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一步再走一步公开课金奖教案 篇1
教学目的:
1、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准确复述课文内容;
2、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出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认识,提升自己的思想认识,正确把握本文的思想内涵;
3、激发学生勇于克服困难,敢于战胜困难的决心与勇气。
教学重点:
复述故事情节。整体感知课文,学习解决困难的方法。
教学难点:
探究性、多角度理解故事所蕴含的生活哲理。掌握文章如何借事论理,使学生感受到正确对待困难,在面对困难时要有不馁不躁,沉着应付的信心和决心。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讲述故事导入新课
1945年1月,在英格兰的沃顿空军基地。一个上尉飞行员接受了一项任务,驾驶没有任何武器装备和防护设施的飞机深入到德军执行侦察任务。他觉得几乎无法完成任务。
第二天,他驾机滑行在跑道上,他告诫自己,现在,只是起飞,飞起来就行。升到两万五千米高空时,他又告诫自己,现在所要做的,是在地面无线电的指导下,保持这个航向20分钟,就可以到达荷兰,这个,不难做到。就这样,他不断告诫自己,下面,只是飞越荷兰,这并不难,然后,是飞临德国,这并不困难。
就这样,一程又一程,这位上尉终于完成了任务,当他接受盟军的奖励时,他说,我之所以成为孤胆英雄,完全是因为我小时侯一段经历的启示。
同学们,知道这位英勇的飞行员是谁吗?(莫顿亨特)他小时候到底经历了一件什么事情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走一步,再走一步》,相信我们从中也能获得启发。
二.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
要求:1)默读要注意速度,要求5分钟看完;2)划出不会读,不会认的字词
3)要注意边读边划出一些关键的信息
2、提问,检查默读效果:
1)提出不懂的字词,其他同学帮忙解决
2)快速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①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
②文中记述了几个人去攀爬悬崖?其中两个有名字的分别叫什么?
③文中提到,孩子们所攀爬山的悬崖有多高?其中的石架又有多高?
3.复述课文
1)要求:注意四个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
2)复述指导:把故事分成两部分,前一部分可谓“冒险”,后一部分可谓“脱险”,
请一个同学复述“冒险”,一个同学复述“脱险”。
(要注意突出重点:事件可分为冒险和脱险两部分,要着重抓住“脱险”部分)
3)请同学们先小声地复述课文
4)抽生复述
4.分组朗读课文
三、研讨主旨
1.从课文内容看,标题“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什么意思?
明确:无论怎样的危险和困难,只要把它分解开来,分解为一个个小困难,困难就变小了。(改编“团结力量大”的故事)
2.我们从中悟出怎样的生活哲理?
明确:在人生道路上,不管面对怎样的艰难险阻,只要把大困难分解为小困难,一个一个地认真解决小困难,终将战胜巨大的困难,赢得最后的胜利。(化整为零)
3.我们在生活中,在学习上,也会碰到许许多多的困难。那么,我们该如何把今天学习到的解决困难的方法运用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呢?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文的学习,我们学会了解决困难的方法,无论怎样的困难,只要把它分解开来,分解为一个个小困难,困难就变小了。
而我们也悟出了生活哲理,在我们的人生道路上,我们会遇到许许多多的困难,但是我们不用畏惧,因为只要吧困难分解开来,最终能赢得最后的胜利。
正像歌中所唱“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让我们面对困难,鼓起勇气,大声地对自己说一遍“走一步,再走一步”。
五.板书
冒险
走一步,再走一步
(化解困难,赢得胜利)
脱险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导入
同学们,上课时我们整体感知了课文,今天,我们再深入一步研读这篇课文。
结构复习:
1、按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启示把故事分成四个部分
(一)、起因(1――3)游戏玩厌,去爬悬崖
(二)、经过(415)中途被弃,进退两难
(三)、结果(1623)父亲指点,摆脱困境
(四)、启示(24)走一步,再走一步
2、请概括解决困难的方法
二、新授
(一)研读文本
文章刻画人物时,运用了多种的描写方法,比如心理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等。请同学们找出相关的句子,体会这些描写方法的作用。
1.找出语言描写的句子并加以体会
1)“嗨,慢着,”我软弱地哀求到,“我没法”
2)“我下不来,……我会摔死的。”
……
2、找出心理活动的句子并加以体会。
1)“我落在最后,全身颤抖,冷汗直冒也跟着他们向上爬。”
2)“我终于爬上去了,蹲在石架上,心惊肉跳,尽量往里靠。”
3)“我听见有人啜泣,正纳罕那是谁,结果发现原来是我自己。”
4)“我产生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
……
板书:最初:我下不来毫无信心
继而:走一步信心萌发
随后:再走一步信心大增
最后:走下悬崖产生巨大成就感
(二)拓展阅读
阅读训练:
假如“我”的父亲没有来,你作为“我”的同学,将怎么办?
假如你是“我”,孤身一人在悬崖上,将怎么办?
假如你是文中的父亲,看着自己的孩子困在悬崖,你会怎么做?
(由学生自由畅谈,无需评判)
三、小结:
我们要学习作者出色的写作技巧,学会从一件小事中去发现深意,同时掌握如何运用各种描写方法去刻画人物的心理变化。古人说:“管中窥豹,时见一斑。”,通过一个竹管去看豹子,只能看到豹子身上的花斑,却能想象出整只豹子。这就是“以小见大”的道理。同学们经历的大多是小事,所以学会掌握这种手法,对于我们的写作有很大的帮助。
四.板书设计
“我”心理的变化过程: 最初:我下不来毫无信心
继而:走一步信心萌发
随后:再走一步信心大增
最后:走下悬崖产生巨大成就
走一步再走一步公开课金奖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
⑴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⑵较完整地复述故事情节,做到条理清楚,详略合适。
2、过程和方法:
⑴尝试探究性、多角度阅读理解。
⑵在阅读中思考,在思考中获益的学习方式。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学习作者寄寓文中的对待困难的正确态度和克服困难的方法,联系自身生活实际,获得正确对待困难的有益启示。
【教学重点】
学习作者寄寓文中的对待困难的正确态度和克服困难的方法,联系自身生活实际,获得正确对待困难的有益启示。
【教学难点】
尝试探究性、多角度阅读理解。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较完整地复述故事情节,做到条理清楚,详略合适。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导语中说这是我童年时一次脱险的经历,既然是脱险,那么是什么险呢?怎么会陷入险境呢?又是怎样脱险的?为什么隔了57年,65岁的作者还要记述这段经历呢?“其中蕴涵着生活的哲理”,是什么哲理呢?
二、整体感知
1、默读:
要求默读的速度为每分钟300字,慢慢加快为每分钟500字。本文大约1500字,要求4分半钟读好,行吗?
默读后请同学们复述课文。复述的难点往往是时间、地点、人物、数字等,默读时要注意看清楚。
2、抢答:
⑴故事发生在美国哪个城市?
⑵发生在什么时候?
⑶爬悬崖一共有几个孩子?有名字的有几个?
⑷悬崖有多高?岩石架有多高?
3、把课文分成“冒险”、“脱险”两部分,四人小组组内试讲,全班推荐2~3人上台复述,并即使点评。
明确:复述要求“响亮流利、条理清楚、详略得当”。
明确:同学用这样的句式复述“我讲述的部分是……我的讲述完了,谢谢大家”、“我的点评完了,谢谢。”
三、研读主旨
1、探究主旨:
作者由这次历险,获得了什么启示?
(读最后一节。)
从课文内容看,标题“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什么意思?
在人生道路上,面对困难,“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什么意思?
为什么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
提示:龟兔赛跑、夸父逐日……
2、总结归纳:
居里夫人说:“生活对于任何人都非易事。”大家学了《在山的那边》和《走一步,再走一步》后,获得了什么道理?
希望山的那边永远呼唤你,走一步再走一步伴你到达成功的彼岸!
四、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7~22小节,背诵最后一节。
走一步再走一步公开课金奖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掌握词语
2、抓住要点、复述课文
3、结合语境、理解感悟
重点:
1、抓住要点、复述课文
2、探究性、多角度阅读
一、导入
人生的旅途,总难免有磕磕碰碰、坎坎坷坷,常会有一些意想不到的困难,那么该如何去面对这些困难哪?或许你会感到困惑、感到迷茫、抱怨上天,其实,这都是人生的必修课。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走一步、再走一步》,从中,我们能获得一些启示。
二、疏通字词、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
要求声音洪亮、读音准确、停顿合理,较恰当的表达出语气
2、学生在5分钟左右的时间阅读课文,疏通字词,把握要点,特别要注意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数字等一些重要的信息,把握好阅读的速度
a、故事发生在美国的哪个城市(费城)
b、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七月的一个闷热的天气)
c、爬悬崖的共有几个孩子,有名字的有几个(5个、内德和杰利)
d、那座悬崖有多高?岩石架有多高?(约高20米,约7米)
e、课文主要记叙了什么事情?(可以概括回答)
f、这件事情发生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发生的原因是什么?
g、“我”为什么“一时拿不定主意”?后来又为什么跟着伙伴们去爬山了呢?
h、“我”在爬山途中都遇到了哪些困难?当时“我”是怎么想的?
i、后来“我”又是怎样脱险的?脱险以后“我”有什么感觉?
三、研讨主旨
1、从课文内容看,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什么意思?
2、在人生道路上,面对困难,走了一步、再走下一步是什么意思?
3、一个巨大的困难分成“一步、一步”是什么意思?
4、为什么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
参考:
1、无论怎样的危险和苦难,只要把它分解开来,分解成一小步一小步,困难就不大了。
2、你只要想着你是再走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一步一步走下去,有天大的困难也可以闯过来,
3、关键是化整为零,大困难是由小困难组成的,小困难不难战胜的,一步一步战胜了小困难,最后就是战胜了巨大的苦难,当然,重要的在于走好每一步,一步一步坚持不懈的走下去。
走一步、再走一步4由收集及整理,转载请说明出处
4、在人生的道路上,面对困难“走一步、再走一步”这种人生经验,给人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信心。
四、小结
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作者在那座小悬崖上所得到的一种经验,更是战胜一切困难的人生整理。
我的祈祷
印度(泰戈尔)
让我不要祈祷在险恶中得到庇护,
但祈祷能无畏地面对它们,
让我不乞求我的痛苦会静止,‘
但求我的心能征服它。
让我的生命在战场上不盼望同盟,
而使用我自己的力量。
让我不在忧虑的恐怖中渴念被救,
但希望用坚忍来获得我的自由。
允准我,我虽是一个弱者,
只在我成功中觉到你的仁慈,
但让我在失败中找到你手握紧。
作业:用两百字左右写下你的一次冒险经历
走一步再走一步公开课金奖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多角度、探究性、有创意地探究课文内容,理解故事所蕴含的生活哲理,获得感悟与教益。
【课前准备】
学生提前预习课文,解决生字词,通读课文2至3遍。
【教学策略】
读说与访谈相结合。
1、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2、让学生多读,在朗读中对课文内容进行感受体悟。
3、让学生多说,用说话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理解、感悟和思考。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直接导入:直接说明本节课的学习方式并揭示课题。
二、访谈准备
1、默读文章:
要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解中心意思,还要让学生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的速度,阅读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提出默读要求)
默读完课文,请学生思考问题。
2、问题思考:
⑴ 课文记叙了一件什么事情?
⑵ “我”遇到了哪些困难?
⑶ “我”是怎样脱险的?
⑷ 你从文中悟出了什么生活哲理?
3、访谈对象的确定:小亨特(“我”)、亨特父亲、小杰利(选出同学扮演)
三、访谈过程
情境采访──屏显提示:(跨越时空,教师把学生带到七十多年前的美国费城。)
各位观众,这里是美国费城电视台生活频道对话节目专栏,我是主持人乔治。就在昨天,我们市西郊的一座小山崖上发生了一件儿童历险故事。现在我们已经把几个重要的当事人邀请到了现场。他们在哪里呢?就坐在同学们中间。现在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他们。
第一轮访谈:复述故事情节,探究“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含义。
1、采访小亨特:
⑴ 能把你童年时的一件难忘的事讲给在座观众吗?
⑵ 请问小亨特,你当时被困在悬崖,进退两难时是怎样想的?
⑶ 如果不是父亲的帮助,你能顺利脱险吗?
⑷ 这次经历对你后来的人生有何影响?现在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2、采访观众:
⑴ 齐读最后一段,思考这个“经验”包含着什么样的哲理?
⑵ 在现实生活中,你遇到过什么困难?你是如何克服的?从中受到了怎样的启发?
3、采访莫顿亨特:
你为什么不用《童年往事》或《难忘的一件事》作为文章的标题,而要用《走一步,再走一步》为题呢?
4、采访观众:
请你给本文再拟一个题目,并说说理由。
第二轮访谈:探究“作为父母应该怎样教育孩子”。
1、采访亨特父亲:
你是怎样把儿子救下来的?
2、采访观众:
⑴ 分角色朗读“脱险”部分。
⑵ 假如你面对这种情况,根据你父母平时的做法,推测一下他们可能会怎么做?
3、采访亨特父亲:
⑴ 请问,当你得知孩子被困在悬崖时,你心疼吗?
⑵ 对于大人来说,这悬崖并不高,你为什么不直接上去把孩子抱下来?
4、采访小亨特:
如果是你母亲来的话,她又会怎样做?你能想象一下吗?
5、采访观众:
你觉得老亨特先生是一位什么样的父亲?请用一句话表述。
第三轮访谈:探究“当朋友有难应如何做”。
1、采访小杰利:
⑴ 你是亨特最要好的伙伴,当他困在悬崖,而其他伙伴都离开时,你为什么不留下来?
⑵ 你回去之后做了些什么?
2、采访观众:
⑴ 杰利的几个小伙伴中你最喜欢哪个?为什么?
⑵ 如果你是亨特的同伴,你会怎么做?
(主持人提问完之后,由观众自由向当事人提问,最后主持人总结。)
第四轮访谈:采访嘉宾。
嘉宾赠言:要离开我们的节目现场前,想跟观众说句话吗?
第五轮访谈:联系生活拓展延伸与迁移。
采访观众:
1、通过我们今天的访谈,能给你哪些启示?
2、你能把自己的平凡经历和不平凡的人生启示告诉大家吗?
四、访谈结束
主持人(教师)小结:居里夫人说过,“生活对于任何人都非易事”。通过刚才的访谈,相信在座每一位同学都会有了自己的思考。大家刚刚进入初中,这是人生路上的一个新的起点。要在新的起点上,追求美好的理想,就要面对无数困难。怎样面对无数困难,将是我们初中学习生活中,也是人生道路上的实际问题。希望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大家把握住学习生活中的主旋律,走好每一步,一步一步坚持不懈地走下去。“走一步,再走一步”,一定能走到山的那一边,欣赏到灿烂的紫藤萝花,到达理想的彼岸。
在音乐声中结束访谈。
【板书设计】
走一步,再走一步
莫顿亨特
悬崖上 走一步,再走一步 安全到达地面
人生中 解决一个个小困难 战胜巨大困难
小悬崖 大人生
走一步再走一步公开课金奖教案 篇5
一、教学目标
1.学习作者寄寓文中的对待困难的正确态度和克服困难的方法,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获得正确面对困难的有益启示。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准下列加点的多音字或难读字的字音;学习运用下列常用词语。
字音 闷热(mēn) 玩弹子游戏(dàn) 不能动弹(tán) 全身颤抖(chàn)
着眼(zhuó) 卜卜乱跳(bo bo) 连攀带扒(bā)
啜泣(chu) 瘦骨嶙峋(lín xún)
常用词语 训诫 迂回 凝视 啜泣 嶙峋 心惊肉跳 头晕目眩 小心翼翼
3.让学生尝试自主阅读,在阅读中思考,在思考中获益的学习方式。
二、教法和学法分析
《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一篇寓理于事、文字浅显、故事性强的文章,作者通过对自己小时候爬悬崖历险一事的叙述,告诉读者一条重要的人生经验。阅读这篇文章,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学习对待困难的正确态度和克服困难的方法,对他们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中遇到困难挫折时如何对待产生积极的影响。这种学习和影响是无法外加的,它必须由学生自己通过阅读、理解、体验、感悟、内化才能起作用。本案例设计试图从以下两点着手,以期达到上述目的:
1、学生体验贯穿整个学习过程。不管是学生自读还是课堂讨论,都强调学生情感体验的主动参与。
2、注重学生的自读自悟。只有独立学习,主动体验,主动发现,学到的才有可能成为自己一辈子受用的东西。这篇文章适合学生自主阅读,教师只在学生自读、自悟的基础上加以适当的引导,让学生体悟得更深刻些。
三、教学过程
整个教学按学生自主阅读的学习方式策划。学习活动分三个环节。
(一)学生自读课文,交流阅读感想,提出疑难问题。
自读目标呈现:①朗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读准字音;②初步体验“我”小时候历险经过,感受对待困难的态度与方法。回答:你读了这篇课文后最大的启发或感想是什么?③发现问题,回答:你觉得还有什么问题需要大家帮助解决?
学习障碍预测:①朗读过程中对多音字字音准确性的忽略;②口头表达能力较弱者积极参与交流活动的主动性的丧失。
教师帮助对策:①自读前呈现本课难读的多音字;②对口头表达能力较弱者安排课前预习,阅读感想和需要帮助解决的问题可进行书面准备;③必要的鼓励。
(二)整合师生问题,教师必要引导,学生深入体悟。
学习效果期待:这篇课文的重点内容是面对困难时的态度和克服困难的方法。文章充分描写“我”在悬崖上的恐惧心理和绝望处境,是为了说明“我”当时面临的困难的巨大程度;而这么巨大的困难最后在父亲的指点下,在“我”自己的努力下终于被战胜,化险为夷。“我”经历了极度的恐惧后又体验了成功的极大快乐与激动,这种大悲大喜的心理变化过程才使这件事成为“我”终身难忘的记忆,才使“我”在以后的回顾中悟出了终身受用的“人生经验”。学生只有进入故事情境,充分感受“我”的心理和“我”走一步再走一步终于到达目的地的过程,才能深刻体会文中的生活哲理。假使“我”的遇险脱险的经历能成为学生难忘的记忆,在今后的生活中遇到困难时就能想起“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故事,那是达到了学习这篇文章的最佳效果,对人生的影响将是非常深远!
学习障碍预测:由于生活阅历和阅读能力等因素的影响,学生自读课文的最大问题可能出现在对“我”恐惧心理的漠视,对“我”面临的困难的小视,对克服困难过程的忽视。他们可能会因为“我”的伙伴们轻而易举地爬上悬崖而忽视了“我”的具体情况;可能会不自觉地拿自己的能力去衡量“我”的能力,产生“这么点困难都克服不了”等想法。这必定会削弱这篇文章的教育意义,影响学习目标的达成。
教师帮助对策:在学生交流之后,迅速整合关键问题,要求学生关注重点片段,引导学生进入故事情境,在阅读、想像、整合中让学生充分体悟。
重点问题和引导方式、引导内容先拟:
1.对“我”为什么被困在悬崖的岩石架上及当时心理的关注与体会
引导方式:让学生细读课文,就引导问题,筛选重点语句读读议议,调动学生的生活前经验去体会想像“我”的处境和心理;
引导内容:一是关注“我”是怎样一个孩子,与别的孩子的有什么不同(“希望自己像他们那样活泼勇敢,但是自我出世以后,八年来我一直有病”,“瘦骨嶙峋”,不像别的孩子那样健康强壮);二是“我”当时的处境,有没有人帮助“我”,鼓励“我”?这对“我”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无助,孤身一人,其他小朋友不但丢下“我”走了,还嘲笑“我”;这无疑增加了困难对“我”的心理压力,“我”会很难过,很伤心,也会更加害怕);三是关注“我”被困时的心理,找找描写“我”爬悬崖时心理感受的词句(“全身颤抖,冷汗直冒”,“心惊肉跳”,“吓得几乎晕倒”);说说对“我绝对没法爬下去,我会滑倒摔死”,“我听见有人啜泣,正纳罕那是谁,结果发现原来是我自己”这两句话的理解(极度紧张恐惧,以至连自己哭了都不知道;认为“绝对”不可能爬下悬崖,因为“会摔死”,近乎绝望)
2.对父亲的态度、做法及意义的关注和探究
引导方式:用假设情境激活思维,如“假如你是文中的‘我’,不听母亲告诫,在外冒险,陷入困境,你父亲会……”或“假如你是那个父亲,将怎么办?”等,在学生的讨论中不知不觉地关注文中父亲的态度、做法,探究其意义。
引导内容:一是关注父亲的态度(安慰与鼓励,如父亲找到“我”时的第一句话);二是关注父亲的指点“我”下悬崖的方法(将困难分解,“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三是关注“我”下悬崖时的心理变化过程及脱险后的心理感受(探究父亲这样做的意义)
(三)创设问题情境,鼓励自由言说,内化所得经验。
1、在你的生活经历中,有没有遇到过你认为无法克服的困难?你认为你目前最大的困难是什么?现在有没有解决的办法?你有没有需要大家帮你想办法解决的困难?
2、假如你是杰利,将怎么办?
四、教学活动片段
师:在自读提问时,有同学曾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他父亲不上去把他抱下来,而是让他自己一步一步走下来?现在我们假设一下:假设你是那个父亲,你将怎么办?
生1:假如我是那个父亲,我看到我儿子卧在悬崖上面临着生与死的考验,我会害怕得不知所措,连忙打电话给警察,让警察来救我的儿子,然后对儿子说:“不要怕,警察叔叔一会儿就来,你再坚持一下!”(众人大笑)
生2:假如我是那个父亲,我不会像文中的父亲那么伟大,教他走下来:万一他一害怕,摔下来怎么办?我只会自己慢慢靠近孩子,小心地把他抱下来。
生3:假如我是那个父亲,我也很可能会自己爬上去把孩子接下来。但我知道那是不对的,这样对孩子是不会有好处的。所以我只能选择让孩子自己勇敢地从悬崖上慢慢走下来,不断的给他鼓励,让他对自己充满信心地下来。
生4:假如我是那个父亲,我不会自己爬上去救他。我要鼓励他自己去战胜困难,走一步,再走一步,去克服眼前的一个个难关,最后到达胜利的彼岸。当然我也会为他照那束光,让他明白,前方总有希望,在他遇到困难时,他的父亲总会支持他的。
师: 虽然有几种不同的意见,但都体现了一个父亲对孩子的爱。不过,我比较赞同后两位同学的意见。你们不但知道文中的父亲怎样做,而且能深刻地理解他这样做的目的,很好!大家可以想一想:假如父亲上去把他抱下来,那么“我”以后碰到困难时会怎样?如果没有父亲的鼓励和指点,“我”能不能获得让我一辈子受用的“人生经验”?
…………
生1:假如我是杰利,我不会抛下朋友不管,我会尽力帮助他从崖壁上爬下来;即使我没有那个能力,我也会马上跑去叫大人来帮忙。
生2: 杰利没有“抛下朋友不管”,虽然他和大家一起走了,但他对“我”不放心,心里还一直牵挂着“我”,爸爸能找到“我”,肯定是杰利带来的。
生3:假如我是杰利,如果我们去爬悬崖,因为知道他身体不太好,所以我会跟在他后头,帮助他爬上悬崖,让他对自己有信心。在往下爬的时候,我非但不准许别的同伴嘲笑他,还会让这些朋友一起鼓励他。
生4:如果我是杰利,我会在大家决定把他丢弃在一边时,劝大家想办法营救他,一边营救,一边让一两个人去通知他的父亲。
师: 同学们说得很好,从中能看到同学们身上有一种团结互助的精神,对同学、对朋友有一颗爱心。不知谁说过这样一句话:“有些事情并不是因为困难,我们才失去信心,难以办到;而是因为我们失去信心,有些事情才显得困难,难以办到。”当我们身边的人遇到困难时,我们要多鼓励他,帮他树立信心,勇于面对困难。
走一步再走一步公开课金奖教案 篇6
【教学目的】
1、了解本文的结构特点。
2、培养学生复述课文的能力,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引导学生正视困难并积极地克服困难。
【教学重点】
1、培养学生复述课文的能力;
2、引导学生正视困难并积极地克服困难。
【教学过程】
一、积累知识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荀子
二、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诗歌《在山的那边》,明白了在通往理想的道路上布满了艰难险阻,其实,不只是在通往理想的道路上,人生道路上也是充满坎坷的。那么,面对困难,我们该怎么办,是放弃呢?还是迎上去呢?今天,我们来学习美国作家莫顿·亨特的文章《走一步,再走一步》,看看作者是如何克服困难的,并希望同学们在学完这篇文章后,能够从 中受到一些有关人生方面的启迪。
三、检查字词
给加粗的字注音:
嶙峋 啜泣 点缀 辍学 呐喊 头晕目眩
颤抖 训诫 迂回 凝视 耸立 小心翼翼
四、通读课文
(学了生字,让我们带到课文中读读。)
1、如果可以分成两部分,你会把那一竖画在那里。
2、有不同意见的同学请继续回答。
3、划到15节,为什么怎么分?
五、研读课文
1、请同学们自己准备复述一下遇险这部分。
(复述时课本应合上。)
要求:把时间,地点,人物,为什么去冒险的起因、经过、结果都要复述出来。最好是用自己的话来说。
2、分角色朗读。
角色准备:我、内德、杰利、母亲。
⑴ 母亲这个人物的性格很重要,要把握好,因为她对于说明我的身体状况及性格形成的原因,起到了衬托的作用。
(表演时应注意通过精神、动作、语调、语气等细节,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要把握我、内德、杰利等形象的不同性格特征。)
⑵ 对学生遇险表演进行评价。同时侧重对我的形象进行讨论。
⑶ 请同学们快速的浏览一下脱险经历这一部分。这部分是围绕这样的一个 心理变化来写的。
⑷ 请围绕:(毫无信心──有了信心──信心大增)这一心理变化的过程。同桌互相复述一下。
⑸ 要求:和上面的一样。
⑹ 通过对本文的复述,作者告诉我们这样的一个人生道理?
(用自己的话概括。)
六、课后小节
这节课我们先学到这里,下节课我们继续深入体会一下人生哲理。
七、板书
走一步,再走一步
莫顿·亨特
遇险
脱险:毫无信心──有了信心──信心大增
八、作业
完成作业本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