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幼儿教学活动教案 篇1
一、教案目标:
1、幼儿知道的名称,理解的内容。
2、幼儿学习的角色对话。
3、培养幼儿对童话作品的兴趣。
二、教案准备:
1.自制大型图书
2.活动教具:红萍果、红旗、草莓、红花、红蜡笔、红西瓜
三、教案过程:
1、教师出示大图书,《太阳的颜色》,引起幼儿兴趣。
(1)教师指太阳问:“这是什么?”(这是太阳)
(2)教师问:“这太阳有颜色吗?”(这太阳没有颜色)
今天,老师给你们讲一个,的名称叫《太阳的颜色》。
2、教师操作大图书讲述一遍,边讲述,边提问,发挥幼儿想象
第一页
教师讲述:“的名称叫《太阳的颜色》。(幼儿跟读名称)小兔画了一个又圆又大的太阳,可是找不到适合的颜色涂色,怎么办呢?
第二页
(1)教师讲述:蓝蓝的大海阿姨说:“小白兔,我给你的太阳涂上蓝色吧。”
(2)提问:小朋友太阳是蓝色的吗?(不是)听听,小兔是怎样回答的?
(3)教师讲述:小兔说:“不行不行,太阳不是蓝色的”。
(4)幼儿学习小兔对话
第三页
(1)教师讲述:绿绿的大树爷爷说:“小白兔,我帮你的太阳涂上绿色吧。”
(2)幼儿学习大树爷爷的对话
(3)提问:太阳是绿色的吗?(不是)
(3)教师讲述:小白兔说:“不行不行,太阳不是绿色的。
学前教育幼儿教学活动教案 篇2
玩玩纸
设计意图:
纸,虽然是幼儿平时常见的一种物品,但幼儿并不对各种纸的特性及用途进行探索,在认识纸的过程中,非常有必要给幼儿创设一个能充分探索、尝试、感知的活动,以引起幼儿探索纸的秘密的兴趣。
活动目标:
⒈激发幼儿探索纸的秘密的兴趣,体验发现的快乐。
⒉让幼儿感知不同纸张在水里的变化,能用语言与同伴交流探索的过程与结果。
⒊让幼儿尝试通过探究、讨论客观的记录事实。
活动准备:
⒈师生共同收集砂纸、卡纸、牛皮纸、面巾纸、电光纸、手工纸、报纸、瓦楞纸等。
⒉水盆5只,抹布5块。
⒊记录纸幼儿人手一份。
活动过程
⒈引导幼儿观察纸的外形有哪些不同之处,让幼儿初步感知纸的不同类型,并让幼儿根据生活经验猜测且指出不同纸张的不同用途。
引导词:你们桌子上的纸看起来有哪些地方不一样?摸一摸有什么地方不一样?猜一下,它们都能做什么用?
⒉请幼儿先猜测纸遇到水会怎样,然后用桌子上的操作材料一一实验,说出不同的纸遇到水后的不同反映。
猜猜——各种纸遇到水以后会变成怎样。
找找——哪些纸可能会烂,哪些纸可能不烂,将手中的纸分一分。
试试——一张张将纸放入水里,验证刚才猜想的结果。
议议——纸怕不怕水。
引导词:如果纸到水里去了会怎样?所有的纸到了水里以后都一样吗?
⒊请幼儿讨论为什么有的纸怕水有的纸不怕水,教幼儿要爱惜纸张。
比比——哪些纸(不)烂,哪些纸烂的慢(快),哪些纸不怕水。
讲讲——将探索过程中的发现讲给大家听一听。
小结:我们用的纸有的很怕水,一沾水纸就坏了,我们在用的时候一定要小心,尤其是我们的书本。
⒋引导幼儿讨论不同纸的不同用途。
想想——不同的纸有什么不一样的用处。
⒌以小组为单位,请幼儿记录自己观察的结果。
记记——将自己的发现用记录纸记录下来。
⒍与
幼儿一起处理泡坏的纸,收拾桌面结束活动。
学前教育幼儿教学活动教案 篇3
教学内容及学情分析
幼儿通过自己动手调制泡泡水,以及老师演示调制泡泡水的过程,使幼儿初步感受到水的特性,知道洗涤用品溶解会产生泡泡,并用自己调制的泡泡水吹泡泡,体会一起吹泡泡的快乐。
活动目标
1.尝试用洗涤用品调出泡泡水,知道洗涤用品在水里能溶解会产生泡泡。
2.体验自己动手制作泡泡水,与同伴一起吹泡泡的快乐。
重点难点
重点知道洗涤用品在水里能溶解会产生泡泡和体验自己动手制作泡泡水的快乐;
难点是在掌握洗涤用品上的用量上,幼儿把握的不好。
活动准备
1.肥皂,洗衣粉,洗洁精,洗手液等常见洗涤用品;2.人手一杯水和一根搅拌棒,吹泡泡的工具;3.音乐《吹泡泡》;4.调制好的泡泡水一瓶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
“老师这有一瓶神奇水,它能变出很多的泡泡。”(教师演示,提高幼儿的兴趣。)
“你们想要这瓶神奇水吗?”(想)“可是老是这只有一瓶,怎么办呢?”(自己动手制作)
小朋友们快动动你们的小脑筋想一想,这瓶神奇水是怎么调制出来的。(里面加了洗衣粉;里面加了洗洁精等)由于幼儿在家都玩过,因此幼儿很快答上来了。
二、幼儿自己动手调制神奇水,老师观察。
1、让幼儿从四种洗涤用品中选择一种进行调制。
“老师这有四种洗涤用品,请选择你觉得能调制出神奇水的一种进行调制,请小朋友大胆的尝试。”
2、幼儿尝试自己调制的神奇水能否吹出泡泡。(个别提问,神奇水是否调制成功)
三、请幼儿讲述自己的调制过程。
1、让调制不好的幼儿讲述。
2、让调制好的幼儿讲述。
3、分别提问:加入了多少洗涤用品?有没有搅拌?
4、让幼儿进行比较,知道自己不足的地方
5、教师小结:在加入洗涤用品时,不能加的太少,加太少了就不起泡了;洗涤用品没有容化也是吹不出泡泡的。
四、教师进行调制神奇水,边说边进行。
第一步,往水中加入适量洗衣粉或其它洗涤剂;(对于适量一词幼儿不明确,教师可根据水的多少,来规定要加多少洗衣粉。)
第二步,用搅拌棒在水中轻轻搅拌,使洗衣粉溶解。
提问:
1、洗衣粉去哪了?(溶解)幼儿对溶解很难理解,可以解释为衣粉和水混在一起了,洗衣粉不见了,我们就说他是溶解了。
2、我们用到了什么工具?(搅拌棒)
3、搅拌棒有什么用处?(让洗衣粉溶解的快)
第四步,用吹泡泡的工具吹出大大的泡泡。
五、引导幼儿明确自己与老师的不同之处,让幼儿按照步骤再次进行调制神奇水。
注意:
1、调制的时候要注意洗涤用品不能吃;
2、搅拌时不要把水弄洒
3、吹泡泡的时候嘴巴不要离杯子太近,不要对着小朋友吹。
六、幼儿随《吹泡泡》音乐,自由吹泡泡。体验玩泡泡的快乐。
提醒幼儿玩完后要把剩下的神奇水倒掉,以免弄洒,把杯子收好,不要乱扔。
活动延伸:课后可以进行吹泡泡比赛,比一比谁吹的有多又大,从而延伸到如何才能吹的又多又大。
活动反思
幼儿对本次活动很感兴趣,对此也带来了一些烦恼,在老师讲调制步骤时,幼儿只顾玩自己的,而不去听老师讲课,这一环节还需努力。
学前教育幼儿教学活动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不同的玻璃片,引起幼儿对周围物体现象的探索兴趣。
2、初步培养幼儿自己尝试动手制作的能力。
活动准备
1、图片:小花猫
2、三块玻璃片(凸片、凹片、平面片)、长方形纸、玩具望远镜、双面胶。
活动过程
1、创设情景,激发幼儿兴趣。
(1)观察桌上放着的玻璃片(凸片、凹片、平面片)
(2)小花猫图片
请幼儿分别用这三块玻璃片去看小花猫图片。
(3)提问:透过这三块玻璃片看到的图片是不是跟原来的一样大?
(大了、小了、和原来一样)。
2、启发、探索。
(1)为什么透过三块玻璃片看同样的东西,大小不一样呢?
(2)请小朋友用手摸摸,用眼看看,这三块玻璃片是不是一样?
(3)教师示范并告诉幼儿:“先摸玻璃片两面的中间,再摸边缘是不是一样,
然后把玻璃片竖起来用眼睛看。”
3、师幼进一步探讨平、凸、凹玻璃片。
(1)请幼儿取出中间和周围一样厚薄的玻璃片,
告诉幼儿这是“平玻璃片”
(2)请幼儿取出中间厚、周围薄的玻璃片
告诉幼儿这是“凸玻璃片”
(3)请幼儿取出中间薄、周围厚的玻璃片
告诉幼儿这是“凹玻璃片”
4、幼儿动手操作、体验平、凹、凸三种玻璃片的作用。
(1)请幼儿分别用平、凹、凸三种玻璃片去看周围的事物,讲讲有什么不同.
(平:—样大;凸:放大;凹:缩小)。
(2)教师小结:玻璃片真有趣,用不同的玻璃片看到的东西不一样。
科学家真会动脑筋,他们利用不同的玻璃片,制造出各种各样的东西,玻璃片的作用可真大呀!
5、尝试制作望远镜,教师巡回指导。
(1)请幼儿用玩具望远镜看一看周围事物,引起幼儿制作兴趣。
(2)请小朋友动手把长方形纸卷成筒,把凹玻璃片放在纸筒后面,凸玻璃片放在纸筒前面,
望远镜就做成了。教师重点指导双面胶的用法。
(3)请幼儿用自己制作的望远镜再一次看一看周围事物的变化,
进一步了解望远镜的作用并享受自己动手制作的乐趣。
(教师提示望远镜的作用。如看文艺演出、看体育比赛、看风景、解放军瞭望。)
活动延伸
幼儿自由玩耍自制望远镜,对周围事物进一步探索。
幼儿园中班科学活动:有趣的规律
幼儿园中班科学活动:有趣的规律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发现物体的排列规律,尝试用符号记录规律。
2、激发幼儿对物体排列规律的兴趣,
活动准备:
斑马图片;条形旗图片(规律为ABCABC);每人一盒水彩笔、一张白纸;
活动过程:
一、引导幼儿发现规律。
1、教师身穿条纹上衣,吸引幼儿注意。
师:“老师的上衣图案是怎么样的?”
2、出示斑马图片,引导幼儿观察花纹规律。
3、出示条形旗图片,引导幼儿发现规律。
二、启发幼儿用符号记录规律。
师:“我们发现了这么多规律,怎么样把它们记录下来呢?”
1、幼儿讨论记录方法。
2、确定简洁的记录方法——用简单的符号记录规律(如:010101、□○□○□○)或用物体的主要特点进行记录(如:蓝白蓝白蓝白)。
3、幼儿尝试用自己的符号记录。
4、幼儿互相交流记录结果的含义。
三、启发幼儿寻找生活中的规律,并尝试进行记录。
四、幼儿相互交流经验。
延伸活动:
引导幼儿寻找生活中的各种规律事物及规律现象。(如:人行横道、星期的轮回规律、四季的轮回规律等)
学前教育幼儿教学活动教案 篇5
今天在匆忙中结束了第四次跟进式研讨,在中四班的第二个活动开展。通过这四次的活动,从中也思考过很多,对于一个个环节也想有稍作变幻的想法,但对于环节处理方面的细致,总觉得还是不够成熟,在这几次的活动中,思考过这首诗歌生动描述了一只不愿意与人交流、不愿开口说话的怪脾气乌龟,由于故事呈现的字面意思是相反的表现手法,在这点上,想让幼儿从正面的角度去领会“不爱说话”带来的坏处,但在实际的教学活动过后,总会觉得这里那里存在着不足的方面:
●回应方面
对于幼儿回应方面,有些是事先设想好了,有些还是缺少随机应变的灵活引导,教师提问的有效性,运用方式的有效性,都是促进各个环节进程与深挖其内涵的关键,这很需要教师的巧妙引导。特别是乌龟与蜗牛、青蛙分别相遇时的对话,由于乌龟的怪脾气是“不爱说话”,这里设想让孩子站在乌龟的位置,假设你是乌龟,听到了蜗牛的'劝告后,怎么跟它说,在此环节中,我尝试着将手中乌龟的指偶让孩子拿着进行讲述对话,可是没有考虑到一点:我手里的这只乌龟在之前出示的时候,已经告知孩子们,这是一只不爱说话的怪脾气乌龟。这里想让孩子们说,想变幻下之前的方式,想让幼儿能更形象的扮演,提高积极的参与性,但这里毕竟还是疏忽了这只一开始就呈现的乌龟,反而效果不佳。
●课堂节奏方面
在活动一开始的时候,自己静心整理了思路,把环节梳理了下,自己心里提醒着节奏的紧凑性,在教学环节中,自己也想时刻提醒着自己要紧凑,但在活动过后,仍发现还缺少紧凑和效率,对于孩子们发散的思维方式,对其拿捏,掌握其节奏的快慢、收放方面还很不够。
一个活动,在一次次的尝试中,在不断改进中,思考的方面似乎比起之前多了,从顾及自身如何去开展活动发展到从孩子的角度去思考课堂效果、寻找问题,越来越觉得自己很多方面还远远的不足。
认识粗细(数学)
活动要求:认识、比较物体的粗细,懂得“粗细”的比较是相对的。
活动准备:教师演示用的4种不同粗细的物体(小棒、牙签、蜡笔和水彩笔)
幼儿标作材料人手一份(能力强的为7种不同粗细的物体,能力中等的为5种不向粗细的物体,能力差的为3中不同粗细的物体)(牙签、小棒、蜡笔、记号笔、水彩笔)
活动过程:
一、认识粗细
1.请幼儿用自己盒内的东西穿木珠
提问:你在玩木珠的过程中发现什么了?(牙签、小棒穿进,蜡笔等没穿进)
2.寻找原即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小棒、牙签细,蜡笔粗)
3.小结:原来东西有粗和细之分。
二、比较粗细
1、出示小棒
师:刚才我们玩了穿木珠的游戏,有的东西穿进去了,而有的东西没有穿进,那么小棒刚刚穿进了,它是粗的还是细的?
(1)若回答细的,则出示牙签,让幼儿比较
(2)若回答粗的,则出示蜡笔,让幼儿比较
那么这支笔到底是粗还是细。
2.得出结论:一样东西是无法比较粗细的,要两样东西才能比较出租和细。
三、利用粗细不同的物体排序
师:你们盒子里的东西有粗有细,那么我们来帮他们排上队
1.幼儿操作任意排
2.提问
(1)你是怎么排的?(从粗一细,从细一粗)
(2)你是怎么排出来的?
3、师生共同小结
(1)先找出最细的,然后找出最粗的,剩下的两个进行比较、依次排队。
(2)从盒中先找出最细的,放在第一,然后再在盒中找出最细的,放在第二,反复运用这个方法依次排队
4、请幼儿采用互换方法比较一种方法排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