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花雨》优秀教案

2023-08-07

《桂花雨》优秀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认识2个生字。读读记记“姿态、迷人、至少、邻居、成熟、完整、尤其、提前、香飘十里”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自读自悟和与同学交流,体会作者思恋家乡的思想感情,并领悟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文本朗读感悟,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留恋和对家乡的怀念。

  难点:体会母亲说的“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所表达的感情。

  教学资源:1、课件。2、课外查阅资料,了解作家琦君及其作品《桂花雨》《水是故乡甜》《家乡味》等。

  教学方法:自读自悟、细读悟情,抓关键词进行品味。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复习导入,揭题释题

  1.本单元我们学习了以思乡为主题的课文,谁能说说在我们学过的课文中,分别是谁勾起了作者的思乡之情呢?

  2.那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桂花雨》这篇文章又是谁勾起了作者的思乡之情呢?

  3.齐读课题并质疑:桂花雨是什么样的?(结合预习指名回答)

  【设计意图:让学生回忆本单元课文,都是思乡为主题的课文,这样可以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本文的中心思想。】

  了解作者琦君,课件出示琦君资料。

  明确阅读提示。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我们可以根据前面的连接语的提示来自学,谁来读读阅读要求?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出示生字词,指名认读。(开火车、小组、齐读)

  2、听读课文,边听边思考:文章主要讲了什么内容?(师板书:桂花香摇花乐)

  4、根据板书,找出文章的相应段落,体会作者的情感。

  【设计意图:先让学生认准字音,读通句子,明白本文讲了什么内容,让学生初步从整体上感知课文。】

  深入学文、品析感悟

  <一>学习最后一段

  在作者的记忆中,最让她难忘的是什么?指名读最后一段。

  2、“摇花乐”是什么意思?桂花雨到底是什么样的呢?我们来学习第五段。指名读。

  <二>学习“摇花乐”部分

  对于作者,她小时候最期盼的事是做什么?(摇桂花)哪个词写出了作者想摇桂花的急切心情?(缠着)谁能读出那种急切的心情来?指名读。

  当母亲知道快来台风了,让我们提前摇桂花时,我心里怎么样?(可乐了)从哪儿看出摇桂花给作者带来了欢乐呢?

  同学们想像一下,摇啊摇,桂花纷纷落下来,就像什么一样落在你的脸上、身上呢?(像一只只黄蝴蝶、像雪花……)播放桂花飘落的动态图片,感受桂花雨的美丽。

  此时此刻,如果是你在摇桂花,你会怎么喊呢?(兴奋、激动、欣喜若狂、手舞足蹈……)

  在这段描写中,作者主要抓住了人物的什么和什么描写,来表现摇花的欢乐的?(动作、语言描写)

  桂花摇落以后,可以做什么呢?课件出示:桂花糕、桂花酥糖、桂花酒等,体会:为什么说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在作者的心里,最难忘的是摇花乐和桂花雨,还有什么令作者难忘呢?

  <三>学习“桂花香”部分

  快速浏览课文,用“——”画出写桂花香的语句。

  交流。

  指名读,师出示具体描写桂花香的语句:

  可是桂花的香气,太迷人了。

  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品析“浸”字,感受桂花的香气四溢。(换字比较)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作者用了一个“浸”字,不禁让人感觉花香弥漫,扑鼻而来。引导学生从嗅觉、触觉、视觉等不同方面去体会这个“浸”字的妙处,从而体会浸在花香中的感觉。】

  母亲为什么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呢?

  比较:

  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杭州有处小山,全是桂花树,花开时那才是香飘十里。

  体会桂花已成为了母亲生命的一部分,没有什么可以替代它以及母亲的思乡之情。板书:思乡情

  同学们,你们能仿照母亲说的句式说一说吗?

  出示:这里的————————再———————————,也比不上家乡的————。

  指名说。

  师:再甜不过家乡水,再浓不过故乡情,再好不过家乡人,乡情难忘,童年难忘,千般情、万般情,都化作一场美丽的桂花雨,永远萦绕在作者的心中,也飘落在我们心间。

  请大家再读读最后一段。

  (于是,我又想起了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还有那摇落的阵阵桂花雨。)

  琦君老先生为什么对家乡会有这么深的感情呢?我们通过了解她的生平资料知道,她一生都在漂泊,她一生都在用笔写童年、写母亲、写故乡。请大家欣赏琦君老人另一部作品《烟愁》里的一个片段,感受她浓浓的思乡情。

  课件出示:

  关爱,我也珍惜自己对他们的这一份情。像树木花草似的,谁能没有根呢?我常常想,我若能忘掉亲人师友,忘掉童年,忘掉故乡,我若能不再哭,我宁愿搁下笔,此生永不再写,然而,这怎么可能呢?”

  师配乐朗读,升华文章中心。

  感谢琦君,感谢她笔下美丽的桂花雨,是他们让我们感受到了童年是美妙的,故乡是美丽的、难忘的,愿故乡永远印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

  好书推荐。

  《琦君说童年》《朝花夕拾》。

  拓展练笔。

  童年是多么的美好,那一幕幕回忆都将永驻我们心间……请你用文中的表达方法,用手中的笔,去撷取童年生活的浪花,写一写难以忘怀的人和事。

  板书设计

  7*桂花雨

  桂花香思乡情

  摇花乐

《桂花雨》优秀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想象课文描写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感情朗读课文。

  2、体会作者喜欢桂花、摇桂花的乐趣和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3、在体悟文章情感的基础上创作小诗,练习写作。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想象课文描写的情景,小诗创作。

  教具准备:

  电脑课件、小诗创作作业纸每人一份

  一、谈话导入。

  (课前欣赏桂花图片,吟诵描写桂花诗词

  1、刚才读了那么多的描写桂花的古诗,真让人回味无穷,这节课呢,让我们继续走进著名作家琦君笔下的《桂花雨》。

  2、作者小时候,最喜欢桂花。喜欢桂花的什么呢?(板书:桂花香、摇花乐)

  3、是呀,作者喜欢桂花是因为桂花迷人的香味儿,它不与繁华斗艳,更是因为那乐趣无穷的“摇花乐”和阵阵令人情牵梦绕的桂花雨。 “摇花乐”乐在哪里呢?当阵阵桂花雨纷纷落下又是一番什么样的景象呢?让我们跟着作者一起去摇桂花,同作者一起享受那落英缤纷带给我们的快乐吧。

  二、感受“摇花乐”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第3自然段。想想从哪儿感受到作者那么地喜欢摇桂花,从中获得了无穷的快乐。用波浪线画出体现“摇花乐”的句子。对于那些你感受较深的词语也可以圈圈点点,适当做些批注。

  2、讨论交流(课件出示几个句子)

  (1)“摇桂花”对我是件大事,所以老是缠着母亲问:“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嘛!”

  讨论点:

  a、“老是”“缠”这两个词可以看出作者是那么喜欢摇桂花,盼着摇桂花。

  b、注意这句话后面的感叹号,体会作者心情的急切。

  c、指导朗读,读出这种急切、迫不及待的心情?

  (2)这下我可乐了,帮着在桂花树下铺竹席,帮着抱桂花树使劲地摇。

  a、把握几个动词“帮着”“铺”“抱”“使劲地摇”

  b、由这几个动词你眼前出现了一个怎样的小姑娘呢?(说说表情和动作)

  c、指导朗读,读出这种快乐、忙碌的景象读出来,读出那种人逢喜事精神爽的画面。

  (3)桂花纷纷落下,落得我们满头满身,我就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a、此时桂花落在你的头上、脖子里、身上,是怎样的情景呢?你又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呢?让我们闭上眼睛想象一下。(音乐起)

  b、学生漫谈各自的想象的情景与感受。

  c、指导朗读。

  (a)想一想,如果是你,你会怎样喊?

  (b)现在我们大家就这样来喊一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现场作诗:摇啊摇摇落点点的金黄伸出手 接一片浓浓的香)

  过渡:这是一场期盼已久的桂花雨,作者怎么能不兴奋快乐呢。感受着这份快乐的难道只是作者一个人吗?还有谁,也从中感受到了快乐呢?(父母)

  (4)指名读(出示课件,点击“洗净、撮”出现红色)

  母亲——洗净双手,撮一点桂花放在水晶盘中,父亲则——点上檀香,炉烟袅袅,两种香混合在一起。于是父亲诗兴发了,即时口占一绝 “细细香风淡淡烟,竟收桂子庆丰年。儿童解得摇花乐,花雨缤纷入梦甜。”

  a、写母亲动作的词“洗净”“撮”说明什么

  b、你从父亲的诗中读出了什么呢?(课件单独出现父亲的诗)

  c、摇桂花,摇出香,摇出乐,摇的花雨缤纷,摇的好梦连连。

  过渡:摇桂花给我和我的家人带来了无穷的快乐,还有什么人也乐在其中呢? (5)指名读第4自然段,

  a、 课件出示:全年,整个村庄都沉浸在桂花香中。

  俗话说,好花不常开,再好的花儿都有谢的时候,为什么这里的桂花全年都香呢?看来不仅仅是指桂花本身的香了,那是什么的香呢?

  引读:原来勤劳能干的家乡人在摇落桂花以后,全家动员,先

  然后 ,再 。桂花晒干了就 。收藏好的桂花可以 ,可以 ,过年时还可以 。

  b、说到这儿啊,老师又有了几句诗,你们想不想试试?

  创意填空:

  摇啊摇 摇啊摇

  摇出 摇出

  喝一口 尝一口

  三、体悟“思乡情”

  作者十二岁时就和母亲离开了老家,也离开了这给他带来童年快乐的桂花树,每次作者从外地回家时,总要给爱桂花的母亲捧上一大袋……

  1.[出示课件]可是母亲常常说——“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

  a是外地的桂花不香吗?

  b那么为什么就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呢?(学生回答,相机板书:思乡情)

  C、故乡的桂花雨,是母亲珍爱的。现在让我们假设作者在外地打电话给母亲,他在电话里说:

  (1)这里的水真甜,母亲会说——

  (2)这里的人真好,母亲会说——

  (3)十多年后,作者来到了国外定居,她说:“国外的生活真好呀!”,母亲一定会说——

  2、古诗词交流

  a、再甜不如家乡水,再浓不如家乡情,再好不如家乡人,再香不如家乡桂啊!哎,正如杜甫诗中说的那样露是——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你还知道其他的表达思乡之情的诗词吗?

  b、学生交流。

  C、听了你们的朗诵,我更能体会到母亲那浓浓的思乡情了。让我们再来读读母亲的话吧。

  d、我想当母亲想起家乡的桂花树,想起那勤劳纯朴的家乡人,一定会忍不住——热泪盈眶。说到这儿,我也忍不住想做一首小诗了,你想不想试试呢?

  3、母亲对故乡充满了无限的怀念,我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所以作者说——

  (出示):“每到这时,我就会想起童年时代的“摇花乐”和那阵阵桂花雨。”

  想象一下,作者此时眼前会浮现出怎样的情景,耳边又会响起什么声音呢?

  试着作小诗:

  摇啊摇

  摇出

  哦

  的童年时光

  摇啊摇

  摇出

  哦

  的故乡

  四、评价结课。

  今天我们跟着作者一同分享了芳香四溢的桂花雨,和他一起感受了童年的摇花乐,还因此作了一首不错的小诗呢!(展示全诗)

《桂花雨》优秀教案 篇3

  设计理念:

  提倡自主学习,让学生自选学习方法、内容,并重视情感的体验,创设情境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感染,重视课堂语言的设计,尽展语文魅力。

  教学过程课前预习:

  1.了解江南沿海地区有关风情,收集资料。

  2.了解有关桂花这种植物的特点,收集资料。

  一、学前导入:前面我们学了老舍先生的《养花》,知道老舍是爱花之人,但爱花人并非老舍一人,今天,我们再结识一位单单爱家乡桂花的人——琦君,我们来看她的文章——《桂花雨》。

  二、预习检测:

  1.展示收集的资料,(利用实物投影仪)学生自主阅读。

  2.检测读文效果。

  (1).同桌互读、互评。

  (2).思考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

  (3).你问我答擂台赛。

  (4).听写词语:中秋时节、桂花盛开、香气迷人、香飘十里、摇花之乐、花落如雨、杭州花香、难比故乡、回忆童年。

  三、体会文章中心。过渡:每读一篇文章,我们都要揣摩作者的心思,以求得与作者心灵相通,也就是要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那么本文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

  1.回顾学过的古诗,看老师提问的诗句,哪些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相似。“春风又吹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2.学生交流。

  四、指导感情朗读。语言激励:作者那浓浓的乡情就渗透在课文的字里行间,我们把自己当成作者,用你的朗读来表达出这种情感吧。咱们选自己最喜欢的部分,仔细揣摩、朗读、用你的语调和语气的变化把听者带到江南沿海一个飘着桂花香的美丽小村庄。学生自选段朗读,老师相机评价或范读。

  五、利用前面听写的词语把本文改写成一首小诗:中秋桂花开,香飘十里外,摇之落如雨,故乡忆中来。

  六、拓展延伸。

  联系自己的童年或联想二十年后自己远离家乡会怎样思念家乡,那么你如何表达这种感情,让学生或诗、或文、或画、或歌。尽情发挥,表达思乡之情。激励语言:回忆往事是十分有趣的,我们从《桂花雨》中体会到了作者的怀乡之情。现在你有没有想到自己,你热爱家乡吗?你怀念你的童年吗?······假设,现在已是二十年后,你也许是一个公司的老板,也许是某大学的博士生,也许你在异国他乡留学,又一年的中秋节到了,在这万家团圆的时刻,你孤身一人远在他乡,望着窗外的明月,你会怎样?······。(叙述以上语言时伴以钢琴曲《秋日的私语》,同时有提示词:童年、小伙伴、玩具、幼儿园、家乡、马颊河、小院······。)

  七、小结、作业:

  1.“树高千尺忘不了根”,等你真正长大离开了家乡自然能体会到这一点。

  2.把本文你喜欢的词、句或段抄在笔记本上。

《桂花雨》优秀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抓住关键词句理解课文内容。通过母亲的言语及两地桂花的对比,感受作者的思乡之情。

  3、通过文中母亲的形象以及拓展的阅读材料,初步了解琦君的相关作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语言文字感悟作者的思乡之情。

  教学难点:体会母亲的形象,感悟作者对母亲的思念。

  教学安排:

  一课时

  教学准备:

  1、自制课件

  2、搜集琦君资料及有关母亲的散文

  3、轻音乐《夜的钢琴曲》

  教学过程:

  一课前互动,在不同语境中让学生体会“花”的不同含义。

  二看树

  从预习中,你了解到这是一株怎样的桂花树?(树笨、花形小)

  【设计意图】以学生的预习为切入点,整体感知桂花树的树形笨、花形小的特点,欲扬先抑,同时侧面告知学生预习的重要性,凡事预则立,引导学生养成预习的好习惯。

  三闻香

  1、桂花树并不好看,作者为什么那么喜欢呢?(香)默读课文,你从哪里闻到了桂花的香味?

  2、学生默读、批注

  3、全班分享交流

  课件出示:

  “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引导学生揣摩“浸”字,感受桂花香。

  【设计意图】抓住关键词句,感悟桂花香味的浓郁,为摇花产生的快乐做铺垫,更让学生建构对家乡桂花的亲切感。

  四摇花

  课件出示:

  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摇呀摇,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

  1、创设情境,让学生融入文本,想象自己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琦君?

  2、转变角色,将自己化身成琦君,会怎么喊这句话:

  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

  【设计意图】转变角色,游戏扮演,将自己想象成琦君,体会摇花的快乐,感悟家乡桂花的别样美,情境中将朗读与揣摩提示语融为一体,增强语感,丰富了学生的言语图式。

  五悟情

  1、家乡的桂花雨美吗?可是,有一个地方,每年的金秋时节也会有桂花雨,但是这里的桂花雨是不需要摇的,每当秋风习习之时,满树的桂花纷纷扬扬,从天而降,美得过分!这个地方就是杭州!

  课件出示:

  “杭州有一处小山,全是桂花树,花开时那才是香飘十里。”

  “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从字面上看,你觉得哪里的桂花更美?

  2、播放杭州满觉陇的桂花图片,在《夜的钢琴曲》的配乐中介绍满觉陇的桂花。

  3、可是母亲却说:

  课件出示: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母亲为什么这么说?试着写一写母亲说这句话的原因:

  可是母亲却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因为。”

  4、学生练笔,全班交流分享。

  是啊!月是故乡明,花是故乡浓。难怪琦君会说:

  课件出示:“于是,我又想起了在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还有那摇落的阵阵桂花雨。”

  【设计意图】异彩纷呈的杭州桂花图,冲击学生建构的对家乡桂花的亲切感,以形成强烈的情感错位,进而突显再美的桂花,再绚丽的风景,都无法动摇家乡桂花在母亲及作者心中的位置。在练笔中深化家乡的桂花所融入的浓浓乡思,以写促悟,内化意蕴。

  六追忆

  1、学习到这里,你感觉琦君度过了一个怎样的童年?

  2、简介琦君身世。

  【设计意图】从文本中感受到琦君开心快乐的童年,与不幸的身世形成鲜明对比,产生认知失衡,激发阅读期待。

  3、当你知道琦君从小就失去亲生父母,你会觉得琦君……?(生:难过、痛苦、悲哀……)但是从课文中我们却看不到她的难过痛苦,这要归功于一个人,就是她的养母,那么,我们一定要认识一下这是一位怎样的母亲。

  出示:“可别来台风啊!”母亲每天都要在前后院子走一回,嘴里念着:“只要不来台风,我就可以收几大箩。送一箩给胡家老爷爷,送一箩给毛家老婆婆,他们两家糕饼做得多。”

  从这里,你看到了一位怎样的母亲?

  4、拓展阅读资料《粽子里的乡愁》和《春酒》中关于母亲的片断,让学生体会感悟母亲的形象。

  师:正是这样一位有着佛心般的母亲,对琦君千般呵护百般疼爱,让琦君从小就被浓浓的爱包围着,使得琦君长大后无论身处何地,都会思念家乡的一点一滴、一花一木,想起深爱着她的母亲,正如这中秋节前后盛开的桂花一样,一起读:

  课件出示:于是,我又想起了在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还有那摇落的阵阵桂花雨。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的是琦君的散文《桂花雨》,这篇散文就收录在她的一本散文集里,名字也叫《桂花雨》,大家若想深入地了解琦君,感悟琦君,以后可以读一读琦君的著作,下课!

  【设计意图】阅读琦君的不同文章中有关母亲的片断,不断丰富母亲的形象,找寻作者思念家乡的根源。在不断的品评中让学生亲近琦君、亲近文学、亲近经典,为孩子们今后的自主阅读拓宽空间。

《桂花雨》优秀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读文章,发挥想象力,描述文中情景。

  2.理解“这里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桂花。”一句话意思。

  3.体会作者表达浓浓思乡之情。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2.齐读课题。

  3.教师:读了课题,你有问题要问吗?

  (学生自由提出疑问)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学生选择自己喜欢方式读课文,想怎么读就怎么读,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读书交流。

  (l)请学生选读感兴趣段落。

  (2)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3)提出自己不懂问题,在小组内与同学交流、讨论。

  三、细读课文,探究解疑

  引导学生重点探究以下问题。

  1.“我”为什么喜欢桂花?

  ①从文中找出“我”喜欢桂花句子读一读,说说“我”为什么喜欢桂花。

  ②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子,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

  2.重点理解摇花时乐趣。

  (l)为什么说摇花对“我”来说是件大事?(理解“总是”)

  (2)画出“我”摇桂花句子。

  ①理解“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

  ②想象“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情景。

  ③为什么说桂花纷纷落下来情景“真像下雨”,而且是“好香雨”?

  (3)指导感情朗读。

  3.理解“于是,我也想起了在故乡童年时代‘摇花乐’,还有那摇落阵阵桂花雨”。这句表达了作者怎样思想感情。

  四、课堂总结

  1.课文通过回忆小时候摇桂花时有趣情景,表达了作者对童年往事无比怀念以及对家乡热爱之情。

  2.指名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五、拓展延伸

  回忆一下自己童年生活,有没有不能忘怀人和事?如果有,说给大家听听。

  附:板书设计

《桂花雨》优秀教案 篇6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桂子花开香十里,

  枝摇花落乐心头。

  魂牵梦萦桂花雨,

  恍如重返故里游。

  教程:

  一、感受桂花雨迷人的香

  1.同学们,我们说童年是美好的,幸福的,令人难忘的。今天老师要带你们一起走进中国台湾女作家琦君的童年,去感受一场奇妙的——《桂花雨》。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2.是呀,桂花树的样子长得笨笨的,不开花时,只见到满树的叶子。开花时,也只是很小很小,得仔细地在树丛里寻找,才能见到金黄而又细小,朴素而又淡雅的小花,可作者喜欢的就是桂花,这是什么原因呢?

  3.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能找出文中描写桂花香的句子吗?

  4.感悟:

  (1)“可是桂花的香气,太迷人了。”

  (2)“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3)“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4)谁来读二、三两句,老师建议你,如果你能把两个浸字读好了,就能够把我们也带入一个美妙的境界。(指名读)读着读着,这个浸字变了——

  9.老师有幸在课余读了《桂花雨》的原文,在原文中有这样一句话深深的吸引我:

  “桂花,真叫我魂牵梦萦。”读到这里,你明白是什么让作者对桂花魂牵梦萦?

  是呀!正是“桂子花开香十里”让作者对桂花魂牵梦萦呀!(板书:桂子花开香十里)

  二、享受“摇花乐”和“花雨美”

  但是,在作者的记忆里难以忘怀的仅仅是桂花的香味吗?

  你认为更重要的是什么?出示:

  于是,我又想起了在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还有那摇落的阵阵桂花雨。

  文中哪些句子具体描写了摇花乐和桂花雨?出示:

  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摇啊摇,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

  1.是呀!这就是摇花的乐趣,奇妙的桂花雨。你们想读读这些句子吗?你最喜欢哪一句?(朗读指导)

  2.下面,老师带你们一起去享受摇花的快乐,桂花雨的美丽。请大家轻轻闭上眼睛。师配乐范读:

  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我尽情地摇着桂花树,任由桂花像雨点一样纷纷落下来,摇啊摇,桂花落在我的头上、脸上、肩上、身上、脚上,落得我满头满身都是,我沐浴在香甜的桂花雨中,整个人陶醉了,我忘情地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

  3.听着听着,你笑了,告诉老师你为什么笑呢?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呀?

  4.此刻,我们也都浸在香气四溢的桂花香里了!摇啊摇啊,桂花落下来了,落到你的肩上,落到你的手上……同学们,在你的脑海里是怎样一副画面?请赶紧写下来吧!

  5.写作反馈。(板书:枝摇花落乐心头。)

  6.作者已深深地沉浸在桂花雨欢乐的笑声之中了,已深深地浸润在童年美好的回忆之中了!其实,当时作者的父母亲也都在场,母亲洗净双手,撮一点点桂花放在水晶盘中,父亲马上点上檀香,炉香袅袅,两种香混合在一起,父亲顿时诗性大发,作诗一首,想读吗?

  细细香风淡淡烟,

  竞收桂子庆丰年。

  儿童解得摇花乐,

  花雨缤纷入梦甜。

  是呀!桂花雨中有我多少欢乐的笑声,桂花雨中有我多少童年的回忆呀!难怪琦君会说“桂花,真叫我魂牵梦萦。”(出示)(板书:魂牵梦萦桂花雨)

  三、体悟母亲思乡的情怀

  桂花的香,摇花的乐,花雨的美都让我对桂花魂牵梦萦,但仅此而已吗?还有更特殊的原因吗?让我们再深入地读读课文最后第二自然段。

  1.我念中学的时候……可是,母亲却说……出示母亲的话:

  可是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母亲说什么?

  2.难道杭州一山的桂花真的香不过家乡院子里的一棵桂花树吗?母亲为什么这样说呢?你能理解母亲吗?

  3.其实,除了这一句,在这篇文章的字里行间还隐藏着许多母亲与家乡桂花的小故事,隐藏着母亲与家乡的一片深情。让我们再细细地读读文章,把这些小故事找出来,把这份情读出来!

  4.反馈。

  5.是呀!母亲每年都关注着桂花,收获着桂花,她品尝着桂花的香甜,体验着馈赠桂花的快乐,桂花已充盈她生活的全部空间,家乡的桂花,成了母亲生活乃至生命的一部分。在母亲心中,家乡的桂花是任何东西都不能替代的!所以,当我把杭州的桂花捧给她时,母亲深情地说……我把母亲的话牢牢地记在心里,也轻轻地对自己说……(指导朗读母亲的话)。

  6.母亲的这番话,这份情,自然影响了我,感染了我,于是……(读最后一句)

  7.桂花的香,摇花的乐,花雨的美,对童年的怀念,对母亲的依恋,对故乡的留恋,怎能不让作者魂牵梦萦呢?读“桂花,真叫我魂牵梦萦。”你们读出了作者内心深处浓浓的情。这桂花让我……(板书:恍如重返故里游)

  四、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

  2.感谢琦君,感谢桂花,他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了童年是美妙的,故土是美丽的,人生更是美好的。让我们就用这四句话把这场美丽幽雅、清香四溢的桂花雨永远留在记忆深处吧!想再读一遍吗?

  桂花是故乡的香,月亮是故乡的明,溪水是故乡的甜,人儿是故乡的亲。这一朵朵小巧迷人的桂花,这一场场沁人心脾的桂花雨,让我们收获的不仅仅是芬芳,是香甜,是快乐,是温馨,更是一种心灵的滋润,一种长长的相思,一段暖暖的牵挂,一种人生的幸福。

《桂花雨》优秀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读文章,发挥想象力,描述文中的情景。

  2.理解“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一句话的意思。

  3.体会作者表达的浓浓思乡之情。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导语:童年是美好的,那一幕幕童年往事会给人以永久的回忆。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文章。(板书课题)

  2.齐读课题。

  3.教师:读了课题,你有问题要问吗?

  (学生自由提出疑问)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想怎么读就怎么读,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读书交流。

  (l)请学生选读感兴趣的段落。

  (2)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3)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在小组内与同学交流、讨论。

  三、细读课文,探究解疑

  引导学生重点探究以下问题。

  1.“我”为什么喜欢桂花?

  ①从文中找出“我”喜欢桂花的句子读一读,说说“我”为什么喜欢桂花。

  ②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子,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

  2.重点理解摇花时的乐趣。

  (l)为什么说摇花对“我”来说是件大事?(理解“总是”)

  (2)画出“我”摇桂花的句子。

  ①理解“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

  ②想象“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的情景。

  ③为什么说桂花纷纷落下来的情景“真像下雨”,而且是“好香的雨”?

  ④点击课件,电视屏幕上出现“我”帮母亲摇桂花时的情景,使学生也感受其中的乐趣。

  (3)指导感情朗读。

  3.理解“于是,我也想起了在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还有那摇落的阵阵桂花雨”。这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四、课堂总结

  1.课文通过回忆小时候摇桂花时的有趣情景,表达了作者对童年往事的无比怀念以及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2.指名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五、拓展延伸

  回忆一下自己的童年生活,有没有不能忘怀的人和事?如果有,说给大家听听。

  桂花雨修改教案(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一句话的意思,并能联系生活实际谈谈阅读感受。

  3、读文章,发挥想象力,描述文中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浓浓思乡之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及对策

  重点:第三自然段“摇桂花”是教学的重点。

  对策:观看课件,读课文找出描写摇花乐的有关句子,一边读一边结合课件的画面想象摇花乐的情景,和作者分享童年的欢乐。

  难点:理解“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一句话的意思,并能联系生活实际谈谈阅读感受。

  对策:引导学生在读中体会,仿照句式说话,以便他们对母亲的话更有具体的感受。

  三、教学准备:课件、《桂花开放幸福来》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谈话:金秋十月,桂子飘香。桂花,走进了无数大诗人的诗篇,也走进了中国台湾女作家琦君也走进了中国台湾女作家的童年生活。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桂花雨》(齐读课题)

  2、复习:回忆一下,课文中的哪些人和事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呢?

  3、过渡:摇桂花是作者着力描写的一段童年趣事,她摇桂花时的心情怎样呢?让我们跟随她一起去感受感受。

  二、感悟课文。

  (一)体会“摇花乐”

  1、请同学们自己轻轻地读读课文第三自然段,想想你能读懂些什么?在感受深的地方做做记号,写写自己的体会。

  2、交流:你读懂了哪些句子?

  “摇桂花”对我是件大事,所以老是缠着母亲问:“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嘛!”

  (1)你体会到了什么?从哪儿体会到的?(抓住“老是缠着”体会急切的心情)

  (2)她问了什么?这句话用的是什么标点符号呀?这是句问话,却用的是句号,是不是作者用错了呀?

  (3)小结:你们看,她对摇桂花是多么向往啊!谁来当当作者,缠着妈妈问一问。

  (4)师:瞧你急的,还早呢,没开足,摇不下来的。

  这下我可乐了,帮着在桂花树下铺竹席,帮着抱桂花树使劲地摇。

  (1)交流:你读懂了什么?她乐什么呀?

  (2)看图:你们看,她双手抱着桂花树,摇得多起劲呀!此时,她会想什么呢?

  (3)指名读:谁能通过朗读把她的高兴劲告诉大家?

  (4)小结:儿童解得摇花乐(出示),这就是儿童的快乐,只有儿童才能理解,才能体会。(齐读诗句)

  桂花纷纷落下,落得我们满头满身,我就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1)轻轻读读这个句子,边读边想像:你好像看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

  (2)示图:你们看,桂花纷纷落下,多像下起了一场雨呀!假如这时候,你就站在这棵桂花树下,这缤纷的桂花雨飘落在你的头上,你的脖子上,你的身上,你有什么样的感受呀?

  (3)指导朗读:难怪作者会情不自禁地大声喊起来(出示)师示范读。

  (4)指名读:这桂花雨一定也淋着你了吧,你会怎么喊?请你喊一喊。还有哪些同学也淋到这场雨了呀,站起来一起喊一喊。

  (5)多么的桂花雨啊!让我们一起再来好好地感受一下。(示句子,齐读)

  (二)感悟桂花香。

  1、过渡:这么香的桂花雨可真让人陶醉啊!课文中还有哪些地方也写出了桂花香呢?默读全文,用曲线画出有关的句子,读一读。

  2、交流:

  桂花不与繁花斗艳,可是它的香气味儿真是迷人。

  (1)你知道了什么?谁闻过桂花香的,能向大家介绍一下吗?

  (2)出示图片:你们瞧,这就是桂花,你看到的桂花是什么样的呀?课文中怎么说?

  (3)小结:桂花不像其他花那样开得娇艳,花很小,只能看到满树的叶子,可却能让人在很远的地方就能闻到它的香味了,真谦虚,难怪作者会这么喜欢。

  (4)让我们一起来夸夸这谦虚地花。(齐读)

  桂花开得最茂盛时,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香里的。

  1)交流:你从哪里感受到了桂花的香味了?

  (2)桂花开得最茂盛时,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全都浸在桂花香里了。这里的一个“浸”字形象地写出了桂花的香味很浓很浓,弥漫在村子的每个角落。

  (3)指导朗读:谁能读得让我们也浸到这桂花香里呀?听了他的朗读,你想说些什么?你能读得更让我陶醉吗?

  全年,整个村庄都沉浸在桂花香中。

  (1)从这句话中,你知道了什么?

  (2)齐读。

  母亲洗净双手,撮一点桂花放在水晶盘中,父亲点上檀香,炉烟袅袅,两种香混合在一起。

  (1)交流:你知道了什么?

  (2) 小结:“细细香风淡淡烟”(示诗句),桂花香混合着檀香缓缓地飘向空中,此时,连风打得旋儿都是香香的了。

  3、小结:桂花可真香啊,它香了母亲洗净的双手,香了那水晶盘,香了整个宅院、整个村庄,也想了作者童年的梦。这可真是“花雨缤纷入梦甜”啊!

  4、出示句子:让我们一起读读这几个句子,再次感受感受那桂花迷人的香味。

  (三)感悟其他人的快乐

  1、过渡:沐浴着这阵阵的桂花雨,呼吸着甜甜的桂花香,感受快乐的又何止作者一个人呢?还有谁也在这场桂花雨中感受到了快乐呢?到课文中去找一找,读一读,体会体会。

  2、交流:

  于是父亲诗兴发了,即时口占一绝。

《桂花雨》优秀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①掌握本课基础字词,如“箩、杭”等字。

  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③想象课文描述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④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培养热爱生活、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数:

  教学进程

  自读提示明要求

  ①师生谈话:说说在儿时曾发生过些什么有趣的事?

  ②教师导语:童年曾发生过的趣事令我们难忘,只要一想起它,我们仍会感受到一种快乐。今天我们要读的课文的作者就用手中的笔把童年趣事记录了下来,让我们走进课文,共同感受作者表达的情感。(板书课题: 桂花雨)

  ③快速默读课文前的阅读提示,想一想:“提示”告诉了我们什么?提出了那些要求?

  ④全班交流,明确阅读要求。

  ⑤交流课前查找的有关桂花树的资料后,针对课题说说想了解哪些内容。

  初读课文知大意

  ①学生自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一边读一边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②小组合作交流学习:伙伴之间互相读课文,纠正字音,再说一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③全班交流: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品读语句悟情感

  ①读课文,看“摇花乐”的挂图,在课文找出有关的语句画下来。

  ◆“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数,使劲地摇。”

  ◆“摇啊摇,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

  ◆“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

  ②分小组读所画的句子,边读边想象语句中所描绘的情景,再说一说此刻在脑海中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从画面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练习有感情朗读“摇花乐”这一段。

  ③教师导语:多么令人难忘的摇花乐,它同样也把童年的快乐带给了我们。然而,作者仅仅为了写摇落的阵阵桂花雨吗?联系上下文,读读有关语句,再说说你的感受。

  ◆“我喜欢的是桂花。”

  ◆“可是,桂花的香气,太迷人了。”

  ◆“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④学生边读有关语句,边谈自己的体会。教师适时引导学生通过这几句话,联系上下文,如与“梅花、梅树”的对比,体会出作者对家乡的怀念。

  ⑤理解母亲对故乡的怀念:

  ◆找出有关描写母亲的语句。

  ◆读母亲的话“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说说你的感受,◆试着用“这里的再,也比不上 。”这样的句式说说母亲还可能会说些什么。

  ◆与同学交流:母亲的话要表达怎样的情感?

  ⑥听着母亲的话,“我”不禁又想起了“摇花乐”,你能通过读向同学们表达出“我”的思乡之情吗?(引导学生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最后一段。)

  ⑦难忘童年的画面,难忘母亲的话语,更难忘故乡的桂花,读读课文中的语句,想一想,课文中是否还有让你回味无穷的句子?在哪里?找出并有感情地读一读,再评议为什么要这样读。

  一、导入、质疑

  ①师生谈话:说说在儿时曾发生过些什么有趣的事?

  ②教师导语:童年曾发生过的趣事令我们难忘,只要一想起它,我们仍会感受到一种快乐。今天我们要读的课文的作者就用手中的笔把童年趣事记录了下来,让我们走进课文,共同感受作者表达的情感。(板书课题: 桂花雨)

  ③快速默读课文前的阅读提示,想一想:“提示”告诉了我们什么?提出了那些要求?

  ④全班交流,明确阅读要求。

  ⑤交流课前查找的有关桂花树的资料后,针对课题说说想了解哪些内容。

  问题设疑:

  ①桂花雨是什么时候落的?②桂花雨是怎样落下来的?③桂花雨是什么样子的?④桂花雨是真的雨吗?

  二、初读,整体感知

  1、现在,请大家带着问题默读课文,看看谁能尝试回答刚才的问题。(老师发现有些同学拿出了笔在画记,这个习惯好。这叫做不动笔墨不读书。)

  2、指名回答

  三、品味读,重点赏析

  1、大声读课文,要求读得正确、流利,然后说说你读了以后有什么感觉。

  2、小组交流自己的感觉。指名说,能不能用一个字概括自己的感觉?香板书:香

  3、你从哪读出了这个香?

  *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你认为哪个词突出了“香”?

  (不知平时妈妈洗衣时你注意到了没有,妈妈把什么浸在什么里?这里是什么浸在什么里?你能读出浸在桂花香里的感受吗?)板书:浸

  (这个句子能换种说法吗?)

  读整段

  *你淋过蒙蒙细雨吗?是什么感觉?

  那桂花雨呢?你会感到心里怎样?(板书:乐)读出这种感受来。体会读

  ③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你怎么理解“全年”、为什么说是“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④还有一些话,不是很明显的,但也说明了桂花的香。

  “这里”是哪里?为什么妈妈会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的桂花香”?

  4、这香、这乐都是什么带来的?

  按理这写桂花就行了,为什么还要写别的花呢?

  5、齐读课文的结尾部分,作者写桂花雨想告诉我们什么?板书:在浓浓的思乡情中

  四、回归读,想象拓展

  1、童年是多么的美好,那一幕幕回忆都将永驻我们心间……让我们沉浸在这香香的快乐的桂花雨中吧,让我们和小作者一起再次沐浴那童年的桂花雨吧。

  2、说话练习

  你现在就是童年,老师要你们收集了一些故乡的资料,回忆一下,你的故乡有没有难忘的事或人呢?说说吧。

  出示课件

  五、总结、课外迁移

  是的,童年是美好的,只要我们做一个有心的人,多留心生活,多体会生活,我们就会写出许多动人的故事。

《桂花雨》优秀教案 篇9

  读题设疑,整体感知

  ①导入新课:同学们,傲雪而立的梅花寄托着外祖父对祖国的无尽思念,香气迷人的桂花又让“我”想起了什么呢?今天让我们一起去欣赏美丽的桂花雨。(板题、读题)读了课题,你心中有什么疑问,请大胆地提出来。

  ②让我们带着疑问走进课文寻找答案吧。自学课文(出示自学提纲)

  a、自由读文,读准字音。

  b、划出不理解的字词用学过的方法理解。

  c、“桂花雨”是什么意思?

  检查自学,汇报交流

  ①解决学生提出的生字疑难。

  ②指名逐段读文,正音。

  ③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课文讲的是作者深情地回忆起童年的桂花和帮妈妈摇桂花的事。)

  ④“桂花雨”是什么意思?(“桂花雨”是指很多桂花一齐落下来,就像下雨一样。)引导学生引用文中的语句来回答: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我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

  自读课文,读出精彩

  ①找出描写“我”小时侯摇桂花的部分,并开展学习。(第2—6自然段)

  鼓励学生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读2—6自然段,和同桌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进行朗读指导。指名学生读一读,其他学生进行评价。

  师:你听出了什么味道?还有想读出自己不同感受的吗?(让学生充分参与)

  第二自然段写了作者对桂花的喜爱,同时也写了桂花树的特点:样子笨、花形小、味道香。这一段中的省略号表示列举的省略,可引导学生说出一、两种花名来补充。

  第三自然段写了桂花开时,正好是台风季节,母亲总是担心台风来破坏桂花。同时,还交代了桂花收回来是为了送给邻居做糕点;

  第四自然段写了桂花的香以及应当“摇”的原因。学习时让学生闭眼想象桂花的香。

  第五自然段写出作者对“摇桂花”的热爱。引导学生找出能体现这一点的词句:是件大事、总是问、乐了、使劲。朗读时注意读出下面两句话的语气。

  a、“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呀?”──迫不及待

  b、“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赞美

  感悟形象:一边读一边结合课文插图想象摇花乐的情景,再闭眼想象“桂花雨”,和作者分享童年的快乐。

  第六自然段写了桂花的收、藏及作用。(可引导学生说一说对桂花的认识)

  ②全班有感情地朗读2—6自然段,让学生读出作者对“摇花乐”的怀念。

  品读词句,体会感情

  ①找出抒发作者思想感情的句子体会。

  a、“杭州的一处小山全是桂花,香飘十里,可是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仿照这个句式,让学生说说,从而体会到母亲表达的是对家乡的热爱和怀念。

  如:这里的环境真好,母亲会怎么说?

  这里的生活真舒适,母亲会怎么说?

  b、“于是,我也想到了在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还有那摇落的阵阵桂花雨。”

  “摇花乐”指的是在作者眼里,摇桂花是一件非常快乐的事

  模仿写句,启发学生回忆童年里难忘的人和事。

  听到_________________,我总会想起____________,还有__________。

  回归整体,交流感受

  ①师:课文以生动的文笔向我们介绍了作者童年的生活,内容丰富,感情真挚,文字中蕴含着浓郁的乡情,读来很感人,让我们再一次来欣赏美丽的桂花雨。(配乐朗读全文)

  ②交流阅读感受,联系古诗或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人们对家乡的怀念。

《桂花雨》优秀教案 篇10

  本课教学目的要求:

  思想品德要求:体会作者喜欢桂花、摇桂花的乐趣和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知识要求:自学课文中的新词;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感情的句子的含义。

  能力要求:想像课文描写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感情朗读课文。

  重点难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想像课文描写的情景。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同学们,回忆过去经历过的美好的事情是一种享受,充满乐趣。你会回忆过去经历过的有趣的事吗?爸爸妈妈也会回忆他们的童年,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就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文章,饱含着作者对童年往事的无比怀念。课文的题目是《桂花雨》

  二、 初读课文

  思考:

  1、 课题“桂花雨”是什么意思?用的是什么修辞方法?

  2、 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

  3、 画出不理解的词语和问题。

  三、 学习课文

  1、 自由读课文,标出有几个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事,哪几段是写这件事?(小组讨论再全班发言)

  2、 学习第一、二自然段

  读了这一段你对“我”桂花都有了什么了解?

  3、 学习三至六自然段

  这部分主要写了什么?找出相关词句读一读,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结合自己有过类似的经历吗?

  结合学生的想像点题为什么用“桂花雨”做题目

  4、 学习第七八自然段

  如何理解母亲说的话?杭州小山的桂花真的比不上家乡院子的桂花吗?(自由发言)

  老师总结:这篇课文通过写桂花的事,看出了我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也看出我和母亲对家乡、对家乡桂花有深厚的感情。

  5、 带感情读课文

  再读课文,理解内容,体会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后感

  课题就给学生很多美好的遐想,字里行间仿佛充满了桂花的香气。学习本片课文重点在于让学生把握课文内容的同时,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同时还要领悟作者的写作表达方法。

  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通过观赏课件,学生更好地感受了桂花雨的美,作者童年的乐趣。

  在教学时,我抓住关键的词和含义深刻的句子,引导学生品味语言的美和生动形象,比如“浸”,母亲的话“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这样,学生很容易就体会到了文中表达的思乡之情。

《桂花雨》优秀教案 篇11

  一、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脉络,了解桂花的朴实、谦虚、香味迷人。

  二、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欣赏桂花图片。

  2、这是什么花?(相机板书:桂花)你对桂花有什么了解?

  3、从古至今,描写桂花的诗句也不少,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桂子花开,香飘十里;金秋十月,桂子飘香。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唐)王维

  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唐)韩愈

  4、从这些古诗中我们体会到桂花的最大特点是——香

  4、是呀,桂花很香,所以大家都很喜欢它。中国台湾有位女作家叫琦君(板书),她一生漂泊,11岁离开家乡,32岁去了中国台湾,60岁又移居美国,84岁重回故乡。可是,无论她身在何处,让她最难以忘怀的就是故乡的桂花和她童年时代摇落的那一场——桂花雨(板书课题)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跟随作者回到童年,去感受那一场——桂花雨吧,齐读课题。

  (二)初读,整体感知:

  1、首先让我们翻开课本,用心地读一读课文,细细地感受这一场美丽的桂花雨。注意要把生字读准,把课文读通顺,读到喜欢的语句划出来并多读两遍。

  2、检查生字新词掌握情况。

《桂花雨》优秀教案 篇12

  教材简析

  这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文章,作者描写了在家乡摇落桂花时的情景,表现了儿时生活的乐趣,字里行间充满了对家乡、对童年生活的无比怀念。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文章,发挥想象力,描述文中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浓浓思乡之情。

  3、理解“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一句话的意思,并能联系生活实际谈谈阅读感受。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品味“摇桂花”是教学的重点。

  难点:理解“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一句话的意思,并能联系生活实际谈谈阅读感受。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见过桂花吗?现在就和老师一起欣赏一下桂花吧。

  2、今天我们和琦君一起回忆一篇有关桂花的文章。

  3、揭示课题。

  二、初读课文

  1、同学们,童年的幸福美好是最耐人寻味的记忆。课文一开始作者就写到:小时侯最喜欢桂花。那同学们去文中找找作者写了什么景什么事呢?

  2、自由朗读。

  3、交流汇报:作者写了桂花和摇桂花,(板书:桂花摇花)

  三、品味桂花香

  1、这篇文章中有一个字前后出现了八次,而且这个字也突出了桂花的特点,细心的同学发现了吗?

  2、交流汇报:香。

  3、画出文中所有带香的句子。

  4、出示句子。带着对桂花的喜爱来读一读吧。

  5、这些句子都写出了桂花香,可是写法却不相同,你发现了吗?

  6、交流写作手法。

  7、那么这些句子中有没有写香很妙的词语呢?你可以圈出来,点出来,或者在旁边写下你的感受,这种方法叫做批注,也是常用的读书方法。同学们现在就可以试一试。

  8、交流自己的体会。

  四、感受“摇花乐”。

  1、桂花的香,我喜欢,告诉你,其实呀,小时侯的我更喜欢“摇桂花”呢!请大家边读边划一划:从哪个词可以点出了“我”对摇桂花的期待?

  学生边读边圈画。{读书就要勤动笔,要在语言文字间留下自己的思考。}

  (1)“摇桂花对我来说是件大事,所以老是缠着母亲问……”看看提示语“缠着问”,你们平时有没有缠过大人做他们不愿让你们做的事情?(有)

  想想你是怎么缠的,来读读这句。指名读。

  ①你的语气里有缠!告诉你,丰富的表情能让你的朗读更有色彩!!

  ②你的表情里有缠!

  ③你的表情、语气里都有缠了!!

  (2)“就在这时………提前摇桂花。”现在摇桂花的机会终于来了,这下看你的行动喽!出示:“这下我可乐了……使劲地摇。”指名读

  ①乐的不够,再来!

  ②加把劲!

  ③没开足的桂花得使劲地摇才能摇下来呀!!再读。

  (真会读书!谁再来使劲地摇一摇,乐一乐!)

  (3)摇桂花是作者童年里最快乐的事情了!师读:“桂花纷纷……好香的雨呀!”

  ①如果此时你是那个桂花树下的孩子,你会怎么表达内心的快乐呢?

  (抱着树使劲摇;在树下跳舞;大声喊;变成小蜜蜂;捧在手心使劲闻……)

  ②此时此刻,满头满身桂花的我,心里装着满满的快乐!这段话中,作者除了用文字表达自己快乐的情感,细心的你能不能发现作者还用了什么方式来传达自己的快乐?(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除此之外,作者连用了三个叹号,可想而知,作者摇桂花时的心情是多么欣喜!这已经不能全部用语言来表达了。标点符号同样可以帮助我们表达感情。)

  ③让我们把作者三个叹号表达的快乐通过朗读体现出来:“桂花纷纷……好香的雨呀!”真美,从你们的朗读中看到了那落英缤纷的桂花雨,感受到了那童年时的乐!

  五、送桂花传乡情

  1、桂花丰收给作者一家带来的快乐,我们还要学会把快乐与他人分享。

  2、你想把桂花送给谁?演一演。

  秋天你给他们送去桂花,冬天他们会给你送来软软的,甜甜的桂花糕。这小小的桂花传递这浓浓的乡情。(整个村庄,是呀,全村的人!)

  生活中处处有桂花:平日里喝着桂花茶,冬天一起吃桂花糕;来客人时可以做桂花酒冻,夏天可以做桂花沙冰。真可以说:全年真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人们每时每刻都能享受着桂花带给他们的快乐。

  六、对比感悟思乡情

  1、后来,作者一家移居杭州,每次去赏桂花,总要给同样爱桂花的母亲捧上一大袋。

  出示:可是母亲常常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是外地的桂花不香吗?(不是)那么为什么就比不得家乡院子里的桂花呢?(用心读读母亲这番意味深长的话语,想一想)(母亲对家乡院里的桂花是有感情的,所以会觉得故乡的桂花最香。在母亲眼里多了一份思乡情!)

  ※板书:思乡情

  2、让我们一起走进母亲的情感世界,一起满怀深情的读一读:可是……

  3、他乡的桂花再香,香不过家乡的桂花。他乡的山再秀,也秀不过家乡的山。想起家乡的桂花,其实就想起了自己的家乡!

  七、总结课文

  1、月是故乡明,人是故乡亲,花是故乡浓。母亲难忘,我亦难忘。出示:☆每当……(师读)

  2、淡淡的一句话,却传递出了作者对故乡桂花深深的怀念。爱桂花其实就是爱故乡呀。愿那场美丽的桂花雨永远飘落在我们每个人的心间。

《桂花雨》优秀教案 篇13

  教学目标:

  1.读文章,发挥想象力,描述文中的情景。

  2.理解“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一句话的意思。

  3.体会作者表达的浓浓思乡之情。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导语:童年是美好的,那一幕幕童年往事会给人以永久的回忆。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文章。(板书课题)

  2.齐读课题。

  3.教师:读了课题,你有问题要问吗?

  (学生自由提出疑问)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想怎么读就怎么读,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读书交流。

  (l)请学生选读感兴趣的段落。

  (2)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3)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在小组内与同学交流、讨论。

  三、细读课文,探究解疑

  引导学生重点探究以下问题。

  1.“我”为什么喜欢桂花?

  ①从文中找出“我”喜欢桂花的句子读一读,说说“我”为什么喜欢桂花。

  ②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子,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

  2.重点理解摇花时的乐趣。

  (l)为什么说摇花对“我”来说是件大事?(理解“总是”)

  (2)画出“我”摇桂花的句子。

  ①理解“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

  ②想象“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的情景。

  ③为什么说桂花纷纷落下来的情景“真像下雨”,而且是“好香的雨”?

  ④点击课件,电视屏幕上出现“我”帮母亲摇桂花时的情景,使学生也感受其中的乐趣。

  (3)指导感情朗读。

  3.理解“于是,我也想起了在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还有那摇落的阵阵桂花雨”。这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四、课堂总结

  1.课文通过回忆小时候摇桂花时的有趣情景,表达了作者对童年往事的无比怀念以及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2.指名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五、拓展延伸

  回忆一下自己的童年生活,有没有不能忘怀的人和事?如果有,说给大家听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