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课文,增强我们保护生存环境的意识,从我做起,化作行动。
2、把城市的树称为城市的标识,抒发作者对“树——大自然留给我们的最后馈赠”的珍惜之情。
3、认真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城市中这一鲜活生命”的赞美和珍爱之情。
4、学习衬托的写作手法。能运用多种修辞手法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5、积累好词佳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认真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城市中这一鲜活生命”的赞美和珍爱之情。
教学难点 通过学习课文,增强我们保护生存环境的意识,从我做起,化作行动。把城市的树称为城市的标识,抒发作者对“树——大自然留给我们的最后馈赠”的珍惜之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随着社会经济和文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们向往着过上城市的生活,因此我们的城市就开始日夜不停地开发、建设。这是城市的高楼大厦,建筑街道——
城市中的人们在快节奏的生活中也许忙碌的忘记了什么,作家张抗抗却进行了细腻而深入的思考。今天,我们继续走进他的文章《城市的标识》。
二、同学们读过这篇文章后知道课文给我们讲了哪些内容?还有那些问题不懂,谁来问一问?
师生交流,梳理问题。教师提出要解决的问题。(因学而导)
三、品读词句,精读课文,体会感想,理解第一部分。
1、请同学们自读作者描写的城市中各种雷同的现象,把你感受深刻的句子或者词语画下来,并在旁边简单写下批注。
2、指名交流谈感受。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1)作者要通过这些句子向我们说些什么?
(2)如果我们没有去过某个城市,但是在我们所去的道路上所看到的景象都一样,你有什么感想?
在交流中让学生体会到城市失去了个性、活力、灵性。
3、出示句子“就好像每个城市的商店宾馆,都用各自特制的拉链把天下各处自家的门脸统统锁成了一个连体人。”
(1)这句话运用了那些修辞手法?
(2)其作用是什么?
4、出示:“你迷失在无数次复制过的城市中,你已找不到回家的路。”
感受深刻的是哪个词?“复制”这个词代表了什么?让我们读出那种无奈和麻木。
过渡语:这种城市与城市之间大量的雷同现象无法避免,它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难道我们就找不到属于城市独有的特色与标志吗?
在我们的强烈渴望中,作者笔锋一转,蓦然回头,发现了一棵树。让我们跟随作者那独特的视角继续读书。
三、理解第二部分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根据“自学提示”读书。
(1)用——画出文中描写树木的关键词。
(2)用心欣赏每种树的姿态,把自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感受批注在旁边。
(3)思考:树给城市增添了什么?
2、汇报交流
(1)同桌互相交流所画的关键词。教师指名说所画的这些关键词及原因。
(2)作者用这些词语来描写树木,让我们有什么感受?
(3)边读边想象,你一定会读的更好,谁愿意和着音乐展示你的朗读?
(4)读后教师、学生评价。
听完他的朗读,你有什么感觉?引导: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
师:多美呀!谁来再读一读?
作者眼中的城市的标识是什么?板书画树。通过这些语句,我们感受到树木的特点是什么?(千姿百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