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 教案范文 篇1
(一)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学会本课7个生字,两条绿线中的3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能结合课文内容说出作者写梅花的用意。
情感目标:凭借课文语言材料,教育学生学习鲁迅先生时时早,事事早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并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难点 1、结合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写梅花的用意。2、通过鲁迅先生的事实,教育学生要时时早,事事早。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并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2、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大意。
教学过程
一、导入1、谈话:大家有没有听说过“鲁迅”这个名字?.2、质疑: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什么?为什么用“早”作课题?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带着上述问题自读课文。要求:标出节次,划出生字词以及认为难读的地方。2、自学生字新词。3、提出文中不理解的词语,共同解决。 4、快速阅读课文,回答: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5指导分段 1、这篇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2、按照游览“三味书屋”的先后顺序给课文分段。.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一、导入这节课就让我们跟随作者一起去访问“三味书屋”。
二、精读指导1、总体感受。 自由朗读课文,回答:课文为什么用“早”作课题?2、第一部分 (1)指名读,质疑:从这节中你知道了什么?( 2、第二部分 (1)过渡:“三味书屋”到底是什么样子?它有哪些特别之处? 3划出描写方位的词语。 提问:作者是按从哪到哪的顺序写的?“三味书屋”的摆设?思考:寿镜吾老先生是怎样的一个人?
第三部分过渡:腊梅是怎样的一种花?让我们走进后园去看看?.(1)指名述说“早”的由来。2)分组讨论:从这些事中,可以看出鲁迅是个什么样的人呢?2这一个小小的“早”字对他有什么作用? 3、真没想到,这么一个字对他的一生都起到了作用。此时此刻,你有什么想法? 4、让我们把所有的决心都放到最后一句话中吧!齐读最后一节。
第三课时二、体会文章写的作用 1、浏览课文内容,划出文中描写梅花的句子。2、小组交流。 (1)有感情的朗读这些句子。 (2)小组内说说:文中为什么要写梅花?3、班级交流。 (1)指名读有关梅花的句子。(2)梅花给你留下什么印象(美丽、早、香、冰清玉洁、暖)?相机指导朗读:个别读,结合图片整体读;(3)交流文人墨客写下的许多关于梅花的诗篇(坚强、冰清玉洁、不畏严寒);(4)你想对梅花说写什么吗? 4、自由读所划句子,体会它的作用。 (1)人们说鲁迅是一朵梅花,一朵永不凋谢的梅花,你能说说为什么吗? 学生用笔写话;(2)、学生小组交流
三、介绍“三味书屋”的陈设 1、自由读第3节前半部分,找出描写的事物与相应的位置 2、指名回答。 3、根据投影练习介绍。 现在咱们来到了“三味书屋”,就缺少一名介绍员,谁愿意担当此重任?在介绍之前先练习一下,注意自己的语气。4、指名到台前作介绍。 5、学生评价。
板书 13早
三味书屋 梅花 鲁迅
《早》 教案范文 篇2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结合课文内容说出作者写梅花的用意。
3、凭借课文语言材料,教育学生学习鲁迅先生时时早,事事早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二、同学们,这节课老师和你们继续学习课文《早》(板书),谁来说说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1)三味书屋陈设(能为我们介绍一下吗?按顺序指方位行吗?)
过渡:上节课有些同学想知道为什么要用“早”做题目,心中有答案了吗?
课文哪几节的内容与“早”有关?
一、请同学们细细看读(5-8)节,看看课文,写了哪几种“早”?
现在我们就来研究一下这两种“早”,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试读课文,边读边批注,说说你读懂了什么?在书上作记号。
学生自学,我们来交流一下,好吗?
梅花的早
噢,原来是后园的腊梅花开了,让我们一起去赏梅,好吗?
细读5小节——自由读——能谈谈你赏梅后的感受吗?
随机出示幻灯片一:腊梅开得正盛,几乎满树都是花。
(1)指名读(2)评价(3)齐读(4)读了这一句,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画面,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吗?
幻灯片二:那花百里……开的最早。
课文用了哪一个词来形容梅花是?你了解冰清玉洁吗?看过这样的东西吗?
师适当介绍“二十四番花信风”
指导朗读,能把这种美读出来吗?
试读——指名读(评价)师指导:花儿真美啊!我们这些游人应轻轻,不要惊扰了它们,禁不住发出赞叹。
齐读。
师:是啊,历来许多文人吟颂梅花,它还是中国十大名花十大名花之一,被称为“群花之魁”。想想看,有哪些吟颂梅花的诗句?指名说
人们爱梅花是爱它的不畏严寒傲雪开放,送来春的信息,爱它的冰清玉洁。(板书)它一般来形容什么?你觉得是在讲谁的品德高尚?你是从什么地方哪个看出来的?
它还有一段来历呢,谁来说说“早”字的来历。
师生交流:(1)句子:奔走“当铺”和“药铺”心情怎样?
(2)鲁迅听了“默默地”“轻轻地”“小小的”怎样理解?怎么读?
是啊,就是一次小小的迟到,却深深地烙在了鲁迅的心中,成了他的座右铭,成了他一生奋斗的目标,学到这你想说什么?
你觉得“东风第一枝”指的仅仅是梅花吗?
齐读最后一节,你现在该明白了为什么要用“早”作题目了吧?
是啊,老师学了这一课,也深有感触我也有了自己的座右铭,想听吗?你们有吗?说来听听。可以想一个刻在心里。
作业超市:
(1)把你的座右铭说给大家听
(2)演课本剧《早的来历》
《早》 教案范文 篇3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7个生字,两条绿线中的2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能结合课文内容说出作者写梅花的用意。
3、凭借课文语言材料,教育学生学习鲁迅先生时时早,事事早的精神。
教学重点: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并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教学难点:1、结合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写梅花的用意。
2、通过鲁迅先生的事实,教育学生要时时早,事事早。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谈话:大家有没有听说过“鲁迅”这个名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篇关于鲁迅的课文。
2、板书课题:13早,生齐读课题。
3、质疑: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什么?为什么用“早”作课题?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带着上述问题自读课文。
2、自学生字新词,查字典理解不懂的词语。
3、快速阅读课文,回答: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三、指导分段
1、按照游览“三味书屋”的先后顺序给课文分段。
2、全班交流。
四、指导朗读全文
五、指导写字
六、布置作业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练习写生字。
《早》 教案范文 篇4
“学程导航”课时教学计划 施教日期 年 月 日教学内容3.早共几课时2课型新授第几课时2三维目标1.学习第5-8自然段,了解“早”字的来历学习鲁迅时时早,事事早的精神2.通过阅读、思考,能联系上下文说说作者为什么要写梅花。3.在阅读中感受鲁迅先生那种“为革命时时早、事事早,奋斗一生”的伟大精神,树立起珍惜时间的观念。教学重点难 点
重点:学习第5-8自然段,了解“早”字的来历学习鲁迅时时早,事事早的精神。
难点:引导学生体味梅花与鲁迅的联系。教学资源相关资料:鲁迅的生平介绍、鲁迅名言同第一课时学生经验:有赏梅的经历,对鲁迅的作品比较陌生。教学用具准备:小黑板、挂图预习设计1. 搜集珍惜时间的名言三组。
2完成《补充习题》第四部分的1,2,3.。
3查阅相关资料了解鲁迅先生。例如《语文练习册》知识窗,语文书作家卡片,及配套的《补充阅读》。在阅读时找出描写鲁迅“事事早,时时早“的行为的句子。
学 程 设 计
导 航 策 略
调整与反思【板块一 】导入1.说说由梅花图想到了什么? 【板块二】学习第五自然段,研读梅花的“早”1.出示梅花图,学生欣赏2.你觉得梅花的什么吸引了你?【学习单1】轻声读读第五节,看看梅花的什么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沉下心读读,觉得特别好的词句也可以圈画一下,写下感受。4.下面我们一起来交流。
重点理解:韵致
【学习单2】
那你们觉得文中腊梅的韵致又是什么?请同学们先轻声读读这节想想,再和前后桌讨论讨论。
那你觉得它最独特的韵致是什么?从哪里体会到的?
联系上下文我们知道作者是什么时候去三味书屋的?
【板块三】学习“早”字的来历,研读鲁迅的“早”
1.默读第七自然段,想想鲁迅为什么要刻“早”。
3.那他为什么会迟到呢?
你眼前仿佛看到了什么?
想象鲁迅每天早晨所做的事情读好这句。
生活的重担虽然压在他瘦弱的肩上,面对老师严厉的话语,他什么也没说,他在书桌上轻轻地刻了一个小小的字:“早”,心里想些什么呢?
【板块四】梅花精神与鲁迅精神的联系1.作者参观三味书屋为什么要写梅花呢? 2. 为了这份早,梅花要经历哪些磨难呢?(风、雪)引背毛主席《卜算子 咏梅》3.有人说鲁迅是一朵梅花,一朵永不凋谢的梅花,你能结合课文、结合你所收集的资料说说他在哪些方面体现“早”的精神吗?4.鲁迅从小时的上学早,到以后时时早事事早,他又要经历哪些的考验呢?谁能结合你所收集的资料说说?5.当年,作者在三味书屋游览时,在品味梅花那独特的韵致时,也感受着鲁迅那“早”的精神,他的精神也像梅花一样铭刻在人们的心里。让我们学梅花,学鲁迅,把早的精神铭刻在心,做一个品格高尚的人。【板块一 】导入(2分钟)1.同学们,老师今天带来一张美妙的图片,看——出示一幅梅花图:你由这幅图想到了什么?谁来说说? 2.看来,美妙的东西总会让人产生美妙的联想,难怪面对梅花,诗人们能写出那么多的优美诗句。其实生活之中,我们也随处可以见到它美丽的身影。三味书屋的后院里,就种着梅花,我们来欣赏。【板块二】学习第五自然段,研读梅花的“早”(13分钟)1.出示梅花图,学生欣赏2.许多同学都陶醉了,你觉得梅花的什么吸引了你?[板:梅花]3.从图片中同学们就已经感受到了梅花的颜色、形态、精神,下面我们走进课文的语言文字中再来感受梅花。请打开书本,轻声读读第五节,看看梅花的什么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沉下心读读,觉得特别好的词句也可以圈画一下。[出示]迈进后园,蜡梅开得正盛,几乎满树都是花。那花白里透黄,黄里透绿,花瓣润泽透明,像琥珀或玉石雕成的,很有点冰清玉洁的韵致。梅飘香而送暖,梅花开的时候,正预示着春天的到来。二十四番花信风,一候是梅花,开得最早。4.下面我们一起来交流。*多 *颜色的美,三种颜色是那样和谐地融成一体。*琥珀玉石 这些都是珍贵美好的东西。说明梅花像它们一样珍贵。*冰清玉洁,冰玉都是清白高洁的象征。能读好这句吗?你来试一试。韵致 (1)这个词有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美,张老师也学贾岛推敲了一番,出示:韵,古代是指声音的和谐,后来,指由和谐产生的各种内在美。致在古代是指到达目的地,后来引申为极致,就是到达极点。比如说,精致就是精美到了极点,雅致呢?那韵致呢?
(2)在我眼里,荷花出污泥而不染 ,是充满韵致的,在你眼里,什么是充满韵致的?菊花:秋菊能傲霜
(3)除了花你还能想到什么?比如音乐、绘画作品
学生回答:a悠扬的歌声,动听的旋律, 能不能说充满韵致?这些处处流淌着音乐的韵致。b中国的汉字也是充满韵致的。那一撇一捺,一横一竖,都方方正正,就像我们堂堂正正的中国人。c能不能说书法作品充满韵致?当然可以,你知道谁的作品吗?
王曦之的《兰亭序》,那可是天下第一行书啊!字里行间中充满着韵致。
有人说,画的韵致就是画外有音,音乐的韵致是乐外有画。那你们觉得文中腊梅的韵致又是什么?请同学们先轻声读读这节想想,再和前后桌讨论讨论。
交流
梅花的韵致在于它——旺盛的生命力;在于它——和谐的颜色;在于它——冰清玉洁;在于它——香气袭人;在于它——开得早,预示春天的到来
(4)这些都是梅花的韵致,那你觉得它最独特的韵致是什么?[板:早]从哪里体会到的?[出示]梅飘香而送暖,梅花开的时候,正预示着春天的到来。二十四番花信风,一候是梅花,开得最早。
指名读。
指导:联系上下文我们知道作者是什么时候去三味书屋的?
(深冬)天气怎样?(酿雪的天气)那么冷,当作者看到梅花却感觉——(暖)你再读: 梅飘香而送暖
梅花开的时候,春天还没有到来。它在报告春天的到来呢!再读:梅花开的时候,正预示着春天的到来。
从上节课的学习中我们知道了二十四番花信风,一候是从什么时间计算的?是小寒,是深冬啊!梅花开得早啊!再读:
二十四番花信风,一候是梅花,开得最早。
同学们,也许水仙花也是那么清香怡人,也许菊花也是那么冰清玉洁,但谁也没有梅花那份最独特的韵致——早,让我们再读读这两句,感受梅花的最独特的韵致。齐读。
【板块三】学习“早”字的来历,研读鲁迅的“早”(12分钟)
1.作者站在三味书屋后院的梅花下,也像同学们一样,品味着梅花最独特的韵致——“早”,他自然而然地想到了——鲁迅
[板书:鲁迅]
2.是啊!鲁迅的书桌上就刻着一个“早”字,这个“早”还有一段来历呢!请同学们默读第七自然段,想想鲁迅为什么要刻“早”。
3.那他为什么会迟到呢?
[出示:鲁迅一面上书塾,一面要帮家务,天天奔走于当铺和药铺之间。]
读读这句,你眼前仿佛看到了什么?(忙碌的身影)
让我们一起来想象鲁迅每天早晨所做的事情,好吗?
天才蒙蒙亮,鲁迅就已经早早的起床了,你知道他首先要做什么吗?(找能当的东西)接着呢?(去当铺)再往下,他手里紧握着钱往那里跑?(药铺)药拿到手了,终于可以松口气了吧?(还要回家)回到家总可以歇会儿了吧?(还要上书塾)
每天早上要做这么多事,能不忙吗?所以是——奔走,而且是——天天。谁来读好这句。
知道吗?鲁迅有时一个早上还不止一次的跑当铺,有时当到的钱还不够买药,有时当铺的老板还不要他带来的东西,他只得再回家去拿。跑在路上,如果是你,心情会怎样?(着急)会想些什么?(上学要迟到了)
一起读这句,感受他生活的艰辛。
4.不过,有一天,鲁迅上学还是迟到了,引读:——素以品行方正……早。
5.生活的重担虽然压在他瘦弱的肩上,面对老师严厉的话语,他什么也没说,[出示:他在书桌上轻轻地刻了一个小小的字:“早”,心里想: 。
【板块四】梅花精神与鲁迅精神的联系(13分钟)1.这个小小的早字看起来“轻轻地”“小小地”实际上他是把这个“早”字刻在了心上,刻得( ),( ),因为( )。引读——[出示]:从那以后,鲁迅上学就再也没有迟到过,而且时时早,事事早,奋斗了一生。 2.同学们,学到这儿,你们知道了吗?作者参观三味书屋为什么要写梅花呢?(早)3.是啊,从那次迟到后,鲁迅上学就——(再也没有迟到过),就像梅花一样——(时时早,事事早,奋斗了一生。) 4.早啊!百花之中,梅花开得最早,看着满树的灿烂,闻着它扑鼻的香味,你知道吗,为了这份早,它要经历哪些磨难呢?(风、雪)所以,毛主席在《卜算子 咏梅》中写道: 风雨送春归,引背——(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5.梅花经历如此的磨难,依旧凌寒开放,为的是什么?(报春)所以,毛主席又写道:俏也不争春,引背——(只把春来报。 )所以文中写道:引读——[出示]梅飘香而送暖,梅花开的时候,正预示着春天的到来。二十四番花信风,一候是梅花,开得最早。6.同学们,梅花在呼唤春天的到来啊,所以人们喜爱梅花,无数诗人赞颂梅花,它就成了我们民族品格的象征 。[板:民族] 7.有人说鲁迅是一朵梅花,一朵永不凋谢的梅花,你能结合课文、结合你所收集的资料说说他在哪些方面体现“早”的精神吗?(*从小珍惜时间——从那次迟到后,鲁迅就要求自己时时早,他珍惜着每一分每一秒。*觉醒得早,奋斗得早——弃医从文,鲁迅说:要想真正的解救自己的民族,首先要救治人的精神,他觉醒得早,奋斗得早啊!*文学领域的早——创造了杂文文学形式、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中国小说史略》第一部系统论述小说发展历史的专著鲁迅罕见的深刻思想,他惊人的艺术天才,决定着他在文学领域也永远走在别人之前;)8.小小的早字已经成为鲁迅的一个信念,一种精神,一生的奋斗目标,[出示]:从那以后,鲁迅上学就再也没有迟到过,而且时时早,事事早,奋斗了一生。再读这句。 9.鲁迅从小时的上学早,到以后时时早事事早,他又要经历哪些的考验呢?谁能结合你所收集的资料说说?(上学起得更早、鲁迅换笔名的故事、被反动派迫害的事)面对迫害,鲁迅屈服了吗?没有,他依旧坚强不屈、充满斗志。是啊,“早”字的背后是艰辛,是不屈,是奋斗,再读这句话。10.鲁迅的早是为了唤醒祖国的春天啊!是他,唤醒了整个沉睡的民族!鲁迅和梅花一样,都是我们的民族魂 ![出示:图片] [板:魂]。11.你们知道吗?在鲁迅先生逝世后,在他的灵柩上,就覆盖着印有“民族魂”三个字的绸幛,人们以这种形式向这位时时早,事事早,奋斗了一生的伟人表达了最高的敬意和最深刻的怀念。让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再读这句。[出示]:从那以后,鲁迅上学就再也没有迟到过,而且时时早,事事早,奋斗了一生。12.当年,作者在三味书屋游览时,在品味梅花那独特的韵致时,也感受着鲁迅那“早”的精神,他的精神也像梅花一样铭刻在人们的心里。引读——出示:是啊,的确要早。要珍惜清晨,要珍惜春天,要学梅花,做“东风第一枝”。13.让我们学梅花,学鲁迅,把早的精神铭刻在心,做一个品格高尚的人。板书: 梅花 早 民族魂 鲁迅
作
业
设
计1.完成《一课一练》。 2. 搜集鲁迅的名言及他的一些小故事,阅读推荐《阿q正传》。
《早》 教案范文 篇5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正确地朗读课文,学会生字新词,并能理解重点词语。理解课文内容,并能试背描写梅花的句子。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阅读、思考,能联系上下文说说作者为什么要写梅花,能按顺序对照插图介绍三味书屋的陈设。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阅读中感受鲁迅先生那种“为革命时时早、事事早,奋斗一生”的伟大精神,树立起珍惜时间的观念。
教具准备:挂图、生字卡
教学时间:两教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谈话:大家有没有听说过“鲁迅”这个名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篇关于鲁迅的课文。
2、板书课题:13早,生齐读课题。
3、质疑: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什么?为什么用“早”作课题?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带着上述问题自读课文。
要求:标出节次,划出生字词以及认为难读的地方。
2、自学生字新词。
3、提出文中不理解的词语,共同解决。
4、快速阅读课文,回答: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三、指导分段
1、这篇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2、按照游览“三味书屋”的先后顺序给课文分段。
3、班级交流。
四、指导朗读
1、提出难读之处。
2、教师指导朗读,学生练读。
3、指名读。
五、精读指导
1、总体感受。
自由朗读课文,回答:课文为什么用“早”作课题?
2、第一部分
⑴指名读,质疑:从这节中你知道了什么?
⑵齐读本节。
3、第二部分
⑴过渡:“三味书屋”到底是什么样子?它有哪些特别之处?
⑵自读2
《早》 教案范文 篇6
教学目标与要求
1.让学生了解中晚唐社会现实在诗歌中的大致反映.
2.了解杜牧诗歌中表现出来的诗人对统治者的不满和讽刺,对人民疾苦同情的情怀.
3.学习诗歌中象征手法的运用.
一、导入
以温习《阿房宫赋》导入课文,由此介绍作者.
杜牧(803-853),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文宗大和时中进士后,曾为黄、池、睦、湖等州的刺史,也在朝中做过司勋员外郎、中书圣人等官。一生仕途并不得意,始终未能施展抱负。
他的诗、赋和古文都极负盛名,而以诗的成就最高,后人称为「小杜」,以别于杜甫。又和李商隐齐名,并称「李杜」。杜牡以七言律绝见长,俊爽圆淳,并能寓讽喻、感慨于景物之中。他自称“苦心为诗,本求高绝。不务奇丽,不涉习俗。不古不今,处于中间”。咏史诗成就颇高,其中多有诗人深沉的历史感。
《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江南春》:千里莺鸣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二.研讨诗歌
1、请一位同学朗读诗歌。
2、范读诗歌。
3、指导全体学生朗读诗歌。
4、自读诗歌,了解诗意,同桌之间可以互相讨论,然后思考下面问题。
(1)秋高气爽时节,本是大雁翱翔长空、无拘无束之时,可诗中却用“惊”“哀”来形容雁儿,为什么?
明确:因为有胡人拉弓控弦射雁。
(2)问题二:颔联中,诗人写汉代的“仙掌”、“长门”,有什么作用?
明确:起到烘托作用。清凉的月色映照着宫中孤耸的仙掌,在这静寂的画面上飘过孤雁飘渺的身影,失宠者幽居的长门宫,灯光暗淡,在这种氛围中传来几声失群孤雁的哀鸣。这样就把大雁失群后那种凄凉的景象描写出来了。
(3)问题三:本来春回大地,正是雁儿飞回家乡的好时节,可诗人为什么劝雁儿留在南方?
明确A.胡人的骑兵还纷纷布满金河一带
B.虽然南方人烟稀少,但是食物充分,菰米和莓苔处处都有。
(4)问题四:综观全诗,可以看出作者对这些流离失所的雁儿们持什么态度?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作者的感情?请说出理由。
明确:对这些雁儿们是深切同情的。从“须知”“岂逐”可以看出,这是一种在无可奈何中发出的劝慰和嘱咐。哀怜大雁的惊飞离散,想到它们异日的无家可归。这是对流离失所的边地人民无微不至的关切。“须知”“岂逐”,与其说是对雁儿们的深情嘱咐,更象是对边地流民的劝慰与嘱
咐。
5、关于题目和写作背景
唐武帝会昌二年八月,北方回纥部族大举南侵大同太原等地,大肆掳掠,边地人民流离失所,痛苦不堪。诗人当时在黄州任上,听到这个消息,对边地人民的命运充满关切。八月是大雁开始南飞的季节,诗人目送征雁,触景感怀,因以“早雁”为题,托物寓意,以描写大雁四散惊飞,喻指饱受骚扰、流离失所的边地人民而寄予深切同情。
6、指导学生课内完成背诵。
三、结语
通过学习这一首诗,我们可以知道,杜牧笔下的早雁是有寄托的。他表面上是写雁,实际上是写人,即把逃避回纥南侵的边地写作四散的早雁。这是象征的表现手法。全诗通过写边地人民的苦况,既有对人民的同情,又隐含着对朝廷未能抵抗强敌、安抚百姓的不满,表现了强烈的现实批判性。
四、布置作业
《将赴吴兴登乐游原一绝》:清时有味是无能,闲爱孤云静爱僧
欲把一麾江海去,乐游原上望昭陵
思考:杜牧这首诗采用了“托事于物”的象征手法,称得上是一首“言在此而意在彼”、“言已尽而意有余”的名篇,请你根据当时的'背景,鉴赏这一首诗,说说诗人欲抒发什么感情?
(附:这首诗是作者于宣宗大中四年(850)将离长安到湖州(即吴兴,今浙江湖州市)任刺史时所作。乐游原在长安城南,地势高敞,可以眺望,是当时的游览胜地。杜牧不但长于文学,而且具有政治、军事才能,渴望为国家作出贡献。当时他在京城里任吏部员外郎,投闲置散,无法展其抱负,因此请求出守外郡。对于这种被迫无所作为的环境,他当然是很不满意的。在这样的情况下写下此诗。
《早》 教案范文 篇7
岭南春早
教具:录音机、教学磁带、钢琴、打击乐器、投影仪、提板。
教学目的
1、 通过学习《岭南春早》,让学生体会到党的改革开放政策为我国迎来了“岭南春早”的大好形势,给岭南带来了欣欣向荣的景象;
2、 让学生掌握切分节奏和八分休止符在前半拍的新的节奏型的拍、读、写法;学习乐理速度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记住一些常用的速度述语,懂得二拍子的击拍法。
教学难点
切分节奏、八分休止在前半拍的节奏型的拍、读法,以及如何开拓学生的思维,发挥学生的想象力,用律动启发式,层层深入把乐理与歌唱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积极参与。
教学步骤
(一) 练声
(要求:要轻、气息要平稳,教师先示范,然后让学生跟钢琴唱)
(二) 节奏练习
投影图片一
1、让学生读、拍此节奏,提问学生此节奏中哪些没有学过的?引导学生回答,学生自然会说出“ ”和“ ”。以此引入切分节奏和八分休止符在前半拍的新节奏型。
2、切分音:一个音由弱拍(或弱节奏位置)延续到下一个强拍(或强节奏位置)成为强音,这个音称为切分音。切分音改变了原来的节拍的强弱规律,形成了“切分节奏”。
如 等。
3、 几种切分节奏的拍、读写法(每一种都先进行拍、读练习)
投影图片二
写
读
拍
4、 拍、读练习
投影图片三
(1)
(2)
(3)
5、 八分休止符在前半拍构成的节奏:
(让学生闭口用“m”读八分休止符在前半拍的节奏,读熟后心到休止的效果。)
6、 把两种节奏合在一起,加入打击乐器进行练习:
投影图片四
花铃鼓、双响筒:
沙锤、手串铃、板鼓:
铜锣、木鱼:
(反复练习此节奏型,一来可巩固感受切分节奏和八休止符在前半拍的节奏特点,二来可为学习“岭南春早”作铺垫,因为此节奏型就是《岭南春早》的节奏型。)
(三) 学习歌曲《岭南春早》
1、 放音乐,听完一遍后,写上课题“岭南春早”,这首歌具有浓郁广东音乐风味,这节课只作简单的提示。重放音乐时,让学生小声跟唱。这首歌曲是d徵七声调式g大调尚未学过,让学生跟着教师的钢琴唱词,由于这首歌曲的难点节奏前面已抽出练习过,因此,学生拍读起来比较容易把握,唱起来比较顺展。
2、 教师亮出三个提板
(1) 活跃、热情;
(2) 雄壮有力;
(3) 抒展缓慢。
(让学生选择这首歌所表达的情绪,学生会选出第(1)种。)
3、 为什么要选择此情绪?先让学生讨论,渗入国情教育,启发学生领会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了祖国大地,祖国大地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所以歌曲要唱得活跃、热情和充满春天气息,实行对外开放,迎来了外商的投资,这也是歌曲中“推开南风窗,欢迎小鸟来筑巢”的寓意所在。因此,同学们应该歌唱我们的祖国,热爱我们的祖国,珍惜我们的学习环境,认真学习。然后让学生脚节奏,手拍节拍唱一遍《岭南春早》,以此引入二拍子的击拍法。
(四) 学习二拍子的击拍法
1、 让学生体会用软刷子刷墙时上下的感觉去做基本功练习;
2、 击拍时注意拍点,练习叶楞让学生体会打篮球时从地上弹起的感觉去找拍点,然后打着拍子唱《岭南春早》,可分组练习。
(五) 听音乐完成下列问题
1、 听三首歌曲片断《鼓浪屿之波》、《祝酒歌》、《牧羊姑娘》。
2、 用连线连接下列问题:
《鼓浪屿之波》 欢快 快
《祝酒歌》 悲伤 中
《牧羊姑娘》 怀念 慢
3、 速度:音乐进行的快慢称为速度。以刚才的三个音乐片为例,不同的快慢所表现的情绪也不同。欢快热烈的音乐常常使用快或较快的速度,如《祝酒歌》;抒情歌唱性或田园风味的音乐常是用适度的中速,如《鼓浪屿之歌》;悲哀的掉歌、沉痛的回忆音乐则常用慢的速度,如《牧羊姑娘》。
4、 速度的作用:可塑造不同的音乐形象。教师把《岭南春早》放慢速度弹唱一遍,把《牧歌》放快速度弹唱一遍,让学生思考,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学生:歪曲了形音形象。)
5、 常用的述语与意大利文相对照(速度记号标在开头的左上方,国际上通用意大利文)。
《早》 教案范文 篇8
一、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结合课文内容说出作者写梅花的用意。
3.通过课文语言材料,体会并学习鲁迅先生时时早、事事早的精神。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具准备 挂图、投影片
三、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揭示课题
1、今天老师带领同学们去浙江绍兴访问鲁迅先生早年求学的地方——三味书屋。在三味书屋的东北角上有一张鲁迅先生曾经用过的书桌,在书桌上鲁迅曾刻了一个字“早”你们想知道这个“早”字的来历吗?
2.板书课题:13 早
二、范读课文(听录音)
听课文录音,提出学习要求:课题“早”指什么?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三、自读课文(自学要求):
1、读准宇音,认清生字字形,读顺每句话。
2、画出不懂的词语,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工具书了解它们的意思,仍然不懂的请做上记号。
四、检查自学效果:
1、指名读课文,帮助纠正字音和读得不通顺的地方
引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
2、了解词语的掌握情况,对学生不懂的词语教师作适当讲解。
五、指导书生字
1.学生仔细观察田字格中的生字后,指名板演。
2.引导评价,适当范写。
3.学生用钢笔描红、临写,教师巡视指导
六、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练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
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二、精读讲解:
1、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你知道了哪些知识?还想知道哪些知识?
2、小组讨论交流。
3、全班交流:
(1)三味书屋的陈设(第三自然段):
①按方位顺序介绍三味书屋:
南墙上----匾
东面正中----画
画前面----先生座位
四面----学生书桌
东北角上----鲁迅用过的一张书桌
②出示三味书屋的挂图,请学生说说三味书屋的陈设。
③当你看到鲁迅先生用过的书桌时会想到什么呢?而作者看到鲁迅先生用过的书桌又想到了什么?
(2)鲁迅在桌上刻“早”的原因(第6、7自然段)
①自由读
②思考:
鲁迅迟到的原因是什么?
鲁迅后来迟到过吗?为什么?
(3)描写梅花的句子(第五自然段)
出示:迈进后园,蜡梅开得正盛,几乎满树都是花。那花白里透黄,黄里透绿,花瓣润泽透明,像琥珀或玉石雕成的,很有点冰清玉洁的韵致。梅飘香而送暖,梅花开的时候,正预示着春天的到来。二十四番花信风,一候是梅花,开得最早。
a.自由读,想想你从中读懂了什么?
b.指名说
c.理解“润泽透明”、“冰清玉洁”、“韵致”等词的意思。
d.腊梅花美在哪儿?
e.指导朗读这段话。
f.作者为什么要写梅花呢?
三.朗读全文
四.总结课文
学了这篇课文后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 :
1.朗读课文。
2.按方位顺序,写一段话介绍你的教室或房间。
《早》 教案范文 篇9
教学目标
1、学会五个生字, 正确读写“白帝城、江陵、猿声”等词语。
2、朗读、背诵并默写古诗。
3、学习利用注释,展开想象,读懂古诗。
4、理解诗句意思,想像诗歌所描绘的景象,感受诗人的心境,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和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教学重点
通过理解诗句,感受诗的意境美。
教学难点
理解诗中重点词句,读懂古诗。
教学方法
直观法、合作学习、情境感受。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让学生课前查阅与这首古诗相关的资料。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背诵《绝句》,说说诗意。
2、回忆上节课学习《绝句》的方法,.课件展示学习步骤:
⑴熟读古诗
⑵理解诗意
⑶想象意境
⑷练习背诵
3、师:今天,我们继续用上一节课的学习方法学习一首唐代诗仙李白的《早发白帝城》。
二、学生利用课前查阅的资料简要介绍作者李白,教师加以补充。
三、解题
师:这首诗的题目《早发白帝城》,谁知道它的意思?
早:早上。发:出发。
白帝城:地名,在今重庆奉节城东白帝山上,位于长江三峡一带。城居高山,地势险要。(.课件展示地图)
四、指导自学
课件展示自学要求:
1、自学生字词,自由朗读本诗,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2、利用注释读懂本诗,体会诗中流露出诗人怎样的心情;
3、画出不理解的地方,通过查阅工具书,尝试自己解决问题。
五、小组合作学习
1、汇报各自自学情况;
2、将不懂的问题在小组内提出,通过结合各自课前查阅的资料一同解决问题;
3、体会诗人当时的心情。
六、汇报自学情况
1、指名学生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汇报朗读。
2、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内容?
3、从一二两行诗中,你读懂了什么?(诗人从哪里出发、要到哪里去、距离多远、需要多少时间?)复习“夸张”手法的运用。
4、这两行诗是什么意思?(早晨离开了仿佛在彩云中间的白帝城,千里迢迢的江陵一天就可以到了。)
5、指导朗读一二行诗。
6、你对后两行诗是怎么理解的?
7、这两行诗表现了行船之快,我们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轻松、愉快)
8、指导朗读,学生试读。
七、体会诗人心情及诗歌意境
1、利用课前查阅的资料交流:为什么诗人会觉得船行得特别快?(顺水行舟;作者愉快的心理使然。)
2、正因为如此,所以诗人在第一句就写道“朝辞白帝彩云间”。为什么诗人说白帝城仿佛是在彩云中间呢?(地势高;作者心情高兴。)
3、展开想象:诗人在得到赦免的消息后,他会想些什么呢?你能想象出诗人顺流而下,行船经过三峡,见到长江两岸奇丽的景色时,那种欣喜的样子吗?学生自由描述。
4、让我们一起来感受诗人喜悦的心情吧!.课件播放音乐,学生带表情齐声朗诵。
5、背诵。
刚才老师发现这首古诗同学们读得很熟,甚至有很多同学已经会背了。下面请所有能背的同学背给大家听听。
老师也想当场背一背,邀请刚才没背过的同学和我一起来,行吗?
八、总结
这首诗通过对行船的轻快和沿途壮丽景色的描绘,表达了诗人重获自由后轻松喜悦的心情。整首诗气势奔放,情景交融,极富浪漫主义色彩。
九、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古诗。
2、课外找一两首李白的诗读一读、背一背。
《早》 教案范文 篇10
《早》课本剧剧本
第一幕 对课
时间:深冬的一天
地点:三味书屋
人物:鲁、生7名、寿
背景声音:三字经——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幕启](读书的场面,寿背着手巡视)
寿:(拍一下戒尺)读书声止)复习一下昨天的功课, 背《论语》两则。
生1: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学习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寿:你也背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寿:背得不错,现在我们来对课,,风对什么?
生2: 风对雨
寿:绿树对什么?
生2:绿树对红花。
寿:不错,你也对对。笔墨纸砚对——
生3:笔墨纸砚对琴棋书画。
寿:雪里白梅对——
生3:雪里白梅对风中绿竹。
寿:嗯;不错,不错,今天我想了个绝妙的上联给你们对对。
众生:先生上联是什么呀!
寿:(得意地)这上联,听好了:上联是“独角兽”。
生4:(与鲁迅对面,低着头,皱着眉)樟寿。先生怎么出这样的对子呀?哎,你说这“独角兽”对什么呀?
鲁:(边描绣像边漫不经心)你就对个“四眼狗吧”。
生4:四眼狗,(迫不及待地)先生,先生,我来对?
寿:(惊讶地,满心期待地)你?对对看。
生4:(大声地,得意地):“独角兽”对—— 生齐:对什么呀?
生4:“独角兽”对“四眼狗”。(手指寿)
生齐:(大笑不止)
寿:(勃然大怒摸摸眼镜,用戒尺给了他一屁股)真是孺子不可教也!
众生:(又大笑)
生4:(讨饶,委屈地)是樟寿教我的。
寿:哦!(脸一沉转向鲁迅)樟寿,
鲁:(歉意地)我是和他开玩笑。
寿:(满脸愠色)你说应该对什么?
鲁:(稍加思索)“独角兽”对比目鱼。
寿:(先不解)比目鱼?(后喜出望外)妙,妙啊!“独角”表示单数,但“独”又不是数字,比目,同样不是数字却有“成双的意思”;“兽”和“鱼”都是动物。真是妙对啊,看来还是樟寿聪明啊。
寿:(回头对生4)樟寿书读得多,见识就广。你还记得“三味书屋”名字的含意吗?
生4:(面有难色)“三味”就是把书比作蔬菜、点心,还有…还有五谷。读书就像人离不开吃饭一样,要每天读书,做学问。
寿:嗯,你们都要像樟寿那样做学问,应该博览群书,才能见多识广。好,玩去吧。
众生:噢,玩去了。(退下)
第二幕 赏 梅
时间:深冬的早晨
地点:三味书屋后园
人物:师生
寿:(在幕前转了一圈,不满地皱皱眉头,大声喊道)人都到哪里去了?
幕后生5:先生,后园的梅花开了,我们在赏梅呢!
寿:(从一侧下。)
[幕启]:(学生围着梅花,指指点点)(寿从一侧上)
生6:先生,先生,快来看啊,好漂亮的梅花呀!
寿:(诗兴大发状)好一树蜡梅!有诗赞曰: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真是好花呀,你们也来说说这梅花的好处。
生1:这梅花白里透黄,黄里透绿,颜色真美。
生3:梅花的花瓣润泽透明,像琥珀。
生4:(抢着说)还像玉石雕成的。
生5:花朵小巧玲珑,样子很可爱。
寿:是啊,真有点玲珑剔透、冰清玉洁的韵致啊!
生6:这梅花,不像桂花那样浓郁,也不像茉莉那样清淡,她的幽香沁人心脾,令人神清气爽。
寿:是啊!梅飘香而送暖,你们知道梅花最可贵的地方是什么?(生沉思)
鲁:梅花是开得最早的花,在冰雪还未消融时她就把春天的消息报告给人们。
寿:是啊,梅花的确开得很早,从小寒开始它就开放了。二十四番花信风,一候是梅花,开得最早。(语重心长地)你们都要记住,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要学习梅花,珍惜时间哪。
鲁:我们一定记住先生的话,学梅花珍惜时间,刻苦读书。
众生:学梅花,珍惜时间,刻苦读书。
寿:(赞赏地点点头)嗯,把你们学过的写梅花的诗词背背看。
生1:《梅花》 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生2:《早梅》 李公明 东风才有又西风,群木山中叶叶空。只有梅花吹不尽,依然新白抱新红。
生3:《墨梅》 王冕 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众生: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寿:回屋读书去吧。
生:噢,回屋读书去喽。
(鲁独自在梅花前沉思)
(幕落)背景声音: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第三幕 买药
时间:早上
地点:绍兴老街上
人物:鲁、当铺掌柜的、药铺先生
背景声音:(咳嗽)孩子她妈…(另一声音)娘,爹又吐血了!
[幕前]母:唉,这日子什么时候才能熬到头啊。家里只剩下这件没穿过的皮袄了,我得赶紧去当了买药。
鲁:(鲁背着书包去上学,停住脚步,拉住母亲)娘,我替你去吧。
母 :你还要读书呢,还是我去吧。
鲁:没事的,我跑快点。
母:孩子,难为你了,小心点。
鲁:我知道了。(一路匆匆,来到当铺)
鲁:(尽力向柜台举起包袱)掌柜的,请您快给我把这件皮袄当了吧,我父亲等着这钱买药呢!
掌:(翻看,不屑一顾地)虫蛀鼠咬,白领无毛,破皮袄一件,值钱十三文。
鲁:掌柜的,这件皮袄还没穿过呢!求您多给几个钱吧。
掌:(假惺惺地)看在你小孩可怜的份上,我就多给你几个吧。(幸灾乐祸地)唉,想当初周家也是个大户人家,就这样败落了,哼哼,可惜了呀。(随手丢下几块铜板,散落在地)
鲁:(接过几块铜板,又从地上拣起一块)多谢掌柜。(鲁又急急匆匆,奔向药铺)
鲁:先生您早,请您给我父亲开几副好药吧。
先生:(惊讶地)今天怎么让樟寿来了?
鲁:我娘要照顾我父亲,走不开。
先生:唉,你父亲一病不起,已卧床好长时间了,就是再多的家产,也不够坐吃山空啊,再加上这病,都消耗空了。
鲁迅:请您给我父亲开药吧,我还要去上学呢,
先生:好,好,好,这就给你开,唉,真难为这孩子了!
(鲁拎着中药,急匆匆地往家里赶)
先生:(感慨)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呀!
鲁:抬头看看天,哎呀!太阳这么高了,我快迟到了!
生3:(路遇樟寿)樟寿,一起去上学吧。
鲁:哎,你先去,我马上就来,
生3:好,我先走了。
鲁:(鲁一路小跑,气喘吁吁地跑回家)娘,这是爹的药。我去上学了。
妈:你还没吃早饭呢,
鲁:没事的,明天我还帮爹去买药。
妈:(着急)哎——这孩子…(叹叹气,摇摇头下)
第四幕 早
时间:早晨
地点:三味书屋
[幕后](生读书:赵钱孙李……)
寿:(老师向外张望,不解)哎,这孩子学习一向刻苦,从来都不迟到,今天怎么还没来。
生2:先生,我来的时候,看见樟寿背着书包在街上呢,
寿:(皱皱眉)这孩子怎么也贪玩起来了?
鲁:(气喘吁吁)先生,我…来…来迟了。
寿:今天为什么迟到?
鲁:我…我…生3:先生,樟寿是替父亲抓药的。
寿:(不悦地)嗯
生3:(伸伸舌头,赶紧闭嘴)
寿:(一脸严肃,瞪着眼审视片刻,严厉地)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要记住,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你要像梅花一样珍惜时间。以后要早到。
鲁:(鞠了一躬,默默地走向自己的座位)
鲁:(坐在座位上,想了一会儿,拿起小刀,在桌上轻轻地刻了起来)
寿:(慢慢踱过去,满意地点点头)
画外音响起:鲁迅在书桌上刻了一个“早”字,从此,鲁迅上学再也没有迟到过,而且时时早、事事早,奋斗了一生。
众生:是啊,的确要早。要珍惜清晨,要珍惜春天,要学梅花,做东风第一枝。……
[幕落]
《早》 教案范文 篇11
《早》是著名作家吴伯萧先生写的一篇游记。因为情感真挚、结构缜密、语言清丽,为读者津津乐道。作者所写之地三味书屋,是鲁迅先生幼年求学之地。游览之地的特殊性,决定了作者是带着一种对鲁迅幼学足迹的追寻和对鲁迅人格的敬仰之情,来访问这一名迹的。所以作者在写作时就不仅仅是为游览而游览,因景及人,写出三味书屋背后隐藏的鲁迅做事时时早、事事早,珍惜清晨、珍惜春天、珍惜光阴的精神。文章以“早”为题,别具深意。
围绕这一中心,作者构思精巧别致、层层叙述。课文第一节交代了游览的时间、地点。因为深冬,才有后文关于梅花的描写;因为游览之地为三味书屋,才有后文的书香的猜测、关于鲁迅事迹的联想。这一节在不经意间,为下文的写作埋下伏笔。所谓草蛇灰线,大概如此。
到了三味书屋,作者没有急于为读者介绍它的陈设,而是先写迎面扑来的一阵“清香”。迎面扑来?说明清香浓郁,这又为下文梅花开得旺、开得多设伏。假如梅花开得不旺、开得不多,清香何至如此。因为不知清香为何花之香,所以引来诸多猜测、诸多联想。三味书屋是几十年前的书熟,作者自然会由清香联想到书香,联想到读书声,自然过渡到下一节关于三味书屋陈设的描写。
三味书屋陈设的叙述有条不序:南墙上——东面正中——画前面——东北角,可称得上描写屋内陈设的典范,在这里就不作叙述了。三味书屋是一处颇具文化气息和纪念意义的场所,是鲁迅幼年学习的地方,作者自然是触景生情,由眼前的实在景观生发开去,展开了丰富的联想,延伸出许多东西来:由鲁迅的书桌联想到鲁迅在这里读书、习字、对课、描像;由空空的椅子联想到学童们全部跑到后园玩耍;联想起鲁迅的文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书屋后面有一个园子,园子里有许多腊梅……于是,才有了第四节关于突然明白清香来源是腊梅花的巧妙叙述。这样的过渡自然而来,绝无生硬之态。不是大手笔,是写不出的。
第五节对于腊梅花的描写,作者费了不少笔墨,是下了功夫的。腊梅花的美,除旺盛之外,作者还写了它的颜色美、形态美。色、香、味 、形的描写,都是为写腊梅花高洁的品质服务,正如文中所说:很有点冰清玉洁的韵致。梅花的高洁品质、风韵情致令人难忘,更为重要的是梅飘香而送暖,预示春来。再加上作者的以花喻人,梅花的高洁暗喻了鲁迅先生的高洁,所以自然联想到“早“字来历的故事,引出文章所要表现的主题“鲁迅做事时时早、事事早,学习珍惜清晨、珍惜春天、珍惜光阴的精神”,使文章有了深度,意境广远,给人以诸多的思考、感慨。假如只是满足于叙述三味书屋在什么地方,布局是怎样的,陈设如何,会使文章单薄、失色。我们常说文以载道,就是如此。
在“早”字来历的故事中,作者虽然笔墨简省,但我们仍可以清晰的感受到当时场景。这主要得益于作者刻画了鲁迅在书桌上刻“早”字的细节描写:默默回到座位上,轻轻地刻了一个小小的“早”字。默默说明鲁迅先生已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早字虽刻得小、刻得轻,但却深深地烙在鲁迅幼小的心灵里,影响了他的一生,成为他人生的信条之一。就像文章叙述的那样:“从那以后,鲁迅上学再也没有迟到过,而且时时早,事事早,奋斗了一生。
课文最后一节,揭示了全文的主题,回应了课题。更为重要的是,它可以使读者在即将读完全文时,在对鲁迅幼学足迹的追寻和对鲁迅人格的敬仰中,对“早”的意义有深入的理解:要珍惜一天中最好的时光清晨,珍惜一年中最好的时光春天,要开好头、启好步,时刻不忘鲁迅做事事事早、事事早的精神,把鲁迅的精神化为自己的行为,永久相传。
课文在写作上有以下几点:一为以花喻人;二为方位记叙有条不序(三味书屋);三为由实在景观生发开去,展开丰富的联想;四为结构缜密。这四条足可成为学生学习写作的范本。
教学这一课可从三味书屋的陈设入手,感受鲁迅当年学习的环境,学习作者对方位记叙的有条不序。接着体会早字的意义。体会早字的意义,可由梅花飘香开始。在体验梅花高洁品质后由花及人、由花喻人,在早字来历的故事中,学习鲁迅的精神、学习鲁迅高洁的品质。然后揭示出文章的主题。最后学习文章结构缜密、处处照应的写法,进行写作迁移。
《早》 教案范文 篇12
3 《早》第一课时活动单
【学习目标】
1.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 了解课文内容,会分段概括段意。
【学习重点】了解课文内容并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
【活动方案】
活动一:初读课文,学习词语。
1.自主学习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生字,读通顺课文,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2)读读下列词语。
酿雪 朴素 寿镜吾 笔墨纸砚
哪里 默默 花瓣 冰清玉洁
注意加粗的字的结构特点,想想怎样记住它们的字形,再写一遍。
( ) ( ) ( ) ( ) ( ) ( )
2.合作学习
(1)小组长领读上面词语两遍。
(2)联系上下文理解自主学习(1)所画的词语。
3.展示(读课文、理解了文中哪些词语)
活动二:再读课文,了解内容。
1.自主学习
(1)默读课文,想想课文写了哪两种“早”?课文用哪些自然节来写“早”的?
(2)课文还写了什么内容?
2.合作学习
(1)小组讨论自主学习(1)(2),并写到小黑板上。
(2)给课文分段,概括每段大意,并说说课文主要内容。
(3)推选一人汇报
3. 展示
4. 完善
活动三:学习第一段,理解作者的心情。
1.自主学习
轻读第1节,想想“深冬”“酿雪”的含义。
2. 合作学习
小组内交流并完成。从这两个词中,我读出了作者( )。
3.展示
汇报交流上述两个问题。
4完善 (朗读)
【检测反馈】
抄写下列词语
酿雪 朴素 笔墨纸砚 冰清玉洁
寿镜吾 哪里 三味书屋 润泽透明
默默 花瓣 珍惜时间 珍惜春天
课后作业
1. 查阅资料,读读有关鲁迅的故事。
2. 收集鲁迅的名言。
《早》 教案范文 篇13
教学过程
师生问好。
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早》这篇课文(板书)。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课文写了谁的“早” ?
生:课文写了梅花开得很早。
生:还写了鲁迅时时早、事事早。
师:谁能综合起来说一说?
生:课文写了梅花的早和鲁迅的早。
(板书:梅花 鲁迅)
师:看到“早”“梅花”“鲁迅”你脑中会闪过什么问题?爱因期坦说 过: 在学习上发现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我 国 古人也说过:学贵有疑,看谁能发现最有价值的问题?
生:课文是怎样写梅花的“早”的?
师:好,你在读文的时候,特别注意第5小节,看能不能自己解决。
生:我想知道课文怎样具体写鲁迅早的。
师:课文的第7小节或许能解答你所思考的问题。
生: 我想知道“早”“梅花”“鲁迅”这三者有什么联系?
师:你提出的问题质量高!不过问题的答案老师先不忙告诉你们,相信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会自己找到问题答案的。我们先来看看课文是怎样写梅花“早”的,请同学们自由读第5节。画出你认为写梅花最美的句子,说说这些句子美在哪里。
生:我画的句子是“那花白里透黄,黄里透绿,花瓣润泽透明,很像琥珀或玉石雕成的,很有点冰清玉洁的韵致。”
师:那你说说这花美在哪里?
生:我觉得作者笔下梅花的颜色很美。
师:你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梅花的颜色很美?
生:“白里透黄、黄里透绿”“润泽透明”这几个词写出了梅花颜色与众不同。
师:还有谁也像他一样画了这段话?也来说说你的看法。
生:我觉得这段话中还写出了梅花的形态很美。
师:你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梅花的形态美?
生:从很“像琥珀或玉石雕成的”这句话中我仿佛看到了梅花那高雅的姿态。
师:除了这句话,你们还画了其他句子吗?
生:我还画了这句话:“二十四番花信风,一候是梅花,开得最早”,梅花是开得最早的一种花,它具有“早”的精神,它的品质很美。
师:同学们很会读书,从这些词语与句话中就体会到了作者表达的深层的含义,真了不起!作者将梅花的颜色、外形、品质写得那样美,能通过你的朗读表现它的美吗?老师特意准备了一段音乐给这段话配上,如果谁读得好老师就让他跟着音乐读。赶快练习吧!
(生练习)
师:(指名一生读)你觉得他读得怎样?
生:我觉得“那花白里透黄,黄里透绿,花瓣润泽透明”这一句他读得不够好。梅花的美他没读出来。
师:那请你来展示一下。(生读)
师:嗯,你读得真棒!都快赶上老师了!还有谁向他挑战?
师:听了刚才这几位同学的朗读,你认为谁表现最棒?让他跟着音乐读。
(生推荐一人跟音乐读)
师:读得真棒!连老师都听得入迷了!能不能不看书把梅花的美说出来?可以用书上的语言也可以适当加上自己的语言。
(学生练习)
师:(指一生说)你觉得他说得怎么样?
生:他虽然能完整地说下来,但没有感情。
师:这位同学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了,要加入自己的感情,谁再试一试?
师:(还请刚才那位同学评价)怎么样,这次满意吗?
生:满意。
师:我们再来看看课文又是怎样写鲁迅“早”的。请同学们自由读6—8节,把你感受最深的句子画下来,并在书上空白处做上批注,为什么这些句子给你的感受最深。
师:(巡视指导)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读书时要边读边思边画边写。可以写你从这个词中看出什么,你从这句话中读懂什么,读了这句话你有什么感受,总之,你怎么想就可以怎么写。
师:我看到很多同学已经在书上写了自己独到的见解,下面请前后四人组成一个学习小组,相互交流一下你们的感受。
(小组交流)
师:同学们讨论得真投入!谁来把你们的学习成果向大家汇报一下?
生:我画了这样一段话:“鲁讯听了没有说什么,默默地回到座位上。他在书桌上轻轻地刻了一个小小的字‘早’。从那以后,鲁迅上学就再也没有迟到过,而且时时早,事事早,奋斗了一生。”这段话给我的感受很深,可以看出鲁迅对自己要求非常严格。鲁迅早晨迟到是为了给父亲看病,是有原因的,可他听了老师的批评并没有为自己辩解,而是以此激励自己要时时早,事事早。
师:说得多么到位呀!说明你真正用心读书了!还有谁也像他一样,也画这段话,来谈谈你的看法。
生:我画出了“默默”、“再也”、“轻轻地”这几个词,这些词语最能看出鲁迅对自己要求严格。
师:通过品词也能领悟人物的品格。
生:鲁迅把“早”字刻在了书桌上,实际上是把“早”字刻在了心里,时时鞭策自己,勉励自己,要时时早、事事早。
师:好一个“早”字刻在心里。你真正走进文中去了。
师:你还觉得哪段话给你的感受最深?
生:我觉得这段话给我的感受最深,“是啊,的确要早,要珍惜清晨,要珍惜春天,要学梅花,做‘东风第一枝’”我觉得这句话中的“清晨”、“春天”都是指一生中最美好的时间,我们一定要珍惜。
师:说得真好!还有谁也画了这段话?说说你的感受。
生:有句谚语说得好:一年之际在于春,一日之际在于晨。我想我也要像梅花和鲁迅那样珍惜时间。
师:你还能结合谚语来谈自己的体会,真好!
生:我还知道“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这句谚语,也是告诫我们要珍惜生命的每一分、每一秒。
生:想想我以前太贪玩,把保贵的时间都用在玩上了,我真是太不应该了!我以后要向梅花和鲁迅学习,走在时间的前头。
师:同学们的见解深刻,说得真透彻!那你们能解决自己一开始提出的问题了吧,“早”、“梅花”、“鲁迅”这三者有什么联系?
生:作者写梅花和鲁迅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早”。
生:梅花“早”的品质就是鲁迅“早”的品质!
师:对,这种写法就是“以物喻人”。鲁迅时时早、事事早,你能把这个故事讲下来吗?自由练讲。
(指名讲故事)
师:是的,鲁迅就是这样时时早,事事早,奋斗了一生,最后终于成为世界有名的大文豪,一生写了许多优秀的作品,鼓励了一代又一代的青年人,课后请同学们搜集有关鲁迅的故事和他的作品,课外阅读课上交流。
附板书设计:
梅花
早
鲁迅
《早》 教案范文 篇14
相关链接
鲁迅(1881.9.25~1936.10.19)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原名周树人,字豫才,大名樟寿。“鲁迅”是发表《狂人日记》时开始用的笔名。浙江省绍兴人。6岁开始进私塾读诗书经传,一直到17岁,但他喜欢的却是野史杂记。1898年到南京,考入江南水师学堂学习,第二年到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铁路矿务学堂学习,毕业后赴日本留学,在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习医学。后来痛感“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第一要着,是在改变国民的精神”,于是他放弃医学,用笔杆子写文章唤醒民众,和敌人斗争。1909年8月回国任教,辛亥革命时,亲自组织“武装演说队”,宣传革命。1918年起,积极参加文化革命活动,参加了《新青年》的编辑工作,同年五月发表第一篇划时代的白话小说《狂人日记》。这篇小说极其揭露了中国封建社会是人吃人社会的本质,是“五四”思想革命和文化革命的第一声号角,是中国新文学的第一篇创作。1921年写成著名小说《阿q正传》。1923年第一本小说集《呐喊》出版,1926年又出版了第二本小说集《彷徨》。两集反映了从辛亥革命前夕到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前夕广阔的社会生活,是那时中国社会的一面镜子。1930年参加“左联”的领导工作和各种革命活动。一生著、译近1000万字。杂文集有《坟》、《华盖集》、《南腔北调集》等。小说集除《呐喊》、《彷徨》外,还编有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散文集有《朝花夕拾》等。
毛泽东曾给以崇高评价:“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二十四番花信风:古人认为应花期而来的风。风应花期,其来有信,故称花信风。由小寒到谷雨共八个节气,一百二十日,每五日为一候,计二十四候,每候应一种花信。小寒节三信:梅花、山茶、水仙;大寒节三信:瑞香、兰花、山矾;立春节三信:迎春、樱桃、望春;雨水节三信:菜花、杏花、李花;惊蛰节三信:桃花、棠棣、蔷薇;春分节三信:海棠、梨花、木兰;清明节三信:桐花、麦花、柳花;谷雨节三信:牡丹、酴醾、楝花。梅花风最早,所以说“二十四番花信风,一候是梅花,开得最早。”
基础训练
一、看拼音写词语
shū cài yùn zhì hǔ pò bīng qīng yù jié
( ) ( ) ( ) ( )
niàng zào shū shú là méi rùn zé tòu míng
( ) ( ) ( ) ( )
二、组词
历熟趟讯
厉塾躺迅
三、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
的桂花的三味书屋
的书塾的读书声
的蜡梅的寿镜吾先生
四、根据课文内容按要求填空
1、迈进后园,蜡梅开得正盛,几乎满树都是花。那花_____,______,花瓣_____,像_______,很有点____________。
2、鲁迅听了老师的批评后,在书桌上轻轻地刻了一个小小的“早”字,其实,他刻下的不只是一个“早”字,更重要的是____
3、“致”的意思有:①集中于某个方面。②达到;实现。③招致。④精细,精密。⑤情趣。“韵致”中的“致”的意思是____。请根据其他的几种解释分别组一个词,按顺序写在横线上。
拓展训练
到底还剩几只鸟
有一回,我(代、带)学生(坐、座)车到(踪、综)合实践基地——“绿野村”。车上有两个活泼好动的男生(提、题)议玩“脑筋急转弯”。
他们先出题□题目是□学生证掉了怎么办□我说□那就做一个嘛□错了□掉了捡起来不就好了□然后换我出题,想起我在10岁时,被问过一个脑(lǎo、nǎo)筋急转(zhuǎn 、zhuàn)弯的问题,那时被大家嘲笑了一番,现在我可以问学生了。“树上有10只鸟,猎人开枪打中(zhōnɡ zhònɡ)一只,还剩(chènɡ 、shènɡ)几只?”“当然一——只——也——没——有!”
这真是说到我心里的痛。我当时回答还剩9只,大家都笑我太笨了。答案应该是:另外9只听到枪声就都飞走了。尽管我认为有可能有耳聋的鸟,但是没人理我。
如今我的学生比我当年聪明。可为何思维也如此单一?为什么“脑筋急转弯”有标准答案?如果有标准答案,还能称为脑筋急转弯吗?孩子的创造力与幽默让我担忧啊!
于是,我说:“我没错,可以还剩下9只。因为——它的爸爸、妈妈、姐姐、哥哥、妹妹、弟弟和许多朋友都很疼爱它,他们舍不得飞走,都留下来直到它的葬礼完了才走。”
经我这么一说,学生思路大开,争先恐后地说出自己的答案。
“树上还有8只,因为有一只是聋子,听不见枪声。”
“树上还有1只,因为打中的一只刚好挂在树丫上了。”
“树上还有15只,因为那10只鸟原来是一个和睦的家庭。被打中的是鸟爸爸,当全家正在悲痛时,来了6只鸟声称是鸟爸爸的骨肉,要来分遗产。”
“树上还有20只鸟,因为打中的是一只母鸟,留下了一只幼鸟成了孤儿,又引来了11只鸟要抚养它。”
“树上还有30只鸟,因为被打的是一只恶鸟,又来了21只鸟表示庆贺。”
“树上还有49只鸟,因为树上原有5对恩爱的鸟,猎人打中的是一只雄鸟,使得一只最美丽、歌声最好听的雌鸟成了寡妇,有40只雄鸟来追求它。”
“树上还有若干鸟,因为许多鸟都来抗议猎人的行为。”
……
听了孩子们的回答,我感慨万分!
1、划去第一自然段括号里不恰当的字。
2、划去第三自然段括号里不正确的读音。
3、给第二自然段补上空缺的标点。
4、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嘲笑疼爱庆贺
悲痛声称抚养
5、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恩爱美丽活泼
悲痛聪明单一
6、在11、12、13三个自然段的括号中添上表示因果关系的关联词语(不重复)。
7、文中的“我”开始担忧什么?后来又“感慨”什么?
8、像文中的学生一样,你也说一种可能情况,不能与文中的内容重复。
树上还有只鸟,因为
拓展阅读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节选)
……
出门向东,不上半里,走过一道石桥,便是我的先生的家了。从一扇黑油的竹门进去,第三间是书房。中间挂着一块匾道:三味书屋;匾下面是一幅画,画着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没有孔子牌位,我们便对着那匾和鹿行礼。第一次算是拜孔子,第二次便是拜先生。
第二次行礼时,先生便和蔼地在一旁答礼。他是一个高而瘦的老人,须发都花白了,还戴着大眼镜。我对他很恭敬,因为我早听到,他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
不知从哪里听来的,东方朔也很渊博,他认识一种虫,名曰“怪哉”,冤气所化,用酒一浇,就消释了。我很想详细地知道这故事,但阿长是不知道的,因为她毕竟不渊博。现在得到机会了,可以问先生。
“先生,‘怪哉’这虫,是怎么一回事?……”我上了书,将要退下来的时候,赶忙问。
“不知道!”他似乎不高兴,脸上还有怒色了。
我才知道做学生是不应该问这些事的,只要读书,因为他是渊博的宿儒,决不至于不知道,所谓不知道者,乃是不愿意说。年纪比我大的人,往往如此,我遇见过好几回了。
我就只读书,正午习字,晚上对课。先生最初这几天对我很严厉,后来却好起来了,不过给我读的书渐渐加多,对课也渐渐地加上了字去,从三言到五言,终于到七言。
三味书屋后面也有一个园,虽然小,但在那里也可以爬上花坛去折腊梅花,在地上或桂花树上寻蝉蜕。最好的工作是捉了苍蝇喂蚂蚁,静悄悄地没有声音。然而同窗们到园里的太多,太久,可就不行了,先生在书房里便大叫起来:——
“人都到哪里去了!”
人们便一个一个陆续走回去,一同回去,也不行的。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普通总不过瞪几眼,大声道:
“读书!”
于是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书,真是人声鼎沸。有念“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的,有念“笑人齿缺曰狗窦大开”的,有念“上下潜龙勿用”的,有念“厥土下上上错厥贡苞茅橘柚”的……。先生自己也念书。后来,我们的声音便低下去,静下去了,只有他还大声朗读着:——
“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坐皆惊呢;金叵罗,颠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
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
先生读书入神的时候,于我们是很相宜的。有几个便用纸糊的盔甲套在指甲上做戏。我是画画儿,用一种叫作“荆川纸”的。蒙在小说的绣像上一个个描下来,像习字时候的影写一样。读的书多起来,画的画也多起来;书没有读成,画的成绩却不少了,最成片段的是《荡寇志》和《西游记》的绣像,都有一大本。后来,因为要钱用,卖给一个有钱的同窗了。他的父亲是开锡箔店的;听说现在自己已经做了店主,而且快要升到绅士的地位了。这东西早已没有了罢。
《早》 教案范文 篇15
学习目标:
1、正确地朗读课文,学会生字新词,并能理解重点词语。理解课文内容,并能试背描写梅花的句子。
2、通过阅读、考虑,能联系上下文说说作者为什么要写梅花,能按顺序对照插图介绍三味书屋的摆设。
3、在阅读中感受鲁迅先生那种“为革命时时早、事事早,奋斗一生”的伟大精神,树立起珍惜时间的观念。
教学重、难点
找出文中描写梅花的句子,并理解作者写梅花的用意。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初读课文,理清课文脉络。
2.学习课文第一、二两段。
教学准备
三味书屋内陈室的挂图、生字新词卡片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谈论“早”
1、教师板书:早2
、设问:想到什么?
3、揭示课题,齐读
4、设问:最想了解什么?
5、教师归纳小结:为什么要用“早”做课题?“早”有什么来历?含义是什么?
二、初读课文,了解“早”
1、请同学们选择自身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读准生字词的读音,并能联系上下文想想词语的意思,有不懂的做上记号,可以问问同桌,还不能解决的准备提问。
2、指名读文,相机正音。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3、汇报自身读懂的地方,并说说自身读懂了什么?
4、汇报自身在读文过程不懂的地方。
5、师生通过读文、讨论等方式一起解决。
五、指导书生字
1、同学仔细观察田字格中的生字后,指名板演。
2、引导评价,适当范写。
3、同学用钢笔描红、临写,教师巡视指导。
六、作业
1.誊写生字词
2.练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继续学习课文第二段。
2.着重理解作者写梅花的用意,以及鲁迅先生事事早,时时早的精神。
教学准备
投影文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二、选读课文,感悟“早”
1、在这篇课文中,你最喜欢哪节?有感情地读一读,说说你为什么喜欢这一节?
2、指名读同学自身选定的小节,感情朗读汇报,并说说喜欢的原因。(同学一般都是选择第五节和最后一节,重点指导同学朗读)
四、精读课文,品悟“早”
1、课文哪几节与“早”有关?(5~8小节)
2、精读5~8小节,课文一共写了哪几种“早”?
3、品评两种“早”的异同。请同学们任选一种“早”进行批注式阅读,如“你读懂了什么?”或者“这一节主要写了什么?”等。可在文章的旁边写下自身的感想、发现等,准备汇报。
4、根据同学汇报的顺序,引导同学深入体会:
A、同学汇报第五节的内容:
a、这一节主要写了梅花的冰清玉洁的韵致和梅花开花的早。
b、课文写的梅花美吗?理解“冰清玉洁”,能通过你的读使我们感受到吗?
c、自由练读,指名读,范读、齐读。
d、这么美的文字,你愿意记在自身的心里吗?
e、课文为什么要写梅花的“冰清玉洁”和开花时的早?
B、同学汇报第六节:
a、这一节主要写了鲁迅书桌上“早”的来历。
b、说说自身读完后有什么样的感受?
c、指导朗读最后一句话。
d、你觉得这个“早”字与写梅花有联系吗?
e、交流、讨论。
f、师生经过交流、讨论,达成以下共识:一借梅花的冰清玉洁来形容鲁迅的品德高尚;
二借梅花的开花早说明鲁迅为了革命事业时时走在时间的前面,奋斗了一生。
五、联系实际,深化“早”
1、师小结过渡,并引读最后一节。
2、 “东风第一枝”指的是什么?
3、学到这儿,你最想说什么?
六、图文对照,联系“早”
1、再读课文,了解写作的顺序。
闻到清香——了解清香来源——梅花的特点——想到书桌上“早”——要珍惜时间,学做梅花2、图文对照,了解三味书屋的方位。
3、自由练说,指名说。
4、试对教室练说。
七、总结课文,升华“早”作者由蜡梅的清香纯洁引出鲁迅书桌上“早”的来历,进而彰显鲁迅“时时早,事事早,奋斗一生”的人格品质,希望同学们也能像鲁迅先生那样,勇做“东风第一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