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学反思 篇1
早教学反思
《早》这课记叙了三味书屋的陈设、后园的梅花和鲁迅书桌上的“早”字的来历,赞扬了鲁迅先生时时早、事事早的精神,暗示人们要珍惜时间。
在《早》第二课时教学中,我把重点梳理为腊梅花的样子和“早”字的来历上。有的学生提出了很有价值的问题:为什么写腊梅花,与“早”字的来历有什么联系?看来,学生越来越会提问了。
在教学中,我抓引导学生找出描写蜡梅花的句子:“那花白里透黄,黄里透绿,花瓣润泽透明,像琥珀或玉石雕成的,很有点冰清玉洁的韵致。”让学生反复诵读欣赏腊梅花不但外在美、色泽美,更重要的是品格美——冰清玉洁,并恰当运用多媒体展示蜡梅花的图片,学生们由此感受蜡梅的美。
二十四番花信风,梅花开得最早,由这个“早”过渡到鲁迅的“早”的故事,感受到鲁迅只有一次迟到以及其中的原因。即使在这样迫不得已的情况下,他又是怎样做的?他的心里在想什么?从中你感受到什么?学生通过想象人物的内心活动,感受到人物从严要求自己,把珍惜时光,把“早”埋在心底这种决心,使梅花的冰清玉洁和鲁迅的高洁品质融为一体。
在迁移拓展训练中,可以根据图上的“三味书屋”的摆设让学生按方位顺序说说二十四番花信风的知识;有关“第一”的雅称;鲁迅珍惜时间的故事。还可以收集鲁迅的资料,制作名人卡,阅读《朝花夕拾》,也可以积累一些有关珍惜时光的成语、古诗、名人名言等。
《早》教后反思
《早》一文作者在文中有很大篇幅写腊梅花。写腊梅花开得早,是二十四番花信风。由腊梅花的开得早,自然过渡到鲁迅的“早”的故事,从而教育学生要向鲁迅那样,时时早,事事早,奋斗一生。
在教学中,我抓住了描写腊梅花的句子:“那花白里透黄,黄里透绿,花瓣润泽透明,像琥珀或玉石雕成的,很有点冰清玉洁的韵致。”让学生反复诵读欣赏腊梅花不但外在美、色泽美,更重要的是品格美——冰清玉洁。再由腊梅花的开得早引出鲁迅的刻在书桌上的“早”字的故事,借花喻人,使腊梅花的冰清玉洁和鲁迅的高洁品质融为一体。
另外,我在教学中让学生把课堂之前自己搜集有关鲁迅的人物简介和鲁迅的一篇作品《藤也先生》,让学生来说说鲁迅弃医从文的原因是什么,从而进一步突出鲁迅的高洁品质。让鲁迅的高洁品质刻在学生的心坎上,鞭策他们以后做人。
同时让学生结合课文插图对三味书屋的陈设进行分析,随堂要学生选择一处熟悉的处所,仿照这一段的写法的小练笔。
从“爱护公物”说开去
《早》(苏教版小语第十二册)一文中有一段关于鲁迅小时候在书桌上刻了一个“早”的故事。有经验的语文老师在教学这一课时总会给学生打上一支“预防针”——教育学生要爱护公物,不要在课桌上刻上“早”。有的甚至先给学生一个下马威:如果发现有人在课桌上刻字,就要让他公开检讨,并处以罚款,因为破坏公物要赔偿。如果哪位老师忽略了这一点,后果将不堪设想。即使这样,也还有一些胆大妄为者“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只不过不是刻字,而是用毛笔醮着油漆在课桌上写,当你批评他时,他还据理力争,振振有词——我没有刻字,只是写字,并没有破坏公物。让你哭笑不得,笔者深有体会。可是,当你静下心来仔细一想,其实孩子们也是非常可爱的:一代文豪鲁迅先生从小就勤奋好学,具有梅花的精神,而且“时时早,事事早,奋斗了一生。”学生们崇拜伟人,学习伟人,这一点不是难能可贵的吗?
那么,怎样才能处理好“学习伟人”与“爱护公物”这一对矛盾呢?
大禹治水的故事都听说过吧。传说在古时候,黄河流域经常洪水泛滥,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巨大的灾难。于是尧就命令禹的父亲鲧去治水。鲧采取了“堵”的方法——水来土掩,造堤筑坝。结果洪水冲塌了堤坝,水灾反而闹得更凶了。虽然鲧花了九年的功夫去治水,但是终究没有驯服这匹桀骜不驯的野马。鲧也因治水无功而被斩首。后来,舜又命令鲧的儿子禹去治水。禹在总结父亲治水失败的基础上采取了“疏”的方法——开渠排水,疏通河道。经过十三年的不懈努力,他终于把洪水引到大海里去了。这样洪水被治服了,禹也因为治水有功而被人们推选为国王。
“堵”可能事与愿违,“疏”也许天随人愿。上述的难题如果也采取“疏”的办法,或许就会迎刃而解。我们不妨这样来教育学生:“同学们,大家学习鲁迅先生‘时时早,事事早’的精神是可贵的,但是我们学习的是伟人的精神品质,而不是他们的小枝小节的行为,我们应该把鲁迅先生的这种精神深深地刻在心里,体现在我们的一言一行上,让我们以自己最出色的表现来向鲁迅先生证明,我们是最棒的。”在此基础上,再开展诸如“梅花奖”、“鲁迅奖”等活动,评选具有“早”字精神的学生,以此来激励学生把“早”落实到实处。
由“早”字现象我又想到了“到此一游”现象。“行万里路读万新面卷书”,旅游是一项令人心驰神往的活动,但是,不少人,特别是青少年在欣赏风景名胜时,总好留下点什么。“到此一游”这样的字迹、刻迹到处都是,不仅破坏了文物古迹,而且也使景点的观赏价值大大逊色,影响美观。所以,每个旅游景点都会有这样的警示标语:“请爱护文物”、“禁止乱涂乱画,违者罚款十元。”等等。虽然管理者加大了处罚力度和监管力度,但是也还有不少胆大妄为者甘愿冒着“生命危险”“毅然”留下自己的“杰作”。其实,仔细一想,在旅游景点留下自己的签名也是一件挺有诗意的事情。摩崖石刻是不少名山大川的著名景点,当人们欣赏着历代文人墨客遗留下的书法作品、不朽的诗篇的时候,人们总会沉浸于历史的沧桑和艺术的魅力的无限遐想之中,又有谁会站出来批评他们破坏自然景物呢?试想,当无数游客知道自己的姓名,甚至还从签名的字迹中猜想自己是一个怎样的人。这一切是多么的富有诗意啊!
管理者如果从游客的角度出发,改变一下管理方式,变“堵”为“疏”,或许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在一些景点旁边专门砌上一面墙,上面写着:“万人墙”、“朋友,您正在创造着历史”等之类的标语,为游客提供创作的天地。游客可以在这面墙壁上信手涂鸦,可以精雕细刻,可以写下游览时的内心感受,可以即兴作诗……这样一来,不仅避免了破坏文物,又教育了游客,还满足了游客的心理需求,甚至不久以后还成为了不是风景的风景,岂不是一举多得?
早教学反思 篇2
《早》教学反思
《早》是一篇以物喻人的散文,文中借梅花"开得早",赞美了鲁迅"时时早,事事早"的精神,教育人们要学习这种品质,做"东风第一枝".
备课时,我首先考虑到,既是"以物喻人",那么只有让学生体悟到"物(梅花)"与"人(鲁迅)"之间的相同之处,才可能真正读懂课文.全文主要写的就是梅花的早开与鲁迅在书桌上刻了"早"字两件事.如何让学生自发的去挖掘这两者的间的内在联系呢
当学生充分读熟课文,理清脉络之后,我抛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作者先是写梅花,后又笔锋一转谈及鲁迅,这两者有联系吗 作者又是怎样将这两者联系起来的呢 学生仔细阅读课文,很快发现了其中的联系,那便是一个"早"字,并读懂了,在两段落中"早啊!"一句为过度,上承梅花之早,下启鲁迅之早.
仅仅是找找过度句吗 仅仅是"早"之相同吗 我不满足!梅花的品格之高洁,鲁迅的品德之高尚,我又该如何让学生们体会到呢
对于梅花的高洁,学生们颇有体味,然而,鲁迅在文学界的盛名,他们却并不了解,对鲁迅关注民族事业,弃医从文的一生,他们也是知之甚少.课堂上,尽管我慷慨激昂,学生却是无动于衷,正在我黔驴技穷之际,曾经文选课上的一个残缺记忆跳入我脑海.那是关于一个"铁屋子"的讨论,我记不起具体的文字,大意却能复述,于是我让同学们做了个选择题:假使有一座密不透风,坚不可摧的铁屋子,一群人正在里头酣睡,不久,他们将在睡梦中窒息而死.这时,一个人醒来了,他面临两种选择,一是保持沉默,让其他人就这么不知不觉地死去,二是喊醒他们,做死前的抗挣,当然,希望是极其渺茫的,也许他们饱受了垂死的痛苦,最后却是无谓的徒劳.你以为鲁迅会作何选择呢
学生据此展开了争辩,通过我的从旁引导,问题越辩越明,鲁迅宁愿"四处碰壁"也要奋力"呐喊"的高大形象渐渐清晰起来.这时,我又追问:梅花与鲁迅,难道只是个"早"字的相同吗
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激情昂扬,回答精彩纷呈:
生:梅花敢于迎风傲雪,鲁迅敢于同反动派做斗争,他们都是顽强的.
生:梅花盛开预示着春天的到来,鲁迅为民族的解放事业作出了贡献,他们都是"光明的使者".
……
教学过程中,使学生能最大程度地发挥他们潜能,学习知识,理解文本,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这不正是对教师职业最有效的诠释吗
《早》教学反思
摘要:本文从三个方面进行论述:1、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教育;2、在语文教学中提高德育;3、以物喻人,做“东风第一枝”。
关键词:美育教育 德育教育 时时早 事事早 以物喻人 东风第一枝
《早》是小学语文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的一篇讲读课文,是一篇以物喻人的散文,以前课题为《三味书屋》,作者吴伯箫。本文很贴切农村孩子的生活实际,教育意义也十分深远,我对于本课的教学,感受颇深。
文中的主人公——鲁迅,学生对他的了解要么是他的一些作品,要么是他的某些名言,而本文则带学生走进他的童年,和同学们一样求知的童年,进一步去了解小时候的鲁迅。在本文的教学中,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入手。
一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教育。
在作者的整个访问过程中,随着地点的不断转换,观察点的不断转移,学生理解起来很抽象。于是我让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找出有关地点转换的词语,绘一幅行走线路图,其中三味书屋陈设的叙述,结合方位词在课文的擦图上标出方位,用序号标出所写物件的先后顺序。在学生们的努力下,课堂教学中,学生所作的图及所标顺序虽然不尽人意,也有弄错方位的,但是大体是合理的。在进一步的教学探讨中,我加以简笔画板书,学生很快就理清了行走路线和观察顺序。在找鲁迅的书桌时,有少部分同学找错了,我以寿镜吾先生的座位为中心稍加点拨,东南西北一标出来,同学们就都找到了,即擦图左上角那张。随着教学的深入,梅花随之出现。在梅花的分析学习后,学生对梅花有了更深的认知,也深深地爱上了它。我让学生欣赏了一些梅花的图画后,让学生也画一画梅花,结果效果超出我想象的好。就这样,学生们的审美能力得以提高的同时,也让他们得以作画练习,使学生在轻松学文的同时,美育也得以应用。
二、 在语文教学中实施德育教育。
“岁寒三友”学生都熟悉,梅花从古到今都被世人所喜爱,它以颜色美、形态美、品格美令我们敬佩。在二十四番花信风中,一侯就是梅花,它开得最早,不惧严寒,独自争春,首先就让学生在了解梅花的基础上学习并具有梅花一样的品格。紧接着进入鲁迅书桌上刻的“早”子的来历的学习。小时候的鲁迅,一次特殊的迟到,在先生的教育下,他决心从此要早到,并时时早,事事早。学生们从鲁迅身上就受到了潜移默化的教育,成长在幸福的今天,也争做时时早,事事早,用功读书。可是,却不能随意在课桌,墙壁,树木等上面刻字,要爱护公物,爱护环境,要做一个文明的小学生。特别是鲁迅父亲病重,小小年纪,在用功念书的同时,他又是帮家务,又是当东西,又是抓药,很累,很懂事。学生们讨论后,也要做一个体贴父母,尊敬长辈,热爱劳动的好孩子。
三 、以物喻人,争做“东风第一枝”。
在分析文中的物“梅花”与人“鲁迅”的相同之处时,以梅花“开得早”来赞美鲁迅的“时时早、事事早”的精神,教育学生们要像鲁迅一样,要像梅花一样做“东风第一枝”。不仅如此,梅花和鲁迅难道只是“早”子相同吗?进一步的探讨后,得出梅花敢于迎风傲雪,鲁迅敢于同反动派作斗争,他们都是顽强的;梅花的盛开预示着春天的到来,鲁迅为民族的解放事业奉献了毕生精力,他们都是“光明的使者”。回到课堂来,学生们应该怎么做呢?讨论后,得出在学校做一名好学生,在家里做一个好孩子,努力学习,学好知识和本领,长大了去建设祖国,建设家乡,把爱回报给社会。
我们校长说过:“一课即使不能几得,一得也足也。”是啊,积沙成塔、集腋成裘。在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教有法,但教无定法。在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们都各显神通,妙招无穷。对于农村教育,还很原始,但是我们要尽量地运用好现有的教育资源,最大力度地培养祖国的花朵,今天的小树,明天的栋梁,让孩子们健康活泼地成长。这就是我们一名教育者的天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