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时间:2025-04-05

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范文(通用2篇)

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范文 篇1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不同植物的种子,它们的形状、大小、颜色等外部特征各不相同;种子有自己特殊的结构,在适宜的条件下可以萌发生长成一株植物。

  过程与方法:用感官和放大镜观察种子的外部形态特征;根据植物生长的已有知识,预测植物种子的内部结构。

  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发关注植物生长变化的兴趣。

  【教学重点】:引领学生产生问题并积极思考,能用适宜的方式将自己的认识清楚地表达出来,并能想办法证明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

  【教学难点】:观察各种植物的种子。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猫给小猫哺乳的图片、鸡妈妈带小鸡吃食的图片、向日葵小苗的图片、各种植物的种子(向日葵、花生、四季豆、南瓜、小麦、玉米、绿豆等)、白纸、放大镜。(学生准备)各种植物的种子、白纸、放大镜。

  【教学过程】

  一、听听说说

  1、师:小猫是谁生下来的?小鸡是怎么来的呢?向日葵小苗又是从哪里来的呢?

  2、生:思考后,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3、师:(出示图片)验证学生说出的答案。

  4、师:植物的一生都要经历出生、成长、繁殖、衰老直至死亡的过程,它的一生发生了哪些变化呢?

  二、想想画画

  1、师:用图画和文字将植物一生的生长变化过程画下来和写下来。

  2、生:在P2页“我知道的植物生长过程”的画板里画图。

  3、师:展示学生画的作品。

  4、师:指名学生说说自己画的作品的意义。

  5、师:有些植物可以用根、茎、叶繁殖后代,但是,我们熟悉的'绿色开花植物几乎都是从种子开始它们新的生命的。

查看全文

鄂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

鄂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第一课  播种发芽
第二课 茎叶的生长
第三课 开花了
第四课 结果了
第五课 凤仙花的一生
第六课  蚕宝宝出生了
第七课 可爱的蚕宝宝
第八课 蚕宝宝建新房
第九课 蚕蛹变成了什么
第十课   认识衣服面料
第十一课   衣料的吸水性
第十二课   衣服上的水跑到哪儿去了
第十三课   怎样让衣服干得快
第十四课   穿棉衣为什么暖和
第15课  做房子的材料
第16课  石头和住房
第17课  住房的装修
第18课  让灯亮起来
第19课  电路出了什么故障
第20课  我来做个小开关
第21课  电磁铁
第22课  电能转化成了什么
第23课  做一个电热切割器

一单元
 
第一课  播种发芽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凤仙花种子以及其它植物种子的外形特征及内部结构。鼓励学生对种子的生长变化进行有根据的预测,激励学生在课外独立观察“种子生长过程”的观察活动。引导他们科学地进行观察和实验,培养和发展他们探究周围事物的兴趣和爱好。
2、组织学生在课堂上或课外经历一些有意义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在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3、组织、指导学生在精心设计的探究活动中,获得对种子内部结构、播种以及发芽实验的初步认识。
【教学准备】:
学生收集各种种子、自带种植容器、透明塑料杯和适量的土壤。教师准备:
1、提前一周播种。
2、为每组准备一盆初出芽的苗。

查看全文

三年级下册科学复习资料

三年级科学下册复习资料

第一单元:植物的生长变化
1、我们熟悉的绿色开花植物几乎都是从种子开始它们的新生命的,但有些植物可以用根、茎、叶繁殖后代。
2、不同植物的种子,它们的形状、大小、颜色、种皮等各不相同。
3、播种凤仙花的方法是选种、放土、下种、浇水。播种植物时要注意:要挑选那些饱满的、没有受过伤的种子;要将一块小瓦片放在花盆的出水处;种子放在深度约1厘米的小坑后再用土盖上;之后浇上适量水放温暖处;已经成株的植物要等土壤差不多干时再浇花,要浇就要浇透。
4、 通过观察,我们发现种子萌发先长根,再长茎和叶;植物的根向下的方向生长,根的生长速度快。每天约5毫米。
5、凤仙花种子萌发时,最先出土的第一对“叶子”是子叶。第一对“叶子”和以后长出的叶子是不同的。凤仙花的叶子都是平展的,而且在植株上交叉生长,是为了吸收更多的阳光。
6、种子萌发的条件是:水分、温度和空气。植物生长发育需要:阳光、土壤、适宜水分、温度和空气等
7、植物的根能够吸收水分和矿物质,还能将植物固定在土壤中。
8、植物的绿叶可以制造植物生长所需要的养料。光合作用是植物绿叶依靠阳光提供的能量,利用二氧化碳和水,制造出养料,并释放氧气。二氧化碳+水——→氧气+养料
9、植物的茎具有支撑植物及运输水分和养料的作用。运输水分的方向是从下向上,运输养料的方向是从上向下。植物生长初期茎的生长速度较快,中期生长速度最快,后期较慢最后几乎停滞。
10、在植物生长过程中,花要经过花开花谢的过程,花凋谢后结果;花包括花萼、花瓣、雄蕊、雌蕊几部分;果实是由花的一部分发育而成的;果实中有种子。

查看全文

小学三年级下册科学第三单元复习提纲

一、 科学概念:
1. 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温度的单位是摄氏度,写作℃,物体的温度可以用温度计来测量。
2. 常用液体温度计是利用玻璃管内的液柱随温度变化而上升和下降来测量温度的。
3. 温度计的构造: 玻璃泡、玻璃管、刻度。
4. 拿到一支温度计,我们首先要弄清楚三个问题:
它是一支摄氏温度计吗?
它能测量的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分别是多少?
它的每一小格表示多少度?
5. 摄氏温度的读和写:
   5℃    读作:5摄氏度      写作:5℃
   0℃    读作:0摄氏度      写作:0℃
   -11℃    读作:零下11摄氏度    写作:-11℃
6.比较温度的高低:(零上温度数字越大表示的温度越高,零下温度数字越大表示的温度越低)
   23℃ 高于 18℃
   -23℃ 低于 -18℃
7.根据不同的测量范围和使用需要,人们设计制作了不同的温度计。测量物体温度时要根据不同测量对象,选择合适的温度计。
8.对一个物体来说,物体失去热量,温度下降;物体获得热量,温度上升。通过测量一个物体的温度变化可以知道这个物体失去热量还是获得热量。
9.测量水温的操作方法及步骤:
1.手拿温度计的上端;
2.将温度计下端浸人水中,不能碰到容器的底与壁;
3.视线与温度计液面持平;
4.在液柱不再上升或下降时读数;
5.读数时温度计不能离开被测的水

查看全文

小学三年级下册科学第一单元复习提纲

1. 有些植物可以用根茎叶繁殖后代,但是我们熟悉的绿色开花植物几乎都是从种子开始他们新的生命的。
2. 凤仙花是一种常见的草本植物,一般春季播种夏季开花,花色不一。
3. 不同植物的种子,它们的形状、大小、颜色等各不相同。
4. 种子萌发的条件:适宜的温度;充足的水分;足够的空气。
5. 种子有特殊的结构,在适宜的条件下可以萌发生长成一株植物。
6. 播种方法:选种,选饱满没受过损伤的种子;准备花盆和土;挖约1厘米的小坑,放入凤仙花的种子,盖土;浇适量的水。
7. 种植植物是一项长期的观察活动,需要做好管理、观察和记录等多项工作。观察凤仙花应每周记录一次凤仙花叶子的数量和形状;测量一次凤仙花的高度。记录可以采用文字、简图、照片、实物标本、拓印等方式。
8. 种子萌发先长根,再长茎和叶,植物的根向下生长,根的生长速度很快。
9. 不同方向放置的种子根都向下生长。
10. 实验研究植物根的作用:
一 选择一棵带根的植物装入有水的试管中
二 将植物的根浸泡在试管里的水中。
三 在水面上滴些植物油,使试管中的水不会被蒸发到空气中,并在水面做好标记。
四 观察发现试管中的水减少了。
实验说明:植物的根有吸收水分的作用。
11. 植物的根能够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和矿物质,满足植物生长的需要,还能将植物固定在土壤中。
12. 植物绿色的茎也能进行微弱的光合作用。
13. 凤仙花的叶是披针形,前端尖,叶缘有小锯齿。绿叶是绿色植物的食品加工厂,植物生长所需的食物就来自植物的茎和叶。
14. 植物的绿叶可以制造植物生长所需要的养料。

查看全文

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年、月、日》教案分析人教版(精选15篇)

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年、月、日》教案分析人教版 篇1

  一、  学习目标

  1.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了解他们之间的关系;知道平年、闰年等方面的知识;记住每个月以及平年、闰年各有多少天。

  2.知道24时计时法,会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初步理解时间和时刻的意义,学会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

  二、学习内容

  1.学生已经在三年级上学期学习了时、分、秒,并在实际生活中积累了年、月、日方面的感性经验,有关年、月、日方面的知识,也越来越多的出现在他们的生活和学习内容中,有了形成较长时间观念的基础。本单元正是在此基础上向学生介绍有关年、月、日等时间单位和24时计时法等方面的知识,以及一些简单的时间计算方法。

  本单元结构如下:

  年、月、日

  学习内容: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46页。  

  学习目标:

  1、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知道大月、小月、二月的天数。  

  2、会给月份分类,能运用左拳和歌诀识记各月的天数。  

  3、能运用多种方法算出一年的天数。  

  学习重点:有关年、月、日及大月与小月知识。  

  学习难点: 年、月、日之间的关系,了解二月的天数。  

  教    具:多媒体课件  

  学    具: 近几年的年历卡、统计表、小黑板  

  学习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多媒体展示新中国成立图片,你知道新中国是哪一年成立的?  

  (1949年10月1日)  

  2、多媒体展示第29届北京奥运会图片,说说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是什么时候?( XX年8月8日 )  

查看全文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