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教案设计模板

2023-07-31

古诗教案设计模板 篇1

  教学目标:

  1.能够借助注释读懂并能初步鉴赏温庭筠的诗歌

  2.鉴赏温庭筠高超的写景状物技巧。

  3.继续学习掌握分析诗歌意境的基本方法。

  教学重点:

  鉴赏温庭筠高超的写景状物技巧。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本诗的“目前之景”和“言外之意”

  教学方法:

  诵读与鉴赏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有关意境的知识

  (一)提问;什么是意境

  意境,简单地说,就是作品中表现出来的艺术境界。“诗言志”,“歌缘情”,诗歌往往不对客观现实作全面具体细致的描绘,而是选取现实生活中最富有特征的片断,描绘出一幅幅感人的生活画面,烘托出与这种画面相吻合的(情调或者说气氛);在这些画面中,有诗人创造的各种艺术形象(人或者事物),并包含着诗人的感情。画面或形象,情调或气氛,诗人的感情,这几方面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构成诗中的艺术境界。

  (二)“意境类”答题步骤:

  (1)找出诗中的物象、意象,并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2)点明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3)分析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或给人什么样的启示和思考。

  (三)课堂练习

  阅读下面一首绝句,简要分析此绝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绝句二首(其一)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按“意境类”答题步骤作答)

  (答案)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忙着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三)。

  二、学习鉴赏《商山早行》

  (一)作者简介

  温庭筠:(约812 —约870),本名岐,字飞卿,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唐宰相温彦博后代。早年才思敏捷,以词赋知名,然屡试不第,客游淮间。宣宗朝试宏辞,代人作赋,以扰乱科场,贬为隋县尉。后襄阳刺史署为巡官,授检校员外郎,不久离开襄阳,客于江陵。懿宗时曾任方城尉,官终国子助教。诗词工于体物,设色丽,有声调色彩之美。吊古行旅之作感慨深切,气韵清新,犹存风骨。

  (二)读诗

  1学生结合注解自读这首诗。

  2.朗读

  3.指名生读

  (三)鉴赏

  1.首句表现“早行”的典型情景,概括性很强。清晨起床,旅店里外已经叮叮当当,响起了车马的铃铎声,旅客们套马、驾车之类的许多活动已暗含其中。(指导学生通过想像进行还原性鉴赏)

  第二句,一个“悲”字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很能够引起读者情感上的共鸣。

  2.问:第二联在构成上有什么特点?与我们接触过的哪些诗句异曲同工?

  三、四两句,历来脍炙人口。这两句诗可分解为代表十种景物的十个名词: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虽然在诗句里,“鸡声”、“茅店”、“人迹”、“板桥”都结合为“定语加中心词”的“偏正词组”,但由于作定语的都是名词,所以仍然保留了名词的具体感。例如“鸡声”一词,“鸡”和“声”结合在一起,不是可以唤起引颈长鸣的视觉形象吗?“茅店”、“人迹”、“板桥”,也与此相类似。

  对于早行者来说,板桥、霜和霜上的人迹也都是有特征性的景物。作者于雄鸡报晓、残月未落之时上路,也算得上“早行”了;然而已经是“人迹板桥霜”,这真是“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啊!

  这两句纯用名词组成的诗句,写早行情景宛然在目,确实称得上“意象具足”的佳句。

  与此类似的诗句还有:

  杨柳岸晓风残月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随堂练习:请同学们写一段对这两句诗的欣赏性文字,交流。

  3.思考:第三联和第四联分别写的是什么地方的景色?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两句,写的是刚上路的景色。商县、洛南一带,枳树、槲树很多。槲树的叶片很大,冬天虽干枯,却存留枝上;直到第二年早春树枝将发嫩芽的时候,才纷纷脱落。而这时候,枳树的白花已在开放。因为天还没有大亮,驿墙旁边的白色枳花,就比较显眼,所以用了个“明”字。可以看出,诗人始终没有忘记“早行”二字。

  “凫雁满回塘”是虚写,是昨夜在梦中出现的故乡景色。春天来了,故乡杜陵,回塘水暖,凫雁自得其乐;而自己,却离家日远,在茅店里歇脚,在山路上奔波呢!“杜陵梦”,补出了夜间在茅店里思家的心情,与“客行悲故乡”首尾照应,互相补充;而梦中的故乡景色与旅途上的景色又形成鲜明的对照。眼里看的是“槲叶落山路”,心里想的是“凫雁满回塘”。“早行”之景与“早行”之情,都得到了完美的表现。

  4.背诵这首诗

  三、拓展练习

  阅读曾巩《西楼》一诗,简析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景象?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

  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

  (参考答案:这首诗描写了海滨暴风雨来临前的壮美景象,渲染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雄伟气势。暴风雨将临,按常理本当关门闭户躲避,但诗人却反而高挂起帘子,敞开窗户,为的是能饱览“千山急雨来”的壮观,表达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内心豪情。)

古诗教案设计模板 篇2

  两首古诗在内容上是有联系的,都是写童年生活的。在学习课文时,既可以把两首诗放在一起,进行比较教学,让学生通过自学,体会其内容上的相似之处,感悟童年生活因环境而不同,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和快乐;又可以重点学一首,放手让学生自学其他一首。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已经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所以两种教学设计都是着眼于学生的自主学习。

  教学《牧童》可以这样安排教学环节:

  一、介绍诗人,激发兴趣

  大家听说过“八仙过海”的故事吗?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牧童》相传就是八仙中的“吕洞宾”写的。吕洞宾到底是不是神仙我们不知道,但历史上确实有吕洞宾其人,他原名叫做“吕岩”,是唐代人。吕岩考过科举,做过县令。后来唐代暴发了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时局动荡,吕洞宾就带家人躲入山中修道。最后不知去向,传说他已经得道成了神仙。

  相信通过这一段导语,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会被大大的激发起来,他们肯定会迫不及待想知道神仙写的诗会是什么样的,这时候我们要投其所好,赶紧进入第二个环节的教学。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这个环节主要通过三次朗读,达到对古诗的初步理解。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古诗《牧童》:

  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2、指名读诗,正字音。尤其注意“铺、蓑”的读音。

  3、反复多读几遍这首诗,通过查字典,结合课文注释,想想词语的意思,想想这首诗大体写什么。把不理解的地方勾画出来。

  4、指名交流,适时点拨。

  通过以上的三读,学生对这首古诗有了自己的理解,但是自己的这种理解到底准不准确,这时候需要教师适时的点拨,很自然的进入第三个环节的学习。

  三、再读古诗,理解诗意

  这个环节可以分四步进行:

  1、再读古诗,想想每句诗的意思,可以与人合作。

  2、汇报:用自己的话说说每句诗的意思。

  3、根据学生回答,教师适时小结出各诗句的意思。

  四、想象诗境,悟其感情

  1、教师有感情朗读,学生闭目想象。

  2、学生发言,把所想到的画面说给大家听。

  3、两首诗都是叙事诗,有的融景于事,情感是淡婉的,不是激昂的,所以在读的时候突出故事的特点,突出事情的趣味。在熟读的基础上,让学生把古诗正确地背诵下来。

  五、总结学法,自读感悟,总结学习方法

  刚才我们通过初读诗句──了解大意──理解诗意──体会诗境──悟其感情的方法学习了《牧童》。请你用这种方法学习《舟过安仁》。

  (下面由学生自学《舟过安仁》。)

  六、课外拓展

  1、课外读读描写儿童生活的诗,比如:

  《所见》、《村晚》、《宿新市徐公店》、《闲居初夏午睡起二绝句》。

  2、鼓励学生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改编成一个小故事写下来。要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经验积累,鼓励他们大胆地想象,揣摩人物的心理,恰当地描写人物的动作和语言,从而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

古诗教案设计模板 篇3

  教学内容:《鸟鸣涧》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教学目的:1 引导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味,有感情地吟诵并背诵。

  2 扣住重点词“静”“空”引导学生想象,体会诗歌描绘的静谧悠远的意境,感受作者的虚静淡泊。

  教学重难点: 1 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体会作者的虚静淡泊。

  2 读出诗歌的韵味。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课件名言导入

  1出示课件,诸葛亮《诫子书》中前两句。

  2生齐读,口头解其意,并指名说。

  3出示释意的课件。学生齐读并理解,指名体会诸葛亮“静”的境界。

  4 归纳:诸葛亮是依靠安静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不不宁静就不能到达高尚的思想境界。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鸟鸣涧》这首古诗,来感受一下唐代诗人王维的静的境界。

  二 自学解诗意

  1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 请翻开课本156页自读古诗。

  3 课件出示自读题纲。①读诗歌,要求正确、流利。②知作者、写作背景。③解诗题。④明诗意。

  4 交流自学情况:①指名三位同学读诗歌,再评议。②指名学生说说你知道作者的哪些情况。再出示课件作者简介,齐读。③指名学生理解诗题,再出示课件的理解。④出示课件字义,让学生说说诗句的意思。再出示课件诗句之意,齐读。

  三 赏析诗歌

  1过渡 同学们我们已经把这首诗读通顺了,但是,“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既然王维的诗“诗中有画”,现在就让我们来品读这首诗。

  2 诗歌中的音乐。①出示课件指导学生读准字音。重点是“闲”“落”“静”“空”“鸣”“中”等字。②指导学生读准声调。让学 生看着课件用手指书空画着读。③出示课件指导学生读出平仄,平指一二声,仄指三四声。注意读出平长仄短。④师范读,学生齐读,读出诗中的音乐。再分组读,评议。

  3 诗歌中的画。①过渡 孩子们继续读,在诗歌中有音乐,还有一幅幅山水画。二十个字就仿佛浓缩成了一个字。(板书:静)②静到了什么程度?指名说,明确“空”(板书:空)③这个夜,出奇的静,静得仿佛山都空了,“空”字让你联想到什么?指名说,明确(空洞,冷清,孤寂,一无所有)④启发想象诗歌的画面,A我看到了春天寂静无声,桂花不知不觉地凋落。寂静使春夜里的山更让人觉得空空荡荡。月亮出来了,小鸟竟然被月光 惊动。时不时在山涧中传出一阵阵清脆的鸟鸣。B我看到了几片桂花缓缓飘落下来,宁静的月色中春山一片空寂。皎洁的月光照亮了整座春山,一群鸟儿被惊动的振动着翅膀,“叽叽喳喳”乱叫,清脆的叫声在山谷间发出。⑤由此可见作者王维静的境界是什么?指名回答,明确:悠闲自在、淡泊名利。

  四 总结照应。①师:我们再来看看诸葛亮的《诫子书》全文,出示课件,齐读。②出示课件,齐读意思。③再次体会诸葛亮的静的境界即“静以修身,俭以养德”。④师:希望我们也应该以王维的淡泊名利的静和诸葛亮“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的静来自勉,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

  五 布置作业。出示课件。

  六 板书设计 鸟鸣涧

  王维

  静 空

  悠闲自在 淡泊名利

古诗教案设计模板 篇4

  【活动目标】

  1、理解诗的内容,感受诗中描写的夏日情景,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2、朗读并背诵古诗。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小朋友们喜欢夏天吗?那你们喜欢夏天的什么呢?现在老师给小朋友讲一个别样的夏天,看你们喜欢老师说的夏天吗。

  播放配乐,朗诵描述一段描述夏天的美文。

  这是一个初夏的午后,天还不是很热,在一个小池塘里,不时有涓涓细流涌出,竖起耳朵听听有传说中的泉水丁冬声吗?没有,也许是流的实在太细了吧。不远处,柳树随着风轻抚水面,树影倒映在水面上,忽明忽暗,清晰可见。好是这浓密树阴也爱上了晴天午后柔美的风光,放眼望去,几只蜻蜓在露出绿头的荷花投影上嬉戏呢。

  这样的夏天美吗?有位诗人叫杨万里,只用了个字写了首诗就把这样美的夏天描述了出来,小朋友想学学吗?出示古诗《小池》范读一遍。

  二、学习古诗。

  1、讲解古诗大意现在我们来看看这首诗写的和老师刚才说的一样吗?

  《小池》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诗意:泉眼似乎很珍惜泉水,所以水流的很细很慢,树荫照在水中,似乎爱上了这晴天里柔和而美丽的风光。小荷才露出一个小小的尖尖的花苞,就已经有蜻蜓站在了上面。

  2、小朋友说说这样的景色美吗?下面我们就来学习它。

  第一遍,跟读(并指出诗句对应图的位置。)第二遍,跟读(逐字读)。

  3、小朋友们读的都非常的好,接下来我有个好注意,这样读太没意思了,我们给他遍上好看的动作读一遍好吗?

  4、小朋友们都读的非常好,动作也做的很漂亮呢,我要告诉小朋友,小池还有一首歌呢,接下来我们听一遍,然后我们唱的时候把我们编的动作加上好吗?好的,我们先来听一遍。

  5、好玩吗?接下来有更好玩的呢,我们刚才做的动作太简单了,接下来我给小朋友一个任务。把你们按照座位分成四组,每个组的小朋友合作起来给每句诗遍编个动作,老师来指派个小组长负责好不好?

  好的,现在老师念那句,表演那句的小朋友就赶紧摆好动作好不好,我们来比一比那组最快。(可进行两遍)。

  6、小朋友们的表现真是太棒了,我们现在来检查下通过刚才的游戏有没有小朋友已经会背这首始了呢?

  三、拓展活动。

  我们在来做个游戏,老师呢给小朋友每人发一张画,但是它没画完,一会小朋友根据这首诗我们再在画上我们还认为要有的东西好不好?

  小朋友们,觉得这副画把夏天画完了吗,小池只是大自然中的一个非常非常小的部分,大自然中还有更多美丽的景色呢。这些美景正等待着小朋友去发现,去观赏,去赞美。当然,大自然更期待你们去爱护万物,保护环境。这样,美景才会越来越美,越来越多,现在。我们去外边看看,还有什么,然后回来把他添在我们的画上好吗?

古诗教案设计模板 篇5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解释诗句中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

  4.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古诗美的意境,使学生受到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意思。

  教学难点 : 感受古诗美的意境,使学生受到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熏陶。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9.11

  一、揭示课题

  二、初读课文

  1.教师读课文,学生感知课文。

  2.学生自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3.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读,注意音韵节奏。

  (2)生字词。

  焚烧 千捶 万击 墨梅 乾坤

  三、学习《石灰吟》

  1.指名读。

  2.理解诗句的意思。

  (1)逐字逐句的理解。

  捶:敲打。击:撞击。若:好象。

  等闲:平常事。人间:人世间。

  (2)说说阵首诗的意思。

  3.看图想象意境,体会感情。

  教师启发:山石承受千捶万击以及烈火焚烧的情景是什么样的?作者见此情景有什么表现,会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呢?

  4.指导朗读。

  5.小结。

  四、总结学法,自学《墨梅》

  1.总结《石灰吟》的学习方法。

  (1)理解字词。

  (2)说说诗意。

  (3)看图想象。

  (4)朗读体会。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3.师生讨论。

  (1)理解字词。

  吾:我。淡墨痕:素净雅洁。夸:夸赞。

  清气:清香之气。乾坤:天地。

  (2)指名说说诗意。

  (3)看图想象。

  (4)朗读体会。

  4.小结。

  五、作业

  感情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9.12

  一、复习检查

  1.指名朗诵《古诗两首》。

  2.说说这两首诗的大意。

  二、背诵课文

  1.听录音,轻声朗读课文。

  2.看图朗读,体会诗歌的意境。

  3.自由练读,背诵。

  三、总结课文

  1.这两首诗分别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2.这两首诗在写作上有什么特点?

  四、教学生字词

  1.指导书写。

  2.学生描红。

  五、作业

  1.读一读,写一写。

  焚烧清白洗砚乾坤

  2.解释诗句。

  (1)千捶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2)不要人夸颜色好,只流清气满乾坤。

  板书:

  3古诗两首

  石灰吟

  千捶万击 粉骨碎身 若等闲

  烈火焚烧 (坚强不屈) 全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洁身自好)

  墨梅

  素净 池边树 朵朵 淡墨痕(写实)

  清香 不要只流 (明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