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2023-08-02

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篇1

  一、教学目标设计

  1、认知目标:

  了解宇航员飞向月球的经过,了解现代宇航事业的发展情况。

  2、能力目标:

  通过网上教学和学生网上冲浪,让学生自主地学习,培养他们利用网络获取知识的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

  通过学习,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到网上收集资料的乐趣、乐意主动参与探索问题、研究问题。

  二、教学内容及重点、难点分析:

  《飞向月球》完整地记叙了宇航员第一次飞向月球的经过,告诉我们月球很有开发价值,激发人们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文中知识涉及面广、内涵丰富。而通过这些知识的综合,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是本课的教学重点,要让学生在短短的一节课了解如此多的知识是一个难点,传统的以接受性学习为主体的课堂教学绝对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欲望。因此,利用网络教学,以超媒体方式组织学习内容,通过灵活的导航机制,创设一个开放的学习环境,在十分宽松的氛围中,学生根据自己的愿望选择学习顺序,自主地探究发现,通过合作交流互补的协作学习,解决本课的重难点。

  三、教学对象分析:

  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学生是积极的知识探索者、建构者,虽然他们对于月球的有关知识掌握得并不多,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并不太强。但他们思维活跃,可塑性强,有较强的求知欲望,爱动手、动脑,思考问题比较积极。通过几年的信息技术教育,六年级的学生已掌握了上网操作能力。针对学生的这些特点,让学生通过网络自主探究、寻找学习伙伴分组学习,通过课堂交流达到知识互补,并让学生通过BBS论坛发表自己的意见,进行学习交流,从而达到自我发现,自我宣传,自我教育。在整个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真正的知识探索者。

  四、教学策略及教法设计:

  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及教学对象分析,本课通过教师课堂指导和学生收集资料,以启发学生自主研究性学习为主线,辅以讨论式、协作式,个别辅导式等方法组织教学过程。其教学流程为:情境创设问题导向自主探究查询信息探索思维合作交流意义建构拓宽延伸。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再是传统教学中知识的拥有者、权力的象征者,而是一个领航者、组织者,是网上资源的提供者,学生学习的支持者。通过简炼的语言,引导学生参与自主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使学生的学习活动不断改进。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就是教师组织、调控、纠正学生学习行为的过程。

  五、网络教学环境设计:

  尽管Internet是一个知识库,但要应用于课堂、学校,都要面对从技术上的带宽问题到经济上的上网费用等一系列问题,更重要的是将网络应用于课堂教学时,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学生在网上的学习效率问题更显得突出,因此解决之道是针对教学内容对资源进行整合。因此,本课教学采用的网络环境为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教室,学生通过IE浏览器浏览局域网(如传神20xx仿真Internet系统)收集信息、合作交流。课前,利用Dreamweaver、Frontpage等网页制作工具制作研究专题网站《飞向月球》,将教学中要利用的网上信息,设计成几大模块:飞向月球、登上月球、登月收获等,通过超级链接的形式与网站中有关文字、图片、声音、视频内容相链接。学生通过网络寻找学习合作伙伴,组成组成课题组,进入相应页面进行学习。教师组织学生讨论学习所得,并通过BBS进行学习交流。在课堂教学中,网络只是学生学习的工具或媒体,学生通过网络浏览信息,进行交流,不断融入自己的思想观念,进行分析问题、提炼问题、探究解决问题。

  六、教学过程设计与分析:

  教学过程设计思想及网络环境运行分析

  [情境创设]

  进入研究专题网站。

  引入课题《飞向月球》。创设问题情境,把学生引入研究课题,激发起学生研究的兴趣与学习动机。

  [问题导向]

  1、看到这个研究主题,你最想搞清哪些问题?

  2、明确研究课题。

  (1)宇宙飞船飞向月球的经过怎样?

  (2)宇航员怎样登上月球?

  (3)登上月球有什么收获?提供学习环境与研究课题,使学生成为积极的知识探索者、建构者。

  细化的研究性学习目标,将重点难点分解成几个模块,便于学生自主学习。

  [自主探究]

  学生自主选题,并各自相对独立地开展研究活动。向学生提供进一步探索的机会、让学生在动手做的过程中应用他们的知识,从而努力让学生在较高的水平上思考。

  [查询信息]

  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并提供适当帮助和指导,对学生学习中碰到的`问题作个别辅导。通过IE浏览器浏览研究专题网站,了解相关知识,使学生学习能力与自主发展得到充分展现。培养学生在网络环境下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

  [探索思维]

  学生上网查询后,进行深层次的心理思考,选择网络信息中的要点,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总结,培养自主思维。学生的内隐知识与外显知识发生相互作用,增长学生自己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合作交流]

  1、寻求合作,解决未决课题。

  2、交流自己所学的知识。

  3、同组学生补充、更正。学生通过网络寻找志同道合的合作伙伴,组成课题组。

  在留言板、BBS论坛等形式的交互平台上进行交流。通过网络的交互性,为师生共同交流搭建了一个跨时空的交互平台。网络的现实与虚拟双重性既可实现传统的交流作用,又可实现传统教学形式所不及的目的,对调节学习心理有着较大的作用,为学生个性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场所。

  组织学生讨论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学生可以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或赞同、或反驳别人的观点,学生踊跃发言,相互补充相互启发,使学生从感性认识发展到理性认识。

  [意义建构]

  完成知识的意义建构。学生活跃思考后完成知识的意义建构,深化提高认识。

  [拓宽延伸]

  提出自己其它感兴趣的研究课题。研究专题网站不但可以直接用于课堂作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又可延伸到课外让学生自学,成为教师课堂教案的延伸。

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篇2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用钢笔描红,努力写得入体。

  2、读读每组词语,了解普通话里轻声有区别词义的作用。

  3、选词填空,辨别一些意思相近的词。

  4、给一段话加上标点符号。

  一、钢笔描红

  这次钢笔描红的一段话选自课文《秦兵马俑》。我们先来读一读,从“惟妙惟肖的模拟”、“生动地再现”、“形象地展示”中,充分展示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无穷智慧和非凡创造力,字里行间流溢着赞颂、自豪之情。我们再来观察一下这些钢笔字的特点,细细揣摩一下运笔方法。同学们要从每个字的整体去观察,不要看一笔描一笔,要一气呵成。

  二、了解普通话里轻声有区别词义的作用

  同学们,我们来读一读每组的词语,想想他们的意思有什么不同吗?原来,我们发现普通话中的轻声还有区别词义的作用呢!说一说,他们有什么不同的意思。让我们再读一读,想一想。

  三、辨析词义

  读一读每个句子,再进行尝试性填写。你填的合适吗?

  关于对于为了由于自从经过

  (1)(关于)灰椋鸟的电视录像,我一连看了好几遍。

  (2)(经过)二十几年的不懈努力,李时珍终于写成了药学巨著《本草纲目》。

  (3)(对于)这个问题大家的意见是一致的。

  (4)(为了)弥补身体条件的不足,邓亚萍常在双脚上绑上沙袋练习打球。

  (5)陆地上的煤、石油等矿藏,(由于)长期开采,已经越来越少。

  (6)我(自从)参加了体育锻炼,身体强壮多了。

  (练一练)为了由于关于对于自从经过

  写好字每个学生来说都是十分必要的。但种种原因,这个问题,学校过去一直没能引起足够重视。这学期,提高学生的写字水平,学校组织开展了写字“大比拼”活动。开展活动以来,同学们写字的积极性十分高涨。同学们近一学期的努力,大家写字的水平明显得到了提高。

  同学们,我们还可以用这些词造句呢!试试看。

  四、[标点符号]

  读一读书中的一段话,试着给它点上标点。

  去年暑假,爸爸带我游览了黄山。黄山上的怪石千姿百态,有趣极了。其中比较奇特的有“猴子观海”、“仙人踩高跷”、“梦笔生花”、“金鸡叫天门”……远远望去,真是惟妙惟肖。回来后,我写了一篇作文,题目是《黄山怪石》。每想到,这篇作文竟在《小学生作文》上发表了。我高兴极了!

  (练一练)

  最近我读了海洋的秘密学到不少知识对被人们称为蓝色宝库的海洋发生了浓厚兴趣要是有人问我你长大了当什么我就会自豪地告诉他我要当一名潜水员投身大海的怀抱里探索海洋的秘密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熟记12个成语

  2、读背一段选自《三字经》的话。

  3、口语交际:畅想未来

  4、学写毛笔字。

  教学过程

  一、熟记12个成语

  它的要求是:熟记,大概了解成语的意思,能适当运用。

  1、把握成语之间的联系苏教版教材中每个练习有12个成语,表达着相同或相近的主题,这就给同学们很好的学习切入口。如:高朋满座宾客盈门一见如故一见倾心情投意合心心相印相见恨晚交浅言深形影不离难舍难分情同骨肉十指连心在学习时,我们先来读一读,再想一想这12个成语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先从从整体上感知这12个成语都是表达朋友多、情谊深的,而且每一组的两个成语意思相近。接着,们再逐一了解成语大意。

  二、读读《三字经》

  《三字经》是古时候一部流传很广、家喻户晓的启蒙读物。从内容上看,它提倡尊敬、孝顺父母、友爱兄弟,这些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其中,又用较长篇幅告诉了自三皇五帝到宋代的史事,还讲了许多我国历史上发奋求学、终至成才的名人故事,内容广博,非常丰富。特别是它采用三言韵语的形式,读起来琅琅上口,不信,试试看。

  昔仲尼师项橐

  古圣贤尚勤学

  披蒲编削竹简

  彼无书且知勉

  ——摘自《三字经》

  三、口语交际

  畅想未来

  (老师想对你们说:)只要我们有梦想,我们就能实现

  假如没有想象,爱迪生就不会发明电灯,我们可能夜间还生活在黑暗里;假如没有想象,就不会有汽车、轮船、飞机……假如没有想象,又怎能会有宇航员一次次登上月球。……

  有了想象,才有了大家熟悉的孙悟空、阿童木、匹诺曹……有了想象,才有了我们爱看的《海底两万里》、《神秘岛》、《鲁滨逊漂流记》、《小灵通漫游未来》……

  想象使我们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

  展望未来,我们的世界会是什么样?让我们张开想象的翅膀,把你的梦想,对未来的憧憬,在无限的空间,天马行空,创造出一个个神奇的人,一件件离奇的事,一个个奇幻的景,一件件奇妙的物……

  四、毛笔字

  本次毛笔临写的“司”、“氧”都是右上半包围结构的字。“司”的“—和口”要往左放,右上、右中、右下要多留白,以求整个字的重心平稳。“氧”字着重练好横折斜钩这一笔:露锋起笔,顺势向右上作横画,渐轻,在折处稍提后向右下作顿,再转势向下,作背弯后回峰向上轻快挑出。

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篇3

  4* 顶碗少年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懂得不论遇到多少艰难曲折,也不要退缩,只要坚持下去就能获得成功的道理。

  2.指导学生学会本课“疚、胛、颓”3个会认字。

  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充分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进行激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懂得不论遇到多少艰难曲折,也不要退缩,只要坚持下去,就能取得成功。

  二、教学重点:

  抓住课文对顶碗少年的动作、神态的描写,了解少年是怎样从失败到获得成功的。

  三、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中耐人寻味的语言,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准备:

  演示文稿。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学会本课“疚、胛、颓”3个会认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按文章不同内容分段并能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教学重点:

  1.指导学生学会本课“疚、胛、颓”3个会认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按文章不同内容分段并能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这是作者赵丽宏回忆二十多年前的一件事。一个表演杂技的顶碗少年那一夜的表演,为什么会使他常常想起?今天我们一起来阅读《顶碗少年》这篇课文,就会找到答案。

  二、初读课文,掌握字词

  1.自由读课文

  根据课后生字表读准字音

  2.检查词语理解情况

  优雅惊羡颓丧迷惘座无虚席不知所措

  (结合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

  3.理解课文内容

  (1)默读课文想一想,文章主要讲了什么事?分了几部分进行描写的?

  第一部分:(1—5)写顶碗少年不怕两次失败,第三次终于稳住了头顶的那一叠瓷碗,赢得了所有观众的热烈掌声。

  第二部分:(6—7)写那位顶碗少年给“我”的启迪。

  (2)自由读第一部分

  思考:顶碗少年失败了几次,失败后他是这样做的?最后怎样了?(小组讨论学习)

  (3)集体学习

  画出顶碗少年两次失败后的情景,又是谁给了他成功的信心?

  三、课堂小结

  四、布置作业

  朗读课文,体会少年的心理变化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懂得不论遇到多少艰难曲折,也不要退缩,只要坚持下去就能获得成功的道理。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抓住课文对顶碗少年的动作、神态的描写,了解少年是怎样从失败到获得成功的。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中耐人寻味的语言,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回忆课文内容,课文可以分几部分,每部分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二、学习第一部分

  1.顶碗少年是怎样不怕失败最终获得成功的?他为什么能这样做?

  默读,并批画,找出顶碗少年三次顶碗的动作,少年的神态变化以及场内观众情绪的变化的语句,加以体会。

  2.结合观众们的表现,你能想像他当时的心理活动吗?

  (结合课文内容理解句子的意思。)

  3.这时一位老者上台向少年说了些什么,使少年重新镇定下来,老者可能对他说了些什么呢?顶碗少年听了之后又是怎么想的?然后把自己想到的写下来。

  出示ppt:

  他把手中的碗交给少年,然后抚摸着少年的肩胛,轻轻要喊了一下,嘴里低声说_____________。少年心想___________________,于是他镇静下来,手捧着新碗,又深深地向观众们鞠了一躬。

  4.交流讨论,思考。

  5.第三次表演开始了,如果你是场下观众,你的心情是怎样的?会怎么想?

  三、学习第二部分

  1.多年以后,“我常常会想起这位顶碗少年,想起他那一夜的演出;而且每每想起,总会有一阵微微的激动。”,“我想,他现在一定早已是一位成熟的杂技艺术家了。”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

  (一是:“我”认为他是一个强者,他在人生和艺术之路上不会颓丧、退却;二是:“当我迷惘、消沉,觉得前途渺茫的时候,那一叠金边红花白瓷碗打碎的声音变会突然在我尔畔响起”是少年在挫折与失败面前勇于拼搏的精神常常激励“我”前进。)

  2.读读课文的最后一段,在读了全文后,你对这课文的最后一句有怎样理解,能结合课文内容谈谈吗?

  出示ppt:

  是的,人的一生是搏斗的一生。只有敢于搏斗的人,才可能取得成功。在山穷水尽的绝境里,再搏一下,也许就能看到柳暗花明;在冰天雪地的严寒中,再搏一下,一定会迎来温暖的春天——这就是那位顶碗少年给我的启迪。

  四、学习写法

  1.读完这篇文章后,能够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都有什么?

  2.“一叠金边红花白瓷碗”在课文中出现了几次?画下来。(4次)

  3.有没有让你有重复的感觉呢?为什么?

  (这是一种“反复”的写法,它不是简单的重复,每一次都有不同的含义)

  4.你还能在课文中找出类似的例子吗?

  五、布置作业

  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篇4

  新来的王老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把握文章主题,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

  自主阅读,体会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老师对自己的关爱。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本文教学,培养学生善于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分析人物的思想品质。

  难点:写读后感。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六年的学习生活中,我们相遇相识的老师有很多,老师给予的关心、帮助、鼓励都是我们人生中的宝贵财富。回忆一下,哪位老师令你印象最深刻?今天,我们一起来感受老师对学生的关切之情,走进第三课《新来的王老师》的学习。

  二、初读,学习生字词。

  打开书本P129页,大声的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圈出文中的生字词语

  撇撇嘴(piě) 折叠(zhé dié) 自顾自 摇摇头

  齐刷刷(shuā) 大踏(tà)步 哄(hōng)堂大笑

  工工整整 前仰后合 资质平庸 差生(chà)

  ①齐读

  ②学生点读巩固

  ③释词促解(资质平庸)

  ④运用词语造句

  ⑤齐读巩固

  三、再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请大家仔细认真的默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课文写了一位新上任的王老师在第一节语文课上,提问差生蔡林引起哄堂大笑,放学后王老师送给蔡林一份差生档案,鼓励蔡林好好学习的事】

  四、精读,把握人物形象

  (一)解读蔡林

  1、出示课文最后一自然段,引导学生感悟“这是一个 的学生”。

  ①学生举手回答 ②齐读 ③理解加着重号的词语

  ④想一想“这是一个 的学生”

  ⑤有感情的齐读

  2、导读3-14自然段,了解以前的蔡林是个怎样的孩子。

  ①分角色来模拟对话。

  ②引导学生找出相关语句,说说原来的蔡林是个什么样的孩子呢?

  ③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的读读句子

  (二)解读王老师

  1、谈话:蔡琳如此大的转变,都要归功于谁?

  2、面对蔡琳,王老师都做了些什么呢?

  再次走进3--14自然段,请大家速读,找出相关语句,从中你体会到这是一个怎样的而老师?

  这是一个 的老师。

  学生根据相关语句进行汇报,教师相机引导。

  3、出示差生档案

  ①齐读差生档案

  ②此时无声胜有声,王老师是通过差生档案想告诉蔡林什么?

  ③蔡林读懂王老师的信了吗?齐读最后一自然段

  ④蔡林在王老师的鼓励下找回了自信。从这件事中可以看出:这是一个 的老师?根据回答,板书。

  五、拓展延伸

  六年的小学生活即将结束,一定有很多老师给过我们支持、帮助与鼓励。在即将离开恩师的时刻,我们最想对他们说些什么?拿起笔,写下你内心最真挚的话语。

  老师,我想对您说

  六、总结

  亲爱的同学们,在成长的过程中,一个小小的鼓励,往往能给人无穷的力量。六年的学习生活里,让我们永远记住那些关心和帮助我们的老师吧。因为有老师的循循善诱和无微不至的关怀,所以我们更自信的大踏步走向美好的未来。努力学习吧,用优异的成绩回报老师,感恩生活,善待他人。

  七、布置作业。

  将课堂上交流的资料整理成文章。

  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三)

  制作班级纪念册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以生活为本,启发学生从自己的经历中选取作文材料,开拓思路,使学生体会到:同一题材,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写出不同的文章。

  过程与方法

  说写结合,完成两篇小作文。 1、介绍照片中的“我”。 2、为同学的照片写一份说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制作“班级纪念册”,培养学生热爱母校、珍惜同学情谊的思想感情,培养团队精神。

  教学重难点

  启发学生从自己的经历中选取作文材料。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

  同学们即将离开生活了六年的母校,告别朝夕相处的同学,必定有些依依不舍。为了给母校留下一个永久的纪念,建议你们每人选一张自己认为最有意思的生活照片,汇集成一本“班级纪念册”送给母校,好吗?

  二、范例及讲评。

  你为什么用这张照片?它有什么特别的意义?它能说明什么?想一想,谁愿意说一说?

  讲评重点:有吴具体内容,是否介绍清楚。

  板书:围绕一个意思要有具体内容,特点介绍要清楚。

  三、练习。

  1.独立思考:这张照片是在什么情况下拍的,其中有什么故事?

  2.小组交流,练习口述。

  四、小组交流。

  请各小组推荐:哪位同学说的较好?

  教师讲评,进一步启发思维,引导学生介绍各自的特点。

  五、当堂习作。

  限定时间,快速习作。

  六、相互修改。

  找一个朋友,征询意见,自行修改。

  七、小结。

  八、把小作文修改、誊清。

  第二课时(照片中的“他”)

  一、直接导入。

  上节课我们都向大家介绍了自己,这节课我们学习如何向大家介绍你的同桌。

  二、范例及讲评。

  你的同桌叫什么名字?他有什么特长?在小学六年的学习生活中,他都取得了哪些成绩?你怎样评价他?

  讲评重点:层次是否清楚,是否抓住了重点?

  板书:介绍一个人,要层次清楚地突出他的特点。

  三、小组交流。

  哪件事能表现出他的特点?

  请各小组推荐:哪位同学说的较好?

  教师讲评,进一步启发思维,引导学生介绍同学的特点。

  四、当堂习作。

  限定时间,快速习作。

  五、征求对方的意见,修改。

  六、小结。

  七、修改把小作文誊清。

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篇5

  难忘的启蒙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阅读文章,把握文章的主题,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

  培养自主、合作学习的品质和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老师对自己的关

  教学重难点:

  理解启蒙老师的优秀品质,唤起学生对美好的小学生活的回忆。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我的老师》。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检查预习

  1、板书:知识  做人

  看到这两个词,让你想到了什么?

  2、板书:难忘的启蒙

  启蒙是什么意思?老师的启蒙为什么令作者难忘呢?

  3、作者在文中写与了哪些令他难忘的事情?

  板书:抗日演讲 两次批评 宽容逃课

  二、学习课文、体会内容

  (一)抗日演讲

  1、哪些段落写了抗日演讲?

  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学习3-5自然段,可以用心读读,可以拿笔圈画,也可以小声地与同桌交流,想想这部分写了老师启蒙我什么?你从哪里体会到?

  2、指名交流  板书:爱国

  引导:那时我还小,不大懂得这件事可能带来的后果,老师们知道吗?这样做的后果是什么?

  3、为了激发孩子们的爱国热情,老师们显然已把生死置之度外,这是何等强烈的爱国情感和勇气,怎么不令学生敬佩?

  齐声朗读第五自然段

  (二)两次批评

  1、批评是老师常用的教育方式,即使好同学也不例外,作者在小学时有两个强项――作文和写字,为什么在这两个强项会受到批评?

  2、指名交流

  “棠下离这儿有三里路,那里的桂花香你们也闻得见,难道鼻子有这么长?”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老师在告诫我什么?板书:正直诚实

  为什么老师说“对我来说,丙就是不及格”?这句话告诫我什么?

  板书:勤勉

  3、对我的过错老师丝毫不放过,表现了老师严谨的治学态度。指名朗读老师对我的批评

  4、丰富插图内容:观察画面人物的动作、表情,根据课本描述,想象一下老师对我某次批评的具体情况,还可以说说受到批评后,我对老师说了些什么?

  5、虽然隔多年,但这样的批评作者还是刻骨铭心。同学们,你在的小学中有类似的情景吗?

  回忆、交流

  (三)宽容逃课

  1、对学生的教育,老师一向很严格,但在作者印象中,老师对我们上日语课特别宽容,为什么?

  2、联系课文讨论,体会老师爱国情感。

  (四)首尾段落

  1、引读:正因为启蒙老师的言传身教感染着作者,因此作者一直向往教师这份神圣的职业。后来,作者沙健孙也走上了启蒙老师走过的路,成了北京大学的教授,博士生导师。当我站在讲台上――――

  2、理解重点句:既然我的老师……开花结果呢?

  老师播下的种子是什么?这些种子开花结果是什么意思?由这句话你想到了什么?齐读这句话

  3、这一段与哪一段相互呼应?

  指名朗读第一段,你体会到了什么?

  4、齐读第一段,体会作者的满怀深情。

  三、欣赏歌曲、升华感情

  1、的确,儿童纯洁的心灵就像一块未开垦的土地,启蒙老师播下怎样的种子,就会获得怎样的收获。钱老师今天之所以站在讲台上跟你们上课,也深受我的启蒙老师――杨老师的影响。我也经常想起一首歌――《长大后我就成了你》。今天我把它带来与大家一起欣赏,让我们把这首歌献给天下所有的启蒙老师。

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的二、三、四自然段,在自读自悟中,感受夹竹桃花的花色奇妙有趣和花期之长韧性可贵的特点,品味课文的.语言。

  2、借助画面,感受意境,指导诵读。

  教学过程:

  一、出示画面,引导观察:

  1、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林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两盆美丽的花,请看大屏幕,知道它的名字吗?(板书:夹(jiā)竹桃)

  没错,这美丽的花有个富有诗意的名字叫夹竹桃。请注意这里的夹读第一声,让我们齐读。

  2、夹竹桃多么富有诗意的名字,有没有同学对这个名字感兴趣?请大家结合图来研究研究,说说你的想法。(夹竹桃因为叶片像竹,花朵如桃,因此人们给她取了这样一个富有诗意的名字。)

  3、让我们再来仔细观察观察她,看看她是什么样儿的,你觉得她怎样?(根、干、枝、叶、花)。

  4、我国当代著名教育家、语言学家季羡林先生对夹竹桃情有独钟,他曾为夹竹桃专门写下了一篇优美的文章,这就是我们今天共同学习的第17课。

  二、浏览课文,初知大意:

  1、过渡:那么,季先生笔下的夹竹桃是什么样儿的呢?让我们打开书好好读读课文。昨天,袁老师已经和大家初读了这篇文章,现在请同学们浏览一遍课文,回忆课文的大意。

  2、学生交流大意。

  3、在季先生笔下,浓墨重彩的展示的是夹竹桃的花。(板书:花)(花这个字是课文中出现频率最多的一个字。)

  4、请同学们再认真默读一遍课文,找出文中直接写夹竹桃花的自然段,在开头画上三角符号。然后读读这些自然段,看看夹竹桃的花有什么特点。

  5、学生讨论:第2、4、5自然段。(花的特点暂不讨论。)

  6、过渡:咱们六(1)班的同学真不简单!书读两遍,大意自现。那么,接下来就让我们共同走进夹竹桃花的世界,去欣赏她、品味她

  三、学习第2自然段:

  1、谁愿意带我们到季先生家的大门内,看看那两盆夹竹桃呢?指名学生朗读第二自然段。

  2、你看到了那两盆夹竹桃了吗,她是什么样儿的呢?用画出直接描写花的语句,自读自悟,夹竹桃的花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3、学生交流讨论:(联系画面)红色火;白色雪;不相容融洽。(俗话说水火不相容。)

  4、看到这样的景象,你有什么感受呢?(板书:奇妙有趣)

  5、你是否真的觉得这景象奇妙而有趣?请你试着读出这景象的奇妙有趣。

  学生自由练读,指名读(邀请几位诸葛亮出主意)。

  这么奇妙有趣的景象,这么美的文字,值得我们来诵读记忆,看画面试背。

  四、学习第3、4自然段:

  1、过渡:第2自然段对夹竹桃的花已经作了细致的描写,为什么接下来在第4自然段中还要写夹竹桃的花呢?这其中必有缘由,让我们来共同读读第4自然段。

  2、自读自悟,这段写了什么。夹竹桃花期很长。(用最简练的文字来概括)

  3、用~~画出描写夹竹桃花期很长的词句,自读自悟:说说你从这些词句中是怎样读出花期很长的。

  4、四人小组进行交流。

  5、讨论:(1)、又开出、又长出(注意这句话中句号若是改成省略号就更准确地说明夹竹桃的花期之长。);

  (2)、看不出、也看不出、无日不迎风吐艳;

  (3)、无不奉陪。(课件出示文字。)

  6、有没有同学在读从春天一直到秋天,从迎春花一直到玉簪花和菊花,无不奉陪这句话时,想到了课文第3自然段?说说你的想法。

  我们先请位同学读读第3自然段,看看这一自然段有什么特别之处?

  一百多字,十四种花,没有一个字写夹竹桃的。那作者为什么要写这段离题的内容呢?(课件展示十四种花,对比衬托夹竹桃的花期之长。)

  7、了解到夹竹桃花期很长这一特点后,你对它又有了什么新的感受了呢?(花期之长,韧性可贵!)你真的觉得它韧性可贵吗?请你读读这个反问句:这一点韧性,同院子里那些花比起来,不是显得非常可贵吗?

  8、自由练读,揣摩如何读好这段话。全班交流。指名朗读,读后评议。请四位学生分句读,闭眼想象夹竹桃一年三季,花开不落的可贵韧性。试背。

  五、设置悬念:

  夹竹桃的花色奇妙有趣,花期之长韧性可贵,读到这你们是不是也喜欢上了这夹竹桃?告诉大家,夹竹桃的妙处还不止于此,月光下的夹竹桃别有一番情趣,让我们下节课再接着去领略她月下的扑朔迷离的风姿吧!

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篇7

  (一)教学目标

  1.详细了解课文介绍压缩空气的用途及工作原理。

  2.体会行文的严密生动,运用总分段式介绍压缩空气的作用。

  (二)教学过程

  1.回顾定向。

  2.阅读研究。

  (1)自由读“生产的帮手。”

  出示灯片(风镐、铆钉枪灯片),讨论。

  风镐是谁干什么的帮手?

  铆钉枪是谁干什么的帮手?

  明明是风镐和铆钉枪帮人干活,为什么说压缩空气是生产的帮手?

  使风镐、铆钉枪工作靠的是什么动力?(压缩空气的膨胀力。)

  (2)学习“灵巧的建筑师”。

  为什么称压缩空气为“灵巧的建设师”?它能建造厂房、仓库是靠压缩空气什么特点工作的?(出示课文插图的复印灯片。)

  盖塑料薄膜、橡皮支柱,轻轻吹气,几十分钟就可盖好,快;一放气即可装车,甚至可装入背包,巧。

  工作原理--依赖压缩空气巨大的承重力。

  重点研究“这样的房子用处可多啦!......”这一自然段。

  这段几句?围绕哪句的意思写?分哪几方面写?(用处:各行各业可用;随造随拆,搬运方便。)

  (3)学习“神奇的‘飞毯’”。

  飞毯指什么?与一般汽车比它神奇在哪儿?有什么优点?

  这种汽车开动靠压缩空气为它提供哪两种力?(工作原理:靠升力和推力。)

  研究学生提出的问题:书上讲“将来汽车是--”,而下面紧接着说“这已经不是神话,而是事实”,究竟是怎么回事?

  应肯定地告诉学生用压缩空气开动的车、船已经有了,浙江省也早已试制成功气垫船。

  3.延伸作业。

  (1)书上介绍了压缩空气的三种用途,你们知道它还有哪些用途?

  (2)围绕总起句“压缩空气的用处可多啦”,根据课内外知道的知识,写一段话。

  (3)完成作业本第3、5题。

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篇8

  一、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科技说明文的阅读方法,能抓住知识要点,了解压缩空气的几种用途。

  2、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压缩、承受”等20个词语的意思。

  3、能区分反问句和设问句,了解这两种句子在课文中的作用。

  4、认识小标题,初步了解它们的作用。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运用学习科普文的方法阅读课文,抓住知识要点,体会写法。

  难点:理解压缩空气在风镐、弓形支柱、神奇飞毯上的工作原理。

  三、教学时间: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词,初读课文。

  2、了解什么是压缩空气以及课文介绍的压缩空气的三种用途。

  教学过程

  一、自学课文,初步感知。

  1、今天我们学习《看不见的大力士》,请同学们自学课文。

  (1)读通课文,划出生字新词。

  (2)查字典,解释下列词语带点字的意思:覆盖启发

  (3)“看不见的大力士”是指

  2、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朗读(1人1小节),注意正音。

  (2)将下列生字用小黑板写出,注意不写错字。

  揿铆

  (3)说说“覆”、“启”的意思,说说“压缩”、“复杂”的反义词,“承受、启发、构造、喷射”的近义词

  (4)“看不见的大力士”是指什么?(压缩空气)

  3、再读课文,填表。

  段落 小标题 压缩空气的用途 原理

  2

  3

  4

  4、讨论,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1)你觉得这篇课文在文章结构上与以前学习的课文有什么不同?(认识小标题)

  (2)各段课文各写了什么内容?

  二、讲读第一段。

  1、讨论:这一段是用什么例子来向我们介绍压缩空气的?这样介绍有什么用处?

  2、填空:压缩空气不但____________________,而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讨论:上面这个句子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三、课堂作业。

  《语文课堂作业本》第1、2、3题。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详细了解课文介绍压缩空气的用途及工作原理。

  2、体会行文的严密生动,运用总分段式介绍压缩空气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复习过渡。

  第一段告诉我们,压缩空气有许多奇妙的用处,那么有哪些用处呢?请默读第二段。

  二、精读第二段。

  1、区分小标题与段意的不同之处。

  (1)这段讲了什么?(压缩空气是生产帮手)

  (2)比较一下它们的不同之处。

  可见,小标题不一定是一句完整的句子,可以是一个词组,在表达上更灵活。

  2、自由读课文,想一想:这一段讲了哪几个例子?

  (1)风镐。(2)铆钉枪。

  3、讨论风镐、铆钉枪的原理。

  我们已经知道压缩空气有一个特点是:能随巨大的重量,风镐、铆钉枪又是利用什么原理工作的呢?请在书中找出答案。

  3、出示:被压紧的空气,总是想胀开来。

  压缩空气会膨胀

  这里告诉我们压缩空气的另一个特点:压缩空气会膨胀,风镐、铆钉枪就是利用这个原理工作的。

  三、精读第三段。

  1、从这个小标题,你知道这一段文章写什么?

  2、出示第2自然段,读一读,然后删去“把半圆内胎的两头封住”和“如果把很多这样的支柱排起一排”,在读一读,比较为什么要像树上那样写,从中体会写说明文要写清楚细节,重要细节不能漏。

  3、把“当这个半圆形的橡皮管子挺起来后,不就变成一根弓形的支柱了吗?”这句话改写成陈述句,从而理解这个句子。

  4、找出第4自然段中的总起句,并说说分述部分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总起句的。

  5、认识原理:压缩空气能承受巨大的重量。

  四、课堂作业:《语文作业本》第4题的(1)、(2)。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深入阅读第四段。

  2、正确区分一般的反问句和设问句,了解他们的作用,学习初步运用。

  教学过程

  一、听写词语。

  二、精读第四段。

  这一段将告诉我们压缩空气更奇妙的用处。

  1、默读第四段,思考:压缩空气增样使汽车不挨着地面走?(默读后用挂图帮助学生理解,请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压缩空气怎样使汽车不挨着地面前进。)

  2、说说“飞毯”为什么加引号的?

  3、找出这一段中的两个问句。比一比,他们跟第三段中的反问句有什么不同。如果一用这两个设问句,文章读起来有什么不一样?认识设问句,了解他们的作用。

  三、朗读全文,小结。

  四、课堂作业:《语文作业本》第4踏(3),第5—6题。

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篇9

  教材简析:

  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描绘了在万紫千红、五彩缤纷的花季里,夹竹桃的可贵韧性和花影迷离的动人情景,表达了作者对纪传体的喜爱之情。

  第四、五自然段写纪传体的韧性及月光下的夹竹桃引起作者许多幻想是课文的重点,而理解夹竹桃可贵的韧性是文章的教学难点。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无不、无不造句。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四、五自然段。

  2、能找出直接描写夹竹桃的句子,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懂得作者为什么爱上了夹竹桃,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课前准备:

  有关夹竹桃的资料,写有生字的小黑板。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理清课文脉络。

  一、导入

  1、板书课题:17、夹竹桃,齐读

  2、简介夹竹桃:这是我国各地常见的栽培观赏植物。它的叶、皮、根、花均有毒。

  二、自读课文

  1、自由轻声朗读课文,要求:

  (1)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画出生字新词。

  (2)画出课文中不理解的词语和句子。

  2、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词语,指名读后集体朗读。

  (2)说说词语意思

  融洽:彼此感情好,没有抵触。

  乍起:刚刚开始。

  韧性:柔软而结实。

  (3)指名读课文

  三、理清课文脉络

  1、自由读课文,想想如何给课文分段

  第一段(1)总写夹竹桃是作者最值得留恋和回忆的花。

  第二段(2)写作者家中的夹竹桃开花时红白相映,景象奇妙有趣。

  第三段(35)写夹竹桃的可贵以及引起作者的幻想。

  第四段(6)写作者爱上了夹竹桃。

  四、作业

  1、课作:描红

  2、家作:抄词、默词、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一、复习检查

  1、听写词语

  2、指名朗读课文

  二、学习课文

  1、自由读课文,想一想:课题是夹竹桃,课文是怎样具体介绍的呢?哪些自然段直接描述夹竹桃的呢?(2、4、5)

  2、课文的2、4、5自然段分别介绍了夹竹桃的什么内容?请同学们边读边想,努力把课文读好。

  学习第2自然段

  1、默读,思考:我为什么觉得这景象十分奇妙,十分有趣?

  2、讨论,交流:

  (1)这是什么景象?(两盆夹竹桃,一盆红色的,一盆白色的)

  (2)为什么觉得这景象十分奇妙,十分有趣?(火与雪:不相容融洽)

  3、轻声读,体味这奇妙有趣的景象。

  学习第5自然段

  1、轻声读,思考:你读懂了什么?

  2、讨论:

  月光下的夹竹桃引起了作者的幻想。

  3、默读,思考:

  (1)月光下的夹竹桃为什么引起作者的幻想?

  (2)月光下的夹竹桃引起了作者哪些幻想?

  4、月光下的夹竹桃有什么特点》读第5自然段,试着完成填空练习:

  我想它是地图。是亚洲,是非洲,是大海。,

  是远渡重洋的海轮。

  我幻想它是水中的荇藻,我眼前就真地展现出。,就是游鱼。

  我幻想它是一幅墨竹,我就真看到。,,这一幅画竟变成活画了。

  5、小结:

  月光下的夹竹桃香气袭人,叶影参差,花影迷离,我把它幻想成地图,幻想成荇藻,幻想成一幅墨竹让我领略了无限的妙处。

  6、练习朗读。

  学习第4、3自然段

  1、那么第4自然段又写了夹竹桃的什么呢?轻声朗读

  2、讨论:写了夹竹桃的韧性。

  3、默读,画出最能表现夹竹桃韧性的句子。

  自由读,交流,出示:

  (1)

  在和煦的春风里,在盛夏的暴雨里,在深秋的清冷里,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茂盛的时候,也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衰败的时候,无日不迎风吐艳。

  (2)从春天一直到秋天,从迎春花一直到玉簪花和菊花,无不奉陪。

  ①这两句话主要讲了什么?

  (主要讲了无论是季节的变更,还是气候的变化,只有夹竹桃始终如一,没有哪一天不是迎风开放;它的花期之长,没有哪一种季节性的花可以与之相比。)

  ②体味无不、无不的作用。

  ③练习用无不、无不造句。

  4、读第4自然段最后一句话,把它改为陈述句。

  5、课文重点写夹竹桃,为什么要用一个自然段来描写一年三季,花开花落,万紫千红的景象呢?(反衬)

  6、指导朗读

  7、小结:

  这两个自然段通过一年三季、花开花落的衬托和夹竹桃花期之长,始终如一写出了夹竹桃的韧性。

  8、练习背诵

  学习第1、6自然段

  1、自由读第1、6自然段,联系全文想想作者为什么爱上了夹竹桃?

  2、课文的最后一节在全文起了什么作用?(前后呼应,总结全文)

  三、作业

  1、抄写词语

  2、造句:

  无不(无时不,无日不,无人不,无法不)

  无不

  附板书:

  韧性

  17、夹竹桃值得留恋和回忆爱上了夹竹桃

  幻想

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篇10

  (一)教学目标

  1.认识小标题,了解它的作用,了解课文生动而严密的写法特点。

  2.正确区分一般的反问句和设问句,了解它们的作用,学习初步运用。

  (二)教学过程

  1.回顾定向。

  回顾《冬眠》、《意想不到的灾害》的写作特点。明确本节课教学目标。

  2.阅读研究。

  自由默读,边读边想边划批。

  课文在结构上、写法上哪些特点?

  灯片出示比较研究:

  生产的帮手灵巧的建筑师神奇的“飞毯”

  这些小标题有什么用?(分清段落,点明段落内容。)

  风镐和铆钉枪靠压缩空气生产的帮手

  压缩空气可以造房灵巧的建筑师

  没有轮子的汽车神奇的“飞毯”

  这两组小标题有什么异同?

  (内容一样,但右边的采用拟人、比喻,显得更生动形象,语言更简洁明了。)

  出示句子比较的灯片:

  ①当这个半圆形的橡皮管子挺起来后,不就变成一要弓形的支柱了呢?

  ②这种汽车是用什么东西来代替轮子的呢?也是用看不见摸不着的压缩空气。

  这两个问句各是什么问句?各有什么特点和作用?在课文中将其他设问句划出读读。

  把下列句子改成反问句:

  打足气的足球变得硬梆梆的,再也压不瘪了。

  这种房子搬运起来方便,只要把气放掉,把橡皮管子卷起来,往卡车上一放就可以了。

  把下列句子改为自问自答的设问句:

  ①“生产的帮手”中的第4自然段。

  ②“灵巧的建筑师”中搬运房子的内容。

  独立做--出示学生作业灯片--评价修改订正。

  比较句子,体会课文句子的严密合理。

  ①“灵巧的建筑师”的第2自然段。

  ②是删去“把半圆内胎的两头封住”、“如果把很多这样的支柱排在一起”两个分句后的课文。

  思考、议论:删去这两个分句有什么问题?从中体会课文有什么特点?

  3.小结归纳。

  课文在写法上有哪些特点?

  (生动的小标题;设问的过渡和吸引作用;生动而严密的文句。)

  4.迁移作业。

  (1)用关联词写句子。

  不是......而是......即......又......只要......就......

  (2)模仿课文给《意想不到的灾害》拟小标题。

  (3)介绍电子计算机的科普说明文,模仿课文拟课题和小标题。

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篇11

  教学要求:

  1、引导学生学习例文《参观“中华名胜微缩景观”》,理解例文按参观的顺序写了参观的经过,重点写了参观“故宫”和“少林寺”的微缩景观。

  2、初步认识写参观记要注意“有顺序、有重点。”

  3、引导学生从内容、词句、标点等方面作修改,可对草稿进行初评,在初评的过程当中让学生共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组织活动,实地参观。

  二、学习例文,激发兴趣。

  1、导入。

  2、初读例文,了解大意。

  3、再读课文,了解大体内容。

  时间、地点、对象、顺序、重点。

  4、再读例文,抓重点部分。

  如何具体写故宫微缩景观的?

  先总写故宫建筑群逼真的外形。

  再具体写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的雄伟壮丽,特别戏写了汉白玉雕琢出来的台基等等。

  5、小结。

  三、出示要求,分析理解。

  1、出示习作要求:

  写参观过的地方。

  有顺序、有重点。

  四,对照要求,习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