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滥竽充数》优秀教案

2023-07-19

《滥竽充数》优秀教案 篇1

  一、习作要求

  以成语故事《滥竽充数》原文,抓住重点内容,侧重人物心理,展开自由想象,把原文扩写成四百字以上的文章,做到语言通顺、具体生动,题目自拟。

  二、教学方法

  1、学法到写法的迁移。

  2、由说到写,说写结合,连段成。

  三、教学准备

  1、阅读,研读原文。

  2、课件(从上下载的《滥竽充数》故事的动画片。

  六、教学过程

  (一)感知内容情境激趣

  1、教师话语导入:《滥竽充数》是一则流传千年的故事,大家一定很有兴趣再次来回味,谁能声情并茂地朗读或者复述课文?学生朗读与复述课文。

  2、看课件《滥竽充数》的故事

  (二)比较赏析领悟方法

  1、讨论动画解说词比较课文内容更为详细的地方?

  2、投影解说词文字:“……当时,有个叫南郭的人,家境贫寒,又没有一技之长,为了生活,壮着胆子冒充吹竽高手,要求参加齐宣王的竽乐队,齐宣王不加考核,就让他参加了竽乐队,从此……”以上片段与原文“有个南郭先生,从来不会吹竽,也混了进来。”做比较,说说有什么感受?

  3、南郭为什么进竽乐队,以及怎样进的乐队?想象其他可能的起因和成因。(答案体现开放多样性)

  4、讨论南郭进乐队,原文中哪一个动词概括得最确切?

  5、教学:“混”字最为确切,围绕“中心词”“混”字,通过自由想象,把南郭进竽乐队的原因(第一次心理活动)和过程讲述得很明确、丰满了。同学们围绕“滥竽充数”成因——“混”写片段,要求注重心理描写。

  6、课堂独立,然后交流,激励。

  (三)方法迁移,以点及面

  1、师话语导入:找到中心词

  确定扩写点,大家写出了南郭充数的多个原因,请大家以小组展开学习,思考原文中还可以找到哪些类似“混”的中心词,可以作为扩写点?

  2、生小组读文讨论,教师引导。

  3、:“装”字写出了“滥竽充数”的过程,“逃”字,它写出了“滥竽充数”的结果。板书:扩写点装逃

  4、说词说句练习。说含有“装”字的词语,结合情境语言“画画”南郭吹竽的形象?

  5、想象合奏时,齐宣王、吹竽者的“众生相”?想象南郭得到和别人一样多的俸禄时候,南郭此时的心理?(第二次心理活动)

  6、说词说句练习。围绕“逃”来说几个成语?教师引导,学生描摹南郭逃跑的神情、动作形象,揣摩南郭逃跑的心理?(第三次心理活动)

  7、选择“滥竽充数”的过程——“装”,或者“滥竽充数”的结果——“逃”为题,写一个片段。

  8、交流片段“装”,交流片段“逃”各一、二例。教师学生相机点评。

  (四)升华联接成

  1、再次说说南郭人物的特点,成语“滥竽充数”的寓意。(答案体现开放)

  2、同学对南郭献上几句劝告的忠言?生。过渡语:大家的“警世名言”暂时不作交流,留把它点睛之笔,写在这次习作中。

  师提出本次习作要求。学生连段成,前后照应全文。

《滥竽充数》优秀教案 篇2

  一、教材分析

  这则寓言来源于《韩非子·内储说上》,主要介绍了南郭先生了解到齐宣王听吹竽时爱讲排场,虽然自己不会吹,却混迹于其中,而没被发现。但齐宣王死后,他的儿子喜欢听独奏,南郭先生由于没有真才实学,只得偷偷地逃走了。“滥竽充数”中滥:与真实不符,失实的,假的。竽:一种簧管乐器。充数:凑数。指没有真才实学的人混在行家里充数,或是以次充好,有时也用作自谦之辞。

  课文短小,一读就懂,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来理解人物形象。让学生通过学习课文,认识到没有真才实学的害处,教育学生学习要扎扎实实,同时也要告诫学生要在生活中锻炼自已识别真假事物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认识4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与生字相关词语。

  3、抓重点词语,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没有真才实学,蒙混凑数是不行的”道理。

  4、能创造性地复述课文,合理想象南郭先生逃跑后的情景。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抓重点词语,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没有真才实学,蒙混凑数是不行的”道理。

  教学难点:抓描写人物的关键词句,想象人物的心理活动,体悟人物形象。

  四、教学建议

  (一)采用多种方法学习生字。

  本课要求会认的四个生字都是要求会写的,竽:古代的一种簧管乐器,像现在的笙。组词:吹竽。混:多音字,本课读“hùn”(混入),另一个音读“hún”同“浑”(混蛋)。

  指导书写时要注意“滥”的右半部是“监”。

  (二)抓描写人物的关键词句,想象人物的心理活动,体悟人物形象。

  这是一篇记叙性的小故事,文章没有人物之间的对话描写,没有人物的心理描写,有的是故事的场面描写和人物的动作描写,人物的动作的能反映出人物的心理变化。如果教师在引领学生学习课文时,能通过人物的动作抓住人物的心理变化,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成语的意思,受到要有真才实学的教育。

  课文第一自然段讲了齐宣王喜欢听人吹竽,他常常叫三百人一齐吹。这里可抓住“常常”、“三百人”这两个词,这是南郭先生得以滥竽充数的铺垫。

  第二自然段,讲了南郭先生是如何滥竽充数的。重点抓住“每逢吹竽,他也鼓着腮帮捂着竽眼儿,装腔作势,混在队里充数。”这句话来理解。先理解词语“装腔作势”在文中的意思就是:故意做出一种姿态,好像是在吹竽,以蒙混别人的眼目。其实这句话就是对“滥竽充数”简单明了的解释。可反复读一读,试着做一做动作。体会“滥竽充数”、“装腔作势”的含义。

  第三自然段,写了齐宣王的儿子叫人一个一个地吹竽。

  第四自然段,写了南郭先生怕被发现,逃走了。体会“只好”一词,写出了“滥竽充数”都最终的下场。

  教学时,可引导学生抓重点句子反复读,从中体会人物的动作和心理,进而理解文中的人物形象。如果教学时间充裕的,也可以引导学生体会南郭先生由动作表现出来的三次心理活:

  (1)看到“机会”他会怎么想?

  (2)“混”还能得到和别人一样高的待遇,他会怎么想?

  (3)听到“这个消息”,他为什么逃走,他又会怎么想呢?还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从南郭先生的“混”和“逃”能看出齐宣王和齐湣王有什么不同?

  在讲读课文中,要引导学生很好地理解文章的寓意。使学生知道,只有真才实学,才能站稳脚跟,装腔作势终究有混不下去的一天。教育学生踏实认真地学习,掌握真本领。

  教学的最后,还可以引导学生用“滥竽充数”这个成语造句,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词语。

  如:我们不能滥竽充数,要脚踏实地地学好真本领。

  妈妈买了两斤橘子,回家却发现被骗了,里面有好多坏橘子滥竽充数。

  上课时,经常有人滥竽充数,不懂装懂。

  (三)读写训练建议

  结合课后的“议一议,演一演,写一写”的训练,可以设计课后习作练笔。

  1、续编故事,想一想,议一议,南郭先生逃跑后会怎样?再把它写下来。

  2、也可以根据课文内容,进行扩与练笔。为故事的发生加上特定的场景,为人物加上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让故事更加生动形象,人物的特点更加突出。

  在扩定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1)阅读,研读原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是进行扩写的基础;

  (2)找中心词,确定扩写点,由此展开想象及再创造,侧重心理活动,是进行扩写的把手与成功通道。

《滥竽充数》优秀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悟寓意。

  2、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感想。

  3、让学生感受寓言的魅力,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出示六个成语(指名读)

  狐假虎威守株待兔掩耳盗铃

  刻舟求剑鱼目混珠亡羊补牢

  2、这些词语既是成语故事又是寓言故事,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个这样的'词语。(板书:滥竽充数)(范读——齐读)

  3、这些成语寓言故事有一个共同特点,谁知道?(指名说)

  4、《滥竽充数》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又将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自由读故事。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要求:

  (1)朗读课文,读正确,读通顺,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结合上下文,读懂生词。

  (3)想一想:这个故事主要讲了什么?

  2、学生自由读课文。

  3、交流汇报:

  (1)开火车读课文(相机点评)

  (2)文中你读懂了哪些词?(重点理解腮帮、俸禄等词语)

  (3)课文只有一个自然段,你能把它读成两部分吗?并说说理由。(指名说)(板书:齐宣王齐湣王)

  (4)谁能把两部分的意思分别说一下吗?

  (5)把两部分的意思连起来就是故事的主要内容。

  三、品读故事感悟寓意

  1、过渡:同是南郭先生,为什么在齐宣王时,混得有滋有味;而到了齐湣王时,就只好逃走了?

  2、仔细读课文,找出你感受最深的句子,细细品读,读出自己的感受。

  3、讨论交流:

  (1)出示“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总是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

  △你读出了什么?(强调“总是”“许多人”“一齐”)

  △你能带着自己的感受读一读吗?(指名读——评议——齐读)

  (2)出示:“有个南郭先生,从来不会吹竽,也混了进来。”

  △“混”字读出了什么?

  (3)出示:“每当演奏时,他就鼓着腮帮,按着竽眼儿,装出会吹的样子,居然得到了和别人一样的俸禄。”

  △想象一下,他会怎么装?(练习说话)

  出示:“别人_____,他就_____。”

  △尽管南郭先生装得像模像样,但内心还是不平静。此时他的心情会怎样呢?(害怕担心紧张得意)

  △是啊,起先他可能是紧张害怕的,但他紧张也要装作不紧张,害怕也要装作不害怕,不会吹也要装作会吹。

  △同学们,由这个“装”你想到了哪些词?(装腔作势装模作样)

  △南郭先生啊,你不会居然冒充会,这不是滥竽充数吗?

  △这样装着装着,居然没人发现,还居然得到了和别人一样多的俸禄。

  △拿到俸禄后,南郭先生又会想什么?

  (4)南郭先生的运气会一直好下去吗?

  (5)出示:“齐宣王死了,他的儿子齐湣王也喜欢听吹竽。可是他不要许多人一起吹,而要一个一个地单独吹。”

  △你读出了什么?

  (6)难怪听了这个消息,南郭先生只好逃走了。

  (7)出示:“南郭先生只好逃走了。”

  △从“只好”一词中你读出了什么?

  △不逃走行吗?此时的南郭先生心里又会怎么想呢?(指导看图)

  △能把这种感受读出来吗?

  △谁能用“只好”说一句话。

  (8)在逃跑的路上,假如你碰到南郭先生会怎么做?

  (9)同学们,学到这里,这个故事给我们最大的启示是什么?

  (10)的确,做人要踏踏实实,要有真才实学。这就是滥竽充数告诉我们的道理。(板书:真才实学)

  (11)说说身边的滥竽充数的事,找找身边南郭先生一样的人。

  四、续编故事拓展延伸

  续编故事《南郭先生后传》

  附:板书设计:

  滥竽充数

  齐宣王——南郭先生——齐湣王

  爱讲排场装腔作势用人严格

  真才实学

《滥竽充数》优秀教案 篇4

  教学要求:

  1、了解课文内容,理解寓意。

  2、朗读课文,练习复述寓言故事。

  3、培养生字质疑能力和创新思维。

  重点:

  通过理解重点词句,理解寓意。

  教学器具:

  投影片。

  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一定很喜欢寓言吧,说说你学过哪些寓言故事?

  2、今天我们在来学习一则寓言。

  板书:滥竽充数。

  3、字典理解“滥”“竽”的意思及注意读音和写法。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

  要求:读正确,做到不错字、不丢字、不添字、不、重复。

  2、范读课文。

  要求:认真听,然后再练习读一读。

  3、默读课文。

  思考:这则寓言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有不明白的地方吗?

  4、学生质疑,小组讨论,教师引导筛选确定:

  (1)南郭先生是怎样混在乐队里吹竽的?

  (2)后来他为什么偷偷地逃走了?

  三、重点感悟,揭示寓意

  1、学习1——2自然段

  (1)轻声读课文,划出重点句和重点词。

  (2)投影片出示:每逢吹竽,他也鼓着腮帮捂着竽眼儿,装腔作势,混在队里充数。

  a指名读句子

  b你怎么理解“鼓着腮帮”、“捂着竽眼儿”、“装腔作势”?

  (3)指导朗读,体会南郭先生是怎么“混”的。

  (4)思考讨论:南郭先生这样混,为什么没被发现过呢?

  结合上文理解“讲排场”

  (5)说说这两个自然段主要讲什么?

  2、学习3、4自然段

  (1)轻声读3、4自然段,划出重点句和词语并理解。

  (2)指名读3、4自然段

  a“这个消息”是指什么?

  b南郭先生听到这个消息,为什么偷偷地逃走了?

  c小组讨论交流,全班汇报。

  (3)说说这两个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

  3、创设情境表演:南郭先生要逃走,遇到了吹竽的同行,这时两个人会怎么说?(学生表演后评议)

  4、假设同学们碰到了南郭先生,会怎么对他说呢?(让学生畅所欲言,说出心里话)

  四、拓展延伸,总结全文。

  1、生活中,有没有类似“滥竽充数”的事或人?说一说。

  2、总结全文。

《滥竽充数》优秀教案 篇5

  一、习作要求

  以成语故事《滥竽充数》原文,抓住重点内容,侧重人物心理,展开自由想象,把原文扩写成四百字以上的文章,做到语言通顺、具体生动,题目自拟。

  二、教学方法

  1、学法到写法的迁移。

  2、由说到写,说写结合,连段成篇。

  三、教学准备

  1、阅读,研读原文

  2、课件(从网上下载的《滥竽充数》故事的动画片

  六、教学过程

  (一)感知内容情境激趣

  1、教师话语导入:《滥竽充数》是一则流传千年的故事,大家一定很有兴趣再次来回味,谁能声情并茂地朗读或者复述课文?学生朗读与复述课文。

  2、看课件《滥竽充数》的故事

  (二)比较赏析领悟方法

  1、讨论动画解说词比较课文内容更为详细的地方?

  2、投影解说词文字:“……当时,有个叫南郭的人,家境贫寒,又没有一技之长,为了生活,壮着胆子冒充吹竽高手,要求参加齐宣王的竽乐队,齐宣王不加考核,就让他参加了竽乐队,从此……”以上片段与原文“有个南郭先生,从来不会吹竽,也混了进来。”做比较,说说有什么感受?

  3、南郭为什么进竽乐队,以及怎样进的乐队?想象其他可能的起因和成因。(答案体现开放多样性)

  4、讨论南郭进乐队,原文中哪一个动词概括得最确切?

  5、教学小结:“混”字最为确切,围绕“中心词”“混”字,通过自由想象,把南郭进竽乐队的原因(第一次心理活动)和过程讲述得很明确、丰满了。同学们围绕“滥竽充数”成因——“混”写片段,要求注重心理描写。

  6、课堂独立写作,然后交流,评价激励。

  (三)方法迁移,以点及面

  1、师话语导入:找到中心词

  确定扩写点,大家写出了南郭充数的多个原因,请大家以小组展开学习,思考原文中还可以找到哪些类似“混”的中心词,可以作为扩写点?

  2、生小组读文讨论,教师引导。

  3、小结:“装”字写出了“滥竽充数”的过程,“逃”字,它写出了“滥竽充数”的结果。板书:扩写点装逃

  4、说词说句练习。说含有“装”字的词语,结合情境语言“画画”南郭吹竽的形象?

  5、想象合奏时,齐宣王、吹竽者的“众生相”?想象南郭得到和别人一样多的俸禄时候,南郭此时的心理?(第二次心理活动)

  6、说词说句练习。围绕“逃”来说几个成语?教师引导,学生描摹南郭逃跑的神情、动作形象,揣摩南郭逃跑的心理?(第三次心理活动)

  7、选择“滥竽充数”的过程——“装”,或者“滥竽充数”的结果——“逃”为题,写一个片段。

  8、交流片段“装”,交流片段“逃”各一、二例。教师学生相机点评。

  (四)总结升华联接成篇

  1、再次说说南郭人物的特点,成语“滥竽充数”的寓意。(答案体现开放)

  2、同学对南郭献上几句劝告的忠言?生写作。过渡语:大家的“警世名言”暂时不作交流,留给大家把它作文点睛之笔,写在这次习作中。

  师提出本次习作要求。学生连段成篇,前后照应全文写作。

《滥竽充数》优秀教案 篇6

  教学要求

  1.知识与技能

  (1)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

  (2)理解寓言所述的内容,能用自己的话说故事,体会故事所蕴涵的寓意。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过程与方法

  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组织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文言文的意思,说故事的过程中,不断地深化对课文内容的了解,从而感悟寓言的寓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育学生必须有真才实学,而不能自欺欺人。

  重难点、关键

  1.结合注释,理解文言文的意思。

  2.感悟寓言中所蕴涵的寓意。

  教学准备

  1.生字词语卡片。

  2.搜集到的有关《韩非子》的资料。

  3.古筝音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导入: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了很多种文章的体裁,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文体是寓言。同学们喜欢读寓言故事吗?为什么?(因为寓言故事短小精悍,读起来不要花很多的时间;趣味性强,每则寓言都揭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

  2、教师趁机简介什么叫寓言。(寓言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是带有劝喻或讽刺意味的故事。它不但具备劝喻、讽刺的功能,而且是一种有故事情节的文学作品。)

  3、教师板书课题。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学习的寓言故事是《滥竽充数》,那么这则寓言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它劝喻或讽刺的是什么呢?

  (通过从文章体载入手,激起学生对寓言这种文体的回忆。然后教师设置疑问导读,激起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二、初读课文,初步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倾听。

  2、教师出示自学要求,学生自学。

  (1)、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

  (2)、借助工具书和文中注释,理解文中词语和句子的意思。

  3、围绕问题,学生分组自学课文。(边思边读,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4、检查学生读课文情况:

  (1)、指名朗读课文。

  (2)、教师指导朗读节凑。

  (3)、教师播放古筝音乐,全班同学齐读课文。

  5、检查学生对字词和句子的理解情况。

  (1)、学生提出不理解的'字词,大家一起解决。

  (2)、指名用自己的话说说对课文的理解。

  (以读为主,通过形式多样的朗读,让学生读出文言文的韵味,让学生分组学习,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再读课文,解决问题。

  1、教师导:接下来,就让我们回到课本中,请同学们快速朗读课文,思考老师所给出的三个问题:

  (1)、南郭先生为什么能滥竽充数?

  (2)、南郭先生是怎样滥竽充数?

  (3)、南郭先生为什么只好偷偷地逃走?

  2、分组学习,讨论问题,理解课文。

  (在讨论中逐步理解课文,体会南郭先生不会装会的样子,揭露南郭先生滥竽充数的丑恶嘴脸。)

  ⑴、分组讨论,理解课文。

  ⑵、大组交流,切透课文。

  ⑶、板书小结,深化课文。

  (爱讲排场有机可乘,滥竽充数装腔作势,不会装会只好逃走。)

  四、阅读填表,理解寓意。

  1、师:同学们都知道每一则短小的寓言故事背后都蕴藏着深刻

  的道理,《滥竽充数》这则寓言也不例外。今天,老师邀请在座的同学当一回研究员,自己来寻找寓言背后隐藏的深刻的道理。大家有没有兴趣?

  师:看来,大家信心十足啊!这一次的活动我们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每个小组一张表格,大家要通过研究讨论共同完成这张表。好,我们先来看看发下来的表格。

  听竽者

  喜欢怎样听

  南郭先生的做法

  南郭先生的结果

  师:我们在填表时,要多读读课文,多思考,综合大家的意见,请找出文中的有关句子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来填入表中。下面就请同学们以四人为单位自学课文展开讨论。

  2、学生讨论填表。

  3、学生反馈,教师适机指导朗读。

  4、师: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读课文。读完之后请你说说这则寓言

  给你的启示。(读课文,反馈。)

  5、教师导:这是我们从南郭先生身上得到的启示,那我们还能

  从齐宣王身上得到什么启示?(真才实学严格把关。)

  6、教师小结:这就是同学们通过自己对这则寓言的学习所揭示

  出来的道理,这是所有研究员踏踏实实学习研究的成果。下面就让我

  们一起读课文。

  7、学生感情朗读课文。

  (表格的设计,能帮助学生有条理地理解课文内容,理解寓言揭

  示的深刻道理。)

  五、联系实际,深化寓意。

  教师导:只要同学们留心观察,你们不难发现在我们身边有许多“滥竽充数”之类的事情,也有像南郭先生一样的人。你们找到过吗?

  ——请说说我们身边的“南郭先生”吧?

  (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身边的“南郭先生”,激发学生改变

  不良的行为习惯。)

  六、课后延伸,续写故事。

  1、教师导:南郭先生不学无术,滥竽充数,他的行为是我们所

  不耻的,但我们不能做无情的人。南郭先生逃走后,我们想不想知道他以后过得怎样了呢?请大家展开想象的翅膀,以“南郭先生逃走后”为起笔,续写这个故事。

  2、学生续写故事。

  附板书:

  滥竽充数

  齐宣王 必一百人 装模作样

  齐缗王 一一听之 只好逃走

  (一个人要有真才实学,不能弄虚作假,自欺欺人。)

《滥竽充数》优秀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正确地理解《滥竽充数》这则寓言故事的内容。

  2、学生懂得《滥竽充数》的寓意,使学生明白:没有真才实学,靠假冒过日子是长不了的。

  3、使学生掌握更多的寓言故事,懂得道理,学会做人。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寓言二则》中的第二则寓言。

  请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完后用简单的话来说说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

  2、学生反馈

  师:这个故事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寓言《滥竽充数》。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个成语。(板书:滥竽充数)

  3、师:课前老师已经布置大家预习,不懂的字查字典,结合刚才我们读的课文,说说你理解了这个成语中的哪几个字?哪些字难理解?

  竽:簧管乐器。充数:凑数。

  师:“滥”字有难点,哪位同学知道它的意思。(滥:与真实不符,引申为蒙混。)

  师:谁能连起来说说整个词语的意思吗?

  二、围绕问题,自学课文。(边思边读,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1、师:接下来,就让我们回到课本中,请同学们快速朗读课文,思考老师所给出的三个问题、

  南郭先生为什么能滥竽充数?

  南郭先生是怎样滥竽充数?

  南郭先生为什么只好偷偷地逃走?

  2、讨论问题,理解课文。(在讨论中逐步理解课文,体会南郭先生不会装会的样子,揭露南郭先生滥竽充数的丑恶嘴脸。)

  ⑴分组讨论,理解课文。

  ⑵大组交流,切透课文。

  ⑶板书小结,深化课文。

  爱讲排场有机可乘,滥竽充数装腔作势,不会装会只好逃走无机可乘

  三、阅读填表,理解寓意。

  师:同学们都知道每一则短小的寓言故事背后都蕴藏着深刻的道理,《滥竽充数》这则寓言也不例外。今天,老师邀请在座的同学当一回研究员,自己来寻找寓言背后隐藏的深刻的道理。大家有没有兴趣?

  师:看来,大家信心十足啊!这一次的活动我们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每个小组一张表格,大家要通过研究讨论共同完成这张表。好,我们先来看看发下来的表格。

《滥竽充数》优秀教案 篇8

  (一)、导入

  1、今天,我们来学习一则寓言故事,请一位同学来读课题。

  2、借助拼音,全班齐读。

  (二)、通读全文

  1、请同学们各自放开声音朗读课文。

  2、还想读吗?不想读的同学听别人读,想读的同学请举手,举手的同学请站起来读,其他的同学可以随时加入。

  3、默读课文,想想这则寓言讲了一件什么事,用自己的话简要地概括。

  4、师板书

  (口述:战国时候,不会吹竽的南郭先生混在齐宣王的乐队里骗取报酬,后来齐湣王继位,他怕败露只好偷偷地逃走了。)

  (三)、精读课文,感知寓言

  1、是什么原因让南郭先生混过了一次又一次呢?

  A、“每逢吹竽……混在队里充数”

  ①、理解“装腔作势”。②、他为什么要装腔作势?又是怎样装腔作势的?

  ③、播放课件。④、咱们也来演一演双簧。⑤、指导朗读。

  B、“讲排场”

  ①、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他的“排场?②、指导朗读。③、你想对齐宣王说什么?

  2、指导背诵

  老师这儿有一、二自然段的动画片,只是还未配音,谁愿意为它配音?(既然是配音,就得根据画面变化来朗读,可不能光盯着书本读!)

  3、南郭先生凭着“装腔作势”钻了齐宣王讲排场的空子,混过了一次又一次,下场如何呢?(播放课件)4、看屏幕,你能用一个词来形容南郭先生此时的样子吗?

  5、此时,他会又想些什么呢?6、指导朗读。

  7、看着这位狼狈而逃的南郭先生,你们有什么话想对他说呢?小组讨论,然后写在黑板上,大声读给在座的老师和同学听。8、说一说你最喜欢哪句话?

  9、用屏幕上的句式说一说学了这则寓言,你明白了什么?尽量用上黑板上用得好的词句。

  10、《滥竽充数》这个成语在我们的生活中用途广泛,看看屏幕上的句子,你会使用今天你们刚学到的成语吗?

  11、南郭先生就这样偷偷地逃走了,他逃走以后,又会发生什么事呢?同学们可以用自己喜欢的形式来续编这个故事。可以讲故事,可以画连环画,可以表演。

  (四)、板书设计

  滥竽充数

  混逃

  (学生板书)

《滥竽充数》优秀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正确地理解《滥竽充数》这则寓言故事的内容。 2.学生懂得《滥竽充数》的寓意,使学生明白:没有真才实学,靠假冒过日子是长不了的。3.使学生掌握更多的寓言故事,懂得道理,学会做人。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寓言二则》中的第二则寓言。 2、学生反馈 师:这个故事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寓言《滥竽充数》。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个成语。(板书:滥竽充数) 3、师:课前老师已经布置大家预习,不懂的字查字典,结合刚才我们读的课文,说说你理解了这个成语中的哪几个字?哪些字难理解?  二.围绕问题,自学课文。(边思边读,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1、师:接下来,就让我们回到课本中,请同学们快速朗读课文,思考老师所给出的三个问题.  南郭先生为什么能滥竽充数? 南郭先生是怎样滥竽充数? 南郭先生为什么只好偷偷地逃走?2、讨论问题,理解课文。(在讨论中逐步理解课文,体会南郭先生不会装会的样子,揭露南郭先生滥竽充数的丑恶嘴脸。 爱讲排场有机可乘,滥竽充数装腔作势,不会装会只好逃走无机可乘 三、阅读填表,理解寓意。  1、师:同学们都知道每一则短小的寓言故事背后都蕴藏着深刻的道理,《滥竽充数》这则寓言也不例外。今天,老师邀请在座的同学当一回研究员,自己来寻找寓言背后隐藏的深刻的道理。大家有没有兴趣?  师:看来,大家信心十足啊!这一次的活动我们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每个小组一张表格,大家要通过研究讨论共同完成这张表。好,我们先来看看发下来的表格。

  听竽者   喜欢   南郭先生的做法   南郭先生的结果                

  师:我们在填表时,要多读读课文,多思考,综合大家的意见,划找出文中的有关句子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来填入表中。下面就请同学们以四人为单位自学课文展开讨论。  2、学生讨论填表  3、学生反馈,教师适机指导朗读。  4、师: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读课文。读完之后请你说说这则寓言给你的启示。(读课文,反馈)  师:我们还能从齐宣王身上得到什么启示?  板书:真才实学严格把关  师:这就是同学们通过自己对这则寓言的学习所揭示出来的道理,这是所有研究员踏踏实实学习研究的成果。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读课文。  四、联系实际,深化寓意  师:只要同学们留心观察,你不难发现在我们身边有许多“滥竽充数”之类的事情,也有象南郭先生一样的人。你找到过吗。——说说我们身边的南郭先生  五、课后延伸。1、 师:这会我可为南郭先生担心起来了,你想啊,他再也不能滥竽充数拉,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是失业了,下岗了,下岗后南郭先生该干些什么呢,同学们就让我们大家一起帮他出出主意吧。  题目:南郭先生下岗后  2、请将这则寓言复述给你的家人听。  教后反思:   《滥竽充数》教学反思  《滥竽充数》是一个成语故事,写的是战国时期齐宣王喜欢听许多人在一起吹竽。南郭先生不会吹,也混在里面充数。后来齐缗王继位,喜欢一个一个地吹竽给他听,南郭先生混不下去了,只好逃走了。这个故事比喻没有真才实学的人混在行家里面充数,或比喻拿不好的东西混在好的里面充数。   导入环节,先让学生回忆第一个成语《自相矛盾》进行交流,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第二个环节初读课文时,我让学生充分地、自由地阅读课文,对自己没有读懂的地方做上记号,再提出问题,共同归纳出为三点:1、南郭先生是怎样在乐队里混的?2、为什么能混过一次又一次而不被人发现呢?3、后来他为什么要偷偷地逃走呢?  然后就围绕这三个问题展开。根据学习要求,再让学生充分、自由地阅读课文,并在有收获的基础上到小组中进行交流,抓住由这三个问题引出的重点句子和词语理解课文。在区别齐宣王和齐湣王喜欢听吹竽的不同之处时,抓住这样两句话:“齐宣王总是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 齐湣王不要许多人一齐吹,而要一个一个地单独吹。”在此基础上理解 “每逢吹竽,他也鼓着腮帮,捂着竽眼儿,装腔作势,混在队伍里充数。”为了让学生深刻领悟到南郭先生那装模作样的丑态,引导学生充分大胆地发挥自己的现象,把自己脑海里浮现出的南郭先生形象描述出来,然后读出来,这样将文本语言转化为形象画面,课堂效果非常不错。最后,让学生通读全文,弄清“滥竽充数” 的意思,启发他们练习自己的生活经验,领悟故事的寓意。   整节课学生能够大胆发挥想象,积极融入到课文的学习中去,非常积极踊跃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学习积极性很高。但是在总结寓意的时候,学生的表达不够准确、完整。

《滥竽充数》优秀教案 篇10

  一 读明方向

  师:看黑板(板书:滥),这个字写得酷吧?

  生:酷

  师:大家手拿出来空划一遍。

  师:很好。(板书:竽充数)这题目写得酷吗?

  生:酷

  师:谢谢鼓励,在脑海里空划一遍。

  师:有的同学一边划一边摇头晃脑的很有意思。

  师:我们一齐来读一遍。

  生齐读:滥竽充数。

  师:读的很好,这既是一个成语故事,也是一个寓言故事。像这样的成语还有哪些?

  生:还有鱼目混珠

  师:很好

  生:掩耳盗铃

  生:还有守株待兔。

  生:还有拔苗助长

  生:还有南辕北辙

  生:还有揠苗助长

  师:就是拔苗助长

  生:还有亡羊补牢

  师:很好,你发现没有,这些成语,这些故事,他们有什么共同点?

  生:它们都是成语故事,也是寓言故事

  师:这个地球人都知道,因为刚才说过了,还有吗?(众笑)

  生:他们都是告诉我们一些道理

  师:它们都通过一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但是不一定是一个。有一个著名的作家,叫严文井,他说过一句话,他说,这些故事就象魔术师的袋子,人们总是能从里面掏出许多东西来。今天,我们就来掏一掏,看看能掏出什么来?

  [思考]任何游戏者都知道从哪儿开始,到哪儿去,这就是说每个学生应该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通过联系学生的学习经验,除了引导学生发现寓言的特点之外,更为重要的是让学生明确自己的学习方向。

  二、读清层次

  师:那我们首先来掏第一个东西。自由读“滥竽充数”的课文,读了以后,你能不能想一想,读成自己的一两句话,这当然需要你概括。好,开始读。

  生读课文

  师:下面读成自己的一两句话

  生: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

  (师把学生的书合上)

  师:既然是自己的话,就不照着书读了。

  生: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滥。因为他喜欢讲排场,所以他总是喜欢很多人一齐吹,正好给了别人一个滥竽充数的机会。南郭先生就这样滥竽充数,他混过了一次又一次。可是,齐宣王死了,他的儿子继承了王位,他喜欢一个一个的听,南郭先生就只好逃走了。

  师:我不知道你标点符号是怎么点的,(众笑)但是我知道你说得非常全面,能不能再说得简洁一些呢?(没有学生举手,教师略停顿)这样,这课文就一个自然段,现在我请同桌合作,把它读成两个自然段,当然要有理由,同桌合作,怎么读比较好,为什么这样读,想一想。

  (同桌读课文)

  师:哪一组,最佳拍档?请最后两位同学。

  生1: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总是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

  生1:有个南郭先生,从来不会吹竽,也混了进来,每当演奏时(发音不标准),也鼓着……

  师:停,每当“演奏时”

  生1继续读:每当演奏时,他鼓着腮帮,按着竽眼,装着会吹的样子,居然得到了和别人一样多的俸禄。

  师:再等一下,那一句“虽然鼓着腮帮”,一齐读

  生读

  师:腮帮在哪?什么叫鼓着腮帮?

  生演示

  师:还有一个词儿,叫俸禄,一齐读

  生读

  师:什么叫“俸禄”?

  生:就象现在社会的工钱一样,要发给他们,他们为大王吹竽,就发给他们工资。

  师:工资

  生:俸禄,起先是指那些吹竽的人把竽吹好了齐宣王就赠给他们食物和衣物。

  师:我明白了,他说的工资不一定是钱。

  生:因为原来的不象我们现在这样,他们原来就是发一些食物让他们养家糊口,后来才发的金子银子。

  师:这个俸禄,有可能发的是粮食,也有可能发的是布匹、衣服,当然,也有可能发的是钱。这些,是南郭先生在那里吹竽获得的回报,我们都叫它“俸禄”。

  生:也叫报酬。

  生2继续读课文。

  师:为什么这样分。请其他同学来说。

  生:上面讲的是齐宣王喜欢听,第二段讲的是齐泯王喜欢听。

  师:有道理,一个时齐宣王时,另一个时齐泯王时,抓住故事发生的时期,这就是概括。我提个建议,概括还要抓住故事中的主要人物和主要情节,谁再来概括概括。怎么样?

  生:齐宣王时,南郭先生装得跟别人一样,一齐吹。

  师:齐泯王时,南郭先生怎么样?

  生:齐泯王要一个一个的吹,他只好逃走了。

  师:水连起来说?

  生:齐宣王时,南郭先生装着跟别人一样,一齐吹;齐泯王时,他就逃走了。

  师:很好,这不就是一句话了吗。刚才我们是把一个自然段读成了两个自然段,当然,它是有理由的。理由就是一部分写的是在齐宣王的时候,还有一部分写的是在齐泯王的时候。请你再读读课文,除了读成两个自然段,还能读成几个自然段?四个人一小组研究一下还能读成几个自然段,为什么?

  (小组合作、集体交流:有的根据齐宣王、南郭先生、齐泯王、南郭先生,把课文读成了四个层次;也有的根据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把故事读成了三个层次等。)

  [思考]任何游戏都是有规则的,这个规则就是依据、理由,在这里我们把课文当作魔方一样,无论怎样拆、合,都要遵循“游戏”规则——分层的依据与概括的方法,而最为重要的就是让学生掌握这个规则,从而学会学习。

  三、读出自己

  师:看看,怎么读出自己的味道来呢?练习一下,怎么读出自己的味道来?(课件出示: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总是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

  生1读。

  师:我听明白了,她重点说的这是“许多人”呢。(板书:许多人)你关注的是什么?

  生2读。

  师:你读的很平和,但是我也听出来了,你关注的是“总是”(板书:是)还有不同的吗?你看他们既有自己的特色,又有自己的味道。

  生3读

  师:你看,她说的什么?一齐(板书:一齐)。

  师:哦,还有同学要读

  生4读

  师:他为什么总是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呢?

  生:因为齐宣王喜欢讲排场

  生:齐宣王他是一个国王,他非常重视自己的形象,他觉得自己如果用很多人来吹,别人就会很崇拜他。

  师:我想到了,在战国的时候,七个国家称“战国七雄”,那其中,秦国和齐国是最为强大的,尤其是在齐宣王的时候,那齐国可是非常的鼎盛。所以,你讲的意思我明白了,你看,我们国家吹竽的都那么多人,都有面子呀。还有谁说?

  生:因为齐宣王非常的奢侈。

  师:他感觉到齐宣王非常奢侈。这么多人吹竽,其中还有象南郭先生一样不会的。这么多人吹,这么多的人,其中,还有不会的,我们把这一种就叫做,一起读这个字。

  生齐读:滥。

  师:同学们读得都非常好,很有味道。那么读书要读得更有味道,我们还要把书读到脸上来。(停顿)大家看着我干嘛?是读到你自己的脸上来,又不是我脸上。(众笑)读到脸上来就是读书表情,还可以加上动作。(课件出示:有个南郭先生从来不会吹竽,也混了进来,每当演奏时,他就鼓着……)

  (生练读,指名读,学生没有表情,教师指导,学生边读边做动作,也有了一些表情。教师示范后,另一学生读,叫好。)

  师:我虽然没看他的脸,但是我知道他一定鼓起了腮帮,谁再来读?

  (生读,绘声绘色,读完众鼓掌。)

  师:真不错,你那个“鼓着腮帮”,我一听就知道你是真的鼓着腮帮了,真的把书读到脸上来了。读书不仅要读到脸上来,还要读到人物的心里去。这人物是谁?南郭先生,你说他这个时候心里会想什么呢?

  生:他很害怕别人发现他。

  生:南郭先生很紧张,

  生:在他害怕的同时他也挺高兴自己伪装得很成功。

  师:害怕,高兴了,嗯,先打一个问号。

  生:他很高兴地想,我多聪明啊,别人都看不出来,我是在假装吹。

  生:他很高兴,是因为齐宣王很笨,他不会吹,可是齐宣王还是让他进了吹竽队,而且还给了他和别人一样多的俸禄。

  师:我给你换个词,就是他很“得意”,还有没有不同的说法?我最喜欢听不同的说法。

  生:同时他也很小心,他怕被别人发现了他就前功尽弃了。

  生:我觉得他首先是很担心,但是他过了一段时间就觉得齐宣王有点笨,喜欢讲排场,所以他后来就比较高兴,比较得意,觉得自己很聪明。

  师:她的观点是一开始有点紧张,后来得意了,没有被发现,但这并不意味着齐宣王就可能是笨的。

  生:我觉得他可能很担心,因为他知道,纸是包不住火的,但是他每次吹完竽后也领到和别人一样的俸禄,他心里慢慢地放心了。

  师:从担心到放心。你真是读进了人物的心里,读出了自己的想法,这就叫做有自己的个性。很棒呀,了不起呀,我们大家赞美他一下。(生鼓掌)

  师:有同学说,起先,他有可能是紧张的,害怕的,但是他紧张要装作……

  生:不紧张。

  生:害怕要装作不害怕。

  生:不会吹竽要装作会吹竽。

  师:装着装着居然发现没人发现,他也就开始有点得意,心里开始有点偷笑,心里开始慢慢的有点踏实。(板书:装),你由这个“装”字你又想到哪些词了?

  生:我还想到了装腔作势。

  生:我还想到了装模作样。

  生:混水摸鱼。

  师:你看,这就是装。这个读书读到人物心里去了,我们就能明白他心里到底是怎么想的,明白他想的以后,读出来的又不一样了。我请谁来读呢?

  (生读。众鼓掌)

  师:你装出会吹的样子,读的多有自己的个性呀,多好啊。读书,读到脸上,读到别人心里,还要读出自己的态度,你是赞成这个事呢?还是不赞成这个事?你是要批评南郭先生,还是要赞美他?你是要劝戒他呢?不是说出来,而是要读出来,让人一听就知道你是这个态度。有难度是吧?要练吧?不要?好。请这位男生读,他是个什么态度。

  生1读。

  师:我听出来了,他是批判他。

  生2读。(读完,生鼓掌)

  师:你为什么把居然读得这么重?

  生2:因为他不会吹竽,如果齐宣王跟他儿子一样也要他们一个一个单独吹的话,南郭先生就会暴露出来,但是齐宣王喜欢他们一齐吹,他就可以装腔作势,不劳动就拿到俸禄。

  师:表示你的不满。

  生2:对。

  师:她读书一个字里面一个词里面就读出那么多的东西,而且善于联系上下文来读。是的,读书就要像他那样,联系上下文来读文章,这就能读出自己的想法来,读书要能读出自己的味,自己的态度,还要读出自己的想法。下面,请你把这段话和最后一句话联系起来读一遍。最后一句话是什么?

  生:南郭先生只好逃走了。

  师:放在一起,读出什么来了?

  生:我从只好这个词了解到南郭先生非常不愿意离开

  师:但是

  生:他迫不得以,如果不离开,可以会有杀身之祸。

  生:我觉得南郭先生只好逃走了,要是他不逃走的话,可能会被抓到,这样他就要坐牢什么的。

  师:你想对南郭先生说点什么呢?

  生:早知如此,何必当初。

  生:想要拿到报酬,就应该踏踏实实的工作。

  生:天上没有掉馅饼的事。

  生:我想对南郭先生说,南郭先生,你骗得了一时,却骗不了一世。

  师:你用小聪明能骗得了一时,但是骗不了一世。

  生:靠劳动获得的报酬才是踏实的。

  生:要有真正的事,真正的本领。吃饭要靠真才实学。

  师:同学们,我们再来联系一下,我们还会有新的发现。怎么联系呢?

  课文当中这么几句话,把每两句话放在一起读一读,你就会有新的发现和思考了。

  生1读:可是他不要许多人一齐吹,而要一个一个的单独吹,南郭先生只好逃走了。

  师:这两句话放在了一起,你读出了什么?

  生:我读出了,因为南郭先生的害怕被抓住,并且不可能有天上掉馅饼,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而且齐泯王也非常细心,不喜欢一群一群的吹,而是一个一个的单独吹。

  师:那你觉得对齐宣王要说什么?

  生:齐宣王你真笨哪,为什么非要讲排场

  声:齐宣王,你为什么不想一个方法,把有真才实学的人选到乐队来呢?

  师:嗯,会吹的才行。有没有读两句不是同一个地方,是两个不同的地方的,读出自己跟他们不同的,和他们不一样的想法。自己先把两句话读好。

  师:你要对齐宣说什么?

  生:我要对齐宣王说你以后可不要讲排场,要一个一个的体会出,知道他们的真才实料。

  师:我们来回顾一下,刚才同学们对南郭先生说,你尽管有点小聪明,但如果没有真才实学,你只能得意一时,不能得逞一世,终究要被发现,你看,一个道理吧,骗人是骗不了一世的。第二,对南郭先生说,你这个做人要诚实。第三,对南郭先生说,你要有真才实学,第四,有同学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要靠自己的劳动获得收获。对齐宣王也有自己的想法,总的想法加起来,就是你要对立一个自己的制度,或者是方法,让有真才实学的人进来。这一些我们都是从这个故事的袋子里面取出来的道理。所以我开始说不一定是一个道理,我们取出来许多道理。(此时,还有许多同学举手)

  生:我想对南郭先生说最后一句重庆话,做人要厚道。(全场大笑)

  师:做人要厚道(模仿学生),解释一下,这话什么概念。

  生:就是要老实,不要耍那些小聪明,耍了小聪明总有一天会被戳穿的。(众鼓掌)

  师:很好,要诚实,要讲信用,诚信,这也是我们读出的一个重要道理。

  [思考]任何游戏都是游戏者自己玩的,老师只是一个顾问、促进者或组织者。在这里,学生自然是读的主体,读出特点、读到脸上、读到人物心里、读出自己的态度与见解,这一系列都是学生在读,而且用自己读,也读出了自己。

  四、读写结合

  师:这个故事,是编者改编的,根据什么改编的啊?根据一本书,它的名字叫《韩非子》,这本书的作者的名字也叫韩非子,根据一段古文来改编的。这段古文就附在课文后面,我请谁来读一读这段古文呢?读古文的时候要怎么样?

  生:慢一点,要读出那种韵味儿。

  师:要读出那种韵味儿,什么叫那种韵味呢?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我一听听那种韵味是什么样的?

  生1读

  师:听了你的朗读,我感觉真回到了古代。

  生2读(出现错误自己纠正了)

  师:自己能把自己的错改正。我们一起读。

  师:古文和我们现在的文章有什么不同?

  生:古文就好象是把文章内容归纳成主要内容一样

  师:很简洁,是吧?

  生:就是我们现在的文章里许多词都是很容易理解的,可古文里有些词都概括成一个字,让人很难理解。

  师:譬如说……

  生:譬如说:廪食以数百人的“廪”

  师:很好,善于提问题。这个“廪”是什么意思?

  生:是粮食的意思

  师:说对了一半。“廪”是放粮食的仓库。你看,联系我们刚才的文章,说俸禄,可见,齐宣王发的俸禄是什么?

  生:粮食

  师:这里齐宣王发的俸禄就是粮食。还有什么问题吗?没有,请大家一起来读。(学生读得摇头晃脑,很有韵味,读完后,众鼓掌。)

  师:再看一下,古文里有没有写南郭先生怎么吹竽的?(生齐说没有)

  师:那证明我们这里说的假装吹竽是想象的。既然编者可以想象,那咱们也可以想象。你看下面有另外一本教材叫北师大版教材,它想象的跟我们江苏版的教材就不一样了,但是我们的想象都要依据这一段古文,如果不增加你的负担,我布置一个作业,如果增加你的负担,你就不要做。这个作业是这样的,你可以改编你自己的“滥竽充数”。你看我们刚才读书要读出自己的味儿,要读出自己的态度,要说自己的话,这儿要写自己的“滥竽充数”,如果你觉得有兴趣就可以去做,没兴趣就不要做,好吗?下课!(众鼓掌)

  [思考]任何游戏都对游戏者充满期待,而最好的期待就是引领孩子创造新的游戏,在这里引导孩子创编自己的“滥竽充数”的故事,就是一种新的游戏的开始。教学如游戏,说的就是汲取游戏精神,借鉴游戏中积极的因素,创造富有魅力的语文课堂。

《滥竽充数》优秀教案 篇11

  作者:佚名    转贴自:转载    点击数:41

  《滥竽充数》教学设计

  南安市洪濑中心小学 陈秋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正确地理解《滥竽充数》这则寓言故事的内容。

  2.学生懂得《滥竽充数》的寓意,使学生明白:没有真才实学,靠假冒过日子是长不了的。

  3.使学生掌握更多的寓言故事,懂得道理,学会做人。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寓言二则》中的第二则寓言。

  请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完后用简单的话来说说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

  2、学生反馈

  师:这个故事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寓言《滥竽充数》。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个成语。(板书:滥竽充数)

  3、师:课前老师已经布置大家预习,不懂的字查字典,结合刚才我们读的课文,说说你理解了这个成语中的哪几个字?哪些字难理解?

  竽:簧管乐器。充数:凑数。

  师:“滥”字有难点,哪位同学知道它的意思。(滥:与真实不符,引申为蒙混。)

  师:谁能连起来说说整个词语的意思吗?

  二.围绕问题,自学课文。(边思边读,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1、师:接下来,就让我们回到课本中,请同学们快速朗读课文,思考老师所给出的三个问题.

  南郭先生为什么能滥竽充数?

  南郭先生是怎样滥竽充数?

  南郭先生为什么只好偷偷地逃走?

  2、讨论问题,理解课文。(在讨论中逐步理解课文,体会南郭先生不会装会的样子,揭露南郭先生滥竽充数的丑恶嘴脸。)

  ⑴分组讨论,理解课文。

  ⑵大组交流,切透课文。

  ⑶板书小结,深化课文。

  爱讲排场有机可乘,滥竽充数装腔作势,不会装会只好逃走无机可乘

  三、阅读填表,理解寓意。

  1、师:同学们都知道每一则短小的寓言故事背后都蕴藏着深刻的道理,《滥竽充数》这则寓言也不例外。今天,老师邀请在座的同学当一回研究员,自己来寻找寓言背后隐藏的深刻的道理。大家有没有兴趣?

  师:看来,大家信心十足啊!这一次的活动我们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每个小组一张表格,大家要通过研究讨论共同完成这张表。好,我们先来看看发下来的表格。

  听竽者 喜欢 南郭先生的做法 南郭先生的结果

  师:我们在填表时,要多读读课文,多思考,综合大家的意见,划找出文中的有关句子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来填入表中。下面就请同学们以四人为单位自学课文展开讨论。

  2、学生讨论填表

  3、学生反馈,教师适机指导朗读。

  4、师: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读课文。读完之后请你说说这则寓言给你的启示。(读课文,反馈)

  师:我们还能从齐宣王身上得到什么启示?

  板书:真才实学严格把关

  师:这就是同学们通过自己对这则寓言的学习所揭示出来的道理,这是所有研究员踏踏实实学习研究的成果。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读课文。

  四、联系实际,深化寓意

  师:只要同学们留心观察,你不难发现在我们身边有许多“滥竽充数”之类的事情,也有象南郭先生一样的人。你找到过吗。——说说我们身边的南郭先生

  五、课后延伸。

  1、师:这会我可为南郭先生担心起来了,你想啊,他再也不能滥竽充数拉,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是失业了,下岗了,下岗后南郭先生该干些什么呢,同学们就让我们大家一起帮他出出主意吧。

  题目:南郭先生下岗后

  2、请将这则寓言复述给你的家人听。

  3、你还知道哪些寓言故事告诉大家。

  (第一范文 m.diyifanwen.com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关键字:充数)

《滥竽充数》优秀教案 篇12

  《滥竽充数》教学反思

  《滥竽充数》这则寓言讲的是战国时候,不会吹竽的南郭先生假装会吹竽,混在齐宣王的乐队里骗取报酬,齐宣王的儿子继位后他怕败露,只好逃走的一件事。这个故事讽刺没有真正本领、混在行家里充数的人。

  小学生正处于语言发展的重要时期,训练学生口头语言表达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在教学《滥竽充数》这则寓言时,我鼓励学生进行自由表达。设计续编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在续编故事时不仅保持原意,讽刺没有真才实学的南郭先生混在行家里面充数,而且讽刺了一位“滥竽充数”的国王,这是学生在深入理解寓言的含义之后发出来的想象,体现了个性化的阅读风格。

  新课程标准十分注重语文学科人文性特点,强调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重要作用,本课“装腔作势”一词形象地揭露了南郭先生不学无术、混饭吃的丑陋嘴脸,因此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在模仿动作中展现南郭先生做贼心虚的心情,这一段的交流与品读对于进一步理解寓意起到了较好的铺垫作用。

  课堂上利用教材展开的语文活动有利于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使学生乐于学、乐于尝试。如表演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调动起了学生学习的最大积极性,反复朗读使学生体会到了文章中包含的道理,结合自己所学的知识,联系到生活实际加以运用,加深对寓言道理的理解,使学生学会举一反三,从中学到寓言学习的方法。

  本节课中也有需要改进的地方,例如,学生讨论交流时,个别学生积极性不高,参与意识不强。由于授课时学生比较紧张,学生思维受到了局限,不是很活跃,学生没有很好的发表自己独创的见解。这些都有待于在今后的教学中改进。

  这节课使我进一步明确了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方面的重要性,今后将使这种方式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中,多为学生创造一些展示自我的机会。

  《滥竽充数》教学反思

  《滥竽充数》这则寓言,讲的是战国时候,不会吹竽的南郭先生假装会吹,混在齐宣王的乐队里骗取报酬,齐湣王继位后他怕败露,只好偷偷逃走,像南郭先生这样不学无术,靠蒙骗混饭吃的人骗得了一时,骗不了一世,假的就是假的,最终逃不过实践的检验而被揭穿伪装。这个故事讽刺了没有真本领,混再行家里充数的人。教学本课前,我布置学生搜集一些寓言故事来读一读,导入中让学生回忆读过的寓言故事进行交流,拓宽知识面,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充分感知形象语言是理解、揭示寓言的基础和前提,因此,在初读课文时,我让学生充分地、自由地阅读课文,对自己没有读懂的地方做上记号并再全班提出让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的想法和看法。教学此环节时,我将学生质疑的问题进行归纳小结,最后落脚再三个问题上:南郭先生是怎样在乐队里混的?为什么能混过一次又一次而不被人发现呢?后来他为什么要偷偷地逃走呢?整篇课文的学习就围绕这三个问题展开。最后在我的引导下师生共同来揭示寓意。体现了教学的文本性和工具性的统一。整节课我觉得用创设情景的方法引导学生理解、想象感悟寓言学生积极踊跃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学习积极性很高。但是,在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时,我觉得还不够理想,老师的语言显得比较贫乏,缺乏对学生指导性的评价,这也是我今后努力的目标。

  三年级语文《滥竽充数》教学反思

  1、三年级的学生正处于语言发展的重要时期,训练学生口头语言表达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在教学《滥竽充数》这则语言时,我鼓励学生进行自由表达。设计复述故事、续编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在续编故事时不仅保持原意,讽刺没有真才实学的南郭先生混在行家里面充数,而且讽刺了一位“滥竽充数”的国王,这是学生在深入理解寓言的含义之后发出来的想象,体现了个性化的阅读风格。

  2、新课程标准十分注重语文学科人文性特点,强调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重要作用,本课“装腔作势”一词形象地揭露了南郭先生不学无术、混饭吃的丑陋嘴脸,因此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在模仿动作中展现南郭先生做贼心虚的心情,这一段的交流与品读对于进一步理解寓意起到了较好的铺垫作用。

  3、课堂上利用教材展开的语文活动有利于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使学生乐于学、乐于尝试。如表演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调动起了学生学习的最大积极性,反复朗读使学生体会到了文章中包含的道理,结合自己所学的知识,联系到生活实际加以运用,加深对寓言道理的理解,使学生学会举一反三,从中学到寓言学习的方法。

《滥竽充数》优秀教案 篇13

  《滥竽充数》说课稿

  《滥竽充数》这则寓言讲的是战国时候,不会吹竽的南郭先生假装会吹竽,混在齐宣王的乐队里骗取报酬,齐宣王的儿子继位后他怕败露,只好逃走的一件事。这个故事讽刺没有真正本领、混在行家里充数的人。

  小学生正处于语言发展的重要时期,训练学生口头语言表达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在教学《滥竽充数》这则寓言时,我鼓励学生进行自由表达。设计续编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在续编故事时不仅保持原意,讽刺没有真才实学的南郭先生混在行家里面充数,而且讽刺了一位“滥竽充数”的国王,这是学生在深入理解寓言的含义之后发出来的想象,体现了个性化的阅读风格。

  新课程标准十分注重语文学科人文性特点,强调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重要作用,本课“装腔作势”一词形象地揭露了南郭先生不学无术、混饭吃的丑陋嘴脸,因此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在模仿动作中展现南郭先生做贼心虚的心情,这一段的交流与品读对于进一步理解寓意起到了较好的铺垫作用。

  课堂上利用教材展开的语文活动有利于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使学生乐于学、乐于尝试。如表演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调动起了学生学习的最大积极性,反复朗读使学生体会到了文章中包含的道理,结合自己所学的知识,联系到生活实际加以运用,加深对寓言道理的理解,使学生学会举一反三,从中学到寓言学习的方法。

  本节课中也有需要改进的地方,例如,学生讨论交流时,个别学生积极性不高,参与意识不强。由于授课时学生比较紧张,学生思维受到了局限,不是很活跃,学生没有很好的发表自己独创的见解。这些都有待于在今后的教学中改进。

  这节课使我进一步明确了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方面的重要性,今后将使这种方式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中,多为学生创造一些展示自我的机会。

《滥竽充数》优秀教案 篇14

  下面我就陈老师上的这节《滥竽充数》谈点个人的感受,不妥之处,请各位老师、专家、领导批评指正。

  陈老师上的这节课,环节清楚,设计精巧,讲练恰当。她从课题入手,环环相扣,注重加强对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处处体现了以学生为主的课堂观,纵观整节课,我觉得有如下一些优点值得我们学习。

  一、陈老师上课时语言精练,简洁明了,语速适中,富有启发性和亲和力。比如“大家来读一读好吗?”用商量的语气和学生共同走进文本,和学生一起学习,拉近了老师和学生的距离。

  二、教学目标明确。这一课的教学目标有以下几点:1、认识文章中出现的生字、生词,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1、理解寓言故事的内容并体会其中的道理;3、联系生活实际谈谈感受。老师对过富有启发性的提问、点拨,逐步地达到以上的教学目的。

  三、设计表格,化繁为简。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填写表格,这个教学环节 使学生既理清了的条理,又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培养了学生比较鉴别的能力,达到了化繁为简的目的。

  四、陈老师依托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充分利用教材文本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和想象能力。例如老师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南郭先生逃走以后怎么样了?面对齐宣王,南郭先生是怎么想的?面对齐泯王,南郭先生又是怎么想的?你觉得南郭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让学生续编故事等,这些问题和环节的设计,点燃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激发了学生强烈的表达欲望,学生的回答精彩纷呈,体现了在学习中创新,在创新中提高的课堂魅力。

  五、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突出了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功能。例如,在弄清了南郭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之后,陈老师点拨、引导,让学生联系实际说说生活中有没有滥竽充数这样的事情。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举出了一些新鲜生动的例子。使学生懂得做人要做一个老老实实的人,做个有真才实学的人。

  六、课件的使用,起到了直观形象生动的作用,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尤其是动画的欣赏,充分照顾到了学生的年龄特点,体现了因材施教的策略。

  总之,我觉得陈老师这节课,重视对学生学法的指导,方法适当,手段新颖,匠心独运,是一节非常成功的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