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数学买菜教案

2023-10-25

大班数学买菜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能根据固定句式,在图谱的提示下推理出相应的歌词,并通过演唱感受歌曲的韵律美。

  2、借助图谱理解歌词,当图片被逐步抽去时,能凭记忆唱准歌词。

  3、在轻松欢快的律动中,能根据音乐特点,大胆创编动作。

  4、感受劳动的乐趣,乐意为爸爸妈妈分担家务活。

  5、乐意参加音乐活动,体验音乐活动中的快乐。

  活动准备:

  1、食物图片、背景图。

  2、音乐磁带。

  活动过程:

  一、在节奏感训练与发声练习中熟悉旋律

  师:“孩子们,今天老师带你们去逛超市,好吗?汽车来了,让我们出发吧,。”放录音,在《买菜》旋律伴奏下,师生做开车动作进场:1、教师利用“停止”口令,插进师生对话来对幼儿进行节奏感训练:

  师:“看到红绿灯呀,我们怎么做?”幼:“看到绿灯行呀,红灯就要停”

  师:“看到老奶奶呀,我们怎么做?”幼:“看到老奶奶呀,我们就让座”

  师:“汽车到了站呀,我们怎么做?”幼:“汽车到了站呀,一个挨一个”

  师“到了超市门口,心情怎么样?

  幼:“哎呀呀哎呀呀真呀真高兴”

  2、进行发声练习:师:“刚才小朋友都说很高兴,我们高兴地时候,就想唱歌,唱歌之前呀可要把嗓子练好,现在,让我们一起来把嗓子练开。”提出发声练习的要求,利用结尾句进行发声练习。

  二、学唱歌曲

  师:“平时小朋友有没有跟爸爸妈妈一起去买菜?买过什么菜?”幼儿自由表达。出示“买菜”字卡,引入课题。

  1、教师出示图片,引导幼儿观察图谱并提炼歌词:

  图一:“今天的天气真呀真正好,我和奶奶去呀去买菜”

  图二:“鸡蛋圆溜溜、青菜绿油油、母鸡咯咯叫、鱼儿水里游”

  图三:“萝卜黄瓜西红柿,蚕豆毛豆小豌豆”

  图四:“哎呀呀哎呀呀装也装不下”

  (教师借助肢体语言或形象比喻,帮助幼儿理解圆溜溜、绿油油、咯咯叫、水里游等重点歌词)

  2、教师范唱歌曲,提问:“歌曲中有一个地方没有旋律,听听是

  .哪里,说的是什么?教师再次演唱歌曲,师:这次请你们听我唱,图上有两个相同的标记分别表示什么?(重点引导幼儿探索歌词“哎呀呀,哎呀呀”图谱的表示方法,引导幼儿发现“哎呀呀”的图谱标记是一个圆点大表示强、两个圆点小表示弱的节奏特点。)

  3、幼儿学唱歌曲。(1)带领幼儿按节奏把歌词读熟。(2)幼儿放慢速度、跟着琴声、看着图谱学唱。

  4、玩“藏图”游戏,熟唱歌曲。

  (1)教师抽掉其中一幅图,让幼儿回忆并演唱歌曲

  (2)“现在老师把2—3种菜盖起来,你们能唱得出来吗?”(教师遮盖2-3种菜,幼儿演唱)

  (3)“现在没有菜了,你们还能唱出来吗?”(教师把全部拿掉,幼儿演唱)

  (4)以正常的速度并用活泼愉快的情绪演唱歌曲,鼓励幼儿大胆用夸张的表情动作来表达结尾句。

  5、教师帮助幼儿反思本次活动中使用的学习方法

  教师:今天我们是怎样学会这首歌的?有的小朋友是看图片的,可是最后图片全部被遮盖掉了,你们不看图片也唱出来,这是为什么呢?说明图片的内容已经印到你们的脑子里,以后你们在学习别的本领的时候也可以使用这个方法。

  三、复习律动,大胆创编“包饺子”的各种造型动作

  老师“今天,我们在超市买了这么多的菜,好高兴,孩子们真棒,已经学会帮忙干家务活了。那买了这么多的菜,今天中午我们来包饺子。现在跟老师一起来包饺子。

  1、播放“喜洋洋”的音乐,全体一起复习“包饺子”律动。

  2、小朋友就坐,教师谈话贯穿感恩教育

  3、引导幼儿大胆创编“饺子”熟了的造型动作,在双圆形中两两结伴进行律动。

  4、小结,在欢乐的“包饺子”律动中结束活动。

  活动反思:

  1、以往在歌曲教学中,往往碰到孩子对旋律较难掌握的问题,而孩子主要是靠反复听来掌握旋律,所以本课例我尝试用“一曲式”的方法。在异班试教时,我从进场的节奏训练到发声练习都采用歌曲的旋律始终贯穿,这让幼儿在没学歌曲之前已经对旋律有了完整的印象,到了基本环节学唱时,轻而易举,掌握得很快,所以我觉得“一曲式”的方法很好,尝试是成功的。

  2、学唱歌曲部分,我借助肢体语言,帮助幼儿理解圆溜溜、绿油油、咯咯叫、水里游等重点歌词,由于形象、生动,贴切,孩子们学得很快,也模仿得惟妙惟肖,效果也较好。

  3、将音乐与日常生活相结合,给幼儿创设充满生活情趣的音乐环境,孩子们兴致很高,在音乐中感悟劳动的乐趣,都能愉快地参与其中。

  4、由于是异班教学,对该班的幼儿不熟悉,不能进行很好的师幼互动,对歌曲的感情处理、歌曲演唱的节奏强弱等未能达到预期效果。在最后的创编部分,未能激发幼儿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运用肢体语言尽情表现自己的理解,未能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性和创造性,结束部分显得仓促。这提示我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尽量地弥补不足,特别要给予孩子充足的机会去展示他们的个性,更好激发幼儿的创造力。

大班数学买菜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认识1元、5元、10元人民币,学习钱币的兑换。

  2、尝试迁移兑换经验,运用符号表示兑换结果。

  3、发展观察、辨别、归案的能力。

  4、提高数数的兴趣和积极思维的能力。

  活动准备:

  1元、5元、10元的纸币各一张,幼儿玩具纸币若干。

  活动过程:

  一、认识1元、5元、10元纸币。

  1、观察1元人民币。小朋友,你们看这是多少钱?你是怎么知道的?

  2、比较和观察5元、10元纸币。你们看,这些又是多少钱?上面有什么?﹙数字﹚还有什么字?﹙元﹚。

  3、辨别三种纸币。逐张出示纸币,让幼儿观察纸币。

  二、学习1元、5元、10元的兑换。

  小朋友,这是1元,5个1元是多少钱?和这张5元一样多吗?(把5个1元放在一只手中,另一只手举起一张5元问幼儿,使他们知道它们是一样多。)10个1元是多少?(同时一张一张地拿10个1元)10个1元和这张10元一样多吗?(一样多)10元钱是几个5元?5元是几个1元?(拿不同面值的纸币让幼儿数一数,了解几种不同兑法。)三、尝试迁移兑换经验,运用符号标示兑换结果。

  1、出示挂图,讲述画面的含义。

  玲玲和妈妈买菜,她需要兑换一些钱币,要把10元的分别兑成1元、5元的纸币,请小朋友把兑换到的纸币圈出来。然后在右边圈出与左边硬币相同数量的纸币。

  交流兑换结果,同伴间互相检查。

  四、游戏"凑钱"。

  (1)、教师交待活动要求"今天小朋友上课很认真,特别棒,老师想到超市去买东西奖励小朋友,可我只有一张10元钱,我想把它换成1元、2元、5元的零钱去请你们帮我换,你们想想可换几张1元、几张2元、几张5元,请你将每种钱的数目在记录单上记录下来。"(2)、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3)、请个别幼儿讲述操作结果,教师将活动结果展示出来。

  (4)、集体检查凑出的每份钱是否都是5元。

  (5)、讨论我们可以用哪些不同的方法凑出5元钱。

  五、活动延伸。

  1、在幼儿认识人民币面值时,教师应从钱币上的数字上引导幼儿认识不同面值的钱币。

  2、本活动结束后,教师还可利用其他时间(活动角、下午活动等)再认幼儿玩凑钱的游戏,巩固幼儿对人民币的认识。

  教学反思

  本次活动的目标是结合我班对于气味的已有生活经验,以及小班幼儿的年龄特征而制定的。目标既有科常方面的认知经验、方法能力,也有情感态度,但不缺乏领域特质。整个活动环节清晰,在找一找、闻一闻中,让幼儿初步感知鼻子可以闻气味;在闻一闻、说一说环节中,让幼儿在探索中知道鼻子可以分辨不同的气味;在最后一环节涂一涂、闻一闻中,知道保护自己的小手。因是小班幼儿,所以在设计教案中,融入了较多生活元素,既有预防甲流的知识,也有冬季保护小手的方法。在提问上,考虑到年龄特征,大多数体访问设计成了封闭式和半封闭式,有二个是开放式提问,有利于幼儿的回答。在整个活动中,也考虑到动静交替,请幼儿把笑脸贴在喜欢的气味下,加入了他们的互动。幼儿的参与性很高。但若在下次活动中,能完善材料的选择,更贴近幼儿的生活经验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