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教案范文合集 篇1
活动目标:
1、使幼儿知道生态平衡的浅显道理,初步感受自然界中动植物谁也离不开谁的关系。
2、教育幼儿爱护动植物。
活动准备:教学课件《食物链》。
活动过程:
一、通过讲故事、看动画,使幼儿初步知道生态平衡的浅显道理。
1、问:辛巴是谁?(狮子王国的大王)问:那么,小朋友们想不想知道狮子王国有什么?(想)播放《狮子王》片段,感受狮子王国的美丽,引起幼儿的兴趣。问:狮子王国美丽吗?狮子王国里都有什么?(请把你看到的说给身边的小朋友听)。幼儿充分讨论回答(山、水、花、草、各种各样的小动物)。
2、问:发生了什么事?播放动画讲故事。
羊妈妈被狼杀死——狮子王发怒——狼全被杀光——羊不停生宝宝——吃光草原上所有的植物——草原不再美丽——羊全部饿死。
二、通过讨论,初步感受动植物谁也离不开谁的关系引导幼儿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讨论:
1、问:教师的故事讲完了,小朋友想一想,草原上的草被谁吃光了?(羊)问:羊为什么会吃光草?(因为羊越来越多)(该部分幼儿边看片子边随机回答)
2、问:羊是吃草的动物,那狼是吃什么的动物?(吃肉的动物)羊会老老实实等着狼来抓它吗?(不会)它会怎样?(会跑)那狼吃掉的是什么样的小动物?(老弱的、生病的、没有力气的)(该部分请幼儿随机回答)
3、问:你认为狼该不该人杀光?为什么?(幼儿充分讨论)。
师小结:狼是吃肉的动物,它吃的小动物,大多是老弱、有病的、没有力气的、如果狼全被杀光了,吃草的小动物们就会越来越多,植物被吃光了,环境被破坏了,大自然就不美丽了,所以狼是不能全杀光的。因为在大自然中,动物和动物,动物和植物之间,是相互联系,谁也离不开谁。就像小朋友们看到的,狼会吃掉羊,羊会吃掉草,那小朋友你们看三、通过介绍食物链,进一步巩固了解植物谁也离不开谁的关系。
1、问:在这里谁吃了谁?(请幼儿边看图边议论回答)师生共同小结:在大自然中,动物和动物,动物和植物之间是互相依存,谁也离不开谁,就像一条链子或一个圆圈一样。
2、问:在这幅图上谁会吃掉谁?小兔子会吃掉——(请幼儿边看图边回答)
3、问:小朋友你们知道在大自然中谁会吃掉谁?请把你知道的也像一条链或一个圆圈那样说出来(幼儿充分讨论回答)。
四、做游戏:
"小朋友们,现在我们一起来做个游戏,老师先来讲一下这个游戏怎么玩?小鹦鹉会先来提问问题,请小朋友从3个答案中选出正确的,操作电脑,点击鼠标,如果你选对了,就会听到一段美妙的音乐,如果选错了,就会听到难听的声音"。
如:小鹦鹉问的第一个问题是:它们当中谁会吃掉鱼?3个答案,谁来选一下。(幼儿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游戏,注意调动幼儿的情绪。)
五、小结:
今天,小朋友们知道了在大自然中动物和动物、动物和植物之间是谁也离不开谁的,就像一条链子或一个圆圈一样,因为只有这样,我们的生活才会越来越好,大自然才会越来越美丽。小朋友们在爱护环境,保护大自然中应当怎样做?(幼儿园讨论后请各位幼儿回答)。
老师小结:对了小朋友说的都很对,只有每个朋友都这样做了,我们的环境才会越来越好。
狼教案范文合集 篇2
活动目标
1、仔细观察画面并展开合理想象,大胆猜测,讲述故事情节。
2、通过多种阅读手段理解故事内容,感受爱的力量是无穷的,有时可以将坏蛋变成好人。
3、引导学生把观察、想象与阅读经验相结合,指导学生根据故事情境想象练说,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重点难点
1、重点:在情境中让学生展开想象,根据画面创编故事。
2、难点:在阅读交流中,感受爱的力量是无穷的,有时可以将坏蛋变成好人。
活动准备
课件PPT(在原课件的基础上针对教学目标有目的性的进行选择)
活动过程
(一)回忆经验导入:
1师:你听过关于狼的故事吗?它给你的印象是什么样子的?
2、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本书,小朋友请看封面:这头狼像什么?头上戴的是什么?封面上还有一只母鸡,猜一猜,可能会发生什么故事?(幼儿大胆地猜测)
3、揭示书名《狼大叔的红焖鸡》你们知道什么是红焖鸡?
(二)老师讲述故事。
1、从前,有一只狼,他喜欢各种各样的美食。除了吃,他再没有其他的爱好了。他总是吃完了这顿饭,马上开始想,下一顿吃什么呢?
2、有一天,狼大叔突然很想吃红焖鸡。一整天,他都在森林里走来走去,想找一只肥嫩的母鸡。最后,他终于发现了一只鸡。“啊,这只鸡红烧正合适。”他想。狼大叔蹑手蹑脚地跟在母鸡后面,越靠越近。
师:什么是蹑手蹑脚?学一学。当他正要伸手去抓他的猎物的时候……大家猜猜,发生了什么事?
3、那是不是如我们所料呢?你们自己继续往下看。
(三)、幼儿自己观察图片
1、师:狼大叔抓到鸡了吗?咦?他在干什么?他在打什么主意?
2、狼大叔做了什么啊?为什么做这些呢?(幼儿想象)
3、老师告诉你们狼大叔的想法。
(四)、老师和小朋友一起边看边讲述故事内容
1、师:“那只鸡现在一定胖得像个气球了,”他想,于是,狼大叔在干嘛?(偷看)后来发生什么事了
2、幼儿讨论,老师指导。
3、师:看到母鸡,狼大叔的表情是怎么样的?为什么狼大叔会有这样的表情呢?
3、狼大叔最后吃掉母鸡和小鸡了吗?狼大叔为什么没有吃掉他们呢?(亲了他),哦,原来亲还可以表示感谢。
4、狼大叔哪儿去了?(回家了)狼大叔的表情是怎么样的,心里在想什么?好心眼的狼大叔还会给小鸡们送小饼干吗?
师:狼本来是想吃掉母鸡的,是什么让狼大叔改变了想法,反给小鸡们送吃的呢?(幸福、温暖、快乐……)回家后给爸爸妈妈说一说!
活动总结
一、激发兴趣
想让孩子由绘本爱上阅读,兴趣是至关重要的。这也是绘本教学中的首要目标。许多书,封面很能吸引眼球。封面插图往往生动、形象、有趣,能唤起学生的观察、联想,有些书的书名也非常有趣。这本书也不例外:一只狼拿着一本《烹饪大全》躲在大树的后面看着一只母鸡,故事一定会很精彩。在切入话题时,我从封面入手,引导学生读书名,看画面,猜猜可能会发生什么故事,孩子们兴致盎然,猜想了很多精彩的故事,提高了学生的阅读期待,激发了他们继续阅读的兴趣。
二、以读为本
儿童是阅读的主体,不同孩子阅读相同的文本也会有各自不同的感受。课堂上,我采取不同的形式,师生共读、教师引读、学生自主阅读等,让学生走进故事中。
狼教案范文合集 篇3
一、创新角度
意在创新一种文言文教学的“说读课”。
二、教学内容
1.落实字词;2.朗读课文;3.品读课文。
三、预习要求
1.理解注释,理解课文,熟读课文。
2.就课文内容,每人用“……写出了……”“……表现了……”这样的句式准备说一句话。
四、教学结构
三读:读准、读顺、读美。
三说:说译文、说描叙文、说评析文。
五、教学环节
(一)教学铺垫。(3分钟左右)
1.导入。
2.抢答(检查预习):作者,体裁,形象,层次……
(二)读——读准;说——说译文。(15分钟左右)
1.请同学们齐读课文,老师听音。
2.请同学们注意如下字词的读音:缀 苫 倚薪 暇 黠
3.同学们读课文、读注释。
4.同学们向老师自由提问,看还有哪些字词不认识,哪些字词的意思弄不懂。
5.教师强调如下字词。(重点在第四段)
①指出用法:止( ) 犬( ) 洞( ) 隧( )
②理解词意:去( ) 股( ) 盖( ) 耳( )
③理解词意:少时( ) 顷刻( ) 变诈 ( ) 几何( )
狼教案范文合集 篇4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对故事的理解、懂得狼是凶残的,团结起来力量大。
2、发展幼儿口语表达能力。能根据视频动漫,大致说出故事的情节。
3、能随着故事的展开产生喜悦、担忧等相应的情绪反应,体会故事所表达的情绪情感。
4、能简单复述故事内容,并进行角色表演。
5、理解故事内容,丰富相关词汇。
活动准备:
1.手偶动物:羊、狼
2.视频《小羊和狼》
3、小狗、小猫、大象、白马头或手偶玩具。
重难点:
复述故事、并表演故事
了解故事中的道理,团结起来力量大。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1、导入:出示手偶动物小羊、狼引起幼儿的兴趣,出示手偶动物小羊,出示手偶动物狼,今天带来小动物是谁?幼儿回答后引出主题,《小羊和狼》。
二、基本部分:
1、视频播放《小羊和狼》
2、随着老师的引导述说故事情节。
(1)故事叫什么?
(2)故事中说的是哪个小动物?(小羊)
(3)故事中有几个动物都有谁?(6个)小羊、狼、小狗、小猫、大象、白马
(4)故事中谁在欺负小羊?(大灰狼)
(5)小羊遇到事情是谁是谁帮助了小羊对付老狼的?(小狗、小猫、大象、白马)
(6)他们都对小羊说了一句什么话(小羊、别怕!别怕!晚上我来帮助你)
(7)小猫藏在哪里?小狗藏在哪里?白马藏在哪里?大象藏在哪里?
(8)他们怎么样帮助小羊的?
(9)如果小羊一个人会怎么样?(被老狼吃掉)只有大家团结起来,人多力量大才能战胜大灰狼。
三、结束部分:
(1)模仿每个动物说话的语气、动作。
(2)幼儿角色游戏、老师和幼儿共同表演故事情节(戴头饰)
延伸活动:
幼儿区域活动自主选择动物表演。
活动后反思:
这次大班语言教育活动《小羊和狼》,课堂气氛活跃,孩子们学习兴趣高涨,老师提出许多的意见和建议,
1、导入主题形象,并用视频幼儿兴趣高涨、专注力强,
2、活动形式新颖,内容丰富,以幼儿为主体,面向全体幼儿,
3、活动注重游戏的方法、使幼儿玩中学、提问方面抓住了重点,提的问题都围绕着主题,一步一步引导孩子渐渐进入故事里面、使幼儿懂得齐心协力,团结起来力量大。
4、孩子在活动中情绪表现愉快、积极主动参与。
其次是不好的方面:
1、在角色表演过程中,教师的语言多,幼儿语言少,应该发挥幼儿自己的主动表演性、让幼儿根据故事情节,幼儿自己复述故事、发挥幼儿的想象力。
2、每个幼儿参与表演过程,导致时间长,气氛乱。幼儿表演一次后,收回在延伸活动中进行。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全面分析和思考,这样才能使教育活动生动,活泼,孩子们活动中产生喜悦、担忧等相应的情绪反应,体会故事所表达的情绪情感。
狼教案范文合集 篇5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感受画面情景,理解狼和小猪的情绪变化。
2、采用单页、多页、跳页的多种阅读方式,对故事情节展开大胆地猜想,提高解读画面的能力
3、感受故事的诙谐,体验阅读的乐趣。
活动准备:
大绘本、PPT
活动过程:
一、悬念导入,激发幼儿阅读的兴趣。
P1:大家在画面上看到了什么?这只小猪看上去怎么样?猜猜小猪要干什么去?会发生什么事情?
师:大家仔细来看看吧?
二、集体参与式阅读,幼儿大胆讲述故事的发展情节。
1、幼儿观察画面讲述P2-P6的画面内容。
P2:师:哇!你发现了什么?狼为什么要藏起来?
师:看到一只又白又胖的小猪走来了,他们会怎么想?狼和狼之间又会怎么说呢?
(幼儿猜测狼的心理活动)
师:小猪的心情又是什么样的?
(幼儿猜测小猪的心理活动)
P3:小猪刚一说完,哎呀,怎么啦?
师:狼是怎么出来的?(冲出来的)有多少只狼?
狼此时的心情是什么样的?
师:他们一边冲一边嘴里还说什么?(冲啊,弟兄们—)
师:看到这么多狼追来了啊,小猪有什么反应?
师:看来小猪今天遇到的麻烦可大了,真是太糟糕了。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情呢?
P4:小朋友仔细看,这三页讲了一件什么事情?(狼追猪)
师:小猪是怎么逃的?往哪边逃?谁能够用一个恰当的词来说一说?
(理解词东逃西窜)
师:小猪东逃西窜,害怕极了边逃边会喊什么呢?
师:100只狼追1只猪,你觉得狼会追到猪吗?
P5:小猪怎么啦?这只可怜的小猪看着狼群慢慢逼近,他的表情是怎么样的?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大家看狼的心情又是怎么样的?为什么?
100只狼都想吃到这只小肥猪,怎么办?
(引导幼儿说出狼讨论怎么吃猪)
教师小结:小猪吓得全身发抖,他会不会被这群狼吃掉呢?想知道答案吗?我们一起来看看结果。
P6:结果怎么样?
2、幼儿大胆猜测故事的高潮部分。
师:怪了,小猪为什么没有被狼吃掉呢?在这当中一定发生了什么事情,谁来猜猜看!(幼儿猜测故事发展情节)
师:是不是你们猜的那样啊?我们来看看故事中是怎样讲的?
(快速浏览P7-P11)
P7:就在狼群越逼越近的时候,有一只狼,站了出来,这只狼在狼群中有什么地位?他作了一个什么手势?他会说什么?
师小结:这只狼手一挡说:“我们有100只狼,而猪只有一只,我们每只狼,只能分到一丁点,怎么会吃得饱呢?”原来狼是嫌猪太少,根本填不饱肚子,就在这个时候,小猪听了狼的话,会怎么想?
P8:小猪想到了一个什么逃生的好办法?它真的会找100只小猪来吗?
P9:狼答应小猪的办法了吗?从哪里看出来的?狼对小猪怎么说的?
P10:天黑了,星星都出来了,狼还在等啊等啊,课时小猪一人没有出现。
师:故事的结尾就是小猪在家很惬意的睡觉了。
3、幼儿讨论:你喜欢故事中的小猪吗?为什么?
师:刚开始狼看到小猪时是什么样的心情?最后呢?
(引导幼儿讲述狼由“充满希望”到“无奈失望”的表情变化)
小猪被狼追的时候是什么样的心情?最后呢?
(引导幼儿讲述小猪由“恐惧害怕”到“舒适惬意”的表情变化)
三、幼儿给故事起名字。
1、幼儿讨论故事的名字?
2、教师出示故事书的封面,介绍名称。
四、师幼共同梳理故事,并完整讲述。
结束:孩子们,在我们生活中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危险的事,但只要我们勇敢面对,多动脑想一想办法,我相信所有的困难都会解决的,就像这个可爱的小猪一样。
狼教案范文合集 篇6
【教学目标】
1、正确、流畅地朗读。
2、积累文言词语,理解词的不同含义和多种用法。
3、揣摩语言,领悟作者语言运用的精妙,体会狼与屠户的形象,把握文章主旨。
4、拓展延伸:学会多角度客观地分析问题。
【教学重点】
积累文言词语,体会语言的精妙。
逐步培养学生客观认识社会,对美好自然的关注。
【教学难点】
逐步培养学生客观认识社会,对美好自然的关注。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出示狼的图片,并开展成语接龙(带狼的成语)
狼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总不够光彩──反面的形象。引出课文《狼》。
二、朗读并熟悉课文
1、听范读,创设情景: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把握阅读节奏。初步解决阅读障碍。
2、引导学生再自读课文。(仿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3、关键字词句考察。
三、整体感知
本文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逐步引导疏通文意,明确故事情节
(遇狼──惧狼──御狼──杀狼。)
四、讨论赏析
1、本文是人与狼之间的较量,人与狼谁更聪明呢?
请用:我认为,更聪明,是因为。的句式来回答。
2、小组活动:文中有两个形象,请选择并扮演其中的一个形象,表演一段情节。(注意行动和心理)
3、根据同学的表演,分别概括出两个形象的性格特征。
4、面对课文,(从作者的角度来看)作者想告诉我们什么呢?
五、思维拓展
1、从课文中,我们感受到狼的贪婪、凶狠和狡诈,它还是反面形象,是坏人的象征,杀狼理所当然,顺理成章。那么狼真的是那么可憎可恶吗?抛开课文,联系社会,我们对狼还有别的认识吗?现在阅读我们共同查找的相关资料,看看其他作者眼中的狼。
2、通过阅读材料以及课外的知识积累,说说现在你眼中的狼。
六、作业布置
1、以狼的角度用白话文改写本文。
2、字词句巩固练习。
狼教案范文合集 篇7
一、活动目标:
1、认识狼山鸡,说出它的名称、外形和特征。
2、培养幼儿细致观察的能力,丰富词汇:尖尖的、椭圆形、软软的等。
3、培养幼儿爱护动物及爱家乡的感情。
二、活动重难点:
1、活动重点:认识狼山鸡,了解狼山鸡的特征。
2、活动难点:能用丰富的词汇表达狼山鸡的特征。
三、活动准备:
1、参观狼山鸡场视频一段。
2、狼山鸡图片一张,鸡鸣录音一段。
3、小狼山鸡头饰若干。
四、活动过程:
(一)、播放狼山养鸡场视频
1、教师播放狼山鸡场视频,引导幼儿观察。
2、教师:你看到的狼山鸡是什么样子的?
(二)、出示狼山鸡图片,带领幼儿全面认识狼山鸡
1、整体认识
了解狼山鸡的形状、颜色、吃的食物。
2、局部认识
观察了解狼山鸡的鸡冠、鸡嘴、鸡头、颈、身、羽毛、脚等等。
丰富词汇:红红的、软软的、尖尖的.等等。
3、听鸡鸣的录音。
播放狼山鸡的鸣叫声,学会发音:叽叽叽、咕咕哒。
4、观察鸡蛋
出示狼山鸡蛋图片,与普通鸡蛋对比,看看它们有什么区别。
认识词汇:椭圆形
(三)、游戏:扮演狼山鸡
请幼儿在音乐声中带上狼山鸡头饰,教师扮演鸡妈妈,一起模仿狼山鸡走路、打鸣、啄食等动作。
五、活动延伸
请家长收集狼山鸡的历史由来与营养价值的相关资料,并让孩子带到幼儿园来和小朋友一起分享。
狼教案范文合集 篇8
【活动依据】
《彼得与狼》是一部音乐童话剧,剧中采用不同乐器的音色,如长笛(小鸟)、圆号(狼)、弦乐(彼得)、木管小号(猎人)等来表现故事中不同的动物和人物的形象,赋予幼儿无尽的想象,适合幼儿欣赏。根据幼儿音乐经验的实际水平,将重点落在引导他们听辨音色的区别上,激发幼儿对音乐欣赏的兴趣。
【活动目标】
1、听辨乐曲中表现不同角色的音色,初步想象故事情节,能大胆表述自己的想法。
2、尝试用道具表现音乐故事,体验合作表演音乐故事的趣味性。
【活动准备】
1、配有故事的音乐。
2、蜡笔、纸。
3、大森林的PPT。
4、对乐器有二定的了解。
【活动过程】
(一)欣赏音乐故事
1、初步欣赏
T:在遥远的大森林里发生了一件大事,你们听听里面有谁?发生了什么事情?
(出示大森林PPT,完整欣赏音乐,引导幼儿想象。)
2、再次欣赏
T:听到里面有谁?
3、找音色
T:有哪些乐器代表这些人和动物?
(出示乐器PPT了解名称,引导幼儿将角色和音色配对。)
(二)初步表演音乐故事
1、做故事角色的道具
(在了解故事里不同音色代表不同角色基础上,和老师一起制作角色道具,如头饰、面具、指偶等。)
2、观摩老师表演
看老师用与幼儿一同制作的道具进行表演,加深幼儿对故事的印象。
3、分组分角色表演
幼儿分为三四组,每组中都包含完整的故事角色(彼得、狼、爷爷、小鸟等),自主挑选角色道具,与同伴一起听音乐故事参与表演。
狼教案范文合集 篇9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蒲松龄及其《聊斋志异》,《狼》教学设计10。
(2)积累文言词汇:止、敌、顾、前、去、犬、意、洞、隧等
(3)理清情节结构,体会其中蕴含的道理。
(4)揣摩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学习在叙事基础上发表议论的写法。
2、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在充满情趣的氛围中进入课文。
(2)通过讨论探究,自己解决生难字词,自己感悟课文,教师适时点拨。
(3)通过学生表演表达自己对课文的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屠户内心世界的变化过程。
(2)学会勇敢机智地与邪恶势力作斗争。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积累词汇,理解文意,体会道理。
难点:怎样理解文章的主旨。
三、课型及课时:阅读探究型 一课时,初中一年级语文教案《《狼》教学设计10》。
四、教学准备
布置学生做好充分预习:读准字音,读顺句读,发现疑难问题,回忆巩固作者及作品。
五、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由学生说带“狼”字的成语。然后谈起狼的本性顺势导入。
(二)回忆巩固作者。
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山东淄川(今山东省淄博市)人。清代著名文学家。代表作《聊斋志异》“聊斋”是他的书屋名称,“志”是记述的意思,“异”指奇 异的故事。
(三)检查预习
1、检查朗读情况:学生齐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准句读)
2、检查字词句疏通情况:(以考查的形式进行)
3、让学生口译进一步发现疑难问题。(小组解决或向老师提出)
(四)自由朗读,整体感知:
1、用一句话概括本文叙述怎样的一个故事,并能说出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矛盾双方、故事的开端。(准备抢答)
2、理清情节
(屠户)遇狼——惧狼——御狼——毙狼
(五)变换角度,读评故事。
1、揣摩屠夫当时的心理和狼当时的心态。
屠夫天晚回家,从遇狼到最后把狼杀掉,他当时心理是如何变化的,而狼当时的心态又是如何?请同学们展开丰富想象,用生动的语言加以描述,然后自选角色(四人小组,其中一人用客观叙述的语气旁白屠夫的行动)作形象表演。
【老师提示】要扣住几个主要情节:
屠夫:遇狼——惧狼
狼教案范文合集 篇10
设计意图:
合作是指为了共同的目的而两人或多人、两个集体或多个集体共同完成某一工作或某一任务的行为。学会合作是幼儿进入社会,成为未来社会的主人应具备的基本技能,也是促进幼儿社会化的一个基本途径。 未来的社会不仅是一个竞争的社会,更是一个合作的社会,合作对于幼儿个体全面和谐的发展十分必要。作为幼儿教师,为了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首先要让幼儿产生合作的欲望,使他们有合作的需要。而设计一些幼儿都喜爱的、必须在合作下才能完成的活动,有利于帮助孩子认识到合作的必要性。游戏是幼儿喜闻乐见的锻炼形式,在游戏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合作能力有着事半功倍的作用。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帕顿自1932年首先从合作程度探讨了儿童游戏的发展,她的儿童游戏理论揭示了儿童游戏行为是一个渐进的发展过程。游戏对于培养4、5岁左右儿童的合作能力会起到重要的作用。由于现在的孩子居住在套房与他人交流的空间减少,导致幼儿与他人合作能力不断的减弱,因此我设计了提升幼儿合作的.心理游戏,让他们在玩的情景中提升合作交往能力。“狼来了”就是从幼儿对狼认识出发,该游戏具有多维度操作方式适合于3---7龄段幼儿。游戏中既有两三人合作,又有团体合作,而且游戏的互动句式简单朗朗上口,以问答的形式出现,能很好的调到活动氛围,幼儿只要会说“狼来了”,“吃啥”,操作简便适合3----7岁幼儿活动,加上人员不限让活动的灵活性不断加强。由于游戏中需要幼儿注意力高度集中,当狼指向谁时,旁边的人要参与互动,参与面较广,因此能很好的提高幼儿的注意力。最后当狼点到名字时,旁边的幼儿要快速围圈,而这环节中恰恰让幼儿的合作能力得到了提升,也激发了幼儿内心对同伴的保护意识。游戏还将认知与其整合如:要学会分辨狼喜欢的食物,和对物品的分类。游戏最后加入交流环节让游戏在幼幼的交流互动中不断完善,从本质上达到了提升合作沟通的目的。
活动目标:
1、通过游戏狼来了,在集体围圈保护同伴中,提升幼儿的合作默契,激发幼儿对同伴的保护意识。通过交流如何更好的保护同伴中学会合作的方法,增进同伴间的沟通。
2、通过游戏狼来了,在找吃的紧张游戏气氛中提升幼儿的注意力和反应能力
3、不断转变游戏的玩法,让幼儿在同一游戏不同玩法中体验游戏的快乐,也提升了幼儿的认知能力
游戏准备:
人数不限 其中一人扮老狼
游戏过程:
一、游戏规则介绍:一人当老狼,其余幼儿排成一排
二、游戏玩法介绍:一人当老狼,当老狼说:“狼来了”,参与游戏的幼儿回应:“吃啥”。狼边用手指向其中一名幼儿边说:“吃苹果”,那么该幼儿左右两边孩子要做出夸张的表情双手放嘴边并发出“啊”,如果左右两边其中一位没有反应将被狼吃掉,暂停让其参与。狼继续说“狼来了”,参与幼儿回应“吃啥”。狼可以同样的方式指着一名幼儿说“西瓜”,该幼儿左右两边的孩子做出夸张的表情双手放嘴边并发出“啊”,扮狼的幼儿要同上形式可以报出不同的水果,直到最后狼要指着其中一名幼儿报出该幼儿名字时,其余幼儿要拉手围圈,让其不让狼吃掉。如果有幼儿不小心被狼吃掉,在当狼说:“狼睡了”蹲下的时候悄悄的把同伴救走。如果没有被狼吃掉,被狼点到名字幼儿与狼互换角色,该幼儿扮演狼而“狼”参与团队游戏。游戏以此类推。
此游戏也可以进行多种玩法:在“吃啥”这里,可以变成家具类,交通工具类等,如孩子们问“吃啥”?狼:“指着其中一个孩子说:“吃桌子”,“椅子”等,当然在每次的游戏中要确定好狼吃的类型,让扮演狼的幼儿能根据类型报相应的物品名称。这也提升了幼儿的认知水平。
如果将该游戏在中班段的幼儿,可以进行游戏方式的微调,如:老师可以先做知识准备,让幼儿知道哪些是狼喜欢吃的,哪些是狼不喜欢吃的。扮狼的幼儿有可以自主的回应,当他指着某一幼儿说出狼喜欢吃的食物,如“吃小鸡”其余幼儿要围圈保护小鸡。
如果将游戏放在2--3岁低年龄段的幼儿,可以进行游戏方式的微调,如:当狼指某一幼儿说:“吃苹果”,该幼儿发出“啊”,当狼报到某一幼儿名字时大家围圈即可。而狼的扮演者也可有老师代替。
三、游戏活动交流:
1、怎么做才能更好的保护小朋友不被狼吃掉?
(幼儿相互讨论想办法)
幼儿:要注意力集中
幼儿:要大家相互合作
幼儿:每个人速度要快
师:如果有一人不牵手会怎样?
幼儿:狼就会进去吃掉小朋友。
2、当狼指着某一孩子说物品名称时,左右两边的孩子时常会忘记,你有什么好办法让他们赶紧说“啊”
(幼儿相互讨论想办法)
幼:我用左右两只手赶紧拍他们身体,提醒他们。
3、当你去救同伴时的心情是怎样的?
4、当你被救时的心情怎样?
通过游戏交流让幼儿明白合作的重要性与合作的方式,感受同伴间的友爱。这对孩子责任意识的形成有着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同时教师的引导也为其他孩子在下次游戏中碰到同类问题提供了方法上的借鉴,有利于孩子下次游戏的进一步推进。
四、再次游戏
让幼儿运用自己交流中得出合作方法进行游戏,同过比对让他们感受成功的快乐也感受合作需要沟通需要配合。
此游戏在玩之前教师要对幼儿的知识量有所准备如:归类意识,物品的名称,对狼饮食习性的了解。
活动启示:
社会对人材的要求逐步提高以及素质教育不断深入的情势下,老师应利用幼儿集体相处于幼儿园这个特殊环境。采用适宜的方法.加强幼儿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的培养.以便他们以后更好地适应社会、立足社会、发展社会。而游戏化的心理教育方式让幼儿在轻松地氛围中接收理解并正在达到心理疏通。帕顿的研究根据儿童在活动中的社会意识和社会参与程度,把游戏行为分为六种水平:无所用心的行为,独自游戏,旁观行为,平行游戏,联合游戏,协同游戏。我们应该根据幼儿年龄特点设计有趣有意义的心理游戏。
1、教师由扶到放,引导合作方式
在游戏过程中自然的引导他们交流、分工、配合等,分工和配合是最关键的地方。怎么进行交流、分工、配合?幼儿由于年龄较小,语言交际能力低。在这个阶段需要教师进行指导,并亲自融入儿童中间,作为其中的一名成员,蹲下来边教边参与孩子们的活动。一步一步,教师由扶到放,循序渐进地培养孩子学会进行合理有效地交流、分工和配合,这样孩子们慢慢也就学会了合作。
2、教师有计到施,设计合作内容
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幼儿进行一些合作游戏,如:共同搭积木完成一个造型,共同完成一幅画或采取二热合作或几人一组的体育游戏等,为幼儿的合作创造机会。这样,幼儿在活动时就不能只顾一个人玩,而需要二人或几人合作共同配合来完成一项任务,把每个人的想法和意见都融进去,这时二人或几人协商的过程,就为幼儿提供了锻炼的机会其次,把幼儿合作的培养贯穿在幼儿的各个环节当中,如:共同叠被子、搬椅子、收拾玩具等不放弃一切可以合作的机会。再有,还可以打破班级界限,创造与不同年龄段的幼儿间进行合作的机会。如:大带小活动,这样可以拓展幼儿合作对象的范围,巩固幼儿对不同合作环境的适应性。幼儿经过与人商量讨论的锻炼,使幼儿合作能力大大加强,体会到与人合作中遇到种种问题,这样幼儿的合作能力就会在反复的锻炼中得到提高。
3、教师由说到玩,转变教育方式
如果单一以说教的形式呈现教育内容,幼儿失去体验那么即使你说的再精彩幼儿的接受能力也是有限的,只有让幼儿参与到活动中进行心理上的对接与碰撞,才能让有幼儿体验到教育的内容。因此我们应该转变教育方式,将我们的教育内容设计成幼儿喜欢玩的游戏,达到教育的玩中学,学中玩。
总之,要培养幼儿的交往合作能力,既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也不是光凭说教就能达到目的的,而是需要教师做一个有心人,为孩子创设各种交往环境,重要的是要以游戏的趣味性去引导孩子达到心理上的共鸣,并进行细心指导,只有这样,才能结出累累硕果。
狼教案范文合集 篇11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积累文言词语,理清故事的情节结构,体会其中蕴含的道理。
2.分析文中狼和屠户的形象,把握文章的主旨。(重点)
3.学习屠户勇敢机智地与邪恶势力进行斗争的精神。(难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导入
请同学将自己准备的“奇异”的故事(事先布置学生课前准备的),讲给大家听,然后教师讲《狼》的故事,激发学生兴趣,导入新课。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缀行(zhuì)大窘(jiǒng)苫蔽(shàn)
尻尾(kāo)假寐(mèi)黠(xiá)
2.词类活用
①恐前后受其敌(名词作动词,攻击)
②其一犬坐于前(名词作状语,像狗似的)
③一狼洞其中(名词作动词,挖洞,打洞)
④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名词作状语,从通道)
3.一词多义
意暇甚(名词,神情、态度)
①意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动词,打算,想要)
其一犬坐于前(名词,前面)
②前狼不敢前(动词,上前)
恐前后受其敌(动词,攻击)
③敌盖以诱敌(名词,敌方)
止有剩骨(仅,只)
④止一狼得骨止(停止)
投以骨(介词,把)
⑤以以刀劈狼首(介词,用)
盖以诱敌(连词,用来)
恐前后受其敌(代词,指两只狼)
场主积薪其中(代词,指麦场)
⑥其屠乃奔倚其下(代词,指积薪)
其一犬坐于前(代词,指另一只狼)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代词,指屠户)
4.作者简介
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一字剑臣,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淄川(今属山东淄博)人,清代文学家,著有文言小说集《聊斋志异》等。
5.背景链接
蒲松龄自幼勤学、聪敏,但一生考场不利,自学成才,在家乡设馆教书,创作了许多鬼怪故事,后来汇编成书,就是《聊斋志异》。《聊斋志异》是我国著名的文言短篇小说集。作者通过谈狐说鬼,讽刺当时社会的黑暗、官场的腐败、科举制度的腐朽。作品的艺术成就很高,具有现实意义。故事曲折离奇,人物形象鲜明生动,很多篇目已改编成电影或电视剧,为大家所熟悉。
整体感知
(一)初读课文,完成两项自学内容:
1.作者、作品及课文出处的识记。
2.借助课文注释,梳理文句,读懂课文,把握大意。
(二)疏通文意并理解内容。
1.指导学生借助注释梳理文句,并且质疑。
2.教师答疑并点拨:
①“缀”,这里引申为紧跟。
②“投以骨”,把骨头扔给狼。(语序与现代汉语不同)。
③“骨已尽矣”,也可说成“骨尽矣”。
④“顾”,看,视。
⑤“苫蔽”,由两个近义词组成的双音词,是覆盖、遮盖的意思。
⑥“奔倚”,表示两个动作:跑过去,把背靠着。
⑦“弛”,最早指把弓上的弦放松,这里引申为“解除,卸下”。
⑧“犬坐”,比喻坐的姿势像狗似的。
⑨“隧入”,从通道进入。
⑩“意暇甚”“意将隧入”中的两个“意”字,含义不同,让学生作比较(前者指神情,后者指内心盘算)。
3.讲解词性活用。
①洞:名词作动词,挖洞。一狼洞其中。
②隧:名词作状语,从通道。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③犬:名词作状语,像狗似的。其一犬坐于前。
(三)学生自己试着疏通课文,有不明白的提出来,由学生和老师共同解决。
(四)指导学生朗读并熟读成诵。
1.注意朗读节奏:
(1)读出轻重。
(2)读出快慢。
(3)读出抑扬。即读出情景,读出语气。
2.朗读:自由朗读——分组朗读——指名朗读——师生评价
3.诵读:
(1)教师指导学生诵读方法:分层诵读法。所谓“分层诵读法”就是用语音停顿来表现段中句子所表达的一层层的意思,从而清晰地理解课文的内容和脉络,进而能够流畅地背诵。《狼》这篇课文的特点之一就是写狼写人相互交织,构成段内层次。(指导学生找出段内层次,画出停顿的地方)
(2)教师示范
(3)学生诵读
(4)教师巡视指导
三、板书设计
1.识记积累词语。
缀、投以骨、顾、苫蔽、奔倚、弛、犬坐、隧入、意暇甚、意将隧入
2.词类活用。
(1)洞(2)隧(3)犬
第二课时
一、新课导入
接下来,我们一起对本课进行更深层次的探讨。
二、学习指导
(一)指导学生从屠户的角度对课文进行评价性的阅读,读一段,评一段。
教师示范:第一段,写屠户遇狼,点明时间、地点,矛盾的双方,这是故事的开端。学生讨论,对第二、三、四段进行评价。
【点拨】第二段:写屠户惧狼,表现屠户的迁就、退让和狼的凶恶贪婪,是故事的发展。第三段:写屠户御狼,表现屠户的果断抉择和狼的不甘罢休,这是故事的进一步发展和转折。第四段:写屠户杀狼,表现屠户的勇敢警觉和狼的阴险狡诈,这是故事的高潮与结局。
(二)把握本文的故事情节。
本文整体上可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叙述故事(第一、二、三、四段);第二部分议论(最后一段),点明主旨。
(三)讨论探究。
1.课文写了两只狼和一个屠户之间的.一场较量,从课文中找出较量双方各自拥有的不同的客观条件,并加以分析。
【点拨】从时间、地点、力量悬殊以及物资等几个方面加以考虑、分析。
2.双方在主观态度上采用了什么方式进行较量?(从课文中找出,加以分析)
【点拨】(1)屠户投以骨,再投骨,直至骨尽;两狼并驱如故,缀行甚远。
(2)屠户奔倚积薪下,弛担持刀;狼前后夹击,欲置屠户于死地。
3.双方的较量可谓斗智斗勇,看看屠户和狼的“智”分别表现在什么地方,说说理由。
【点拨】屠户懂得借助外在条件,变被动为主动以及化整为零,用一一击破的方式克敌制胜;狼懂得用分散注意力、前后夹击等方式战胜对方。
4.狼很狡猾,也善用心计,较量的结果却是双双毙命于屠户刀下,你认为狼被杀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请谈谈你从中得到的启发。
【点拨】从“狼”得骨后仍缀行不止进行思考,抓住其贪婪、凶狠的本性加以分析即可。
三、板书设计
遇狼狼:缀行——狡
↓
惧狼屠:投骨——惧
↓狼:并驱如故——贪
狼第一部分御狼屠:窘恐
↓倚薪、弛担持刀——智
杀狼前狼:犬坐于前
后狼:径去、洞其中——黠
屠:暴起、刀劈——勇敢
第二部分——议论:点明故事的主题
四、拓展延伸
蒲松龄的故事
为了收集更多的故事材料,蒲松龄经常在村外的路口旁边,摆个茶水摊,自己坐在席子上,招呼过往的行人:
“歇歇脚吧,喝口水,抽袋烟。”
“谢谢啦。您这茶水多少钱一碗?”客人问。
“水随便喝,烟随便抽,不要钱。”
“噢?有这么好的事?”
“不过,您要是有什么新鲜的故事,就请讲给我听听。”蒲松龄诚恳地说。
客人奇怪地问:
“您这么爱听故事吗?喜欢听什么样的呢?”
“讲什么都行。”蒲松龄爽快地说,“当然越奇怪越好,神啊鬼呀的,更欢迎。我最爱听奇闻。宋朝的苏东坡,不就喜欢听别人讲鬼的故事吗?我跟他一样。”
客人们见他这么有趣,也就天南海北地聊起来。他们中间有外出干活的汉子,有做买卖的商人,还有云游四方的文人,见多识广,讲的故事五花八门。不管什么故事,蒲松龄都听得十分认真,回到家里,还把听到的记下来,等有了时间,再编成完整的故事。
狼教案范文合集 篇12
活动目标:
1.通过看图和猜测阅读理解故事内容,尝试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
2.初步体会故事里蕴含的道理,体验游戏的快乐。
活动准备: PPT课件、音乐。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
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一本很有意思的书(出示图)。这本书是一位日本的庆子阿姨写的。你们猜,这会是关于谁的故事?对,小狗,书的名字是《像狼一样嚎叫》。为什么要像狼一样嚎叫?
二、逐页阅读、猜测故事内容。
1.图,介绍小主人和莫卡。
师:这只小狗叫莫卡,它的小主人是一个可爱的小姑娘,叫米雪儿。莫卡是一只很好的狗,它和米雪儿相亲相爱,你离不开我,我离不你,日子过得很美满。直到有一天,米雪儿读一本书,看,他们正在看一本关于谁的书?讲狼的书。
猜测:米雪儿正在对莫卡说什么呢?
“你瞧!莫卡,你真有点像狼!”
讨论:狼是一种怎样的动物?(生活、牙齿、捕食)小结:狼是一种生活在野外非常凶残、可怕的食肉动物。
2.图,感受狼自由、快乐的生活。
莫卡听到米雪儿说自己像狼,就认真地看了起来:哇!我是有点像狼。可是瞧狼多神气啊!他们跑来跑去自由自在,它们捉野兽,它们可以待到半夜,对着月亮嗷嗷叫。
可瞧我过的什么日子?
3.图,感受莫卡不自由、不开心的生活。
谁不让莫卡做这些事情?
米雪儿和莫卡那么相亲相爱,米雪儿为什么还要限制莫卡做这些事情?
是米雪儿不爱莫卡了吗?那,为什么?(是为了莫卡的健康和安全。)
4.图,感受莫卡离家出走后的快乐心情。
猜测:看,莫卡的心情怎么样?
莫卡离开家以后,会做些什么事情?
它还会回来吗?
5.图,介绍莫卡出走后遇到的麻烦,感受它不开心的心情。
很快它饿了。“没事”它叫道,“我自己捉东西吃,就像狼那样。”于是它就这么干了。
莫卡看到了什么?它能捉到吗?为什么?
6.图1——13,感受莫卡实现愿望及遇到危险时的心情。
你们猜,接下来,莫卡会是回家还是继续往前走?对,莫卡说:“我不能认输,有一件事我还得试试看。”
(1)你知道是什么吗?它会成功吗?
(2)你们想不想也学一学?
(3)猜猜莫卡叫完以后会发生什么事情呢?
(4)听到狼的叫声以后,莫卡会怎么样呢?
(5)猜猜看,莫卡会怎么做?
(情景表演:一名幼儿当莫卡,老师当米雪儿,大家当狼群。)
7.图14—16,感受主人对小狗莫卡的爱。
你们猜,米雪儿发现莫卡离家出走了吗?
莫卡回到米雪儿的怀抱以后,它会后悔自己离家出走吗?
它会对米雪儿说什么?
三、结合生活,引导幼儿讨论并理解莫卡的遭遇告诉我们的道理,理解爸爸妈妈的爱。
生活中,爸爸妈妈、老师不让你们做哪些事情?那是她们不爱你吗?为什么?小结:生活中,我们的自由和快乐是要受到约束和限制的,不能影响别人的生活,也不是自己随便想做什么都能做的。大人们说的有些不允许,是对我们的爱和保护。当你有了新想法的时候,可以勇敢的告诉老师和爸爸妈妈,在大人们的同意和保护下,我们就可以去试一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