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上的足迹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积累“观测、畅谈、里程碑、昂首挺立、一叶孤舟、遥遥在望”等词语。
2.了解宇航和月球的科学知识,理解人类登月成功的伟大意义。
能力目标
1.学习本文按时间顺序,清楚明白地叙述事件发生过程的.写作方法。
2.训练学生快速阅读,并准确全面地概括课文内容要点。
德育目标
1.感受科学技术的魅力,学习敢于探索的精神,体会作者蕴涵在字里行间的对登月成功的喜悦之情。
2.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的`精神。
●教学重点
分析登月事件的全过程及伟大意义,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
●教学难点
对登月技术的理解;用简练的语句概括登月的四个阶段。
●教学方法
1.快速阅读法。本文是一篇饶有兴趣的科普小品,以明晰的时间线索将登月的全过程叙述得清楚明白、生动形象。先让学生较快速度地默读,整体感知文章大意,再用简洁的语句梳理概括内容要点。
2.延伸拓展法。激活学生的思维,就关于报道人类登月的文章如自读课本中的《登陆月球》进行对比阅读,充实有关细节,培养探索太空的兴趣。
●教具准备
多媒体CAI.课件、投影仪及胶片、月球地貌的图片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训练学生快速默读文章,用圈点勾画和记录摘要获取要点信息、概括课文内容。分析文章表现手法,如恰当的描述、叙述中有议论等。利用课堂实践活动,了解现代科技的发展和探索月球的奥秘。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设计(一)(多媒体显示月球地貌、宇宙飞船探访太空的的资料)
(教师简要解说图片内容)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珍贵的资料是怎么得来的吗?对,是宇航员登上月球后拍摄的。那么,你们想了解人类成功地踏上月球的全过程吗?让我们一起学习朱长超的《月亮上的足迹》。(板书课题、作者)
设计(二)(多媒体播放一段人类探访月球的短片)
月亮上的足迹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速读课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2、概括登月各阶段内容要点,了解人类第一次登上月球的伟大创举。
3、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培养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
教学重点
概括登月各阶段内容要点,了解人类第一次登上月球的伟大创举。
教学难点
文章最后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的一句意味深长的话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先看一段登月的录象。
2、能在太空遨游,能飞到月亮上去,这是人类千百年来的幻想。随着空间技术的发展如今幻想正变成现实,1969年7月21日11时56分20秒,人类终于登上了月球,那惊心动魄的一幕,那成功的喜悦,在今天的课堂上,我们依然可以领略。让我们共同欣赏美文《月亮上的足迹》。
二、速读课文,概括大意
注意文中的人名、时间和术语。
三、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完成以下问题
1、找出文中表达精确的时间,并概括出相应的事件。
2、整个登月过程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3、提出疑问然后由学生各组代表发言,并由其他组的学生补充,发言后教师可以总结评点:本文真实地记录了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科林斯、奥尔德林登月的全过程。登月全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登月准备、飞船升空、登月成功、登月归来。
4、出示有关图片,增强感性认识。
四、理解文章最后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的话
五、自由发言,说出自己的感受。
人类探索太空的勇气令人钦佩,但这个过程也充满艰辛,有时需要付出巨大的牺牲。登月成功是人类的一大壮举,是人类聪明智慧的结晶。这次登月已有三十多年,而我国航天技术到目前仍无法登上月球。但随着我国神州四号飞船的发射成功,五星红旗高插在月球上的日子已为期不远了。愿大家努力学习,长大能为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月亮上的足迹教案 篇3
教学目的
1、学习快速阅读的方法。
2、概括各部分要点,理解文章内容。
3、理解列数字方法的作用。
4、 初步了解航天飞船的有关知识及人类登月的意义
重点、难点
重点:
(1)学习快速阅读的方法。
(2)概括各部分要点,理解文章内容。
难点:理解列数字方法的作用。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预习
1.查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
(l)畅谈:
(2)昂首挺立:
(3)遥遥在望:
(4)可望而不可即:
(5)里程碑:
2.上网查登月的有关资料,了解登月的有关知识
3.阅读全文,思考自读提示和课后练习。
二、检查预习(显示幻灯片)
1词语解释
(1)畅谈:尽情地说。
(2)昂首挺立:仰着头直立着。
(3)遥遥在望:形容距离远可以望见。
(4)可望而不可即:只能够望见而不能够接近。、
(5)里程碑:比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可以作为标志的大事。
2、字词读音
椭圆( tuǒ ) 铁锹 ( qiāo ) 着陆 (zhuó ) 飞跃( yuè)
海域 ( yǜ) 狭窄 (zhǎi ) 畅谈 (chàng ) 供给 (gōng jǐ )
3、交流资料,回答
(1)地球到月球有多远?38万公里
(2)航天飞船的结构及工作原理
航天飞机是一种垂直起飞、水平降落的载人航天器,它以火箭发动机为动力发射到太空,能在轨道上运行,且可以往返于地球表面和近地轨道之间,可部分重复使用的航天器。它由轨道器、固体燃料助推火箭和外储箱三大部分组成。固体燃料助推火箭共两枚,发射时它们与轨道器的三台主发动机同时点火,当航天飞机上升到50千米高空时,两枚助推火箭停止工作并与轨道器分离,回收后经过修理可重复使用20次。外储箱是个巨大壳体、内装供轨道器主发动机用的推进剂,在航天飞机进入地球轨道之前主发动机熄火,外储箱与轨道器分离,进入大气层烧毁,外储箱是航天飞机组件中唯一不能回收的部分。航天飞机的轨道器是载人的部分,有宽大的机舱,并根据航天任务的需要分成若干个“房间”。有一个大的货舱,可容纳大型设备。轨道器中可乘载3名职业航天员(如指令长或机长、驾驶员、任务专家等)和4名其他乘员(非职业航天员)。其舱内大气为氮氧混合气体。航天飞机在太空轨道完成飞行任务后,轨道器下降返航,像一架滑翔机那样在预定跑道上水平着陆。轨道器可重复使用100次。
(3)从地球到月球的飞行轨道是怎样的?
三、导入
小时候,你们听过嫦娥奔月的故事吗?嫦娥挥动长袖轻飞入月的潇洒曾让我们以为登月只要一颗仙药就可以达成,但是你知道人类真的踏上月球是什么时间吗?让我们一起来了解 1967年7月21日人类登上月球时的情景,让我们跟着登月的宇宙飞船去月球上潇洒走一回。
四、快速默读课文,并回答:
1.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 报道了人类首次登月的全过程)
2.登月全过程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四个阶段:
1)升空前的准备
2)飞向月球
1969年7月16日上午火箭推动“阿波罗11号”飞船发射升空
火箭发射后2分42秒第一级火箭脱落,火箭继续上升
离地9分5秒第三级火箭发动机启动工作
火箭发射后13小时30分,宇航员进入梦乡
19日晚8点33分飞船飞越了月亮和球地引力的中和点
19日晚9点32分地面呼叫,飞船减速,准备登月
3)登月成功
20日上午7点32分两位宇航员换乘登月舱
21日凌晨5点17分40秒登月舱平稳降落在月球上
对日上午11时39分登月舱打开舱门
11时51分20秒阿姆斯特朗走下阶梯,登上月球
22日0点15分’宇航员被唤醒,登月舱升空,离开月球
4)返回地球
22日上午6点35分登月舱与飞船对接成功
25日凌晨1点35分8秒飞船进入大气层,返回地球
3、文章是按什么顺序来报道登月的全过程的呢?(时间)
4、作者为什么将时间精确到了秒? 体现了新闻报道的准确性、真实性、科学性。
5、试将登月全过程画一张示意图,并简要说明。
6、 宇航员登上月球后做了下列几件事:
1 )检查登月器的着陆情况。
2)采集月壤和月岩。
3)树立登月纪念碑。
4)安装电视摄像机、太阳风测定装置、激光仪和月震仪进行科学探测。
5)插上美国的星条旗。
6)与尼克松总统通话
7、 作者以平实的语言,真实地记录了人类首次登月的全过程,作者没有过多的议论和抒情,但字里行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喜悦、对人类聪明才智的赞叹,对宇航员的敬佩。)
8、这是登月第一人阿姆斯特朗留在月球上的脚印,他为什么说“这一小步,对一个人来说,是小小的一步;对整个人类来说,是巨大的飞跃。”
因为这一步标志着我们的活动范围扩展到了宇宙空间。当人类活动领域扩大到宇宙空间后,人类将开始利用和开发空间蕴藏的极其丰富的资源,并使人类能利用整个宇宙来解决社会发展问题—-这势必带来一场新的革命,势必会促进人类社会各个领域的长足进步,势必会极大的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月亮上的足迹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理解、积累“观测、畅谈、里程碑、昂首挺立、一叶孤舟、遥遥在望”等词语。了解宇航和月球的科学知识,理解人类登月成功的伟大意义。
【能力目标】学习按时间顺序,清楚明白地叙述事件发生过程的写作方法。训练学生快速阅读,并准确全面地概括课文内容要点。
二、德育目标:感受科学技术的魅力,学习敢于探索的精神,体会作者蕴涵在字里行间的对登月成功的喜悦之情。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的精神。
三、方法目标:自主学习,探究重点,互动互学
教学内容:这是一篇纪实报道。作者用平实的语言,真实地记录了人类首次登月的全过程。通过阅读,读者定能体会到那登月全过程的惊心动魄、登月成功后的喜悦以及作者对人类聪明才智的赞美。文章所记叙的准备、升空、登月、返航四个部分清晰流畅,结尾阿姆斯特朗的话“这一步,对一个人来说,是小小的一步;对整个人类来说,是巨大的飞跃”,留给读者以无穷的回味,可以从中悟出人类登月的伟大意义。
【教学重点】速读课文,养成自主阅读的习惯,理清文章思路,从中了解有关人类登月的知识。
【教学设计】
一、新课导入
①可用大屏幕出示航天飞船的登月资料图片,也可以用夜幕星空的画面导人新课。
②可以用嫦娥奔月的故事或有关月亮的古诗歌导人。
总之,导人旨在引起学生阅读本课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到,月亮的传说、月亮的神秘是人类的向往,什么时候能登月球呢?如今幻想正变成现实,1969年7月21日,人类终于登上了月球,那惊心动魄的一幕,那成功的喜悦,在今天的课堂上,我们依然可以领略。让我们共同欣赏美文《月亮上的足迹》。
二、速读课文,总体感知:
要求学生速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
指导学生阅读并提出思考题,把握文章大意。
①自主学习
a.快速默读课文(不指读,不动唇,不回读),并找出登月过程中表示时间的词语。
b.写了一件什么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c.登月全过程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d.试将登月全过程画一张示意图,并简要说明。
②合作探究
以上问题可以由小组讨论完成,讨论中教师可巡视指导,并参与讨论。 然后由学生各组代表发言,并由其他组的学生补充,发言后教师可以总结评点:
真实地记录了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科林斯、奥尔德林登月的全过程。
登月全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登月准备——飞船升空——登月成功——登月归来。
三、研读赏析,激发兴趣,品味语言
①自主学习
教师指导学生相互质疑并共同探究,深人体会。
a.宇航员从登月到返航经历了多长时间?登月全过程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b.宇航员登月后做了哪几件事?
c.人类登月有什么意义?课文哪一段有所揭示?
d.写作上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请举例说明。
②合作探究
(对以上问题,小组研讨并在教师指导下达成共识):
人类第一次踏上月球来回历经76万公里,历时95个小时。宇航员登月采集月壤和月岩样品,树立纪念碑,安装摄像机,安装太阳风测定装置、月震仪,插上美国国旗,与尼克松总统通话等。课文最后一段揭示了其伟大意义。
可让学生齐读并深刻体会,教师可以总结过渡:“阿波罗”登月计划成功,使人类的梦想变成了现实,人类开始走向地球以外的星球。现代科学技术已达到向外层空间发展的水平。这既是人类巨大的飞跃,也是人类迈出的第一步。对这样一次事件的完整叙述,写法上有什么特点呢?学生可以发言并举例。教师可以帮助归纳:语言方面——①恰当的描述;②用数字说明;③叙述中有议论。此三点可各举一例,并分析作用,教会学生在写作中应用。
四、拓展延伸,联想想像:
(可以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看第99页的插图,引导想像。 )
①想像一下,球上有些什么?那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
②科学家为什么要搜集月球上的土壤和岩石呢?
③想像一下在登月的高空中,宇航员会有什么感觉?
④文中写道,“返航时,宇航员将登月舱甩在了太空”,这样做合适吗?
▼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只要想像合理,允许学生有不同见解和幻想。
▼教师也可以做调整性解答:月球上有泥土、石头和高山,没有研究、开发并利用月球;宇航员的高空感觉,是失重、头晕、呕吐、昏厥等;太空垃圾也是人类的一大隐患。
五、总结:
登月成功是人类的一大壮举,更是人类智慧的结晶。这次登月已过三十多年,而我国航天技术到目前仍无法登上月球。但随着我国神舟五号飞船的发射成功,五星红旗高插在月球上的日子已为期不远了。愿大家努力学习,长大能为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我们也期待着我国的登月计划早日成功。
六、练习:
1、课后练习:一、三、
2、假如你驾驶着宇宙飞船登月,你有什么感受? 你会做些什么? 展开想像,写一篇小短文。题目为《我驾飞船登月》。
月亮上的足迹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登月全过程。
2、深入理解登月的重大意义。
3、培养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教学重点
快速阅读课文,概括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赏析生动的语言
课时安排:一课时
导入
20__年10月15日,是一个让中国沸腾的日子,你能想起来那天发生了什么事吗?(杨利伟乘坐的神州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载人飞船在太空遨游了多长时间?(16个小时)杨利伟只是在太空遨游了十几个小时就令我们振奋不一了。
早在1967年,美国的一个名叫阿姆斯特朗的人就向全人类报告了一条消息:“鹰已经飞上了月球”。他指的鹰是指“阿波罗11号”登月飞船。古往今来,月亮总是引起人们无穷的遐想,直到1976年人类终于登上了月球。“阿波罗”在古希腊神话中是太阳神的名字,那时一个具有伟大力量的人。那么以“阿波罗”来为人类第一次登月的宇宙飞船命名,可见人类第一次登月的意义重大。
下面我们就可以跟随19课作者的笔来跟踪了解这次登月的全过程。
教学过程
感知内容
快速默读课文,把表示事件的关键词语划下来,并思考这样几个问题
1、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按什么顺序来叙述的?用简洁的语言概述。
2、宇航员从登月到返航经历了多少距离,多长时间?
3、登月全过程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4、拿出示意图结合登月的几个阶段进行简要说明。
默读完后,四人一组讨论
明确:
1、本文记录了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科林斯、奥尔德林登月的全过程
时间顺序
2、76万公里、195个小时
3、准备、升空、登月、返航
4、让学生结合自己画的示意图上台介绍。(注:宇航员登月后作了哪几件事情?)
研读赏析
自由讨论,全班交流
1、研读文中重要的议论性的句子“这一时刻的精确时间是……这是人类探索太空的里程碑。”说说为什么要把时间精确到秒?
2、研读文中恰当精美的描写性的句子,谈一谈它们在文中的作用。
比如:
a“土星五号火箭像巨人一样昂首挺立着,……高达一百多米。”
b“他们小心翼翼的登上登月舱,……甜甜的睡了七八个小时。”
C“三位宇航员在月亮上空会合了,他们激动的在狭窄的指令舱里紧紧的握手。”
学生再自己找一找文中其他一些生动的描述,谈一谈自己的理解。
拓展延伸
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前面的彩图以及课件中的图片,对于登月的全过程有没有疑问,或有别的想法,提出来大家一起交流。
比如:
1、科学家什么要收集月球上的土壤和岩石?
2、在登月的高空,宇航员绘有什么感觉?
3、返航时,宇航员将登月舱甩在了空中,这样做合适吗?
明确:
1、开发利用月球
2、失重、头晕、呕吐、昏厥
3、太空垃圾问题
主题探究
1、人类登月有什么意义?课文哪一段有所揭示?你对这句话是怎样理解的?
明确:人类这一小步看起来小,但对整个人类来说,现代科学技术已经达到向外层空间发展的水平,说明人类可以征服月球;这一小步预示着人类已经在开发并利用月球,并准备向外层空间发展。
小结并联想
从我们对月球一无所知因而对它产生无数幻想到人类登月成功,这期间人类的科技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我国目前的航天技术虽然还无法登上月球,但随着神州五号载人飞船的发射成功,我们相信五星红旗高插在月球上的日子也不远了。
月亮上的足迹教案 篇6
一、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 读准“域、椭、锹”的读音;理解、积累“里程碑、昂首挺立、神往、畅谈”等词语。
2、 了解人类登上月球过程,理解人类登月成功的伟大意义。
(二)、能力目标
1、 学习本文按时间顺序,清楚明白地叙述事件发生过程的写作方法。
2、 训练学生快速阅读,筛选信息的能力,并准确全面地概括课文内容要点。
(三)、德育目标
1、 感受科学技术的魅力,体会作者蕴涵在字里行间的对登月成功的喜悦之情。
2、 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
二、 教学重点
整体感知,理清文章思路,并准确全面地概括课文内容要点。
三、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最后的一句话的意思,培养探索科学的精神
四、 教学方法
1、通过朗读感知法,提高学生“听”的能力。
2、快速阅读法。先让学生快速阅读文章,整体感知文章大意,再用简洁语句梳理概括内容要点。
3、 作探究学习法。重点是分组探讨对课文最后的一句话的理解。
五、教学时间: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语
用图片或视频导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二)、快速阅读,整体感知、概括内容。
1、 解决生字、生词
①、你能读准下面加点字的字音吗?
海域yù 椭tuǒ圆 铁锹qiāo
②、你知道是那些词吗?
(里程碑):比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可以作为标志的大事。
畅谈:(尽情地谈。)
(神往:)心里向往。
昂首挺立:(仰着头直立。)
(括号内内容学生填写,括号外内容教师给出)
2、 找出表示时间的词语,并找出该时间所对应的发生的事件,按照表格的形式进行填写。(出示表格):
①、听朗读,然后迅速完成表格
时间 事件的进展
1969年7月16日 飞船升空前的准备
19日晚8点33分 飞船飞越了月亮和球地引力的中和点
19日晚9点32分 地面呼叫,飞船减速,准备登月
20日上午7点32分 两位宇航员换乘登月舱
21日凌晨5点17分40秒 登月舱平稳降落在月球上
②、自读,完成表格
时间 事件的进展
21日上午11时39分 登月舱打开舱门
21日上午11时51分20秒 阿姆斯特朗走下阶梯,登上月球
22日上午6点35分 登月舱与飞船对接成功
25日凌晨1点35分8秒 飞船进入大气层,返回地球
(粗体的为给出的,其他的学生自己填写)
(三)、合作、探究
1、文章是完整地叙述整个登月的过程,但事件非常多而且琐碎,我们能不能用我们自己语言概括文章的内容?
(提示概括时注意:必须交代清楚:时间、人物、地点、事情的经过、结果, 语言要简洁。)
明确:美国“阿波罗11号”飞船于1969年7月21日成功到达月球,宇航员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登上月球。在完成具有历史意义的任务后,飞船成功返回地球。
2、我们说这次登月是具有历史意义的,课文中哪句话最能揭示登月意义?并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明确:最能揭示登月意义的话是“这一小步,对一个人来说,是小小的一步;对整个人类来说,是巨大的飞跃.” ,其含义指 “一小步”指宇航员从登月舱跨到月球表面的一小步,但这是人类向太空领域迈出的重要一步,人类开始走向地球以外的星球,说明了现代科学技术的一个巨大的飞跃,所以是人类的一大步。)
3、作者在文章中用了很多数字,这些数字起什么作用?
(明确:因为这是一篇描述太空探索的文章,这些数字主要是为了准确、真实地将登月事件介绍给大家,也体现出本文的准确性、科学性、真实性,的特点。)
4、 20xx年10月15日,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取得圆满成功,我国宇航员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到了太空;20xx年10月12日,承载两名宇航员的神舟六号胜利升空,并完成了133小时太空飞行。假设你有机会代表国家登上月球,要在月球上插一面五星红旗、树立一座纪念碑,你会在碑上写上什么话?(50字以内)
(四)、课堂小结
《月亮上的足迹》以平实的语言,真实地记录了人类首次登月的全过程,达了作者对登月成功后的喜悦之情以及对人类聪明才智的赞叹。文章按照事情发展的时间顺序来记叙,条理十分清晰,记叙的要素交代得一目了然,且语言平实、准确,体现了准确性、真实性、科学性的特点。希望大家通过今天的学习,立志成为明天学科学,爱科学,并和平利用科学的新型建设者。
(五)、作业
1、本文标题《月亮上的足迹》好在哪里?谈谈你的理解。
2、根据下面情景,展开想象,写一段两三百字的文章。
你驾驶一艘宇宙飞船,在茫茫太空中寻找外星生命。你离开地球已经几个月了。这时,透过舷窗,你看到一个美丽的蓝色星球……
月亮上的足迹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①速读课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②理清文章思路,了解人类登月的知识。
③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培养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
教学重点
速读课文,养成自主阅读的习惯,理清文章思路,从中了解有关人类登月的知识。
教学设计
一、新课导入
师:今天啊,我请大家猜一个谜语:有时落在山腰,有时挂在树梢。有时像个圆盘,有时像把弯刀。这时我说的是什么啊?
生:“月亮!”
师:对!是月亮!平时我们大家看到的月亮是什么样的啊?
学生自由发言。
师:是的,多么神奇的月亮啊!在我们古代,人们对于月亮有着不尽的遐想和眷念,也因此产生了很多的传说故事。大家知道流传最广的是故事是什么故事吗?
生:“嫦娥奔月!”
师:是的!是嫦娥奔月。那是我们古代劳动人民渴望探索月亮的产物。然而月亮上究竟有什么呢?随着人类科学的发展,人们不断地在探索着这个问题,渴望揭开月球的秘密。20xx年10月24日18点15分,我国成功发射了嫦娥一号卫星,迈开我国探索月球的第一步。然而对于人类对于月球的真正探索我们整整迟了39年。早在1969年7月21日,人类就成功的登上了月球,那是惊心动魄的一幕!那是值得全人类庆贺的时刻!虽说时隔39年,但那一刻的震憾,那一刻的喜悦,至今我们依然可以领略的到。下面说让我们共同学习《月亮上的足迹》,让我们再一次去感受那种悲震憾和发自内心的喜悦!
二、速读课文,感悟文章大意
要求学生速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并提出思考题,把握文章大意。
①自主学习
a.快速默读课文(不指读,不动唇,不回读),并找出登月过程中表示时间的词语。
b.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c.登月全过程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d.试将登月全过程画一张示意图,并简要说明。
②合作探究
以上问题可以由小组讨论完成,讨论中教师可巡视指导,并参与讨论。
然后由学生各组代表发言,并由其他组的学生补充,发言后教师可以总结评点:本文真实地记录了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科林斯、奥尔德林登月的全过程。登月全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登月准备、飞船升空、登月成功、登月归来。示意图如下。
时间
事件进展
1969年7月16日上午
火箭推动"阿波罗11号"发射升空
火箭发射后2分42秒
第一级火箭脱落,火箭继续上升
离地9分5秒
第三级火箭发动机启动工作
火箭发射后13小时30分
宇航员进入梦乡
19日晚8点33分
飞船飞过了月亮和地球引力的中和点
19日晚9点32分
地面呼叫,飞船减速,准备登月
20日上午7点32分
两位宇航员换乘登月舱
21日凌晨5点17分40秒
登月舱平稳降落在月球上
21日上午11点39分
登月舱打开舱门
11点51分
阿姆斯特朗走下阶梯,登上月球
22日0点15分
宇航员被唤醒,登月舱升空离开月球
22日上午6点35分
登月舱与飞船对接成功
25日凌晨1点35分8秒
飞船进入大气层
三、研读赏析,激发兴趣,品味语言特色
①自主学习
教师指导学生相互质疑并共同探究,深入体会。
a.宇航员从登月到返航经历了多长时间?登月全过程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b.宇航员登月后做了哪几件事?
c.人类登月有什么意义?课文哪一段有所揭示?
d.写作上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请举例说明。
②合作探究
对以上问题,小组研讨并在教师指导下达成共识:人类第一次踏上月球来回历经76万公里,历时95个小时。宇航员登月采集月壤和月岩样品,树立纪念碑,安装摄像机,安装太阳风测定装置、月震仪,插上美国国旗与尼克松总统通话等。课文最后一段揭示了其伟大意义。
可让学生齐读并深刻体会,教师可以总结过渡:"阿波罗"登月计划成功,使人类的梦想变成了现实,人类开始走向地球以外的星球。现代科学技术已达到向外层空间发展的水平。这既是人类巨大的飞跃,也是人类迈出的第一步。对这样一次事件的完整叙述,写法上有什么特点呢?学生可以发言并举例。教师可以帮助归纳:
语言方面
①恰当的描述:
例如:在写到火箭发射前的景象时,作者写道:“火箭像巨人一样昂首挺立着,尖端直指蓝天,高达一百多米。”这表现了火箭高大雄伟的姿态。
写火箭在太空飞翔时,作者写道:“飞船像一叶孤舟在太空缓缓地行驶。它飞过了……又飞过了……从飞船上可以看到美丽的月球已经遥遥在望。它发着美丽的争光,静静地悬在飞船上方。”这样的描述很能激发读者的想像。
②用数字说明;
例如:写火箭升空的的速度分别用6.8、7.67、10.5等数字,令我们遐想不已。
还有写火箭升空后的时间词,也同样让我们遐想万千。
③叙述中有议论。
如第4段中在一切准备就绪后,写道:“一个伟大时代就要来到了……这将是人类进行的距离最为遥远的一次旅行。”这足以说明这次登月之于我们人类的重要意义。
还有第11段中在两名宇航员登月之后,写道:“这是一个伟大的时刻,这是人类伟大的一步。……这是人类探索太空的里程碑。”这里再次强调了此次登月的意义。
总之,这些议论性文字深化了我们对叙述的问题的理解,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四、拓展延伸,联想和想像
可以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看第99页的插图,引导想像。
①想像一下,球上有些什么?那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
②科学家为什么要搜集月球上的土壤和岩石呢?
③想像一下在登月的高空中,宇航员会有什么感觉?
④文中写道,“返航时,宇航员将登月舱甩在了太空”,这样做合适吗?
教师可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只要想像合理,允许学生有不同见解和幻想。教师也可以做调整性解答:月球上有泥土、石头和高山,没有空气和水,一片荒凉死寂;科学家采集土壤、岩石是为了科学研究、开发并利用月球;宇航员的高空感觉,是失重、头晕、呕吐、昏厥等;太空垃圾也是人类的一大隐患。
五、总结
登月成功是人类的一大壮举,是人类聪明智慧的结晶。这次登月已有三十九年,而我国航天技术也已达到空前的进步,嫦娥一号发射成功,标志着我国对月球探索迈出了可喜的一大步,但对月球的更深入的探索和研究还得靠不断成长中的大家,希望大家努力学习,长大能为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六、延伸练习
①假如你驾驶着宇宙飞船登月,你有什么感受?你会做些什么?展开想像,写一篇小短文。题目为《我驾飞船登月》。
②自学“读一读,写一写”练习中的词语,并在写作中尽可能地使用。
月亮上的足迹教案 篇8
学习目标:
1、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2、理清思路,了解登月的过程。探讨人类登月的伟大意义。
教学方法:通过朗读探究合作等方法,把握文章脉络,理解文章主旨。
课时安排:1课时
学习要点:预习课文,能筛选、概述文章内容。理清思路,了解登月的过程。探讨人类登月的伟大意义。
学习过程:
一、学生展示
(一)课前三分钟演讲。
(二)白板展示
1、请总结写月亮的古诗句。
苏轼 (宋代)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李商隐(唐代)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白居易(唐代)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长恨歌》
辛弃疾(宋代)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李白(唐代)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静夜思》
王安石(宋代)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泊船瓜洲》
2、给加点的字注音。
guān cè hé yù chàng shén chéng bēi áng gū
观 测 合算 海域 畅谈 神往 里程碑 昂首 一叶孤舟
yáo qiāo shà xuán tuǒ zhuó xīng yuè
遥遥在望 铁锹 大厦 舷窗 椭圆 着陆 兴奋 飞跃
3、解释词语
畅谈:尽情地谈。
神往:心里向往。
里程碑:比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可以作为标志的大事。
昂首挺立:形容高高的直立着,很庄严、威严的样子。
一叶孤舟:像一片树叶一样的一只船。比喻孤零唯一。
遥遥在望:距离很远的东西已在视线之内,可以望见。
可望而不可即:只能够远远地望着不能够接近。
月亮上的足迹教案 篇9
《月亮上的足迹》教案(第2课时)
教材分析
从教材编写角度来说,这一单元反映的是对自然世界进行科学探索的内容,其设置目的主要是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提高学生阅读现代科技文的能力和搜集筛选信息的能力,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月亮上的足迹》这篇课文叙述的是20世界最伟大的科学探险——登月。作者用平实的语言,真实地记录了人类首次登月的全过程。文章所记叙的准备、升空、登月、返航四个部分清晰流畅,结尾阿姆斯特朗的话“这一步,对一个人来说,是小小的一步;对整个人类来说,是巨大的飞跃”,留给读者以无穷的回味,可以从中悟出人类登月的伟大意义。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宇航和月球的科学知识,理解人类登月成功的伟大意义。
能力目标:1.学习本文按时间顺序,清楚明白地叙述事件发生过程的写作方法。
2.体会作者蕴涵在字里行间的对登月成功的喜悦之情。
德育目标:感受科学技术的魅力,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的精神。
●教学重点
分析登月事件的全过程及伟大意义,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蕴涵在字里行间的对登月成功的喜悦之情。
●教学方法
1.探究阅读法。本文是一篇饶有兴趣的科普小品,以明晰的时间线索将登月的全过程叙述得清楚明白、生动形象。让学生自主探究。
2.延伸拓展法。激活学生的思维,就关于中国“嫦娥一号”有关报道,培养探索太空的兴趣。
●教具准备
教师 了解有关宇航和月球方面的知识,做好关于这一课的课件。
学生 可以阅读有关的书籍,查询有关月球的资料,为更好地理解课文做准备。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
1、听写词语
2、导入新课
(多媒体显示嫦娥奔月的传说)
古往今来,一轮明月往往会引起人们无穷的遐想:那里曾有嫦娥奔月的美丽传说; 也有“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的千古佳句。人们幻想着有一天能登上月球,去探索那无穷的奥秘。随着时间的推移,终于在1969 年7 月21 日这天,人类的梦想变成了现实,人类的足迹终于踏上了月球。现在,让我们跟随航天英雄一起, 到月亮上走一走,去共同感受那惊心动魄的一刻。(板书课题、作者)
(旨在营造良好气氛,引起学生阅读本课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到,月亮的传说、月亮的神秘是人类的向往。)
二、快速阅读,探究质疑
学生就不懂的问题自由提问并相互解答。
要点:
1.在文中筛选圈点出表示时间的词语,思考:
(1)登月的全过程按时间发展和空间位置可以分为几个阶段?试概括每个阶段的内容要点。
登月的全过程可分为准备、升空、登月、返航四个阶段。
(2)文章是按什么顺序来报道登月的全过程的呢?
按时间顺序展开叙述的。
(明晰的时间线索使读者比较详细地了解登月的具体时间,也增强了事件的生动性。)
2.复述事件过程,能说出具体细节。
3. 宇航员登上月球后做了哪些事?
宇航员登上月球后做了下列几件事:(1)检查登月器的着陆情况;(2)采集月壤和月岩样品;(3)树立登月纪念碑;(4)安装电视摄像机、太阳风测定装置、激光仪和月震仪进行科学探测;(5)插上美国的星条旗;(6)与美国总统尼克松进行通话等。
4、“土星5号”火箭像巨人一样昂首挺立着,尖端直指蓝天,高达一百多米。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什么?
比喻。表现了火箭高大雄伟的姿态。
5、读课文的第5、11语段的数字的语句,思考:作者比较详细地列举一系列数字的作用是什么?
(富有吸引力的数字如“阿波罗11号”飞船的高度为2650公里,速度为每秒7.67公里;21日上午11点39分,登月舱打开了舱门;1969年7月21日11点56分20秒等。)
因为这是一篇太空探索的文章,太空探索对数字的精确度要求非常高,这些数字主要是为了体现本文的准确性、科学性、真实性,体现记实报道的特点,同时可以帮助读者增加知识。
三、回味课文
根据课文题目讨论:(课件)
1.人类是什么时候第一次登上月球?第一个足迹是哪个国家的哪一位宇航员留下的?
1969年7月21日11点56分20秒。美国的阿姆斯特朗
2、登月过程分几个阶段?宇航员登月后做了哪些事情?
准备、升空、登月、返航
(1)检查登月器的着陆情况;(2)采集月壤和月岩样品;(3)树立登月纪念碑;(4)安装电视摄像机、太阳风测定装置、激光仪和月震仪进行科学探测;(5)插上美国的星条旗;(6)与美国总统尼克松进行通话等
3、课文最后一段中:阿姆斯特朗说:“这一小步,对一个人来说,是小小的一步;对整个人类来说,是巨大的飞跃。”你怎样来理解?
提示:“一小步”指宇航员从飞船跨到月球表面的一小步,对一个人来讲确实很容易。但是这一步是人类向太空领域迈出的第一步,显示了人类的聪明才智,表明了人类高度发达的科技水平,开创了人类对宇宙探索的新纪元,这意义就非同小可, 所以说“是巨大的飞跃”。
(齐读这一句)
四、课堂小结
美国登月成功是人类的一大壮举,是人类聪明智慧的结晶。随着我国“嫦娥一号”飞船的发射成功,五星红旗高插在月球上的日子已为期不远了。希望大家努力学习,长大能为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我们也期待着我国的登月计划早日成功。但愿到那时,我们再相会,那时的你,那时的我,那时我们再联络。
五、想像训练
同学们,伴着“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小小的船儿两头尖”这熟悉的儿歌,我们不知不觉中走过了孩提时代。的确,如洗的碧空、如盘的圆月有着太多的光彩魅力,吸引着人们的目光。假设二十年后,你成为中国的宇航员,驾驶着一艘宇宙飞船,来到一颗美丽的蓝色星球……
六、课后作业
我国古代诗歌作品中有许多关于月亮的名篇佳作,请写出你最欣赏的佳句(不少于5句),并以一句为例说说喜欢的理由,推荐给同学、朋友。
七、板书设计
月亮上的足迹
朱长超
登月时间:1969年7月21日11点56分20秒
人物:阿姆斯特朗
登月过程:准备、升空、登月、返航
月亮上的足迹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1、了解人类为探索自然奥秘而走过的漫长而艰难的道路,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勇于探索科学的精神。
2、理解文章内容,能概括登月各阶段的内容要点。
【教学难点】
登月过程的几个阶段的划分。
【教学设计】
用Powerpoint制成的课件,用形象的图片,视频,Flash动画引导学生自己阅读课文,概括文章要点。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欣赏动画MTV《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一、导入新课
美丽的嫦娥是射下九个太阳的英雄后羿的妻子,她因为偷吃了长生不老丹就飞进了月宫。她住在广寒宫里,捣药的玉兔和砍伐桂树的吴刚陪伴着她。嫦娥在每年的农历八月十五日,就会步出广寒宫,遥望人间。
(展示马王堆汉代古墓中出土的帛画图片)
这个美丽的传说反映了古人对月球构造的一种非常朦胧的认识,也可以说是人类最早的登月向往。那么人类是何时第一次登上梦想已久的`月球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一篇这样的文章《月亮上的足迹》,一起到月球上去走一遭。
二、整体感知课文
1、默读课文
思考:登月的全过程可以分为几个阶段试简要概括。
总结归纳:
⑴登月准备。
⑵飞向月球。
⑶登上月球。
⑷返回地球。
2、试概括每一阶段的内容要点:
⑴登月准备。
这是一篇记叙文,在阅读的时候,请同学们将时间,人物,地点,将要发生的事情找出来。
⑵飞向月球。
弄清楚飞船升空的每一个过程。
(展示图片和火箭升空,二级火箭脱离视频。)
⑶登上月球。
明确:
①登月舱与飞船脱离的准确时间。
②登月舱降落地球的准确时间。
③人类第一次踏上月球的时间。
④人类足印第一次印在月球的精确时间。
(展示相关图片)
思考:宇航员登上月球后都做了哪些事情。
展示动画游戏,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明确宇航员所做事情和相关顺序。
⑷返回地球。
①登月舱与“阿波罗11号”飞船对接。
②“阿波罗11号”飞船溅落在预定的海域。
(展示相关图片)
3、全班齐读课文最后的两个段落。
提出问题:阿姆斯特朗为什么说:“这一小步,对于一个人来说,是小小的一步;对整个人类来说,是巨大的飞跃。”
总结归纳:“一小步”是指宇航员们从飞船跨到月球表面的一小步,对一个人来讲确实很容易,毫不费力。但是这一步是人类向太空领域迈出的第一步,它显示了人类卓越的聪明才智,表明了人类高度发达的科技水平,开创了人类对宇宙探索的新纪元,这意义就非同小可,因此说这是巨大的飞跃。
三、小结
这篇报道以平实的语言,真实地记录了人类首次登月的全过程,表达了作者对登月成功的喜悦之情以及对人类聪明才智的赞叹。
四、介绍我国宇航事业的发展
1、简要介绍“神州五号”和即将发射升空的“神州六号”。
2、我国月球探测工程“嫦娥工程”:
第一步:2007年左右,发射绕月卫星“嫦娥一号”。
第二步:2012年左右,无人探测器在月球表面软着陆,实地考察。
第三步:2017年左右,无人探测器在月球表面软着陆挖取月岩样品后,送回地球。
3、登月:
2030年左右,实现载人登月。
陆续建设月球基地,实行太空旅游等。
五、布置作业
2030年,你作为我国第一批登月宇航员之一,驾驶着宇宙飞船登月,你有什么感受在月球上你将看到什么会做些什么展开想象,写一篇小短文。题目为《我驾飞船登月》。
月亮上的足迹教案 篇11
知识目标
1、理解、积累“观测、畅谈、里程碑、昂首挺立、一叶孤舟、遥遥在望”等词语。
2、了解宇航和月球的科学知识,理解人类登月成功的伟大意义。
能力目标
1、学习本文按时间顺序,清楚明白地叙述事件发生过程的写作方法。
2、训练学生快速阅读,并准确全面地概括课文内容要点。
德育目标
1、感受科学技术的魅力,学习敢于探索的精神,体会作者蕴涵在字里行间的对登月成功的喜悦之情。
2、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的精神。
教学重点
分析登月事件的全过程及伟大意义,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
教学难点
对登月技术的理解;用简练的语句概括登月的四个阶段。
教学方法
1、快速阅读法。
2、延伸拓展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投影仪及胶片、月球地貌的图片。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学生角度)展示学生的小制作(关于月亮的手工作品、图画等)导入月亮的世界。
2、(教师角度)准备嫦娥奔月的故事或有关月亮的古诗词。(《静夜诗》、《水调歌头》、《枫桥夜泊》等)
(朗诵诗歌)由学生诵读幻灯上关于月亮的诗歌。旨在营造良好气氛,引起学生阅读本课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到,月亮的传说、月亮的神秘是人类的向往。
(教师引导)月亮,自古以来,就与人们结下了不解之缘,它尤其受诗人们的钟爱。那皎洁、静谧的月光,时圆时方富有变化的月形,激起诗人们多少怀念与感慨,同学们还知道哪些关于月亮的诗歌,请说一句有月亮的诗(“杨柳岸,晓风残月”,“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梨花院落溶溶月”,“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月亮在诗人们的描绘下是如此美好,现在我们就与航天英雄一起,到月亮上走一走,去感受那惊心动魄的一刻。
二、速读课文,感悟文章大意
1、要求学生速读课文,把握文章大意。
(1)快速默读课文(不指读,不动唇,不回读),获取重要信息,回答月亮课件上的问题。(培养快速阅读的能力)
①人类是什么时候第一次登上月球?
②哪个国家的哪一位宇航员第一次踏上月球?
③月球和地球相距多远?
④火箭名称和飞船分别叫什么?
⑤采用什么顺序记叙了什么过程?
(2)用上面的信息概括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3)找出登月过程中表示时间的词语。思考登月全过程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总结评点)本文真实地记录了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科林斯、奥尔德林登月的全过程。登月全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登月准备──飞船升空──登月成功──登月归来。
2、展示学生作品,培养动手能力和说话能力。
(你说我说大家说)
(1)试将登月全过程画一张示意图,并作简要说明。
(2)四人小组比一比,看谁画的最好,介绍得最准确,推荐一位同学到上面来展示、介绍。
(3)展示各小组中最好的作品,并请一位同学介绍登月过程。
(4)利用月亮课件展示当时的登月轨迹图,了解登月过程和登月轨迹。
学生画的登月图可用实物投影仪显示,让学生自行讲解,锻炼学生的联想及表达能力,也是对课文的整体感知。教师也可做图,让学生进行比较学习。
三、研读赏析,激发兴趣,品味语言特色
1、(观看课件中的录像),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1)看登月的实况录像。
(2)说说看到这一场景的感受。
(3)质疑登月事件。
学生相互质疑,也可师生相互质疑,形成讨论交流的过程,使这节课达到高潮。
①月球上有些什么?那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
②科学家为什么要搜集月球上的土壤和岩石呢?
③在登月的高空中,宇航员会有什么感觉?
④文中写道,“返航时,宇航员将登月舱甩在了太空”,这样做合适吗?
⑤登月舱与飞船是怎样脱离和对接的?
教师可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只要想象合理,允许学生有不同见解和幻想。教师也可以做调整性解答:月球上有泥土、石头和高山,没有空气和水,一片荒凉死寂;科学家采集土壤、岩石是为了科学研究、开发并利用月球;宇航员的高空感觉,是失重、头晕、呕吐、昏厥等;太空垃圾也是人类的一大隐患。
2、教师指导学生相互质疑并共同探究课文,深人体会。(合作探究)
(1)探究1:同学们把登月过程准确地解说出来,这不能不归功于作者把登月的复杂过程写得清楚明白,你觉得课文写作上最值得你学习的一点是什么?
(让学生谈自己真实的体会,畅所欲言,明确:A、按时间顺序清楚明白,有条不紊地叙述事件发生过程的写作方法。B、恰当的描述,叙述中有议论。C、用数字说明)此三点可各举一例,并分析作用,教会学生在写作中应用。
(2)探究2:你喜欢这篇课文吗?阅读时你有什么感觉(我就觉得很紧张,很自豪)哪一处让你最难忘,请找出来并朗读、评析。
(3)探究3:齐读最后一段,谈谈你对登月意义的认识。
(辩论)据说为了这次登月,共有40万人、2万多家公司投入其中,耗资239.15亿美元,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却只运回了几百斤的月岩、月壤,到底值不值?
(总结)对以上问题,小组研讨并在教师指导下达成共识:人类第一次踏上月球来回历经76万公里,历时95个小时。宇航员登月采集月壤和月岩样品,树立纪念碑,安装摄像机,安装太阳风测定装置、月震仪,插上美国国旗,与尼克松总统通话等。课文最后一段揭示了其伟大意义。教师可以总结过渡:“阿波罗”登月计划成功,使人类的梦想变成了现实,人类开始走向地球以外的星球。现代科学技术已达到向外层空间发展的水平。这既是人类巨大的飞跃,也是人类迈出的第一步。
四、你对月亮知多少
(拓展延伸到综合性学习──探索月球奥秘)
1、学生上网查找有关月亮的资料,也可以进入老师准备好的月亮网,选择自己喜欢的进行查阅。
2、各兴趣小组将搜集到的制作成课件。
3、各小组从不同角度交流查阅到的资料:
(1)星空奇观。
(2)月球之谜。
(3)中国航天。
(4)登月计划。
(5)阿波罗之旅。
(6)登月图集。
五、总结
登月成功是人类的一大壮举,是人类聪明智慧的结晶。这次登月已有三十多年,而我国航天技术到目前仍无法登上月球。但我国已进行了无真人的太空航行,五星红旗高插在月球上的日子已为期不远了。愿大家努力学习,长大能为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我们也期待着我国的登月计划早日成功。
六、作业
必做题:
1、自学“读一读,写一写”练习中的词语,并用其中的一些词语写一段话。
2、根据练习三创设情境,写一段一二百字的文字。
选做题:课后继续看与月亮有关的书籍或上网查找相关资料,做好笔记。
月亮上的足迹教案 篇12
○教学目标
① 速读课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② 理清文章思路,了解人类登月的知识。
③ 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培养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
○教学重点
速读课文,养成自主阅读的习惯,理清文章思路,从中了解有关人类登月的知识。
○课前准备
教师 可带领学生参观天文馆,了解有关宇航和月球方面的知识。
学生 可以阅读有关的书籍,如《航天时代》、《宇宙奥秘》、《十万个为什么》等等,也可以网上查询有关月球的资料,为更好地理解课文做准备。
○教学内容
这是一篇纪实报道。作者用平实的语言,真实地记录了人类首次登月的全过程。通过阅读,读者定能体会到那登月全过程的惊心动魄、登月成功后的喜悦以及作者对人类聪明才智的赞美。文章所记叙的准备、升空、登月、返航四个部分清晰流畅,结尾阿姆斯特朗的话“这一步,对一个人来说,是小小的一步;对整个人类来说,是巨大的飞跃”,留给读者以无穷的回味,可以从中悟出人类登月的伟大意义。
○教学设计
新课导入
① 可用大屏幕出示航天飞船的登月资料图片,也可以用夜幕星空的画面导人新课。
② 可以用嫦娥奔月的故事或有关月亮的古诗歌导人。
总之,导人旨在引起学生阅读本课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到,月亮的传说、月亮的神秘是人类的向往,什么时候能登月球呢?如今幻想正变成现实,1969年7月21日,人类终于登上了月球,那惊心动魄的一幕,那成功的喜悦,在今天的课堂上,我们依然可以领略。让我们共同欣赏美文《月亮上的足迹》。
速读课文,感悟文章大意。
要求学生速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并提出思考题,把握文章大意。
①自主学习
a.快速默读课文(不指读,不动唇,不回读),并找出登月过程中表示时间的词语。
b.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c.登月全过程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d.试将登月全过程画一张示意图,并简要说明。
②合作探究
以上问题可以由小组讨论完成,讨论中教师可巡视指导,并参与讨论。
然后由学生各组代表发言,并由其他组的学生补充,发言后教师可以总结评点:本文真实地记录了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科林斯、奥尔德林登月的全过程。登月全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登月准备——飞船升空——登月成功——登月归来。
研读赏析,激发兴趣,品味语言特色
①自主学习
教师指导学生相互质疑并共同探究,深人体会。
a.宇航员从登月到返航经历了多长时间?登月全过程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b.宇航员登月后做了哪几件事?
c.人类登月有什么意义?课文哪一段有所揭示?
d.写作上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请举例说明。
②合作探究
对以上问题,小组研讨并在教师指导下达成共识:人类第一次踏上月球来回历经76万公里,历时95个小时。宇航员登月采集月壤和月岩样品,树立纪念碑,安装摄像机,安装太阳风测定装置、月震仪,插上美国国旗,与尼克松总统通话等。课文最后一段揭示了其伟大意义。
可让学生齐读并深刻体会,教师可以总结过渡:“阿波罗”登月计划成功,使人类的梦想变成了现实,人类开始走向地球以外的星球。现代科学技术已达到向外层空间发展的水平。这既是人类巨大的飞跃,也是人类迈出的第一步。对这样一次事件的完整叙述,写法上有什么特点呢?学生可以发言并举例。教师可以帮助归纳:语言方面——①恰当的描述;②用数字说明;③叙述中有议论。此三点可各举一例,并分析作用,教会学生在写作中应用。
拓展延伸,联想和想像
可以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看第99页的插图,引导想像
① 想像一下,球上有些什么?那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
② 科学家为什么要搜集月球上的土壤和岩石呢?
③ 想像一下在登月的高空中,宇航员会有什么感觉?
④ 文中写道,“返航时,宇航员将登月舱甩在了太空”,这样做合适吗?
教师可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只要想像合理,允许学生有不同见解和幻想。教师也可以做调整性解答:月球上有泥土、石头和高山,没有空气和水,一片荒凉死奉;科学家采集土壤、岩石是为了科学研究、开发并利用月球;宇航员的高空感觉,是失重、头晕、呕吐、昏厥等;太空垃圾也是人类的一大隐患。
总结
登月成功是人类的一大壮举,是人类聪明智慧的结晶。这次登月已有三十多年,而我国航天技术到目前仍无法登上月球。但随着我国神州三号飞船的发射成功,五星红旗高插在月球上的日子已为期不远了。愿大家努力学习,长大能为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我们也期待着我国的登月计划早日成功。
延伸练习
① 假如你驾驶着宇宙飞船登月,你有什么感受?你会做些什么?展开想像,写一篇小短文。题目为《我驾飞船登月》。
② 自学“读一读,写一写”练习中的词语,并在写作中尽可能地使用。
○板书设计
学生画的登月图可用实物投影仪显示,让学生自行讲解,锻炼学生装的联想及表达能力,也是对课文的整体感知。教师也可做图,让学生进行比较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