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2023-08-07

湘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感受改革开放给我国城镇带来的繁荣景象和欢乐气氛。

  2、学会本课15个生字,读写并理解19个新词;初步学会给多义词据词定义的方法。

  3、会用“兴致勃勃”写一句话,会用“有……有……还有……”写话。

  4、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一段。

  教学重点:

  学习多义字据词定义的方法。

  教学难点:

  让学生联系全文,知道节日大街的欢乐、绚丽是通过哪些词句表达的,并正确理解这些词句的意思,明白为什么说“节日的大街是一条彩色的河,欢乐的河。”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通过看图解题,初读课文,初步感受节日大街的绚丽色彩和欢乐气氛。通顺、流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15个生字,能读准字音,熟记字形,理解其在词语中的意思,能正确、规范地书写。

  3、初步学会给多义字据词定义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

  新年刚过,节日的欢乐一定还在学们心中荡漾,节日的情景一定还深深地印在同学的脑海之中。那么,如果让你用“节日的 ”为题,写一短文,你会写些什么? 今天要学的课文《节日的大街》又是怎么来写的呢?让我们一课文。

  二、初读课文,初知大意。

  1、听课文录音。

  2、完成填空:全文共___段。第1段总写节日的大街是一条________的河,______的河;第2段写节日的大街 时的景象,第3段写节日的大街 时的景象。

  3、插图上画的是课文哪一部分的内容?

  三、学生自学。

  1、要求:拼读生字,读准字音;有重点地分析,记忆生字字型;读通课文。

  2、检查:

  (1)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正音。

  (2)分析难写易错字。(厦、橱、置、增、幻、勃)

  四、学习“单元学习提示”。

  1、学生自学“提示”。

  2、讨论:

  (1) 我们过去学过哪一种理解词语的方法?新的理解词语的方法是怎样的?

  (2)你能说说新的理解词语的方法分几步吗? (方法:查字典,找全解释。据词确定词义。连接词语中几个字的意思,理解词义。)

  3、运用学到的方法举一反三理解词义。

  (1)理解“张灯结彩、喜气洋洋、随风飘动”

  (2)先自解后讨论,并说说自己理解的过程。

  五、完成课堂作业。

  1、勾出下列生字中的后鼻音:

  镇 品 增 氛 厅

  2、完成课堂作业本1、2、3题。

  3、辩字组词:

  橱( ) 氛( ) 幻( ) 脖( )

  厨( ) 份( ) 幼( ) 勃( )

  六、布置作业

  1、划出课文中不理解的词语,用学过的方法解释。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结合对课文词句的理解,想象节日大街的繁荣景象,体验节日里人们欢乐的心情.

  2、理解课文内容,读懂三个自然段,明白课文是从哪几方面来写节日大街的情景。能回答课后问题,知道课文怎样写节日大街商品很多。

  2、背诵最后一节。用“查字典据词定义的方法”理解“兴致勃勃”,并造句。

  教学过程:

  一.复习谈话。

  1、用一句话说说插图所包含的意思。

  2、.你从哪些地方看出这是节日的景象?(看图谈)

  二.读课文,谈体会,提问题。

  A.填空:走在节日的大街最明显感觉到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感受:

  a节日气氛浓厚,张灯结彩。

  b大街热闹非凡、商品丰富。

  c人们心情愉快,购物忙碌。

  d夜晚文艺节目,丰富多彩。

  ……(学生谈体验)

  B提问:为什么把节日的大街比作是一条彩色的河?欢乐的河?

  三.抓重点,求验证,入情境

  1.朗读课文首段:节日的大街是一条彩色的河,欢乐的河。

  2、你怎么理解这句话?

  (1)大街——河流,为什么这样比?(人多,川流不息)

  (2)这条河有什么特点?(彩色:店家橱窗的布置;人们的衣着打扮;手中的各种提物;汽车的流动广告……欢乐:环境带来的喜庆;购物带来的喜悦;团聚带来的喜气)

  3、自由选读有关课文,进入情境,感受节日大街的热闹和人们的开心。

  4、背诵课文最后一节。(理解“变幻、兴致勃勃”)

  四.学句式,换内容,求创新

  自选以下句式一组。(可以先读后写,可以先读后说)

  大街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商店里,各种商品应有尽有。有叔叔用的______________,阿姨穿的______________;有爷爷用的______________,奶奶戴的_____________;还有小朋友最_____________。(理解“应有尽有”)

  傍晚 。

  五.寻根源,明道理,品幸福(发散学生思维)

  1.节日的大街为什么景象如此繁荣,气氛如此欢乐?

  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没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哪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天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得感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谁都会记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感情朗读全文

  七、作业

  1、 造句:兴致勃勃——

  有——还有—

  2、完成课堂作业本。

  教后札记

湘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明确日记在选择材料和格式方面的要求。

  2.能写出一篇符合要求的日记。

  3.培养写日记的兴趣和习惯。

  教学重难点

  1.选择合适的材料写日记,格式正确。

  2.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教学准备

  1.日记本。

  2.课件

  教学安排

  2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们请来了一位好朋友,你们猜猜它是谁呢?(日记本)

  2.你们知道它有什么作用吗?

  3.(学生传看、交流)你看到了什么?有什么体会?

  4.好吧,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写日记。(板书题目:我来写日记)

  二、阅读例文,感知写法

  1.怎样写日记呢?让我们先来回顾第16课《护士长日记》。

  2.通过《护士长日记》这篇课文,你了解到了什么?

  3.师小结写日记的格式、内容及选材要求。

  (1)日记的格式:第一行正中要写清年、月、日、星期几和天气情况,第二开头空两格写正文。

  (2)日记的内容:不仅可以写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事,还可以写做过的事。

  (3)写日记并不是把每天大大小小的事情都记下来,而是应该选择印象最深的、有意义的,能使自己感动的内容。

  三、分组讨论,明确写法

  1.学生阅读“习作提示”,思考:它告诉了我们什么。

  2.四人小组讨论,明确写好日记的方法。

  3.检查学生讨论情况,生谈体会,师相机指导。

  (1)日记内容不限。

  (2)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3)注意格式正确。

  四、组织欣赏,引导选材

  1.明确本次习作的主要内容和要求。(出示课件)

  主要内容:写一篇日记。

  要求:(1)选择生活中一件使自己动情的事。

  (2)注意表达真情实感。

  (3)注意日记格式。

  2.展示教师的几篇教学日记,课件出示其中的两三篇日记,看看分别写了哪些事。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3.你们知道老师为什么能写出这样的日记吗?

  (1)善于观察。

  (2)养成勤写日记的好习惯。

  (3)多观察、善思考、勤动笔,文章当然越写越好啦!

  4.从这几篇日记中,你学到了什么?

  5.学生选择材料,同桌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启发。

  6.教师抽查学生选材情况,并作点拨。

  (1)写什么事?

  (2)按什么顺序写?

  (3)表达怎样的心情?

  7.小组汇报交流。

  8.学生互评。

  第二课时

  一、回忆写法,组织练写

  1.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同学们都了解了日记的格式、内容及选材要求。

  这节课我们就根据上节课自己的选材内容,把它们写下来。

  2.学生试写,老师巡视指导。

  3.朗读交流。

  4.师生评议。

  5.完善习作。

  通过刚才的评议,同学们一定还想把自己的日记读一读,改一改吧!就让我们现在行动吧!可以同组的同学之间互相修改,也可以自己独立修改,相信你能把它写得更好!

  二、眷写习作

湘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篇3

  一、谈话导入

  1.出示课件(芦苇)同学们,你们看这是什么?(生答)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呢?指名读旁注

  2.师:我们生活在北方,很难见到芦苇。但在长江口外,东海之滨,却生长着许许多多朴实无华,绿如轻纺的芦苇,给作家樊发稼留下了甜蜜的回忆。今天,就让我们跟随作者一起去看看——故乡的芦苇。(师板书课题,生齐读。)

  二、初读感知

  1.请同学们打开课本84页,用喜欢的方式读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语句。

  2.看看这些词语,你会读吗?

  芦苇蛛网一畦畦熠熠耀目飘拂飘逸缤纷

  恬静纯真纺织娘魂牵梦绕触须羽翼裹着

  3.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边听边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指名回答)

  三、细读深究,品读悟情

  (一)故乡风景图

  师:同学们,看书回答老师的问题。作者的故乡在哪里呢?生:汇报。

  师:由于工作原因,作者离开故乡已经二十多年了,但依然对故乡非常的怀念,他曾这样感慨:

  生:接读(生我养我的故乡啊……….)。

  师:作者缤纷记忆中,梦幻般的故乡什么样呢?生:汇报

  师:这些缤纷绚丽的景物都打动了老师的心,那你喜欢那种呢?生:自由发言

  师:四种景物各有各的特点,四种景物都那样缤纷绚丽,你们想不想走进作者的故乡亲眼去看一看呢?(读课文)

  师:同学们,作者的故乡美吗?你们谁想像老师一样美美的读一读?生:读文。(找两个学生读——齐读)

  师:评价(你读得很美;听了你的朗读,老师仿佛置身于作者的故乡;你读得太美了,老师也看了缤纷的色彩)

  师:这几种景物在南方是很常见的,为什么到作得的笔下就变得如此生动呢?作者在写作技巧上运用了哪此修辞方法?

  生:比喻;排比。

  师:同学们,这一组排比句作者写的多美啊!让我们以小组赛读的形式朗读看一看那一组能读书这么美得景色!

  学生小组赛读

  (二)芦苇飘逸图

  师:作者在这里精选了四中景物进行描写,向我们倾诉着对故乡的思念,然而,令作者魂牵梦绕,难以忘怀的,却是那不起眼的,朴实无华的芦苇。

  师:指名读8——10自然段,我们边听边体会,你认为哪些词语或句子感受最深,可以动笔画下来。

  师:谁愿意来汇报一下,你认为哪些词语或句子感受最深?生:我感受最深的句子是“一片片,一簇簇。”因为我感觉把芦苇比作碧玉,又像绿色的轻云,所以颜色很美。

  板书

  绿美

  师:

  出示课件(比喻句)自己读看谁还有不同的感受?生:我觉得“一片片,一簇簇"写出了芦苇很多。

  师:你体会出了句子里蕴涵的深层意思,真会读书,你能把这种体会通过美读表现出来吗?

  师:能给老师一次机会吗?我也想读读。(范读)

  师:还有你感受深的句子吗?

  生:“几乎所有的河沟、小湖、池塘,都有绿色的芦苇掩映着。”这一句我感受很深,可以看出芦苇很多。

  师:从哪儿看出来的?你能抓住词语来理解,真不错。板书多

  师:男生读,读出芦苇的多读出美。

  (三)趣事图师:作者用诗一样的语言,画一样的意境,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幅优美的画卷,作者还用那丝一样的情结,为我们讲述了他童年的趣事。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11至13自然段,想一起作者为我们讲叙了几件童年趣事,并给每一件事起个小标题

  生:默读课文,汇报(吹芦叶哨儿;做芦叶船;抓纺织娘)师:板书

  吹芦叶哨折芦叶船

  捉纺织娘师:你觉得哪件事最有趣呢?和小组的伙伴讲一讲。并把最能体现作者的快乐的句子读一读?

  生:我喜欢“孩子们为这美们妙的音乐陶醉,在亮晶晶的小河边,在碧青青的草地上,快乐地奔跑着,呼唤着…… ”

  师:出示重点句子:

  “开船啰!开船啰!”“于是,在一片欢呼雀跃中,绿色的“船队”便满载着我们纯真的幻想,顺流而去……”生自由读

  演读

  师:纺织娘是什么样子?课文是怎样描述的。(课件展示纺织娘)

  师:三件趣事作者都以省略号结束,可不可以换成句号呢?生:不能

  师:省略号给人以遐想的空间,让人意犹未尽,让人去想像去回味。

  师:无论是吹芦叶哨儿,还是做芦叶船,还是捉纺织娘,都给作者还来了欢乐,所以作者发出感慨(课件出示)

  生:想起故乡就想起芦苇。我爱故乡我爱故乡的芦苇!

  师:作者用诗一样的语言、画一样的的意境、丝一样的的情节在字里行间展现着一幅幅优美的画卷,洋溢着一缕缕真挚的感情,寄托着对故乡的怀念和热爱。此时在你的心中是否也涌起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出示课件)这就是我们的家乡,身边的一草一木是否也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爱故乡的什么呢?课下请你饱含着深情,用诗一般的语言写一写吧!

湘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篇4

  《皮巧根桥》课文原文

  同学们上学,一路上爱讲立功的人和立功的事。

  “最好发生火灾,”一个孩子说,“那我就能从大火中把娃娃救出来。我就是救火英雄!”

  “能逮住一条大狗鱼,也挺好的,”第二个孩子说,“一下子我就成了打鱼英雄!”

  “最好是我第一个飞到月球上,”第三个孩子说,“那样,我在全国就出名了。”

  可是,皮巧根没有谈论这些。他是个不声不响的孩子。

  像其他同学一样,皮巧根也不喜欢绕道,而更愿意跳过急水河,抄近路去上学。这条小河两岸陡峭(dǒuqiào),水流湍(tuān)急,要跳过去很不容易。

  去年春天,有个男孩儿,一跳没能跳到河对岸,扑通一声掉进河里了,还在医院里住了好几天。冬天,有两个小姑娘踩着刚冻上的冰过河。冰一裂,她们也掉到河里去了,叫了好一阵,才被救了出来。

  大人们都不允许孩子们抄近路上学了。但有近路可走,谁愿意走远路呢?

  皮巧根想把河边的一棵柳树砍倒,从河这边架到河那边去,他让爷爷帮他把斧子磨快,然后就动手砍柳树。

  要砍倒一棵柳树可真不容易。这棵树已经长得又粗又大了,两个孩子张开双臂都围不过来。皮巧根砍了一天、两天,直到第三天才把树砍倒。大树正好架在了河的两岸上。

  现在得把柳树枝全砍掉。要不树枝会把孩子们绊倒的。可是皮巧根把树枝统统砍光之后,走起来还是很危险,因为两边没有栏杆,脚一滑就容易跌进河里。

  皮巧根拿定主意在木头两边加上栏杆。

  在爷爷的帮助下,这项工作也做完了。一座又方便、又安全的木桥造起来了。这下,不只是孩子,连村里的大人来来往往也走这座桥了。凡是过桥的人都说:“有了这皮巧根桥,过河真是方便多了。”就这样,人们不约而同地管这座桥叫“皮巧根桥”。

  后来,柳树渐渐朽(xiǔ)烂,村里就建起了一座好一些的桥,是用最好的木头造的。可这座桥还叫“皮巧根桥”。

  又过了一段时间,一条笔直的公路通到这里,于是一座大桥架起来了,两边做了铁栏杆。通常,这样的桥总得叫个响亮的名儿了,叫什么“混凝土桥”或“急水河桥”。可人们还是喜欢叫它的老名字——“皮巧根桥”,并且,谁也没想过,这座桥还可以叫另外的什么名字。

  《皮巧根桥》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读生字及由生字组成的新词。

  (2)理解文中重点句子的意思。

  (3)说说皮巧根是怎样架桥的,为什么人们有了新桥,还喜欢叫“皮巧根桥?”

  (4)流利、正确、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拼音认读练习,掌握本课生字与新词。

  (2)通过学习课文、理解课文,体会文中重点句子的含义。

  (3)通过朗读,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达到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目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育学生:只要是对人们有帮助的事情,都要热心去做,哪怕是一件很小,很平凡的事情。

  教学重难点:

  1、学习课文,说说皮巧根是怎样架桥的,为什么人们有了新桥,还喜欢叫“皮巧根桥?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文章告诉我们的道理。

  课时划分:1课时

  教具准备: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一定见到过许多桥吧,这里,老师准备了几张桥的图片,我们一起来欣赏吧。(放幻灯片1—5张)

  2、图片里有木制的小桥,有坚固的石桥、混凝土桥。今天我们学的这篇课文也是与桥有关的,课题是《皮巧根桥》(放幻灯片第6张,第七张,并板书课题)。这是一座什么桥呢?人们为什么把它叫“皮巧根桥”呢?你想了解它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皮巧根桥》。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先听录音朗读课文,边听边批明自然段。

  2、请同学们先默读课文,画出文中的生字、新词,多读几遍,读准字音,再想一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放幻灯片8)(学生默读课文)

  3、刚才,你们听了录音朗读和默读课文,那么,你们能说一说: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吗?(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口述:课文记叙了皮巧根在爷爷的帮助下,砍到一颗大柳树,在一条小河上造起一座木桥的事。)

  4、那么本课的生字、新词你们能认读吗?(放幻灯片9,指名认读生字)放幻灯片10,先指名学生认读新词,再说词义,然后全班齐读。)

  三、细读课文,感悟内容

  1、明确任务。

  师:刚才我们初读了课文,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这是我们进一步理解课文的基础。在这个基础上,我们还要根据课后的“细读感悟”提出的问题,去阅读,去交流解决。(放幻灯片11)请同学们读一读“细读感悟”,看看“细读感悟”给同学们提出了哪些学习任务。(指一名学生读)

  2、合作学习。

  师:现在,你们明确了学习任务,就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读课文吧。请同学们记住:“不动笔墨不读书”。你们读课文时,把描写皮巧根造桥原因的语句,画上横线;把描写造桥经过的重要语句画上波浪线;把人们为什么还喜欢叫皮巧根桥的有关语句画上圆点。然后,同桌之间互相讨论交流,找出答案,好吗?(学生读课文,做记号)

  3、集体交流。

  ①师:现在,老师要检查同学们的学习效果啦。问题(1):皮巧根为什么要架桥?

  (生答:因为上学路远,跳过急水河比较近,可是水流湍急,两岸陡峭,人掉进河里,发生危险,家长也不允许,所以在河上架桥会方便些。)(放幻灯片12)

  师归纳板书:架桥的原因:水流急、岸陡峭、不允许

  ②师:问题(2):皮巧根是怎样造桥的?你画了哪些句子?能读给大家听一听吗?

  ③指名学生读一读自己画出来的句子。根据学生读的句子,教师随机归

  纳板书:架桥的经过:磨斧子——砍柳树——架柳桥——砍光枝——加栏杆

  ④师: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子,边读边想象皮巧根在造桥的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学生朗读句子)

  ⑤师:你们从哪些地方读出了皮巧根造桥不容易?(学生回答后放幻灯片13)让学生读一读上面的句子。

  ⑥师:这座桥,人们称它为什么桥?(放幻灯片14)。有了皮巧根桥,人们,特别是孩子们过河会怎样?(放幻灯片15)

  ⑦师:问题(3):为什么后来有了新桥,人们还是那样喜欢叫“皮巧根桥?”请同学们朗读课文第14—15自然段,再根据课文内容回答。(学生汇报后,放幻灯片16)

  ⑧师:虽然皮巧根还是个孩子,但他用爱心为人们架起了一座安全方便的桥,受到人们的爱戴与敬仰,为了表示对皮巧根的无限感激,为了纪念他,所以人们一直用“皮巧根桥”。

  四、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师:皮巧根是一个富有爱心的孩子,他用爱心为人们架起了一座安全方便的桥,受到人们的爱戴与敬仰。

  2、师:在生活中,像这样有爱心的人还有很多,你能说一两件事来体现人物的良好品质——爱心吗?(学生说实例,教师加以引导)

  五、布置作业,指导完成

  1、(放幻灯片17)师:请大家看看屏幕上的两个练习题,你们会做吗?(学生口答,师演示答案)

  2、师:今天,同学们听讲认真,我希望你们以后继续保持这种学习习惯。(放幻灯片18)

  《皮巧根桥》教学反思

  《皮巧根桥》是一篇略读课文,课文写了皮巧根在爷爷的帮助下,砍倒一棵大柳树,在一条小河上架起一座木桥,为过河的人们提供了便利,受到人们的爱戴和敬仰的事情。

  这篇课文浅显易懂,文章结构简单,语言朴实,字里行问蕴含着真诚的“爱心”。在教学中,教师可以不作讲解分析,只是作点拨引导,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阅读,在充分读的基础上进行讨论交流,理解感悟,受到教育和启发:为人献出自己的爱心。达到了教学的目的。

  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性不在于学生接受了多少现成的知识,而在于学生是怎样地获取知识的过程。在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以读促思、读中感悟、自主学习、理解语言文字,并领悟到其中所蕴含的道理,这是教学的基本目的。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以几个问题串起课文,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课文、理解课文、体会课文思想。我们班的学生足够聪明,几个问题不但完全没有难住他们,而且激发了他们阅读、思考的兴趣与积极性。这样,经过孩子们自己的阅读与思考,他们真切的感受到了课文中主人公皮巧根的优秀品质,也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同时,又掌握了好的有实效的学习方法,真是一举多得。

湘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篇5

  【学习目标】

  1、会认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2、正确读写“坪坝、穿戴、打扮、欢唱、招呼、飘扬、蝴蝶、好奇、孔雀舞、游戏、招引、热闹、古老、铜钟、粗壮、凤尾竹、洁白、摇晃”等词语。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4、了解民族小学学生幸福的学习生活,体会课文表达的自豪感和赞美之情,并受到民族团结的教育。

  5、抄写描写窗外安静的句子,初步体会这些句子的含义。

  【教学重难点】

  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民族小学学生幸福的学习生活,体会课文表达的自豪和赞美之情,并受到民族团结的教育。

  【教学课时】

  2~3课时。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搜集的资料。

  (课前布置学生搜集有关少数民族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哪你知道有多少个民族吗?

  把你搜集到的有关资料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我们各民族之间团结友爱是一家,今天我们一起去《我们的民族小学》看一看。

  二、初读课文,认读生字

  1、在课文,勾画出我们要认的生字。

  2、把课文中带拼音的生字多读几遍。

  3、再划出这些生字带的词多读几遍。

  4、同桌同学互相读一读。

  5、认读生字卡片和生词。

  6、大声的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三、再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默读课文,看看课文都写了写什么内容?

  四、细读课文,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1、作者是怀着什么样的感情写着篇文章的,你是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的。?

  2、先分组讨论,再全班交流。

  3、作者是怀着自豪和赞美的感情写的。

  “这就是我们的民族小学”读出自豪的感情。

  4、作者为什么会产生自豪的感情呢?

  (美、团结。)

  5、分别找出描写学校美,各民族同学团结的句子和段落。

  (读中体会。)

  6、课文中在什么情况小写下动物的,为什么写它们?

  7、你喜欢这所学校吗?谈谈你的感受。

  8、把你喜欢的部分读一读,背下来。

  五、指导生字书写

湘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认读“碑、楷、瓦、砌、挡、喂、误、博、倡、驱”10个生字;辨析多音字“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在自主阅读中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孔子是个怎样的人。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体会到孔子是一个不耻下问、虚心向别人学习的人。

  教学准备:

  课件和图片。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播放课件录音:“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提问:这是什么书中的语句呢?(选自我国古代蒙学教材——《三字经》。《三字经》中有“昔仲尼,师项”一句话,你们知道这讲的是谁和谁的故事吗?(孔子和项))

  2.简介孔子。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他是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首创私人讲学,弟子相传有三千人。提出以“仁”为核心的学说。他的思想对后世影响极大。封建统治者一直把他奉为圣人。著作编为《论语》。

  3.揭题:项是一个七岁的小孩,孔子为什么要称项为老师呢?他向项学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个故事。(板书课题:孔子让路。齐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了解大意

  1.带着以上问题默读课文,读准生字词,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学生练说,师生补充、评议)

  2.指名认读课文的生字词,开火车读课文,纠正读音不正确的字。注意多音字:喝——喝(hē)水;喝(hè)彩。

  (三)自主阅读,合作释疑

  1.自主阅读,质疑

  (1)课文讲孔子向项学习什么?(板书:问礼)

  (2)理解“问礼”。“问礼”这个词语在词典里是找不到的,但课文里有几段解释了它的意思,画出相应自然段并标记号。

  2.合作交流,释疑

  (1)合作学习,画出相应句子。

  (2)汇报交流,理解句子。

  课件出示句子

  (1)“孔子从车上下来,走到孩子面前说:‘孩子,给我们的车让路好吗?’”

  a 从这句话可以看出什么?(孔子对这个孩子很礼貌,说明有礼节)

  b 谁来用礼貌的语气读一读这句话?(指名读,生评议)

  (2)“‘请问老人家,世上是车给城让路呢,还是城给车让路呢?’”

  a 这句中“车”和“城”各指什么?(马车和“城池”)

  b 同桌之间模仿孔子和小孩的对话,说说他们是怎么想的,怎么说的,又是怎么做的。

  (孔子是个长者,又是知识渊博的学者,是个倡导礼仪的人,此时他想到孩子尽管是摆城池玩耍,但也应尊重他的想法,“城”已砌成,但车可以绕道,而且,在城面前,车应先让路,这也是一种礼节啊!孔子明白这个礼节,所以驱车绕“城”而过)

  (3)“三人行,必有我师!”

  a 指名读句子。

  b 你是怎样理解这个句子的?(三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的老师。指的是人各有所长,应该不耻下问,虚心学习他人的长处)

  3.反复读第2~14自然段,边读边体会感情。

  (四)深读课文,发散思维

  1.思考:从这个故事中,你认为孔子是个怎样的人?学生谈各自的想法。

  (孔子是个不耻下问、虚心学习的人,他也是一个爱护孩子、尊重他人想法的人)

  2.面对项这个孩子,你想对他说些什么?

  (五)课外阅读

  课外搜集有关孔子的故事,准备召开“孔子故事知多少”故事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