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回顾拓展五》教案

2023-07-13

五年级《回顾拓展五》教案 篇1

  学习目标

  1.回顾本单元所学内容,交流学习与感悟。

  2.积累古诗。

  3.通过趣味语文的学习,感受到标点符号的魅力。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交流平台

  1.想一想,通过这一组课文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2.自由地进行课堂交流。

  3.选择重点展开讨论。

  (1)说说对西部的认识和感受。教师可以帮助学生理清思路,让学生有条理地表达对西部的认识,比如:西部的历史;西部的自然环境;西部的发展。

  (2)说说对课文写法特点的认识。

  ①《白杨》这篇文章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在课文中找出相关的例证。(以白杨的品格来比喻、暗示西部建设者的品质等。)

  ②《草原》这篇文章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在课文中找出相关的例证篇。(景色的铺陈,直抒胸臆的抒情等。)

  (3)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的体会。

  ①找一找在这组课文中有哪些含义深刻的句子,简要的说说其中的含义。

  ②说说你是怎样去理解句子中含着的意思?(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经验,理解个别字记词的含义等。)

  二、日积月累

  1.导入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可见积累的重要性。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中唐时期素有诗豪之称的大诗人刘禹锡写的《浪淘沙》。

  2.学生自由朗读,如果有不理解的,老师可作适当补充性讲解。

  九曲黄河万里沙,写黄河弯弯曲曲地流经万里,夹带着大量泥沙。浪淘,波浪翻卷;风簸,风浪滚动。浪淘风簸自天涯,写黄河波涛汹涌,来自天边。如今直上银河去,是诗人一种浪漫的想象,说黄河一直走到银河那里去。同到牵牛织女家,夸张地说可以到达牛郞和织女的家了。前两句描写黄河奔腾万里的雄浑气势;后两句运用夸张的手法描写黄河源远流长,仿佛是从银河里流下来的。

  此诗写九曲黄河的雄伟气势,并展开奇特的想象,表现作者的向往与追求。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4.引导学生课外找一些刘禹锡的诗来读一读。

  第二课时

  趣味语文

  1.谈话导入。

  师:批改作文时,常发现有些学生对标点符号的使用随心所欲。或一,到底,或通篇不用,想起来了就随手点一下,说明这些学生对标点符号极不重视。今天我们来读一则关于标点符号的故事,读完之后,谈谈你的感想。

  2.学生读文中故事。

  3.交流读后感受。

  4.教师提供故事:

  有一个富翁生性吝啬,聘请教书先生时,讲明膳食供给很微薄。当时,这位教书先生一口应允了。但借口恐怕口说无凭,写了一张没有加标点符号的合约:无鸡鸭亦可无鱼肉亦可青菜一碟足矣。富翁根据自己主观愿望。理解为无鸡鸭亦可,无鱼肉亦可,青菜一碟足矣。欣然签字。那知吃第一顿饭时,教书先生就大喊大叫:怎么尽是素菜,没有荤菜?我们不是约定了无鸡鸭也可,无鱼,肉亦可;青菜一碟,足矣的么?弄得这个富翁哭笑不得,只好照合约上的办。

  5.动手练习加标点,使之成为不同意思。

  ①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

  ②过路人等不得在此小便

  ③某家有少女人材十分丑陋全无一双好脚

  ④今年好倒霉少不得打官司

  6.小结。

  标点一定要恰当,它就像一个人的五冠,不能因为它不是字就显得无足轻重,标点错了,意义也就变了。

五年级《回顾拓展五》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围绕语言艺术这个专题,交流读了那些具有艺术魅力语言后的感受与体会。

  2.让学生积累形式不同的对联,感受中华语言文字的优美。

  3.启发学生采用多种形式展示学习成果,激发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的兴趣,拓宽学生学习语文的渠道。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围绕语言艺术这个专题,交流在读了那些具有艺术魅力语言后的感受与体会。

  教学难点:

  启发学生采用多种形式展示学习成果。

  课时安排:2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收集好对联、谚语、歇后语、广告词、相声或小品、电视剧的精彩片断。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交流平台)

  一、激情导入

  在本单元的课文学习中,我们时时处处可以感受到机智巧妙、幽默风趣的语言艺术。小林和小东两位小朋友学完课文后很有自己的感触,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二、读对话,交流感受

  1.学生自读“交流平台”,想想是否也有同感,或者还有自己的独特的体会与感受。

  2.交流自己的读文感受。

  (1)说话要机智巧妙、简练得体

  例1:《晏子使楚》中晏子三次回答都很机智……

  例2:《半截蜡烛》中一家三口的说话都很巧妙,特别是杰奎琳说的

  “司令官先生,天晚了,楼上黑,我可以拿一盏灯去楼上睡觉吗?”很巧妙地迷惑了德军;“我觉得她一定非常想您,司令官先生。和您聊天真有趣,可是我实在太困了。”更是迎合了德军的心理,实现自己的目的,保护了蜡烛。

  例3:《打电话》中的年轻人说话不简练,太啰嗦了:

  如:“我正找你呢。今天晚上有什么事吗?学习吗?不学习呀……票价八毛一张的,我买了两张,一块六,我给了他五块,他找了我三块四。”

  例4:《请客》一文中不得体的语言表现:

  “该来的怎么还不来?”意思是“来的都是不该来”,得罪了到场的客人。

  “不该走的又走了。”意思是“没走的是该走的”,又得罪了没走的客人。

  “我说的不是他们。”意思“他说的是最后没走的”,于是他就得罪了所有的.人。

  ……

  (2)剧本、相声的特点

  剧本:课文的开头列出了时间、地点和人物,以对话的形式展开故事情节,中间用括号的形式提示当时的情景、人物的动作、神态等。

  相声:通俗易懂、贴近生活、风趣幽默、极其夸张,有很浓的讽刺意味,给让人在笑声

  中受到启迪。

  4.结合课外的知识与资料谈感受。

  (1)结合生活中的例子或见闻谈怎样说话。如同学之间有时因为一句话不中听而闹矛盾;有时因为话说得委婉巧妙而化干戈为玉帛。

  (2)结合课外阅读知识谈怎样巧妙说话。

  5.教师小结:希望同学们在将来的学习和生活中能继续关注、学习语言,在交流中有意识地练习用得体、精当的语言与他人进行交流,不断丰富自身的语言,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第二课时(日积月累和展示台)

  一、日积月累

  1.引对联:同学们,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其中,有一种独特的文学艺术形式,那就是对联。能谈谈对对联的了解吗?

  2.读对联:要求读准字音,读通顺流利。(先学生自读,再指名读,正音)

  3.想意思:读对联,想想它们的意思,然后交流。

  4.悟特点:认真读读这几句对联,看看有什么发现。

  (1)生自读,反复吟诵,感悟特点。

  (2)四人小组交流自己的想法。

  (3)全班交流讨论。

  回文联:由前往后读,由后往前读都是一样的。

  数字联:联中有数字,并且对仗整齐。

  叠字联:联中有叠词出现,并且对仗整齐。

  顶针联:前一句的尾字为后一句的首字。

  (4)再读对联,加深认识,熟读成诵

  5.课外拓展:

  (1)教师提供对联,学生诵读,感悟特点:

  叠字联:水水山山,处处明明秀秀;晴晴雨雨,时时好好奇奇

  绿绿红红处处莺莺燕燕;花花草草年年暮暮朝朝(杭州西湖联)

  顶针联:大肚能容,容天下能容之事;开口便笑,笑世上可笑之人

  水车车水,水随车,车停水止;风扇扇风,风出扇,扇动风生

  数字联:一掌擎天,五指三长两短;六合插地,七层四面八方

  花甲重逢,增加三七岁月;古稀双庆,更多一度春秋

  回文联:楼望海海望楼;水连天天连水

  雾锁山头山锁雾;天连水尾水连天(厦门鼓浪屿鱼腹浦联)

  歇后联:醉汉骑驴--颠头簸脑算酒账

  艄公捋橹--打拱作揖讨船钱

  ……

  (2)学生交流课外收集的对联。(只要是学生喜欢的,各种形式的对联都可以)

  6.自由选择老师提供或同学交流的对联抄写背诵。

  二、展示台

  展示、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资料,展示方式可以:

  1.表演课文中剧本或故事中的片断。

  2.相声表演。

  3.展示自己收集的谚语、歇后语、广告词等等,并交流看法。

  4.播放收集的相声或小品、电视剧的精彩片断,观看并交流。

  5.动手设计广告词、提示语

  6.朗诵、讲故事等。

  [设计意图:发挥资源共享的作用,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语言形式中、在自主的语言实践中,调动探究感悟语言的兴趣、热情,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开拓眼界。]

五年级《回顾拓展五》教案 篇3

  知识与技能:

  回顾本单元人物的科学精神,交流小学六年语文学习的收获和感受。积累20个四字词语,阅读成语故事“舍本逐末”。

  过程与方法: 联系课文或课外阅读的结合起来,把科学精神和具体的人事物结合起来。联系实际来谈谈。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励学生树立爱科学、学科学的意识,树立进一步学好语文的信心。

  教学重点:积累20个四字词语。

  教学难点:运用20个四字词语。

  教学过程:

  一、启情导入:

  同学们,我们学完了第五组课文,感受到伟人的科学精神。这节课我们继续回顾并进行拓展。

  二、交流平台

  1、学生自渎要求

  2、明确交流要点。

  (1)用自己的话说说对科学精神的认识。

  (2)联系实际谈谈如何在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中培养科学精神。

  (3)小学六年的语文学习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交流学习收获。

  3、 学生按要求在小组交流。

  4、 指名全班交流。

  5、 师小结:从你们的交流中,老师感受到了你们已经真正地明白了什么是科学精神,明白了科学精神是多么宝贵。

  三、日积月累

  1、明确目的要求。

  2、搜集更多关于科学精神的词语,理解并运用,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3、理解20个词语的含义,并牢记。

  四、课外书屋

  1、明确目的。

  2、激发学生的兴趣,交流读故事后的感受。

  3、明白“舍本逐末”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