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一步 再走一步》课堂教学案例

2023-08-30

《走一步 再走一步》课堂教学案例 篇1

  《走一步  再走一步》课堂教学案例

  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走一步  再走一步》是一篇通俗易懂但又耐人寻味的美文,讲的是作者小时侯一次在小悬崖上的遇险经历。从这次经历中,他悟出了一个道理,并且这道理成了他以后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人生经验。同时,这篇文章在结构线索、起伏照应、心理刻画等方面都非常有特点,语言简练流畅、含蓄委婉。因此,教学本文,旨在引导学生正体把握课文内容,领悟作者讲述的人生哲理。在引导学生反复朗读的基础上进行探究,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学到一些写作技巧。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整体把握课文内容,领悟作者的写作意图。

  2、过程与方法目标:掌握阅读课文的基本方法,初步领悟作品内涵,获得人生的有益启示。通过品读文章,学习写作技巧。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联系自己的人生体验,领悟人生的哲理。

  (三)、过程设计:

  一、导入

  (让学生对话交流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及解决的方法、途径,导入新课《走一步  再走一步》。)

  同学们,在你们的生活中,遇到过困难吗?说一说当时的情形。(学生口述)

  面对这些困难,你是怎样解决的?(学生回答)

  今天,我们一起来读美国作家莫顿·亨特的《走一步  再走一步》,看看一个八岁的小男孩遇到了怎样的困难?又是怎样解决的?会带给我们怎样的启示呢?

  二、检测字词预习情况

  (屏幕显示应掌握的字词,抽学生注音,释义,并加以巩固。)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提出朗读要求(屏幕显示朗读要求:读音准确、停顿恰当、能读出语气。)

  2、思考问题:文章记述了一件什么事?复述故事情节。

  四、研读课文,研讨主旨

  1、说说你从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2、同学们说出了自己的感悟,那么作者有没有也从中悟出道理呢?

  3、这个道理怎样理解呢?

  4、这个道理有用吗?从哪里看出来?

  5、这个哲理使作者一生受益,咱们同学能不能将哲理化为己用,运用到自己的生活学习中呢?

  五、细读课文,品味语言及写作技巧

  1、这篇文章语言朴实,内容耐人寻味。我们再细读课文,以“我从               中,体味到                   ”说话。

  例:我从“父亲引导我走下悬崖”一段中,体味到“父亲爱孩子,会教育孩子,注重培养孩子的能力”。

  (学生思考后,发表自己的见解。)

  2、引导学生发现文中值得学习的写作技巧。

  例:文章记述了脱险经历后,接着写了从中得到的人生哲理。这一种写法使文章从感性的层次上升到理性的高度。这种叙事之后针对事情进行议论的写法值得我们学习。同学们再细读课文,找出你认为值得学习的写作方法)

  (小组合作,讨论探究,最后交流)

  六、小结:生活的道路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当我们遇到困难时,不要害怕,要把大困难分解成一个一个的小困难,一个一个解决。当然,面对这一个一个的小困难,还需要的是坚持不懈。

  课堂教学片段实录(研讨主旨):

  师:你从作者童年时遭遇陷境而最终脱险的经历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四人小组讨论交流,然后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生1、无论遇到怎样的危险和困难,只要勇于克服,就能战胜。

  生2、不要害怕困难,只要大胆去做,肯定会克服。

  生3、路要靠自己走,不能让别人代替。

  生4、做事要坚持不懈。

  师:同学们说得都很好,那么作者有没有从自己经历的事中悟出点道理呢?

  生:有。(读文中道理部分)

  师:这个道理怎样理解呢?

  学生无人回答,教师加以引导

  师:我们分解来理解这句话。“抵达我所要到的地方”指什么?

  生1:成功

  生2:人生的目标

  肯定两种说法正确

  师:在实现目标的道路上,会遇到一些“岩石”,“岩石”指什么?

  生:困难

  师:为什么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呢?

  生:那样就会害怕,不敢再走了。

  师:面对困难,“走一步,再走一步”怎么理解呢?

  生:一点一点的解决,解决了一点,再解决下一点。

  师:一个巨大的困难,分成“一步一步”指什么?

  生:将巨大的困难分解成一个一个的小困难。

  师:同学们再朗读一下最后一段,体会一下,作者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学生朗读思考

  生:面对巨大的困难,不要害怕,可以把大困难分解成一个个小困难,一个个解决,最后,大困难就解决了。

  师:这个道理有用吗?

  生:有。

  师:从哪句话看出来?

  生读:“我曾屡次发现,每当我感到前途茫茫而灰心丧气时,只要记起很久以前我在那座小所,我便能应付一切。”

  师:从这句话我们可以看出,这个道理使作者一生受益,咱们同学能不能将这些哲理化为己用,运用到自己的生活学习中呢?

  (小组讨论交流,然后全班交流)

  生1:生活中遇到困难,不要害怕,只要一点一点努力去做,就会成功。

  生2:做事要坚持不懈,只要不放弃,总会成功。

  师:在学习上,能不能得到启示呢?

  生哑言

  师:我们一起读个小故事吧!故事的名字叫《钟摆的启示》(屏幕显示文章《钟摆的启示》,一名学生朗读。)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呢?

  (学生讨论)

  生:“坚持每秒钟动一下”,坚持到底,看似不可能的事情也能办到。

  师:那么再想一想,在学习上,我们要怎样做?

  生1:学习贵在坚持,坚持每一天都在认真学习。

  生2:不要老想着考不上高中怎么办,只想着每一天 我都要努力。

  生3:坚持每一节课都认真听讲,每天掌握老师每天传授的知识。

  师:大家说的不错,可见真正明白了这个道理。我再送给同学们一句话(屏幕显示,学生集体朗读):“真正的成功就是将努力融入到每一天的学习中,每一节课的学习中”。

  教学反思

  读文本  还要用文本

  学完了本文,我认为成功之处一是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使学生走进了文本,理解了文本。二是引导学生探究了作者的写作意图,从而获得了真正的教益。文章的作者通过自己小时侯的一次遇险经历,悟出了一个人生的哲理,这个经验使他“能应付一切”。因此,我希望学生们能领悟这哲理,运用这哲理。因为在学习上有人是三分钟的热血,想一口吃成胖子,一时的努力不见成效,就泄气了,放弃了。授课中恰恰是这个从字面上理解了哲理,但不能联系到自己的生活中。于是,我向同学们推荐了寓言《,钟摆的启示》,钟摆面对一年要摆动31536000下的任务,有了畏难情绪,但它听从了时钟老人的劝告,“坚持每秒钟动一下”,最终完成了全年的任务。“坚持每秒钟动一下”与“坚持每节课都努力”、“走一步,再走一步”与“坚持每一天,再坚持每一天”何其相似,这样学生们就联系到如何学习的问题上了,这正是我所希望的读文本,用文本,让文本走进学生的生活。

  不足之处是 对写作方法的探究不够深入。学生在写记叙文时,往往是叙事完了,文章也写完了,不能就事论事,加以思考,上升到理性的高度。课堂上针对这一写作方法也只是泛泛而谈。要真正让学生掌握,我认为还应再来个“练习”。“课文无非是例子”,它是“例题”,讲方法,还应找一篇类似写作方法的文章,做“练习”,用方法。

《走一步 再走一步》课堂教学案例 篇2

  东庐中学七年级(上)语文讲学稿

  再走一步课型:新授时间:2003/9/4

  审核:初一语文组

  1.学会复述故事,了解记叙文的有关知识,并培养口语表达能力。

  2.学会多种阅读方式,感知文章内容与主旨,并从中获取有益的人生启示。

  3.展开多角度阅读,培养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的能力。

  学习重点:目标1、2

  学习难点:目标3

  学习安排:两课时

  学习指导:本文是篇叙议结合的文章,宜从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局等方面去把握文章的故事,并结合议论的内容把握文章的主旨。另外,“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文章提倡多角度阅读,同学们可以从父亲、“我”、“杰利”等角度去想一想他们的做法能给我们什么启示。

  学习过程:

  一.预习·导学

  1.读一读,写一写,掌握下列词语。

  (1)查字典,给下列加点的字注上音,并把整个词语读几遍。

  迂(  )回           啜(  )泣             纳罕(   )  

  瘦骨嶙峋(  )(  )                     头晕目眩(   )         

  (2)用楷书把下列的词语工整,规范的写一遍,力求美观。

  训诫       耸立        迂回          凝视        纳罕      

  瘦骨嶙峋       心惊肉跳         头晕目眩     小心翼翼

  (3)结合文下注释或查字典,弄清上述词语的意思,并至少选择其中五个来造句或写段话。

  2.认真阅读课文,尝试着用自己的话把“我”童年时一次脱险的经历叙述出来。要求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正确无误。同时想一想,作者想通过这次经历告诉我们什么呢?

  二:学习·研讨

  1.导入  。

  2.默读课文,用自己的语言复述故事情节。

  (1)默读要求:提高速度、把握要点、五分钟左右完成。

  (2)复述要抓住故事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要求表述连贯。

  (3)用一句话概括本文叙述的内容。

  3.朗读训练,进一步感知文章内容。朗读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注意发音、停顿、重音、语调、速度。

  4.探究文章主旨。

  (1)结合文章内容,说说标题“走一走,再走一走”是什么意思?

  (2)当“我”畏惧、不敢下崖的时候,父亲鼓励“我”说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为什么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

  (3)作者在这次难忘的经历后,有什么深刻的感悟?这当中有什么生活哲理?

  5.多角度阅读。

  提示:一篇文章,除了探究主旨外,还可以多角度阅读,这样读就不至于往一个方向去想,能读的有创意,能提高阅读的质量。多角度阅读,首先要确立角度。如何确立角度呢?可以着眼于某一人物,也可以着眼于某一情节,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请从父亲、“我”、“杰利”、“四个孩子”,某一情节,某一句话等方面各摆出一个问题,思考并合作解答。

  示例:

  ①.石架约七米高,扛梯子把孩子抱下来要保险的多、简单的多,父亲为什么不这样做?

  ②.在父亲的指导、鼓励下,“我”终于成功的脱离了“险境”,这给你什么启发呢?

  ③.请结合文章内容评价一下“杰利”和其他“四个孩子”。

  ④.为什么五个孩子都能爬上崖顶,而“我”只能爬到三分之一高度的岩石架,而且上不去、下不来,吓的要死呢?

  ⑤.末段说“看到前途茫茫而灰心丧气”,又说“直到我要到达的地方”,既然要到的地方“很明确”,为什么又说“前途茫茫”呢?

  ⑥.赏读课文:

  选择文中最喜欢、最欣赏的一段或几处文字,多读几遍,想一想,悟一悟。

  三.巩固·练习

  1.检查“读一读,写一写”的内容。

  2.在下列的情境中,你将如何做呢?请大胆的说出来。

  (1)假如“我”的父亲没有来,你作为“我”的同学,将怎么办?

  (2)假如你是“我”孤身一人在悬崖上,将怎么办?

  3.读一读自读课本《翻过那座山》的第二课《诗两首》,想一想作者的人生感悟对你有什么启发?还可以选择诗中的一些经典句记一记。

  4.生活中难免遇到困难。你在生活中、学习中遇到过什么困难?是怎样处理的?有什么经验教训?请写一个片段或一篇短文,要叙议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