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问的精神》教案 篇1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提倡“发问”精神对学习的指导意义和重要作用。
(2)学习理解运用正面论证和反面论证相结合的论证方法论述中心。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同学们平时提倡并实践“勤学好问”的精神。这好问就是善于动脑筋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这就是“善学者必好问”的道理了。今天我们学习《发问的精神》这篇课文(板书课题),正是阐明这个道理的。
(2)预习新课
通过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来思考、讨论或完成下列问题,以便对全文进行整体把握(可以用投影等手段出示给学生)。
①这是一篇提倡发问的议论文。课文的论证思路是什么?根据课文内容的安排,文章可以分为哪几部分?
②本文层次清晰,首尾呼应,前后照应,试举例说明。
③本文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找出来说说它们的作用。
④本文多处运用反问的修辞方式,有什么特色?找出来说说它的作用。
⑤这篇文章,作者是写给谁读的?从哪些文句中看得出来?
(3)研习新课,阅读全文
请若干学生依次阅读全文,同时检查同学们对本课词语的预习情况。
(4)解答问题
①本文论证的思路是什么?根据论证的思路,给课文划分段落并概括段意。
明确:课文首先提出论题,接着展开正面论证,提出有关发问重要的论点,用牛顿、瓦特、释加牟尼、孔子由于好问终于取得了伟大成就的事例进行论证;其次,从反面论证,假设“何必多问”的反面论点,用逐层深入讲道理的方法论证这论点的不正确。这样,正反结合,有力地论证了中心论点。
分析并归纳段意如下:
第一部分:(1—3段)引出话题“发问的精神”。
第二部分:(4—9段)从正面论证发问精神的可贵(以事例论证为主)。
第三部分:(10—14段)从反面论证“何必多问”说法的不正确(以道理论证为主)。
②本文层次清晰,首尾呼应,前后照应,试举例说明。
(5)作业(略)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运用反问句来加强语言的表现力。
(2)能够独立分析梳理课文的议论层次。
教学过程:
(1)检查作业情况
让学生回答作业题解,教师指导并修正
(2)讲读课文,研习要点。
首先,在学生各自结合问题阅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再经过小组讨论、补充、完善,最后在回答问题时,经过老师的指导与修正。
① 本文主要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找出来并说明其作用。
明确:课文先用正面论证的方法,提出正面论点:发问是思想的初步,研究的动机。一切知识的获得,大都是从发问而来;新发明、新创造也常常由发问开端。然后加以论证,从而直接论述了中心论点:发问的精神是可贵的(以事例论证为主)。
课文再用反面论证的方法,假设了反面论点“何必多问”,然后加以论述,论证反面论点的不成立(以道理论据为主),强调了发问精神的重要性。
可见,课文用正、反两方面论证的方法,有力地论证了中心论点。
②本文运用反问的修辞方式,有什么特色?找出来说说它的作用。
明确:课文运用反问的修辞方式,强调了语气,造成文章的波澜。归纳起来有两个特色:一是变化着使用标志反问的词语。如:“岂不会把错的、伪的当作了对的、真的……?”“何必多问?”“他能够成为万世景仰的圣人,难道真是天生的?”“壶水滚沸,谁不常常见到?”二是几个反问句并列使用。如:“你忍心让你的智慧之门永闭吗? 你愿意永远盲目地让别人带着你走吗?你愿意永远只做两脚书柜吗?”这样,关联上文,增强语势。
③这篇文章是写给谁看的`?从哪些文句可以看出?
明确:这篇文章是写给学生读的。如“事物的道理,不比课本的文字,老师的讲解,看了听了就懂。”“书本的记载,老师的讲解,大都是前人思想和研究的结果。”从这些文句中可以看出。
(3)归纳小结
在老师引导的基础上,先让学生谈论体会,发表见解,最后,经过老师修正、明确、打投影片如下:
这篇课文议论的问题是关于发问的精神。作者倡导发问,认为发问十分重要,发问的精神可贵。举例子从正面论述,讲道理从反面论述。这样正、反结合,突出论证了中心,使文章的说服力、针对性更强。
(4)作业(略)
《发问的精神》教案 篇2
[学习目标]
(1)懂得发问的意义,学会做一个乐于发问,勤于发问,于发问的人
(2)学习理解运用正面论证和反面论证相结合的论证方法论述中心。
[学习方法]读读、议议、说说、讲讲、写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现场导入,同学们,此时此刻,你想对老师说什么话吗,你们想知道老师心里想什么吗?
[分析]拉近和学生的距离感,同时放松师生紧张的情绪。
开头配一个短FLASH,配宇宙,登上月球,深蓝色的背景,球体,神奇,海底,森林,整个世界奥秘的一种探求,恐龙,人类对此有疑问,有探求,才有了现代人类的文明,导入课题。
[分析]从广阔的背景导入,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同时拓展思维。动画效果,色彩明丽,画面形象,易和身边的事物联系起来,与科技相联,激发学生“问”的欲望。为整节课创立一个情境。在这个导语中,强调有发问就有收获。
二、分析课文:
设计思路:老师在充分熟悉,挖掘教材的前提下,灵活驾驭课堂。处理突发问题。留给学生充分思考,阅读,展示自己的时间和空间。对于学生没有领悟到的地方,教师给予及时,适当的点拔。要求学生通过阅读,讨论等方法理清文章思路。重点掌握议论文中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老师设计精美板书,辅助学生理解。
[分析]此设计可以体现新教学理念,一改往常满堂灌,满堂问的形式,而是让学生自已问,自己解答,老师只是课堂的一个组织者,参与者,引导者的一个角色。
三、联系现实生活,要求学生在为课文补充一些论据。(发生在自已身上的也可以。)
[分析]更一层理解论点和论据的关系。
四、口头作文:中学生应该不应该带手机(运用正反对比论证方法)
[分析]此设计是为了加深对本课的教学重点―――正反对比论证方法的理解和运用。同时加强对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
五、一句话训练:“以发问是——————,所以它可贵“说一句话。要求运用比喻的修辞。
[分析]此设计意在训练学生能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自已的思想。
六、总结:用左拉的名言。
七、结尾设计:一系列人类还没有探索清楚的宇宙,人自身,海洋等奥秘来结尾,意在激发学生发问,探索,求知的欲望和激情。
八、板书设计:
用树形,意在发问可以使知识开花结果。
用扇形,意在发问可以使知识收扰。
用钥匙,意在发问是开启智慧的钥匙,形象,生动。
《发问的精神》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能把读书时遇到的问题,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以及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大胆地提出来和大家交流。
2、能积极参加讨论,并对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发表意见。
3、学会合作,学会倾听,学会表达。
教学重点
能积极参加讨论,并对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发表意见。
教学难点
学会合作,学会倾听,学会表达。
教学准备
准备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或感兴趣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师做一个小验,点一根蜡烛,然后用一个杯子把它盖住,蜡烛渐渐灭了。
2、同学们,看完这个小实验,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3、我们讨论讨论吧。
4、学生们畅所欲言,师:是因为燃烧是需要氧气的,氧气越来越少,慢慢没了,蜡烛也就灭了。
二、联系生活,提出问题。
1、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只要你留心观察,就会提出很多很多有意思的问题。请你想一想,和同学们交流一下
2.小组内流。共同讨论问题。
读书时遇到的问题
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3、把你们没办法解决的问题提出来。
4、全班同学讨论解决问题。把没办法解决的问题写在黑板上。
三、课后延伸。
同学们,这堂课我们共同解决了很多问题,还有很多问题没有解决怎么办呢?
对了,生活才是我们的大课堂,让我们到生活中去观察,到书中去了解它们吧。
《发问的精神》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让幼儿根据给出的图片内容来提出数学问题,并知道用算式来表示所提的数学问题。
2、提高幼儿逻辑思维和发散思维的能力以及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重难点:能够从不同的角度来提出尽可能多的数学问题。
活动准备:教师:《小火车》大游戏图一张,红气球5个,蓝气球2个,绿气球3个,黄气球7个,加号、减号、等号、数字0—9卡片两套。
幼儿:同教师。
活动过程:
一、教师创设情景,幼儿理解什么是“数学问题”。
1、教师创设情景:数字猴要带小朋友去数学王国旅游。
①教师以数字猴的口吻,引导幼儿提问:
“小朋友们好。我是数学王国的导游,数字猴。今天由我带着小朋友们去数学王国参观。”
“小朋友,你叫什么名字?”“你最喜欢什么?”(请两三名幼儿回答)
“小朋友有什么问题想问数字猴的么?”(请两三名幼儿向数字猴提问)
教师小结。
②幼儿理解什么是“数学问题”,并尝试提出数学问题。
“小朋友刚才提了很多问题,真棒。不过,数学王国里的居民们最喜欢小朋友提数学问题了。什么是数学问题呢?”(鼓励一两名幼儿说说。)
教师小结:所有跟数字相关的问题都是数学问题。比如:“你今年几岁啦?”“你家里有几辆玩具小车?”
2、参观数学王国:根据大图,提出数学问题。
①引导幼儿观察大图,请幼儿说说,他们看到了什么。(强调幼儿语言的完整性)
②请幼儿根据大图提供的信息,向数字猴提出数学问题。
教师示范(以数字猴口吻提问):“小朋友,这幅图里有几样东西?”
师幼一起检验:这幅图上有气球、火车、山、树、天空、草地,一共有6样东西。
教师小结:小朋友们观察得真仔细,这幅图里有6样东西。刚才数字猴问的问题是:这幅图里有几样东西?这就是一个数学问题。那谁来说一说,图里还有哪些数学问题?(鼓励幼儿大胆提问,并且每个幼儿提出的问题都不一样)
比如:与数量有关的数学问题
1、气球的颜色有几种?——红、黄、蓝、绿4种。
2、红色的气球有几个?——5个。
3、黄色的气球有几个?——7个。
4、绿色的气球有几个?——2个。
5、蓝色的气球有几个?——2个。
6、小火车有几节车厢?——3节。
7、火车的轮子一共有多少个?——16个。
8、一共有多少个气球?——16个。
与差比相关的问题
9、哪种颜色的气球最多?——黄色气球。
10、哪种颜色的气球最少?——蓝色和绿色。
11、红色气球比绿色气球多多少个?——多3个。
12、绿色气球比红色气球少多少个?——少3个。
13、黄色气球比红色气球多多少个?——多2个。
14、红色气球比黄色气球少多少个?——少2个。
与总和相关的.数学问题
15、绿色气球和蓝色气球一共有多少个?——4个。
16、黄色气球和绿色气球一共有多少个?——9个。
(有些问题可以求答案,有些问题不需要求答案,加快节奏)
教师小结:小朋友们都能从各种角度提出各种数学问题,数字猴可开心啦。
二、亲子互动:提问比赛,获取“数学问题小博士”称号。
将幼儿和家长分成两组,根据教室环境提出数学问题。在规定时间内,哪组提出的数学问题多,哪组获胜。
三、操作
1、示范列式。
①教师抽取一个数学问题,请两至三名幼儿尝试列式。
②师生共同检验,教师小结列式。
2、幼儿操作学具,家长协助检验。
①请小朋友去拿学具盒——打开学具盒——找出一袋数字卡片和气球卡片。
②请家长协助幼儿一起来解决这些数学问题吧!(幼儿跟家长一起操作)
③教师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怎么提出数学问题,我们的身边也有很多很多的数学问题,比如说:你们家里一共有几个人?你今年几岁了?妈妈今年几岁了,妈妈比你大多少岁?你每天几点钟来幼儿园?你坐几路的公交车?….这些都是数学问题,你们回去后好好想想,还可以提出什么数学问题,下次回来告诉老师,好吗?
(这个活动的重点是提出数学问题,怎么样解决可放在下个活动来进行的。)
《发问的精神》教案 篇5
教学内容:
人教版实验教材数学教科书二年级上册p59页
教学目的:
1、让学生掌握简单的乘法应用题,会用乘法解决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
2、培养学生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教学重难点:
会提出乘法计算的问题,能用乘法解决简单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对口诀
教师与全班学生进行对口诀的练习。
2.口算:
3×45×32×22×4
3×42×34×24×4
5×55×52×12×1
二、新授
1.教学例6
出示第59页主题图
师:你看到了什么?
学生自由说。
师:谁能用简单的话把图上的'意思表达出来呢?
生:有三只小象搬木头,每只小象搬2根。
让学生完成填空:
每只搬根,有只,这里有个
师:你能列什么算式?
学生口答:2+2+2=62×3=6
师:真能干。谁可以根据图上的意思的提出一个用乘法计算的问题?
生:一共搬几根?
让学生把算式写在草稿本上,指名板书。
2.做一做
让学生看主题图
师:你看到了什么?请你和四人小组的伙伴们说一说。
四人小组合作提出问题:小组间交流自己提出的问题,并一起列式解答。
派代表汇报,一起评改。
问:你们觉得有那些问题你们觉得比较难的,我们一起来解决。
学生说,教师板书。
A、小猴比小鹿少多少只?
解:5×2=104×2=8
10—8=2
B、一共有多少只动物?
3×3=95×2=104×2=8
9+10+8=27
三、巩固练习
1.练习十二第1、2题。
学生根据图意找出有几个几,在列式解答。
独立完成,指名板书,集体订正。
2.练习十二第3题。
学生完成书上的填空后,集体讲评。
问:你还能提出用乘法计算的问题吗?
让学生把问题和算式写在草稿本上,教师巡视指导,若有时间则集体讲评。
四、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
《发问的精神》教案 篇6
一、活动目标
1、了解故事情节,知道养成上课专心致志的重要性。
2、通过课件,理解“墨磨偏心不端字不敬心先病”这一部分内容。
二、活动准备
1、ppt课件、字卡
2、小故事
三、活动过程
活动导入;
1、看课件,听故事,回答问题。
从前有一个叫吴同的人,从小跟着泥水匠当学徒。他很想有师傅那样的好手艺,但他很懒,每次做事都拖泥带水,草草了事。还不肯从基本学起。一天,师傅考验吴同,要他在一星期内盖好一座房子,不到三天,吴同就把房子盖好了。可是,第四天下了一场暴雨,房子被冲塌了。吴同见自己的房子这么不结实,心里很是懊恼和惭愧。从此,他便踏踏实实的把手艺学好。
2、讨论:我们能不能向吴同学学习呢?我们应该怎么做?
3、课件:观察幼儿“学习、游戏、绘画”等等的状态。
提问:他们做的对吗?你们要不要向他们学习呢?以后我们应该怎么做?
4、教师总结:做事情要专心致志、不要想东想西、这样才能认真的`做完一件事情。
5、引出《弟子规》—“墨磨偏心不端字不敬心先病”
6、学习儿歌:
小手小手摆摆好,
遵守纪律不吵闹。
老师讲话听明白,
开动脑筋勤思考。
回答问题声音亮,
人人争做好宝宝。
7、活动延伸:
(1)与家长达成共识共同培养幼儿学习要专心致志。
(2)发放《学习评价表》
《发问的精神》教案 篇7
教学目的
1.懂得发问的意义,学会做一个乐于发问、善于发问、勤于发问的人。
2.学习正面论证与反面论证相结合来论证论点的写法。
3.学习本文在正反论证过程中采用举例和讲道理论证的方法。
重点难点
1.重点:学会正面论证与反面论证相结合的论证方法。
2.难点:如何紧扣论点选择典型论据。
学法引导
1.学生自读课文,找出文章中心论点,与上一课《怀疑与学问》尝试比较体会异同。
2.细读课文,理清结构层次,找出正面论证、反面论证的部分,并具体分析运用怎样的论证方法论说道理的。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解释下列词语。
介意:在意或注意。
景仰:佩服尊敬;仰慕。
平淡无奇:平平淡淡,没有什么特点出色的地方。奇,特殊的。
寻根究底:寻求根由,追究底细。弄清事物的来龙去脉。
自以为是:认为自己的看法和做法都正确,不接受别人的意见。是:对,正确。
潜修静想:形容专心研究,认真思考。
典籍:记载古代法制的图书。也泛指古代图书。
2.阅读课文,编写阅读提纲。
二、导入
所谓学问,一是学,一是问,虚心求教才是应有的态度。这篇文章的意图是提倡发问。读后想想,我们从中受到了些什么启发。
三、正课
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
(1)思考:为什么要提倡发问的精神?不问不行吗?
学生回答后教师讲述:
发问是思想的初步、研究的动机。一切知识的获得,大都从发问而来;新发明、新创造也常常由发问开端。古今中外有成就者都是能发问、勤发问的人。牛顿等人的事例就足以证明发问精神的可贵。而不问则不能求得真知,因为不问就不能研究,文明就不能进步;不问就会把错的、伪的当作了对的、真的;发现的问题越多,才能对实际事物看得越清楚,对所学才更有把握。所以,提倡发问精神又有了它的必要性。能发问、勤发问,就拥有了开启密库里的珍奇的钥匙,何不多问呢?
(2)从下面四句话中选出文章的论点:
A.我们日常所见所闻所接触的事物里有很多的道理。
B.发问的精神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
C.发问是思想的初步,研究的动机。一切知识的获得,大都从发问而来;新发明、新创造也常常由发问开端。
D.能发问,勤发问的人,头脑自然会日益丰富,眼光自然会日益敏锐。
讨论后明确:
选C。A只是引出论题的引子;B运用了一个比喻,只是形象地说理;D是作为证明论点的理论论据使用的。
2.仔细研读课文,思考问题: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怎么提出来的?
明确:
课文第1-3段,讲通俗的道理,设生动的比喻,引出论题“发问的精神”。第4段提出正面论点,即中心论点:发问是思想的初步,研究的动机。一切知识的获得,大都从发问而来;新发明、新创造也常常由发问开端。
(2)课文前半部分从正面证明论点,举了哪些事例?列举这些事例的段落是怎样同上下文紧密联系的?
明确:
依次列举了牛顿(第5段)、瓦特(第6段)、释迦牟尼(第7段)、孔子(第8段)的事例,来证明发问精神的可贵。
列举这些事例之前,先在第4段用“能发问、勤发问的人……他偏会看出不平常的道理”这两句,分析“能发问、勤发问的人”的共同特点,然后用“这样的人,古今中外都有的是”引起下文。列举这些事例之后,在第9段用“够了,够了,不必多举了”过渡,用“举出这几个人物,无非要证明发问精神的可贵”一句归结到论点。这样写,文章上下文之间过渡自然,论点论据配合紧密。
(3)第9段“我们虽然不一定人人能成为大科学家大思想家”能否改成“大思想家大科学家”或别的称谓呢?
讨论并归纳:
不能。因为这关系到上文列举的四位名人的顺序,前两位是“大科学家”,后两位是“大思想家”,所以这里在归纳时按上文顺序写成“大科学家大思想家”。这体现了文章语言表达非常严谨周密。
(4)你觉得课文选用的四个事例是否很妥贴?为什么?
你能为课文补充今人好问的事例吗?
四、总结
本文通过讲道理,设比喻,引出“发问的精神”的论题,接着提出中心论点,并列举了四位名人的事例,从正面论证论点。
五、板书设计
引出论题——发问的精神(1-3段)
提出正面论点——发问是思想的初步、研究的动机。一切知识的获得,大都从发问而来;新发明、新创造也常常由发问开端。(4段)
牛顿发问的事例(5段)
正面论证 举例论证 瓦特发问的事例(6段)
(5-9段) (5-8段) 释迦牟尼发问的事例(7段)
孔子发问的事例(8段)
归纳小结(9段)
六、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三。
第二课时
一、预习
阅读课文,思考课后练习二。
二、导入
这节课我们分析课文的后半部分,这一部分和前半部分不同,先提出一个错误观点,然后证明这个观点是不正确的。这应该怎么写呢?
三、正课
1.仔细研读课文,思考问题:
(1)课文后半部分提出了什么反面论点?分哪几个层次对反面论点作分析论述,指出其“漏洞”的?又用哪些词语把几个层次串联在一起的?
明确:
课文第10段用假设“也许有人会说”引出了反面论点:“知识和道理,可以从书上读到,老师也会给我们讲解,只要努力学习,牢牢记住就成了,何必多问?”
分三个层次对反面论点作分析论述:
A.墨守旧说,不能发问,就不能研究,文明就不能进步。
B.一味吸取,不去审问,会把错的、伪的当作了对的、真的。
C.发现的问题越多,才能对实际事物看得越清楚,对所学才更有把握。
提出反面论点后,先用两句作总的否定:“说这话,大概自以为是。可是仔细想想,就会看出漏洞。”然后用“第一”“其次”“更进一步说”等词语关联,衔接紧密,层次清楚。
(2)篇末“那么,你万不可忘记那把钥匙,你得能发问,勤发问。”句中的“那把钥匙” 指什么?它与前文哪些语句相呼应?
明确:
“那把钥匙”指发问的精神,与前文第2段“我们要用一把钥匙去开启”,第3段“这把钥匙就是发问的精神”相呼应。
(3)本文的论点与《怀疑与学问》一文的论点有何异同?
明确:
两文的论点从精神本质上是一致的,都强调了怀疑、发问对于做学问的重要作用。不同在于《怀疑与学问》直接从两者的相互关系的角度,深入剖析,并且采用先提出中心论点再运用两个分论点支撑的方法阐明道理。本文则是先讲通俗的道理,设生动的比喻,引出论题后,提出正面论点,举事例证明,然后提出反面论点,分三个层次对反面论点作分析论述,批驳其错误。
(4)本文多次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请从课文中找出来,谈谈反问句的使用有什么好处?
明确:反问句的使用,强化了语气,强调了观点,强调了情感,并造成文章的波澜。
2.请根据以上分析,编拟出课文段落层次提纲。(见板书)
3.巩固练习。
读下面的语句,答题:
(1)这种道理犹如封锁在密库石室里的珍奇,我们要用一把钥匙去开启。这把钥匙就是发问的精神。
指出这两个比喻句的本体和喻体。
答案:A本体-事物的道理 喻体-封锁在密库石室里的珍奇
B本体-发问的精神 喻体-钥匙
(2)你忍心让你的智慧之门永闭吗?你愿意永远盲目地让别人带着你走吗?你愿意永远只做两脚书柜吗?
这段话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加点字的含义是什么?
答案:使用了排比、比喻的修辞手法。“两脚书柜”是比喻只拥有知识而不会运用知识的人。
四、总结
文章从如何做学问的高度,明确提出了“发问是思想的初步,研究的动机。一切知识的获得,大都从发问而来;新发明、新创造也常常由发问开端。”的论点,并运用确凿的例证和透辟的分析进行正反论证。有直接的阐述,也有反面的驳斥,破立结合,增强了说理的说服力。
五、板书设计
引出论题——发问的精神(1-3段)
提出正面论点——发问是思想的初步、研究的动机。一切知识的获得,大都从发问而来;新发明、新创造也常常由发问开端。(4段)
牛顿发问的事例(5段)
正面论证 举例论证 瓦特发问的事例(6段)
(4-9段) (5-8段) 释迦牟尼发问的事例(7段)
孔子发问的事例(8段)
归纳小结(9段)
提出反面论点——知识和道理,可以从书上读到,老师也会给
我们讲解,只要牢牢记住就成了,何必多问?(10段)
墨守旧说,不能发问,就不能研究,文明就不能进
反面论证 分析反面 步(11段)
(10-14段) 论点的错误 一味吸取,不去审问,就会把错的、伪的当作了对
(11-13段) 的、真的。(12段)
发现的问题越多,才能对实际事物看得越清楚,对所学才更有把握。(13段)
归纳小结(14段)
六、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一、二题。
《发问的精神》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认识提倡“发问”精神对自己学习的指导意义;
(2)学习运用反问句来加强语言的表现力的方法;
(3)领会作者怎样既从正面论证了自己的观点正确,又从反面论证了相反的观点不正确,这一正面和反面论证相结合的论证方法。
教学建议
反问的修辞手法
文中多次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反问是通过语气的强化,来强调观点,强调感情,并造成文章的波澜。
课文中的反问句运用有两个特点:
一是变化着使用标志反问的词语。例如:①我们若是一味吸取,不去审问,岂不会把错的、伪的当作了对的、真的,使那些对的、真的反而永不可见?②也许有人会说,知识和道理,可以从书上读到,老师也会给我们讲解,只要努力学习,牢牢记住就成了,何必多问?
二是几个反问句并列使用,关联上下文,增强气势。例如:你忍心让你的智慧之门永闭吗? 你愿意永远盲目地让别人带着你走吗?你愿意永远只做两脚书柜吗?
连用了三个反问句,语势强烈,有力地强调了所要表达的意思。
过渡
文中在举例前,先指出名人的共同特点,并用“这样的人,古今中外都有的是”来开启下文。
在列举事例之后,文中第九段用“够了,够了,不必多举了”作为过渡,紧接着用“举出这几个人物,无非是要证明发问精神的可贵”这一句话归结到中心论点上。这样,上下文过渡自然,论点与论据配合紧密,事例论证层次清晰。
论证方法
本文的论证方法是对比论证。作者认为,发问就是善于动脑筋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是求知识、明道理的途径,也是新发明、新创造的开端。为了证明这个正确的论点,作者列举了外国的牛顿创立了“万有引力”说,瓦特发明蒸汽机,释加牟尼创立佛教;中国的孔子每事问的事例,从正面加以论证。接着,作者针对“也许有人会说,知识和道理,可以从书上读到,老师也会给我们讲解,只要努力学习,牢牢记住就成了,何必多问?”的糊涂见解,又举了几个例子,从反面加以论证。这样,通过一反一正的对比论证,论点鲜明突出,大大增加了说服力。
写作特点
本文是写给青年学生的,写的平易通俗。文章一起笔就从日常生活谈起,引出议论的中心:。然后用了六个段落来正面论证,有道理论证,也有举例论证。四个事例都具有启发性,是学生所熟悉的。论证结束,用了一个段落进行小结。然后引出反面的认识,指出其“漏洞”,接着用三个段落逐层分析三个“漏洞”,最后做总结。全文脉络清晰,且环环相扣,思路缜密,论述严谨。
正反论证
本课采用正反论证相结合的方法,正面举例论证发问精神的可贵,又从反面讲道理逐层深入地阐述“何必多问”说法的错误,从而证明了“发问”是求知、明道理的途径,又是新发明、新创造的开端的问题。
《发问的精神》教案 篇9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了解正面论证和反面论证点的有关常识。
(二)能力训练点:
学会运用正反对比论证论点的写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勤于发问精神。
(四)、教学重点:
学会正面谁与反面论证相结合的论证方法。
(五)、教学难点:
如何紧扣论点选择典型论据。
二、学法引导
(一)、教师教法:启发、点拨法
(二)、学生学法:自主、合作、探究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导入:坚持并善于学习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民族素质的体现,中国人自古就有勤学好问的传统美德。“吾生也有涯,吾知也无涯”“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活到老,学到老”“吾日三省吾身”都是对勤学不辍精神的赞美和褒扬。但我们往往“勤学”,却忽视了“好问”。针对这种情况,启凡先生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写了一篇文章《发问的精神》。我们今天来读一读,看看是否仍然对我们具有启迪的作用。(放图片展示课题)
2,简介作者:
(展示图片)
启凡(1913-1986),原名贾必陶。湖南人,长期担任编辑工作。30年代前后,常有文章在《中学生》杂志等刊物上发表。《发问的精神》就是其中的一篇。从课文有关语句可知本文是作者当年专门为中学生写的。
(二)、学习活动
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
.说说本文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想告诉我们什么)。(展示图片)
A我们日常所见所闻接触的事物里有很多的道理。
B。发问的精神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
C。发问是思想的初步,研究的动机。一切新发明,新创造也常常由发问开端。
D能发问,勤发问的人,头脑自然会日益丰富,眼光自然会日益敏锐。
讨论后明确:选C,“A”只是引出论题的“引子”;“B”运用了一个比喻,只是形象地说理;“D”是作为证明论点的理论论据使用的。
2、研读课文(展示图片)
A、文章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概括大意。
B、本文的论题是什么,是怎样引出的?
C、默读第二部分,思考这部分的论点是什么?课文举了古今中外哪些事例来论证?列举的事例是怎样与上下文紧密联系的?
D、课文第三部分提出怎样的反面论点?从几个方面论证的?使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论证的内容是什么?
E、本文是作者当年写给谁的?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
方法:默读思考----生生交流----师生交流
(问题一、学法:列阅读提纲。本文层次清晰、表达周密,段与段、句与句之间都注意顺着次序前后照应。学生可边读课文,边列出段落层次提纲,理清作者论证的思路,把握观点。问题2、3、4学生讨论后,选代表发言,师点拨。(展示图片))
讨论并归纳:分成三个部分。(展示课件图片)
第一部分(1~3段):讲道理,设比喻,引出论题“发问的精神”。
第二部分(4~9段):从正面论证发问精神的可贵。
第一层(4段):提出正面论点“发问是思想的初步,研究的动机”。
第二层(5~8段):列举四位名人的事例,论证了发问的精神的可贵。
第三层(9段):小结,强调人要求知识、明道理,不能不勤于发问。
第三部分(10~14段):从反面论证“何必多问”说法的不正确。
第一层(l0段):提出“何必多问”的反面论点。
第二层(11~13
段):从三个方面讲道理,逐层深入阐明了反面论点的不正确。
第三层(14段):小结,再次强调要能发问,勤发问。
3、质疑:
(1)、质疑阅读课文时没有解决的问题。
(2)、质疑教师引导的问题:A、本文的论点与《怀疑与学问》一文的论点有何异同。
B、课本第一段“其实这是一种损失”中“这”指什么?为什么说它是一种损失?
C、所举四个事例有何共同点?
文中的反问句,第14段:一系列的问句,都用陈述句表达出来,效果有什么不好?(朗读法。本文多处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方式,通过语气的强化来强调情感,并造成文章的波澜。反复朗读,细细体会它的作用。)
4、拓展延伸:(二选一)
A、为什么同样有发问精神的人,会取得不同结果?
B、[实践]以“我尝到了发问的甜头”为题,进行三分钟演讲。要求“列举出自己学习、生活中由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而获得新知识、懂得新道理的事例,证明发问精神的重要,培养学生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作口头议论的能力。
四、总结
本文议论了关于发问的精神。作者提倡发问,认为发问精神非常可贵。阐述这些看法,主要采用了提出正面论点和提出反面论点相结合的方法。在提出论题后,先提出正面论点,列举事例从正面论述,然后提出反面论点,用讲道理逐层深入论证,正反结合,强调发问的重要,发问精神的可贵,提高人们对“发问精神的认识。”
五、作业:
在前一阶段抗击“非典”的战役中,我们的白衣天使们无私奉献,把爱留在了人间。我们才得以有今天的相聚、今天的温暖。那么,我们是否应该发扬无私奉献的精神呢?
1、观点明确。
2、要恰当的运用事实或道理来论证。
3、语言要流畅,吐字要清晰。
《发问的精神》教案 篇10
知识掌握
1.本文是一篇立论与驳论相结合的议论文,立论就是________自己的观点正确,驳论就是反面论证________。
2.这篇文章的意图是________,它把________比作封锁在秘库石室里的珍奇,把________比作开启这石室的钥匙。
能力提高
阅读《发问的精神》(节选),完成1-4题。
①我们日常所见所闻所接触的事物里,有很多的道理。大家因为时常见到听到接触到,都觉得那些事物平淡无奇,不足介意。其实这是一种损失。
②事物的道理不比课本的文字、教师的讲解,看了听了就懂。这种道理犹如封锁在秘库石室里的珍奇,我们要用一把钥匙去开启。
③这把钥匙就是发问的精神。
④发问是思想的初步,研究的动机。一切知识的获得,大都从发问而来;新发明、新创造也常常由发问开端。能发问、勤奋发问的人,头脑自然会日益丰富,眼光自然会日益敏锐。别人不肯动脑筋的地方,他偏会想出惊人的见解;别人以为平常的事物,他偏会看出不平常的道理。这样的人,古今中外都有的是。
⑤苹果落地,是多么平常的事情,牛顿看见了,却要问出个所以然来,结果创立了“万有引力”说,支配了人类思想。
⑥壶水滚沸,谁不常常见到?只有瓦特把它当作问题研究,因而发明了蒸汽机,使人类至今蒙受其利。
⑦生、老、病、死,都是极普遍的人生现象,释迦牟尼偏偏要寻根究底,求个解答。他因此抛弃尊位和家庭,独自去潜修静想,终于创立了佛教。
⑧我们中国的孔子,也是个好问的人。他到太庙里去,看见每样事物都要问。他知道老子熟悉典籍,就去向老子问礼。他能够成为万世景仰的圣人,难道真是天生的?
1.画线句中的“这”指什么?为什么说“这是一种损失”?
________
2.选文所举的四个例子有什么共同点?
________
3.请从下面四句话中选出本文的论点
[ ]
a.我们日常所见所闻所接触的事物里,有很多的道理。
b.发问的精神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
c.发问是思想的初步,研究的动机。一切知识的获得,大都从发问而来;新发明、新创造也常常由发问开端。
d.能发问、勤发问的人,头脑自然会日益丰富,眼光自然会日益敏锐。
4.请划分段落并归纳段落大意。
________
延伸拓展
(一)
①学问学问,要有所学,必先有问,要有所问,必先有疑。疑是发现问题,问是提出疑问,疑问解决了,就获得了学问。
②古今许多大学问家,都是学中有疑,善于发问的人。清朝乾隆年间,有一个学者,名叫戴震。他幼年读书时,就曾接二连三地向老师提出疑问,由于他读书总是打破沙锅问到底,勤于思考,敢于提问,在学业上取得了很大成就,最后成了一个著名的思想家。
③在人们求知的道路上,怀疑犹如一粒学问的种子,没有它就决不会开出知识的花,结出智慧的果。________;没有对“地心说”的怀疑,就不会有哥白尼“日心说”的产生。法国伟大的作家巴尔扎克说:“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疑义地是问号,而生活的智慧,大概都在逢事问个为什么。”
④但是应当指出的是,任何有效的怀疑,都必须以大量的实际材料为基础。比如达尔文对“物种不变论”所进行的挑战,决不是一时的发现,而是他作了历时5年的环球旅行,收集了大量的动植物标本,潜心观察的结果。没有大量丰富的资料,达尔文决不会提出有价值的怀疑。
⑤疑之所以贵,就贵在敢于思索,敢于设想,敢于创新,敢于发现真理。让我们举着问号这把钥匙,去打开知识宝库的大门吧!
1.根据上下文,填入③段横线处恰当的一句是
[ ]
a.由于“物种不变论”被达尔文怀疑,因而创立了“进化论”。
b.由于达尔文对“物种不变论”怀疑,因而创立了“进化论”。
c.没有对“物种不变论”的怀疑,哪会有达尔文“进化论”的创立。
d.没有对“物种不变论”的怀疑,就不会有达尔文“进化论”的创立。
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 ]
a.学要先问,问要先疑。
b.学贵有疑。
c.古今许多大学问家,都是学中有疑,善于发问的人。
d.学中有疑,善于学问。
3.③段运用的论证方法有
[ ]
a.例证法 b.引证法
c.对比论证 d.比喻论证
4.③④段都有达尔文创立“进化论”的事例,作者为什么要分开来写?
________
5.②段画横线词语“接二连三”和“总是”各有什么含义?如果删掉这两个词,表达效果会有什么不同?
________
6.写出②③④段的分论点。
________
(二)
①“蒙鸠溪巢“说的是有一种叫蒙鸠的鸟,用自己的毛发编织羽毛来筑巢,很精美。但它却把巢系在苇苕上,结果,风一吹,卵破子死,多么可悲的结局!这一切都是因为它系者不当啊!
②蒙鸠如果懂点常识的话就该知道,嫩芦苇是*不住的,只有在坚实的基础上,才能巢无恙、卵不破,可见坚实的基础是那么重要。
③干任何事都要有基础,基础越厚实,越巩固,事情就越有做好的可能,俗话说多高的基础多高的墙,就是这个道理。法国著名的小说家福楼拜就很明白这个道理,因此他在教导他的学生莫泊桑时就采用这个办法。他不许莫泊桑发表作品,而是让他做一篇篇习作,修改一篇篇文章,逐字逐句推敲,就这样过了十几年。有一天福楼拜对莫泊桑说:“你可以发表作品了。”结果,莫泊桑发表的第一篇作品《羊脂球》就使他一举成名,这是偶然的吗?是机遇吗?都不是,而是莫泊桑在这十几年中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是多少篇习作凝聚出了《羊脂球》。人们往往只看到莫泊桑的一连串成就,在惊叹之余为什么不追溯一下他那十几年艰辛呢?这十几年的生涯才是值得大书而特书的呢。
④不脚踏实地,而轻举妄动;不扎根原野,就飘飘然,这是注定要失败的。在古希腊传说中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位顶天立地的大英雄是天神宙斯和大地女神的儿子,在作战时,他只要站在坚实的陆地上就能战无不胜,这是因为大地母亲给了他无穷的力量,他的敌人正是看中这一点,在一次作战中把他举到空中扼死了,这是多么有力的证明啊!
⑤王安石的《伤仲永》不也说的这类事吗?方仲永无师自通,幼能作诗赋词,他父亲天天带他到富绅家去作诗,而荒废了学业,几年后,仲永的诗作便平平了。按理说,仲永有比别人得天独厚的一面,他聪明过人,但是由于他没有充分利用它,没有为它添砖加瓦,使这薄薄的基础很快就崩溃了。这是多么可悲的事情。
⑥没有了坚实的基础,就像水中浮萍,随风飘荡;没有了坚实的基础,就像在悬崖峭壁,岌岌可危;没有了坚实的基础,无异于空中楼阁,随时有崩塌的可能。
⑦牛顿曾说过:我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世界的。巨人的肩膀,多么厚实的基础。只有这样的基础才造就了像牛顿、爱因斯坦、莫泊桑、居里夫人这样的伟人。
⑧我们青年现在正风华正茂、意气风发,这是打好基础的好时光,要实现自己的理想,要以身报国,那么现在就打好基础吧,只有这样,才能在这以后“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1.分析文章的结构,填空回答。
(1)引论是第________段;(2)本论是第________段;(3)结论是第________段。
2.比较③段和⑤段所用的论证方法,填空回答。
(1)这两段共同使用的论证方法有________。
(2)除此而外,③段还用了________法,⑤段还用了________法。
3.④段用的是什么表达方式?简要说明这一段的作用。
________
________
参考答案
【知识掌握】
1.正面论证 相反的论点不正确
2.提倡发问 事物的道理 发问的精神
【能力提高】
1.大家觉得日常所见所闻所接触的事物平淡无奇不足介意。因为这些日常所见所闻所接触的事物中有很多的道理。
2.在平常的事物中发现不平常的道理从而有了伟大的创造。
3.c
4.选文可分三部分:第一部分(1—3)用人们对日常事物的态度引出“发问的精神”。第二部分(4)点明论点。第三部分(5—8)举例说话只有善于发问才能有所创造。
【延伸拓展】
(一)1.d
2.b
3.abd
4.两处使用是为了分别论证三、四两段中的分论点。
5.“接二连三”说明提问次数多,不厌其烦;“总是”说明他一向如此,这两个词充分体现了戴震勤学好问精神,如果删去,就不能有力地论证开头的分论点。
6.②古今许多大学问家,都是学中有疑,善于发问的人。
③在人们的求知的道路上,怀疑犹如一粒学问的种子,没有它就决不会开出知识的花,结出智慧的果。
④任何有效的怀疑,必须以大量的实际材料为基础。
(二)1.(1)①② (2)③—⑦ (3)⑧
2.(1)举例论证、比喻论证(2)道理论证 对比论证
3.记叙和议论,作用:讲述古希腊传说中的一个故事既用以证明“脚踏实地”、打好基础的重要性,又给文章增添了情趣。
《发问的精神》教案 篇11
[学习目标]
1.学习“发问的精神”。
2.学习本文引出论题后,先从正面论证自己论点正确,又从反面阐述相反观点不正确的写法。
3.学习本文在正反论证过程中采用举例和讲道理论证的方法。
[学习重点] 学习本文在正面论证过程中列举事例,归纳出论点的方法。
[学习难点] 学习本文在反面论证过程中讲述道理,逐层递进的方法。
[学习活动] “读读、问问、议议、说说、讲讲”
[学习时数] 二课时
[导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自习时完成)
1.阅读课文,查工具书,解释课文词语。
2.思考阅读提纲的编写。
二.新课导入
l.总结前课“所学”,引入新课学习。
2.板书课题,简介作者:
启凡(1913-1986),原名贾必陶。湖南人,长期担任编辑工作。30年代前后,常有文章在《中学生》杂志等刊物上发表。《发问的精神》就是其中的一篇。从课文有关语句可知本文是作者当年专门为中学生写的。
3.学习提示:
学习本文引出论题后,先从正面论证自己论点正确,又从反面阐述相反的观点不正确的写法;学习本文在正面论证过程中列举事例,归纳出论点,反面论证过程中讲述道理,逐层递进的方法
三.学习活动(一)
1.说说本文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想告诉我们什么)。
2.默读课文,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意。(默读思考----生生交流----师生交流)
讨论并归纳:分成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3段):讲道理,设比喻,引出论题“发问的精神”。
第二部分(4~9段):从正面论证发问精神的可贵。
第一层(4段):提出正面论点“发问是思想的初步,研究的动机”。
第二层(5~8段):列举四位名人的事例,论证了发问的精神的可贵。
第三层(9段):小结,强调人要求知识、明道理,不能不勤于发问。
第三部分(10~14段):从反面论证“何必多问”说法的不正确。
第一层(l0段):提出“何必多问”的反面论点。
第二层(11~13 段):从三个方面讲道理,逐层深入阐明了反面论点的不正确。
第三层(14段):小结,再次强调要能发问,勤发问。
四.学习活动(二)
请同学们从第一部分中提出一个“问题”并请一同学作答。如:
1.第2段用了一个比喻,把什么比作封锁在秘库石室里的珍奇,把什么比作钥匙?
2.运用比喻来说理有什么好处?
五.学习活动(三)
依次讨论下列问题
1.课文第二部分举了哪些事例论证正面论点的?事例是怎样与上下文紧密联系的?
2.请分别用一句话概括事例。
3.第9段“我们虽然不一定人人能成为大科学家大思想家”能否改成“大思想家大科学家”或别的称谓呢?
*深层探讨
第二部分似乎在论证和用词上有不妥这处,你敢“怀疑”和“发问”吗?如:
1.你觉得课文第2部分选用这四个例子是否很妥贴?为什么?
(如果不能,你能为课文补充今人好问的例子吗?)
2.文中用了“蒙受”一词,你认为妥帖吗?
六.小结
本文的第一部分通过讲道理,设比喻,引出“发问的精神”的论题,接着第二部分列举了四位名人的事例,论证了正面论点:“发问精神的可贵”。既然如此,我们每个同学都应该敢于怀疑,大胆发问。
(板书设计 略)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课文第一、二部分,这节课我们一齐学习课文的第三部分。第三部分写法与第二部分不同,第二部分是先提出论点,然后列举事例,最后归纳论点。第二部分的论点是正面的。但是第三部分的论点却是反面的,是错误的,需要你去证明这个论点是不正确的,作者是什么写的呢?
二.学习活动(一)
1.课后练习二:第三部分怎么提出了什么反面论点的?分几个层次对反面论点作分析论述,指出其“漏洞”的? 又用哪些词语把几个层次串联在一起的?
三.学习活动(二)
师生研读下列问题
1.第11段是怎样论证反面的论点不正确的?
2.第12段是怎样论证反面的论点不正确的?
3.第13段是怎样论证反面论点的不正确的?
4.提问:第14段的三个问句是什么问句?它们分别承接哪些段落?
5.提问:本文多处运用反问的修辞方式,请从课文中找出,谈谈反问句的使用有什么好处?
6.提问:篇末“那么,你万不可忘记带那把钥匙”句中的“那把钥匙”指什么?它与前文哪些语句相呼应?
三.小结
本文议论了关于发问的精神。作者提倡发问,认为发问精神非常可贵。阐述这些看法,主要采用了提出正面论点和提出反面论点相结合的方法。在提出论题后,先提出正面论点,列举事例从正面论述,然后提出反面论点,用讲道理逐层深入论证,正反结合,强调发问的重要,发问精神的可贵,提高人们对“发问精神的认识。”
《发问的精神》教案 篇12
一 基础知识
1.给下面加粗的词选择正确的解释。
①寻根究底
[ ]
a.到底 b.结果
c.推求 d.毕竟
②自以为是
[ ]
a.这 b.对的
c.判断 d.答应
③平淡无奇
[ ]
a.特殊 b.奇迹
c.奇异 d.惊奇
④不足介意
[ ]
a.足以 b.足迹
c.足够 d.脚
2.选词填空。
①别人不肯动脑筋的地方,他(a.就 b.偏 c.总 d.却)会想出惊人的见解。
②假如你的答复是否定的,那么,你(a.决 b.就 c.便d.万)不可忘记带把钥匙,你得能发问,勤发问。
3.对下列句子的修辞手法依次作出正确判断的是
①这把钥匙就是发问精神。
②他能够成为万世景仰的圣人,难道真是天生的?
③基本可行,基本有效,基本同意,基本够用,基本吃素,基本不出门,……这些都是有意义的。反之,像基本必要,基本困难,基本严重,基本发烧,……就不大好理解。
④这种道理犹如封锁在秘库石室里的珍奇。
[ ]
a.暗喻 反问 对比 夸张
b.借喻 设问 排比 夸张
c.暗喻 反问 排比 比喻
d.借喻 设问 对比 比喻
4.下列成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
a.寻根究底 拨乱反正 步调一致 不计其数
b.偃旗熄鼓 不足介意 兵贵神速 失之交臂
c.闭门造车 敝帚自珍 鼠目寸光 墨守成规
d.平淡无奇 所见所闻 耳闻目睹 光明磊落
5.本文是写给谁看的,阅读后判断是
[ ]
a.中学生 b.所有读者
c.研究学问的人 d.少年儿童
二 阅读理解
①发问是思想的初步,研究的动机。②一切知识的获得,大都从发问而来;新发明、新创造也常常由发问开端。③能发问、勤发问的人,头脑自然会日益丰富,眼光自然会日益敏锐。④别人不肯动脑筋的地方,他偏会想出惊人的见解;别人以为平常的事物,他偏会看出不平常的道理。⑤这样的人,古今中外都有的是。
1.这段文字的中心句是第________句。
2.对中心句的具体含义作阐述的是第________句。
3.对中心句展开论述的句子是第________和第________句。
4.既联系这段文字,又引出下文举例的句子是第________句。
5.文中加粗词“动机”的含义是
[ ]
a.起始环节
b.动态出现的契机
c.人做某种事情的主观愿望
d.发动研究兴趣的机会
6.下面对文段层次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③|④|⑤
c.①|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④⑤
参考答案
(一) 1.①c ②b ③a ④a 2.①b ②d 3.c 4.b 5.c
(二) 1.① 2.② 3.③ ④ 4.⑤ 5.a 6.c
《发问的精神》教案 篇13
教学目的
1.懂得发问的意义,学会做一个乐于发问、善于发问、勤于发问的人。
2.学习正面论证与反面论证相结合来论证论点的写法。
3.学习本文在正反论证过程中采用举例和讲道理论证的方法。
重点难点
1.重点:学会正面论证与反面论证相结合的论证方法。
2.难点:如何紧扣论点选择典型论据。
学法引导
1.学生自读课文,找出文章中心论点,与上一课《怀疑与学问》尝试比较体会异同。
2.细读课文,理清结构层次,找出正面论证、反面论证的部分,并具体分析运用怎样的论证方法论说道理的。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解释下列词语。
介意:在意或注意。
景仰:佩服尊敬;仰慕。
平淡无奇:平平淡淡,没有什么特点出色的地方。奇,特殊的。
寻根究底:寻求根由,追究底细。弄清事物的来龙去脉。
自以为是:认为自己的看法和做法都正确,不接受别人的意见。是:对,正确。
潜修静想:形容专心研究,认真思考。
典籍:记载古代法制的图书。也泛指古代图书。
2.阅读课文,编写阅读提纲。
二、导入
所谓学问,一是学,一是问,虚心求教才是应有的态度。这篇文章的意图是提倡发问。读后想想,我们从中受到了些什么启发。
三、正课
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
(1)思考:为什么要提倡发问的精神?不问不行吗?
学生回答后教师讲述:
发问是思想的初步、研究的动机。一切知识的获得,大都从发问而来;新发明、新创造也常常由发问开端。古今中外有成就者都是能发问、勤发问的人。牛顿等人的事例就足以证明发问精神的可贵。而不问则不能求得真知,因为不问就不能研究,文明就不能进步;不问就会把错的、伪的当作了对的、真的;发现的问题越多,才能对实际事物看得越清楚,对所学才更有把握。所以,提倡发问精神又有了它的必要性。能发问、勤发问,就拥有了开启密库里的珍奇的'钥匙,何不多问呢?
(2)从下面四句话中选出文章的论点:
A.我们日常所见所闻所接触的事物里有很多的道理。
B.发问的精神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
C.发问是思想的初步,研究的动机。一切知识的获得,大都从发问而来;新发明、新创造也常常由发问开端。
D.能发问,勤发问的人,头脑自然会日益丰富,眼光自然会日益敏锐。
讨论后明确:
选C。A只是引出论题的引子;B运用了一个比喻,只是形象地说理;D是作为证明论点的理论论据使用的。
2.仔细研读课文,思考问题: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怎么提出来的?
明确:
课文第1-3段,讲通俗的道理,设生动的比喻,引出论题“发问的精神”。第4段提出正面论点,即中心论点:发问是思想的初步,研究的动机。一切知识的获得,大都从发问而来;新发明、新创造也常常由发问开端。
(2)课文前半部分从正面证明论点,举了哪些事例?列举这些事例的段落是怎样同上下文紧密联系的?
明确:
依次列举了牛顿(第5段)、瓦特(第6段)、释迦牟尼(第7段)、孔子(第8段)的事例,来证明发问精神的可贵。
列举这些事例之前,先在第4段用“能发问、勤发问的人……他偏会看出不平常的道理”这两句,分析“能发问、勤发问的人”的共同特点,然后用“这样的人,古今中外都有的是”引起下文。列举这些事例之后,在第9段用“够了,够了,不必多举了”过渡,用“举出这几个人物,无非要证明发问精神的可贵”一句归结到论点。这样写,文章上下文之间过渡自然,论点论据配合紧密。
(3)第9段“我们虽然不一定人人能成为大科学家大思想家”能否改成“大思想家大科学家”或别的称谓呢?
讨论并归纳:
不能。因为这关系到上文列举的四位名人的顺序,前两位是“大科学家”,后两位是“大思想家”,所以这里在归纳时按上文顺序写成“大科学家大思想家”。这体现了文章语言表达非常严谨周密。
(4)你觉得课文选用的四个事例是否很妥贴?为什么?
你能为课文补充今人好问的事例吗?
四、总结
本文通过讲道理,设比喻,引出“发问的精神”的论题,接着提出中心论点,并列举了四位名人的事例,从正面论证论点。
五、板书设计
引出论题——发问的精神(1-3段)
提出正面论点——发问是思想的初步、研究的动机。一切知识的获得,大都从发问而来;新发明、新创造也常常由发问开端。(4段)
牛顿发问的事例(5段)
正面论证 举例论证 瓦特发问的事例(6段)
(5-9段) (5-8段) 释迦牟尼发问的事例(7段)
孔子发问的事例(8段)
归纳小结(9段)
六、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