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的标识》教案

2023-08-15

《城市的标识》教案 篇1

  教材分析

  所谓标识,是指用来辨认识别事物的标志.作者在本文中把树当做一座城市的标识,其作用是表达对现代化城市树木的珍爱,提醒和号召人们要自觉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使之与人和谐共存,共同发展.

  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课文,增强我们保护生存环境的意识,从我做起,化作行动。把城市的树称为城市的标识,抒发作者对“树——大自然留给我们的最后馈赠”的珍惜之情。认真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城市中这一鲜活生命”的赞美和珍爱之情。学习为下文做铺垫的写作手法。能运用多种修辞手法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积累好词佳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认真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城市中这一鲜活生命”的赞美和珍爱之情。

  教学难点

  通过学习课文,增强我们保护生存环境的意识,从我做起,化作行动。把城市的树称为城市的标识,抒发作者对“树——大自然留给我们的最后馈赠”的珍惜之情。

  教学构想

  全文层次清晰,共分三个部分.1-5段为第一部分,6-15段为第二部分,16-17为第三部分。本文多用比喻,排比,对比修辞手法,语言亲切,优美。学生以自学为主,抓住好词佳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查阅资料,了解哪些事物可以作为城市的标识。

  教学时间:

  1课时

  学生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向往城市的生活吗?座座高楼林立,小车川流不息,人们衣着时髦风尚,仿佛生活在时代的前沿,可有的人对城市的珍爱并非这些,而是代表城市个性的事物,让我们来看看吧!

  2、板书课题,齐读:城市的标识

  3、解题:什么是标识?所谓标识,是指用来辨认识别事物的标志。课前,你了解了哪些事物可以作为城市的标识?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指名朗读课文

  2、给字词正音

  生字:遒qiú 涸hé 芸yún 馈kuì 忖cǔn 蒡bàng 啁zhōu 啾jiū 窠kē

  3、词语:

  遒劲:雄健有力.形容树枝.

  馈赠:赠送.

  芸芸众生:芸芸:众多的样子.众生:泛指人类和其它一切动物.指一大群无知无识的人.

  川流不息:川:河流.息:停止.象河水那样流个不停.比喻来往的人或车辆,船只很多.

  寿终正寝:寿终:很大年纪才死去.正寝:旧式住宅的正房.指年老时在家安然死去.比喻事物的自然消亡.

  4、给课文分段

  全文层次清晰,共分三个部分.1-5段为第一部分,6-15段为第二部分,16-17为第三部分.

  三、研读课文,理解内容

  1、默读课文,画出文中让你感触最深的句子,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2、揣摸体会:

  (1)文中对城市的雷同之处的描写有哪些?学生找找有关的句子来回答。

  出示句子:

  就好像每个城市的商店宾馆,都用各自特制的拉链,把天下各处自家的门脸统一锁成一个连体人。

  读读这句话,说说自己的理解。这句话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城市间的雷同,描写中带有讽刺。作者先从反面入手,写出了现代化的城市与城市之间越来越雷同,像"多胞胎",像"连体人",失去了特有的个性,失去了活气和灵性.作者抓住了城市的"大厦和大楼","街道","轿车","人们的衣着"等这些具体事物,用细腻,形象的语言来写现代城市的缺欠——雷同,没有个性。

  (2)作者把树称为“城市的标识”合适吗?为什么?作者写城市中的树,正面写城市的标识,不同的城市,有不同的标识:香樟树是杭州的标识;法国的梧桐是南京、上海的标识;榕树是福建或广州的标识;油松是长春的标识;圆冠榆是喀什的标识;国槐榆是北京的标识。最后作者发出由衷的感慨:树是惟一的不可替代的印记,不可被置换的标识,将成为城市的灵魂,是大自然的馈赠,是城市仅存的个性。

  (3)体会文章最后四段的语言,作者给予城市的树怎样的赞美?

  3、研讨感悟:小组讨论交流,教师点拨

  作者为什么用大量笔墨描写城市雷同?(铺垫,为下文从正面写城市的标识——树,做好了准备)

  文章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作者在本文中把树当做一座城市的标识,其作用是表达对现代化城市树木的珍爱,提醒和号召人们要自觉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使之与人和谐共存,共同发展。

  本文在写作上有什么特点?本文多用比喻、排比、对比修辞手法,语言亲切,优美。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五、课后拓展:了解自己的家乡有哪些标识?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下来。

  作业设计:

  1、完成补充练习。积累好词佳句。

  2、仿写练习。

  板书设计:

  城市的标识

  树  不可替代  不可置换

  城市灵魂、个性

  课后反思

《城市的标识》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学会并理解本课的生字新词,学习课文的一、二部分。

  2、理清课文的思路,体会作者怎样运用修辞手法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3、激励学生用心去爱护我们城市的树,从而增强保护自然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1、学会并理解本课的生字新词,课文的理清思路。

  2、体会作者怎样运用修辞手法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板书“城市”

  (一)同学们,当你看到“城市”这个词语,你的眼前浮现什么样的情景。

  (二)、出示课题,板书课题,齐读。强化多音字“识”音义,所谓标识,是指用来辨认识别事物的标志。

  简介作者。

  二、出示目标

  三、检查预习

  1、检查生字词的掌握情况:掳掠霓虹灯遒劲蔚为壮观婀娜挺

  拔苍劲坚韧忠心耿耿芸芸众生

  2、理解一些词语:

  遒劲:雄健有力。形容树枝。

  馈赠:赠送。

  芸芸众生:芸芸:众多的样子.众生:泛指人类和其它一切动物.指一大群无知无识的人。

  川流不息:川:河流.息:停止。象河水那样流个不停。比喻来往的人或车辆、船只很多。

  四、新课探究。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1、小组内开火车朗读课文。(小组成员及时进行评价,并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理清课文思路:同学们,老师也收集了一些四字词,请大家看大屏,边读边回忆课文内容。(课件出示关于城市雷同部分和描写树的四字词。)

  请大家分组来读,结合课文内容来说一说词语分组的依据。(课件展示分组:词语变色,成两组。)

  第一组:如此相像似曾相识大同小异一模一样

  第二组:遒劲伸展宽大茂密婀娜苗条挺拔苍劲玲珑精致秀气坚韧

  刚才同学说得这些依据和理由,其实就是本文前两部分主要的内容。

  (帮助学生理清课文主要内容。出示课文的三部分内容。全文层次清晰,共分三个部分:

  (1-5)段为第一部分(写出了城市的雷同)

  (6-15)段为第二部分(写出了树是城市的标识)

  (16-17)为第三部分(写出了为什么把树作为城市的标识。)

  (二)、精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默读课文第一部分,思考:文中对城市的雷同之处的描写有哪些?学生找找有关的句子来回答。

  2、教师归纳雷同的地方出示出来:

  (1)高耸的大厦和大楼。

  (2)满街的霓虹灯和高架的立交桥。

  (3)街上川流不息的轿车。

  (4)满街的现代服饰和商品。

  3、让学生划出含有“多保胎”、 “连体人”的句子,体会其句子,并说出“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教师适时点拨)。

  在高楼林立的城市中,还有哪些物体可以作为城市的标识呢?快速阅读课文的第二部分,想一想作者所指的城市的标识是什么?(树)

  1、(出示问题)说一说文中列举了哪些树标识着哪些城市?找出句子并读一读。

  2、师归纳并出示一下内容:

  法国梧桐——南京上海榕树——福州广州椰树——海口

  油松——长春圆冠榆——新疆喀什国槐——北京香樟树——杭州

  3、出示一些树的图片让学生欣赏。

  五、拓展延伸:

  想一想,应该怎样去爱我们的树,爱我们的大自然?

  六、作业设计:

  自选超市(任选一题,多选有奖):

  1、了解自己家乡有哪些标识,写下来。

  2、在我们生活的周围呢,也有许多有特点的树。请你仿照第8自然段,突出树的特点,按一定的顺序写一个片段。

  3、按照第12自然段的排比的写法,结合课外对树的了解,续写下去。如:( )的树──是( )市的标识。

《城市的标识》教案 篇3

  一 学习目标

  1 基础知识目标

  了解有关张抗抗的文学常识,识记理解重要字词。

  2 能力目标

  能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比喻、排比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

  3 思想情感目标

  通过学习《城市的标识》一文,增强我们对生存环境保护的意识,从我做起,化作行动。

  二 学习的重点,难点

  重点:用细腻的语言,赋予变化的语言表达思想感情。

  三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于是我们的城市被钢筋水泥所包围,城市与城市之间越来越雷同。那么怎样来辨认识别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城市的标识》一课,看一看作者把什么当做城市的标识。

  2首先来讲解文题。什么是标识?所谓标识,是指用来辨认识别事物的标志。作者在本文中把树当做一座城市的标识,其作用是表达对现代化城市树木的珍爱,提醒和号召人们要自觉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使之与人和谐共存,共同发展。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课文(认生字)

  2解决字词

  生字:遒qiú 涸hé 芸yún 馈kuì 忖cǔn

  蒡bàng  啾jiū 窠kē

  正音字:胞bāo,不读pāo 崭zhǎn,不读zhàn

  词语:

  遒劲:雄健有力。

  馈赠:赠送。

  芸芸众生:芸芸:众多的样子。众生:泛指人类和其它一切动物。指一大群无知无识的人。

  川流不息:川:河流。息:停止。象河水那样流个不停。比喻来往的人或车辆,船只很多。

  寿终正寝:寿终:很大年纪才死去。正寝:旧式住宅的正房。指年老时在家安然死去。比喻事物的自然消亡。

  3作家:

  张抗抗:

  张抗抗是我比较喜欢的一位作家,她的作品,带有一定的理想主义因素却又敢于直面现实。她1950出生于浙江省杭州市,1969年插队,后报名去边至黑龙江国营农场,1977年进入黑龙江艺术学校编剧班学习,1979年毕业,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分会从事专业创作,并任黑龙江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理事等职。她于1975年便完成了反映知青题材的长篇小说《分界线》,1979年以短篇小说《爱的权利》而知名。八十年代则更是作品不断。长篇小说除《隐形伴侣》(1987)外,还有反映三十年代革命知识分子命运的《赤彤丹朱》(1995)。

  全文层次清晰,共分三个部分。

  1-5段为第一部分:列举城市之间的雷同现象。

  6-15段为第二部分:写树才是城市的真正标识。

  16-17为第三部分:唤起人们对树的爱护以及作者对自然界的崇尚。

  三精读课文,了解作者本意

  1默读课文,划出城市间雷同的具体事物"大厦和大楼","街道","轿车","人们的衣着"等

  2出示多胞胎,连体人相关句子,写出了现代化的城市与城市之间越来越雷同,像"多胞胎"像"连体人",失去了特有的个性,失去了活气和灵性。

  这一部分里有一个难句,应该用懂它的含义。即"就 好像每个城市的商店宾馆,都用各自特制的拉链,把天下各处自家的门脸统一锁 成一个连体人。"这句话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城市间的雷同,描写中带有讽刺。

  3难道城市中就没有标志了吗?从哪看出?

  作者就写城市中的树,正面写城市的标识。不同的城市,有不同的标识。

  香樟树是杭州的标识;法国的梧桐是南京,上海的标识;榕树是福建或广州的标识;油松是长春的标识;圆冠榆是喀什的标识;国槐榆是北京的标识。

  4为什么要以树作为城市的标识?

  出示15、16、17段朗诵

  作者发出由衷的感慨,树是惟一的不可替代的印记,不可被置换的标识,将成为城市的灵魂,是大自然的馈赠,是城市仅存的个性。

  写作技巧:本文多用比喻,排比,对比修辞手法,语言亲切,优美。

  6总结

《城市的标识》教案 篇4

  一.初步解题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城市的标识》

  标识是什么意思?

  师:标识的识也就是识别的识,这两个字组成的标识就是辨认事物的标志,所以标识就是这两个字。

  师:不同的城市在不同的地域,应该各具特色,但作者却发现了一个问题。

  师:齐读这句话。

  生齐读:我们的城市和城市,已经越来越像多胞胎了。

  师:城市像多胞胎是什么意思?

  (设:想想人的多胞胎怎么样?那么城市像多胞胎呢?)

  师重复:我们的城市和城市越来越像多胞胎了,假如你在一个傍晚被掳掠到某地,你被关在一所封闭的房间里,仅仅依靠视线所及的建筑物和街道,你根本无法辨别自己的所在之处,你会发现,这一座城市和另一座城市和另一座城市,它们之间竟然是如此相象,就像多胞胎。到底城市和城市之间是怎样的相象呢?请同学们打开书,默读3—5自然段,一边读一边画出:作者是从那些方面描写现代社会城市与城市间的雷同现象?

  生:读书,思考。

  师:好,谁来说?

  生:谁来说?

  师总结:作者从大厦、大楼、街道、交通工具、人们的穿着、甚至垃圾等几方面列举了现代文明带给城市的雷同现象。到底怎么雷同?我们来看看大厦和大楼,在夕阳下闪闪发光的玻璃幕墙(这是什么相同?用料)尖角或是翘角的屋顶(这是什么相同?形状相同)白色是黑色的圆柱(这是什么相同?颜色)可能还有构造,用料等等的相同。那么街道呢,满街的霓虹红和高架的立交桥,更让你茫然无措。怎么茫然无措?谁来读读?(生读)生读?(你曾试图辨别街道——却只见每个城市的商店宾馆,都像是你所在的那个城市的“克隆”弟兄)

  师复读:窗东的猎奇门,窗西的八佰伴,南门的肯德基,北阳台下的麦当劳,有什么相同?

  师:哦,什么都相同,于是作者发出了这样的感叹。

  师:谁来读一读?

  1生读:好象……..连体人

  师:你是怎样理解的?

  师:是的,同学们都去过肯德基把你去过新区的不同地方的肯德基店你发现了什么相同的东西?

  师象这样的同一品牌的商店尽管所处的地方不同,但是经营的模式完全相同。这种经营方式就是连锁经营模式,就是课文中所说的“特制的拉链”。

  师:连体人指什么?

  师:连体人指同一品牌的商店尽管所处的城市不同,但用连锁的营销模式使商店宾馆变成了连体人,谁来在把这句话读一读?把雷同读出来。

  生:读就好象——————连体人

  师:好,真不错,在这里作者运用了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主动的描写出了城市中的雷同(描写中带有讽刺的味道)同学们,每个城市的商店宾馆成了一个连体人,城市就和城市成了连体人。学到这儿,不由得让老师想起了苏轼的诗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如果这位大诗人看到我们现在的城市,那诗句就得这么写了“不识城市真面目,只缘市市都相同,让人感到“高楼渐欲迷人眼,城市相同令人晕“

  师:在一个个想多胞胎的城市里,在一个个如克隆兄弟的城市里,一个个被无数次复制的城市里,我们已经找不到回家的路,难道城市中就没有标志了么,那什么才是城市的标志,指引我们回家的路呢?请同学们读6—14自然段,一边读一边勾画出:作者描写了那些城市的标志?这些城市的标志分别是什么?

  生:读书,勾画,记报。

  2生汇报:

  师:作者描写了这么多城市的不同的树,每一种作为城市的标识的树有怎样的特点呢?我们先来看杭州市的标识——香樟树,谁来读读?

  1生:读师:作者抓住了香樟树哪些方面来描写的?

  生:树干、树枝、设引(这些方面都是怎样的)

  解释遒劲——强健有力。

  师:粗壮茂盛具有王者风度的香樟树,成为杭州市的标志,彰显出了这个城市的勃勃生机。

  师:法国的梧桐是南京或上海的标志,它又具有怎样的特点,你又是从哪些句子中看出来的?

  生:(美丽、茂盛、多)

  理解:蔚为壮观——茂盛,盛大的景象。

  师:作者仅仅描写茂盛吗,还有其他特点吗?

  师:作者用什么方法写出梧桐的茂盛和美丽呢?

  生:比喻。

  师:作者用三个比喻句在我们眼前展示了梧桐的茂盛和美丽的风姿,让我们感受到了大自然强烈的气息。

  师过渡:那么其他城市的标识也都是各具特色,你能用简单的词语分别概括一下吗?

  生自由忆报:茂盛的榕树,婀娜苗条的椰树,挺拔苍劲的油松,玲珑精致的圆冠榆,秀气而坚韧的国槐。

  师:作者在描写这些树的特点的时候,从外形、颜色、香气等等方面进行描写,还运用了大量的比喻、表达了作者对树怎样的感情?

  生:喜爱之情(珍爱)

  师:请同学们带着喜爱的感情选择自己喜欢的一种树练读、读出喜爱之情。

  生:自由练读。

  师:谁来试试?

  生读:两名

  师:这么多各具风姿的树木,在一个个雷同的城市中展示着它们自己独特的风采,作者喜欢树、赞美树。

  谁来读这句话?

  生:读。

  师:这是一个什么句子?

  生:排比。

  师:你是怎样理解这个排比句的?

  生:说理解。

  师:树是忠诚的,忠心耿耿的守护着这一方水土;树是独特的,小心翼翼的维持着城市的性格;树是无私的,滋润着人们的心灵,陶冶着人们的情操,固此,在冷冰冰的街道中,作者称树是最有耐心与人相伴的鲜活生命,是唯一不可被替代的印记,不可被置换的标识。作者断言,也许有一天,树将成为城市的灵魂。到现在你们能告诉我:作者为什么把树称为“城市的标识”吗?

  生答:(2生)

  答案:现代文明的产物都可以复制,但树却不能,因为树有它特定的地理环境,无法到处挪移,是城市特有的标识。

  2 把树作为城市的标识还表达了作者对树木的珍爱,提醒人们保护我们自然生存环境的和谐。

  师:是的,我们要珍爱树木,保护我们自然生存环境的和谐,可是人们呢,还是在无数次的复制着城市,制造着雷同。于是作者大声疾呼,让我们也大声疾呼。

  生:齐读最后一段。

  师:作者的声声呼唤震撼着我们,让我们用心去珍爱我们城市的树吧。

  三、总结升华

  师:请同学们坐好,请同学回忆一下,作者要写的是城市的标识,可作者为什么用大量的笔墨来描写城市的雷同呢?

  生:自由答(2个)

  师:作者要写的是城市的标识,可作者却用大量的笔墨写城市的雷同,这实际是用了一种对比的手法,这更能唤起人们珍爱树木,回归自然,珍惜大自然赐予人类的天然礼物,保护我们生存环境的自然和谐。好,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下一节课我们诗句有感情朗读,多一会,体会作者写作方法,并完成相应作业要求,我们练习有感情。 

  让我们再一次共同的呼唤所有的人。(齐读最后一段)

《城市的标识》教案 篇5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是当代作家张抗抗的作品。全文紧紧围绕"标识"来写。作者先用大量的笔墨描写现代文明带给城市的雷同现象,失去了特有的个性,失去了活气和灵性,为下文写城市的标识做好了准备;接着正面写城市中的标识,不同的城市有不同的标识,以细腻的笔触赞美了城市特有的标识--树,最后作者发出由衷的感慨,树是唯一的不可替代的印记,不可被置换的标识,将成为城市的灵魂,是大自然的遗赠,使城市仅存的个性。作者以真实的内心感受,来唤起人们崇尚自然,回归自然,珍惜大自然赋予人类的天然礼物的'意识,提醒和号召人们要自觉维护我们的生存环境,使之与人和谐共存,一起发展。

  同学状况分析:

  六年级的同学已经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这些同学思维活跃,用于展现自我,已初步具备了小组合作,识字能力,查阅资料的能力,教学时应放手让同学多读,在读中有所感悟;同时,抓住同学乐于质疑问难的特点,让同学多问,多交流,教师及时点拨引导,进一步提高阅读的能力。

  学习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

  了解有关张抗抗的文学常识,识记理解重要字词。

  2、能力目标

  能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比喻,排比表达自身的思想情感。

  3、情感目标

  通过学习《城市的标识》一文,增强我们对生存环境维护的意识,从我做起,化作行动。

  学习的重点,难点

  重点:用细腻的语言,赋予变化的语言表达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我们知道红领巾是少先队员的标识,团徽是共青团员的标识,那么,你知道那些事物可以作为城市的标识呢谁来把你课前查阅的资料与大家一起分享呢(同学上课交流自身查找的资料,激发学习的兴趣。)

  教师出示有关各国的国花和中国各个城市的市花的图片和文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城市的标识》这篇课文,来看一看城市的标识是什么有什么作用(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读课文,划出本课中您不认识的生字,新词。

  借助字典或用自身喜欢的方式学会生字,新词。

  熟读课文,边读边在书上圈,点,批,注。

  三,检查同学学习情况。

  1、生字:遒qiú涸hé芸yún馈kuì忖cǔn

  蒡bàng啾jiū窠kē

  2、正音字:胞bāo,不读pāo崭zhǎn,不读zhàn

  词语:

  遒劲:雄健有力

  馈赠:赠送。

  芸芸众生:芸芸:众多的样子。众生:泛指人类和其它一切动物。指一

  大群无知无识的人。

  络绎不绝:川:河流。息:停止。象河水那样流个不停。比喻来往的人或车辆,船只很多

  寿终正寝:寿终:很大年纪才死去。正寝:旧式住宅的正房。指年老时在家平安死去。比喻事物的自然消亡。

  四,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

  1、自由读课文,想一想课文讲了哪些内容,可以分为几段

  全文层次清晰,共分三个局部。

  1-5段为第一局部:列举城市之间的雷同现象。

  6-15段为第二局部:写树才是城市的真正标识。

  16-17为第三局部:唤起人们对树的保护以及作者对自然界的崇尚。

  2、同桌互读本课中最喜欢的句段,并提出不懂的问题,能解决的在小组中解决。

  第二课时

  复习导入

  我们对《城市的标识》这篇课文已有了初步的了解,谈谈你对这篇课文的理解。你还有哪些问题不理解可以提出来讨论交流。

  二,精读课文,感悟重点。

  (1)默读课文,划出城市间雷同的具体事物。

  "高耸的大厦和大楼","满街的霓虹灯和高架的立交桥","络绎不绝的车辆","满街的现代服饰和商品"等。

  (2)出示"多胞胎连体人"相关句子,写出了现代化的城市与城市之间越来越雷同,像"多胞胎"像"连体人",失去了特有的个性,失去了活气和灵性。

  这一局部里有一个难句,应该用懂它的含义。即"就好像每个城市的商店宾馆,都用各自特制的拉链,把天下各处自家的门脸统一锁成一个连体人。"这句话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城市间的雷同,描写中带有讽刺。

  (3)在高楼林立的城市中难道就没有标志了吗你从哪看出来的(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1、第二天天亮时分,你终于在墙角那儿,从太阳升起来的方向,发现了一棵树。

  2、香樟树是杭州的标识;法国的梧桐是南京,上海的标识;榕树是福建或广州的标识;油松是长春的标识;圆冠榆是喀什的标识;国槐榆是北京的标识。

  3、拥挤熙攘,高楼林立的城市中,如今,唯有属于那个城市的树,如高扬的旗帜和火炬,从迷途的暗处闪现出来,为我们引领通往故乡的交*小径。

  品读课文,总结升华。

  作者为什么要以树作为城市的标识(出示15,16,17段朗诵)

  所谓"标识"是指用来识别识别事务的标志。作者把树看做城市的标识,表达了对城市里的树木的珍爱,作者发出由衷的感慨,树是惟一的不可替代的印记,不可被置换的标识,将成为城市的灵魂,是大自然的馈赠,是城市仅存的个性,提醒和号召大家维护我们生存的环境和谐发展。

  拓展延伸:

  开展小调查,了解自身的家乡有哪些标识。

  课后反思:

  1、公开课教案的导入能从同学的实际动身,与同学的生活实际相联系,为同学理解课题作了铺垫,激发了同学的阅读兴趣。此环节重视了课前开放,做到了课内外结合,充沛体现了新理念倡议的大语文观,体现了开放性。

  2、《课标》指出:"阅读使同学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同学的阅读实践。应让同学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考虑。"因此,我们必需为同学创设优良的阅读情景,激发同学主动积极思维。课堂上同学在多种形式的多次朗读中初步感知文章的内容,并且能从整体上了解课文内容,提出疑难问题。教师到了组织者,合作者和引导者的作用,不时在关键处,重点处给与点拨和引导,使同学做到乐读趣学。

  3、本文的公开课教案渗透了阅读方法的指导,如利用勾画重点,做好批注,交流讨论等方式自读自悟,品味文本的内涵,获得思想启迪,在整个过程中,同学始终围绕着"自读生疑,再读释疑,品读感悟,升华感情"这一流程,进行自主,合作,体验,感悟。最后合作交流形成自身的认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遵循自主性,探索性的统一。

《城市的标识》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课文,增强我们保护生存环境的意识,从我做起,化作行动。

  2、把城市的树称为城市的标识,抒发作者对“树——大自然留给我们的最后馈赠”的珍惜之情。

  3、认真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城市中这一鲜活生命”的赞美和珍爱之情。

  4、学习衬托的写作手法。能运用多种修辞手法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5、积累好词佳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认真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城市中这一鲜活生命”的赞美和珍爱之情。

  教学难点  通过学习课文,增强我们保护生存环境的意识,从我做起,化作行动。把城市的树称为城市的标识,抒发作者对“树——大自然留给我们的最后馈赠”的珍惜之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随着社会经济和文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们向往着过上城市的生活,因此我们的城市就开始日夜不停地开发、建设。这是城市的高楼大厦,建筑街道——

  城市中的人们在快节奏的生活中也许忙碌的忘记了什么,作家张抗抗却进行了细腻而深入的思考。今天,我们继续走进他的文章《城市的标识》。

  二、同学们读过这篇文章后知道课文给我们讲了哪些内容?还有那些问题不懂,谁来问一问?

  师生交流,梳理问题。教师提出要解决的问题。(因学而导)

  三、品读词句,精读课文,体会感想,理解第一部分。

  1、请同学们自读作者描写的城市中各种雷同的现象,把你感受深刻的句子或者词语画下来,并在旁边简单写下批注。

  2、指名交流谈感受。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1)作者要通过这些句子向我们说些什么?

  (2)如果我们没有去过某个城市,但是在我们所去的道路上所看到的景象都一样,你有什么感想?

  在交流中让学生体会到城市失去了个性、活力、灵性。

  3、出示句子“就好像每个城市的商店宾馆,都用各自特制的拉链把天下各处自家的门脸统统锁成了一个连体人。”

  (1)这句话运用了那些修辞手法?

  (2)其作用是什么?

  4、出示:“你迷失在无数次复制过的城市中,你已找不到回家的路。”

  感受深刻的是哪个词?“复制”这个词代表了什么?让我们读出那种无奈和麻木。

  过渡语:这种城市与城市之间大量的雷同现象无法避免,它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难道我们就找不到属于城市独有的特色与标志吗?

  在我们的强烈渴望中,作者笔锋一转,蓦然回头,发现了一棵树。让我们跟随作者那独特的视角继续读书。

  三、理解第二部分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根据“自学提示”读书。

  (1)用——画出文中描写树木的关键词。

  (2)用心欣赏每种树的姿态,把自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感受批注在旁边。

  (3)思考:树给城市增添了什么?

  2、汇报交流

  (1)同桌互相交流所画的关键词。教师指名说所画的这些关键词及原因。

  (2)作者用这些词语来描写树木,让我们有什么感受?

  (3)边读边想象,你一定会读的更好,谁愿意和着音乐展示你的朗读?

  (4)读后教师、学生评价。

  听完他的朗读,你有什么感觉?引导: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

  师:多美呀!谁来再读一读?

  作者眼中的城市的标识是什么?板书画树。通过这些语句,我们感受到树木的特点是什么?(千姿百态)

  3、既然树是城市的标识,那为什么作者用大量的笔墨描写城市的雷同?

  学生发言,教师介绍写法: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这种“烘云托月”的修辞手法叫衬托。运用衬托手法,能突出主体,或渲染主体,使之形象鲜明,给人以深刻的感受。

  ] 例子 (1):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赠汪伦》李白

  (以桃花潭的水深衬托出跟汪伦的友情更深。)

  (2):他的年纪小,器量可大。

  (以年纪小衬托器量大。)

  运用这种方法写作,会让文章表达更清楚,更打动人心。作者运用这种写法更加突出了树木重要性,读后令人印象深刻。

  4、无论城市怎样建设变化,唯有那些树木的生长特性不会改变,你还知道那些城市的市树?

  5、让我们再通过图片来欣赏这些树木的美丽。师播放课件。

  这些树木伴随着城市里每一个生命的春夏秋冬,你觉得他们对于城市重要吗?它给城市增添了什么了什么呢?

  学生交流,教师补充。

  (4)难怪作者发出感慨:师引读14、15自然段。

  教师出示内容。

  这个排比句中三个“只剩下了树”给我们点明了什么?

  同学们感受到了作者的心声,就来一起放声读一读这段话吧!

  读完了这段话,你感受到作者对树满怀怎样的情感呢?(赞美、感谢)

  6、出示填空:

  动笔练习写句子:运用排比的方法结合学习感受写一段话。

  树带给我们——,带给我们——,带给我们——,是我们的城市不可替代的标识。

  城市中的树木,你————————————————我——你。

  学生填空并交流。

  教师小结:孩子们,你们说的太好了,每一个人都有责任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我们要珍惜大自然中的一切,哪怕是一抹绿色。

  三、理解第三部分

  孩子们,让我们一起站立,把作者在文中最后的呼唤齐声朗读作为我们今天的誓言吧!

  四、我的视角

  在课文最后。我的视角中,丁丁说:把树称为“城市的标识”“唯一不可被替代的印记”“不可被置换的标识”“城市的灵魂”“大自然留给我们最后的馈赠”是不是太绝对了?

  引导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见解。

  五、总结

  总之,作者是想通过这篇文章唤起人们对城市里树木的重视。他的呼唤已经引起了许多人的重视,这是北京市的做法:出示内容“北京市为国槐树做美容手术”。

  同学们学了这一课将会有怎样的行动呢?     

  七、作业

  1、本文多用比喻,排比,对比修辞手法,语言亲切,优美。如:婀娜苗条的椰树,玲珑而舒展的树冠……同学们来摘抄自己喜欢的词句。

  2、在我们的家乡灵宝市有哪些有特点的树木,请同学们仿照第八自然段,突出树木的特点,向作者那样用上优美的语言,表达你对家乡的热爱。

《城市的标识》教案 篇7

  教材分析:

  本文的作者是张抗抗。全文围绕“标识”作者先用大量的笔墨描写了城市的雷同致使城市失去了它特有的个性,失去了活力和灵性,为下文写“树”是城市唯一不可被替代的印记,不可被置换的标识埋下伏笔。最后作者以真实的内心感受,来唤起人们崇尚自然,回归自然,珍惜大自然赐予人类的天然礼物的意识。用“树”是大自然留给我们最后的馈赠,也是城市仅存的个性,来号召人们要自觉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学情分析:

  我们的学生都是城市的孩子,对城市再熟悉不过了,可以让学生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了解一下哪些物体可以作为城市的标识,然后在课堂上进行交流,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六年级的孩子思维比较活跃,教学时可放手让学生多阅读,在读中去感悟,以便更深刻地认识到“树“是城市的标识。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在教学中,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作为主线,倡导多读的教学模式,新课标明确指出三种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都是以读为前提,以读为中介,以读为纽带,以读为归宿的。让学生在多读的过程中,加深对课文的深理解和体验,使其有所思考和感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

  教学目标:

  1、学会并理解本课的部分字词。

  2、理清课文的思路,能运用修辞手法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3、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以心去爱护我们城市的树,从而使我们增强保护自然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1、通过反复地阅读课文,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2、模仿作者的写作手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今天同学们红领巾佩带的很整齐,那么你们知道红领巾的标识是什么吗?(红领巾)咱们知道红领巾是少先队员的标识,那么你们知道哪些物体可以作为城市的标识呢?(大楼、公园、树……)今天咱们就学习一篇新的课文。

  2、出示课题,板书课题,齐读:城市的标识

  3、指出“识”是多音字,解题:什么是标识?所谓标识, 是指用来辨认识别事物的标志。课前,你了解了哪些事物可以 作为城市的标识?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1、指名朗读课文

  2、检查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掳掠 霓虹灯 遒劲 蔚为壮观 婀娜

  挺拔苍劲 坚韧 忠心耿耿 芸芸众生

  3、理解一些词语:

  遒劲:雄健有力。形容树枝。

  馈赠:赠送。

  芸芸众生:芸芸:众多的样子.众生:泛指人类和其它一 切动物.指一大群无知无识的人。

  川流不息:川:河流.息:停止。象河水那样流个不停。比 喻来往的人或车辆,船只很多。

  4、理清课文思路:出示课文的三部分内容。

  全文层次清晰,共分三个部分:

  (1-5)段为第一部分(写出了城市的雷同)

  (6-15)段为第二部分(写出了树是城市的标识)

  (16-17)为第三部分(写出了为什么把树作为城市的识

  三、精度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默读课文第一部分,画出文中让你感触最深的句子, 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2、体会句子:文中对城市的雷同之处的描写有哪些? 学生找找有关的句子来回答。

  3、教师归纳雷同的地方出示出来:

  (1)高耸的大厦和大楼。

  (2)满街的霓虹灯和高架的立交桥。

  (3)街上川流不息的轿车。

  (4)满街的现代服饰和商品。

  4、让学生划出含有“多保胎”、 “连体人”的句子,体会其句子,并说出“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教师适时点拨)。

  在高楼林立的城市中,还有哪些物体可以作为城市的标识呢?快速阅读课文的第二部分,想一想作者所指的城市的标识是什么?(树)

  1、(出示问题)说一说文中列举了哪些树标识着哪些城市? 找出句子并读一读。

  2、师归纳并出示一下内容:

  香樟树 杭州

  法国梧桐 南京 上海

  榕树 福州 广州

  椰树 海口

  油松 长春

  圆冠榆 新疆喀

  国槐 北京

  3、出示一些树的图片让学生欣赏。

  学习第三部分内容并出示最后三段文字。

  1、体会文章最后三段的语言,作者给予城市的树怎样的赞美?

  2、小组讨论交流,教师点拨

  (1)作者为什么用大量笔墨描写城市雷同?(铺垫,为下文从正面写城市的标识——树,做好了准备)

  (2)文中连用了三个只剩下了树,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作者在本文中把树当做一座城市的标识,其作用是表达对现代化城市树木的珍爱,提醒和号召人们要自觉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使之与人和谐共存,共同发展。

  我们知道了树是城市的标识,自然界还给予我们一些花作为城市的标识咱们来一起欣赏一下,出示花的图片。

  四、拓展延伸:

  想一想,应该怎样去爱我们的树,爱我们的大自然?

  树

  五、作业设计:

  朗读课文,积累好词佳句。

  板书设计:

  城市的标识

  树 标识

  保护大自然

  教学反思

  教学《城市的标识》这篇课文时,我在导入设计上能从学生佩带的红领巾这一实际出发,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为学生理解课题作了铺垫,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此环节我重视了课前开放,做到了课内外结合,充分体现了新理念倡导的大语文观,体现了开放性。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创设良好的阅读情景,激发学生主动积极思维。课堂上学生在多种形式的多次朗读中初步感知文章的内容,并且能从整体上了解课文内容,提出疑难问题。教师起到了组织者、合作者和引导者的作用,不断在关键处、重点处给与点拨和引导,使学生做到乐读趣学。本文的教学设计始终渗透了阅读方法的指导,如让学生利用勾画重点、做好批注、交流讨论等方式自读自悟,品味文本的内涵,获得思想启迪。在整个过程中,学生始终围绕着“自读生疑、再读释疑、品读感悟、升华感情”这一流程,进行自主、合作、体验、感悟。最后合作交流形成自己的认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遵循自主性、探索性的统一。

《城市的标识》教案 篇8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向往城市的生活吗?座座高楼林立,小车川流不息,人们衣着时髦风尚,仿佛生活在时代的前沿,可有的人对城市的珍爱并非这些,而是代表城市个性的事物,让我们来看看吧!

  2、板书课题,齐读:城市的标识

  3、解题:什么是标识?所谓标识,是指用来辨认识别事物的标志。课前,你了解了哪些事物可以作为城市的标识?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指名朗读课文

  2、给字词正音

  生字:遒qiú涸hé芸yún馈kuì忖cǔn蒡bàng啁zhōu啾jiū窠kē

  3、词语:

  遒劲:雄健有力.形容树枝.

  馈赠:赠送.

  芸芸众生:芸芸:众多的样子.众生:泛指人类和其它一切动物.指一大群无知无识的人.

  川流不息:川:河流.息:停止.象河水那样流个不停.比喻来往的人或车辆,船只很多.

  寿终正寝:寿终:很大年纪才死去.正寝:旧式住宅的正房.指年老时在家安然死去.比喻事物的自然消亡.

  4、给课文分段

  全文层次清晰,共分三个部分.1-5段为第一部分,6-15段为第二部分,16-17为第三部分.

  三、研读课文,理解内容

  1、默读课文,画出文中让你感触最深的句子,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2、揣摸体会:

  (1)文中对城市的雷同之处的描写有哪些?学生找找有关的句子来回答。

  出示句子:

  就好像每个城市的商店宾馆,都用各自特制的拉链,把天下各处自家的门脸统一锁成一个连体人。

  读读这句话,说说自己的理解。这句话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城市间的雷同,描写中带有讽刺。作者先从反面入手,写出了现代化的城市与城市之间越来越雷同,像"多胞胎",像"连体人",失去了特有的个性,失去了活气和灵性.作者抓住了城市的"大厦和大楼","街道","轿车","人们的衣着"等这些具体事物,用细腻,形象的语言来写现代城市的缺欠——雷同,没有个性。

  (2)作者把树称为“城市的标识”合适吗?为什么?作者写城市中的树,正面写城市的标识,不同的城市,有不同的标识:香樟树是杭州的标识;法国的梧桐是南京、上海的标识;榕树是福建或广州的标识;油松是长春的标识;圆冠榆是喀什的标识;国槐榆是北京的标识。最后作者发出由衷的感慨:树是惟一的不可替代的印记,不可被置换的标识,将成为城市的灵魂,是大自然的馈赠,是城市仅存的个性。

  (3)体会文章最后四段的语言,作者给予城市的树怎样的赞美?

  3、研讨感悟:小组讨论交流,教师点拨

  作者为什么用大量笔墨描写城市雷同?(铺垫,为下文从正面写城市的标识——树,做好了准备)

  文章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作者在本文中把树当做一座城市的标识,其作用是表达对现代化城市树木的珍爱,提醒和号召人们要自觉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使之与人和谐共存,共同发展。

  本文在写作上有什么特点?本文多用比喻、排比、对比修辞手法,语言亲切,优美。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五、课后拓展:了解自己的家乡有哪些标识?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下来。

  作业设计:

  1、完成补充练习。积累好词佳句。

  2、仿写练习。

《城市的标识》教案 篇9

  教材分析:

  本文的作者是张抗抗。全文围绕“标识”作者先用大量的笔墨描写了城市的雷同致使城市失去了它特有的个性,失去了活力和灵性,为下文写“树”是城市唯一不可被替代的印记,不可被置换的标识埋下伏笔。最后作者以真实的内心感受,来唤起人们崇尚自然,回归自然,珍惜大自然赐予人类的天然礼物的意识。用“树”是大自然留给我们最后的馈赠,也是城市仅存的个性,来号召人们要自觉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学情分析:

  我们的学生都是城市的孩子,对城市再熟悉不过了,可以让学生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了解一下哪些物体可以作为城市的标识,然后在课堂上进行交流,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六年级的孩子思维比较活跃,教学时可放手让学生多阅读,在读中去感悟,以便更深刻地认识到“树“是城市的标识。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在教学中,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作为主线,倡导多读的教学模式,新课标明确指出三种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都是以读为前提,以读为中介,以读为纽带,以读为归宿的。让学生在多读的过程中,加深对课文的深理解和体验,使其有所思考和感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

  教学目标:

  1、学会并理解本课的部分字词。

  2、理清课文的思路,能运用修辞手法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3、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以心去爱护我们城市的树,从而使我们增强保护自然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1、通过反复地阅读课文,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2、模仿作者的写作手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今天同学们红领巾佩带的很整齐,那么你们知道红领巾的标识是什么吗?(红领巾)咱们知道红领巾是少先队员的标识,那么你们知道哪些物体可以作为城市的标识呢?(大楼、公园、树……)今天咱们就学习一篇新的课文。

  2、出示课题,板书课题,齐读:城市的标识

  3、指出“识”是多音字,解题:什么是标识?所谓标识, 是指用来辨认识别事物的标志。课前,你了解了哪些事物可以 作为城市的标识?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1、指名朗读课文

  2、检查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掳掠 霓虹灯 遒劲 蔚为壮观 婀娜

  挺拔苍劲 坚韧 忠心耿耿 芸芸众生

  3、理解一些词语:

  遒劲:雄健有力。形容树枝。

  馈赠:赠送。

  芸芸众生:芸芸:众多的样子.众生:泛指人类和其它一 切动物.指一大群无知无识的人。

  川流不息:川:河流.息:停止。象河水那样流个不停。比 喻来往的人或车辆,船只很多。

  4、理清课文思路:出示课文的三部分内容。

  全文层次清晰,共分三个部分:

  (1-5)段为第一部分(写出了城市的雷同)

  (6-15)段为第二部分(写出了树是城市的标识)

  (16-17)为第三部分(写出了为什么把树作为城市的识

  三、精度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默读课文第一部分,画出文中让你感触最深的句子, 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2、体会句子:文中对城市的雷同之处的描写有哪些? 学生找找有关的句子来回答。

  3、教师归纳雷同的地方出示出来:

  (1)高耸的大厦和大楼。

  (2)满街的霓虹灯和高架的立交桥。

  (3)街上川流不息的轿车。

  (4)满街的现代服饰和商品。

  4、让学生划出含有“多保胎”、 “连体人”的句子,体会其句子,并说出“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教师适时点拨)。

  在高楼林立的城市中,还有哪些物体可以作为城市的标识呢?快速阅读课文的第二部分,想一想作者所指的城市的标识是什么?(树)

  1、(出示问题)说一说文中列举了哪些树标识着哪些城市? 找出句子并读一读。

  2、师归纳并出示一下内容:

  香樟树 杭州

  法国梧桐 南京 上海

  榕树 福州 广州

  椰树 海口

  油松 长春

  圆冠榆 新疆喀

  国槐 北京

  3、出示一些树的图片让学生欣赏。

  学习第三部分内容并出示最后三段文字。

  1、体会文章最后三段的语言,作者给予城市的树怎样的赞美?

  2、小组讨论交流,教师点拨

  (1)作者为什么用大量笔墨描写城市雷同?(铺垫,为下文从正面写城市的标识——树,做好了准备)

  (2)文中连用了三个只剩下了树,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作者在本文中把树当做一座城市的标识,其作用是表达对现代化城市树木的珍爱,提醒和号召人们要自觉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使之与人和谐共存,共同发展。

  我们知道了树是城市的标识,自然界还给予我们一些花作为城市的标识咱们来一起欣赏一下,出示花的图片。

  四、拓展延伸:

  想一想,应该怎样去爱我们的树,爱我们的大自然?

  树

  五、作业设计:

  朗读课文,积累好词佳句。

  板书设计:

  城市的标识          

  树 标识

  保护大自然

  教学反思

  教学《城市的标识》这篇课文时,我在导入设计上能从学生佩带的红领巾这一实际出发,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为学生理解课题作了铺垫,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此环节我重视了课前开放,做到了课内外结合,充分体现了新理念倡导的大语文观,体现了开放性。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创设良好的阅读情景,激发学生主动积极思维。课堂上学生在多种形式的多次朗读中初步感知文章的内容,并且能从整体上了解课文内容,提出疑难问题。教师起到了组织者、合作者和引导者的作用,不断在关键处、重点处给与点拨和引导,使学生做到乐读趣学。本文的教学设计始终渗透了阅读方法的指导,如让学生利用勾画重点、做好批注、交流讨论等方式自读自悟,品味文本的内涵,获得思想启迪。在整个过程中,学生始终围绕着“自读生疑、再读释疑、品读感悟、升华感情”这一流程,进行自主、合作、体验、感悟。最后合作交流形成自己的认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遵循自主性、探索性的统一。

《城市的标识》教案 篇10

  在教学本课时,我首先让学生就课文题目提出问题,然后归结问题,围绕几个中心问题深入品析课文。

  然后我就让学生自学第一到五段,抓住重点的比喻句学习体会现代城市的雷同现象,带领学生直奔重点段:快速浏览描写“树”的句段,想想有什么问题不明白,围绕“为什么树被称为城市的唯一标识?各城市都有怎样的标识?”这两个问题品析第二部分内容。这两个问题涵盖了课文的全篇,抓住了了文章的脉络,架设了一条引领学生通往深入理解课文彼岸的金桥。接着学生按照自学提示自学相关段落,然后填空再质疑。

  最后指导学生欣赏各种作为城市标志的树的图片,连线认识城市一级标志的树。练笔:夸一夸你家乡的树、校园的树。课堂上有静有动,图文互相印证,就是这样扎实地指导,扎实的品读,扎实地练笔,使学生达到了人树合一的境界。静中有动,那是思维的灵动;动中有静,那是高潮的前奏。

  总之,这节课清新自然,典雅中透露着淡淡地气息。学生获得了知识又陶冶了情操。师生都沉醉在那大自然给人类馈赠的一颗颗“人类的灵魂中”。

《城市的标识》教案 篇11

  在学习本文时首先来讲解文题。什么是标识所谓标识,是指用来辨认识别事物的标志。作者在本文中把树当做一座城市的标识,其作用是表达对现代化城市树木的珍爱,提醒和号召人们要自觉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使之与人和谐共存,共同发展。

  一、用举例的方法解释疑难问题。

  在学习时虽然学生知道了“标识”的意思,但是还是不够明白到底什么是标识。这时可以举例说明,如“少先队员的标识是红领巾”;看到这个标识,就知道是什么牌子的汽车等等。让学生联系实际真正弄懂它的含义。

  二、利用对比的方法理解问题

  同时还要抓住“雷同”的可复制性,可“克隆性”与“不可被替代,不可被置换”等词的区别,进一步明确:树,是随着自然环境的不同而不同,它是不能被复制,不能被置换的,明白它的“唯一”性,进而产生要自觉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的欲望,与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明确文章的中心,理解了“作者为什么把树称为‘城市的标识’?”

《城市的标识》教案 篇12

  《城市的标识》是当代女作家张抗抗的作品,详尽地描述了现代社会城市与城市之间已越来越雷同的现象,赞美了树――城市特有的标志。

  本课教学过程中,我通过指导学生反复诵读,达到体会作者真挚感情的目的。此外,教学中我重点设计了两年讨论的问题,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

  第一个问题是“假如你被掳掠到一个城市,你怎样才能知道自己在什么地方?”。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得出多种答案:公交车站的站牌;公司门口的牌子;学校门口的牌子;汽车车牌;商店的广告牌;标志性的建筑,如“东方明珠”“天安门”“兵马俑”等。这一问题的设计使学生明白了这些标志都不是大自然所馈赠的,只有树才是“大自然留给我们最后的馈赠”,从而体会到作者真实的内心感受,唤起人们崇尚自然,回归自然,珍惜大自然赐予人类的天然礼物的意识。

  第二个问题是“作者把树称为‘唯一不可被替代的印记’‘不可被置换的标识’‘城市的灵魂’,是不是太绝对了?”学生的意见形成鲜明的对比。有的认为像标志性的建筑,如天安门、东方明珠等都是不可被替代的,还有泰山、崂山、长江大桥等,所以作者的说法太绝对了。还有的认为历史遗留下来的、后来建筑的标志虽然不可替代,但这些都无法与“树”相比,因为只有树才是大自然的赠与,所以作者的说法很有道理。

  课堂上对这两个问题的讨论是成功的,不仅使学生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作者达成共识,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大部分学生都能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课后,我感触很深,课堂上问题的设计一定要精,“多必杂,杂必浅,浅必陋”,像“对不对、好不好”以及一些丝毫没有思考价值的提问在课堂教学中屡见不鲜,因此,以后的教学中要特别注重问题的设计。

  《城市的标识》教学反思

  孙明辉

  《城市的标识》是当代女作家张抗抗的作品,详尽地描述了现代社会城市与城市之间已越来越雷同的现象,赞美了树――城市特有的标志。

  本课教学过程中,我通过指导学生反复诵读,达到体会作者真挚感情的目的。此外,教学中我重点设计了两年讨论的问题,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

  第一个问题是“假如你被掳掠到一个城市,你怎样才能知道自己在什么地方?”。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得出多种答案:公交车站的站牌;公司门口的牌子;学校门口的牌子;汽车车牌;商店的广告牌;标志性的建筑,如“东方明珠”“天安门”“兵马俑”等。这一问题的设计使学生明白了这些标志都不是大自然所馈赠的,只有树才是“大自然留给我们最后的馈赠”,从而体会到作者真实的内心感受,唤起人们崇尚自然,回归自然,珍惜大自然赐予人类的天然礼物的意识。

  第二个问题是“作者把树称为‘唯一不可被替代的印记’‘不可被置换的标识’‘城市的灵魂’,是不是太绝对了?”学生的意见形成鲜明的对比。有的认为像标志性的建筑,如天安门、东方明珠等都是不可被替代的,还有泰山、崂山、长江大桥等,所以作者的说法太绝对了。还有的认为历史遗留下来的、后来建筑的标志虽然不可替代,但这些都无法与“树”相比,因为只有树才是大自然的赠与,所以作者的说法很有道理。

  课堂上对这两个问题的讨论是成功的,不仅使学生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作者达成共识,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大部分学生都能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课后,我感触很深,课堂上问题的设计一定要精,“多必杂,杂必浅,浅必陋”,像“对不对、好不好”以及一些丝毫没有思考价值的提问在课堂教学中屡见不鲜,因此,以后的教学中要特别注重问题的设计。

《城市的标识》教案 篇13

  鹿泉市曲寨小学 高丽萍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是当代作家张抗抗的作品.全文紧紧围绕"标识"来写.作者先用大量的笔墨描写现代文明带给城市的雷同现象,失去了特有的个性,失去了活气和灵性,为下文写城市的标识做好了准备;接着正面写城市中的标识,不同的城市有不同的标识,以细腻的笔触赞美了城市特有的标识------树,最后作者发出由衷的感慨,树是唯一的不可替代的印记,不可被置换的标识,将成为城市的灵魂,是大自然的遗赠,使城市仅存的个性.作者以真实的内心感受,来唤起人们崇尚自然,回归自然,珍惜大自然赋予人类的天然礼物的意识,提醒和号召人们要自觉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使之与人和谐共存,共同发展.

  学生状况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这些学生思维活跃,用于展现自我,已初步具备了小组合作,识字能力,查阅资料的能力,教学时应放手让学生多读,在读中有所感悟;同时,抓住学生乐于质疑问难的特点,让学生多问,多交流,教师及时点拨引导,进一步提高阅读的能力.

  学习目标

  1 基础知识目标

  了解有关张抗抗的文学常识,识记理解重要字词.

  2 能力目标

  能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比喻,排比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

  3 思想情感目标

  通过学习《城市的标识》一文,增强我们对生存环境保护的意识,从我做起,化作行动.

  学习的重点,难点

  重点:用细腻的语言,赋予变化的语言表达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我们知道红领巾是少先队员的标识,团徽是共青团员的标识,那么,你知道那些事物可以作为城市的标识呢 谁来把你课前查阅的资料与大家一起分享呢 (学生上课交流自己查找的资料,激发学习的兴趣.)

  教师出示有关各国的国花和中国各个城市的市花的图片和文字.今天我们就共同来学习《城市的标识》这篇课文,来看一看城市的标识是什么 有什么作用 (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读课文,划出本课中您不认识的生字,新词.

  借助字典或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会生字,新词.

  熟读课文,边读边在书上圈,点,批,注.

  三,检查学生学习情况.

  1,生字:遒qiú 涸hé 芸yún 馈kuì 忖cǔn

  蒡bàng啾jiū 窠kē

  2,正音字:胞bāo,不读pāo 崭zhǎn,不读zhàn

  词语:

  遒劲:雄健有力

  馈赠:赠送.

  芸芸众生:芸芸:众多的样子.众生:泛指人类和其它一切动物.指一

  大群无知无识的人.

  川流不息:川:河流.息:停止.象河水那样流个不停.比喻来往的人或车辆,船只很多

  寿终正寝:寿终:很大年纪才死去.正寝:旧式住宅的正房.指年老时在家安然死去.比喻事物的自然消亡.

  四,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

  1,自由读课文,想一想课文讲了哪些内容,可以分为几段

  全文层次清晰,共分三个部分.

  1-5段为第一部分:列举城市之间的雷同现象.

  6-15段为第二部分:写树才是城市的真正标识.

  16-17为第三部分:唤起人们对树的爱护以及作者对自然界的崇尚.

  2,同桌互读本课中最喜欢的句段,并提出不懂的问题,能解决的在小组中解决.

  第二课时

  复习导入

  我们对《城市的标识》这篇课文已有了初步的了解,谈谈你对这篇课文的理解.你还有哪些问题不理解可以提出来讨论交流.

  二,精读课文,感悟重点.

  (1)默读课文,划出城市间雷同的具体事物.

  "高耸的大厦和大楼","满街的霓虹灯和高架的立交桥","川流不息的车辆","满街的现代服饰和商品"等.

  (2)出示"多胞胎连体人"相关句子,写出了现代化的城市与城市之间越来越雷同,像"多胞胎"像"连体人",失去了特有的个性,失去了活气和灵性.

  这一部分里有一个难句,应该用懂它的含义.即"就 好像每个城市的商店宾馆,都用各自特制的拉链,把天下各处自家的门脸统一锁成一个连体人."这句话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城市间的雷同,描写中带有讽刺.

  (3)在高楼林立的城市中难道就没有标志了吗 你从哪看出来的 (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1,第二天天亮时分,你终于在墙角那儿,从太阳升起来的方向,发现了一棵树.

  2,香樟树是杭州的标识;法国的梧桐是南京,上海的标识;榕树是福建或广州的标识;油松是长春的标识;圆冠榆是喀什的标识;国槐榆是北京的标识.

  3,拥挤熙攘,高楼林立的城市中,如今,唯有属于那个城市的树,如高扬的旗帜和火炬,从迷途的暗处闪现出来,为我们引领通往故乡的交*小径.

  品读课文,总结升华.

  作者为什么要以树作为城市的标识 (出示15,16,17段朗诵)

  所谓"标识"是指用来辨认识别事务的标志.作者把树看做城市的标识,表达了对城市里的树木的珍爱,作者发出由衷的感慨,树是惟一的不可替代的印记,不可被置换的标识,将成为城市的灵魂,是大自然的馈赠,是城市仅存的个性,提醒和号召大家保护我们生存的环境和谐发展.

  拓展延伸:

  开展小调查,了解自己的家乡有哪些标识.

  教学反思:

  1,教学设计的导入能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为学生理解课题作了铺垫,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此环节重视了课前开放,做到了课内外结合,充分体现了新理念倡导的大语文观,体现了开放性.

  2,《课标》指出:"阅读使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因此,我们必须为学生创设优良的阅读情景,激发学生主动积极思维.课堂上学生在多种形式的多次朗读中初步感知文章的内容,并且能从整体上了解课文内容,提出疑难问题.教师到了组织者,合作者和引导者的作用,不断在关键处,重点处给与点拨和引导,使学生做到乐读趣学.

  3,本文的教学设计渗透了阅读方法的指导,如利用勾画重点,做好批注,交流讨论等方式自读自悟,品味文本的内涵,获得思想启迪,在整个过程中,学生始终围绕着"自读生疑,再读释疑,品读感悟,升华感情"这一流程,进行自主,合作,体验,感悟.最后合作交流形成自己的认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遵循自主性,探索性的统一.

《城市的标识》教案 篇14

  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作者为什么把树称为城市的标识。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揭题示标:

  1、老师欣赏个性鲜明的你们,我们的班集体因为你的与众不同而美丽可爱,那么,我们的祖国也拥有无数个独具特色的城市,它们的标识是什么呢?(树)

  2、作者为什么把树称为城市的标识?他想告诉我们什么呢?这就是本节课我们要探究的主要问题。请看学习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作者为什么把树称为城市的标识。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  自主学习。  

  自学提示:

  1、默读课文7---17自然段,思考文中写了哪些城市的哪些树?这些树各有什么特点?用笔圈出来,选择自己喜欢的一种树,有感情地读一读。

  2、作者为什么把树称为城市的标识?(可以从文中找关键词句,也可以用自己的话来概括。)  

  (学生自学,小组交流。)

  三、交流释疑。

  1、哪个小组愿意把你们的成果展示在黑板上?(4个组)  

  其他同学认真看,也可以补充完善。  

  2、集体评价。  

  问题1: 

  杭州 香樟树 遒劲而伸展    香气  葱郁

  南京 上海 法国梧桐 高大粗壮   宽大茂密

  福州  广州 榕树 流苏样密密的枝条 完整的森林

  海口  椰树  婀娜苗条

  长春   油松  挺拔苍劲

  新疆喀什   圆冠榆玲珑精致

  北京   国槐 秀气坚韧

  看着这些树,你有什么感受?(美,各有特点,千姿百态)

  (2)你们喜欢哪种树?请用朗读展示出来。(3个小组展示朗读)

  问题2:  

  交流:作者为什么把树称为城市的标识?

  (出示小黑板上的成果,评价。) 

  老师相机板书:印记、标识、灵魂、馈赠、个性

  点拨:作者把树作为城市的标识,想表达什么?提醒我们……?

  小结:千城一面是件很糟糕的事情,城市与城市之间已经变得越来越相似,城市的个性不知何时被悄悄地抹杀。曾经千姿百态、各具风韵的城市已被钢筋水泥、大同小异的高楼覆盖。在张抗抗看来, 

  接读:最后只剩下了树……   最后只剩下了树……   最后只剩下了树……也许有一天……

  因此,作者大声疾呼:齐读最后一段。

  四、拓展延伸。

  1、作者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发现城市的标识是树,那么丁丁有什么看法呢?你的看法呢?

  2、每座城市都有自己的特色,我们家乡灵宝的标识是什么呢?(冬冬的视角)

  3、作者为什么还用大量笔墨写城市的雷同现象?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呢?(铺垫,衬托。)

  这是本节课的写法之一,除此之外,课文还用了哪些写作方法?

  (正反面描写相结合、铺垫、运用修辞方法)

  五、 总结全文。

  1、学完课文,你有什么感想呢?

  2、总结:作者以自己独特的视角,以真实的内心感受,向我们展示了城市的标志,号召人们自觉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珍惜大自然中的一切。其实,在生活中,我们也要有自己的特色,自己的与众不同,因为我们的独特,这个世界才变得丰富多彩。

《城市的标识》教案 篇15

  夏维娜,女,1978年出生,中共党员,本科毕业,小学高级教师。任教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库尔勒市农二师华山中学,是本校小学语文骨干教师,学科代头人,2007年被评为农二师青年教师后备人才。首批参加兵团课改实验教学任务,有多篇论文、案例获教育部北师大基础教育课程中心评奖活动一、二等奖。并有论文发表在《兵团教育》杂志上,连续二年参与编写兵团级的《小学语文能力评价手册》一书。在兵团级、师级小学语文教研活动中多次上示范课、研讨课。《奇异的激光》获兵团小学语文阅读大赛一等奖,录像课《啄木鸟》获全国第十五次目标教学一等奖。

  本课教学实录北师大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城市的标识》教学实录

  北师版课标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3课

  城市的标识

  一、教材分析:

  《城市的标识》是北师版课标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珍惜”中的第三篇课文,是当代作家张抗抗的一篇散文。文章篇幅较长,通过对城市现状的理性思考,表达了树是城市的标识,提醒和号召人们要自觉珍爱、保护我们身边的树及生存环境,使之与人和谐共存,共同发展的主题,其见解深邃而独到。第一部分罗列了许多观察到的城市雷同、相似的现象,引发人们的反思。第二部分充分表达了树是城市的标识这一观点,对生长在不同地域,千姿百态树做了生动、细腻的描写,尤其是对杭州市香樟树的描写让我们感受到作者对家乡喜爱之情。文章的第三部分点明了主题。

  第一部分用反面衬托的写法,起到突出主题、引发人们思考的作用。这对涉世不深、思想较单纯的六年级学生来说理解有一定的难度,采用学生自读自悟、教师点拨的方法进行教学。第二部分是教学重点,指导学生品读、朗读、背诵及仿写,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读写水平。第三部分个性化的观点鲜明,教学重点定为读书思考。

  二、教学目标:

  1.读准“识、模”等多音字和词语,积累好词佳句。

  2.能品味语句,读懂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和见解。

  3.朗读、背诵课文重点片段。

  4.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并学习应用。

  三、教学准备:学生预习、上课带字典;多媒体课件。

  四、课时安排:二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引出课文标题

  板书“城市”

  (一)同学们,当你看到“城市”这个词语,你的眼前浮现什么样的情景。

  (二)介绍作者,补充课题、强化多音字“识”音义,齐读课题。

  二、自读课文,初步感知内容

  (一)请打大家打开语文书,自读课文,遇到的生字想办法解决,并边读边勾画本课的四字词语。

  (二)请同学一起交流你找到的四字词语。 

  三、词块分类,理清课文脉络

  (一)同学们,老师也收集了一些四字词,请大家看大屏,边读边回忆课文内容。(课件出示关于城市雷同部分和描写树的四字词。)

  (二)请大家分组来读,结合课文内容来说一说词语分组的依据。(课件展示分组:词语变色,成两组。)

  第一组:如此相像 似曾相识 大同小异 一模一样 

  第二组:遒劲伸展 宽大茂密 婀娜苗条 挺拔苍劲 玲珑精致 秀气坚韧

  (三)刚才同学说得这些依据和理由,其实就是本文前两部分主要的内容。(帮助学生理清课文主要内容。)

  四、结合句子,谈体会或疑惑

  (一)请大家就来默读课文第一部分1――6自然段,把你感触深或是有疑问的句子多读一读,想一想。

  1.请谈谈你读书的感受。

  2.难怪作者会在文章的开头会发出这样的感慨,请齐读这句话。

  (二)再请同学们读读描写树的这一组词语,读完后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内心有一种什么样的感触?能再读读,把这些词语隐含的情感读出来吗?

  (三)大家快速浏览课文8-12自然段,找找什么才是作者眼中城市的标志?

  (四)那么城市的标识既然是树,为什么作者又要用那么多的笔墨来写城市多胞胎这一想象呢?(引发学生对反面衬托写法作用的感悟。)

  五、重点段品读,感悟树的风貌

  (一)品读第8自然段。

  1.作者张抗抗19岁就离开了自己的家乡杭州市,来到了北大荒支青,家乡的香樟树,常常萦绕在自己的梦想之中,当她回到家乡,在街角那儿,发现这杭州市的标识。

  2.(大屏出示)我们读读第八自然段,这杭州市的标识香樟树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能用一个字来概括吗?

  3.请大家再来自读这一段,体会树带我们美的享受。

  4.谁愿意把香樟树的这种美和着音乐读出来?

  5.这树有一种什么样的美?找到你认为香樟树美的句子和词语,并结合朗读体会。

  6.作者按什么顺序在写出了树的特点?

  7.让这树也植根在我们的脑海之中吧!(背诵本段)

  六、仿写

  在我们生活的这个城市,也一定有许多有特点的树。请说一说。

  请你仿照第八自然段,突出树的特点,按一定的顺序写一个片段。

  第二课时(简案)

  一、回忆课文,填写树的特点

  (一) 根据上节课学习的内容,按照不同城市、树种、形态特点这三项完成表格。

  (二) 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二种不同城市树的标识来读,体会城市不同的地理环境滋养树的形态万千。

  (三)按照第12自然段的排比的写法,结合课外对树的了解,续写下去。

  如:( )的树──是( )市的标识。

  (四) 为什么把树称为城市的标识?

  二、感悟重点、总结升华主题

  (一)重点指导朗读三个并列的“只剩下了树”体会作者强烈发自内心的呼喊。

  (二)动笔练习写排比句

  我们的城市和城市,就像“克隆”的弟兄,到处是……,到处是……,到处是……。树带给我们……,带给我们……,带给我们……,是我们的城市不可替代的标识。运用排比的方法,结合学习感受写一段话。

  三、质疑生成,讨论作者观点

  (一)作者提出了树是城市唯一的标志、灵魂的观点,你们有什么想法?

  1.小组进行讨论、交流。

  (二)结合讨论情况,寻找家乡自己的标识,并写下来。

  课文:

  城市的标识

  张抗抗 

  们的城市和城市,已经变得越来越像多胞胎了。

  假如你在一个傍晚被掳掠到某地,你被关在一所封闭的房间里,仅仅依靠视线所及的建筑物和街道,你根本无法辨别自己的所在之处。你会发现,这一座城市和另一座城市,它们彼此之间竟然是如此相像。

  那些高耸的大厦和大楼,在夕阳下闪闪发光的玻璃幕墙,尖角或是翘角的屋顶,白色或是灰色的圆柱……使你觉得眼前的一切早已似曾相识。

  那么街道呢,满街的霓虹红和高架的立交桥,更让你茫然无措。你曾试图辨别街道──却只见窗东的“猎奇门”、窗西的“八佰伴”、南门的“肯德基”、北阳台下的 “麦当劳”……都像是你所在的那个城市的“克隆”弟兄。就好像每个城市的商店宾馆,都用各自特制的拉链,把天下各处自家的门脸统统锁成了一个连体人。

  还有街上川流不息的轿车,也都像是刚刚从你那个城市蜂拥而来。本田丰田奔驰捷达桑塔纳夏利……你被熟悉的车牌团团包围。就连街上的人和街上的垃圾,竟也和你原来生活的城市一模一样啊。他们也穿“佐丹奴”和“杉杉”,他们也戴“西铁城”手表,持“摩托罗拉”手机;骑着山地车的人,衣服款式和布料,都和你每日相处的同事们大同小异。街角上扔着一只“可口可乐”的饮料空罐,还有一只“万宝路”的烟盒 ……

  你迷失在被无数次复制过的城市里,你已找不到回家的路。

  第二天天亮时分,你终于在楼角那儿,从太阳升起来的方向,发现了一棵树。

  那棵树有一种端庄的王者风度,两人合抱粗的树干呈深黑色,树枝如巨大的龙爪,遒劲而伸展,缀满了繁密的树叶,即使在深冬也依然葱郁。树底下落着紫黑色的小果子,一阵若有若无的香气淡淡的袭来……

  你知道那是一棵香樟树,北方没有香樟树,它立于江南,是杭州的标识。

  后来你看见了一排树,整整一条街的两侧,宽大茂密的树叶,如一条长廊遮挡了阳光,马路被灰黑色的图案覆盖了,那是树叶的光影。高大粗壮的树干具有一种浪漫的气质,浅绿色的树皮上嵌着淡黄色的花纹,像一匹匹光滑的绸缎。

  你明白你是在南京,但也许是上海。全城遍布蔚为壮观的法国梧桐,就像一排排绿色的盘扣,将城市偌大的袍子扣紧了。

  你看见了,街中央有一座绿色的小岛,垂挂着浅褐色的流苏样密密的枝条,构成一片完整的森林:那是榕树──你在福州或是广州;你看见婀娜苗条的柳树──你是在海口;你看见街边重重叠叠挺拔苍劲的油松──那是在长春;你看见一种树冠修整成一个绿色的圆球的矮树,那样的玲珑精致,那是你从未见过的圆冠榆──是新疆喀什市特有的标识。

  最后你睁开眼,你看见了秀气而坚韧的国槐,细碎密集的树叶为街道铺就一片浓荫,白中透着淡黄色的小花,飘来久远而古老的京城气息……

  拥挤熙攘,高楼林立的城市中,如今年内,唯有属于那个城市树。如高拔的旗帜和火炬,从迷途的暗处闪现出来,为我们引领通往故乡的交叉小径。

  我们曾经千姿百态、各具风韵的城市们,已被钢筋水泥、大同小异的高楼覆盖,最后只剩下了树,在忠心耿耿地守护着这一方水土;只剩下了树,在小心翼翼地维持着这座城池的性格;只剩下了树,用汁液和绿荫在滋润着这城市中芸芸众生干涸的心灵。在冷冰冰的建筑物和街道中,它是最有耐心与人相伴的鲜活生命;在日益趋同的城市形状中,它是唯一不可被替代的印记,不可被置换的标识。

  也许有一天,树就成为城市的灵魂。

  以心去爱我们城市的树吧,那是大自然留给我们最后的馈赠,也是城市仅存的个性了。

《城市的标识》教案 篇16

  《城市的标识》教学反思

  教学《城市的标识》这篇课文时,我在导入设计上能从学生佩带的红领巾这一实际出发,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为学生理解课题作了铺垫,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此环节我重视了课前开放,做到了课内外结合,充分体现了新理念倡导的大语文观,体现了开放性。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创设良好的阅读情景,激发学生主动积极思维。课堂上学生在多种形式的多次朗读中初步感知文章的内容,并且能从整体上了解课文内容,提出疑难问题。教师起到了组织者、合作者和引导者的作用,不断在关键处、重点处给与点拨和引导,使学生做到乐读趣学。本文的教学设计始终渗透了阅读方法的指导,如让学生利用勾画重点、做好批注、交流讨论等方式自读自悟,品味文本的内涵,获得思想启迪。在整个过程中,学生始终围绕着“自读生疑、再读释疑、品读感悟、升华感情”这一流程,进行自主、合作、体验、感悟。最后合作交流形成自己的认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遵循自主性、探索性的统一。

  《城市的标识》教学反思

  教学《城市的标识》这篇课文时,我在导入设计上能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为学生理解课题作了铺垫,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此环节我重视了课前开放,做到了课内外结合,充分体现了新理念倡导的大语文观,体现了开放性。

  《城市的标识》教后反思

  《城市的标识》是当代女作家张抗抗的作品,详尽地描述了现代社会城市与城市之间已越来越雷同的现象,赞美了树――城市特有的标志。

  对于本课的教学,我设计了如下预习作业:

  1、通过自学能够正确认读生字(遒 涸  芸  馈 胞 劲);能够借助工具书理解文中新词的意思(遒劲   馈赠 芸芸众生  川流不息 茫然无措  挺拔苍劲)。

  2、读通课文。(出声朗读,至少三遍)

  3、搜集、补充作者相关资料。

  4、通读课文,想一想文章主要讲了哪些内容?可以分为几段?

  5、品读课文,在自己有所感触的地方做好批注。(描写精彩的语句;触动心灵的语句)

  教学设计分两课时进行:第一课时以学生预习展示为主;第二课时以重点段落品读为主。按照教学设计进行教学后,有令人满意处,也有不尽人意处。                     令人满意的有以下几点:

  第一, 在第一课时中,学生对于生字词的整理还是很全面到位的。文中生僻字的读音、书写学生能特别注意到。对于一些好词也能找到,并积累下来。

  第二, 对于文章的段落层次学生能够比较科学地划分,并总结文章的主要内容。

  第三, 对于重点语段的理解、感悟有一定深度。能够从写作方法和作者的感情表达方面入手谈自己的感受。

  不尽人意处:

  第一、 按照设计,每个课时都不能完成规定的内容。第一课时,文章段落层次的划分没有完成,推到了第二课时。那么,第二课时的内容也受到了影响,只重点品读了有关“城市雷同”的内容,树的描写没有品析。

  第二、 对于文章作者抓住事物特点、运用一定的修辞手法进行描写的方法设计了小练笔:写一种自己熟悉的植物。要求:1、抓住特点;2、运用一定的修辞手法。学生写得不理想。

  想到,前段时间李家栋老师来我校时,针对姬老师的一堂课谈到的有关阅读教学的几点建议,如:如何合理的安排好课时内容?如何做好重点内容品读?如何构建高效课堂?茫然中很想听到专家的指点。

  《城市的标识》教学反思

  《城市的标识》是当代女作家张抗抗的作品,详尽地描述了现代社会城市与城市之间已越来越雷同的现象,赞美了树――城市特有的标志。

  本课教学过程中,我通过指导学生反复诵读,达到体会作者真挚感情的目的。此外,教学中我重点设计了两年讨论的问题,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

  第一个问题是“假如你被掳掠到一个城市,你怎样才能知道自己在什么地方?”。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得出多种答案,从而体会到作者真实的内心感受,唤起人们崇尚自然,回归自然,珍惜大自然赐予人类的天然礼物的意识。

  第二个问题是“作者把树称为‘唯一不可被替代的印记’‘不可被置换的标识’‘城市的灵魂’,怎么理解?”学生的意见形成鲜明的对比。有的认为像标志性的建筑,如天安门、东方明珠等都是不可被替代的,还有泰山、崂山、长江大桥等,所以作者的说法太绝对了。还有的认为历史遗留下来的、后来建筑的标志虽然不可替代,但这些都无法与“树”相比,因为只有树才是大自然的赠与,所以作者的说法很有道理。

  本文的教学设计渗透了阅读方法的指导,如让学生利用勾画重点、做好批注、交流讨论等方式自读自悟,品味文本的内涵,获得思想启迪。在整个过程中,学生始终围绕着“自读生疑、再读释疑、品读感悟、升华感情”这一流程,进行自主、合作、体验、感悟。最后合作交流形成自己的认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遵循自主性、探索性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