航员登月后做了哪几件事?

  c.人类登月有什么意义?课文哪一段有所揭示?

  d.写作上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请举例说明。

  ②合作探究

  对以上问题,小组研讨并在教师指导下达成共识:人类第一次踏上月球来回历经76万公里,历时95个小时。宇航员登月采集月壤和月岩样品,树立纪念碑,安装摄像机,安装太阳风测定装置、月震仪,插上美国国旗与尼克松总统通话等。课文最后一段揭示了其伟大意义。

  可让学生齐读并深刻体会,教师可以总结过渡:"阿波罗"登月计划成功,使人类的梦想变成了现实,人类开始走向地球以外的星球。现代科学技术已达到向外层空间发展的水平。这既是人类巨大的飞跃,也是人类迈出的第一步。对这样一次事件的完整叙述,写法上有什么特点呢?学生可以发言并举例。教师可以帮助归纳:

  语言方面

  ①恰当的描述:

  例如:在写到火箭发射前的景象时,作者写道:“火箭像巨人一样昂首挺立着,尖端直指蓝天,高达一百多米。”这表现了火箭高大雄伟的姿态。

  写火箭在太空飞翔时,作者写道:“飞船像一叶孤舟在太空缓缓地行驶。它飞过了……又飞过了……从飞船上可以看到美丽的月球已经遥遥在望。它发着美丽的争光,静静地悬在飞船上方。”这样的描述很能激发读者的想像。

  ②用数字说明;

  例如:写火箭升空的的速度分别用6.8、7.67、10.5等数字,令我们遐想不已。

  还有写火箭升空后的时间词,也同样让我们遐想万千。

  ③叙述中有议论。

  如第4段中在一切准备就绪后,写道:“一个伟大时代就要来到了……这将是人类进行的距离最为遥远的一次旅行。”这足以说明这次登月之于我们人类的重要意义。

  还有第11段中在两名宇航员登月之后,写道:“这是一个伟大的时刻,这是人类伟大的一步。……这是人类探索太空的里程碑。”这里再次强调了此次登月的意义。

  总之,这些议论性文字深化了我们对叙述的问题的理解,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四、拓展延伸,联想和想像

  可以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看第99页的插图,引导想像。

  ①想像一下,球上有些什么?那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

  ②科学家为什么要搜集月球上的土壤和岩石呢?

  ③想像一下在登月的高空中,宇航员会有什么感觉?

  ④文中写道,“返航时,宇航员将登月舱甩在了太空”,这样做合适吗?

  教师可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只要想像合理,允许学生有不同见解和幻想。教师也可以做调整性解答:月球上有泥土、石头和高山,没有空气和水,一片荒凉死寂;科学家采集土壤、岩石是为了科学研究、开发并利用月球;宇航员的高空感觉,是失重、头晕、呕吐、昏厥等;太空垃圾也是人类的一大隐患。

  五、总结

  登月成功是人类的一大壮举,是人类聪明智慧的结晶。这次登月已有三十九年,而我国航天技术也已达到空前的进步,嫦娥一号发射成功,标志着我国对月球探索迈出了可喜的一大步,但对月球的更深入的探索和研究还得靠不断成长中的大家,希望大家努力学习,长大能为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六、延伸练习

  ①假如你驾驶着宇宙飞船登月,你有什么感受?你会做些什么?展开想像,写一篇小短文。题目为《我驾飞船登月》。

  ②自学“读一读,写一写”练习中的词语,并在写作中尽可能地使用。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