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的小班教案范文合集

2023-12-29

实用的小班教案范文合集 篇1

  活动目标

  1、感知土的各种特征

  2、了解土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环境创设放大镜、干湿土、水、搅拌棒

  重点与难点

  活动过程:

  一、经验分享

  1、请幼儿说说在哪里看到过土?土有什么用处?

  2、让幼儿了解土是动植物和人类生存基础。

  小结:生活中到处都有土。有土的地方就可以生长植物。凡是能生长植物的地方就会有小动物生活,有了这些,人类也就可以生存下去。

  二、感受土的特性

  1、请幼儿用手摸一摸湿土块和干土块,感知干、湿土块的不同。

  2、幼儿用放大镜观察干湿土块,看看土块是怎么样的,闻一闻土的气味。

  小结:干湿土块表面都有空隙,有气味,干土比湿土硬,湿土块比较黏手。图能保存住水分,土是有颜色的。

  3、土能溶于水吗?

  请幼儿将土块放入有水的杯子里搅拌,观察土块加水后的变化。

  小结:把土放入水中搅拌,谁会变得浑浊,这是因为土在水中不能溶化而分散在水中各处。土是不溶于水的。

  4、土会燃烧吗?

  ⑴、引导幼儿讨论,土是否能燃烧

  ⑵、教师出示陶制品制作过程图片

  小结:土遇火是不会燃烧的。在制作陶瓷制品的时候,是将土加水制作成柸,然后入窑烧制而成。有时在着火的时候,人们还可以用土覆盖燃烧物来灭火。价值分析:

  第一环节的设计师为了让幼儿的已有经验得到重现。

  通过摸一摸,观察让幼儿初步感受土的一些基本特性。再通过2个小实验,加深幼儿对土的认识。反思与调整:

实用的小班教案范文合集 篇2

  活动设计背景

  玩沙是幼儿非常喜爱的活动,他们通过用沙修路搭桥、造房子、做蛋糕,并且还利用上了沙池旁边的树叶花枝,在玩沙中体验着快乐。但却对沙的特性认识不够,为此,我设计了《好玩的沙子》,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以游戏的形式开展本次活动。让幼儿通过尝试操作活动,进一步感知沙的特性。

  活动目标

  1、让幼儿在玩沙的过程中,感知沙子的特性。培养幼儿科学探索的精神。

  2、幼儿能积极的参与活动,并获得其中的乐趣。

  3、引导幼儿初步理解沙与人类的关系,发现沙的用处,培养幼儿爱护大自然的情感。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与同伴共游戏的快乐,乐意与同伴一起游戏。

  教学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

  感知沙子的特性。体验玩沙的快乐,

  活动难点:

  对沙子特性的感知

  活动准备

  戏沙池、玩沙工具、搅拌棒、水、塑料筛、小盆沙(用报纸遮住)。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1、 教师出示一小盆,让幼儿猜猜盆里装的是什么?我请一个坐得最端正的小朋友来看。

  2、 教师:小朋友都很爱玩河沙,那么你平时是怎样玩沙的呢?还想不想玩沙?

  二、基本部分:小精灵儿童资讯站出品

  1、教师:今天老师准备了一些玩沙工具,请小朋友自己选择玩沙工具,玩沙的时候请小朋友记住以下几点:

  (1)不能把沙子拿来扔,避免沙子飞到眼睛里。

  (2)不能摘树叶、花枝来玩沙,因为它们是我们的好朋友,帮我们把校园打扮的漂漂亮亮的,还让我们呼吸了新鲜的空气。

  (3)玩了以后,整理好工具。

  2、现在开始玩沙,一会儿请小朋友告诉老师你是怎么玩沙的,你发现了什么?

  3、让幼儿自由分组玩沙,玩后让幼儿说出自己的发现。

  (1)、引导幼儿通过摸一摸、捏一捏、搓一搓、筛一筛等方式,运用各种感官感知沙的特性,发现沙是细小的、松散的、一粒一粒的。

  (2)、让幼儿将沙放进水杯,用搅拌棒搅一搅,发现沙不溶于水。

  (3)、让幼儿分别用干沙和湿沙进行造型,发现湿沙更利于造型。

  4、教师小结:帮助幼儿初步了解沙给人们带来的好处。

  三、结束部分:

  1、教师评价幼儿在活动中的变现。

  2、整理玩沙工具。

  四、延伸活动:

  幼儿用沙自制玩具沙包、沙锤等,进一步扩大幼儿对沙的认识。

  教学反思

  这节活动课,效果还不错,不仅调动了每个幼儿的积极性,而且师幼配合的非常好,在游戏活动中让幼儿通过尝试操作活动,进一步感知沙的特性。通过这次活动,使幼儿在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方面得到了全面、自主的发展。达到了预期目标。

  如果重新上这节课,我会注意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以纠正幼儿在回答问题时夹杂一些方言习惯。

实用的小班教案范文合集 篇3

  活动目标:

  1、帮助幼儿理解作品情节和其中的人物形象,在理解故事的过程中学习语言。

  2、引导幼儿尝试运用恰当的语言描述“太阳”。

  活动准备:

  1、活动前已开展半日活动《太阳》,感知在温暖的阳光下的感觉。

  2、幼儿在地毯上围坐成半圆形。

  2、画有红灯笼、萝卜、红气球、太阳的画面四幅(旁边贴相应的字宝宝),布置在小栅栏上。

  3、小兔木偶一个。

  活动过程: 1、出示小木偶,引发幼儿兴趣。师:宝宝们,这是谁呀?(出示字卡“小兔子”)对,我是小兔子,今天我要去找——(出示字卡“太阳”)什么呀?你们真聪明,我要去找太阳,如果我找错了,你可要告诉我呀。 2、教师边讲故事边木偶表演《小兔找太阳》,根据故事情节的展开逐步拉出画面,让幼儿与故事互动,学习语言,理解作品情节和其中的人物形象。师:小兔子听说是红红的、圆圆的,就去找太阳。它在屋子里提着两盏红红的、圆圆的红灯笼,高兴地说:我找到了找到了,这就是太阳师:哎,宝宝们:这是什么呀?那我们快点告诉小兔子,(引导幼儿学说:不,这是两盏红灯笼)这时妈妈说:“不,这是两盏红灯笼,太阳在屋子外面呢!”小兔子来到屋子外面……,以下三个画面用上面同样的方法让幼儿与故事互动,帮助幼儿理解故事,学说故事中的对话。

  3、讲到“小兔子焦急地喊,真急人,太阳到底在哪儿呀?”请幼儿帮助小兔子说说太阳是什么样子的?幼儿回答后教师继续讲故事。

  4、欣赏故事录音《小兔子找太阳》。

  我终于找到了太阳,谢谢宝宝们,下面就请你们听一听故事。

  5、提问:⑴小兔子第一次找到了什么?(个别回答后,请小部分幼儿上来找找红灯笼,并一起说说故事中的对话“这是两盏红灯笼,太阳在屋子外面呢!”)。

  ⑵来又找到了什么?(个别回答后,请小部分幼儿上来找找大萝卜、红气球,并一起说说“这是三个大萝卜、红气球”。

  ⑶兔子为什么会把红灯笼、大萝卜、红气球当成太阳呢?(引导幼儿看看他们都是红红的、圆圆的)

  ⑷你见过太阳吗?在哪儿能找到它?在太阳下有什么感觉呢? ⑸引导幼儿一起说说“太阳是红红的、圆圆的,亮亮的,照在身上暖洋洋的”。

  5、带领幼儿到太阳下游戏。

  《小兔找太阳》反思:

  此次活动,首先我利用晨间活动组织幼儿感受阳光照在身上暖暖的。然后,出示小兔子手偶引出故事,通过边讲故事边运用手偶移动背景图片(灯笼、萝卜、气球、太阳),让幼儿在听故事的过程中结合自身体验了解一些太阳的特性。通过比较这四种圆圆的、红红的东西,丰富幼儿的词语:红红的、圆圆的、亮亮的。最后是表演坏节,怎样才能让教师和孩子真正的互动起来,就成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孩子们在这个环节最为兴奋:开始,我只请了一位"小兔子"来和我表演对答,活动气氛缺少高潮,孩子表演时有点拘禁、放不开。于是我就多请了一位幼儿扮演"兔妈妈",孩子们的兴致更高了。

  接着,沈喻航说到:“老师,我来当兔爸爸好吗?”部分幼儿也争先恐后的举手,喊着想上来表演。为了满足孩子们的表演欲望,最后,我请孩子们一起来演故事,男孩子当小兔子,女孩子当兔妈妈,就这样,全班幼儿都进入了表演的环节,进入了故事里,全然不觉得厌烦。让我觉得活动的不足,那就是我的语言表达还有些罗嗦,不够严谨,因个人原因造成的活动不足之处,我想在今后的工作中进一步反思,改进。

  从这次活动我发现,教师的眼光要面向全体幼儿,如何让每位幼儿都进入到故事里,真正理解故事就显得非常之重要了。

  活动存在的不足:一是从整个活动效果来看,活动气氛缺少高潮,孩子表演时拘禁、放不开。依个人分析,是因为背景音乐的原因。对于4—5岁的孩子来说,交响曲不适合他们的年龄特点和接受能力,孩子听后有些不知所措。这就造成了本应为整个活动添彩的地方反倒成了败笔之处。

  这也进而说明我在课前备教育对象方面作得不够到位。二是个别地方老师的语言还有些罗嗦,不严谨。三是由于修改和存盘的原因,课件与故事中讲述的“小兔子提着两盏红灯笼”的“提”有误差。以上因个人原因造成的活动不完美之处,我将在今后的工作中进一步加强反思,引以为鉴。

实用的小班教案范文合集 篇4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和制作,让学生更加了解、认识和热爱自己的学校。

  2.培养学生制作地图的兴趣。

  3.学会确定方向和制作简单平面图的方法。

  4.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动手能力。

  活动准备:

  一、导入、板书课题:

  1.谈话:

  我们通过体验活动学会了实地辨别方向,知道了校内各景物的方位。谁来介绍一下你最喜欢的地方?

  2.播放介绍学校的录像。

  3.师:要向其他人介绍我们学校,最好的方法是结合录像,画一幅地图来介绍我们的学校。

  4.板书课题:一起画学校

  活动过程:

  1.电脑课件展示:电脑是怎样画学校地图的?

  2.谈话:概括出画学校地图的四个步骤

  第一步:定方向

  第二步:选中心

  第三步:按方向画内容

  第四步:填上自己喜欢的颜色

  3.讨论:你认为画地图的时候最困难的是哪一步?

  通过讨论明确:画地图的困难是确定方向。

  4.如何确定方向?

  (1)讨论:生活中怎样辨别方向?

  面北背南,左西右东

  (2)图上确定方向: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3)训练:图上辨别方向

  三、小组合作学习活动:

  以小组为单位,先分好工,学生们互相协作,共同完成学校地图的制作。

  教师作适当指导,提醒学生画地图的四个步骤。

  四、学习活动小结:

  1.展示各小组的作品;

  2.评议出完成得最快最好的作品;

  3.请最好的小组介绍经验。

  五、学习画平面图

  师:让我们把自己想象成一只飞翔的小鸟,垂直向下看,校园里各种设施会有什么不同?把它们画下来,我们就会得到一幅新地图——学校平面图。

  1.电脑课件展示:把电脑画地图的四个步骤(即四幅图)一一转换成平面图。

  2.根据完成的地图绘制学校平面图。

  3.展示优秀作品

  活动结束:

  看来既要掌握画平面图的方法,又要很好地团结协作,才能够把我们的学校画好。

实用的小班教案范文合集 篇5

  活动目标:

  1、喜爱养蚕,初步了解蚕宝宝的生活习性及喂养方法。

  2、乐意收集蚕宝宝的食物并主动照料蚕宝宝。

  3、能够积极参与讨论,发表自己的意见。

  活动准备:

  1、蚕宝宝若干条,院内有桑树。

  2、收集有关蚕宝宝的资料。

  3、课前准备桑蚕丝制成的各种用品图片:蚕丝被面、蚕丝围巾、蚕丝裙子等等;

  活动过程:

  1、组织小朋友欣赏各种桑蚕丝制品的图片,激发孩子们的兴趣。

  欣赏美丽的花裙子、围巾、被子等各种桑蚕丝制品图片。

  提问:“这些用品好看吗?知道它们都是用什么做的吗?”

  小结:这些漂亮的衣服和生活用品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它们都是蚕宝宝吐出的丝纺织出来的。叫做桑蚕丝制品。

  2、出示蚕宝宝,观察外形特征:

  师:“这是什么?蚕宝宝是什么形状?什么颜色的?”

  师:“蚕宝宝摸上去什么感觉?”(软软的,凉凉的,没有骨头。)

  师:“蚕宝宝吃什么呢?”

  3、外出采摘桑叶活动。

  师:“桑叶什么颜色?什么形状?”(绿色,椭圆形,旁边有锯齿。)

  4、师幼共同讨论蚕宝宝的喂养方法。

  教师:“怎样喂蚕宝宝呢?摘来的桑叶可以直接喂食吗?”

  讲解蚕宝宝的生活习性:蚕宝宝特别爱干净,喜欢吃新鲜、干净的桑叶。所以采摘新鲜的桑叶后,还要用干净的软布或卫生纸,将桑叶的正反两面都擦拭得干干净净后给蚕宝宝吃。

  教师示范擦拭桑叶的方法。小朋友一起擦拭桑叶。

  5、教师:“我们把蚕宝宝放在什么地方养呢?还要注意些什么呢?”

  准备一个大而干净的纸盒,将桑叶铺在盒底,把蚕宝宝轻轻地放在桑叶上。

  6、观察活动:蚕宝宝吃桑叶和解大便。

  师:“蚕宝宝是怎么吃桑叶的?”

  小朋友一起来学一学。

  师:“蚕宝宝吃桑叶的时候会发出什么样的声音?”(沙沙的声音)

  较长时间观察:蚕宝宝吃桑叶很快,一下就吃个大洞。

  师:“蚕宝宝怎么解大便的?从什么地方解?大便是什么形状?什么颜色?”

  7、师幼讨论照料蚕宝宝的方法:

  师:“养蚕宝宝除了要给它找吃的并喂养它外,还要注意讲究卫生,要及时把已经干了的桑叶和它的大便换掉。换的时候能用手吗?为什么?这些事情由谁来做呢?是大家一起去做吗?”

  师引导孩子们通过讨论协商分组定时照料蚕宝宝。

  周末时请家里附近有桑叶的小朋友将蚕宝宝带回家饲养,周一时带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