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问的精神 篇1
教学目标
(1)认识提倡“发问”精神对自己学习的指导意义;
(2)学习运用反问句来加强语言的表现力的方法;
(3)领会作者怎样既从正面论证了自己的观点正确,又从反面论证了相反的观点不正确,这一正面和反面论证相结合的论证方法。
教学建议
反问的修辞手法
文中多次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反问是通过语气的强化,来强调观点,强调感情,并造成文章的波澜。
课文中的反问句运用有两个特点:
一是变化着使用标志反问的词语。例如:①我们若是一味吸取,不去审问,岂不会把错的、伪的当作了对的、真的,使那些对的、真的反而永不可见?②也许有人会说,知识和道理,可以从书上读到,老师也会给我们讲解,只要努力学习,牢牢记住就成了,何必多问?
二是几个反问句并列使用,关联上下文,增强气势。例如:你忍心让你的智慧之门永闭吗? 你愿意永远盲目地让别人带着你走吗?你愿意永远只做两脚书柜吗?
连用了三个反问句,语势强烈,有力地强调了所要表达的意思。
过渡
文中在举例前,先指出名人的共同特点,并用“这样的人,古今中外都有的是”来开启下文。
在列举事例之后,文中第九段用“够了,够了,不必多举了”作为过渡,紧接着用“举出这几个人物,无非是要证明发问精神的可贵”这一句话归结到中心论点上。这样,上下文过渡自然,论点与论据配合紧密,事例论证层次清晰。
论证方法
本文的论证方法是对比论证。作者认为,发问就是善于动脑筋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是求知识、明道理的途径,也是新发明、新创造的开端。为了证明这个正确的论点,作者列举了外国的牛顿创立了“万有引力”说,瓦特发明蒸汽机,释加牟尼创立佛教;中国的孔子每事问的事例,从正面加以论证。接着,作者针对“也许有人会说,知识和道理,可以从书上读到,老师也会给我们讲解,只要努力学习,牢牢记住就成了,何必多问?”的糊涂见解,又举了几个例子,从反面加以论证。这样,通过一反一正的对比论证,论点鲜明突出,大大增加了说服力。
写作特点
本文是写给青年学生的,写的平易通俗。文章一起笔就从日常生活谈起,引出议论的中心:。然后用了六个段落来正面论证,有道理论证,也有举例论证。四个事例都具有启发性,是学生所熟悉的。论证结束,用了一个段落进行小结。然后引出反面的认识,指出其“漏洞”,接着用三个段落逐层分析三个“漏洞”,最后做总结。全文脉络清晰,且环环相扣,思路缜密,论述严谨。
正反论证
本课采用正反论证相结合的方法,正面举例论证发问精神的可贵,又从反面讲道理逐层深入地阐述“何必多问”说法的错误,从而证明了“发问”是求知、明道理的途径,又是新发明、新创造的开端的问题。
教学设计示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
(1)认识提倡“发问”精神对学习的指导意义和重要作用。
(2)学习理解运用正面论证和反面论证相结合的论证方法论述中心。
教学过程 :
(1)导入 新课
同学们平时提倡并实践“勤学好问”的精神。这好问就是善于动脑筋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这就是“善学者必好问”的道理了。今天我们学习这篇课文(板书课题),正是阐明这个道理的。
(2)预习新课
通过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来思考、讨论或完成下列问题,以便对全文进行整体把握(可以用投影等手段出示给学生)。
①这是一篇提倡发问的议论文。课文的论证思路是什么?根据课文内容的安排,文章可以分为哪几部分?
②本文层次清晰,首尾呼应,前后照应,试举例说明。
③本文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找出来说说它们的作用。
④本文多处运用反问的修辞方式,有什么特色?找出来说说它的作用。
⑤这篇文章,作者是写给谁读的?从哪些文句中看得出来?
(3)研习新课,阅读全文
请若干学生依次阅读全文,同时检查同学们对本课词语的预习情况。
(4)解答问题
①本文论证的思路是什么?根据论证的思路,给课文划分段落并概括段意。
明确:课文首先提出论题,接着展开正面论证,提出有关发问重要的论点,用牛顿、瓦特、释加牟尼、孔子由于好问终于取得了伟大成就的事例进行论证;其次,从反面论证,假设“何必多问”的反面论点,用逐层深入讲道理的方法论证这论点的不正确。这样,正反结合,有力地论证了中心论点。
分析并归纳段意如下:
第一部分:(1—3段)引出话题。
第二部分:(4—9段)从正面论证发问精神的可贵(以事例论证为主)。
第三部分:(10—14段)从反面论证“何必多问”说法的不正确(以道理论证为主)。
②本文层次清晰,首尾呼应,前后照应,试举例说明。
(5)作业 (略)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
(1)学习运用反问句来加强语言的表现力。
(2)能够独立分析梳理课文的议论层次。
教学过程 :
(1)检查作业 情况
让学生回答作业 题解,教师指导并修正
(2)讲读课文,研习要点。
首先,在学生各自结合问题阅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再经过小组讨论、补充、完善,最后在回答问题时,经过老师的指导与修正。
① 本文主要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找出来并说明其作用。
明确:课文先用正面论证的方法,提出正面论点:发问是思想的初步,研究的动机。一切知识的获得,大都是从发问而来;新发明、新创造也常常由发问开端。然后加以论证,从而直接论述了中心论点:是可贵的(以事例论证为主)。
课文再用反面论证的方法,假设了反面论点“何必多问”,然后加以论述,论证反面论点的不成立(以道理论据为主),强调了发问精神的重要性。
可见,课文用正、反两方面论证的方法,有力地论证了中心论点。
②本文运用反问的修辞方式,有什么特色?找出来说说它的作用。
明确:课文运用反问的修辞方式,强调了语气,造成文章的波澜。归纳起来有两个特色:一是变化着使用标志反问的词语。如:“岂不会把错的、伪的当作了对的、真的……?”“何必多问?”“他能够成为万世景仰的圣人,难道真是天生的?”“壶水滚沸,谁不常常见到?”二是几个反问句并列使用。如:“你忍心让你的智慧之门永闭吗? 你愿意永远盲目地让别人带着你走吗?你愿意永远只做两脚书柜吗?”这样,关联上文,增强语势。
③这篇文章是写给谁看的?从哪些文句可以看出?
明确:这篇文章是写给学生读的。如“事物的道理,不比课本的文字,老师的讲解,看了听了就懂。”“书本的记载,老师的讲解,大都是前人思想和研究的结果。”从这些文句中可以看出。
(3)归纳小结
在老师引导的基础上,先让学生谈论体会,发表见解,最后,经过老师修正、明确、打投影片如下:
这篇课文议论的问题是关于。作者倡导发问,认为发问十分重要,可贵。举例子从正面论述,讲道理从反面论述。这样正、反结合,突出论证了中心,使文章的说服力、针对性更强。
(4)作业 (略)
发问的精神 篇2
7 发问的精神
启凡
预习提示 正文 练习
预习提示
这篇文章的意图是提倡发问。熟读课文,看作者怎样既从正面论证了自己的论点正确,又从反面论证了相反的论点不正确。两者的适当的结合,增强了说服力。
掌握下列词语:
介意 景仰 平淡无奇 寻根究底
我们日常所见所闻所接触的事物里,有很多的道理。大家因为时常见到听到接触到,都觉得那些事物平淡无奇,不足介意。其实这是一种损失。
事物的道理,不比课本的文字,教师的讲解,看了听了就懂。这种道理犹如封锁在密库石室里的珍奇,我们要用一把钥匙去开启。
这把钥匙就是发问的精神。
发问是思想的初步,研究的动机。一切知识的获得,大都从发问而来;新发明、新创造也常常由发问开端。能发问、勤发问的人,头脑自然会日益丰富,眼光自然会日益敏锐。别人不肯动脑筋的地方,他偏会想出惊人的见解;别人以为平常的事物,他偏会看出不平常的道理。这样的人,古今中外都有的是。
苹果落地,是多么平常的事情,牛顿看见了,却要问出个所以然来,结果创立了“万有引力”说,支配了人类思想。
壶水滚沸,谁不常常见到?只有瓦特把它当作问题研究,因而发明了蒸汽机,使人类至今蒙受其利。
生、老、病、死,都是极普遍的人生现象,释迦牟尼(注释:〔释迦牟尼(约前565—前486)〕佛教创始人。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净饭王的儿子。姓乔答摩,名悉达多,释迦族人。释迦牟尼即释迦族的圣人的意思。)偏偏要寻根究底,求个解答。他因此抛弃尊位和家庭,独自去潜修静想,终于创立了佛教。
我们中国的孔子,也是个好问的人。他到太庙里去,看见每样事物都要问。他知道老子熟悉典籍,就去向老子问礼。他能够成为万世景仰的圣人,难道真是天生的?
够了,够了,不必多举了。举出这几个人物,无非要证明发问精神的可贵。我们虽然不一定人人能成为大科学家大思想家,但是不能不求知识,不能不明道理。要求知识,明道理,处处都会碰到问题。不能勤于发问,是多么可惜啊!
也许有人会说,知识和道理,可以从书上读到,老师也会给我们讲解,只要努力学习,牢牢记住就成了,何必多问?说这话,大概自以为是。可是仔细想想,就会看出漏洞。
第一,书本的记载,老师的讲解,大都是前人思想和研究的结果。可是世界是天天在变动,在进步的。变动和进步又不断地给我们带来许多新道理,新知识,新问题,往往不是前人留下的知识和道理所能包含的,有时甚至彼此冲突。假使墨守旧说,不能发问,那怎样能研究,文明又怎样能进步呢?
其次,知识和道理,是各个人研究出来的。各个人或少数人的见识有限,不免要弄出错误来。而各种知识和道理,经过传播,往往会有歪曲和失实的地方。我们若是一味吸取,不去审问,岂不会把错的、伪的当作了对的、真的,使那些对的、真的反而永不可见?再说,即使我们所吸取的都是真的、对的,经过反复的审问,真的自会益见其真,对的自会益见其对。这样一来,我们可以得到切实和透彻的了解,获得正确的定论。
更进一步说,求知识明道理,不光是懂得了、记住了就算完事,更要紧的,是把知识和道理贯穿到生活和习惯里去。必须这样,知识和道理才能让我们终身受用,才不会失去学习的价值。怎样贯穿到生活和习惯里去呢?第一步就要把书本上看到的,从教师那里听到的,同实际生活里的事物参照比较。在参照比较中,发问是最重要的。发现的问题越多,对于事物一定看得越清楚;同时对于自己的所学也一定更有把握,知道怎样把它安排到生活里去。
你忍心让你的智慧之门永闭吗?你愿意永远盲目地让别人带着你走吗?你愿意永远只做两脚书柜吗?假如你的答复是否定的,那么,你万不可忘记带那把钥匙,你得能发问,勤发问。
练习
一 课文前半部分从正面证明论点,举了哪些事例?列举这些事例的段落是怎样同上下文紧密联系的?
二 课文后半部分提出了什么反面论点?分哪几个层次对反面论点作分析论述,指出其“漏洞”的?又用哪些词语把几个层次串联在一起的?
三 有人认为,牛顿看见苹果落地才发现“万有引力”的说法缺少根据。有条件的话,到图书馆或者网上检索,看这种怀疑到底对不对。
发问的精神 篇3
教学目标
(1)认识提倡“发问”精神对自己学习的指导意义;
(2)学习运用反问句来加强语言的表现力的方法;
(3)领会作者怎样既从正面论证了自己的观点正确,又从反面论证了相反的观点不正确,这一正面和反面论证相结合的论证方法。
教学建议
反问的修辞手法
文中多次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反问是通过语气的强化,来强调观点,强调感情,并造成文章的波澜。
课文中的反问句运用有两个特点:
一是变化着使用标志反问的词语。例如:①我们若是一味吸取,不去审问,岂不会把错的、伪的当作了对的、真的,使那些对的、真的反而永不可见?②也许有人会说,知识和道理,可以从书上读到,老师也会给我们讲解,只要努力学习,牢牢记住就成了,何必多问?
二是几个反问句并列使用,关联上下文,增强气势。例如:你忍心让你的智慧之门永闭吗? 你愿意永远盲目地让别人带着你走吗?你愿意永远只做两脚书柜吗?
连用了三个反问句,语势强烈,有力地强调了所要表达的意思。
过渡
文中在举例前,先指出名人的共同特点,并用“这样的人,古今中外都有的是”来开启下文。
在列举事例之后,文中第九段用“够了,够了,不必多举了”作为过渡,紧接着用“举出这几个人物,无非是要证明发问精神的可贵”这一句话归结到中心论点上。这样,上下文过渡自然,论点与论据配合紧密,事例论证层次清晰。
论证方法
本文的论证方法是对比论证。作者认为,发问就是善于动脑筋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是求知识、明道理的途径,也是新发明、新创造的开端。为了证明这个正确的论点,作者列举了外国的牛顿创立了“万有引力”说,瓦特发明蒸汽机,释加牟尼创立佛教;中国的孔子每事问的事例,从正面加以论证。接着,作者针对“也许有人会说,知识和道理,可以从书上读到,老师也会给我们讲解,只要努力学习,牢牢记住就成了,何必多问?”的糊涂见解,又举了几个例子,从反面加以论证。这样,通过一反一正的对比论证,论点鲜明突出,大大增加了说服力。
写作特点
本文是写给青年学生的,写的平易通俗。文章一起笔就从日常生活谈起,引出议论的中心:。然后用了六个段落来正面论证,有道理论证,也有举例论证。四个事例都具有启发性,是学生所熟悉的。论证结束,用了一个段落进行小结。然后引出反面的认识,指出其“漏洞”,接着用三个段落逐层分析三个“漏洞”,最后做总结。全文脉络清晰,且环环相扣,思路缜密,论述严谨。
正反论证
本课采用正反论证相结合的方法,正面举例论证发问精神的可贵,又从反面讲道理逐层深入地阐述“何必多问”说法的错误,从而证明了“发问”是求知、明道理的途径,又是新发明、新创造的开端的问题。
教学设计示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提倡“发问”精神对学习的指导意义和重要作用。
(2)学习理解运用正面论证和反面论证相结合的论证方法论述中心。
教学过程:
(1)导入 新课
同学们平时提倡并实践“勤学好问”的精神。这好问就是善于动脑筋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这就是“善学者必好问”的道理了。今天我们学习这篇课文(板书课题),正是阐明这个道理的。
(2)预习新课
通过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来思考、讨论或完成下列问题,以便对全文进行整体把握(可以用投影等手段出示给学生)。
①这是一篇提倡发问的议论文。课文的论证思路是什么?根据课文内容的安排,文章可以分为哪几部分?
②本文层次清晰,首尾呼应,前后照应,试举例说明。
③本文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找出来说说它们的作用。
④本文多处运用反问的修辞方式,有什么特色?找出来说说它的作用。
⑤这篇文章,作者是写给谁读的?从哪些文句中看得出来?
(3)研习新课,阅读全文
请若干学生依次阅读全文,同时检查同学们对本课词语的预习情况。
(4)解答问题
①本文论证的思路是什么?根据论证的思路,给课文划分段落并概括段意。
明确:课文首先提出论题,接着展开正面论证,提出有关发问重要的论点,用牛顿、瓦特、释加牟尼、孔子由于好问终于取得了伟大成就的事例进行论证;其次,从反面论证,假设“何必多问”的反面论点,用逐层深入讲道理的方法论证这论点的不正确。这样,正反结合,有力地论证了中心论点。
分析并归纳段意如下:
第一部分:(1—3段)引出话题。
第二部分:(4—9段)从正面论证发问精神的可贵(以事例论证为主)。
第三部分:(10—14段)从反面论证“何必多问”说法的不正确(以道理论证为主)。
②本文层次清晰,首尾呼应,前后照应,试举例说明。
(5)作业 (略)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运用反问句来加强语言的表现力。
(2)能够独立分析梳理课文的议论层次。
教学过程:
(1)检查作业 情况
让学生回答作业 题解,教师指导并修正
(2)讲读课文,研习要点。
首先,在学生各自结合问题阅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再经过小组讨论、补充、完善,最后在回答问题时,经过老师的指导与修正。
① 本文主要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找出来并说明其作用。
明确:课文先用正面论证的方法,提出正面论点:发问是思想的初步,研究的动机。一切知识的获得,大都是从发问而来;新发明、新创造也常常由发问开端。然后加以论证,从而直接论述了中心论点:是可贵的(以事例论证为主)。
课文再用反面论证的方法,假设了反面论点“何必多问”,然后加以论述,论证反面论点的不成立(以道理论据为主),强调了发问精神的重要性。
可见,课文用正、反两方面论证的方法,有力地论证了中心论点。
②本文运用反问的修辞方式,有什么特色?找出来说说它的作用。
明确:课文运用反问的修辞方式,强调了语气,造成文章的波澜。归纳起来有两个特色:一是变化着使用标志反问的词语。如:“岂不会把错的、伪的当作了对的、真的……?”“何必多问?”“他能够成为万世景仰的圣人,难道真是天生的?”“壶水滚沸,谁不常常见到?”二是几个反问句并列使用。如:“你忍心让你的智慧之门永闭吗? 你愿意永远盲目地让别人带着你走吗?你愿意永远只做两脚书柜吗?”这样,关联上文,增强语势。
③这篇文章是写给谁看的?从哪些文句可以看出?
明确:这篇文章是写给学生读的。如“事物的道理,不比课本的文字,老师的讲解,看了听了就懂。”“书本的记载,老师的讲解,大都是前人思想和研究的结果。”从这些文句中可以看出。
(3)归纳小结
在老师引导的基础上,先让学生谈论体会,发表见解,最后,经过老师修正、明确、打投影片如下:
这篇课文议论的问题是关于。作者倡导发问,认为发问十分重要,可贵。举例子从正面论述,讲道理从反面论述。这样正、反结合,突出论证了中心,使文章的说服力、针对性更强。
(4)作业 (略)
发问的精神 篇4
教学目标
(1)认识提倡“发问”精神对自己学习的指导意义;
(2)学习运用反问句来加强语言的表现力的方法;
(3)领会作者怎样既从正面论证了自己的观点正确,又从反面论证了相反的观点不正确,这一正面和反面论证相结合的论证方法。
教学建议
反问的修辞手法
文中多次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反问是通过语气的强化,来强调观点,强调感情,并造成文章的波澜。
课文中的反问句运用有两个特点:
一是变化着使用标志反问的词语。例如:①我们若是一味吸取,不去审问,岂不会把错的、伪的当作了对的、真的,使那些对的、真的反而永不可见?②也许有人会说,知识和道理,可以从书上读到,老师也会给我们讲解,只要努力学习,牢牢记住就成了,何必多问?
二是几个反问句并列使用,关联上下文,增强气势。例如:你忍心让你的智慧之门永闭吗? 你愿意永远盲目地让别人带着你走吗?你愿意永远只做两脚书柜吗?
连用了三个反问句,语势强烈,有力地强调了所要表达的意思。
过渡
文中在举例前,先指出名人的共同特点,并用“这样的人,古今中外都有的是”来开启下文。
在列举事例之后,文中第九段用“够了,够了,不必多举了”作为过渡,紧接着用“举出这几个人物,无非是要证明发问精神的可贵”这一句话归结到中心论点上。这样,上下文过渡自然,论点与论据配合紧密,事例论证层次清晰。
论证方法
本文的论证方法是对比论证。作者认为,发问就是善于动脑筋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是求知识、明道理的途径,也是新发明、新创造的开端。为了证明这个正确的论点,作者列举了外国的牛顿创立了“万有引力”说,瓦特发明蒸汽机,释加牟尼创立佛教;中国的孔子每事问的事例,从正面加以论证。接着,作者针对“也许有人会说,知识和道理,可以从书上读到,老师也会给我们讲解,只要努力学习,牢牢记住就成了,何必多问?”的糊涂见解,又举了几个例子,从反面加以论证。这样,通过一反一正的对比论证,论点鲜明突出,大大增加了说服力。
写作特点
本文是写给青年学生的,写的平易通俗。文章一起笔就从日常生活谈起,引出议论的中心:。然后用了六个段落来正面论证,有道理论证,也有举例论证。四个事例都具有启发性,是学生所熟悉的。论证结束,用了一个段落进行小结。然后引出反面的认识,指出其“漏洞”,接着用三个段落逐层分析三个“漏洞”,最后做总结。全文脉络清晰,且环环相扣,思路缜密,论述严谨。
正反论证
本课采用正反论证相结合的方法,正面举例论证发问精神的可贵,又从反面讲道理逐层深入地阐述“何必多问”说法的错误,从而证明了“发问”是求知、明道理的途径,又是新发明、新创造的开端的问题。
第 1 2 页
发问的精神 篇5
发问精神的人,古今中外都有。有善于发问的精神是很可贵的,求知识,明道理,处处都会碰到问题。不能勤于发问,是多么可惜啊。下面由第一范文网小编为你带来关于发问的精神阅读答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发问的精神阅读材料①发问是思想的初步,研究的动机。一切知识的获得,大都从发问而来;新发明、新创造也常常由发问开端。能发问、勤发问的人,头脑自然会日益丰富,眼光自然会日益敏锐。别人不肯动脑筋的地方,他偏会想出惊人的见解;别人以为平常的事物,他偏会看出不平常的道理。这样的人,古今中外都有的是。
②苹果落地,是多么平常的事情,牛顿看见了,却要问出个所以然来,结果创立了“万有引力,支配了人类思想。”
③壶水滚沸,谁不常常见到?只有瓦特把它当作问题研究,因而发明了蒸汽机,使人类至今蒙受其利。
④生、老、病、死,都是极普遍的人生现象,释迦牟尼偏偏要寻根究底,求个解答。他因此抛弃尊位和家庭,独自去潜修静想,终于创立了佛教。
⑤我们中国的孔子,也是个好问的人。他到太庙里去,看见每样事物都要问。他知道老子熟悉典籍,就去向老子问理。他能够成为万世景仰的圣人,难道真是天生的?
⑥够了,够了,不必多举了。举出这几个人物,无非要证明发问精神的可贵。我们虽然不一定人人能成为大科学家大思想家,但是不能不求知识,不能不明道理。要求知识,明道理,处处都会碰到问题。不能勤于发问,是多么可惜啊!
发问的精神阅读题目1.选段论证的论点是[ ]
A. 发问是思想的初步,研究的动机。
B.一切知识的获得,大都从发问而来。
C.一切知识的获得,大都从发问而来;新发明、新创造也常常由发问开端。
D.发问是思想的初步,研究的动机。一切知识的获得,大都从发问而来;新发明、新创造也常常由发问开端。
2.选段运用的论证方法是[ ]
A.道理论证
B.举例论证
C.对比论证
D.比喻论证
3.下面有关选段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②—⑤段依次举了牛顿、瓦特、释迦牟尼、孔子的事例,用来证明发问精神的可贵。
B.第①段画线句子的作用是为了引起下文。
C.第⑤段文字可以删掉,不影响全文意思的表达。
D.第⑤段画线句子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方式来进行论证,语气强烈,说服力强。
发问的精神阅读答案1.D ;
2.B ;
3.C
发问的精神 篇6
一、阅读下文,回答1—7题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有一句著名的格言:“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句格言本身,也是真理。
人们总是很尊敬发现真理的人,以为只有天才才能发现真理。其实,要发现真理,说难也不难,说容易并不容易。真理常常就在你的身边,能不能发现它,就看你有没有一双敏锐的眼睛,有没有一个善于思考的脑子,有没有敢于坚持探求真理的勇气。
纵观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那些定理、定律、学说的发现者,创立者,差不多都很善于从细小的、司空见惯的自然现象中看出问题,追根求源,终于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
就拿洗澡来说,这是一件非常普通的事情。然而,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机械工程系的系主任谢皮罗教授,却敏锐地注意到,每次放掉洗澡水时,水的漩涡总是朝逆时针方向旋转的。这是为什么呢?谢皮罗紧紧抓住这个问题不放,进行了反复的实验和研究。1962年他发表了论文,认为这种漩涡与地球的自转有关。如果地球停止旋转,就不会产生这种漩涡,由于地球不停地自西向东旋转,而美国处于北半球,便使洗澡水朝逆时针方向旋转,北半球的台风也是朝逆时针方向旋转,其道理与洗澡水的漩涡是一样的。他还断言,如果在南半球,洗澡水的漩涡将向顺时针方向旋转,在赤道,则不会形成漩涡。他的这种见解,引起各国科学家的极大兴趣,他们纷纷在各地进行实验,结果证明谢皮罗的结论完全正确。
无独有偶。在60多年前,一位名叫密卡尔逊的生物学家,发现美国东海岸和欧洲西海岸同纬度的地区都有一种蚯蚓,而美国西海岸却没有这种蚯蚓。这是为什么?这个疑问,引起了当时正在研究大陆和海岸起源问题的德国地质学家魏格纳的注意。魏格纳认为,那小小的蚯蚓活动能力有限,无法跨越大洋,它的这种分布情况,正好说明欧洲大陆和美洲大陆本来是连在一起的,后来裂开,分成了两个洲。他把蚯蚓的地理分布,作为例证之一,写进了他的名著《大陆和海洋的起源》一书。
最有趣的是一位奥地利医生,他看到儿子睡觉时,忽然眼珠子转动起来。他感到奇怪,连忙叫醒儿子,儿子说他刚才做了个梦。这位医生想,眼珠子转会不会与做梦有关?于是他以儿子、妻子、邻居为实验对象,进行了反复的观察实验,最后写出论文,指出当人的眼珠子转动时,表示睡者正在做梦。如今,人们研究梦的生理学,便用眼珠子转动的次数、转动的时间,测量人做梦的次数、梦的长短。
洗澡水的漩涡、蚯蚓的分布、睡觉时眼珠子的转动,这些都是很平常的事情。然而,善于“打破沙锅问到底”的人,却从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
科学史上,这样的事例岂止三个?它说明科学并不神秘,真理并不遥远,只要你见微知著,那么,当你解答了一百个问号之后,必能发现真理。
1.表述本文中心论点的一项是
[ ]
a.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b.要发现真理,说难也不难,说容易并不容易。
c.善于“打破沙锅问到底”的人,就能有所发现、发明、创造、前进。
d.科学并不神秘,真理并不遥远。
2.本文采用的最主要的论证方法是
[ ]
a.举例论证
b.对比论证
c.类比论证
d.引用论证
3.本文谈到发现真理必须具备的三个条件是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三自然段中加点的“发现者”与“创立者”的位置不能互换,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第三自然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
6.“科学史上,这样的事例岂止三个?”在这句话中,“这样的事”是指怎样的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上题中提到的“这样的事”,除了文中已列举的事例外,你还能举两例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综合能力训练
1.c 2.a 3.①有一双敏锐的眼睛;②有一个善于思考的脑子;③有敢于坚持探求真理的勇气 4.“发现”与上文的“定理、定律”相照应,“创立”与上文的“学说”相照应,如果调换,就搭配不当。 5.解决了疑难问题,发现了真理。 6.洗澡水的凝涡,蚯蚓的分布,睡觉时眼珠子的转动三个事例或打破沙锅问到底,有坚持不懈的探索精神的人。 7.如牛顿、伽利略、瓦特等。(只要能体现发问精神的均可)
发问的精神 篇7
一 基础知识
1.给下面加粗的词选择正确的解释。
①寻根究底
[ ]
a.到底 b.结果
c.推求 d.毕竟
②自以为是
[ ]
a.这 b.对的
c.判断 d.答应
③平淡无奇
[ ]
a.特殊 b.奇迹
c.奇异 d.惊奇
④不足介意
[ ]
a.足以 b.足迹
c.足够 d.脚
2.选词填空。
①别人不肯动脑筋的地方,他(a.就 b.偏 c.总 d.却)会想出惊人的见解。
②假如你的答复是否定的,那么,你(a.决 b.就 c.便d.万)不可忘记带把钥匙,你得能发问,勤发问。
3.对下列句子的修辞手法依次作出正确判断的是
①这把钥匙就是发问精神。
②他能够成为万世景仰的圣人,难道真是天生的?
③基本可行,基本有效,基本同意,基本够用,基本吃素,基本不出门,……这些都是有意义的。反之,像基本必要,基本困难,基本严重,基本发烧,……就不大好理解。
④这种道理犹如封锁在秘库石室里的珍奇。
[ ]
a.暗喻 反问 对比 夸张
b.借喻 设问 排比 夸张
c.暗喻 反问 排比 比喻
d.借喻 设问 对比 比喻
4.下列成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
a.寻根究底 拨乱反正 步调一致 不计其数
b.偃旗熄鼓 不足介意 兵贵神速 失之交臂
c.闭门造车 敝帚自珍 鼠目寸光 墨守成规
d.平淡无奇 所见所闻 耳闻目睹 光明磊落
5.本文是写给谁看的,阅读后判断是
[ ]
a.中学生 b.所有读者
c.研究学问的人 d.少年儿童
二 阅读理解
①发问是思想的初步,研究的动机。②一切知识的获得,大都从发问而来;新发明、新创造也常常由发问开端。③能发问、勤发问的人,头脑自然会日益丰富,眼光自然会日益敏锐。④别人不肯动脑筋的地方,他偏会想出惊人的见解;别人以为平常的事物,他偏会看出不平常的道理。⑤这样的人,古今中外都有的是。
1.这段文字的中心句是第________句。
2.对中心句的具体含义作阐述的是第________句。
3.对中心句展开论述的句子是第________和第________句。
4.既联系这段文字,又引出下文举例的句子是第________句。
5.文中加粗词“动机”的含义是
[ ]
a.起始环节
b.动态出现的契机
c.人做某种事情的主观愿望
d.发动研究兴趣的机会
6.下面对文段层次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③|④|⑤
c.①|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④⑤
参考答案
(一) 1.①c ②b ③a ④a 2.①b ②d 3.c 4.b 5.c
(二) 1.① 2.② 3.③ ④ 4.⑤ 5.a 6.c
发问的精神 篇8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了解正面论证和反面论证的有关常识
(二)能力训练点
学会运用正反对比论证来论证论点的写法
(三)德育渗透点
懂得发问的意义,学会做一个乐于发问、善于发问、勤于发问的人
(四)美育渗透点 .
体会本文活泼、生动、富于鼓动性的语言艺术
二、学法引导
1.学生自学课文,找出文章中心论点,与上一课《怀疑与学问》尝试比较体会异同。
2.细读课文,理清结构层次,找出正面论证。反面论证的部分,并具体分析运用怎
样的论证方法论说道理的。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学会正面论证与反面论证相结合的论证方法是本课学习的重点;如何紧扣论点选择典
型论据是学习中的难点;同样具有发问精神,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结果,是学生在学习中
可能提出的疑问。对于“重点”,主要采取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诵读中理解体会,对于
“难点”,需要老师作一点扩展训练来完成;“疑点”可以通过让学生集体讨论的方法来澄
清。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
1.学生自读课文,理清文章论理思路。
2.结合思考题,启发学生精读部分段落,理解本课学习的“重点”。
3.教师引导学生通过问题的思考、讨论,解决本课的“难点”,化解“疑点”。
七、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议论文论证观点的方法灵活多样,不同文章不需要强求统一,关键取决于论证效果。学习本文,重点是通过课文的阅读、理解,学会运用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并体会其好处。
2.了解什么是发问的精神,培养勤学好问的精神。
(二)整体感知
本文主旨是提倡发问,开头通过比喻论证,正面提出发问的精神,扣题,引出论点:
发问是思想的初步,研究的动机。接着在简要的理论分析之后,列举了牛顿、瓦特、释迦
牟尼、孔子等人的事例,证明了发问精神的可贵。然后再提出反面观点——知识和道理,
可以从书中读到,老师也会给我们讲解,只要努力学习,牢牢记住就成,不必多问。对
此,作者从文明的进步,个人见识的局限,知识的实际运用三个方面反驳了反面论点。最
后。用激情洋溢的语言,发出号召。
文章观点明确,材料丰富、典型,论理层次清楚、语言生动、活泼,可以说是一篇破立结合得很成功的议论文。
(三)教学过程
1.导入 :老师、家长总放在嘴边的一句话“学习要好问”,甚至不少同学在总结经
验、介绍学法时总有一条“学习要勤学好问”。可是究竟为什么必须好问?这个问题真正
留心思考的人恐怕不多。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议论文《发问的精神》,读后想想,我们
从中受到了些什么启发。 ,
2.学生自读课文,要求:
(1)从下面四句话中选出文章的论点(投影)
A.我们日常所见所闻所接触的事物里有很多的道理。
B.发问的精神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
C.发问是思想的初步,研究的动机。一切新发闻,新创造也常常由发问开端。
D.能发问,勤发问的人,头脑自然会日益丰富,眼光自然会日益敏锐。
(2)理清课文论证的思路,试着用简洁的主语育概括各部分的大意。
讨论后明确:
(1)选c,“A”只是引出论题的“引子”;“B”运用了一个比喻,只是形象地说理;
“D”是作为证明论点的理论论据使用的。
(2)论证思路如下:
(一)(1—3节):引子,用人们对日常事物的态度引出论题“发问的精神”。
(二)(4节):点明论点:新思想、新发明、新创造常由发问开端。
(三)(5-13节):摆事讲道理,正反两方面论证论点,阐明只有善于发问,才能有所
创造。
(四)(14节):激情洋溢地发出号召。
3.仔细研读课文,思考讨论下列问题:
(1)本文的论点与《怀疑与学问》一文的论点有何异同?
明确:两文的论点从精神本质是一致的,都强调了怀疑、发问对于做学问的重要作
用。不同在于《怀疑与学问》直接从两者的相互关系的角度:深入剖析,并且采用先提出中心论点再运用两个分论点支撑的方法阐明道理。
(2)课文第一节‘‘其实这是一种损失”中“这”指什么?为什么说它是一种损失?
明确:“这”指“大家觉得那些事物平淡无奇,不足介意。”
因为这些日常所见、所闻、所接触的事物中有很多道理,如不发问,便不会被发现。
(3)找出本文正面论证,反面论证的相关部分并思考:
1.正面论证部分列举了哪四个事实论据?所举四例有何共同点?
明确:这四个事例,都是在平常的事物中发现不平常的道理,从而有了伟大的创造,有力的证明了论点。
反面论证部分主要是反驳了什么错误观点?从哪几个方面进行反驳的?
明确:反驳的错误观点是:知识和道理,只要努力学习,牢牢记住就成了,不必多问。
主要从:文明的进步、个人见识的局限、知识的实际运用三个方面进行反驳。
(4)第14节,提出希望,如果不用一系列问句,直接用陈述句表达出来,效果有什么不好?
讨论明确:一连串问句,从多种不发问的后果的角度,惊醒读者,发人深思中带有劝勉的激情,便于引起读者的高度重视,积极培养发问的精神。
(5)讨论:为什么同样有发问精神的人,会取得不同结果?
(四)总结、扩展
文章从如何做学问的高度,明确提出了“发问是思想的初步,研究的动机,是新发明、新创造的开端”的论点,并在正、反对比中,选用确凿的例证和透辟的分析进行论证。有直接的阐述,也有反面的驳斥,破立结合,增强了说理的说服力。
为了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可以提出这样一个思考题进行思考:“在你的生活中,是否出现过由于不介意而失去了有益的发现的事情,如果有,请你结合本文的学习谈谈自己对此的看法。”
(五)布置作业
书后练习一、二、三
(六)板书设计
发问的精神一(1-节)引出论点(5-3节)
举例典型二分析论证
正面:例证 }破立结合
反面:讲道理 I语言活泼、生动
三(14节)提出希望
发问的精神 篇9
[学习目标]
1.学习“发问的精神”。
2.学习本文引出论题后,先从正面论证自己论点正确,又从反面阐述相反观点不正确的写法。
3.学习本文在正反论证过程中采用举例和讲道理论证的方法。
[学习重点] 学习本文在正面论证过程中列举事例,归纳出论点的方法。
[学习难点] 学习本文在反面论证过程中讲述道理,逐层递进的方法。
[学习活动] “读读、问问、议议、说说、讲讲”
[学习时数] 二课时
[导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自习时完成)
1.阅读课文,查工具书,解释课文词语。
2.思考阅读提纲的编写。
二.新课导入
l.总结前课“所学”,引入新课学习。
2.板书课题,简介作者:
启凡(1913-1986),原名贾必陶。湖南人,长期担任编辑工作。30年代前后,常有文章在《中学生》杂志等刊物上发表。《发问的精神》就是其中的一篇。从课文有关语句可知本文是作者当年专门为中学生写的。
3.学习提示:
学习本文引出论题后,先从正面论证自己论点正确,又从反面阐述相反的观点不正确的写法;学习本文在正面论证过程中列举事例,归纳出论点,反面论证过程中讲述道理,逐层递进的方法
三.学习活动(一)
1.说说本文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想告诉我们什么)。
2.默读课文,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意。(默读思考----生生交流----师生交流)
讨论并归纳:分成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3段):讲道理,设比喻,引出论题“发问的精神”。
第二部分(4~9段):从正面论证发问精神的可贵。
第一层(4段):提出正面论点“发问是思想的初步,研究的动机”。
第二层(5~8段):列举四位名人的事例,论证了发问的精神的可贵。
第三层(9段):小结,强调人要求知识、明道理,不能不勤于发问。
第三部分(10~14段):从反面论证“何必多问”说法的不正确。
第一层(l0段):提出“何必多问”的反面论点。
第二层(11~13 段):从三个方面讲道理,逐层深入阐明了反面论点的不正确。
第三层(14段):小结,再次强调要能发问,勤发问。
四.学习活动(二)
请同学们从第一部分中提出一个“问题”并请一同学作答。如:
1.第2段用了一个比喻,把什么比作封锁在秘库石室里的珍奇,把什么比作钥匙?
2.运用比喻来说理有什么好处?
五.学习活动(三)
依次讨论下列问题
1.课文第二部分举了哪些事例论证正面论点的?事例是怎样与上下文紧密联系的?
2.请分别用一句话概括事例。
3.第9段“我们虽然不一定人人能成为大科学家大思想家”能否改成“大思想家大科学家”或别的称谓呢?
*深层探讨
第二部分似乎在论证和用词上有不妥这处,你敢“怀疑”和“发问”吗?如:
1.你觉得课文第2部分选用这四个例子是否很妥贴?为什么?
(如果不能,你能为课文补充今人好问的例子吗?)
2.文中用了“蒙受”一词,你认为妥帖吗?
六.小结
本文的第一部分通过讲道理,设比喻,引出“发问的精神”的论题,接着第二部分列举了四位名人的事例,论证了正面论点:“发问精神的可贵”。既然如此,我们每个同学都应该敢于怀疑,大胆发问。
(板书设计 略)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课文第一、二部分,这节课我们一齐学习课文的第三部分。第三部分写法与第二部分不同,第二部分是先提出论点,然后列举事例,最后归纳论点。第二部分的论点是正面的。但是第三部分的论点却是反面的,是错误的,需要你去证明这个论点是不正确的,作者是什么写的呢?
二.学习活动(一)
1.课后练习二:第三部分怎么提出了什么反面论点的?分几个层次对反面论点作分析论述,指出其“漏洞”的? 又用哪些词语把几个层次串联在一起的?
三.学习活动(二)
师生研读下列问题
1.第11段是怎样论证反面的论点不正确的?
2.第12段是怎样论证反面的论点不正确的?
3.第13段是怎样论证反面论点的不正确的?
4.提问:第14段的三个问句是什么问句?它们分别承接哪些段落?
5.提问:本文多处运用反问的修辞方式,请从课文中找出,谈谈反问句的使用有什么好处?
6.提问:篇末“那么,你万不可忘记带那把钥匙”句中的“那把钥匙”指什么?它与前文哪些语句相呼应?
三.小结
本文议论了关于发问的精神。作者提倡发问,认为发问精神非常可贵。阐述这些看法,主要采用了提出正面论点和提出反面论点相结合的方法。在提出论题后,先提出正面论点,列举事例从正面论述,然后提出反面论点,用讲道理逐层深入论证,正反结合,强调发问的重要,发问精神的可贵,提高人们对“发问精神的认识。”
发问的精神 篇10
教学目的
1.懂得发问的意义,学会做一个乐于发问、善于发问、勤于发问的人。
2.学习正面论证与反面论证相结合来论证论点的写法。
3.学习本文在正反论证过程中采用举例和讲道理论证的方法。
重点难点
1.重点:学会正面论证与反面论证相结合的论证方法。
2.难点:如何紧扣论点选择典型论据。
学法引导
1.学生自读课文,找出文章中心论点,与上一课《怀疑与学问》尝试比较体会异同。
2.细读课文,理清结构层次,找出正面论证、反面论证的部分,并具体分析运用怎样的论证方法论说道理的。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解释下列词语。
介意:在意或注意。
景仰:佩服尊敬;仰慕。
平淡无奇:平平淡淡,没有什么特点出色的地方。奇,特殊的。
寻根究底:寻求根由,追究底细。弄清事物的来龙去脉。
自以为是:认为自己的看法和做法都正确,不接受别人的意见。是:对,正确。
潜修静想:形容专心研究,认真思考。
典籍:记载古代法制的图书。也泛指古代图书。
2.阅读课文,编写阅读提纲。
二、导入
所谓学问,一是学,一是问,虚心求教才是应有的态度。这篇文章的意图是提倡发问。读后想想,我们从中受到了些什么启发。
三、正课
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
(1)思考:为什么要提倡发问的精神?不问不行吗?
学生回答后教师讲述:
发问是思想的初步、研究的动机。一切知识的获得,大都从发问而来;新发明、新创造也常常由发问开端。古今中外有成就者都是能发问、勤发问的人。牛顿等人的事例就足以证明发问精神的可贵。而不问则不能求得真知,因为不问就不能研究,文明就不能进步;不问就会把错的、伪的当作了对的、真的;发现的问题越多,才能对实际事物看得越清楚,对所学才更有把握。所以,提倡发问精神又有了它的必要性。能发问、勤发问,就拥有了开启密库里的珍奇的钥匙,何不多问呢?
(2)从下面四句话中选出文章的论点:
A.我们日常所见所闻所接触的事物里有很多的道理。
B.发问的精神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
C.发问是思想的初步,研究的动机。一切知识的获得,大都从发问而来;新发明、新创造也常常由发问开端。
D.能发问,勤发问的人,头脑自然会日益丰富,眼光自然会日益敏锐。
讨论后明确:
选C。A只是引出论题的引子;B运用了一个比喻,只是形象地说理;D是作为证明论点的理论论据使用的。
2.仔细研读课文,思考问题: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怎么提出来的?
明确:
课文第1-3段,讲通俗的道理,设生动的比喻,引出论题“发问的精神”。第4段提出正面论点,即中心论点:发问是思想的初步,研究的动机。一切知识的获得,大都从发问而来;新发明、新创造也常常由发问开端。
(2)课文前半部分从正面证明论点,举了哪些事例?列举这些事例的段落是怎样同上下文紧密联系的?
明确:
依次列举了牛顿(第5段)、瓦特(第6段)、释迦牟尼(第7段)、孔子(第8段)的事例,来证明发问精神的可贵。
列举这些事例之前,先在第4段用“能发问、勤发问的人……他偏会看出不平常的道理”这两句,分析“能发问、勤发问的人”的共同特点,然后用“这样的人,古今中外都有的是”引起下文。列举这些事例之后,在第9段用“够了,够了,不必多举了”过渡,用“举出这几个人物,无非要证明发问精神的可贵”一句归结到论点。这样写,文章上下文之间过渡自然,论点论据配合紧密。
(3)第9段“我们虽然不一定人人能成为大科学家大思想家”能否改成“大思想家大科学家”或别的称谓呢?
讨论并归纳:
不能。因为这关系到上文列举的四位名人的顺序,前两位是“大科学家”,后两位是“大思想家”,所以这里在归纳时按上文顺序写成“大科学家大思想家”。这体现了文章语言表达非常严谨周密。
(4)你觉得课文选用的四个事例是否很妥贴?为什么?
你能为课文补充今人好问的事例吗?
四、总结
本文通过讲道理,设比喻,引出“发问的精神”的论题,接着提出中心论点,并列举了四位名人的事例,从正面论证论点。
五、板书设计
引出论题——发问的精神(1-3段)
提出正面论点——发问是思想的初步、研究的动机。一切知识的获得,大都从发问而来;新发明、新创造也常常由发问开端。(4段)
牛顿发问的事例(5段)
正面论证 举例论证 瓦特发问的事例(6段)
(5-9段) (5-8段) 释迦牟尼发问的事例(7段)
孔子发问的事例(8段)
归纳小结(9段)
六、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三。
第二课时
一、预习
阅读课文,思考课后练习二。
二、导入
这节课我们分析课文的后半部分,这一部分和前半部分不同,先提出一个错误观点,然后证明这个观点是不正确的。这应该怎么写呢?
三、正课
1.仔细研读课文,思考问题:
(1)课文后半部分提出了什么反面论点?分哪几个层次对反面论点作分析论述,指出其“漏洞”的?又用哪些词语把几个层次串联在一起的?
明确:
课文第10段用假设“也许有人会说”引出了反面论点:“知识和道理,可以从书上读到,老师也会给我们讲解,只要努力学习,牢牢记住就成了,何必多问?”
分三个层次对反面论点作分析论述:
A.墨守旧说,不能发问,就不能研究,文明就不能进步。
B.一味吸取,不去审问,会把错的、伪的当作了对的、真的。
C.发现的问题越多,才能对实际事物看得越清楚,对所学才更有把握。
提出反面论点后,先用两句作总的否定:“说这话,大概自以为是。可是仔细想想,就会看出漏洞。”然后用“第一”“其次”“更进一步说”等词语关联,衔接紧密,层次清楚。
(2)篇末“那么,你万不可忘记那把钥匙,你得能发问,勤发问。”句中的“那把钥匙” 指什么?它与前文哪些语句相呼应?
明确:
“那把钥匙”指发问的精神,与前文第2段“我们要用一把钥匙去开启”,第3段“这把钥匙就是发问的精神”相呼应。
(3)本文的论点与《怀疑与学问》一文的论点有何异同?
明确:
两文的论点从精神本质上是一致的,都强调了怀疑、发问对于做学问的重要作用。不同在于《怀疑与学问》直接从两者的相互关系的角度,深入剖析,并且采用先提出中心论点再运用两个分论点支撑的方法阐明道理。本文则是先讲通俗的道理,设生动的比喻,引出论题后,提出正面论点,举事例证明,然后提出反面论点,分三个层次对反面论点作分析论述,批驳其错误。
(4)本文多次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请从课文中找出来,谈谈反问句的使用有什么好处?
明确:反问句的使用,强化了语气,强调了观点,强调了情感,并造成文章的波澜。
2.请根据以上分析,编拟出课文段落层次提纲。(见板书)
3.巩固练习。
读下面的语句,答题:
(1)这种道理犹如封锁在密库石室里的珍奇,我们要用一把钥匙去开启。这把钥匙就是发问的精神。
指出这两个比喻句的本体和喻体。
答案:A本体-事物的道理 喻体-封锁在密库石室里的珍奇
B本体-发问的精神 喻体-钥匙
(2)你忍心让你的智慧之门永闭吗?你愿意永远盲目地让别人带着你走吗?你愿意永远只做两脚书柜吗?
这段话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加点字的含义是什么?
答案:使用了排比、比喻的修辞手法。“两脚书柜”是比喻只拥有知识而不会运用知识的人。
四、总结
文章从如何做学问的高度,明确提出了“发问是思想的初步,研究的动机。一切知识的获得,大都从发问而来;新发明、新创造也常常由发问开端。”的论点,并运用确凿的例证和透辟的分析进行正反论证。有直接的阐述,也有反面的驳斥,破立结合,增强了说理的说服力。
五、板书设计
引出论题——发问的精神(1-3段)
提出正面论点——发问是思想的初步、研究的动机。一切知识的获得,大都从发问而来;新发明、新创造也常常由发问开端。(4段)
牛顿发问的事例(5段)
正面论证 举例论证 瓦特发问的事例(6段)
(4-9段) (5-8段) 释迦牟尼发问的事例(7段)
孔子发问的事例(8段)
归纳小结(9段)
提出反面论点——知识和道理,可以从书上读到,老师也会给
我们讲解,只要牢牢记住就成了,何必多问?(10段)
墨守旧说,不能发问,就不能研究,文明就不能进
反面论证 分析反面 步(11段)
(10-14段) 论点的错误 一味吸取,不去审问,就会把错的、伪的当作了对
(11-13段) 的、真的。(12段)
发现的问题越多,才能对实际事物看得越清楚,对所学才更有把握。(13段)
归纳小结(14段)
六、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一、二题。
发问的精神 篇11
知识掌握
1.本文是一篇立论与驳论相结合的议论文,立论就是________自己的观点正确,驳论就是反面论证________。
2.这篇文章的意图是________,它把________比作封锁在秘库石室里的珍奇,把________比作开启这石室的钥匙。
能力提高
阅读《发问的精神》(节选),完成1-4题。
①我们日常所见所闻所接触的事物里,有很多的道理。大家因为时常见到听到接触到,都觉得那些事物平淡无奇,不足介意。其实这是一种损失。
②事物的道理不比课本的文字、教师的讲解,看了听了就懂。这种道理犹如封锁在秘库石室里的珍奇,我们要用一把钥匙去开启。
③这把钥匙就是发问的精神。
④发问是思想的初步,研究的动机。一切知识的获得,大都从发问而来;新发明、新创造也常常由发问开端。能发问、勤奋发问的人,头脑自然会日益丰富,眼光自然会日益敏锐。别人不肯动脑筋的地方,他偏会想出惊人的见解;别人以为平常的事物,他偏会看出不平常的道理。这样的人,古今中外都有的是。
⑤苹果落地,是多么平常的事情,牛顿看见了,却要问出个所以然来,结果创立了“万有引力”说,支配了人类思想。
⑥壶水滚沸,谁不常常见到?只有瓦特把它当作问题研究,因而发明了蒸汽机,使人类至今蒙受其利。
⑦生、老、病、死,都是极普遍的人生现象,释迦牟尼偏偏要寻根究底,求个解答。他因此抛弃尊位和家庭,独自去潜修静想,终于创立了佛教。
⑧我们中国的孔子,也是个好问的人。他到太庙里去,看见每样事物都要问。他知道老子熟悉典籍,就去向老子问礼。他能够成为万世景仰的圣人,难道真是天生的?
1.画线句中的“这”指什么?为什么说“这是一种损失”?
________
2.选文所举的四个例子有什么共同点?
________
3.请从下面四句话中选出本文的论点
[ ]
a.我们日常所见所闻所接触的事物里,有很多的道理。
b.发问的精神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
c.发问是思想的初步,研究的动机。一切知识的获得,大都从发问而来;新发明、新创造也常常由发问开端。
d.能发问、勤发问的人,头脑自然会日益丰富,眼光自然会日益敏锐。
4.请划分段落并归纳段落大意。
________
延伸拓展
(一)
①学问学问,要有所学,必先有问,要有所问,必先有疑。疑是发现问题,问是提出疑问,疑问解决了,就获得了学问。
②古今许多大学问家,都是学中有疑,善于发问的人。清朝乾隆年间,有一个学者,名叫戴震。他幼年读书时,就曾接二连三地向老师提出疑问,由于他读书总是打破沙锅问到底,勤于思考,敢于提问,在学业上取得了很大成就,最后成了一个著名的思想家。
③在人们求知的道路上,怀疑犹如一粒学问的种子,没有它就决不会开出知识的花,结出智慧的果。________;没有对“地心说”的怀疑,就不会有哥白尼“日心说”的产生。法国伟大的作家巴尔扎克说:“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疑义地是问号,而生活的智慧,大概都在逢事问个为什么。”
④但是应当指出的是,任何有效的怀疑,都必须以大量的实际材料为基础。比如达尔文对“物种不变论”所进行的挑战,决不是一时的发现,而是他作了历时5年的环球旅行,收集了大量的动植物标本,潜心观察的结果。没有大量丰富的资料,达尔文决不会提出有价值的怀疑。
⑤疑之所以贵,就贵在敢于思索,敢于设想,敢于创新,敢于发现真理。让我们举着问号这把钥匙,去打开知识宝库的大门吧!
1.根据上下文,填入③段横线处恰当的一句是
[ ]
a.由于“物种不变论”被达尔文怀疑,因而创立了“进化论”。
b.由于达尔文对“物种不变论”怀疑,因而创立了“进化论”。
c.没有对“物种不变论”的怀疑,哪会有达尔文“进化论”的创立。
d.没有对“物种不变论”的怀疑,就不会有达尔文“进化论”的创立。
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 ]
a.学要先问,问要先疑。
b.学贵有疑。
c.古今许多大学问家,都是学中有疑,善于发问的人。
d.学中有疑,善于学问。
3.③段运用的论证方法有
[ ]
a.例证法 b.引证法
c.对比论证 d.比喻论证
4.③④段都有达尔文创立“进化论”的事例,作者为什么要分开来写?
________
5.②段画横线词语“接二连三”和“总是”各有什么含义?如果删掉这两个词,表达效果会有什么不同?
________
6.写出②③④段的分论点。
________
(二)
①“蒙鸠溪巢“说的是有一种叫蒙鸠的鸟,用自己的毛发编织羽毛来筑巢,很精美。但它却把巢系在苇苕上,结果,风一吹,卵破子死,多么可悲的结局!这一切都是因为它系者不当啊!
②蒙鸠如果懂点常识的话就该知道,嫩芦苇是*不住的,只有在坚实的基础上,才能巢无恙、卵不破,可见坚实的基础是那么重要。
③干任何事都要有基础,基础越厚实,越巩固,事情就越有做好的可能,俗话说多高的基础多高的墙,就是这个道理。法国著名的小说家福楼拜就很明白这个道理,因此他在教导他的学生莫泊桑时就采用这个办法。他不许莫泊桑发表作品,而是让他做一篇篇习作,修改一篇篇文章,逐字逐句推敲,就这样过了十几年。有一天福楼拜对莫泊桑说:“你可以发表作品了。”结果,莫泊桑发表的第一篇作品《羊脂球》就使他一举成名,这是偶然的吗?是机遇吗?都不是,而是莫泊桑在这十几年中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是多少篇习作凝聚出了《羊脂球》。人们往往只看到莫泊桑的一连串成就,在惊叹之余为什么不追溯一下他那十几年艰辛呢?这十几年的生涯才是值得大书而特书的呢。
④不脚踏实地,而轻举妄动;不扎根原野,就飘飘然,这是注定要失败的。在古希腊传说中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位顶天立地的大英雄是天神宙斯和大地女神的儿子,在作战时,他只要站在坚实的陆地上就能战无不胜,这是因为大地母亲给了他无穷的力量,他的敌人正是看中这一点,在一次作战中把他举到空中扼死了,这是多么有力的证明啊!
⑤王安石的《伤仲永》不也说的这类事吗?方仲永无师自通,幼能作诗赋词,他父亲天天带他到富绅家去作诗,而荒废了学业,几年后,仲永的诗作便平平了。按理说,仲永有比别人得天独厚的一面,他聪明过人,但是由于他没有充分利用它,没有为它添砖加瓦,使这薄薄的基础很快就崩溃了。这是多么可悲的事情。
⑥没有了坚实的基础,就像水中浮萍,随风飘荡;没有了坚实的基础,就像在悬崖峭壁,岌岌可危;没有了坚实的基础,无异于空中楼阁,随时有崩塌的可能。
⑦牛顿曾说过:我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世界的。巨人的肩膀,多么厚实的基础。只有这样的基础才造就了像牛顿、爱因斯坦、莫泊桑、居里夫人这样的伟人。
⑧我们青年现在正风华正茂、意气风发,这是打好基础的好时光,要实现自己的理想,要以身报国,那么现在就打好基础吧,只有这样,才能在这以后“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1.分析文章的结构,填空回答。
(1)引论是第________段;(2)本论是第________段;(3)结论是第________段。
2.比较③段和⑤段所用的论证方法,填空回答。
(1)这两段共同使用的论证方法有________。
(2)除此而外,③段还用了________法,⑤段还用了________法。
3.④段用的是什么表达方式?简要说明这一段的作用。
________
________
参考答案
【知识掌握】
1.正面论证 相反的论点不正确
2.提倡发问 事物的道理 发问的精神
【能力提高】
1.大家觉得日常所见所闻所接触的事物平淡无奇不足介意。因为这些日常所见所闻所接触的事物中有很多的道理。
2.在平常的事物中发现不平常的道理从而有了伟大的创造。
3.c
4.选文可分三部分:第一部分(1—3)用人们对日常事物的态度引出“发问的精神”。第二部分(4)点明论点。第三部分(5—8)举例说话只有善于发问才能有所创造。
【延伸拓展】
(一)1.d
2.b
3.abd
4.两处使用是为了分别论证三、四两段中的分论点。
5.“接二连三”说明提问次数多,不厌其烦;“总是”说明他一向如此,这两个词充分体现了戴震勤学好问精神,如果删去,就不能有力地论证开头的分论点。
6.②古今许多大学问家,都是学中有疑,善于发问的人。
③在人们的求知的道路上,怀疑犹如一粒学问的种子,没有它就决不会开出知识的花,结出智慧的果。
④任何有效的怀疑,必须以大量的实际材料为基础。
(二)1.(1)①② (2)③—⑦ (3)⑧
2.(1)举例论证、比喻论证(2)道理论证 对比论证
3.记叙和议论,作用:讲述古希腊传说中的一个故事既用以证明“脚踏实地”、打好基础的重要性,又给文章增添了情趣。
发问的精神 篇12
教学目标
(1)认识提倡“发问”精神对自己学习的指导意义;
(2)学习运用反问句来加强语言的表现力的方法;
(3)领会作者怎样既从正面论证了自己的观点正确,又从反面论证了相反的观点不正确,这一正面和反面论证相结合的论证方法。
教学建议
反问的修辞手法
文中多次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反问是通过语气的强化,来强调观点,强调感情,并造成文章的波澜。
课文中的反问句运用有两个特点:
一是变化着使用标志反问的词语。例如:①我们若是一味吸取,不去审问,岂不会把错的、伪的当作了对的、真的,使那些对的、真的反而永不可见?②也许有人会说,知识和道理,可以从书上读到,老师也会给我们讲解,只要努力学习,牢牢记住就成了,何必多问?
二是几个反问句并列使用,关联上下文,增强气势。例如:你忍心让你的智慧之门永闭吗? 你愿意永远盲目地让别人带着你走吗?你愿意永远只做两脚书柜吗?
连用了三个反问句,语势强烈,有力地强调了所要表达的意思。
过渡
文中在举例前,先指出名人的共同特点,并用“这样的人,古今中外都有的是”来开启下文。
在列举事例之后,文中第九段用“够了,够了,不必多举了”作为过渡,紧接着用“举出这几个人物,无非是要证明发问精神的可贵”这一句话归结到中心论点上。这样,上下文过渡自然,论点与论据配合紧密,事例论证层次清晰。
论证方法
本文的论证方法是对比论证。作者认为,发问就是善于动脑筋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是求知识、明道理的途径,也是新发明、新创造的开端。为了证明这个正确的论点,作者列举了外国的牛顿创立了“万有引力”说,瓦特发明蒸汽机,释加牟尼创立佛教;中国的孔子每事问的事例,从正面加以论证。接着,作者针对“也许有人会说,知识和道理,可以从书上读到,老师也会给我们讲解,只要努力学习,牢牢记住就成了,何必多问?”的糊涂见解,又举了几个例子,从反面加以论证。这样,通过一反一正的对比论证,论点鲜明突出,大大增加了说服力。
写作特点
本文是写给青年学生的,写的平易通俗。文章一起笔就从日常生活谈起,引出议论的中心:发问的精神。然后用了六个段落来正面论证,有道理论证,也有举例论证。四个事例都具有启发性,是学生所熟悉的。论证结束,用了一个段落进行小结。然后引出反面的认识,指出其“漏洞”,接着用三个段落逐层分析三个“漏洞”,最后做总结。全文脉络清晰,且环环相扣,思路缜密,论述严谨。
正反论证
本课采用正反论证相结合的方法,正面举例论证发问精神的可贵,又从反面讲道理逐层深入地阐述“何必多问”说法的错误,从而证明了“发问”是求知、明道理的途径,又是新发明、新创造的开端的问题。
教学设计示例
发问的精神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
(1)认识提倡“发问”精神对学习的指导意义和重要作用。
(2)学习理解运用正面论证和反面论证相结合的论证方法论述中心。
教学过程 :
(1)导入 新课
同学们平时提倡并实践“勤学好问”的精神。这好问就是善于动脑筋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这就是“善学者必好问”的道理了。今天我们学习《发问的精神》这篇课文(板书课题),正是阐明这个道理的。
(2)预习新课
通过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来思考、讨论或完成下列问题,以便对全文进行整体把握(可以用投影等手段出示给学生)。
①这是一篇提倡发问的议论文。课文的论证思路是什么?根据课文内容的安排,文章可以分为哪几部分?
②本文层次清晰,首尾呼应,前后照应,试举例说明。
③本文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找出来说说它们的作用。
④本文多处运用反问的修辞方式,有什么特色?找出来说说它的作用。
⑤这篇文章,作者是写给谁读的?从哪些文句中看得出来?
(3)研习新课,阅读全文
请若干学生依次阅读全文,同时检查同学们对本课词语的预习情况。
(4)解答问题
①本文论证的思路是什么?根据论证的思路,给课文划分段落并概括段意。
明确:课文首先提出论题,接着展开正面论证,提出有关发问重要的论点,用牛顿、瓦特、释加牟尼、孔子由于好问终于取得了伟大成就的事例进行论证;其次,从反面论证,假设“何必多问”的反面论点,用逐层深入讲道理的方法论证这论点的不正确。这样,正反结合,有力地论证了中心论点。
分析并归纳段意如下:
第一部分:(1—3段)引出话题“发问的精神”。
第二部分:(4—9段)从正面论证发问精神的可贵(以事例论证为主)。
第三部分:(10—14段)从反面论证“何必多问”说法的不正确(以道理论证为主)。
②本文层次清晰,首尾呼应,前后照应,试举例说明。
(5)作业 (略)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
(1)学习运用反问句来加强语言的表现力。
(2)能够独立分析梳理课文的议论层次。
教学过程 :
(1)检查作业 情况
让学生回答作业 题解,教师指导并修正
(2)讲读课文,研习要点。
首先,在学生各自结合问题阅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再经过小组讨论、补充、完善,最后在回答问题时,经过老师的指导与修正。
① 本文主要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找出来并说明其作用。
明确:课文先用正面论证的方法,提出正面论点:发问是思想的初步,研究的动机。一切知识的获得,大都是从发问而来;新发明、新创造也常常由发问开端。然后加以论证,从而直接论述了中心论点:发问的精神是可贵的(以事例论证为主)。
课文再用反面论证的方法,假设了反面论点“何必多问”,然后加以论述,论证反面论点的不成立(以道理论据为主),强调了发问精神的重要性。
可见,课文用正、反两方面论证的方法,有力地论证了中心论点。
②本文运用反问的修辞方式,有什么特色?找出来说说它的作用。
明确:课文运用反问的修辞方式,强调了语气,造成文章的波澜。归纳起来有两个特色:一是变化着使用标志反问的词语。如:“岂不会把错的、伪的当作了对的、真的……?”“何必多问?”“他能够成为万世景仰的圣人,难道真是天生的?”“壶水滚沸,谁不常常见到?”二是几个反问句并列使用。如:“你忍心让你的智慧之门永闭吗? 你愿意永远盲目地让别人带着你走吗?你愿意永远只做两脚书柜吗?”这样,关联上文,增强语势。
③这篇文章是写给谁看的?从哪些文句可以看出?
明确:这篇文章是写给学生读的。如“事物的道理,不比课本的文字,老师的讲解,看了听了就懂。”“书本的记载,老师的讲解,大都是前人思想和研究的结果。”从这些文句中可以看出。
(3)归纳小结
在老师引导的基础上,先让学生谈论体会,发表见解,最后,经过老师修正、明确、打投影片如下:
这篇课文议论的问题是关于发问的精神。作者倡导发问,认为发问十分重要,发问的精神可贵。举例子从正面论述,讲道理从反面论述。这样正、反结合,突出论证了中心,使文章的说服力、针对性更强。
(4)作业 (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