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2022-12-24

《早》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篇1

  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小学    学科:高年级语文

  2.课时:1课时

  3.学生课前准备:

  ①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②理解词语的意思

  ③学生根据同步导学进行预习

  教学课题:《早》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早》是一篇优美的游记。作者从游览的三味书屋时的所见、所闻、所感,联想到鲁迅先生桌上“早”字的来历,借以教育人们要珍惜时间,学习鲁迅先生时时早、事事早的精神。

  教学方法:以读代讲  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直接导入,畅谈收获

  1、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些什么?(师适时板书:三味书屋的陈设、蜡梅花、“早”字的来历)

  [设计意图:上课伊始,让学生畅谈上节课的学习收获,旨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在交流中历练语言表达能力,树立自主学习的信心。]

  二、自读课文,感悟语言

  1、快速浏览课文,蒙胧中你对文章哪部分内容最感兴趣,为什么?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屏示自读提示:自由朗读课文,读你最感兴趣的部分,选择自己最喜欢的读书方式,可以高声朗读,可以默读,也可以和小伙伴一起读……

  [设计意图:巴士卡里雅曾说:“只有自由,才能学到知识。”让学生自由选择学习内容,自由选择学习方法,是对学生阅读个性的尊重,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是真正意义上的阅读的主人,创造的活力才有可能在学生身上迸发。]

  三、自主交流,加深体验

  交流的过程完全尊重学生的阅读个性,教师跟着学生走,还学生自主的天空,帮助学生冲破思维的束缚,让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已见,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设计意图:个性是一切创造活动的生命,每一个有阅读习惯的人都有自己的个性。在交流的过程中为学生创设个性化的氛围,让学生以无拘无束的心态研读课文,充分表达自己充满个性色彩的阅读感受,努力使课堂成为表达与交流的乐园。课堂是动态的,学生行为无法预料,笔者只能针对课文的主要内容作如下大胆的预设。]

  1、评读醉“清香”

  (1)激情导读:同学们,作者还没进门就已经闻到了纯净疏淡的清香,可见,这“清香”诱人啊!我们读文章就是要把作者的感情读出来,把自己的感情读进去,谁能把这股“清香”读出来?

  (2)学生自由练读。

  (3)指名读,读后评价。

  (4)赛读。

  [设计意图:“评价”将竞争机制引入了课堂,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读书的积极性。但“评价”的同时也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教师需注意引导,力避“找缺点”、“挑毛病”的一边倒倾向,逐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评价观。被评价的孩子往往一下子会成为“众矢之的”,需为其创造“反扑”的机会,保护其自尊心,树立其自信心。]

  2、导说游“书屋”

  (1)师:想到三味书屋去看看吗?

  (2)课件展示三味书屋(凸显三味书屋方位的变换,教师配以生动的解说词。)

  (3)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预设:①让学生明白作者是按方位顺序向我们介绍三味书屋的;②引导探究:学生们为什么冲着古树底下的梅花鹿行礼?从这段文字中你还能感受到什么?)

  (4)对照屏幕练说三味书屋的陈设。

  (5)指名说说三味书屋的陈设。

  [设计意图:给学生提供生动活泼的语言实践的情境,学生将书本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体现了语文课程的实践性。]

  3、设境赏“梅花”

  (生读书后)

  (1)你感受到什么?

  (2)想到三味书屋的后园去看看那冰清玉洁的梅花吗?谁能把这段文字读好,老师就和谁去看梅花。

  (3)生练读后,指读。

  [设计意图:“谁读得好,老师就和谁去看梅花。”自然巧妙地调动了学生的朗读兴趣。]

  (4)课件展示梅花图片,配以优美的音乐,最后图片淡化,出示课文关于梅花的描写。

  (5)我们再来读读这段话,看看你又有什么新的感受?

  [设计意图:这段情境创设既体现了教材特点,突破了教材难点,从而促进儿童知识的、能力的、智力的、情感的尽可能大的发展。]

  4、品析悟“来历”。

  品析“那年鲁迅的父亲生了病……天天奔走于当铺和药铺之间。”

  (1)你读懂了什么?

  (2)探究“天天奔走于当铺和药铺之间”的含义。

  (3)激情:十一、二岁的鲁迅一面读书,一面还要挑起家庭的重担,多么不容易啊!自由练读,体会少年鲁迅生活的艰辛。

  品析:“鲁迅听了没有说什么,……而且时时早,事事早,奋斗了一生。”

  (1)自读感悟。

  (2)师范读,说说你听出了什么?

  (3)指名朗读,听了你的朗读,我仿佛想起了——

  (预设:想起鲁迅珍惜时间的名言以及鲁迅珍惜时间的故事。)

  (4)屏示鲁迅珍惜时间的名言,丰富学生的积累。

  [设计意图: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提出要“重感悟”、“重积累”,这一环节,强化了学生在读中悟,在悟中读,读出文章的意境,并联系鲁迅的生平,加深学生体验,将课外积累和课内阅读巧妙地揉和在一起。]

  (四)总结升华,延伸主题

  1、齐读最后一节,谈感受。

  2、探究板书,整体把握。

  (1)屏示梅花图片,配以音乐。

  师:这梅花虽不如牡丹的婀娜多姿,也不如月季的绚丽芬芳,但它却是人们最喜爱的花,不仅仅因为它开得最早,预示着春天的到来,更重要的是它是最有气魄、最有品格、最有骨气的花。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就愈挺拔,愈神气。千百年来,中华民族涌现出许多具有梅花品格的人,他们在恶势力面前从不低头折节,鲁迅就是其中的一个。

  (2)同学们,看了梅花图,听了老师的介绍,再看看板书,你发现了什么?

  [设计意图:课文最后一节和教师板书惟妙惟肖地将文章各部分内容整合在一起,用心感悟,学生不难发现“早”、“三味书屋”、“蜡梅花”三者之间的联系以及作者写梅花的用意,同时还能感受到这篇游记的独到之处和教师板书的匠心独运。]

  3、激情拓展,布置作业。

  (1)师激情:鲁迅的一生是奋斗的一生,也是战斗的一生,鲁迅用笔和黑暗势力作出了不屈不挠的斗争,写下许多壮丽的诗篇。

  (2)屏示并齐读。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自题小像》

  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惯于长夜过春时》

  (3)师:就是这样一位愿意用自己的鲜血唤醒全民族觉醒的鲁迅于1936年10月19日凌晨5时25分与世长辞了。四年以后,在延安窑洞里,伟大领袖毛主席在昏暗的油灯下这样写道:“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的身上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半封建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

  同学们,课文我们读完了,但我们对鲁迅的认识并没有结束,课后请同学们认真研读鲁迅的作品和生平事迹,走进鲁迅的精神世界。

  板书设计:

  三味书屋

  3、早        腊梅花

  “早”字的来历

  教学反思

  这一教学设计突显了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为学生营造了自主读书、自主感悟、自主交流的情绪化的“场”。教师真正把学习的自由还给学生,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把学习的空间还给学生,把学习的欢乐还给学生,学生必能主动地、专注地读自己最感兴趣的部分,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阅读实践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的熏陶,享受审美的乐趣。从而,实现了学生、文本、教师三者之间的平等对话和真诚交流,体现了《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的意旨。

  雄鹰翱翔于蓝天,骏马驰骋于原野。给学生广阔的天地,还孩子自主的空间,学生必能无拘无束地徜徉在文章的意蕴之中,尽管孩子的感悟是零散的,需要老师帮助梳理和整合,尽管孩子的体会是粗浅的,需要老师精心点拨和指导,但那是孩子们真切的体验和实在的感受,饱含着创新的火花和智慧的灵光,言语之间写满了孩子的个性。顺之孩子的天性,学生必然心胸坦荡、思维开阔,创造的活力不断迸发,进而轻松发展,在宽松、自主的环境中张扬个性、放飞潜能。我们必定会欣喜地看到学生兴致勃勃地读、热情洋溢地说、生动活泼地交流,这不正是我们所追求的理想的教学境界吗?

《早》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篇2

  教学目标:

  1学习第5——8自然段,了解早字的来历学习鲁迅时时早,事事早的精神;

  2 知道作者写梅花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早》这篇课文。

  板书:早

  2、能说说这篇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吗?

  3听了同学们的回答,老师有个疑问,既然课文写的是游记,为何以“早”为题?

  可以快速浏览课文,从文中找答案。

  看来,这个早字和梅花有关,和鲁迅有关。板书:梅花 鲁迅

  二、1、就让我们,跟随作者脚步,循着花香迈进后园,去观赏园中的美景吧。

  请同学们轻声读第五小节,一边读一边想像园中的美丽景色。

  2、检查自读情况。(刚才我发现**同学读得最认真,你愿意来读读这一段吗?还有谁能和他读得一样棒?再指名读)

  3、大家已经把课文读了三遍,相信大家脑海中也一定绽放着一树的梅花。你能谈谈梅花给你留下的印象吗?(可以是一个字、也可以是一个词、一句话。)

  开得盛 从哪些词语感受到 能通过朗读把你的这种感受读出来吗?

  冰清玉洁的韵致(若学生答美。则追问:这种美可以用哪些词语来形容?)

  冰清玉洁是一种怎样的美?你能通过朗读把这种美表达出来吗?

  4、同学们很会读书,能把你们的感受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和听课的老师一起分享吗?

  5、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一段,好吗?

  6、这么美的语言不背下来有点可惜,我们来个背诵比赛,看谁最先把这段话背下来。

  7、检测:先请一落后生,能不能背?老师帮助你(出示投影)敢不敢背,背出来大家给他掌声。

  再请一优生。能背吗,增加点难度。老师关掉投影。能背也给掌声。

  8、梅花除了开得盛、有冰清玉洁的韵致,还有哪些特点?早

  9出示: “梅飘香而送暖----最早”。

  二十四番花信风什么意思?

  "     出示投影

  古代认为应花期而来的风。风好似花绽放的信号,故称花信风。小寒到谷雨共八个节气,一百二十日,每五日为一候,共二十四候,每候应一种花信,共二十四番花信风。梅花风最早,所以说“二十四番花信风,一候是梅花,开得最早。”

  当第一候的东风吹来的时候传递的是什么花绽放的信号。对!是被誉为东风第一枝的梅花

  板书:开得早

  10、“万花敢向雪中出,一树独先天下春”比起梅花冰清玉洁的韵致,梅花不畏严寒,早早开放的勇气和精神更值得我们敬仰和赞叹。

  一起来赞一赞。齐读。

  梅飘香而送暖,梅花开的时候,正预示着春天的到来。二十四番花信风,一候是梅花,开得最早。

  三、1、梅开得早。鲁迅也早啊。请同学们默读6——8小节,看看课文是怎样写鲁迅书桌上早字的来历的。一边读一边画出感动你的词句,在旁边写上你的感悟。

  2、谁能把你们的学习成果向大家汇报一下。

  预设

  (1)鲁迅一边要上书塾,一边要帮家务,天天要奔走于当铺之间。从中体会到什么?

  奔走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奔走?

  鲁迅听了没有说什么,默默地回到座位上。他在书桌上轻轻刻了一个小小的:“早”。

  (1)没说什么 对自己要求严格有原因却没有辩解。通过对课文中的词语进行品味,也能领悟人物性格。还有谁来品品这段话,谈谈你的看法。

  (2)默默的 再也 轻轻地

  (3)把早字刻在桌上

  3谁来做一做小鲁迅?

  指名读   师:以后要早到!--生: 鲁迅听了没有说什么

  ----(默默地  轻轻地  要有感情)

  4、一个小小的早字,代表的是一个信念,一种精神,一生的奋斗目标。

  这种信念这种精神在他心中深深地扎下了根。我们可以从他的名言中找到例证。

  投影:名言

  5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读从那以后——从那以后,鲁迅时时早,事事早,奋斗了一生。

  板书:战斗一生   

  为什么老师写战斗一生呢?因位鲁迅是新文化运动的先驱,他永远走在战斗的前列,用他的一枝笔,揭露了社会的黑暗,唤醒了民众。所以说他---引读”时时早,事事早,战斗了一生.”

  四、这篇课文主要赞美鲁迅时时早,事事早的精神,为什么还要花大量的笔墨来写梅花呢?

  你能说说鲁迅与梅花的相似之处吗?

  (1)他们都早, 不畏严寒;梅花凌寒独放

  鲁迅面对敌人,面对黑暗的社会毫不畏惧敢为人先,他们都敢做东风第一枝.

  (板书:不畏严寒

  不畏艰险 东风第一枝)

  像这种以梅花来烘托人物的方法我们叫它

  板书:以物喻人

  五、学习鲁迅学习梅花

  学到这,文章快结束了,我们也该离开三味书屋了。(音乐:秋日思语)一阵微风送来梅花的缕缕清香,纯净疏淡,经久难忘。让我们把“早”字记在心中,学习鲁迅不畏艰险,敢为人先,时时早,事事早的精神,珍惜时间,珍惜青春,把握今天,好好学习----

  出示齐读最后一段。

  六、作业

  1、像鲁迅一样写几个字作为座佑铭,刻在心上奋斗一生。

  老师刻的是:责任,你呢?

  板书设计:

  梅花   冰清玉洁 

  不畏严寒  开得早

  13早                               东风第一枝

  鲁迅    时时早  事事早

  不畏艰险战斗一生 

《早》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篇3

  教学流程

  一、发现话题

  出示图片:

  同学们,请看屏幕,知道他是谁吗?说说你对他的了解。

  是的,鲁迅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他毕生追求真理,英勇战斗。对敌人,他横眉冷对;对人民,他满腔热忱。他曾经说过这样的话:“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关于鲁迅的文章。

  出示:早

  看到这个题目,你想到了什么?你最想知道的又是什么呢?

  同学们,对于读懂这篇文章来说,我们应该关注以下一些问题:第一,《早》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什么?第二,这篇文章是怎么写的?第三,文章为什么要用“早”作为题目?

  现在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来学习著名作家吴伯箫先生写的《早》这篇文章。

  二、通读全文

  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这篇文章,那么,文中的生字你们是不是都认识了呢?那我们一起来读读,好吗?

  出示:酿  朴  墨  寿  哪  默  瓣

  同学们,你们发现了吗?这里有两个生字的读音是一样的,请大家比较一下它们的字形的差异,然后,再拿出钢笔来把这两个字认真地描一描,临一临,细细体会它们写法。

  出示:墨  默

  下面这几个字,字形比较接近,也请你们比较一下它们的差异,然后,给它们组一组词,分辨它们的差异。

  出示:瓣  辩  辨  辫

  出示:匾  砚

  这是两条绿线内的生字,谁来带领大家读一读,注意读准它们的字音。

  课文都读了吧,能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吗?下面请同学们汇报一下自己的读书情况。你们可以选择自己最有把握读好或者给自己感受最深的段落来读。为了能更好地展示你们的读书水平,建议同学们,先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再把课文读一读,以做好充分地准备。好吗?

  读完了课文,我们先来聊一聊第一问题:出示:《早》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什么?

  正如同学们所说的那样,这篇课文是一篇游记,课文是以游踪为序来介绍了三味书屋的。在课文中,我们可以找寻到作者的游览路径:新台门→石桥→三味书屋→后园,空间转换十分自然。课文通过对三味书屋陈设的介绍、蜡梅花的赞美以及鲁迅书桌上“早”字来历的讲述,启迪人们要学习鲁迅“时时早,事事早”的精神,珍惜清晨,珍惜春天,做“东风第一枝”。

  三、精读理解

  1.出示图片:

  同学们,这就是鲁迅小时侯读书的地方——三味书屋。请你们仔细观察,并按一定的顺序介绍一下三味书屋的陈设。

  2.那么,课文是怎样具体介绍三味书屋的陈设的呢?就让我们跟着吴伯箫爷爷一起走进三味书屋。请大家默读课文的第2、3、4三个自然段,用笔画出有关描写三味书屋陈设的语句。

  3.通过阅读,你们发现课文的是以什么顺序来介绍三味书屋的呢?作者在介绍三味书屋的陈设的时候,还写了什么?

  同学们,作者对三味书屋的描绘是本文的重点之一,为我们展示了一则有顺序、有条理地介绍建筑房舍内陈设的绝佳范例。从刚才的交流中,同学们已经弄明白了课文的第三自然段是以方位为顺序来介绍三味书屋的。文中表示方位的词语依次是:南墙上→东北正中→画前面→东北角上。每个方位的陈设介绍得也非常清楚明白。

  南墙上:南墙上有一个小洞,里边有小匾,上题“停云小憩”。

  东北正中:挂一幅画。

  画前面:正中是先生的座位,朴素的八仙桌,高背的椅子,桌子上整齐地放着笔墨纸砚和一把不常使用的戒尺。

  东北角上:鲁迅用过的一张书桌。

  作者在介绍三味书屋的陈设的时候,还写出了自己的感受和联想。

  下面请同学们,再读读课文的这一部分,想一想,你觉得这一部分与课题“早”有什么联系?

  其实,三味书屋是鲁迅接受启蒙教育的地方,从这里让我们可以感受到鲁迅从小就接受了良好的启蒙教育。这就为我们揭示文章题目“早”的第一层内涵:那就是鲁迅接受启蒙教育之早。

  同学们,你们发现了吗,这一部分作者还点示了自己所闻到的清香,并写出了由此引发的联想,很自然地过渡到下文,使上下文巧妙地勾连了起来。

《早》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篇4

  佚名

  一、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结合课文内容说出作者写梅花的用意。

  3.通过课文语言材料,体会并学习鲁迅先生时时早、事事早的精神。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具准备 挂图、投影片

  三、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揭示课题

  1、今天老师带领同学们去浙江绍兴访问鲁迅先生早年求学的地方——三味书屋。在三味书屋的东北角上有一张鲁迅先生曾经用过的书桌,在书桌上鲁迅曾刻了一个字“早”你们想知道这个“早”字的来历吗?

  2.板书课题:13 早

  二、范读课文(听录音)

  听课文录音,提出学习要求:课题“早”指什么?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三、自读课文(自学要求):

  1、读准宇音,认清生字字形,读顺每句话。

  2、画出不懂的词语,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工具书了解它们的意思,仍然不懂的请做上记号。

  四、检查自学效果:

  1、指名读课文,帮助纠正字音和读得不通顺的地方

  引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

  2、了解词语的掌握情况,对学生不懂的词语教师作适当讲解。

  五、指导书生字

  1.学生仔细观察田字格中的生字后,指名板演。

  2.引导评价,适当范写。

  3.学生用钢笔描红、临写,教师巡视指导

  六、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练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

  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二、精读讲解:

  1、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你知道了哪些知识?还想知道哪些知识?

  2、小组讨论交流。

  3、全班交流:

  (1)三味书屋的陈设(第三自然段):

  ①按方位顺序介绍三味书屋:

  南墙上----匾

  东面正中----画

  画前面----先生座位

  四面----学生书桌

  东北角上----鲁迅用过的一张书桌

  ②出示三味书屋的挂图,请学生说说三味书屋的陈设。

  ③当你看到鲁迅先生用过的书桌时会想到什么呢?而作者看到鲁迅先生用过的书桌又想到了什么?

  (2)鲁迅在桌上刻“早”的原因(第6、7自然段)

  ①自由读

  ②思考:

  鲁迅迟到的原因是什么?

  鲁迅后来迟到过吗?为什么?

  (3)描写梅花的句子(第五自然段)

  出示:迈进后园,蜡梅开得正盛,几乎满树都是花。那花白里透黄,黄里透绿,花瓣润泽透明,像琥珀或玉石雕成的,很有点冰清玉洁的韵致。梅飘香而送暖,梅花开的时候,正预示着春天的到来。二十四番花信风,一候是梅花,开得最早。

  a.自由读,想想你从中读懂了什么?

  b.指名说

  c.理解“润泽透明”、“冰清玉洁”、“韵致”等词的意思。

  d.腊梅花美在哪儿?

  e.指导朗读这段话。

  f.作者为什么要写梅花呢?

  三.朗读全文

  四.总结课文

  学了这篇课文后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 :

  1.朗读课文。

  2.按方位顺序,写一段话介绍你的教室或房间。

《早》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篇5

  教学目标 1.学习第5-8自然段,了解“早”字的来历学习鲁迅时时早,事事早的精神。

  2.通过阅读、思考,能联系上下文说说作者为什么要写梅花。

  3.在阅读中感受鲁迅先生那种“为革命时时早、事事早,奋斗一生”的伟大精神,树立起珍惜时间的观念。

  教学重点:学习第5-8自然段,了解“早”字的来历学习鲁迅时时早,事事早的精神。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体味梅花与鲁迅的联系。

  教学资源 相关资料:鲁迅的生平介绍、鲁迅名言

  学生经验:有赏梅的经历,对鲁迅的作品比较陌生。

  教学准备:小黑板、挂图

  预习设计 1. 搜集珍惜时间的名言三组。

  2..查阅相关资料了解鲁迅先生。例如作家卡片及配套的《补充读本》。

  3.在阅读时找出描写鲁迅“事事早,时时早“的行为的句子。

  一 、导入 :

  1.同学们,老师今天带来一张美妙的图片,看——出示一幅梅花图:你由这幅图想到了什么?谁来说说?

  2.看来,美妙的东西总会让人产生美妙的联想,难怪面对梅花,诗人们能写出那么多的优美诗句。其实生活之中,我们也随处可以见到它美丽的身影。三味书屋的后院里,就种着梅花,我们来欣赏。

  二、学习第五自然段,研读梅花的“早”

  1.出示梅花图,学生欣赏

  2.许多同学都陶醉了,你觉得梅花的什么吸引了你?(板书:梅花)

  3.从图片中同学们就已经感受到了梅花的颜色、形态、精神,下面我们走进课文的语言文字中再来感受梅花。请打开书本,轻声读读第五节,看看梅花的什么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沉下心读读,觉得特别好的词句也可以圈画一下。

  出示:迈进后园,蜡梅开得正盛,几乎满树都是花。那花白里透黄,黄里透绿,花瓣润泽透明,像琥珀或玉石雕成的,很有点冰清玉洁的韵致。梅飘香而送暖,梅花开的时候,正预示着春天的到来。二十四番花信风,一候是梅花,开得最早。

  4.下面我们一起来交流。

  多 、 颜色的美,三种颜色是那样和谐地融成一体。琥珀玉石  这些都是珍贵美好的东西。说明梅花像它们一样珍贵。“冰清玉洁”,冰玉都是清白高洁的象征。

  能读好这句吗?你来试一试。

  韵致

  (1)这个词有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美,张老师也学贾岛推敲了一番,出示:韵,古代是指声音的和谐,后来,指由和谐产生的各种内在美。致在古代是指到达目的地,后来引申为极致,就是到达极点。比如说,精致就是精美到了极点,雅致呢?那韵致呢?

  (2)在我眼里,荷花出污泥而不染 ,是充满韵致的,在你眼里,什么是充满韵致的?菊花:秋菊能傲霜  

  (3)除了花你还能想到什么?比如音乐、绘画作品

  学生回答:a悠扬的歌声,动听的旋律, 能不能说充满韵致?这些处处流淌着音乐的韵致。b中国的汉字也是充满韵致的。那一撇一捺,一横一竖,都方方正正,就像我们堂堂正正的中国人。c能不能说书法作品充满韵致?当然可以,你知道谁的作品吗?

  王曦之的《兰亭序》,那可是天下第一行书啊!字里行间中充满着韵致。

  (4)有人说,画的韵致就是画外有音,音乐的韵致是乐外有画。那你们觉得文中腊梅的韵致又是什么?请同学们先轻声读读这节想想,再和前后桌讨论讨论。

  (5)梅花的韵致在于它——旺盛的生命力;在于它——和谐的颜色;在于它——冰清玉洁;在于它——香气袭人;在于它——开得早,预示春天的到来。

  (6)这些都是梅花的韵致,那你觉得它最独特的韵致是什么?(板:早)从哪里体会到的?出示:梅飘香而送暖,梅花开的时候,正预示着春天的到来。二十四番花信风,一候是梅花,开得最早。

  指名读。

  指导:联系上下文我们知道作者是什么时候去三味书屋的?

  (深冬)天气怎样?(酿雪的天气)那么冷,当作者看到梅花却感觉——(暖)你再读:    梅飘香而送暖

  梅花开的时候,春天还没有到来。它在报告春天的到来呢!再读:梅花开的时候,正预示着春天的到来。

  从上节课的学习中我们知道了二十四番花信风,一候是从什么时间计算的?是小寒,是深冬啊!梅花开得早啊!再读:

  二十四番花信风,一候是梅花,开得最早。

  同学们,也许水仙花也是那么清香怡人,也许菊花也是那么冰清玉洁,但谁也没有梅花那份最独特的韵致——早,让我们再读读这两句,感受梅花的最独特的韵致。齐读。

  三、学习“早”字的来历,研读鲁迅的“早”

  1.作者站在三味书屋后院的梅花下,也像同学们一样,品味着梅花最独特的韵致——“早”,他自然而然地想到了——鲁迅

  (板书:鲁迅)

  2.是啊!鲁迅的书桌上就刻着一个“早”字,这个“早”还有一段来历呢!请同学们默读第七自然段,想想鲁迅为什么要刻“早”。

  3.那他为什么会迟到呢?

  出示:鲁迅一面上书塾,一面要帮家务,天天奔走于当铺和药铺之间。

  读读这句,你眼前仿佛看到了什么?(忙碌的身影)

  让我们一起来想象鲁迅每天早晨所做的事情,好吗?

  天才蒙蒙亮,鲁迅就已经早早的起床了,你知道他首先要做什么吗?(找能当的东西)接着呢?(去当铺)再往下,他手里紧握着钱往那里跑?(药铺)药拿到手了,终于可以松口气了吧?(还要回家)回到家总可以歇会儿了吧?(还要上书塾)

  每天早上要做这么多事,能不忙吗?所以是——奔走,而且是——天天。谁来读好这句。

  知道吗?鲁迅有时一个早上还不止一次的跑当铺,有时当到的钱还不够买药,有时当铺的老板还不要他带来的东西,他只得再回家去拿。跑在路上,如果是你,心情会怎样?(着急)会想些什么?(上学要迟到了)

  一起读这句,感受他生活的艰辛。

  4.不过,有一天,鲁迅上学还是迟到了,引读:——素以品行方正……早。

  5.生活的重担虽然压在他瘦弱的肩上,面对老师严厉的话语,他什么也没说,[出示:他在书桌上轻轻地刻了一个小小的字:“早”,心里想:                     

《早》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篇6

  教学过程

  师生问好。

  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早》这篇课文(板书)。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课文写了谁的“早” ?

  生:课文写了梅花开得很早。

  生:还写了鲁迅时时早、事事早。

  师:谁能综合起来说一说?

  生:课文写了梅花的早和鲁迅的早。

  (板书:梅花   鲁迅)

  师:看到“早”“梅花”“鲁迅”你脑中会闪过什么问题?爱因期坦说 过:   在学习上发现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我  国 古人也说过:学贵有疑,看谁能发现最有价值的问题?

  生:课文是怎样写梅花的“早”的?

  师:好,你在读文的时候,特别注意第5小节,看能不能自己解决。

  生:我想知道课文怎样具体写鲁迅早的。

  师:课文的第7小节或许能解答你所思考的问题。

  生: 我想知道“早”“梅花”“鲁迅”这三者有什么联系?

  师:你提出的问题质量高!不过问题的答案老师先不忙告诉你们,相信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会自己找到问题答案的。我们先来看看课文是怎样写梅花“早”的,请同学们自由读第5节。画出你认为写梅花最美的句子,说说这些句子美在哪里。

  生:我画的句子是“那花白里透黄,黄里透绿,花瓣润泽透明,很像琥珀或玉石雕成的,很有点冰清玉洁的韵致。”

  师:那你说说这花美在哪里?

  生:我觉得作者笔下梅花的颜色很美。

  师:你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梅花的颜色很美?

  生:“白里透黄、黄里透绿”“润泽透明”这几个词写出了梅花颜色与众不同。

  师:还有谁也像他一样画了这段话?也来说说你的看法。

  生:我觉得这段话中还写出了梅花的形态很美。

  师:你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梅花的形态美?

  生:从很“像琥珀或玉石雕成的”这句话中我仿佛看到了梅花那高雅的姿态。

  师:除了这句话,你们还画了其他句子吗?

  生:我还画了这句话:“二十四番花信风,一候是梅花,开得最早”,梅花是开得最早的一种花,它具有“早”的精神,它的品质很美。

  师:同学们很会读书,从这些词语与句话中就体会到了作者表达的深层的含义,真了不起!作者将梅花的颜色、外形、品质写得那样美,能通过你的朗读表现它的美吗?老师特意准备了一段音乐给这段话配上,如果谁读得好老师就让他跟着音乐读。赶快练习吧!

  (生练习)

  师:(指名一生读)你觉得他读得怎样?

  生:我觉得“那花白里透黄,黄里透绿,花瓣润泽透明”这一句他读得不够好。梅花的美他没读出来。

  师:那请你来展示一下。(生读)

  师:嗯,你读得真棒!都快赶上老师了!还有谁向他挑战?

  师:听了刚才这几位同学的朗读,你认为谁表现最棒?让他跟着音乐读。

  (生推荐一人跟音乐读)

  师:读得真棒!连老师都听得入迷了!能不能不看书把梅花的美说出来?可以用书上的语言也可以适当加上自己的语言。

  (学生练习)

  师:(指一生说)你觉得他说得怎么样?

  生:他虽然能完整地说下来,但没有感情。

  师:这位同学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了,要加入自己的感情,谁再试一试?

  师:(还请刚才那位同学评价)怎么样,这次满意吗?

  生:满意。

  师:我们再来看看课文又是怎样写鲁迅“早”的。请同学们自由读6—8节,把你感受最深的句子画下来,并在书上空白处做上批注,为什么这些句子给你的感受最深。

  师:(巡视指导)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读书时要边读边思边画边写。可以写你从这个词中看出什么,你从这句话中读懂什么,读了这句话你有什么感受,总之,你怎么想就可以怎么写。

  师:我看到很多同学已经在书上写了自己独到的见解,下面请前后四人组成一个学习小组,相互交流一下你们的感受。

  (小组交流)

  师:同学们讨论得真投入!谁来把你们的学习成果向大家汇报一下?

  生:我画了这样一段话:“鲁讯听了没有说什么,默默地回到座位上。他在书桌上轻轻地刻了一个小小的字‘早’。从那以后,鲁迅上学就再也没有迟到过,而且时时早,事事早,奋斗了一生。”这段话给我的感受很深,可以看出鲁迅对自己要求非常严格。鲁迅早晨迟到是为了给父亲看病,是有原因的,可他听了老师的批评并没有为自己辩解,而是以此激励自己要时时早,事事早。

  师:说得多么到位呀!说明你真正用心读书了!还有谁也像他一样,也画这段话,来谈谈你的看法。

  生:我画出了“默默”、“再也”、“轻轻地”这几个词,这些词语最能看出鲁迅对自己要求严格。

  师:通过品词也能领悟人物的品格。

  生:鲁迅把“早”字刻在了书桌上,实际上是把“早”字刻在了心里,时时鞭策自己,勉励自己,要时时早、事事早。

  师:好一个“早”字刻在心里。你真正走进文中去了。

  师:你还觉得哪段话给你的感受最深?

  生:我觉得这段话给我的感受最深,“是啊,的确要早,要珍惜清晨,要珍惜春天,要学梅花,做‘东风第一枝’”我觉得这句话中的“清晨”、“春天”都是指一生中最美好的时间,我们一定要珍惜。

  师:说得真好!还有谁也画了这段话?说说你的感受。

  生:有句谚语说得好:一年之际在于春,一日之际在于晨。我想我也要像梅花和鲁迅那样珍惜时间。

  师:你还能结合谚语来谈自己的体会,真好!

  生:我还知道“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这句谚语,也是告诫我们要珍惜生命的每一分、每一秒。

  生:想想我以前太贪玩,把保贵的时间都用在玩上了,我真是太不应该了!我以后要向梅花和鲁迅学习,走在时间的前头。

  师:同学们的见解深刻,说得真透彻!那你们能解决自己一开始提出的问题了吧,“早”、“梅花”、“鲁迅”这三者有什么联系?

  生:作者写梅花和鲁迅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早”。

  生:梅花“早”的品质就是鲁迅“早”的品质!

  师:对,这种写法就是“以物喻人”。鲁迅时时早、事事早,你能把这个故事讲下来吗?自由练讲。

  (指名讲故事)

  师:是的,鲁迅就是这样时时早,事事早,奋斗了一生,最后终于成为世界有名的大文豪,一生写了许多优秀的作品,鼓励了一代又一代的青年人,课后请同学们搜集有关鲁迅的故事和他的作品,课外阅读课上交流。

  附板书设计:

  梅花

  早

  鲁迅

《早》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篇7

  《早》教学反思

  《早》是一篇以物喻人的散文,文中借梅花"开得早",赞美了鲁迅"时时早,事事早"的精神,教育人们要学习这种品质,做"东风第一枝".

  备课时,我首先考虑到,既是"以物喻人",那么只有让学生体悟到"物(梅花)"与"人(鲁迅)"之间的相同之处,才可能真正读懂课文.全文主要写的就是梅花的早开与鲁迅在书桌上刻了"早"字两件事.如何让学生自发的去挖掘这两者的间的内在联系呢

  当学生充分读熟课文,理清脉络之后,我抛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作者先是写梅花,后又笔锋一转谈及鲁迅,这两者有联系吗 作者又是怎样将这两者联系起来的呢 学生仔细阅读课文,很快发现了其中的联系,那便是一个"早"字,并读懂了,在两段落中"早啊!"一句为过度,上承梅花之早,下启鲁迅之早.

  仅仅是找找过度句吗 仅仅是"早"之相同吗 我不满足!梅花的品格之高洁,鲁迅的品德之高尚,我又该如何让学生们体会到呢

  对于梅花的高洁,学生们颇有体味,然而,鲁迅在文学界的盛名,他们却并不了解,对鲁迅关注民族事业,弃医从文的一生,他们也是知之甚少.课堂上,尽管我慷慨激昂,学生却是无动于衷,正在我黔驴技穷之际,曾经文选课上的一个残缺记忆跳入我脑海.那是关于一个"铁屋子"的讨论,我记不起具体的文字,大意却能复述,于是我让同学们做了个选择题:假使有一座密不透风,坚不可摧的铁屋子,一群人正在里头酣睡,不久,他们将在睡梦中窒息而死.这时,一个人醒来了,他面临两种选择,一是保持沉默,让其他人就这么不知不觉地死去,二是喊醒他们,做死前的抗挣,当然,希望是极其渺茫的,也许他们饱受了垂死的痛苦,最后却是无谓的徒劳.你以为鲁迅会作何选择呢

  学生据此展开了争辩,通过我的从旁引导,问题越辩越明,鲁迅宁愿"四处碰壁"也要奋力"呐喊"的高大形象渐渐清晰起来.这时,我又追问:梅花与鲁迅,难道只是个"早"字的相同吗

  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激情昂扬,回答精彩纷呈:

  生:梅花敢于迎风傲雪,鲁迅敢于同反动派做斗争,他们都是顽强的.

  生:梅花盛开预示着春天的到来,鲁迅为民族的解放事业作出了贡献,他们都是"光明的使者".

  ……

  教学过程中,使学生能最大程度地发挥他们潜能,学习知识,理解文本,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这不正是对教师职业最有效的诠释吗

  《早》教学反思

  摘要:本文从三个方面进行论述:1、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教育;2、在语文教学中提高德育;3、以物喻人,做“东风第一枝”。

  关键词:美育教育 德育教育 时时早 事事早 以物喻人 东风第一枝

  《早》是小学语文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的一篇讲读课文,是一篇以物喻人的散文,以前课题为《三味书屋》,作者吴伯箫。本文很贴切农村孩子的生活实际,教育意义也十分深远,我对于本课的教学,感受颇深。

  文中的主人公——鲁迅,学生对他的了解要么是他的一些作品,要么是他的某些名言,而本文则带学生走进他的童年,和同学们一样求知的童年,进一步去了解小时候的鲁迅。在本文的教学中,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入手。

  一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教育。

  在作者的整个访问过程中,随着地点的不断转换,观察点的不断转移,学生理解起来很抽象。于是我让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找出有关地点转换的词语,绘一幅行走线路图,其中三味书屋陈设的叙述,结合方位词在课文的擦图上标出方位,用序号标出所写物件的先后顺序。在学生们的努力下,课堂教学中,学生所作的图及所标顺序虽然不尽人意,也有弄错方位的,但是大体是合理的。在进一步的教学探讨中,我加以简笔画板书,学生很快就理清了行走路线和观察顺序。在找鲁迅的书桌时,有少部分同学找错了,我以寿镜吾先生的座位为中心稍加点拨,东南西北一标出来,同学们就都找到了,即擦图左上角那张。随着教学的深入,梅花随之出现。在梅花的分析学习后,学生对梅花有了更深的认知,也深深地爱上了它。我让学生欣赏了一些梅花的图画后,让学生也画一画梅花,结果效果超出我想象的好。就这样,学生们的审美能力得以提高的同时,也让他们得以作画练习,使学生在轻松学文的同时,美育也得以应用。

  二、 在语文教学中实施德育教育。

  “岁寒三友”学生都熟悉,梅花从古到今都被世人所喜爱,它以颜色美、形态美、品格美令我们敬佩。在二十四番花信风中,一侯就是梅花,它开得最早,不惧严寒,独自争春,首先就让学生在了解梅花的基础上学习并具有梅花一样的品格。紧接着进入鲁迅书桌上刻的“早”子的来历的学习。小时候的鲁迅,一次特殊的迟到,在先生的教育下,他决心从此要早到,并时时早,事事早。学生们从鲁迅身上就受到了潜移默化的教育,成长在幸福的今天,也争做时时早,事事早,用功读书。可是,却不能随意在课桌,墙壁,树木等上面刻字,要爱护公物,爱护环境,要做一个文明的小学生。特别是鲁迅父亲病重,小小年纪,在用功念书的同时,他又是帮家务,又是当东西,又是抓药,很累,很懂事。学生们讨论后,也要做一个体贴父母,尊敬长辈,热爱劳动的好孩子。

  三 、以物喻人,争做“东风第一枝”。

  在分析文中的物“梅花”与人“鲁迅”的相同之处时,以梅花“开得早”来赞美鲁迅的“时时早、事事早”的精神,教育学生们要像鲁迅一样,要像梅花一样做“东风第一枝”。不仅如此,梅花和鲁迅难道只是“早”子相同吗?进一步的探讨后,得出梅花敢于迎风傲雪,鲁迅敢于同反动派作斗争,他们都是顽强的;梅花的盛开预示着春天的到来,鲁迅为民族的解放事业奉献了毕生精力,他们都是“光明的使者”。回到课堂来,学生们应该怎么做呢?讨论后,得出在学校做一名好学生,在家里做一个好孩子,努力学习,学好知识和本领,长大了去建设祖国,建设家乡,把爱回报给社会。

  我们校长说过:“一课即使不能几得,一得也足也。”是啊,积沙成塔、集腋成裘。在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教有法,但教无定法。在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们都各显神通,妙招无穷。对于农村教育,还很原始,但是我们要尽量地运用好现有的教育资源,最大力度地培养祖国的花朵,今天的小树,明天的栋梁,让孩子们健康活泼地成长。这就是我们一名教育者的天职。

《早》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篇8

  相关链接

  鲁迅(1881.9.25~1936.10.19)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原名周树人,字豫才,大名樟寿。“鲁迅”是发表《狂人日记》时开始用的笔名。浙江省绍兴人。6岁开始进私塾读诗书经传,一直到17岁,但他喜欢的却是野史杂记。1898年到南京,考入江南水师学堂学习,第二年到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铁路矿务学堂学习,毕业后赴日本留学,在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习医学。后来痛感“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第一要着,是在改变国民的精神”,于是他放弃医学,用笔杆子写文章唤醒民众,和敌人斗争。1909年8月回国任教,辛亥革命时,亲自组织“武装演说队”,宣传革命。1918年起,积极参加文化革命活动,参加了《新青年》的编辑工作,同年五月发表第一篇划时代的白话小说《狂人日记》。这篇小说极其揭露了中国封建社会是人吃人社会的本质,是“五四”思想革命和文化革命的第一声号角,是中国新文学的第一篇创作。1921年写成著名小说《阿q正传》。1923年第一本小说集《呐喊》出版,1926年又出版了第二本小说集《彷徨》。两集反映了从辛亥革命前夕到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前夕广阔的社会生活,是那时中国社会的一面镜子。1930年参加“左联”的领导工作和各种革命活动。一生著、译近1000万字。杂文集有《坟》、《华盖集》、《南腔北调集》等。小说集除《呐喊》、《彷徨》外,还编有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散文集有《朝花夕拾》等。

  毛泽东曾给以崇高评价:“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二十四番花信风:古人认为应花期而来的风。风应花期,其来有信,故称花信风。由小寒到谷雨共八个节气,一百二十日,每五日为一候,计二十四候,每候应一种花信。小寒节三信:梅花、山茶、水仙;大寒节三信:瑞香、兰花、山矾;立春节三信:迎春、樱桃、望春;雨水节三信:菜花、杏花、李花;惊蛰节三信:桃花、棠棣、蔷薇;春分节三信:海棠、梨花、木兰;清明节三信:桐花、麦花、柳花;谷雨节三信:牡丹、酴醾、楝花。梅花风最早,所以说“二十四番花信风,一候是梅花,开得最早。”

  基础训练

  一、看拼音写词语

  shū cài yùn zhì hǔ pò bīng qīng yù jié

  ( ) ( ) ( ) (  )

  niàng zào shū shú là méi rùn zé tòu míng

  ( ) ( ) ( ) (  )

  二、组词

  历熟趟讯

  厉塾躺迅

  三、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

  的桂花的三味书屋

  的书塾的读书声

  的蜡梅的寿镜吾先生

  四、根据课文内容按要求填空

  1、迈进后园,蜡梅开得正盛,几乎满树都是花。那花_____,______,花瓣_____,像_______,很有点____________。

  2、鲁迅听了老师的批评后,在书桌上轻轻地刻了一个小小的“早”字,其实,他刻下的不只是一个“早”字,更重要的是____

  3、“致”的意思有:①集中于某个方面。②达到;实现。③招致。④精细,精密。⑤情趣。“韵致”中的“致”的意思是____。请根据其他的几种解释分别组一个词,按顺序写在横线上。

  拓展训练

  到底还剩几只鸟

  有一回,我(代、带)学生(坐、座)车到(踪、综)合实践基地——“绿野村”。车上有两个活泼好动的男生(提、题)议玩“脑筋急转弯”。

  他们先出题□题目是□学生证掉了怎么办□我说□那就做一个嘛□错了□掉了捡起来不就好了□然后换我出题,想起我在10岁时,被问过一个脑(lǎo、nǎo)筋急转(zhuǎn 、zhuàn)弯的问题,那时被大家嘲笑了一番,现在我可以问学生了。“树上有10只鸟,猎人开枪打中(zhōnɡ zhònɡ)一只,还剩(chènɡ 、shènɡ)几只?”“当然一——只——也——没——有!”

  这真是说到我心里的痛。我当时回答还剩9只,大家都笑我太笨了。答案应该是:另外9只听到枪声就都飞走了。尽管我认为有可能有耳聋的鸟,但是没人理我。

  如今我的学生比我当年聪明。可为何思维也如此单一?为什么“脑筋急转弯”有标准答案?如果有标准答案,还能称为脑筋急转弯吗?孩子的创造力与幽默让我担忧啊!

  于是,我说:“我没错,可以还剩下9只。因为——它的爸爸、妈妈、姐姐、哥哥、妹妹、弟弟和许多朋友都很疼爱它,他们舍不得飞走,都留下来直到它的葬礼完了才走。”

  经我这么一说,学生思路大开,争先恐后地说出自己的答案。

  “树上还有8只,因为有一只是聋子,听不见枪声。”

  “树上还有1只,因为打中的一只刚好挂在树丫上了。”

  “树上还有15只,因为那10只鸟原来是一个和睦的家庭。被打中的是鸟爸爸,当全家正在悲痛时,来了6只鸟声称是鸟爸爸的骨肉,要来分遗产。”

  “树上还有20只鸟,因为打中的是一只母鸟,留下了一只幼鸟成了孤儿,又引来了11只鸟要抚养它。”

  “树上还有30只鸟,因为被打的是一只恶鸟,又来了21只鸟表示庆贺。”

  “树上还有49只鸟,因为树上原有5对恩爱的鸟,猎人打中的是一只雄鸟,使得一只最美丽、歌声最好听的雌鸟成了寡妇,有40只雄鸟来追求它。”

  “树上还有若干鸟,因为许多鸟都来抗议猎人的行为。”

  ……

  听了孩子们的回答,我感慨万分!

  1、划去第一自然段括号里不恰当的字。

  2、划去第三自然段括号里不正确的读音。

  3、给第二自然段补上空缺的标点。

  4、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嘲笑疼爱庆贺

  悲痛声称抚养

  5、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恩爱美丽活泼

  悲痛聪明单一

  6、在11、12、13三个自然段的括号中添上表示因果关系的关联词语(不重复)。

  7、文中的“我”开始担忧什么?后来又“感慨”什么?

  8、像文中的学生一样,你也说一种可能情况,不能与文中的内容重复。

  树上还有只鸟,因为

  拓展阅读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节选)

  ……

  出门向东,不上半里,走过一道石桥,便是我的先生的家了。从一扇黑油的竹门进去,第三间是书房。中间挂着一块匾道:三味书屋;匾下面是一幅画,画着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没有孔子牌位,我们便对着那匾和鹿行礼。第一次算是拜孔子,第二次便是拜先生。

  第二次行礼时,先生便和蔼地在一旁答礼。他是一个高而瘦的老人,须发都花白了,还戴着大眼镜。我对他很恭敬,因为我早听到,他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

  不知从哪里听来的,东方朔也很渊博,他认识一种虫,名曰“怪哉”,冤气所化,用酒一浇,就消释了。我很想详细地知道这故事,但阿长是不知道的,因为她毕竟不渊博。现在得到机会了,可以问先生。

  “先生,‘怪哉’这虫,是怎么一回事?……”我上了书,将要退下来的时候,赶忙问。

  “不知道!”他似乎不高兴,脸上还有怒色了。

  我才知道做学生是不应该问这些事的,只要读书,因为他是渊博的宿儒,决不至于不知道,所谓不知道者,乃是不愿意说。年纪比我大的人,往往如此,我遇见过好几回了。

  我就只读书,正午习字,晚上对课。先生最初这几天对我很严厉,后来却好起来了,不过给我读的书渐渐加多,对课也渐渐地加上了字去,从三言到五言,终于到七言。

  三味书屋后面也有一个园,虽然小,但在那里也可以爬上花坛去折腊梅花,在地上或桂花树上寻蝉蜕。最好的工作是捉了苍蝇喂蚂蚁,静悄悄地没有声音。然而同窗们到园里的太多,太久,可就不行了,先生在书房里便大叫起来:——

  “人都到哪里去了!”

  人们便一个一个陆续走回去,一同回去,也不行的。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普通总不过瞪几眼,大声道:

  “读书!”

  于是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书,真是人声鼎沸。有念“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的,有念“笑人齿缺曰狗窦大开”的,有念“上下潜龙勿用”的,有念“厥土下上上错厥贡苞茅橘柚”的……。先生自己也念书。后来,我们的声音便低下去,静下去了,只有他还大声朗读着:——

  “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坐皆惊呢;金叵罗,颠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

  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

  先生读书入神的时候,于我们是很相宜的。有几个便用纸糊的盔甲套在指甲上做戏。我是画画儿,用一种叫作“荆川纸”的。蒙在小说的绣像上一个个描下来,像习字时候的影写一样。读的书多起来,画的画也多起来;书没有读成,画的成绩却不少了,最成片段的是《荡寇志》和《西游记》的绣像,都有一大本。后来,因为要钱用,卖给一个有钱的同窗了。他的父亲是开锡箔店的;听说现在自己已经做了店主,而且快要升到绅士的地位了。这东西早已没有了罢。

《早》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篇9

  教材研读

  《早》是当代著名作家吴伯箫先生的一篇散文。文章通过对三味书屋的陈设、蜡梅花以及鲁迅书桌上的“早”字来历的描述,告诉我们要珍惜时间,学习鲁迅先生时时早、事事早的精神。我认真地一读再读这篇文章,逐渐感受到文章里面 蕴涵的美。这也许就是我们说的教师要认真研读,首先让文章感染教师自己的行为表现吧。

  名家散文,对于学生来说理解是有难度的。同轨的几个教师听说我准备上这一节公开课,都不免担心起来。这篇散文的确 “散” ,不好抓重点,有的老师说,这篇课文我们老师读起来感觉津津有味,让学生感受就太深了;还有的教师不无忧虑地说,这是一篇好课文,但不像其他课文那样,情节吸引人…… 这些告戒, 担忧,也正是我自己所担心的。讲多了,别人会说你课堂上讲得太多了;不讲,有的学生确实不理解。怎么办?树立信心,认真迎接对我的一次挑战。

  重新翻阅了语文课程标准,每次上课,我都会这样去做。在一次次地阅读中,它都能给我启迪,使我坚定信心。这一次,我感到最重要的是一定不能只按照我的见解去安排教材,应该按照学生学习本文会出现的问题来设计教案,然后再考虑到学生学习本文后需要提升哪些 语文素养。带着这样的感受,我开始了教学的设计。

  第一课时

  一、板书“早”。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早》这篇课文。这是我国当代著名的散文大家吴伯箫先生的一篇游记。

  师:你们知道一些关于吴伯箫先生的内容吗?

  (让学生谈谈了解的资料,说不完的教师补充。)

  师:认真读好课文,你们说需要注意什么?

  生发言,教师补充。(正确、流畅,读懂内容等)。

  【读书,要达到什么样的要求,以前是老师要求学生努力去做到,今天我让学生谈谈自己认为应该达到什么程度,然后再让学生去做。前者是被动,后者是主动,是主动建构读书的方法。】

  二、学生自由读文,教师巡视,发现问题及时点拨。

  教师检查读文。重点段落引导多读几遍。

  注意指导:

  2节中,引导想象的语气该怎么样读?

  3节引导学生联系图画,辨清位置,仔细读。

  【有时我们把初读课文的目标定位得过于单纯,其实读书是一个综合的过程,在读的过程中,学生收获的不仅是字音、词义的问题,还有内容的感知,情感的融和。】

  三、读了课文,你们了解到了什么?

  (比如说文章的内容,课文的特点,新接触到的词语……)

  师:还有什么不知道的东西?(花信风、对课等)生生交流,师生交流。

  【遵循学生读书的感觉,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一方面让学生读与思结合,一方面也了解了学情,为接下来的学习生活做下铺垫。】

  五、指导学生写字。

  第二课时

  一、导入阶段。

  1、回顾一下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生回答,并把发言写在黑板上。

  (三味书屋的摆设、梅花、鲁迅书桌上的“早”的来历……)

  2、我们知道,一般来说,文章的内容与它的题目之间都有什么样的关系?

  生答,教师补充( 围绕主题等)。

  3、那么,读这篇课文的时候,你们有没有想过“早”这个题目与内容之间的关系呢?如果没有现在想也不迟?

  生回答。(学生已有经验:(1)有的是用人物的语言做题目的如《别饿坏了那匹马》;有的是用课文中的主要人物做题目如《海伦·凯勒》;有的是课文的主要事情做题目如《大江保卫战》。(2)内容是围绕着题目写的。等)

  (提示:以后读文章时要注意思考。)

  【这里的教学,关键在于引导学生读书时要注意质疑,让学生感受到这既是对本课学习的需要,也是读书要学会思考, 是读一切书的必需。】

  二、读文品析。

  1、看看这上面的内容,哪些与“早”有关?

  生答。

  ※引导学生认真读“‘早’的来历”一部分。

  学生认真阅读这一部分,想一想你有什么感受。

  师:谁来说说“早”字的来历。

  师生交流读这一部分时的感受。

  (1)奔走“当铺”和“药铺”,什么样的心情。“当铺”——家庭困难、无奈。“药铺”——心急。

  (2)抓住学生发言中的信息,进一步品味“默默地”、“轻轻地”、“小小的”怎么理解?怎么读?

  (引导学生 读书要抓住词句,走进人物的内心。体会以后读书要注意什么?)

  【对话,是教师、学生、文本三者间的对话,是走向心灵的对话,让学生走进课文,换位思考,想人所想,从而使学生的心、文中人物的心、作者的心、乃至教师的心,心心相印。这才是真正的读书。同时,语文学习还有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语感的训练,让学生有“感”而读,是把课文读好的重要方法。】

  ※梅花与“早”。

  师:许多同学注意了梅花的开得最早,为什么还要写梅花的形态呢?

  (引导学生感受梅花与鲁迅 的人格的联系。)

  指导学生读出梅花外形的美,精神的美。

  【为什么要写梅花,因为梅花开得早。课文写出了“一侯是梅花”。“为什么还要写梅花的形态呢?”这一问,把学生的思维引向了深入,高质量的对话需要这样有分量的话题。】

  ※为什么还要写前面的这些内容呢?

  师:初读课文的时候我曾经困惑过?你们呢?

  学生发言。(注意捕捉其中的关于联系的语句。)

  师:同学们,其实我们学习一篇文章要把做为一个整体来读,接下来我们一起再读课文,看看其中还有什么样的联系呢?(学生读书)

  2、难道“散文”真的很“散”吗?

  师:同学们,仔细读读课文,想一想文章中这些内容有什么联系?

  (学生再读课文,深入仔细地读一读。引导发现其中的联系。)

  学生发言(其中的自然段的过度,自然;花与人,摆设与先生的威严等)

  师: 虽是散文,但其中处处有联系。(感受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

  【让学生成为发现者,这是他们的需要。如此,他们才会有成功的快感。告诉,他们也能记住,但自主建构,意义更长远。】

  三、 好的作品除了表达作者自己的情感,还应该是给人以启发。比如:精神的享受,智慧的启迪,语言文字本身蕴涵的美感,再读全文,想一想你从中汲取了哪些营养?

  学生发言。

  教学感受

  一、语文课的本身就是读书指导课,换句话说就是引导学生读书。让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学会学习,在读书的过程中学会读书。因此,课始,我引导学生回忆课文题目与内容之间的关系,“这篇课文的题目与内容有什么联系,你想了吗?没有想,现在想一想,尽管此时是肤浅的、模糊的,多是猜测的,但是遇到题目去想一想,这恰是阅读的必需,与其说这是一种告诉,不如说这是一种启迪,一种读书方法的启迪。在后面的教学中,师生共同感受“早”的来历,在同学们谈到了自己的理解与认识的时候,教师注意捕捉住学生发言的有益的信息,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词句,如“默默地”、“轻轻地”、“小小的”,让学生感受鲁迅此刻的感受,学生在这一问题的引导下,感受到了鲁迅当时的心里很不平静,他在自己的内心暗下决心,他在桌子上“轻轻地”刻了个“小小的”“早”字,实际上是在他的心里“深深地”刻下了一个“大大的”“早”字。读书只有通过对课文语言的感悟,走进文中人物的内心世界,才是真正的读书。当学生的感受由肤浅走向深入,语言与精神同构共生,这时再让学生读这一部分,那口中语言才能自然地出自自己的真情。

  二、沿着学生的学习感觉设计教学的流程,是本课要体现的理念之一。这篇课文有些散,正如一些学生谈到的刚开始读文章的时候,有点摸不着头脑,怎么一会儿写“香”,一会儿写三味书屋,一会儿写梅花, 一会儿又写“早”字的来历。出现这样的情况,是很正常的。在某种程度上说这恰是“散文”所具有的特点。前面已经谈到了老师们的种种担忧,怎么办?我最后坚信了一点,不要按照我自己的想当然。要关注学生的学习需要,问问学生读书的感觉。大家都感到很“散”,于是我们就先感受其“散”。“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学生很发现,“‘早’的来历”和“梅花”最能与题目挂上钩,于是我们认真地研读这两部分。待这两部分的内容学生感受到了,再引导发现其他的内容有什么联系吗?学生重新完整地读文,这时他们的着眼点在于文章的联系上,是不是真的“散文”就“散”呢?这样有思维价值的问题极大地激起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再接下来的阅读中学生感受到了其中的过度,而且感受到了其中的过度的自然巧妙。文章不但按照参观的顺序,而且还有花和人的联系,三味书屋的摆设与当时老师教学情况的威严的联系。原本感受的“散”,现在变得处处有了联系。有的老师质疑,本节课中学生对于鲁迅先生的时时早、事事早,要很好地对学生进行引导,对学生进行一下思想教育,你在教学中这一点为什么没有这样做,会不会是丢掉了一个很好的“人文”教育点呢?说到此,也是我要说明的,语文教学中的人文熏陶是需要的, 学生读书的过程就是身受感染的过程,而把他单独拿出来,我的感觉是要么锦上添花,要么画蛇添足。对于本文 的教学来说,如果这样,效果可能会是后者。

《早》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篇10

  第一学时

  学时目标:初读课文,学习生词,学习“早”的故事,培养探究课文的兴趣。

  学习过程:

  一、导入:

  出示教师参观三味书屋的相片,激趣: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这是一个私塾,我国伟大的文学家鲁迅先生小时候就曾在这读书。三味书屋至今还保存着鲁迅当年用过的书桌,书桌上刻了一个小小的“早”字,这个“早”字还有一段来历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三味书屋,共同来了解这个“早”的故事。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

  1、出示生词,指名认读,自主识记。

  2、自由读课文,画出不理解的词语,找出“早”的故事。

  3、交流释疑

  三、学习“早”的故事

  1、指名朗读课文六七自然段,说说鲁迅先生为什么要刻上这个“早”字。

  2、鲁迅为什么会迟到?请读课文中相关的句子,想像一下:清晨鲁迅起床后会做些什么?

  3、年幼的鲁迅,肩上却扛着生活的重担,迫不得已,他迟到了,不知内情的寿老先生严厉地批评了他,他又是怎么做的?你能想像一下:他心里会想些什么?

  4、是的,小鲁迅受到了不该有的批评,但是,他不抱怨,不委屈,反而严格要求自己“早”,引读:从那以后——他把“早”字刻在书桌上,实际上是刻在了——(心里)书桌上的那个早字轻轻的,他心里的那个早字却是——重重的,书桌上的那个早字小小的,他心里的那个早字却是——大大的。长大以后,鲁迅成为了我国一位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阅读作家卡片,教师补充介绍:鲁迅以笔为武器,被誉为“民族魂”“中国的托尔斯泰”、现代文学的旗帜,毛泽东评价他是“中华文化革命的主将”。)你觉得鲁迅先生能取得这么大的成就,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什么?(他时时早,事事早。)

  5、同学们,我们是祖国的花朵,是未来的建设者,我衷心地希望我们每个同学从今以后也能时时早,事事早,长大以后,成为优秀的人才,请大声朗读课文,把这个“早”字记到心里。

  三、总结提醒

  咱们和鲁迅生活的时代不一样,要学习他的精神,但他那字刻在桌上的做法现在看来是不对的。

  第二学时

  学时目标:观照全文,理清脉络,学习三味书屋的陈设,感受梅花的韶致,深化早的认识

  学习过程:

  一、导入

  “时时早,事事早,奋斗了一生。”鲁迅先生早的精神让我们深受启发。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到培养出这样一位伟人的三味书屋去看一看吧。

  二、轮读课文,相机练读,理清脉络。

  1、指名分自然朗读课文,思考:作者是按什么顺序记叙自己访问三味书屋的经过的。

  2、交流:

  闻清香——看摆设——赏梅花——想故事

  三、学习三味书屋的陈设

  1、还没进门,首先扑鼻而来的是——(一阵清香),那清香——(纯净疏淡),那是什么香?作者为什么认为它就是书香?你从中体会到作者什么感情?(对三味书屋的仰慕)

  2、进门以后又看到了什么呢?出示图画,指名说说图画上的内容。

  3、课文中是怎样介绍的呢?指名朗读课文,说说作者为什么能介绍得那么清楚?画出表示方位的词语,看图引读。

  4、口头练笔:仿照课文的写法,介绍我们的教室。

  四、感受腊梅的韵致,深化早的认识,领悟借物喻人的写法

  1、引读:默默站在三味书屋中,我仿佛听到——同时记起——,我忽然明白了——(穿插讲解本段作用:照应,过渡。)就我们一起到后园去看看那腊梅吧。

  2、指名朗读课文。

  3、读了这一段,你想用哪些词语来概括梅花的特点(茂盛、冰清玉洁、开得早……)交流中练读。

  4、二十四番花信风,一候是梅花,梅花开得最“早”,一个早字,让我们不由自主地想起了鲁迅早的故事。

  5、是啊,鲁迅就是那赶早的梅花,珍惜清晨,珍惜春天,愿同学们也能学习梅花,争做“东风第一枝。”

  五、作业:

  课后第4题

  板书:

  4、早

  陈设:南墙上——东面正中——画前面——东北角上

  三味书屋

  梅花——鲁迅(时时早、事事早)

  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

  2、学会生字,理解生词。

  3、能结合课文内容说出作者写梅花的用意。

  4、学习按方位顺序描写的方法。

  5、学习鲁迅先生时时早、事事早的精神。

  学习重难点:

  1、从梅花中感受鲁迅先生的精神。

  2、学习按方位顺序描写的方法。

  学时安排:2学时

  学生阅读眼光的局限性是怎样形成的?

  ——《早》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第一环节的教学,在我的预设中,觉得是比较简单的,“分自然朗读课文,思考:作者是按什么顺序记叙自己访问三味书屋的经过的。”我以为,作为五年级的学生,大部分应该能够比较轻松地理解这个问题,而且为了进一步降低问题的坡度,课堂上我还对问题进行了补充“进入三味书屋,作者写看到了?后看到了什么?”设置这个问题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脉络,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按顺序记叙见闻的习惯,它不是本文教学的重点,只是一个语文训练的渗透点,我希望能快速解决这个问题,以进入关于三味书屋摆设的描写当中,落实本课“按一定顺序描写一个地方”的语文训练重点。但是,在课堂上,一如往常的,这个环节如黑马横出,占据了课堂许多时间。学生的回答甚至让人气愤:先写了三间小花厅,然后写了清香,然后写了小门、桌子、椅子……大有将文章一口气读下去的气势。我着急地提示:三间小花厅不就是三味书屋吗?桌子、椅子都是三味书屋的什么?有聪明的、看过教材全解的同学才答出“摆设”一词。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才让学生的阅读视角指向文本的一字一句呢?

  我想:首先可能是补充的问题有画蛇添足的嫌疑,干扰了学生的思路。其次,更重要的可能是由于我们平常的教学中,较少关注学生对文本整体性的思考,常常纠缠于一词一句,导致学生对文本的概括能力没有得到相应的提高,总是习惯于在字里行间寻找答案,而没有感悟语言、获得概念的意识。

《早》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篇11

  一、看拼音写词语shū cài yùn zhì hǔ pò bīng qīng yù jié ( ) ( ) ( ) (   )niàng zào shū shú là méi rùn zé tòu míng( ) ( ) ( ) (  ) 二、组词历( )熟( )趟( )讯( )厉( )塾( )躺( )迅( ) 三、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 )的桂花( )的三味书屋( )的书塾( )的读书声( )的蜡梅( )的寿镜吾先生 四、根据课文内容按要求填空1.迈进后园,蜡梅开得正盛,几乎满树都是花。那花_____,______,花瓣_____,像_______,很有点____________。2.鲁迅听了老师的批评后,在书桌上轻轻地刻了一个小小的“早”字,其实,他刻下的不只是一个“早”字,更重要的是____3.“致”的意思有:①集中于某个方面。②达到;实现。③招致。④精细,精密。⑤情趣。“韵致”中的“致”的意思是____。请根据其他的几种解释分别组一个词,按顺序写在横线上。

《早》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篇12

  基础训练

  一、看拼音写词语

  shū cài yùn zhì hǔ pò bīng qīng yù jié

  ( ) ( ) ( ) (  )

  niàng zào shū shú là méi rùn zé tòu míng

  ( ) ( ) ( ) (  )

  二、组词

  历熟趟讯

  厉塾躺迅

  三、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

  的桂花的三味书屋

  的书塾的读书声

  的蜡梅的寿镜吾先生

  四、根据课文内容按要求填空

  1、迈进后园,蜡梅开得正盛,几乎满树都是花。那花_____,______,花瓣_____,像_______,很有点____________。

  2、鲁迅听了老师的批评后,在书桌上轻轻地刻了一个小小的“早”字,其实,他刻下的不只是一个“早”字,更重要的是____

  3、“致”的意思有:①集中于某个方面。②达到;实现。③招致。④精细,精密。⑤情趣。“韵致”中的“致”的意思是____。请根据其他的几种解释分别组一个词,按顺序写在横线上。

  拓展训练

  到底还剩几只鸟

  有一回,我(代、带)学生(坐、座)车到(踪、综)合实践基地——“绿野村”。车上有两个活泼好动的男生(提、题)议玩“脑筋急转弯”。

  他们先出题□题目是□学生证掉了怎么办□我说□那就做一个嘛□错了□掉了捡起来不就好了□然后换我出题,想起我在10岁时,被问过一个脑(lǎo、nǎo)筋急转(zhuǎn 、zhuàn)弯的问题,那时被大家嘲笑了一番,现在我可以问学生了。“树上有10只鸟,猎人开枪打中(zhōnɡ zhònɡ)一只,还剩(chènɡ 、shènɡ)几只?”“当然一——只——也——没——有!”

  这真是说到我心里的痛。我当时回答还剩9只,大家都笑我太笨了。答案应该是:另外9只听到枪声就都飞走了。尽管我认为有可能有耳聋的鸟,但是没人理我。

  如今我的学生比我当年聪明。可为何思维也如此单一?为什么“脑筋急转弯”有标准答案?如果有标准答案,还能称为脑筋急转弯吗?孩子的创造力与幽默让我担忧啊!

  于是,我说:“我没错,可以还剩下9只。因为——它的爸爸、妈妈、姐姐、哥哥、妹妹、弟弟和许多朋友都很疼爱它,他们舍不得飞走,都留下来直到它的葬礼完了才走。”

  经我这么一说,学生思路大开,争先恐后地说出自己的答案。

  “树上还有8只,因为有一只是聋子,听不见枪声。”

  “树上还有1只,因为打中的一只刚好挂在树丫上了。”

  “树上还有15只,因为那10只鸟原来是一个和睦的家庭。被打中的是鸟爸爸,当全家正在悲痛时,来了6只鸟声称是鸟爸爸的骨肉,要来分遗产。”

  “树上还有20只鸟,因为打中的是一只母鸟,留下了一只幼鸟成了孤儿,又引来了11只鸟要抚养它。”

  “树上还有30只鸟,因为被打的是一只恶鸟,又来了21只鸟表示庆贺。”

  “树上还有49只鸟,因为树上原有5对恩爱的鸟,猎人打中的是一只雄鸟,使得一只最美丽、歌声最好听的雌鸟成了寡妇,有40只雄鸟来追求它。”

  “树上还有若干鸟,因为许多鸟都来抗议猎人的行为。”

  ……

  听了孩子们的回答,我感慨万分!

  1、划去第一自然段括号里不恰当的字。

  2、划去第三自然段括号里不正确的读音。

  3、给第二自然段补上空缺的标点。

  4、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嘲笑疼爱庆贺

  悲痛声称抚养

  5、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恩爱美丽活泼

  悲痛聪明单一

  6、在11、12、13三个自然段的括号中添上表示因果关系的关联词语(不重复)。

  7、文中的“我”开始担忧什么?后来又“感慨”什么?

  8、像文中的学生一样,你也说一种可能情况,不能与文中的内容重复。

  树上还有只鸟,因为

《早》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篇13

  ⅰ、预习方向标——“仙”人一步!

  一、资料介绍。

  1.本文是一篇游记,作者通过对访问三味书屋时所见、所感的描述,教育人们要珍惜时间,学习鲁迅先生时时早、事事早的精神。

  2.鲁迅:原名周树人(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浙江绍兴人,字豫才。以笔名鲁迅闻名于世。鲁迅的作品包括杂文、短篇小说、评论、散文、翻译作品毛泽东主席评价他是伟大的无产阶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也被人民称为“民族魂”。鲁迅先生一生写作计有600万字,其中著作约500万字,辑校和书信约100万字。

  3.吴伯萧:吴伯萧(1906—1982)原名熙成,笔名山屋、山荪,是我国当代著名文学家和教育家。

  4.寿镜吾:寿镜吾(1849~1930),名怀鉴,又字镜吾,晚号菊叟,是鲁迅在三味书屋时候的老师,为人正直,尚气节,崇礼义,生活俭朴。

  5.三味书屋:鲁迅十二岁时到三味书屋师从寿镜吾先生读书。三味的意思,按寿镜吾先生的儿子寿洙邻后来的解释是:经书之味,史书之味,子书之味。

  二、生字词。

  bái biǎn    shū shú    xiǎo qì    sān wèi shū wū

  (        )  (       )   (      )  (             )

  hǔ pò       huā bàn    pǔ sù     rùn zé tòu míng

  (        )  (       )   (      )  (            )

  三、课文结构

  全文八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三段:

  第一段(1自然段)                                                                

  第二段(2到4自然段)                                                            

  第三段(5到8自然段)                                                          

  四、本课要求

  ⒈正确地朗读课文,学会生字新词,并能理解重点词语。理解课文内容,并能试背描写梅花的句子。

  2.通过阅读、思考,能联系上下文说说作者为什么要写梅花,能按顺序对照插图介绍三味书屋的陈设。

  3.在阅读中感受鲁迅先生那种“为革命时时早、事事早,奋斗一生”的伟大精神,树立起珍惜时间的观念。

  ⅱ、与课堂同行——“圣”人一绝!

  一、看拼音,写词语。

  niàng  zào     pǔ  sù       mò  shuǐ   

  (        )    (      )   (        )   

  shòu  mìng      mò  xiě      huā   bàn 

  (        )    (      )   (       )

  二、写同音字。

  lì:呕心(    )血    再接再(      )   勉(        )

  (      )程       史无前(      )   宝剑锋从磨(        )出

  mò:(       )水     (       )水     (       )日

  (       )生      沙(      )      寂(       )   泡(      )

  三、选词填空。

  朴素     简朴

  1.  妈妈的穿着向来很(       )。       2.  我家的陈设很(       )。

  韵致     韵味

  1. 这首古诗(       )很浓。           2.  水仙花有一种淡的(       )。

  ⅲ、当日练兵场——“快”人一刻!

  一、看拼音写词语。    

  shū cài     yùn zhì      hǔ pò      bīng qīng yù jié

  (      )    (      )   (       )     (              )

  niàng zào   shū shú     là méi       rùn zé tòu míng

  (       )   (      )   (       )     (              )

  二、组词。

  历(      )  熟(      )   趟(       )  讯(        )

  厉(      )  塾(      )   躺(       )  迅(        )

  三、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

  (         )的桂花   (          )的三味书屋

  (         )的书塾   (          )的读书声

  (         )的蜡梅   (          )的寿镜吾先生

  四、根据课文内容按要求填空。

  1.迈进后园,蜡梅开得正盛,几乎满树都是花。那花_____,______,花瓣_____,像_______,很有点____________。

  2.鲁迅听了老师的批评后,在书桌上轻轻地刻了一个小小的“早”字,其实,他刻下的不只是一个“早”字,更重要的是____                            

  。

  3.“致”的意思有:①集中于某个方面。②达到;实现。③招致。④精细,精密。⑤情趣。“韵致”中的“致”的意思是____。请根据其他的几种解释分别组一个词,按顺序写在横线上。                                           

  五、课内阅读。

  迈进后园,腊梅开得正胜,几乎满树都是花。那花白里透黄,黄里透绿,花瓣润泽透明,像琥珀或玉石碉成的,很有点冰清玉洁的韵致。梅飘香而送暖,梅花开的时候,正预示着春天的到来。二十四番花信风,一候是梅花,开得最早。

  1.这段文字选自《早》,它是一篇(           )(体裁),它的作者是被称为现代散文家的(         )。

  2.这段话分别描写了梅花的(         )、(         )和开得早三方面的特点。

  3.选文中有四个错别字,请把它们画出来,再把正确的字依次写在下面。

  ⅳ积累大比拼——“悠”进一步!

  一、关于“早”的诗歌

  登飞来峰

  宋·苏轼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早梅

  唐·齐己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

  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

  二、关于“早”的成语

  起早贪黑    早出晚归       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闻鸡起舞    起早摸黑       早知今日,悔不当初。

  三、收集一些劝人勤学惜时的诗句。

  1.                                                            

  2.                                                            

  3.                                                            

  4.                                                            

《早》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篇14

  作者:佚名    转贴自:转载    点击数:207

  《早》对对子

  《早》中有一句话说:“当年鲁迅就在那里读书、习字、对课,或者把宣纸蒙在《西游记》一类的小说上描秀像。”为了帮助学生体验鲁迅当年读书生活,进入课文情境,我是这样教学的:

  师:现在,我们站在“三味书屋”里,我成了寿镜吾老先生,你们成了鲁迅,坐在东北角上的桌子上。该上课了,这节课的内容是对对子。老师出词,你们来对。听好了!(说的都是本课中的词)深冬。

  生:初夏。

  师:坐南。

  生:朝北。

  师:石桥。

  生:小溪。

  师:还有呢?

  生:泥路。

  师:三味。

  生:五谷。

  师:书屋。

  生:书塾。

  师:对对子最好不要有同样的字。

  生:琴房。

  师:诗云。

  生:子曰。

  师:四面。

  生:八方。

  师:笔墨纸砚。

  生:琴棋书画。

  师:早到。

  生:迟来。

  师:横眉冷对千夫指。

  生:俯首甘为孺子牛。

  师:这是鲁迅先生的名言。

  转载自邑学教师博客

  ;isbest=1&page=3

《早》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篇15

  《早》课本剧剧本

  第一幕     对课

  时间:深冬的一天

  地点:三味书屋

  人物:鲁、生7名、寿

  背景声音:三字经——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幕启](读书的场面,寿背着手巡视)

  寿:(拍一下戒尺)读书声止)复习一下昨天的功课, 背《论语》两则。

  生1: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学习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寿:你也背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寿:背得不错,现在我们来对课,,风对什么?

  生2: 风对雨

  寿:绿树对什么?

  生2:绿树对红花。

  寿:不错,你也对对。笔墨纸砚对——

  生3:笔墨纸砚对琴棋书画。

  寿:雪里白梅对——

  生3:雪里白梅对风中绿竹。

  寿:嗯;不错,不错,今天我想了个绝妙的上联给你们对对。

  众生:先生上联是什么呀!

  寿:(得意地)这上联,听好了:上联是“独角兽”。

  生4:(与鲁迅对面,低着头,皱着眉)樟寿。先生怎么出这样的对子呀?哎,你说这“独角兽”对什么呀?

  鲁:(边描绣像边漫不经心)你就对个“四眼狗吧”。

  生4:四眼狗,(迫不及待地)先生,先生,我来对?

  寿:(惊讶地,满心期待地)你?对对看。

  生4:(大声地,得意地):“独角兽”对—— 生齐:对什么呀?

  生4:“独角兽”对“四眼狗”。(手指寿)

  生齐:(大笑不止)

  寿:(勃然大怒摸摸眼镜,用戒尺给了他一屁股)真是孺子不可教也!

  众生:(又大笑)

  生4:(讨饶,委屈地)是樟寿教我的。

  寿:哦!(脸一沉转向鲁迅)樟寿,

  鲁:(歉意地)我是和他开玩笑。

  寿:(满脸愠色)你说应该对什么?

  鲁:(稍加思索)“独角兽”对比目鱼。

  寿:(先不解)比目鱼?(后喜出望外)妙,妙啊!“独角”表示单数,但“独”又不是数字,比目,同样不是数字却有“成双的意思”;“兽”和“鱼”都是动物。真是妙对啊,看来还是樟寿聪明啊。

  寿:(回头对生4)樟寿书读得多,见识就广。你还记得“三味书屋”名字的含意吗?

  生4:(面有难色)“三味”就是把书比作蔬菜、点心,还有…还有五谷。读书就像人离不开吃饭一样,要每天读书,做学问。

  寿:嗯,你们都要像樟寿那样做学问,应该博览群书,才能见多识广。好,玩去吧。

  众生:噢,玩去了。(退下)

  第二幕  赏 梅

  时间:深冬的早晨

  地点:三味书屋后园

  人物:师生

  寿:(在幕前转了一圈,不满地皱皱眉头,大声喊道)人都到哪里去了?

  幕后生5:先生,后园的梅花开了,我们在赏梅呢!

  寿:(从一侧下。)

  [幕启]:(学生围着梅花,指指点点)(寿从一侧上)

  生6:先生,先生,快来看啊,好漂亮的梅花呀!

  寿:(诗兴大发状)好一树蜡梅!有诗赞曰: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真是好花呀,你们也来说说这梅花的好处。

  生1:这梅花白里透黄,黄里透绿,颜色真美。

  生3:梅花的花瓣润泽透明,像琥珀。

  生4:(抢着说)还像玉石雕成的。

  生5:花朵小巧玲珑,样子很可爱。

  寿:是啊,真有点玲珑剔透、冰清玉洁的韵致啊!

  生6:这梅花,不像桂花那样浓郁,也不像茉莉那样清淡,她的幽香沁人心脾,令人神清气爽。

  寿:是啊!梅飘香而送暖,你们知道梅花最可贵的地方是什么?(生沉思)

  鲁:梅花是开得最早的花,在冰雪还未消融时她就把春天的消息报告给人们。

  寿:是啊,梅花的确开得很早,从小寒开始它就开放了。二十四番花信风,一候是梅花,开得最早。(语重心长地)你们都要记住,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要学习梅花,珍惜时间哪。

  鲁:我们一定记住先生的话,学梅花珍惜时间,刻苦读书。

  众生:学梅花,珍惜时间,刻苦读书。

  寿:(赞赏地点点头)嗯,把你们学过的写梅花的诗词背背看。

  生1:《梅花》 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生2:《早梅》 李公明 东风才有又西风,群木山中叶叶空。只有梅花吹不尽,依然新白抱新红。

  生3:《墨梅》 王冕 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众生: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寿:回屋读书去吧。

  生:噢,回屋读书去喽。

  (鲁独自在梅花前沉思)

  (幕落)背景声音: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第三幕   买药

  时间:早上

  地点:绍兴老街上

  人物:鲁、当铺掌柜的、药铺先生

  背景声音:(咳嗽)孩子她妈…(另一声音)娘,爹又吐血了!

  [幕前]母:唉,这日子什么时候才能熬到头啊。家里只剩下这件没穿过的皮袄了,我得赶紧去当了买药。

  鲁:(鲁背着书包去上学,停住脚步,拉住母亲)娘,我替你去吧。

  母 :你还要读书呢,还是我去吧。

  鲁:没事的,我跑快点。

  母:孩子,难为你了,小心点。

  鲁:我知道了。(一路匆匆,来到当铺)

  鲁:(尽力向柜台举起包袱)掌柜的,请您快给我把这件皮袄当了吧,我父亲等着这钱买药呢!

  掌:(翻看,不屑一顾地)虫蛀鼠咬,白领无毛,破皮袄一件,值钱十三文。

  鲁:掌柜的,这件皮袄还没穿过呢!求您多给几个钱吧。

  掌:(假惺惺地)看在你小孩可怜的份上,我就多给你几个吧。(幸灾乐祸地)唉,想当初周家也是个大户人家,就这样败落了,哼哼,可惜了呀。(随手丢下几块铜板,散落在地)

  鲁:(接过几块铜板,又从地上拣起一块)多谢掌柜。(鲁又急急匆匆,奔向药铺)

  鲁:先生您早,请您给我父亲开几副好药吧。

  先生:(惊讶地)今天怎么让樟寿来了?

  鲁:我娘要照顾我父亲,走不开。

  先生:唉,你父亲一病不起,已卧床好长时间了,就是再多的家产,也不够坐吃山空啊,再加上这病,都消耗空了。 

  鲁迅:请您给我父亲开药吧,我还要去上学呢,

  先生:好,好,好,这就给你开,唉,真难为这孩子了!

  (鲁拎着中药,急匆匆地往家里赶)

  先生:(感慨)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呀!

  鲁:抬头看看天,哎呀!太阳这么高了,我快迟到了!

  生3:(路遇樟寿)樟寿,一起去上学吧。

  鲁:哎,你先去,我马上就来,

  生3:好,我先走了。

  鲁:(鲁一路小跑,气喘吁吁地跑回家)娘,这是爹的药。我去上学了。

  妈:你还没吃早饭呢,

  鲁:没事的,明天我还帮爹去买药。

  妈:(着急)哎——这孩子…(叹叹气,摇摇头下)

  第四幕 早

  时间:早晨

  地点:三味书屋

  [幕后](生读书:赵钱孙李……)

  寿:(老师向外张望,不解)哎,这孩子学习一向刻苦,从来都不迟到,今天怎么还没来。

  生2:先生,我来的时候,看见樟寿背着书包在街上呢,

  寿:(皱皱眉)这孩子怎么也贪玩起来了?

  鲁:(气喘吁吁)先生,我…来…来迟了。

  寿:今天为什么迟到?

  鲁:我…我…生3:先生,樟寿是替父亲抓药的。

  寿:(不悦地)嗯

  生3:(伸伸舌头,赶紧闭嘴)

  寿:(一脸严肃,瞪着眼审视片刻,严厉地)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要记住,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你要像梅花一样珍惜时间。以后要早到。

  鲁:(鞠了一躬,默默地走向自己的座位)

  鲁:(坐在座位上,想了一会儿,拿起小刀,在桌上轻轻地刻了起来)

  寿:(慢慢踱过去,满意地点点头)

  画外音响起:鲁迅在书桌上刻了一个“早”字,从此,鲁迅上学再也没有迟到过,而且时时早、事事早,奋斗了一生。

  众生:是啊,的确要早。要珍惜清晨,要珍惜春天,要学梅花,做东风第一枝。……

  [幕落]

《早》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篇16

  放开声音读一读                             ☆☆☆

  1. 我把课文认认真真朗读了        遍, 读完文章,我想提醒大家的生字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所了解的词语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2、看拼音,写词语

  niànɡ xuě      shū shú         pǔ sù        rùn zé tòu mínɡ

  (          )   (         )    (        )    (                )

  chún jìnɡshū dàn            bǐ mò zhǐ yàn          bīnɡ  qīnɡ yù jié

  (                    )  (                   )    (                   )

  3、给下列词语选择正确的读音或汉字

  停云小憩(qì  xī)    当(dànɡ  dānɡ)铺        书塾(shoú  shú  )

  来(  厉   历 )       严( 历  厉 )       ( 陡  徒 )崖

  静下心来想一想 

  4. 课文按三味书屋的__________顺序来描述,顺序分别是_______、_____ _、 ________  、__        。

  5.通过预习我知道,课文的第____ 自然段是过渡段,照应了前面的                                      ,引起下文的“           ”。

  6.读第二自然段,分别找出描写这三大奇松的句子,用 (  )表示出来。

  这三大奇松有什么特点?“奇”在哪里?

  阅读课文第二自然段,完成下列表格

  松树名称

  松树的特点

  7.学文后,拓展训练。

  黄山松千姿百态,有的像                             ,有的如同                                ,有的仿佛                                   ,有的状如                                          

  ,它们                                                。

  睁大眼睛寻一寻 

  当一次小导游,先给爸爸妈妈介绍黄山奇松。(要写出黄山奇松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