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的教案

时间:2025-04-05

古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学设计(精选16篇)

古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学设计 篇1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揭题:《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板书并齐读课题)。

  2、介绍背景。欣赏范读。

  二、初读指导。

  1、自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

  2、标出停顿的符号,画出不理解的问语。

  3、检查自读情况:(1)指名读古诗,相机正音。(2)指名画出停顿。(3)自读古诗,读正确。

  三、复习学古诗的方法。

  第一步:释诗题;第二步:知诗人;

  第三步:明诗意;第四步:悟诗情。

  四、用“四步法”学习《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一)课堂交流。

  1、释诗题:(写作诗的时间、地点和心情,六月二十七日在望湖楼被美景深深陶醉了写的诗。)

  2、知诗人:作者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与其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

  3、明诗意:

  (1)哪些词语的意思你一看就明白了。

  (2)还有哪些不明白的我们一起来讨论。云怎样?雨怎样?风怎样?水怎样?

  (3)理解全诗。再读读这首诗,说说诗的大致意思。

  4、悟诗情:

  (1)创设情境:假如你来到西湖边的望湖楼上,看见了这疾雨急来急去的变幻景色。你会怎么诵读?

  (2)指名朗诵,体会情感。

  5、有感情地背诵诗句。

  6、小结。苏轼在写景时,是抓住什么特点来的?

  景物多:云、雨、风、水、山、船、地、楼。

  变化快:未遮山、乱入船、忽吹散、水如天。

  动态多:翻、遮、跳、入、吹

  五、拓展阅读:《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其二。

  放生鱼鳖逐人来,无主荷花到处开。

查看全文

古诗《墨梅》说课稿范文(精选7篇)

古诗《墨梅》说课稿范文 篇1

  设计意图:

  古诗是我国优秀文化的瑰宝之一,《墨梅》是元代诗人、画家王冕的一首题画诗,诗人赞美墨梅不求人夸,只愿给人间留下清香的美德,实际上借梅自喻,表达了自己的人生态度以及不向世俗献媚的高尚情操。诗句简练,言浅意深。活动中我将注重让孩子观察画面,在欣赏图画的基础上理解诗意。让孩子轻松地学习古诗,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领略古诗文独有的意境之美。

  活动目标:

  1.学习古诗,在欣赏图画的基础上理解诗意。

  2.尝试根据图文,正确、有感情的朗诵古诗。

  3.凭借古诗诗句,感受古诗美的意境。

  活动准备:

  1.梅花图片,墨梅图。

  2.课件。

  活动过程:

  (一)出示梅花图片,认识梅花,激发孩子的兴趣。

  教师:冬天是梅花盛开的时候,梅花有许多枝干,没有叶子,有白色的、黄色的、粉色的,还有红色的,散发出淡淡的香味。

  (二)欣赏墨梅图,了解作者与古诗名字含义。

  1.了解古诗题目含义。

  教师: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这幅墨梅图,你知道为什么叫墨梅图吗?墨梅就是用水墨画成的梅花。

  2.了解古诗作者。

  教师:你知道这幅画是谁画的吗?

  (二)欣赏图文课件,理解古诗内容,学习古诗。

  1.幼儿欣赏课件。

  教师:原来这是一首题画诗,是诗人王冕为自己画的一幅墨梅题的诗。

  2.尝试根据图文,学习古诗。

  教师:请小朋友来说说看,你在画中看到了什么?分别说说每幅图都说了什么?

  4.解释古诗意思。

  教师:你现在站在小溪头,鼻翼间却有香气飘逸;你现在来到了林间,那香气依然追随。即使你回到家里,心间依然还有那梅花的香味在萦绕。无论何时,无论何处,每个人都能闻到那梅花的香味。

查看全文

古诗文欣赏(精选17篇)

古诗文欣赏 篇1

  滁州西涧 

  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①人们普遍认为“横”字用得好,请你说说它好在哪里? 

  ②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① “横”字表现出自然、闲适(悠闲)、恬淡的意境。②这首小诗表达了诗人恬淡闲适的胸襟和脱俗归隐的情怀。 

  (七年级上) 

  1、过故人庄 

  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1、本诗的感情基调是:(1分) 

  2、“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中的“合”和“斜”都用得好,请问它们好在哪里?(任选一词作答)(1分) 

  3、“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一联是千古名句,请自选一个角度(如表现手法、语言运用等),作一简短赏析。(1分) 

  4、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2、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惟闻钟磬音。 

  1、“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中的“幽”和“深”用得好,请说说好在哪里? 

  2、本诗尾联为千古名句,请简要分析它好在何处? 

  3、本诗的感情基调是:                                                           

查看全文

古诗文阅读《好事近》的答案(精选2篇)

古诗文阅读《好事近》的答案 篇1

  近几年的中考看,文言文阅读在考试中所占比例有所调整,以常用词、翻译和应用为考查重点。第一范文网小编为您收集整理古诗文阅读理解:好 事 近(含答案解析),希望能借此提高同学们的阅读、鉴赏、写作能力以及语文综合素养。

  古诗文阅读理解:好 事 近 答案

  1.阅读下面的宋词,根据提示,完成赏析。

  好 事 近①

  陆 游

  湓口放船归,薄暮散花洲宿。两岸白蘋红蓼,映一蓑新绿。 有沽酒处便为家,菱芡四时足。明日又乘风去,任江南江北。

  【注】①本词写于作者54岁时东归江行途中。

  (1)赏析上片“映一蓑新绿”句中“蓑”“映”二字的巧妙之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炼字”和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思维轨迹】作者南宋词人陆游,大家非常熟悉。本题的考查点在于“炼字”。“炼字”的关键在于把握这个字所引领的画面和情感,紧扣内容和写法作答。具体答题步骤:①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②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③点出该字构成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或有怎样的表达效果(点出表现手法)。考生平时要多读诗歌,注意增加积累和鉴赏经验,并掌握这类题的答题技巧,规范答题。

  【参考答案】“蓑”字勾连“新绿”,“新绿”如蓑,引人联想,近观长短参差,远望绵延润泽,形象生动。“映”字体物甚细,将绿草与前句之白蘋、红蓼相映衬,构成一幅深浅对比、冷暖交融的色彩丰富的美景,足以怡悦人心。

查看全文

古诗擂台赛(精选2篇)

古诗擂台赛 篇1

  一、活动目的:

  1、通过积累、感悟和运用古诗,使学生充分感受古诗的意蕴美,养成背诵古诗的良好习惯。

  2、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想象、记忆等能力,培养竞争意识和合作精神。

  二、活动过程 :

  (一)、宣布活动规则:

  今天这节课,老师要与同学们一起来组织、参加一场别开生面的。首先请参赛的四个代表队队长自报队名。

  (报名、助威……)

  本次擂台赛的比赛规则是:各代表队的基础分均为100分,然后按要求答对一题得10分,答错一题扣10分,最后按得分高低分别设立金奖、银奖及鼓励奖。

  (二)、导入  :

  1、播放歌曲《春江花月夜》,(师述):多么动人的旋律啊!多么优美的意境啊!老师知道:在同学们的记忆仓库中已储存了许多古诗,今天,让我们打开记忆之门,一起来猜一猜、填一填、背一背、画一画,进行,看看哪个队能获得本场擂台赛的金奖,好吗?

  (三)竞赛:

  老师宣布:西塘小学三(1)班现在开始!

  1、背:(8个数字,每队任挑2个,给出题目背出来。)

  (1)《春晓》(唐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2)《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刘长卿)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们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3)《村晚》(蕾震)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4)《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印日荷花别样红。

查看全文

古诗文阅读与鉴赏(精选2篇)

古诗文阅读与鉴赏 篇1

  古诗文阅读与鉴赏 1.名句名篇默写题与文学常识题

  知识范围:课标建议的40个背诵篇目(见附件1);文学常识以中国古代作家为主及

  40个背诵篇目名称、作家及朝代(见附件2)。默写时要注意:

  (1) “一字不差”。 如默写内容印象不深,可先记得几个字默几个字,后面想起来了再默。

  (2)字迹一定要工整清楚,严禁潦草,切勿卖弄书法。

  (3)若是选默,就选择最有把握的几句来填,最好不要多默。

  2.诗歌鉴赏题

  考纲陈述:(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第一步】  准确解读文本:在了解“诗家语”多省略、多倒装特点的基础上,抓关键点:

  (1)上看:看诗歌题目,圈出题眼(某一词语),认真研究古诗的题目,有的题目实

  际上就概括了诗的主要内容,或者给你理解该诗提供了感情基调。再看作者,回忆作者所处的朝代和作品风格。注意时代对作家的影响(如南宋的爱国思想);

  (2)下看:看注解提示,了解诗歌的背景,寻找诗歌内容和情感的线索。

  (3)中看:看全诗主体,每句圈出一两个词作为句眼,特别注意诗歌中的表现情感的形容词和副词(如:孤独自  寂)。后部分一般运用议论、抒情手法,是诗的主旨。

  【第二步】  明了答案构成要点(即给分点)。小口径问题什么答什么,大口径问题一般要包括三个要点:

  ●(1)采用的写作手法:常见写作手法(技巧)见后面所附四大类13小类。

  ● (2)手法揭示的内容:结合诗句,分析该手法写出了意象(人,物,景)的什么特点,

查看全文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