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教案 篇1
第六单元 英雄
单元备课:
本单元有家喻户晓的人物故事,人激荡人心的无名英雄;有为中国革命无畏无惧的英勇事迹,有为世界进程抛洒激情的高尚气节;有古代兢兢业业的英雄,也有现代的卓尔不凡的伟人,既包容了中外的无垠地域,又涉及了古今的广袤空间。教育学生在美德中体会人性中卓越的深邃内涵,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你,浪花的一滴水》
教学目标:1、熟读诗歌,使学生感受到诗人的思想感情。
2、教学中注意引领学生进入诗中创设情境,能够正确、流利、深情的诵读全诗。
3、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引领学生进入诗中创设情境,能够正确、流利、深情的诵读全诗。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教具准备:课文插图、幻灯片。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雷锋这个名字想必大家都很熟悉吧,谁能他的故事讲给同学们听。雷锋的故事很多,由于时间关系,我们就不一一去说了。
二、初读感知。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诗歌,感受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2、分组讨论:这首诗主要表达的情感是什么?读了这首诗,你对“一滴水”有哪些新的理解?
3、找同学朗读诗歌。
三、再读感悟。
1、指名朗读诗歌。其他同学认真听,感受这首诗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2、学文赏析。
指导学生朗读时注意重音,体会破折号、问号、叹号所表达的语气。
3、反复诵读,感悟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四、拓展延伸。
让学生联想雷锋精神在当代社会的价值,举例说明学习雷锋楷模的事迹。
第二课时
一、情境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诗歌,你能把读了这首诗,你对“一滴水”的新的理解告诉同学们吗?
二、品诗赏诗:
这是一首歌颂雷锋精神的现代诗,作者以饱满深情的笔墨抒发了对雷锋同志的怀念与敬仰,诗句反复咏叹了雷锋用平凡、年轻的生命,为祖国、为人民、为革命建设事业建立下的不朽功勋。
所以在赏析这首诗时,要引导学生体会在平凡中孕育着不平凡的哲理。
三、资源开发:
诗中作者用了很多修辞手法,你能找出来,并说一说吗?
四、拓展延伸:
当今社会中曾经有过以下一些谈论,你能否说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1、“雷锋出国了”。
2、“雷锋三月来了,四月走了”。
板书设计:
设疑
你,浪花里的一滴水 抒情
咏叹
教学反思:
这是一首歌颂雷锋精神的现代诗,作者以饱满深情的笔墨抒发了对雷锋同志的怀念与敬仰,诗句反复咏叹了雷锋用平凡、年轻的生命,为祖国、为人民、为革命建设事业建立下的不朽功勋。所以在赏析这首诗时,要引导学生体会在平凡中孕育着不平凡的哲理。
《金色的鱼钩》
教学目的:
1 、认识本课 4 个生字。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学习老班长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3 、练习快速阅读,简要地复述故事。
教学重难点:
练习快速阅读,通过重点语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课文插图,演示文稿。
教学过程:
一、揭示题目,导入新课。
1 、鱼钩,钓鱼用的钩子。课文所指的鱼钩是老班长的珍贵遗物。这是发生在红军过草地时的一个感人故事。请你用比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 、小结:在二万五千里长征途中,一位老班长接受党的嘱托,照顾三个生病的小战士过草地而光荣牺牲的故事。
二、默读课文,提出不理解的地方,同学互相解疑,教师适时点拨。
解词:
支吾:用话搪塞,说话含混躲闪。
安顿:安排妥当,使人或事物有着落。
衰弱:体衰力弱,失去了旺盛的精力和体力。
奄奄一息:形容气息非常微弱,只剩下一口气。
三、快速默读课文,想想文章是按怎样的顺序来记叙的,可以分为几部分?
1 、快速默读,标在书上。
2 、小组讨论后小结。
四、默读课文,划出文中使你感动的部分,然后有感情地读一读。
1 、指名读课文,读后说说自己体会。
2 、围绕老班长的语言、动作、神态来体会老班长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采取读读——议议—评评的形式)
3 、小结提问:你对“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的这句话是怎样理解的?(揭示中心,让学生说一说,练习口语表达)
五、口语交际
假如你是“革命烈士纪念馆”的解说员,你怎样向前来参观的人介绍金色鱼钩的故事呢?
1 、在小组里练习。
2 、各组派代表在全班介绍。
附:板书设计
肩负重任
老班长 安定情绪 舍己为人
困难重重 忠于革命、忠于党
壮烈牺牲
教学反思:
在教学《金色的鱼钩》这一课的过程中,我注重了朗读教学,要求学生找出感受最深的部分进行朗读,并谈谈为什么要这样读,是学生在读中感悟,在感悟中理解课文内容。
当读到“老班长,你吃啊!我们抬也要把你抬出草地去”时,我说:“老班长为了照顾三个伤员走出草地,自己啃鱼骨头,直到眼睛看不见了,还摸索着为伤员挖野菜,为了伤员他快耗尽了自己全部的生命。如果你是伤员,面对奄奄一息的老班长,会有怎样的感受?让我也试读一次吧!”我有感情地读:“老班长,你吃啊!我们抬也要把你抬出草地去!”教室里格外沉静,这时,我接着说:“老班长的手垂了下来,他耗尽了生命的全部,眼看着要走出草地,他不能动了,也不能照顾我们了。此时,你该用怎样的感情呼唤他呢?”学生个个情不自禁:“老班长——老班长——”呼叫声悲切,”我问:“为什么这样读?”学生很快的回答说:“我希望我的喊声能唤回老班长,只有这样读,才能表达对老班长无限感激与敬佩之情。” 深情发自每个人的肺腑,深情也打动着课堂里的每一个人。抓住朗读这个环节,让学生读好,加深感悟,教学效果已经一目了然。
《白衣天使》
《白衣天使》一课讲述的是南丁格尔从事护理事业和在护理事业上作出的杰出贡献,以及在护理事业上取得的成就,向人们展示了一位执着、坚毅、勇敢坚强、无私无惧、用爱心和恒心为伤者带去福音的白衣天使的伟大形象。课文采用倒叙的方法开篇,然后讲述她在护理事业上的成就及从事护理事业的曲折道路。课文的内容比较散,段落也不太清楚,所以理解课文时就无从下手。我翻阅了一些辅助用书,也没有找到合适的处理方法。后来,在《教学参考书》中的“教学建议”中看到。“本课可采用自由诵读的方式,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文,从中了解课文,然后组织交流探究,体会思想感情”。于是我便用这种方法进行教学。首先,让学生小组合作,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小组进行评价,然后进行交流,交流读懂的内容。学生读文、交流后,对课文内容真的理解了。接下来,我又安排了集体交流,围绕“你佩服南丁格尔吗?为什么?”这个话题展开讨论。全班八名学生都谈了自己的想法。有的结合教材,有的结合生活实际,交流得非常好,使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南丁格尔的伟大精神。这样,我总感觉学生对课文掌握得还是不到位,总不像逐段学习理解那么深刻。于是,我又让学生动笔写,用不超过300字的篇幅写出南丁格尔的事迹,而且要求不准看教材。结果出乎我的意料,八名学生都写出了南丁格尔的事迹,而且,赵雪微、李艳敏等同学还加进了自己的感想。这时我才相信学生真正理解了课文。
从这节课中,我充分认识到,语文教学,不一定非得按照逐段分析去理解课文内容,如果我们能够抓住一个中心问题,充分让学生自主探究,然后合作交流,完全可以理解课文,并且还可以使理解课文和体会文章中心一次完成。这样,既达到了我们的教学目的,又训练了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还减轻了教师的负担,这样一举三得的事,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我在教学《白衣天使》一课时,就遇到了这样的困难。课文讲述的是南丁格尔从事护理事业和在护理事业上作出的杰出贡献,以及在护理事业上取得的成就,向人们展示了一位执着、坚毅、勇敢坚强、无私无惧、用爱心和恒心为伤者带去福音的白衣天使的伟大形象。课文采用倒叙的方法开篇,然后讲述她在护理事业上的成就及从事护理事业的曲折道路。课文的内容比较散,段落也不太清楚,所以理解课文时就无从下手。我翻阅了一些辅助用书,也没有找到合适的处理方法。后来,在《教学参考书》中的“教学建议”中看到。“本课可采用自由诵读的方式,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文,从中了解课文,然后组织交流探究,体会思想感情”。于是我便用这种方法进行教学。首先,让学生小组合作,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小组进行评价,然后进行交流,交流读懂的内容。学生读文、交流后,对课文内容真的理解了。接下来,我又安排了集体交流,围绕“你佩服南丁格尔吗?为什么?”这个话题展开讨论。全班八名学生都谈了自己的想法。有的结合教材,有的结合生活实际,交流得非常好,使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南丁格尔的伟大精神。这样,我总感觉学生对课文掌握得还是不到位,总不像逐段学习理解那么深刻。于是,我又让学生动笔写,用不超过300字的篇幅写出南丁格尔的事迹,而且要求不准看教材。结果出乎我的意料,八名学生都写出了南丁格尔的事迹,而且,很多同学还加进了自己的感想。这时我才相信学生真正理解了课文。
《苏武牧羊》
【教学目标】
1 能独立认识本课生字。能联系上下文理解并积累“恭恭敬敬、生死置之度外”等词语。
2了解“苏武牧羊”故事的内容。体会文中描写苏武言行句子所表达的含义,体会句子之间的关系,并尝试有感情地朗读。了解“旌节”所表达的含义。
3 感受苏武历尽艰辛,持节不屈、坚贞的民族气节。
【教学重难点】
1、品味关键词语来体会人物的情感。
2、感受苏武在极其艰难的困境中,宁死不屈,忠诚于本民族与坚决维护国家尊严的崇高品质。
【教具准备】 课文中的插图,演示文稿。
【教学过程】
一、 揭示课题
西汉中期,为了和平,汉武帝派苏武为使者出使匈奴。那一年,苏武恭恭敬敬地接过汉武帝手中的旌节,离开长安——出示课文的第
1小节;19年后,他怀揣着旌节又回了故里——出示课文的第6节
二、研读课文,体会人物形象
(一)比较第 1 和第 6 小节内容,发现“变化”。
1 认真读这两小节,你发现写苏武出使前后内容有些什么变化?
(学生交流时,出示媒体,相机介绍“旌节”——古代用彩色羽毛装饰的旗子。)
2 自由读课文思考: 19 年里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因而产生如此巨大的变化?
(二)了解苏武牧羊的内容,感受苏武“心坚如铁,毫不动摇”的爱国评价之心。
1 自由读课文,简单交流“变化”的原因。
2 学习第 4 节和第 5 小节,出示:苏武已受各种折磨。
(1)通过引读使学生继续感受总分的写作方法。感受苏武“心坚如铁,毫不动摇”的爱国之心。
(2)理解“生死置之度外”的意思。
置:放;度:所打算或所计较的。“置之度外”连起来是什么意思呢?
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中哪些具体的事例告诉了我们苏武早就把生死置之度外了。
3 学习第 2 和第 3 小节
(1)交流事例。
u 匈奴王硬说苏武参与匈奴内乱,要他认罪。苏武抽刀自尽,宁死不受辱。
u 匈奴王早已投降汉使卫律劝苏武投降,苏武痛斥卫律。
(2)指导朗读,深入体会。
苏武出示说的两句话。请联系文章的内容和苏武的行为,尝试读出自己的体会。
① “我是代表国家的,宁死也不能爱侮辱!”
过渡:苏武是怎样接过旌节的?
教师补充资料:当时出使的使者或被除死,或倒在途中,无一人能生还。因此当苏武接过旌节时,就已经——将生死置之度外。
②“卫律!你是汉人的儿子,汉朝的臣下,而今忘恩负义,背叛了父母,背叛了朝廷,还有什么脸来和我说话!”
u 苏武是国家的使者,见了卫律似乎应该这样说:“我是汉人的儿子,我不会背叛……,不会……”
u 比较两种说法,有何不同?
u 后一句中“还有什么脸来和我说话”,这里的“我”指谁?
(通过变换说话的角度,体悟苏武对背叛国家的叛徒的憎恨。)
4 补充李陵劝降的资料,深入体会人物形象。
u 李陵曾称苏武为“义士”,并说:“义士!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
引导学生读懂,“义士”的意思是——
5 小结板书。
(1)教师引读板书。
(2)思考:你有什么发现。
(3)在苏武的心中这“旌节”意味着——意味着——
(三)感悟苏武“不变”的气节。
师:整整 19 年啊,这 19 所使苏武变成了满头白发的老人,这 19 年让旌节脱光了羽毛,一切都变了,然而什么没有变?
1 交流。
2 想像:苏武终于又回到了京城,此时此刻,他在心里大声呼喊些什么?
3 想像:来迎接苏武的人们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
(四)总结
媒体播放赞颂苏武的歌曲及出示词。
附板书:
整整 19 年 匈奴 苏武
心坚如铁、毫不动摇 气节
握 抽刀自尽
举 旌节 痛斥卫律
持 忍受折磨
教学反思:
一、有扶有放,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二、创设情境,以情动人;
三、交流信息,延伸课外阅读
《南沙卫士》
一、创设情境: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在祖国领土的最南端,有一颗璀璨的明珠,那里烟波浩淼、一片汪洋,那里有丰富的渔业资源,那里蕴藏着丰富的石油等矿藏,这片神奇的国土就是祖国的南疆——南沙群岛。你们想欣赏一下它秀丽的景色吗?(放映南沙群岛图片)同学们,你们可曾知道,这里以前没有土壤也没有生命,是日夜守卫的人民解放军在这里创造了奇迹,是他们捍卫国家海洋权益,这节课我们就走进他们的生活,去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学习英雄中的第五课《南沙卫士》
二、提出主线:
通过初读课文,战士们在驻守中遭受的种种困难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饿印象,并被他们的精神所深深的感动,下面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南沙海军在驻守中遭受了哪些困难,在战胜困难的过程中,可以体现出战士们具有哪些精神品质,结合课文的内容谈一谈。再有感情的读一读课文,看怎样读才能更好的体现战士们的精神品质。最后在小组内交流学习所得。
三、汇报
1、缺淡水:
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汇报。
(1)每日只有5公斤淡水
(2)洗衣难,战士干活不穿军装,怕洗衣费水。
(3)洗澡难
战士们用雨水洗澡。出示句子,练习朗读,体现战士们盼望洗雨水澡的焦渴心情。
南沙桑拿,主要体会南沙桑拿给战士们带来的饿困难,重点体会“烤箱”这一词语。
何正会的遗体。重点体会“长癣、发炎、惟一”等词语。
(4)自己蓄水
小结:南沙群岛地处赤道边缘,高盐、高湿、高温,雾水是咸的,晒干后便是白白的盐花,放在地上的温度计,一两分钟便会晒爆。连以海为生的渔民都视其为生命的禁区。而勇敢的战士们却忍受了常人无法忍受的痛苦,战士们不畏艰难的饿精神不正诠释了英雄的真谛吗?
2、缺蔬菜
出示句子,练习朗读
“半天 、切得不能再薄、舍不得”应重读
3、生活单调
训练、放哨、巡逻、侦察,数星、望月、听涛、思乡,体会到什么?
四、欣赏录象,激情朗读
播放《南沙掠影》欣赏战士生活状况
带着对战士的 敬佩朗读最后一段
五、拓展延伸
通过搜集资料,你对南沙的现状和战士的饿生活还了解哪些?
六、总结
板书设计:
南沙卫士
驻守原因
缺淡水,缺绿色植物 赞扬海防战士无私的奉献精神
美好祝福
教学反思:
文章通过细节描写、动作描写再现了英雄的本色,为了祖国人民的饿幸福。为了捍卫国家海洋权益。战士们用自己的口号诠释了英雄的真谛,那就是“吃苦不是标准,主动作为、艰苦奋斗、创造一流成绩才是我们永恒的追求”。战士们的精神将薪火相传、生生不息。这种不知疲倦、永不停息的追求精神铸造了南沙的军魂,他们不愧是祖国的饿英雄、不愧是南沙卫士。
第六单元同步作文:
写作要求:
从本单元中选择你喜欢的故事写出真实体会。中心明确,条理清楚,语句通顺。
写作指导:
1、仔细阅读全文,确定主题。
2、联系实际,摆事实,讲道理。
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教案 篇2
第六单元
壮丽山河
6-1望岳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学会本课生字新词,对照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2 过程与方法: 能结合当时的写作背景,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默写古诗。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用词的精妙,品味语言,培养语感,提高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表达的情感。
2、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心灵共鸣。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准备:关于杜甫及《望岳》的相关资料。
教学方法:古诗四步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我们学习了杜甫的《望岳》,能说说板块的题目吗?
这一册板块项目与12册有何不同,你是怎样理解的?(12册把泰山做为中华文明,泰山是一种文化)
2、叙述板块题目
(体会泰山是一处名胜,更是华夏文明中的一种)
二、简介作者及作品
三、师生共同赏析研读古诗
1、(1)配乐朗诵《望岳》(2)全体学生配乐齐读
(3)指导学生朗读 (4)教师范读
2、指导学生参照诠释,疏通诗句,理解诗意。
(1)巡视。随机指导。
(2)引导学生质疑,学习释疑。
3、再次播放配乐诗朗诵,品悟诗句,赏析。
设问:
(1)诗题为《望岳》,但全诗却不风一个“望”字?
(2)全诗视望,而句句写向岳而望,角度有什么不同?
(第一句远望泰山的景象;第二句近望泰山的景象;第三句是凝望泰山时所见的景象,最后一句是神游玉皇顶所见)
4、引导学生思考:
诗言志,诗歌创作无一不是为了传情达意,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四、感情朗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五、思维拓展(作业)
通过画一画、说一说、写一写,进一步体会诗的意境。
六、板书
远望
近望
望岳 凝望 惊叹、赞美、陶醉、豪迈
愿望
七、课后小结:
6-2 使至塞上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会本课生字新词,对照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2 过程与方法:结合当时的写作背景,体会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情感,受到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教育。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表情达意、遣词造句的精妙,受到美的熏陶,感悟古诗的学习方法。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表达的情感。
2、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能引起共鸣。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准备:有关难点的资料,有关本诗的资料。
教学方法:古诗四步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导语:
诗歌是最高的语言艺术,它常常用最精炼语言来展示丰富多彩的大千世界,含蓄地抒写复杂的思想感情。今天,我们来学习王唯的《使至塞上》,体会一下如何透过精炼,含蓄的语言来准确把握诗歌的内含。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悟
1、 播放配乐诗朗诵《使至塞上》。
2、 点评:节奏、情感
3、 指导学生试着用自己的话解释全诗
4、 师板书重要字词。
(属国、征蓬、汉空、 关、单车和候骑)
5、 了解作者——王维
(以学生为主,教师结合本诗的写作背影补充。)
(显示幻灯片2)
三、赏析佳句,入境悟情
1、 引导学生质疑
2、 点拔、指导、解答、点拔要点
①体会诗歌意境 《使至塞上》指导了什么意境?
(奇特壮美的边塞风光)
②“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一句的含义及蕴含作者怎样的情感。
(过了居延,就像“蓬羊”一样随风飘转,飞出了汉家的边塞,又像北归的大雁一样飞入胡天的上空,蕴含了作者被排挤出朝延的惆怅,暗写自己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③“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你能说说它的意境吗?喜欢画的同学可以画一画。
④巡视相机指导
四、赏读全诗,感情朗读、背诵。
1、 齐读全诗。
2、 交流朗读后的感受。
3、 指导有感情朗读。
(提醒学生注意节奏,要边诵边想,脑中要有画面感,要融进诗的意境中,充分体味诗的美感)
五、拓展作业
1、 背诵、默写古诗
2、 画古诗:选喜欢的诗句画下来。
3、 课外摘抄,高适、岑参描绘的边塞诗。
六、板书
使至塞上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异曲同工
“千幛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范仲淹《渔家傲》)
第二课时
一、复习生字、词
1、 显示生字词。
2、 指导,点拔。
二、复习巩固
1、 指名背诵、古诗。
2、 写出描写边塞风光的句子。
三、课后小结:
6-3黄河颂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了解《黄河大合唱》的创作背景和其他相关内容。
2 过程与方法:反复朗诵并理解歌词内容。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
教学重难点: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准备:与黄河大合唱有关的文字及音乐资料
教学方法:读中感悟,相机引导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播放《黄河大合唱》音乐片断,以雄壮激越的音乐演唱和朗诵来感染、调动学生。
二、学生们把预习所查资料展出并汇报交流,共同了解《黄河大合唱》由八个乐章组成,《黄河颂》为其第二章。由光未然作词,冼星海作曲的《黄河大合唱》创作于抗日战争时期,表现出中华民族的苦难和不屈的斗争精神。
三、整体感知课文
1. 教师范读后学生自由练习朗读。
2. 梳理作者思路,明确划分“序曲——主体——尾声”三个部分,并能概括大意。
3. 主体部分中“望”字所统领的内容?
4. “啊!黄河”在诗中反复出现,有什么作用?
5. 诗歌从什么角度表达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的?有何历史和现实意义?
四、内容探究
1.颂歌的首尾如何呼应的?
2.为什么把黄河比作“摇篮”和“屏障”?
3.“啊,黄河!你是伟大坚强”是不是病句?为什么?
4.探究课堂上生成的各种相关问题。
五、小结课文
六、欣赏音乐《黄河颂》
第二课时
一、概述上节课内容,组织《黄河颂》的朗诵表演
二、学唱《黄河颂》
三、组织学生表演唱(安排好领诵、齐诵、个人领唱和合唱,如学生能力强,方能有好的效果)
四、再组织学生欣赏并演唱《保卫黄河》并讨论:
为什么保卫黄河就是保卫国家?目标是为了更深入地理解课文《黄河颂》。
五、比较阅读《长江之歌》再次进行爱国主义情感教育。如能阅读和演唱结合效果更好。欣赏优美动听的音乐,得到充分的艺术享受。
六、课后作业: 弹性练笔
1. 评析《黄河大合唱》其他乐章的歌词。
2. 赏析你平日里喜爱的歌曲之一。
3. 为你熟悉的一段音乐填写出歌词。
七、板书
英雄的气魄
英雄的故事
黄河颂 英雄的体魄
英雄儿女
八、课后小结:
表达——中华文明赞
【表达内容】
举世闻名的四大发明,蜿蜒曲折的万里长城,黄河,泰山……中华文明如群星闪烁,照亮华夏的每一个角落。
这次习作,是通过演讲的形式,来赞颂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写一篇演讲稿,演讲稿的题目自拟。
【表达提示】
1.写赞扬中华文明的演讲稿,必须占有材料,从你搜集到的材料中,选择你感兴趣的来写。
2.演讲稿在结构上一般是:开场白、主要内容和结束语。
3.演讲的语言要凝练,富有感染力。
4.演讲时要配合恰当的手势、动作,感情要充沛。
【交流评改】
1.在小组内感情充沛地读一读自己的演讲稿,让同学们指出演讲稿中的问题。
2.比一比,看谁的演讲最能引起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