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浙教版例文

2023-10-19

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浙教版例文 篇1

  一、教材分析

  分析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在分析数学大纲的基础上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首先来看一下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1、多项式除以单项式在整式的运算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很重要的。初中阶段要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以及让学生根据一些现实模型,把它转化成数学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增强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了解数学的价值,发展“用数学”的信心。运算能力的培养主要是在初一阶段完成。多项式除以单项式作为整式的运算的一部分,它是整式运算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是整个初中代数的重要部分。

  2、就第一章而言,多项式除以单项式是本章的一个重点。整式的运算这一章,多项式除以单项式是很重要的一块,整式的混合运算是这一章的难点,但混合运算是以各种基本运算为基础的。在整式范围内进行的各种运算:加、减法可以统一成为加法,乘法、除法和乘方可以统一成乘法,因此乘法的运算是本章的关键,而除法又是学生接触到的较复杂的整式的运算,学生能否接受和形成在整式的运算中转化思考方式及推理的方法等,都在本节中。

  从以上两点不难看出它的地位和作用都是很重要的。

  接下来,介绍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

  新课程标准是我们确定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的依据。重点是多项式除以单项式的法则及其应用。多项式除以单项式,其基本方法与步骤是化归为单项式除以单项式,因此多项式除以单项式的运算关键是将它转化为单项式除法的运算,再准确应用相关的运算法则。

  难点是理解法则导出的根据。根据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可知,多项式除以单项式的运算法则的实质是把多项式除以单项式的的运算转化为单项式的除法运算。由于,故多项式除以单项式的法则也可以看做是乘法对加法的分配律的应用。

  二、教材处理

  本节课是在前面学习了单项式除以单项式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已经掌握同底数幂的乘法、幂的乘方、积的乘方、同底数幂的除法等知识,因此我没有把时间过多地放在复习这些旧知识上,而是利用学生的好奇心,采用生动形象的课件引例,让学生自主参与,亲身参加探索发现,从而获取知识。在法则的得出过程中,我引进了现代化的教学工具微机,让学生在微机演示的一种动态变化中自己发现规律归纳总结,这不但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提高了学生的能力。而且直接地向学生渗透了数形结合的思想。在法则的应用这一环节我又选配了一些变式练习,通过书上的基本练习达到训练双基的目的,通过变式练习达到发展智力、提高能力的目的。这些我将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中具体体现。而且在做练习的过程中让学生互相提问,使课堂在学生的参与下积极有序的进行。

  三、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体现教师的导向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本节是新课内容的学习,教学过程中尽力引导学生成为知识的发现者,把教师的点拨和学生解决问题结合起来,为学生创设情境,从而不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使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不断克服学生学习中的被动情况,使其在教学过程中在掌握知识同时、发展智力、受到教育。

  四、教学过程的设计。

  1、回顾与思考,通过单项式除以单项式法则的复习,完成四道单项式除以单项式的练习题,为本节课探索规律,概括多项式除以单项式的法则做好铺垫。

  2、探索规律:法则的得出重要体现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过程。我通过了一个尝试练习启发学生自主解答,使学生该过程中体会多项式除以单项式规律。由于采用了较灵活的教学手段,学生能够积极的投入到思考问题中去,让学生亲身参加了探索发现,获取知识和技能的全过程。最后由学生对规律进行归纳总结补充,从而得出多项式除以单项式的法则。

  3、例题解析,通过课件生动形象的课件,引导学生尝试完成例题,加深对多项式除以单项式的法则的理解与应用。

  4、巩固练习:再习题的配备上,我注意了学生的思维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所以习题的配备由易而难,使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能够逐步的提高能力,得到发展。并且采用小组合作交流形式,使课堂气氛活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一种比较活跃的氛围中,解决各种问题。

  5、归纳总结:归纳总结由学生完成,并且做适当的补充。最后教师对本节的课进行说明。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理解和设计。希望各位老师批评指正,以达到提高个人教学能力的目的。教学目标:

  1.理解和掌握多项式除以单项式的运算法则。

  2.运用多项式除以单项式的法则,熟练、准确地进行计算.

  3.通过总结法则,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训练学生的综合解题能力和计算能力.

  4.培养学生耐心细致、严谨的数学思维品质.

  重点、难点:

  (1)多项式除以单项式的法则及其应用.

  (2)理解法则导出的根据。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

  授课人及时间:关龙二〇〇七年三月二十九日

  教学过程:

  1.复习导入

  (l)单项式除以单项式法则是什么?

  (2)计算:

  1)–12a5b3c÷(–4a2b)=

  2)(–5a2b)2÷5a3b2 =

  3)4(a+b)7 ÷ (a+b)3 =

  4)(–3ab2c)3÷(–3ab2c)2 =

  找规律:怎样寻找多项式除以单项式的法则?

  尝试练习引入分析

  多项式除以单项式,先把这个多项式的每一项除以这个单项式,再把所得的商相加.

  2.例题解析

  例3计算:见课本P49

  (1)尝试练习

  (2)提问:哪个等号是用到了法则?

  (3)在计算多项式除以单项式时,要注意什么?

  注意:(l)先定商的符号;

  (2)注意把除式(?后的式子)添括号;

  要求学生说出式子每步变形的依据.

  (3)让学生养成检验的习惯,利用乘除逆运算,检验除的对不对.

  练习设计:

  (1)随堂练习P50

  (2)联系拓广P51

  3.小结

  你在本节课学到了什么?

  (1)单项式除以单项式的法则

  (2)多项式除以单项式的法则

  正确地把多项式除以单项式问题转化为单项式除以单项式问题。计算不可丢项,分清“约掉”与“消掉”的区别:“约掉”对乘除法则言,不减项;“消掉”对加减法而言,减项。

  4.作业

  P50知识技能

  5.综合练习(课件)

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浙教版例文 篇2

  【教材分析】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比例的意义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对比例的意义的深化和发展,是后面学习解比例知识的基础。它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是小学阶段学习比例初步知识的一项重要内容。

  【教学目标】

  1、了解比例各部分的名称,探索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会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能根据乘法等式写出正确的比例。

  2、通过观察、猜测、举例验证、归纳等数学活动,经历探究比例基本性质的过程,渗透有序思考,感受变与不变的思想,体验比例基本性质的应用价值。

  3、引导学生自主参与知识探究过程,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比较、判断、概括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

  【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根据乘法等式写出正确的比例。

  【设计理念】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堂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类比、猜想、反思等数学活动,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兴趣,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本节课的教学紧紧围绕这一理念,先让学生学习比例的各部分名称,再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最后通过简炼的分层练习,深化比例的基本性质,体验比例基本性质的应用价值,渗透假设、验证、优化等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感受“一一对应”和“变与不变”的思想。

  【教学预设】

  一、认识比例各部分的名称

  1、呈现:4:5和8:10

  (1)认识吗?叫什么?

  (2)正确吗?为什么?(4:5=0.8,8:10=0.8,所以4:5=8:10)

  (3)求比值,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2、介绍比例各部分的名称

  4:5=8:10中,组成比例的四个数“4、5、8、10”叫做这个比例的项。两端的两项“4和10”叫做比例的外项。中间的两项“5和8”叫做比例的內项。

  3、你能说出下面比例的内项和外项各是多少吗?

  (1)1.4: =:5 (2) =

  【设计意图:简洁的情境,简单的问答,准确定位教学的起点,沟通比例各部分的名称,嫁接新知探究的支点。】

  二、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

  1、猜数

  (1)老师这里也有一个比例“12∶□=□∶2”,不过它的两个內项看不清了,想一想,这两个内项可能是哪两个数?(如1和24,2和12,……)

  (2)追问:正确吗?为什么?(求比值判断)

  (3)还有不同答案吗?

  (4)你能举出项不是整数的例子吗?

  (5)这样的例子举得完吗?

  2、猜想

  仔细观察这组等式,你有什么发现?(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两个內项的位置可以交换……)

  3、验证

  (1)是不是所有的比例都有这样的规律呢,有什么好办法?(举例验证)

  (2)你觉得应该怎样举例呢?

  示范:①任意写一个简单的比;②求出比值;③根据比值写出另一个比的一项,求出另一项;④组成比例;⑤算出外项的积和內项的积。

  (3)合作要求

  1)前后4个同学为一个小组;

  2)每个同学写出一个比例,小组内交换验证。

  3)通过举例验证,你们能得出什么结论?

  4、归纳

  (1)老师这里也有一个比例3:5=4:6,为什么两个外项的积不等于两个內项的积?

  (2)其实我们的发现与数学家不谋而合,他们也发现在“比例中,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并且给它起了个名字,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板书:比例的基本性质)

  5、完善

  (1)如果用字母表示比例的四个项,即a:b=c:d,那么,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表示成什么?(ad=bc或bc=ad)

  (2)老师这里也有一个比例0:3=0:4,可以吗?3:0=4:0呢?

  (3)比例中两个比的后项都不能为0。

  6、如果比例写成分数形式=,这怎么相乘?(交叉相乘)

  【设计意图:不完整的比例激发学生根据比例的意义猜数的兴趣,教师举例示范,为学生小组合作举例验证比例的基本性质搭建支点,意在让学生经历“猜数——猜想——验证——归纳——完善”的知识探究过程,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让学会学习的方法,提高学习能力。】

  三、巩固练习,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

  1、判断下面哪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

  示范:6:3和8:5 (1)1.2:和:5

  (2):和: (3)和

  〖学法指导:假设两个比能组成比例,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分别算出两个外项和两个內项的积,再肯定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1)先让学生尝试判断,再交流,明确思考方法。

  (2)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来判断?用求比值的方法判断1.2:和:5能否组成比例可以吗?

  (3)这两种方法,你更喜欢哪种?为什么?

  2、在比例中,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內项的积,如果知道两个外项的积和两个內项的积,你会写比例吗?

  六(3)班智聪同学根据“2×9=3×6”写出了比例,猜猜他可能是怎么写得?请在练习本上写一写。

  追问:你为什么写得那么块?有什么窍门吗?

  补问:根据这个乘法等式,一共可以写多少个比例?

  3、如果a×2=b×4,则a:b=( ):( );

  如果a:b=4:2,则a=4,b=2。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

  那么a、b还可能是多少?你发现了什么?

  4、猜猜我是谁?

  6:( )=5: 4

  延伸:如果把“( )”改为“x”就是我们下节课要学习的知识:解比例。

  【设计意图:通过分层练习,巩固对比例基本性质的掌握,体验比例基本性质的应用价值,促进所有学生都能在动静结合的练习过程中获得发展,不同学生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同时渗透假设、验证、有序思考的解题策略和方法,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和优化策略,感受“一一对应”和“变与不变”的数学思想。】

  四、分享收获畅谈感想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我们是怎样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的?

  五、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