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

2023-08-11

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认识光的反射定律,能从众多的光现象中辨识出光的反射现象。

  2.在实验探究中能主动操作,能用自己的语言对实验现象作出。

  3、能在实际中应用光的反射现象。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用科学探究方法探究光的反射定律。

  (2)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收集数据以及团队合作等能力。

  2.难点

  (1)用科学探究方法探究光的反射定律。

  (2)镜面反射与漫反射。

  教学方法

  科学探究法。

  教具准备

  学生分组实验

  教学过程

  一、课题引入

  师:月亮不是光源,它本身不发光,我们看到的月光是月亮反射太阳的光;用一面镜子可将室外的阳光反射到室内,光的反射现象在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我们能看到黑板上的字,看到桌子、看到同学、看到马路上行驶的汽车都是由于发生了光的反射,可以说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光的反射;对于光的反射,你想知道什么?或你想提出什么问题?

  生甲:反射光将沿什么方向射出?

  生乙:光的反射有什么规律?

  生丙:为什么光会发生反射现象?

  生丁:反射光与入射光存在什么关系?

  师:大家提的问题提得很好,由于时间所限,我们不可能每个问题都去研究,这节课我们先来探究光的反射有什么规律,其他问题大家可以回去查资料,回去研究。

  二、新课内容

  1.光的反射。

  师:这是一条入射光线射到一个平面镜上,下面请问这们讨论猜想一下反射光线将沿什么方向射出?

  师:请同学将其猜想在黑板上一一画出,为了便于说明标出1、2、3……

  下面我们先表决一下,支持1的请举手,支持2的请举手,支持3的请举手。

  下面我们调换一下座位,请支持1的坐在左边,请支持2的坐在中间,请支持2的坐在右边,支持1的最多,支持2的最少,不过不要灰心,真理有时掌握在少数人手里,我们现在三军对阵,如何决出胜负呢?

  生:做实验。

  师:做实验首先要设计实验,需要什么器材?怎样去做?请各组利用桌面上的实验器材:光源、一个平面镜、一个可折转的光屏、量角器、三角板、铁架台,讨论设计实验。

  学生讨论、思考,设计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师:先请一组到讲台上将其实验演示给全体同学看,其他组的同学要进行评议:这个设计行不行。

  该组同学设计实验装置与课本P52图4一15相同,可在光屏上看到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全班同学给予掌声鼓励。

  生:分4个人一小组做实验,找反射光线。

  师:1、2、3组的实验结果,得出反射光线将沿哪个方向射出?

  生:沿1方向射出。

  师:有没有沿2、3方向射出?

  生:没有。

  师:可见光沿2、3方向射出的猜想是错误的。

  师:请1的支持者站起来,通过实验证明你们的猜想是正确的,让我们用掌声向他们表示祝贺。其他同学也不要气馁,下次受到鼓励的可能就是你们。

  通过实验我们找到了反射光的射出方向,谁能给这两条光线起个名字呢?

  生:入射光的光线叫入射光线,反射光的光线叫反射光线。

  师: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存在怎样的位置关系呢?我们还需要通过实验来研究,为了研究问题方便,我们可以把我们在塑料板上找到的入射光线、反射光线传播路径以及平面镜所在的位置像课本P52图4一15一样在塑料板上画出来。因为两点决定一线,所以在找到入射光线、反射光线传播的路径后,点两个点就可将其传播路径画下来。

  生:在纸板上画入射光线、反射光线以及平面镜的位置,找两线位置关系。

  师:反射光线的位置与入射光线的位置有什么关系。

  生:入射光线与平面镜的夹角跟反射光线与平面镜的夹角相等。

  师:入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有两个(一个是锐角,一个是钝角),同理反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也有两个,你们说入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

  和反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相等到底指哪一个角呢?可见这种说法是不确切的,不惟一的,为了更确切地描述入射光线、反射光线的位置关系,我们需要添加一条辅助线,这条辅助线加在哪里合适?

  生:讨论、交流。

  师:请一位同学自己上台将辅助线加上。

  师:这条辅助线与镜面垂直,既不偏向入射光线,也不偏向反射光线,非常“公证”地站在中间,像“法官”一样,因此我们就称它为“法线”,引入法线后,同学们考虑一下,如何描绘这两条光线的位置关系更确切?或者说就惟一了呢?

  生:讨论、思考得出:入射光线和法线的夹角与反射光线和法线的夹角相等。

  师:谁能给这两个角起名呢?

  生: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叫入射角,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叫反射角。

  师:根据一次实验的结果就能下结论吗?

  生:不能。

  师:怎么办?

  生:改变入射光的方向,再做两次,并将实验所测数据记录在表格中。

  师:请大家设计实验记录表格,并请一位同学上黑板画出表格。

  师:用什么量入射角、反射角?

  生:用量角器。

  师:下面大家做实验探究反射角与入射角的关系,用不同颜色的笔画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并将所测数据记录表格中,得出实验结论。

  生:实验结论是:入射角与反射角相等。

  师:先有入射角,后有反射角,因此只能讲:反射角等于入射角。而不能讲:入射角等于反射角,这是不能只考虑数值大小关系,还要考虑物理意义。

  对课本P52图4一15光路图你还可得出什么结沦?

  生甲: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

  生乙:反射光线、入射光线与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师:甲乙两同学回答正确,乙同学的结论你能用实验验证吗?

  生乙:可以。如果将光屏的另一半以法线为轴向后折,在光屏的另一半就看不到反射光线了。

  师:大家一起做实验探究,是这样的吗?

  生:通过实验得出:是这样的。

  师:可见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上。请大家光的反射规律。

  生:光反射时,反射光线、入射光线与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板书

  师:介绍“模型法”:一幅图三条光线就将光的反射规律形象地描绘出来了,这就是物理学上常用的——种研究问题的方法——“模型法”。

  师:根据“逆向思考法”,若让入射光线逆着反射

  光线的方向入射,同学们猜想一下,反射光线沿什么方向射出呢?

  生:可能逆入射光线的方向射出。

  师:我们的猜想对不对呢?怎么办?

  生:需要通过实验来验证。

  师:实验结果是什么?

  生:入射光逆着原来的反射光线,反射光逆着原来的入射光,可见,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板书

  2.镜面反射与漫反射。

  演示实验1:拿一块平面镜将太阳光反射到某同学的眼上,问其,感觉如何?(刺眼)刺眼说明光很强,看不清。其他同学有没有这一感觉?(没有)没有说明光没有反射到你眼中。

  演示实验2:拿一块面积、形状与平面镜相同的硬纸壳,再做相同的实验,再提问那个同学.问此时有何感觉?(不刺眼,能看清)反问其他同学能不能看清?(能看清),能看清说明有光射入你的眼睛。

  师:光射到硬纸板上所发生的反射我们把它叫漫反射;光射到平滑镜面的反射我们把它叫镜面反射。

  生:为什么会发生漫反射和镜面反射?

  教师取两张硬纸条,把一些大头针垂直插在硬纸条上,可以看到这些大头针互相平行,教师把其中一张硬纸条注意折几折后,插在这张硬纸条上的大头针不再互相平行。

  师:平的纸条把它看成平滑的反射面,大头针看成法线,平行光射向平滑平面时,入射角相等,反射角也相等,光沿同一方向射出去,发生镜面反射。弯折的纸条凹凸不平。各个入射点的法线方向各异,平行光射向凹凸不平的表面时,入射角不相等,反射角也不相等,反射光线向各个方向射出,发生漫反射,让学生看课本P53图4—16,进行想象、理解。

  注意:漫反射时,每条光线的发射都遵守光的反射定律。

  三、归纳及学习过程评估

  师:本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

  生:讨论、交流后得出:本节我们通过对光的反射现象的探究,得出了光的反射规律,学到了科学探究的方法,知道了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师:每位同学对自己在本节课的学习进行评估。

  四、课后练习

  1.课本P56作业1、3、4、6。

  2.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五、板书设计

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 篇2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眼睛的构造,知道眼睛是怎样看见物体的。

  2、了解眼镜是怎样矫正视力的。

  (二)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体验目标

  使学生具有眼保健意识。

  二、教学设想

  1、重点、难点、疑点

  (1)了解眼睛的成像原理

  (2)了解近视眼与远视眼的调节。

  2、课型及基本教学思路

  课型:新授课。

  基本教学思路:利用多媒体课件或制作眼睛模型,通过讨论、观察实验的方法了解眼睛成像原理以及眼镜的矫正方法。

  三、教具学具准备

  凸透镜、烧瓶、水、牛奶或墨水、平行光源或多媒体课件、凹透镜。

  四、教学设计

  (一)复习导入

  1.凸透镜成像规律是什么?

  2.为什么有的人要戴眼镜才能看清物体?

  (二)进行新课

  1.整体感知

  眼睛能看到物体是由于眼球相当于一架照相机,利用了凸透镜能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的原理。

  近视眼是由于物体的像落在视网膜的前面而看不清,可以用凹透镜来矫正。

  远视眼是由于物体的像落在视网膜的后面而看不清,可以用凸透镜来矫正。

  2.教学互动

  互动1

  眼睛就好似一架照相机,你知道是如何看物体的吗?

  明确利用眼球模型(或多媒体课件、挂图)观察分析,晶状体和角膜相当于一个凸透镜,视网膜相当于光屏,当物体的像成在视网膜上时,我们就看见物体了。

  互动2

  我们是如何看清远处与近处的景物的?

  明确讨论分析,看远处与近处景物通过调节晶状体形状,使景物的像始终落在视网膜上就看清楚了。

  互动3

  探究探视眼的矫正。

  明确由于长期不注意用眼卫生,使晶状体变凸,或睫状体调节能力降低,远处的景物的像落在视网膜前面,形成近视眼。引导学生设想用凹透镜将光线发散,使远处景物传来的光仍能会聚在视网膜上,从而能看清远处的景物。

  互动4

  探究远视眼的矫正。

  明确远视眼是由于晶状体太薄,近处物体的像成在了视网膜后面而看不清。引导学生设想用凸透镜将光线会聚,使近处物体传来的光线仍能会聚在视网膜上,从而看清近处的物体。

  互动5

  近视眼镜和远视眼镜各自的度数不同,镜片相同吗?

  明确通过观察、比较、归纳出眼镜度数不同,眼镜的凹凸程度不同。度数越深,焦距越小。

  3.达标反馈

  (1)眼睛就好像一架照相机。晶状体和角膜相当于一个凸透镜,它把来自物体的光会聚在视网膜上,形成物体的像。物体在视网膜上的像是倒立的。(填“正立”或“倒立”)。

  (2)近视眼只能看清近处的物体,看不清远处的物体。近视眼需利用凹透镜来矫正。

  (3)远视眼只能看清远处的物体,看不清近处的物体。远视眼需要利用凸透镜来矫正。(远;近;凸透镜)

  4.学习小结

  (1)内容总结

  这节课我们了解了眼睛是怎样看清物体的,了解了远视眼与近视眼的矫正方法。

  (2)方法归纳

  本节课通过制作眼球模型了解眼睛结构及成像原理,观察了远视眼与近视眼的矫正方法,运用了讨论的探究方法。

  (三)布置作业

  1.目前,医疗水平不断提高,小红到医院做了治疗近视的准分子手术,摘除了戴了几年的眼镜,你知道准分子手术是怎么回事吗?

  2.老花镜的“度数”等于它的焦距的倒数乘100,你能替爷爷测出他的老花镜的度数吗?

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观察水的状态变化,了解水有三种状态,认识在一定的条件下,水的三种状态可以相互转化。

  2.学习运用分子动理论解释物质的状态变化。

  3.初步认识固体、液体、气体的微观模型。

  【教学重点】

  1.观察水的状态变化,认识在一定的条件下,水的三种状态可以相互转化。

  2.观察冰的熔化过程,认识冰的状态变化。

  【教学难点】

  1.认识固体、液体和气体的微观模型,了解结构特点。

  2.能够初步运用分子动理论的知识解释物质的状态变化。

  【教学过程】

  一、物质存在的形态

  我们在小学的自然课中已经学过,自然界中常见的物质可以分为三种状态:固态、液态和气态。教师出示各种物质,铁钉、雪糕、水牛奶等的图片,要求学生说出它们各以什么形态存在,这些形态有什么特点?

  教师总结,并归纳出三种状态的特点:像铁钉、雪糕这类固态物质具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像水和牛奶这样的液态物质没有固定的形状,但有一定的体积;像气球中的空气这类气态物质既没有固定的形状,也没有一定的体积,其体积取决于容器的几何尺寸。

  二、物态变化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了许多有关水状态变化的事例。先让学生回顾,描述这些现象。如夏天吃冰棒—冰熔化成水;肉类等食品放入冰箱—水结成冰;烧开水,水开了—水变成了水蒸气;……

  教师:那么水是怎样变化的?有几种状态存在?下面我们实验来研究。

  学生分组实验:(用图中实验装置进行)

  先指导学生正确点燃和熄灭酒精灯(不能吹灭,只能用盖子熄灭)

  (1)从保温杯中取出碎冰块放入烧杯中进行加热,观察冰块的变化。

  (2)冰变成水后继续加热直至水沸腾,观察水沸腾后从玻璃管中冒出的“气”,这“气”在管口处看不见,离管口处稍远,可以看见雾气。

  (3)拿勺子靠近玻璃管口接“气”看见水滴从勺子上落下来。

  小组汇报观察结果:加热冰,冰逐渐熔化成水,继续加热,水变成水蒸气,水蒸气冷却变成了水。

  根据生活经验:再将水放入冰箱中,水还会结成冰。

  学生归纳水存在的几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

  为什么同种物质会有不同的形态呢?我们可以用物质结构的微观模型来解释。(教师出示动画“水的三态变化”)

  教师结合微观模型,并运用分子动理论的知识解释物质的状态变化:当物质处于固态时,分子排列紧密,分子之间空隙很小,每个分子只能在原位置附近振动,所以固态物质具有一定的体积和形状;固体的温度升高,分子的运动加剧,当温度升高到一定程度时,分子的运动足以使它们离开原来的位置,而在其他分子之间运动,这时物质便以液态的形式存在;如果温度再升高,分子运动更加剧烈,当温度升高到一定程度时,分子会摆脱其他分子的作用而自由的运动,这时物质便以气态的形式存在。

  三、课堂小结

  四、布置作业

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 篇4

  科学之旅

  ●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 1.学生认识物理是有趣的、有用的。对物理研究及物理应用有初步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步了解学好物理应注意的事情。

  二、能力目标: 1.过观察和实验,学习初步的探究问题的方法。

  2.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初步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

  三、德育目标: 1.发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精神,发现科学实验带来的乐趣。

  2.共同完成的观察及实验中,学会和同伴的协作和配合。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讨论、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愿望。

  ●教学难点:能从看到的现象中提出问题。

  ●教学方法:讨论法、实验法、观察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教师自我介绍

  二、引入

  [师] 从这个学期开始我们学习一门新课——物理。请同学们观看漂亮的章首图,然后听一位同学带感情地朗读配文。

  三、进行新课

  [师] 科学之旅的第一站,先请同学们观看几个有趣的实验。

  [演示] 课本图0.1-1实验 [演示] 课本图0.1-2实验。

  教师边演示,边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实验现象。

  教师再演示书本的几个 [想想做做]

  1.放大镜看自己的手指纹:是放大的;再用放大镜看窗外的物体:是缩小的。

  2.乓球会落下吗?

  [师] 以上的这些实验有趣吗?

  [板书] 物理是有趣的

  [板书] 物理学的研究范围:声、光、热、电、力等现象

  [师] 这些现象不仅有趣且都包含一定的科学道理,以后的学习中我们会逐渐弄清楚其中的奥秘。

  物理学不仅有趣,而且非常有用:

  [板书] 怎样学习物理。

  [板书] (1)勤于观察、勤于动手

  [板书] (2)勤于思考、重在理解

  [板书] (3)联系实际,联系社会

  四、小结

  物理学是有趣的,有用的。学习物理要用自己的眼睛仔细观察周围的生活,从中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大胆猜想、善于动手、勇于实践,才能最终发现事物的发展规律,才能在“真理的大海”中勇往直前。

  五、布置作业(略)

  六、板书设计

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 篇5

  运动的快慢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

  ●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科学与艺术结合所带来的美感

  教学重、难点分析

  1.重点:速度的计算

  2.难点:速度单位以及单位换算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场面描述:我校的100米决赛正在进行,小明勇夺冠军,同学都羡慕地说,他跑得真快!而在5000米的长跑竞赛中,运动健将小马一举夺得冠军,同学们佩服地说:小马跑得真快!

  引导学生从事例中提出问题:怎样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

  (二)讲授新课

  1.速度

  组织学生讨论所提出的问题。学生从小明跑得真快的事例中讨论得出:运动员运动的路程相同,比较哪个运动员先到达终点就是哪个运动快。

  得出:“通过相等的路程,用的时间短的运动得快。”

  提问:小李步行,而妈妈骑自行车,大家同时从家里出发,怎么判断他们运动的快慢?

  学生讨论得出:谁在前边谁就运动得快。

  “在相等的时间内,走的路程多的运动得快”

  提问:怎样比较小明和小马谁运动得快呢?

  启发学生回答:可以计算出相同路程所用的时间短就是运动快或者计算出相同时间运动的路程长也是运动快的。

  表示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速度:大小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v=s/t

  单位:m/s或者是km/h

  例题:书本23页

  指导学生学会单位换算

  练习:20m/s= 54km/h=

  例题:书本24页

  指导学生学会熟练掌握公式的变形。

  2.匀速直线运动

  指导学生观察图11.2—2。让他们提出不同之处。从而引出匀速直线运动的含义:物体沿着直线快慢不变的运动。

  变速运动:物体运动快慢是变化的运动。

  让学生列举一些生活中物体做变速运动的例子(汽车开动时,汽车刹车时,足球在草地滚动时等等)

  平均速度:v=s/t 这样算出的速度上该段路程的平均速度

  (三)课堂小结

  1.怎样表示运动的快慢?

  2.速度是怎样计算的?

  3.速度的单位怎样进行换算?

  4.什么是匀速直线运动,那么变速运动呢?

  (四)作业

  1.书本26页第一、四题

  2.完成相应的同步测试

  (五)教学后记

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 篇6

  运动的描述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参照物的概念

  ●知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2.过程与方法

  ●体验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建立辨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教学重难点

  1.重点:什么是机械运动以及在研究机械运动时要选择参照物

  2.难点: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因为选择不同的参照物,物体运动情况是可以不同的。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让学生阅读课本序言,让他们有个印象:运动同样具有丰富的科学知识,学好运动的科学,能够深入了解体育,还能深入了解自然。

  (二)讲授新课

  1.机械运动

  让学生讨论课本图11.1—1所示的运动以及相类似的运动。让学生讨论日常生活中有关运动的现象。

  针对学生的讨论,提出如下问题:

  ①你从座位走到黑板前,这一过程中,你的什么发生了变化?

  ②有一辆汽车停在路边和在路上行使有什么不同?

  ③说天上飞的飞机是运动的,你根据什么?

  引导学生从讨论和回答中得出:

  (1)机械运动:物体位置的改变。(板书)

  提出问题:

  ①图中的那些物体是否在做机械运动?

  ②我们周围的树木,房屋以及教室里的桌椅是运动的吗?

  讨论得出:整个银河系、喜马拉雅山、猎豹都在做机械运动,而树木、房屋以及桌椅也都跟地球自转,同时绕太阳公转,它们也在做机械运动。可见,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运动。

  2.参照物

  播放一部分选择不同参照物所产生不同感觉的教学VCD。使学生回忆类似的场景,然后提问:“为什么乘客会产生这样的错觉?”组织学生讨论,初步明确乘客判断运动和静止所选的标准不同以后,会产生不同的判断。

  学生活动:把课本放在桌上,课本上放一把尺子,推动课本使课本沿桌面运动。让学生讨论回答:

  ① 选取课本作标准,尺子和课本是运动还是静止?

  ② 选择课本作标准,尺子和课桌是运动还是静止?

  ③ 选择尺子作标准,课桌和课本是运动还是静止?

  得出参照物的概念:

  参照物:描述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要看是以哪个物体做标准。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

  3.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一起描述图11.1—3卡车的运动情况:选取地面做参照物,卡车是运动的;

  选取收割机做参照物,卡车是静止的。从而得出:

  在讨论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时,要看以哪个物体做标准,选择的标准不同,它的运动情况就可能不同。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描述图11.1—4的各种情形物体的运动状况。

  (三)课堂小结

  1.什么是机械运动?

  2.什么是参照物?为什么要选参照物?

  3.什么是匀速直线运动?

  (四)作业与思考

  1.课本第22页的“动手动脑学物理”

  2.同步测试相应的练习。

  (五)教学后记:

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 篇7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会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时间和长度

  ●知道测量有误差,误差和错误有区别

  2.过程与方法

  ●体验通过日常经验或自然现象粗略估计时间和长度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计量时间和长度的工具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培养对科学技术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

  1.重点:使用适当工具测量时间和长度

  2.难点:误差的产生。误差与错误的区别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复习:速度的计算公式是怎样的?要计算速度必须知道什么量?怎样利用公路上的里程碑大致测出汽车的速度?

  通过学生的讨论得出要测出相应的时间。

  (二)讲授新课

  1.时间的测量

  让学生讨论各种测量时间的工具和方法。学生说出多种方法和用具。鼓励学生用科学的眼光认识周围的事物。

  ①时间的单位:秒(s)、分(min)、时(h)

  ②学生活动:练习使用停表的方法;利用停表测量自己一分钟内脉搏跳动的次数,然后用脉搏估算一段时间;用绳子绑住一支笔做成一个摆,测量摆摆动一个来回所用的时间。

  2.长度的测量

  ①长度的单位:km→m→dm→cm→mm→μm→nm (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各进制)

  ②测量长度的工具:直尺、卷尺(刻度尺)、螺旋测微器、游标卡尺

  ③学生活动:测出物理课本的长宽厚;

  ④学生讨论并活动:如何较准确测出硬币的直径、一页纸的厚度、细铜线的直径?

  总结得出刻度尺的正确使用方法:刻度尺要贴近被测物体;刻度尺要跟所测物体的长度平行;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读数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测量结果=数字+单位

  3.误差: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总会有差别,这种差别就是误差。

  错误:由于不遵守测量仪器的使用规则,或读取、记录测量结果时粗心等原因造成的。

  两者区别:误差不能消除,但可以减小,例如多测量几次错误可以消除。

  (三)课堂小结

  懂得测量时间和长度的方法和用具

  (四)布置作业

  完成相应的同步练习

  (五)教学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