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 10 《郑和远航》教学实录

2023-09-08

五年级下 10 《郑和远航》教学实录 篇1

  学习要求:

  1.利用专题学习网站,浏览资料,拓宽视野,对郑和远航的历史有一定的了解,培养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升学生信息素养。

  2.凭借语文语言材料,感受郑和为促进亚非各国人民的友好往来,不怕困难,顽强探索的精神,激发学生向郑和学习,为振兴中华而发愤努力的情怀。

  3.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自主学习的能力及问题意识,训练创新能力,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学习重点:

  1.利用网络自主查寻,拓宽视野,进一步了解郑和远航的历史。

  2.理解课文内容,激发为振兴中华而发愤努力的情怀。

  教学难点:

  让学生真正感受到郑和下西洋的艰难和重大意义。

  学习准备:网络环境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郑和远航》这篇课文,(指着板书说),你知道课文告诉了我们什么?

  生:课文告诉我们郑和曾7次下西洋,课文重点写了郑和第一次下西洋。

  师:对,郑和曾7次下西洋。

  生:课文告诉我们郑和在航行途中充满了凶险。

  师:对,郑和在航行途中充满了凶险。(板书:航行)

  生:课文告诉我们郑和到达许多国家,并与他们友好交往。

  师:对啊。(板书:到达)

  生:课文告诉我们郑和远航意义重大。

  师:对,(但不要板书)

  2.生:课文告诉我们扬帆启航的场面,非常雄伟、壮观。(板书:启航)

  a师:那扬帆启航什么地方给你留下最深刻的印象。

  生:我觉得1405年7月11日郑和第一次出使西洋时,苏州府刘家河码头边人山人海,无数面彩旗迎风招展。

  师:这说明郑和第一次远航举国上下,君臣老百姓都非常重视郑和的第一次远航。

  生:宝船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宝船有十多层楼房那么高,可乘坐一千多人,船上还配备着航海罗盘等先进仪器。

  师:好的,宝船说明了我国当时造船业已经很发达了。

  b师:还有吗?

  生:我觉得郑和对自己的远航充满了信心,他大声喊道:“起航”,就说明他对自己出使西洋充满了信心。

  师:是的,郑和的话铿锵有力,我们相信他不会辜负全国人民对他的希望。

  二、过渡:

  1.同学们说的真不错,在1405年7月11日,600多年前的一天,(板书:600多年前)当时的船、人们、欢送场面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相应板书:宝船、人、场景)

  郑和率领船队浩浩荡荡出发后,到达各个国家是怎样和各国进行友好交往的,航行途中遇到了哪些凶险?郑和又是怎样克服的.今天,让我们再一次走进郑和,借助“ 郑和远航专题学习网站”,选择一个方面,借助网上的图片、视频、文字等信息,并认真品读课文的语言文字,进行学习。好不好?

  生:好。

  2.投影出示学习提示。(投影可以一直打开,内容放在任务栏里)

  学习提示:选择“友好交往”、“战胜凶险”一个方面,借助网站进行学习。

  (1)和同学交流,你发现了什么?

  (2)品读课文,你又发现了什么?

  (3)郑和远航什么地方最让你感动?为什么?

  三、学生网上自主学习。

  四、交流:

  (一)师:你选择的是什么?

  1.(1)生:我选择的是友好交往这部分内容。

  师:跟他说得一样的同学举手。

  师:说说为什么选择友好交往这一方面进行学习呢?

  生:因为友好交往能够反映郑和是一个和平使者。

  师:从哪里可以体现呢?

  生:(友好交往 5 第2页)我从网上了解到,郑和船队到达木古都时,国王亲自去欢迎,郑和承上明成祖的信后,向国王和王妃赠送了丝织品、陶器和茶叶。国王也送给明朝皇帝一只珍贵的动物,叫做“麒麟”,也就是非洲长颈鹿。我觉得郑和向国王赠送丝织品,国王也把他们国家珍贵的麒麟送给明皇朝。可以看出郑和是与各国国君友好交往,促进了两国之间的友谊。

  师:郑和和木古都等国家互赠礼品,友好往来,增加了两国之间的友谊,促进了亚非各国人民的友好往来。

  (2)师:还有谁来说吗?

  生:(友好交往:3第一页)中国的丝织品、瓷器、茶叶等早就名扬海外,深受百姓青睐,他们用香料、珊瑚来跟中国交换。我看到的珊瑚真是太漂亮了,当时中国人看了肯定和我一样喜欢,请老师转播一下,让同学们都欣赏一下。

  师:好的,刚才几位同学都说到了郑和与外国互赠礼品,心情愉快,同时也表明这些国家都愿意和中国建立和发展友好关系。

  (3)老百姓听说明朝使者船队来了,而且使者的态度友好,都扶老携幼,争相观看,看到雄伟壮观的宝船,个个惊叹不己。

  师:对,当时中国的宝船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令观看宝船的老百姓惊讶.不断感叹。

  (4)生: 中国的特产丰富,态度友好,值得外国商人信任,因此,商人也都愿意跟中国人做生意.

  师:说的真好,外国商人都十分愿意跟中国人做生意。(板书:商人)

  (5)生:我从资料中看到,两只出使西洋的船队截然不同,

  (揭密远航——航行之迷——两支不同的船队)我从网上了解到,达伽马船队是一只海盗船队,而郑和船队确实是一只和平贸易的船队。达伽马率领船队下西洋时,沿途烧、杀、抢、掠夺,无恶不作,屠杀大量居民,掠夺许多财宝,野蛮残杀的行为,与近一百年前的郑和船队彬彬有礼——和平贸易——平等交换相比,多么不相称,真是天壤之别。可以看出,郑和船队的友好实在令人感动!

  师:从两个船队下西洋对比中,更能看出郑和船队是本着与外国友好交往而出海航行的。同学们,让我们再看看课文内容,品味一下课文内容,体会一下郑和与各个国家的友好交往。我请一位同学来读。

  2.出示:课文第四小节(word)

  每到一个国家,郑和先把明成祖的信递交给国王,并代表明朝皇帝向他们赠送礼品,希望同他们友好交往。各国君臣看见船队规模宏大,使者的态度友好亲切,没有丝毫炫耀武力、威胁别人的意思,都表示热烈欢迎;老百姓听说明朝的船队来了,也都扶老携幼,争相到海边观看,他们面对那些从来没有看见过的宝船,个个惊叹不已。当时中国的丝绸、瓷器早就名扬海外,沿途的百姓听说船队满载这些产品,都很高兴,纷纷用香料、珊瑚、珠宝等去换取中国的土特产品。各地的商人十分乐意同中国人做生意。很多人还向中国客人赠送礼物,以表达友好的感情。

  我们读的时候要读出,友好的感情来,拜见国王要读出使者的友好亲切,观看宝船要读出老百姓的惊叹不已,百姓交换特产商人做生意要读出彼此的高兴,来,我们一起再读一遍,感受郑和和各个国家的友好交往。“每到一个国家”预备开始。

五年级下 10 《郑和远航》教学实录 篇2

  今天上午我执教了《郑和远航》这一课。这篇课文重点介绍了郑和第一次下西洋的情况,并点明郑和七次远航的重大意义,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和出色的航海技术。这节课上我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紧扣题眼、突出重点:

  本课的题眼应该是“远航”。何为“远航”?课文的最后一段文字做了很好的说明。“郑和远航,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达到了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它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也开阔了中国人的眼界。郑和出使,促进了我国和亚非许多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直到现在,有关国家还流传着三保太监下西洋的故事。”这段课文,正是本文的重点和中心所在。我在引导学生体会“规模之大”这一环节时,出示了这样一道题目让学生先计算:

  我们的教室长约10米,宽约8米,教学楼每层楼高约4米,学校的师生员工大约1000余人,算一算,每艘宝船相当于我们的教室多少间?相当于我们的教学楼多少层?需要几艘宝船就能装下我们全校的师生员工?

  让学生用数学的方法去计算后加以比较,在语文课中运用数学的方法,既体现了学科间的融合,又能让学生更感性地体会到“规模之大”。在感受完“规模之大”这一特点后,可以让学生说说,这次远航除了“规模之大”之外,你还有什么体会?可让学生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联系课文内容说一说,我想体会“时间之长”、“范围之广”并不是件难事,这样就能把郑和远航的特点作为一个整体来加以理解体会。

  二、巧搭舞台、放飞想象:

  在教学中,我注意创造意境,巧搭舞台,给学生提供放飞想象的空间。拓展学生的视野,给他们提供口语表达的机会,并以此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比如,当教到郑和船队出发时的壮观场面时,让学生说一说:“此时此刻,你最想说什么呢?”当教到郑和船队在远航中遇到了许多艰难险阻时,请同学们说一说:“他们还可能遇到了什么情况呢?”新课程理念认为,应该从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出发设计教学,把学生的练习引向国家、社会、群体、个人的未来。

  三、围绕线索、达成目标:

  本文按照“扬帆起航——友好交往——战胜凶险”的顺序来写的。目标之一就是让学生感受我国古代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那“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郑和远航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呢?”这也是本课的难点之一,这个问题可以从“战胜凶险”这一环节中得以解决。除了书上所说的遇到的凶险外,可以启发学生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发挥自己的想象:他们还可能会遇到什么样的凶险?这里的凶险不外乎人为的和自然的两种。这样把课堂教学向课外延伸,有效地为课堂教学服务,很好地突破了难点。

  四、钻研教材、深度剖析:

  本文的写作线索很是清晰,但我们站在一个更高的平台去钻研教材就会产生这样的疑问:

  (1)郑和为什么要远航?

  (2)郑和为什么能远航?

  (3)郑和远航为什么能成功?

  (4)郑和为什么能得到世人如此高的评价?郑和为什么要远航?

  这是个历史问题,可以让学生课前查阅相关资料,了解一下历史背景:郑和为什么能远航?

  (1)跟当时明朝的经济和科技有关,从“船上配备着航海罗盘等当时最先进的仪器。”这句话中得以体现;

  (2)政统人和,“受明朝皇帝派遣,35岁的三保太监郑和即将率领船队第一次出使西洋。”

  除了受皇帝的派遣,还有老百姓的支持“在人们的欢呼声和祝福声中,船队像一条巨龙,浩浩荡荡地出发了。”为什么能取得成功?

  (1)航行前要有充分的准备,会遇到哪些困难?自然的和人为的;此外还要了解国外的情况,要得到国外人的认可;

  (2)“友好交往”也是取得成功的原因之一。郑和得到了世人如此高的评价,那他有没有“过”的一面呢?这就是我下面所要谈的一点。

  五、辨证思考、引导质疑:

  本文都是赞扬郑和的一面,那我们辨证地思考,他究竟有没有“过”的一面呢?历史地看,应该有他的“过”,这节课结束后可以引导学生质疑,引导学生辨证地、历史地看待问题,让他们的思维与文本发生碰撞,这样我们才能把我们的学生培养成政治家、历史家、哲学家。

  六、利用网络、深化教学:

  在本课的教学中,牵涉到很多历史知识、地理知识等,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和学生在课前搜集大量的跟本课相关的资料,但并不是搜集到的资料都能为本节课服务的,这就要求我们学生在自己搜集到的资料中加以筛选、加以整理,最终为本节课服务。这就培养了我们学生搜集资料、筛选资料、整理资料的能力。在信息化的社会,我们的学生必须具备这样的能力,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还得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来深化课堂教学。

五年级下 10 《郑和远航》教学实录 篇3

  设计思路

  本篇课文的结尾全面的概括了课文的主要内容,点明了航海意义和影响,所以教学本篇课文时,在学生初读感知课文主要内容后,以此为突破点推及全篇,引导学生细读感悟,加深理解。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品味语言文字,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的能力。研读重点词语,让学生品味词语使用的'精妙,感悟词语要联系语言环境,要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要让词语深入到儿童的精神生活里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见《课程标准》)本课教学设计实实在在指导学生读书,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复述郑和第一次远航的经过。

  2.通过学习感受以郑和为代表的中国古代人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精神,激发学生振兴中华的情怀。

  3.感受郑和为促进中国与亚非各国人民的友好往来,不怕困难,顽强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

  郑和第一次远航的经过

  教学难点

  让学生真正感受到郑和下西洋的艰难和重大意义。

  教学准备

  了解郑和及其下西洋的背景 郑和下西洋的路线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二、紧扣结尾,引导细读感悟

  (一) 读悟课文第七自然段

  1. 学生朗读第七自然段。

  2. 这第一自然段共几句话,分别写了什么?

  3. 学生自主思考后,同桌间交流。

  4. 指名说说自主思考、同桌交流的收获。

  (1) 这一自然段共四句话。

  (2) 第一句话是对郑和远航所作的恰如其分的评价——“达到了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换言之,郑和远航是史无前例、无人可比的。主要原因有三:规模大,时间长,范围广。

  (3) 第二、三句点明了郑和远航的伟大意义:“它表现了----开阔了-----促进了----”从小的方面来说,不也是对郑和本人“顽强的探索精神”的高度评价吗?

  (4) 第四句话点明了郑和远航所产生的深远影响。“直到现在”和“还流传着”,突出地表现了郑和“顽强的探索精神”已深入人心。

  (5) 郑和远航是举世瞩目的壮举。郑和是我国古代人民的杰出代表。

  【此段全面的概括了课文的主要内容,点明了航海意义和影响,所以教学本篇课文时,以此为突破点推及全篇,引导学生细读感悟,起“提领尔顿,百毛皆顺”的作用。】

  (二) 读悟课文第一、二、六自然段,体会“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

  1. 课文是怎样具体地写出“规模之大”的呢?请从课文第一、二自然段中找出相关语句来回答。

  2. 指名分别朗读这两个自然段。

  3. 学生四人小组讨论交流。

  4. 了解学生自主思考、讨论交流情况,并恰当点拨。

  (1) “苏州府刘家港码头人山人海,无数面彩旗迎风招展。”这是通过场面壮观来展示“规模之大”的。“人山人海”,写出了郑和远航牵动无数人的心,人们对“郑和远航”表现了极大的兴趣,还昭示着:‘郑和远航“得到了官府的重视和百姓的支持。

  (2) “随行的有水手、翻译、医生和护航的兵士,共两万七千八百多人。”这一句从人员的配备、人数的众多上,表现了“规模之大”,也显示了这考虑细密,准备充分,组织管理能力很强。

  (3) 作者将镜头对准“宝船”,从不同的角度如实描绘:①具体描写宝船的长、宽、高;②写桅杆的根数、风帆的面数、乘坐和驾驶的人数;③写配备先进。所有这些,无不显示了宝船的“特别雄伟壮观”,“规模之大”令人叹为观止。

  5. 指名说一说。

  (1) “每到一个国家”,“各国君臣”、“亚非许多国家”等,显示了郑和远航“范围之广”。

  (2) 课文第六自然段中,“前后到过三十多个国家”、“最后一次到达非洲东岸”,写出了郑和远航“范围之广”;“最后一次远航”,“直到第三年才回到祖国”,也写出郑和远航“时间之长”。

  (三) 读悟课文第三、四、五自然段体会以郑和为代表的“我国古代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及“我国和亚非许多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

  1. 默读课文三、四、五段,划出描写郑和的语句,把你想到的词语写在句子边上。

  学生自学,并写出自己的感想。

  2. 交流。

  引导感悟第三自然段

  (1) “他双手抱拳向岸上的人群告别”,内涵丰富:向关注、支持他这次远航的人表示衷心的感谢;请前来送行的亲朋好友放心,“我”一定能顺利远航;显示了郑和的“态度友好亲切”,并不因为自己是“三保太监”、“两万七千八百多人”的统帅而耀武扬威,不可一世。

  (2) “高举令旗,大声喊道:‘启航’!”这句话显示了郑和的威武雄健、指挥若定、充满信心,也给所有参加远航的人送去了勇气和力量。

  (3) “船队像一条巨龙,浩浩荡荡地出发了”,这句话形象地写出了船队之长,气势之强,既表现了“规模之大”,又预示着船队不畏艰难,勇往直前,当然也显示出郑和的指挥有方。

  引导感悟第五自然段

  (1) “然而,这次航行也充满了凶险。”课文中分别写了几种凶险?分别是什么凶险?(一种是自然的“险恶的风浪”,一种是“海盗的袭击”)

  (2) 哪些词语突出地表现了风浪的险恶?请找出并在相应的词语下面画上圆圈。(狂风呼啸、脱缰、野马、奔腾咆哮、巨浪、疯狂、扑向、撕裂、波峰浪谷)

  (3) 朗读所画的描写风浪险恶的语句,请联系电影、电视中的相关画面和镜头,想象风浪的凶险令人不寒而栗、毛骨悚然。

  (4) 有感情地朗读描写风浪险恶的句子。

  【提炼出文中描写大海的词语,先朗读,再联系生活经验,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词语,感受大海磅礴惊险的气势,使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得到有效的统一。在此过程中,学生主动的品味语言、积累语言,依托文本而又超越文本。】

  (5) 如果你是船上的一员,看着翻腾的巨浪,听着咆哮的涛声,站在颠簸的船上,会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呢?

  【学生阅读文本,若能潜心其中,沉浸于课文所描绘的情境之中,就容易想课文中主人公所想,急主人公所急,也能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应该说,这是语文教学应该追求的境界。】

  (6) 让我们来看看郑和吧!谁来读描写郑和表现的句子?

  (7) 从描写郑和表现的句子中,你们读懂了什么?

  (8) 从“总是”一词可知,郑和在远航过程中,遇到的险情很多;郑和不管遇到怎样的险恶,都凭着非凡的能力和超人的胆识将其一一化解; “镇定自若”,表现了郑和具有大智大勇,遇险不惊,临危不惧,早就将个人的安危置之度外,心中唯有“指挥船队在波峰浪谷中奋勇向前”。

  (9) “化险为夷”,是郑和临危不惧、镇定自若、正确指挥的结果,说明了“困难像弹簧,你强他就弱”,显示了郑和战胜险恶的顽强精神和伟大力量。

  (10) 引读描写风浪无比险恶,郑和沉着顽强的语句。

  在大海上,船队———好几次遇上险恶的风浪。狂风———呼啸着,海水——像脱缰的野马,奔腾咆哮。巨浪——疯狂地扑向船队,仿佛要把船只撕裂。面对如此险境,郑和——总是镇定自若,指挥船队在波峰浪谷中奋勇向前,一次次化险为夷。

  (11) 自然的凶险被战胜了,人为的风险也来考验郑和了。在电影、电视中见识过海盗吗?请说说你们所知道的海盗。(凶悍异常、动作快捷、心狠手辣、残暴贪婪)

  (12) 课文中是怎样写海盗凶险的?(海盗乘着夜色,偷偷摸摸靠近船队)从写海盗凶险的句子中,你们读出了什么?(海盗不但凶残而且狡猾,几乎防不胜防。你看他们是“乘着夜色”偷偷靠近)

  (13) 这次海盗的阴谋得逞了吗?从这些语句中,你们读出了什么?

  ① 海盗们“只好乖乖地当了俘虏”,是由于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是郑和的船队迅速将海盗包围起来”,他们无处可逃了;二是“士兵们从大船上往下丢火把,将海盗船烧着了”,海盗们无处藏身,要么被烈火烧死,要么被海水淹死,要想活命,唯有“乖乖地”当俘虏。

  ② 郑和神机妙算,有战胜一切困难的勇气、信心和实力。学生抓住“事先得知”、“严阵以待”、“迅速包围”、“丢下火把”等,朗读体会郑和的大智大勇。

  【教师通过引读方式使师生、文本之间展开对话,体现,联系生活中对风浪的无比险恶和海盗形象的理解,让学生充分体验感受、表达、吸纳,为郑和的镇定自若、处变不惊、大智大勇的形象作铺垫。】

  引导感悟第四段

  1. 一般说来,一些国家看到如此浩浩荡荡的船队,可能会如临大敌,惊慌失措,赶忙阻击 郑和船队所到之处,情况如何呢?

  2. 学生自由读第四段,思考。.

  3. 学生交流

  (1) 君臣表现:各国君臣“都表示热烈欢迎”,因为他们”看到船队规模宏大,使者的态度友好亲切,没有丝毫炫耀武力、威胁别人的意思”;因为“每到一个国家,郑和先把国书交给国王,并代表明朝皇帝向他们赠送礼品,希望同他们友好交往”。

  (2) 老百姓表现:老百姓也很欢迎,一是争相观看,二是惊叹不已,三是换取物品,

  (3) 商人表现:各地商人也十分欢迎,因为他们“十分乐意同中国人做生意”。

  4.哪些词语突出地表现了郑和远航的船队备受欢迎,的确是“促进了我国和亚非许多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请自由朗读课文,找出来,并在下面加上小圆圈。

  (四)回归整体

  三、小练笔

  郑和远航胜利归来,如果你是大明皇帝、是一位朝廷大臣、是商人、一位普通的老百姓,你会说什么?请大家拿出纸笔,写出你想说的话。

  【学到这里,学生心中有千言万语要一吐为快。此时,教师应该退到后台,给学生这个机会,让他们畅所欲言,通过他们的笔,通过他们真情的朗读,表达他们心中的激情。同时,学生在读写中情感再次得到升华,心灵再次受到启迪,潜移默化中受到人文教育。】

  四、指导复述“郑和第一次远航”

  1.请学生看课后练习第三题,明确要求。

  2.让学生给段落标上标题: “扬帆启船”、“友好交往”、“战胜凶险”。

  3.学生依据标题,选用自己的复述方法,熟读课文,尝试复述。

  4.进行抽签复述比赛抽到哪个标题,就复述哪一部分。

  板书设计:

  郑和远航

  扬帆启航 规模宏大

  友好交往 热烈欢迎

  战胜凶险 英勇无畏

  教学反思

五年级下 10 《郑和远航》教学实录 篇4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归纳课文主要内容,初步懂得详写、略写的作用。

  4、通过学习感受以郑和为代表的中国古代人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精神,激发学生振兴中华的情怀。

  教学重点:郑和第一次远航。

  教学难点:让学生真正感受到郑和下西洋的艰难和重大意义。

  课前准备:

  从网上获取大量的相关知识,了解并熟悉郑和的生平等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老师请大家做个知识竞猜:

  (1)、1492年发现新大陆的是谁?

  (2)、世界著名的航海家有哪些?

  2、揭题:

  作为中华民族的炎黄子孙,大家都为我国有郑和这么一位著名的航海家感到自豪吧,今天我们所学的课文就是以这位彪炳史册的航海英雄为主人公的。板书课题:26、郑和远航。

  3、启发学生提问:你看到这个课题,你想了解些什么呢?

  4、同学们在预习中,查找到了哪些资料?请大家作个交流。

  过渡:课文《郑和远航》向我们介绍了些什么呢?请大家打开课本。

  二、初读课文。

  1、老师请几位同学起来一人读一自然段,大家认真听,认真思考。

  (一方面老师可以了解大家的预习情况,一方面学生能认真思考课文写了什么内容。)

  2、说说课文写了什么内容?

  3、提示:课文重点写了郑和第几次远航?

  4、指导分段:假如让你把课文分成两段,你会怎么分?请速读思考。

  5、指导理解词语:文章运用了许多生动形象的词语来描写郑和远航,如万里无云,镇定自若等,你读懂了哪些词语的意思?

  6、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内容。

  三、总结:

  我们这堂课初步了解了郑和这个人物,也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课文读顺了,词语也理解了。同学们学得很认真,预习得很充分。

  四、布置作业:

  继续朗读课文,如果发现还有什么问题需要研究,我们下节课再一起讨论,相信大家会继续努力的。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郑和远航。让我们跨越时空界限,认识这位了不起的航海英雄;了解这段振奋人心的历史。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2、相机出示文本中的语句:

  郑和远航,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达到了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

  3、从文中哪一部分可以看出郑和远航规模之大呢?从而引出“扬帆启航”这一部分的教学。

  二、合作探究,精读课文

  1、播放(视频)启航场面,初步感受体会船队规模宏大和郑和的威武豪迈。

  2、指明一、二学生略谈感受。

  3、自读课文,划出能够体现远航规模之大的语句并仔细品读,试着深入体会远航规模之大。

  4、点击宝船和船队图片,品味宏伟壮观。

  5、回归文本,赏读课文,通过朗读,再次感悟“扬帆启航”那宏大的规模和气势。

  6、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7、这部分学习引导分为两大步:

  (一)自主选择第4节“友好交往”或第5节“战胜凶险”,点击专题学习网站合作学习。

  a、“友好交往”部分重点自学讨论:

  1、从哪些词句你能读出他们之间的交往是友好的?

  2、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一个话题,展开丰富的想象,小组内说说,他们怎么交流、可能说些什么,注意人物的语言、动作。

  (相机出示有关图片。)

  3、读到这儿,你对郑和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b、“战胜凶险”部分重点自学研讨:

  1、 用“ ”划出中心句。

  2、你是怎么理解“凶险”的?你从文中读出了哪些凶险?

  3、哪些词句体现了航行的凶险?找出来有感情地读一读。

  根据学生回答,出示远航路线图,深入体会远航之险之难。

  4、读着课文,想象着当时惊心动魄的场面,你难道不想赞一赞郑和吗?

  三、略读课文,感受写法。

  1、引读课文第六自然段,简单介绍详写和略写的写作方法。

  2、引读第7自然段第一句话。那么这次航行具有什么样的重要意义呢?

  齐读:表现了……开阔了……促进了……

  四、主题升华,总结全文

  看着如此壮观的场面,感受着郑和在众人的欢呼声中“扬帆起航”,途中和各国友人“友好交流”、一次又一次“战胜凶险”,真是令人回味无穷。有专家说:“郑和远航是有史以来最文明的人类交往”,今天通过学习课文,我们充分感受到郑和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精神。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像郑和这样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人数不胜数,希望你们利用课外时间,通过各种方式,去了解他们,去走近他们,去学习他们。有机会,我们再大家一起来交流。

  五、课外拓展,布置作业

  1、复述郑和第一次远航的经过。

  2、四人小组合作出一份与郑和有关的电子小报。

  3、进入相关专题网站,阅读郑和的有关资料、故事。

  板书:

  规模之大

  郑和远航 时间之长

  范围之广

五年级下 10 《郑和远航》教学实录 篇5

  《郑和远航》是一篇寓人文性与思想性于一体的文章。本设计确立了“以文本为本,紧扣说些训练”的理念。凭借语言载体,读写结合,调动学生的生活经历和生命体验于阅读解读过程;引领学生亲近文本,走近郑和,走进郑和远航这一伟大事件,让课堂充满浓烈的语文味。感知郑和的勇往直前、顽强探索的精神;激发学生为振兴中华而努力学习的情怀,追求学生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的提高。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7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7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课文的脉络。感受郑和“启航”时的雄姿英发。

  2、以学定教,凭借对语言文字的品评,通过情境、讨论、朗读、补白等多角度的阅读感悟,引领学生走近郑和,逐渐提高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朗读能力和评价能力。

  3、初步感受郑和为促进中国与亚非各国人民的友好往来,不怕困难,顽强探索的精神,激发学生为振兴中华而努力学习的情怀。

  【教学重点、难点】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清课文层次。

  2、能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初步了解郑和远航的经过,感受郑和远航时“启航”的雄姿英发。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激发学生的兴趣,导入学习

  出示2008年8月8日奥运会开幕式图片:你们猜一猜这个图片讲述了哪一历史大事件?(指名学生说一说。)

  美国学者路易斯·丽瓦塞斯曾评论道:“郑和船队在中国和世界历史上是一支举世无双的舰队,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是没有可以与之匹敌的。”为什么这样说呢?学完课文,相信你会找到你要的答案。

  2、出示课题    郑和  远航  简介郑和的生平

  3、讨论交流自己对课题的理解

  (1)本篇课文写郑和什么时候远航?从哪儿出发?经过哪些地方,到哪里去?

  (2)郑和带了哪些人、哪些物去远航的?

  (3)远航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怎样克服的?

  (4)郑和远航有什么意义和影响?

  二、初读课文,扫清阅读障碍,理清脉络。

  1、默读全文,找出生字新词,凭借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生字新词。

  学生自主活动,扫除阅读障碍。

  理解生字新词

  2、自由读课文,要求字音准确,停顿正确

  3、了解学生读文情况

  4、朗读思考曾提出的相关问题

  5、指名按自然段读文,引导学生理清脉络。

  第一段(1—5)郑和率领船队第一次远航的情况:

  (1)扬帆起航(2)友好交往(3)战胜凶险

  第二段(6—7)简要介绍郑和的七次远航的意义与影响。

  三、紧扣结尾,品读感悟,情文相生。

  (1)学生自由朗读这一自然段。

  (2)这一自然段共几句话,分别写了什么?

  (3)自主思考,同桌间交流。

  (4)交流阅读收获。

  (5)抓住相关词语,朗读体会对郑和远航这一伟大壮举的赞美和对郑和“顽强的探索精神”的赞颂。

  7、精读课文第一至三自然段

  (1)指名读文。思考:课文是怎样具体地写出“规模之大”的呢?请从课文中找出来,用线画出相关的句子或词语。

  (2)四小组讨论交流:场面之壮观,规模之宏大。

  (3)指导朗读,齐读这两个自然段。

  (4)场面的壮观,规模的宏大,都是郑和出场的背景。郑和的首次亮相,是怎样的?找出相关的语句用o圈出来。指名回答后读第三自然段。

  (5)此时,人们眼中的郑和是怎样的?请用四个字的词语来概括。体会“他双手抱拳向岸上的人群告别”“高举令旗,大声喊道:‘启航’”的内涵。人们对郑和寄予了怎样的希望?你从哪儿读出来的?

  (6)体会“船队像一条巨龙,浩浩荡荡地出发了”,从中你读出了什么?

  (7)指导读图:图上的两个人,谁是郑和?你是怎么知道的?

  (8)如果你是岸上送行的人,你会怎么说?

  8、朗读第三自然段,体会“扬帆启航”的情景。

  四、总结,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完成习字册。

  2、搜集和阅读有关郑和的资料。

  五、板书设计:

  郑

  和

  远航(规模之大 时间之长 范围之广)

  扬帆启航  人多  人山人海

  (宝船) 船大  雄伟壮观

  船队  浩浩荡荡

五年级下 10 《郑和远航》教学实录 篇6

  教材简析

  这篇课文重点介绍了郑和第一次下西洋的情况,点明了郑和七次远航的重大意义,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和出色的航海技术。

  目标预设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归纳课文主要内容,能按照“扬帆启航”、“友好交往”、“战胜凶险”的顺序复述课文。

  4.凭借课文语言材料,感受郑和与我国古代人民为促进与亚非各国人民的友好往来,不怕困难,顽强探索的精神,激发为振兴中华而发奋努力的情怀。

  重点难点

  感受、理解郑和远航的艰难和重大意义。

  设计理念

  我在这堂课的设计中想体现的是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老师所倡导的“主题教学”。我试图“从新课程观的高度,从生命成长的层次,用动态生成的目光,整体先‘构建’,而后又‘解构’课堂——紧紧围绕一个主题,通过与多个文本的碰撞交融,形成一种深深浸润在文化之中的开放的语文课堂。”通过熏陶与体验,理解与扬弃,感悟与反思,使得学生的语文素养在主题学习中获得质的提升,从而夯实学生语言文化的根基。在学生入情入境的情况下,再来进行语言的学习、推敲,同时达到深化情感、磨砺思想的目的。

  设计思路

  一、用美国学者路易斯·丽瓦塞斯的话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导入学习;

  二、用“这是一次      的远航”总领第一段的学习,引导学生读课文,谈体会,悟真情;

  三、略讲第四、第五段,按顺序复述航海经过;

  四、用中国造船专家、海军少将郑明先生的话总结升华,并布置拓展练习。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交流了解到的有关郑和的生平。

  二、初读课文,学习文中生字新词。

  三、再读课文,理请课文脉络。

  给课文分段,并根据“扬帆起航”、“友好交往”、“战胜凶险”三个标题把第一段分成三个层次。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一起走近了我国明朝时的一位航海英雄,他就是——(学生接口):郑和。课文主要写了他的什么事呢?(学生概述课文内容。)

  过渡:当代一位美国学者路易斯·丽瓦塞斯曾说过(多媒体屏幕上出世句子):“郑和船队在中国和世界历史上是一支举世无双的舰队,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是没有可以与之相匹敌的。”我想,同学们肯定对郑和远航非常感兴趣吧,那我们就一起踏上郑和的第一次远航之路吧!

  二、精读课文第一段(1—3小节)

  1.读课文1—3小节,体会远航之规模宏大

  这到底是一次怎样的远航呢?请同学们快速地浏览课文第一段,读完后请完成填空:这是一次      的远航。并说说你为什么这样认为。

  预设答案一:填上“规模宏大”(也可以是意思相近的词)

  老师引导:是呀,这是一次规模空前宏大的远航,课文中多处描绘都表现出了这一点,请在这些句子下面划上横线,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

  教师引导学生细读1—3小节,交流反馈。并指导朗读相关语句。

  教师引导:俗话说“大海航行*舵手”,这一支像巨龙一样浩浩荡荡的船队,领头的“舵手”是谁呢?他是怎样当好总指挥的?

  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出示句子:

  将近中午,身材魁梧的郑和健步走上指挥船。他双手抱拳向岸上的人群告别,接着高举起令旗,大声喊道:“起航!”

  练读,体会应该读出什么语气。(威武、自信)

  过渡:郑和率领着浩浩荡荡的船队起航了,大家的第一感觉这是一次规模宏大的远航。这还是一次怎样的远航呢?

  2.自学第4、5自然段,体会远航之友好、凶险

  (1)自读4、5小节,先在横线上填上合适的词语。(预设答案:文明、和平、友好等等)分组讨论:

  郑和在航行中和各国进行了哪些友好交往?各国对这支船队的态度又是怎样?

  过渡:郑和和他的船队是不是像人们的祝福那样,真是一帆风顺了吗?他们在途中遇到哪些困难,又是如何克服的?

  (2)哪些词语表现了航行的凶险?找出来读一读。 面对危难,郑和有什么表现?

  组织讨论,反馈。教师小结:是呀,航海之路充满了艰辛,郑和用友善和诚信换回了和平邦交,用刚强和武力给了那些图谋不轨者以教训,就像郑和自己说的那样(媒体出世句子):“观夫海洋,洪涛接天,巨浪如山,视诸异域,迴隔于烟雾缥缈之间。而我之云帆高张,昼夜星驰,涉彼狂澜,若履通衢者。”(教师简单解释并领学生齐读。)

  三、略读第二段,复述航海经过

  过渡:带着我们中国的土特产品,带着明朝人民的友好和善意,郑和率领着船队,一次又一次远渡重洋。大家来看看这张郑和远航图:

  教师手指航海线路图:从1405年到1433年……一直到达非洲东岸,直到第三年才回到祖国。郑和率领的船队纵横于太平洋与印度洋,遍访亚非34个国家和地区,跋涉7万余海里,相当于绕地球3周多,与各国建立了政治、经济、文化的联系,完成了七下西洋的壮举。

  这以后的六次航海,作者没有详细写,但我想同学们也能想象得出来。你能根据书上描绘的第一次航海经过,也按照“扬帆启航”、“友好交往”、“战胜凶险”的顺序来说一说后来的某一次航海经历吗?先自己试着说一说,再说给大家听。

  四、引读第三段,领会郑和远航的意义

  郑和远航,……它表现了……也开阔了……郑和出使促进了……

  五、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中国造船专家、海军少将郑明先生每次提到“郑和下西洋体现的成就”时,便眼露异彩地说:“郑和率领的混合舰队,船舶吨位之大,航海人员之多,组织配备之严,舰队航程之远,续航时间之久,航海技术之先进,造船工艺之优异,历史影响之深远,实为中外航海史、造船史、海军史上之壮举!”作为炎黄子孙,我们为此而感到骄傲。

  600年后的今天,站在郑和的塑像前,你想对他说些什么?请把你的感想写下来。下节课再交流。

  (出示图片,伴以音乐)

五年级下 10 《郑和远航》教学实录 篇7

  ★ 学什么

  导学提示:郑和下西洋是一项伟大的工程,它不仅体现了我国高超的科技水平,更重要的是,增进了国与国的交往,打开了崭新的一页,每个

  炎黄子孙都会因此而骄傲。学习生字,理解新词,有感情地根据“扬帆远航”、“友好交往”、“战胜凶险”三个标题复述课文。

  ★ 怎样学

  一、 读文悟情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扫清障碍

  把你不懂的词语划下来,然后借助词典理解词义。

  三、仔细推敲

  划出运用了修辞手法的句子,在旁边标出所运用的修辞手法。

  ★ 测一测

  一、 火眼金睛(比一比,再组词)

  遣(      ) 魁(      ) 夷(      )  拳(    )

  遗(      ) 魅(      ) 姨(      )  券(    )

  缰(      ) 俘(      ) 乘(      )  撕(    )

  疆(      ) 浮(      ) 乖(      )  嘶(    )

  二、词语世界(把词语补充完整)

  雄伟(  )(  ) 浩浩(  )(  )  扶(  )携(  )

  (  )(  )自若 化险(  )(  )  (  )(  )摸摸

  严(  )以(  )    万里(  )(  )  人(  )人(  )

  三、句子平台(在课文中找出两个比喻句)

  1、 。

  2、 。

  五、 课文传真(先按原文填空,然后按你的理解,用适当的语气朗读。)

  1、其中六十二艘大船特别 ,这些大船又叫“ ”。每艘室船长 ,宽 ,有 那么高。船上有 振桅杆和 面风帆,可以乘坐 ,需由 人驾驶。船

  上配备着 等当时最先进的仪器。

  2、每到一个国家,郑和先 ,先 ,希望 。各国君臣看见 ,使者的 ,没有 ,威胁别人的意思,都表示 ;老百姓听说 的船队来了,也都 ,

  争相 。

  3、在大海上,船队好几次遇上   。狂风   ,海水 。巨浪   ,仿佛   。面对 ,郑和总是 ,指挥船队在       ,一次次   。

  4、郑和远航, 之大, 之长, 之广,达到了       的顶峰。它表现了 ,也开阔了   。

  ★ 再提高

  相关链接

  郑和航海知识小考察

  从 年 月 日起, 朝的 率领船队先后 次远航,最远曾到达 。关于郑和远航的知识你还知道哪些?请写在下面:

五年级下 10 《郑和远航》教学实录 篇8

  《郑和远航》说课稿(倪丽莉)

  【说教材】

  一、教材简析

  《郑和远航》是一篇寓人文性、思想性为一体的课文,详细介绍了郑和第一次下西洋远航的情况,并点明了郑和七次远航的重大意义,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和出色的航海技术。全文可以分为两段。第一至五自然段为第一部分,主要写郑和率船队第一次航行的情况。第六至七自然段为第二部分,主要写郑和从1405年到1433年曾七次远航,为促进我国和亚非国家的友好交往作出了贡献。在写作特色上,做到了点面结合、详略得当。郑和总共七次出使西洋,如果全部写下来势必显得拖沓,本文重点写了第一次远航的情况,对其余作了概括说明。这样,既突出了重点,又节省了笔墨。

  二、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归纳课文主要内容,初步懂得详写、略写的作用。

  4、通过学习感受以郑和为代表的中国古代人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精神,激发学生振兴中华的情怀。

  三、教学重点:郑和第一次远航。

  四、教学难点:让学生真正感受到郑和下西洋的艰难和重大意义。

  【说教法、学法】

  由于学生对历史比较疏远,知识积累不够。在教学中,我依托文本,借助多媒体,引领学生亲近课文,走近郑和,走进历史,努力追求着学生语文素养、人文素质的双赢。我以《郑和远航》最后一个自然段为基点:先立足文本,抓住重点,然后超越文本,开展读书交流活动,最后再回归文本,深入理解郑和远航的意义。这堂课的出发点是课本,回归点也是课本,超越文本是为了更好地立足文本,接近文本。课上以疑导学,激发兴趣,再以趣激qing;课后以情促趣,引导学生课外学习,拓展深化。通过“读”、“演”、“说”、“写”的结合,调动学生的生活经历和生命体验于阅读解读过程,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为学生的自主参与创造有利条件。

  【说教学过程】

  本课分两课时来完成教学任务。

  第一课时通过知识竞答来导入新课。告诉学生我们今天所学的课文就是以这位航海英雄为主人公。揭示课题后让学生交流看到这个课题,想知道什么;以及交流在预习中查找到的有关资料;请几位同学分节读课文,大家边听边思考课文主要内容是什么,重点写了郑和第几次远航;指导分段;学习生字词,说说读懂了哪些词语?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内容。

  第二课时的教学过程如下: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郑和远航。让我们跨越时空界限,认识这位了不起的航海英雄;了解这段振奋人心的历史。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要想使学生上课好,就得千方百计点燃学生心灵上的兴趣火花。

  二、抓住“远航”一词,精读课文

  1、了解历史地位。

  让学生用课文中的一句话来概括郑和远航是怎样的远航?相机出示第七小节的第一句话,让学生读,教师板书“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接着再让学生到课文中去找找看,哪里告诉我们了,然后全班交流。从两个方面感知郑和远航的规模大,第一就是参与的人多;第二就是远航的船不但多,而且非常大,设备先进,是一艘艘宝船。连明朝的皇帝也参与了,足见它规模之大啊!让学生想象描述郑和船队出发时的壮观场面;面对这壮观的场面,你最想说些什么呢?如此规模的“宝船”队将扬帆远航,梦想即将实现,郑和肯定会感慨不已、思绪万千,激发学生想象此时郑和的样子。“时间长,范围广”你又可以从哪里知道呢?再次让学生讨论交流得知课文的第六小节告诉我们了。从前后经历了七次远航,一共花了28年,到郑和六十多岁时还远航感知“时间之长”。郑和船队到过三十多个国家,可看出“范围之广”,并让学生看一段资料介绍。 学生还可以从“前后共七次呢!”体会出郑和远航的“次数多”。从而体会到“郑和远航达到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

  ●通过让学生想象船队出发时的壮观场面、郑和的样子、教师评价等方式来促使学生乐读。改变了深讲、讲透的做法,给学生留下了自我感悟、自求得知的空间。

  2、学习远航过程。

  郑和远航规模之大,时间之广,范围之广,次数之多,书必须读进去才能有更大的收获,请学生深入学习课文,想想郑和远航还是怎样的远航呢?引入学习课文的第四、五小节。学生自由读,边读边思考。了解到郑和远航不光是友好外交的远航,还是一次充满凶险的远航。抓住有关的句子或者词语来体会,并让学生想象友好交往的细节描写,也可演一演。如:向国王“递交国书”、“赠送礼品”时的双方对话;当地老百姓“惊叹不已”会说些什么话等。郑和船队在远航中还遇到了艰难险阻,让学生通过朗读并在脑海中浮现出相关画面,调动音像积累;听学生有感情的朗读之后,让学生说出仿佛看到、听到、想到、感受到了什么,这是在调动文字积累和生活积累来体会海浪之险和海盗之险。其次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如果你是船上的一员,面对此情此景,你可能会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面对如此险境,郑和的表现是如何呢?找出关键的词语来体会在漫漫的航途上,这样的凶险只是沧海一粟。然而郑和没有屈服,他凭着顽强的毅力,智慧的头脑,将中国的美名顺利地传播到了亚非各国。他代表的不仅仅是他自己,还代表我们整个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探索精神!。最后让学生通过读课文再次来感悟郑和谦逊,礼貌的外交风格,临危不惧的勇敢胆识。

  ● 如何让学生走进文本,在教学中采用角色迁移法,让学生站在文中角色位置上主动积极地去感受、去体验、去实践,抓住学生情感导读课文,在文章中走个来回,学生的体验是真切的,真正达到了“入境”、“悟情”的阅读理想境界。课堂上老师则成了一个组织者、欣赏者,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内化了课文内容。

  3、总结升华情感

  通过深入课文,理解了郑和远航是一次和平的远航,是一次充满凶险的远航,并且从远航中感悟了郑和谦逊,礼貌的外交风格,临危不惧的勇敢胆识。告诉学生书不光要读进去,还要读出来,会当凌绝顶,方能一览众山小,如果你是一位小小的历史评论家,你还觉得郑和远航是一次怎么样的远航?学生讨论、交流 。如:一次影响深远的远航、一次收获的远航、一次生命的远航、一次史无前例的远航……让学生一起把课文的最后一段自信地读一遍,体会郑和远航的伟大意义!感受郑和的伟大,感受祖国灿烂的古代文明。并谈谈自己学了课文的收获与体会。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以人为本,促进个体的和谐发展。”它注重创新意识和精神的培养。我挖掘教材设计了这一环节,学生通过讨论说出这还是一次什么样的远航。这样为学生谈谈自己学了课文的收获与体会作了铺垫。

  三、复述第一次远航

  1、讨论:郑和率领船队出使西洋7次,为什么作者只详写了第一次,而略写其余六次远航?在表达方法上你学到了什么?

  2、你愿意把郑和第一次远航的经过讲给大家听吗?好,老师也愿意,我和你们比赛。

  ●现在教育心理学认为:儿童的学习活动必须充满童趣,必须以儿童的方式进行,必须是体验型的。“和老师比赛”是个挑战,对学生来说有兴趣、有征服的欲望,这让学生跃跃欲试,体验成功的喜悦。

  四、课外延伸拓展

  选做:

  1、邀请自己的好朋友编一编、演一演课本剧

  2、阅读郑和的有关资料、故事,向别人介绍。

  3、写一篇读后感,相互交流。

  ● 学生的个性、能力有差异,作为教师必须重视创造性地布置具有弹性的、更有利于他们发展的作业,实实在在地让每一位学生在不同基础上有同样的进步。这是尊重学生主体的最具体表现。班内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在品尝这样的“作业”时,就不会厌烦。通过练习,学生也可及时反思自己的学习情况。

  【说板书设计】

  10 郑和远航

  规模大     时间长     范围广

  扬帆远航(详)第一次远航    友好交往

  战胜凶险

  (略)其余六次远航

  ●板书是对课文内容的高度概括,也是一张微型教案。这样的板书既体现了教学的重点,又体现了教学的难点。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到以郑和为代表的中国古代人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精神,激发学生振兴中华的情怀。

五年级下 10 《郑和远航》教学实录 篇9

  一、教材简析:

  课文《郑和远航》主要介绍了郑和第一次下西洋远航的情况,并点明了郑和七次远航的重大意义,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和我国古代出色的航海技术。像这样大规模的航海,是历史上所罕见的,那课文是怎么来记叙这样的事件的呢?全文共有七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两个部分:第一至五自然段为第一部分,主要写郑和率船队第一次航行的情况。第六至七自然段为第二部分,主要写郑和从1405年到1433年曾七次远航,为促进我国和亚非国家的友好交往作出了贡献。

  二、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郑和第一次远航的经过。

  2、凭借课文语言材料,感知郑和人物形象和了解郑和远航的历史意义,激发学生为振兴中华而努力的情怀。

  3、利用专题学习网站查寻收集资料,拓宽视野,对郑和及其远航的历史有一定了解,逐步培养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帮助学习的意识。

  4、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自主学习的能力及问题意识,训练创新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三、重点难点:

  感知郑和人物形象和了解郑和远航的历史意义。

  四、设计理念:

  由于学生对历史比较疏远,知识积累不够,要让学生真正感受郑和这一伟人,感知郑和远航的伟大事件,激发学生为振兴中华而努力的情怀,成为了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教学中,依托文本,借助多媒体,引领学生亲近课文,走近郑和,走进历史,努力追求着学生语文素养、人文素质的双赢。

  五、设计思路:

  以《郑和远航》最后一个自然段为基点:先立足文本,抓住重点,然后超越文本,开展读书交流活动,最后再回归文本,深入理解郑和远航的意义。这堂课的`出发点是课本,回归点也是课本,超越文本是为了更好地立足文本,接近文本。课上以疑导学,激发兴趣,再以趣激情;课后以情促趣,引导学生课外学习,拓展深化。通过网络互动的特点,调动学生的生活经历和生命体验于阅读解读过程,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为学生的自主参与创造有利条件。

  六、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郑和远航。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让学生自由说。)

  3、小结:上节课我们越过时空界限,认识这位了不起的航海英雄——郑和;了解了这段振奋人心的历史——郑和远航。

  二、认识航海历史意义。

  (一)了解历史地位,感受航海之最。

  过渡:郑和远航是发生在600多年前的事了,然而直到今天,它仍然是我们中国人的骄傲,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奇迹!书上这句话给郑和远航以高度评价:

  1、出示句子“郑和远航,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达到了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

  2、质疑过渡:究竟是多大的规模,多长的时间,多广的范围才能被称之为“顶峰”呢?

  (二)规模大

  1、自由地读1—3自然段,圈画出表示规模大的词句,读一读。

  2、交流“其中六十多艘大船,特别雄伟壮观,……先进的仪器。”师红显数字,渲染宝船的大。“让我们来想象一下,以我们所在的这幢教学楼来作比,宝船大概有这么大:两个五层楼叠起来的高,两幢教学楼连起来那么长,三座教学楼那么宽!我们全校一千多名师生都可以乘坐在这一艘宝船上!宝船的雄伟壮观由此可见一般!”

  3、指导朗读:谁来读出宝船的雄伟壮观?

  指名读(规模之大,仪器之先进,真不愧是宝船呀!)

  4、六十多艘宝船,多庞大的航海队伍啊!但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其他的船只随行!他们分工明确:(出示其他船只图片)有负责装载粮食的粮船,有运输淡水的水船,有拴马匹的坐船……总共二百多艘!(引读)他们有的是医生,有的是……

  (三)时间长

  (1)规模确实非常庞大!(板书:规模之大)那时间到底有多长呢?快速浏览文章。

  (2)指名交流:1405至1433年,达7次。

  (3)历时28年,多达7次,这么长时间,这么多次远航,在整个世界航海史上是前无古人的!

  (出示第六节)让我们由衷地赞叹!(生齐读)

  最后一次远航,郑和在返回途中以身殉职,病逝于古里,再也没有回到祖国!让我们带着怀念之情再读!

  (四)范围广

  (1)郑和下西洋到底到了哪些地方?范围有多广呢?(板书:范围之广)让我们来看一段资料介绍。

  (2)播放录象。

  三、认识郑和人物形象。

  (一)友好交往。

  (1)郑和远航,促进了我国和亚非许多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那么都进行了哪些交往呢?请大家阅读文章第四节,然后用简洁的话来说一说。

  (2)指名交流(互赠礼物,商品交易)

  (3)出示“各国君臣看见船队规模宏大,使者的态度友好亲切,……个个惊叹不已。”再读,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4)小结:郑和所率领的船队是和平的使者,是本着与别国进行经济文化交流、友好往来而去的,绝无侵略扩张之意,所以一路上受到了各国人民的热烈欢迎。(出示“郑和出使,促进了……友好往来。”)齐读

  (二)战胜风险

  1、成功的背后,道路是坎坷的。速读第五节,想想航行中都遇到了哪些凶险,郑和是怎样克服的?

  2、交流(风浪,海盗)

  3、让我们一起来看看郑和是怎样与风浪搏斗的?

  4、出示“在大海上,……化险为夷。”

  (1)男同学读第一句,女同学读第二句。

  (2)男同学你们体会到了什么?女同学你们体会到了什么?(此处,老师应极力渲染风浪之险恶,使学生在朗读中感受到风浪的恐怖,从而深刻地体会到郑和的智勇双全)有这样镇定自若,大智大勇的领导者,还惧怕什么?让风浪来得更猛烈些吧!齐读。

  5、引读“智擒海盗”这一句。

  6、小结:在漫漫的航途上,这样的凶险只是沧海一粟。然而郑和没有屈服,他凭着顽强的毅力,智慧的头脑,将中国的美名顺利地传播到了亚非各国。他代表的不仅仅是他自己,还代表我们整个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探索精神!齐读“它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开阔了眼界。”。

  7、总结:郑和远航,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确确实实达到了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而且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让我们整齐而响亮地齐读最后一段。

  四、质疑互动。

  1、你还有什么问题?

  2、为了大家能够更好地解决问题,我们一起进入专题学习网站:《郑和远航》。同学们可以把问题直接发布在“学习讨论区”,让大家一起来解决。大家打开专题学习网站,去解开你心中的谜团。

  3、交流汇报。

  五、作业。

  利用网络制作电子作品,汇报学习成果。

  板书设计:

  规模之大

  郑和远航  时间之长   达到了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

  范围之广

五年级下 10 《郑和远航》教学实录 篇10

  作者:佚名    转贴自:本站原创    点击数:299

  《郑和远航》教案设计

  南京琅琊路小学分校     王恒

  一、 “扬帆远航”。

  1、导入。

  六百年前的一个夏日,在苏州府刘家河码头,郑和的船队“扬帆起航”,开始了震惊世界的远航,这是古代航海史上最壮观的一幕。

  2、要求学生小声读一读书上1-3小节,说一说从哪句话给自己留下了深刻印象。

  3、指名回答,老师注意指导学生说清自己的感受,并读出自己的体会。

  重点指导以下要点:

  “宝船”的宏伟壮观——“场面”的壮观——“郑和”的自信威武

  二、“友好交往”。

  1、导入。

  当时的明朝是世界上的强国,郑和率领的船队也是世界上最先进的,而他们访问的大多是亚洲、非洲的一些小国,但书上这种交往是“友好的交往”。请你默读这一部分,画出那些地方能体现出这种“友好交往”。

  2、学生读文后教师指名回答,并进行口头表达训练。

  a  郑和对君主说的话(注意语气和态度要友好亲切,以及外交礼节)

  b “当地人们参观宝船时惊叹不已”,会些说什么?

  c  出示图片:当地人看到名扬海外的中国丝绸和瓷器时很想交换,会说些什么?

  三、“战胜风浪”。

  1、导入

  “然而,这次航行也充满了风险” 。

  2、要求学生大声读这一部分,说说有哪些风险——风浪与海盗

  3、老师指导重点句子的学习:

  出示句子:“狂风呼啸着,海水像脱僵的野马,奔腾咆哮,巨浪疯狂地扑向船队,仿佛要把船只撕裂。”

  要求学生大声读,说说体会到什么,读出感受。  教师指导:此句形、声兼备,使用了拟人和比喻修辞手法,突出了风浪的“险恶”。

  学生朗读体会。

  4、战胜海盗部分引入历史资料:当时的南海上,海盗十分猖獗,郑和首次出海就遇上其中最大的一股,人数有5000人,郑和把他们全部消灭了。

  5、郑和在这两次严峻考验面前,表现如何?

  教师指名学生回答,提炼板书:  镇定自若、有勇有谋等 

  四、“概述七次远航及意义”

  1、出示郑和航海图,老师领读第六小节“概述七次远航”,并介绍相关国家、地理、航程等。

  2、引入历史资料: 

  在郑和远航87年后,哥伦布才开始为期十年的到美洲的四次探险;在郑和远航的1XX年之后,麦哲伦才率开始那次环球的航行。他们率领的船只只有两三艘,随从不过2、3百人,所以,郑和远航是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

  3、出示:“郑和远航,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达到了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

  能说读到这句话时自己的感受吗?读出感受。

  指导学生去掉“之”比较朗读,学生说感受,教师提炼:汉语的魅力,声调的抑扬顿挫,具有音乐般的节奏美。

  4、引读课文完毕。

  六、拓展

  1、人们无法忘记郑和,因为人们无法忘记那七次神话般的、接近于完美的远航,也无法忘记那个自信威武、有勇有谋的郑和。作为南京人,我们更不应该忘记郑和,他与南京的关系十分密切,出示图片。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希望学生走一走,看一看。

  (写碑文:用几句话不仅要写出他的功绩,还要写出你对他的看法。(1371-1433))

  3、网上由21500条关于郑和的文章,读网上搜集的文章

  郑和远航,表明中国曾经拥有绝对的海上优 势,令人可惜的是,明朝皇帝突然停止了出使西洋,代之以闭关锁国的政策:不再允许臣民向海外进行贸易,关闭了通商口岸。中国这条巨龙从此陷入沉睡之中,失去了经济和军事发展的最佳时机。

  历史证明,谁控制了海洋,谁就能称霸世界;失去海洋的民族,最终也将失去国家的主权。这番道理,中国人直到近代,被迫签署一系列丧权辱国条约之后才懂得。如果当年的中国皇帝不禁海限船,中国仍能打造世界上最大的船舶称雄亚洲,也不至于在甲午战争中被日本击败,被迫割地赔款。如果当年的中国能继续发展国家的海军力量,开拓海外贸易与殖民,中国就不会以大刀长矛面对英国海军的炮火,输掉鸦片战争,签署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可惜的是,历史不能重新开始。

  提出问题:为什么明朝皇帝会停止下西洋,要闭关锁国呢?是什么原因造成后来中国的落后呢?鼓励学生读读相关的书籍,开阔视野,也许能找到答案。

  板书:

  郑和远航

  扬帆起航  友好交往  战胜凶险

  自信威武  镇定自若  有勇有谋

五年级下 10 《郑和远航》教学实录 篇11

  佚名

  教学目标 :

  1 学会本课10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 归纳课文主要内容,初步懂得详写月略写的作用。

  3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 凭借课文语言材料,感受郑和与我过古代人民为促进与亚洲各国人民的友好往来,不怕困难,顽强探索的精神,激发为振兴中华而发奋努力的情怀。

  教学重难点:

  1 读懂郑和第一次远航的内容。

  2 感受郑和下西洋的艰难和重大意义。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作业 :抄写词语,扩展练习1组词,根据本课写一则读后感。

  板书: 郑和 第一次 扬帆起航 友好交流 战胜凶险

  远航 二——六次 开拓 探索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

  1、揭题导入  

  2、检查自学效果。

  3、理清课文条理。

  一、揭题导入  

  在世界上有许多著名的航海参家,有哥伦布发现新大陆,麦哲伦环球航行,而在中国的明朝也有一位著名的航海家,他第一次下西洋的时间比哥伦布早了87年,比麦哲伦早了114年呢!他的名字说叫郑和。(板书课题)

  你对郑和知道多少,来说说看。

  二、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词语。

  派遣太监魁梧抱拳扶老携幼

  瓷器脱缰野马撕裂威胁

  2、指名读。

  字音:“瓷”、“撕”是平舌音。

  “梧”声调是第二声,不是第三声。

  字形:“拳”上半部分两横,不是三横。

  “魁”的“鬼”的“竖弯勾”要写得大一些,是一个半包围结构的字。

  3、指名分小节朗读课文,教师相机指导,正音。

  4、指导分段。

  (1)课文哪几个小节,写了郑和第一次下西洋的内容?(第1~5自然段)

  (2)课文的第6~7自然段又写了什么?

  (郑和下西洋的次数和意义)

  (3)学生划分段落,归纳大意。

  5、同座位互读全文。

  三、指导书写

  1、撕:左中右结构的字,结构要紧凑。

  2、魁:半包围结构的字,“斗”要被“魁”包住,“厶”写得小一些。

  3、监:上大下小。

  四、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的描红和临写。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

  1、归纳课文主要内容,初步懂得详写月略写的作用。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凭借课文语言材料,感受郑和与我过古代人民为促进与亚洲各国人民的友好往来,不怕困难,顽强探索的精神,激发为振兴中华而发奋努力的情怀。

  一、复习旧知

  听写词语。

  派遣魁梧扶老携幼脱缰野马

  二、精读课文

  1、学习第1段(第1~5节)。

  (1)郑和第一次远航的时间和地点是什么?(1405年7月11日;苏州府刘家河码头)

  (2)自读第一段,边读边想。

  为什么把“远航的大船”叫做“宝船”?

  交流,反馈。

  (①这些船大,最大的长150米,宽60米,可乘1000多人;②船上有指南针、航炸弹图等当时最先进的航海设备,这些都是能远航的条件;③船上载着瓷器、丝绸和茶叶。)(3)将近中午,郑和登船准备起航,自读第三自然段,从文中的字里行间你体会到什么?

  (郑和十分自信,十分威武)

  师:这是一个多么威武而自信的人,你该怎么通过读来体现?

  训练学生朗读。

  过渡:宝船起航了,郑和在航行中和各国进行了哪些友好交往?在途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又是如何克服的?这些都是我们关心的问题,让我们一起去看看课文的第4、5自然段。

  (4)生自学4、5自然段。

  小组交流。

  ①抓住体现各国人民友好态度的词语。

  ②训练学生在读中表现文字中流露出来的友好感情。

  ③出示表现海上风险浪恶的句子,从中你体会到什么?边谈边读。

  ④还有什么困难?这种惊心动魂的场面你能表现出来吗?

  训练朗读。

  ⑤这时,你对郑和又有了什么认识?

  生各抒己见。

  2、讲读第6、7自然段。

  生自由读这两个自然段。

  这时你对郑和又有什么新了解?

  三、回顾全文

  1、你能谈谈郑和远航的意义吗?

  (具体的内容可以从第4自然段中挖掘)

  2、讨论:为什么略写其余六次的远航呢?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先小组讨论,再全班反馈。

  四、课堂总结

  郑和在众人的欢呼声中“扬帆起航”,途中和各国友人“友好交流”、一次又一次“战胜凶险”,真是令人回味无穷。今天,我们再读到这激动人心的一幕幕,还能为以郑和为代表的中国古代人民的开拓、探索精神而感到自豪。

  五作业 

  有感情朗读课文

  写一则读后感受

五年级下 10 《郑和远航》教学实录 篇12

  本周训练目标:学会倾听,尊重他人

  课时:两课时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借助小标题的提示复述郑和第一次远航的经过。

  2、会认会写本课出现的生字新词,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感受郑和为促进中国与亚非各国人民的友好往来,不怕困难,顽强探索的精神。

  学习重点、难点

  认识并了解郑和第一次远航的经历,真正感受到郑和下西洋的艰难与重大意义。

  预习板块

  1、卡片交流:对郑和下西洋的了解。                                          

  2、自测一下,这些词语会读会写吗?给拼音加上调号。

  码头   派遣   瓷器   抱拳   赠送   撕裂   范围   启航   惊叹不已

  俘虏   桅(wei)杆  魁(kui)梧(wu)  炫(xuan)耀  珊(shan)瑚  鬓(bin)发

  扶老携幼   奔腾咆哮   镇定自若  化险为夷  严阵以待

  3、写出加点字的意思,说说词语的意思:

  扶老携幼:                   惊叹不已:                                     

  严阵以待:                   化险为夷:                                    

  4、接龙读书(小组接龙读书,纠正、点评、重点句反复读)                                                                        

  赏析板块(先自读课文思考,然后小组讨论,小组汇报,重点句子朗读)

  1、郑和第一次远航的时间、地点、人物是什么?

  2、为什么称这些大船为“宝船”?(分别从大小、配备、装载方面回答)

  3、他们在途中和各国进行了哪些友好交往?

  4、郑和的船队在远航中遇到了哪些困难?是如何克服的?郑和如何面对?

  拓展运用

  1、世界航海家:麦哲伦(1519年环球航行)、哥伦布(1492年发现新大陆)。

  2、印尼的学者认为,郑和舰队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海上特混舰队。而郑和七下西洋的二十八年中,真正意义上的对外战争仅有锡兰(今斯里兰卡)一次,而且是在被迫无奈的情况下的防卫性作战。郑和在处理“爪哇事件”中,不但不动用武力,而且不要赔偿,充分体现了郑和是传播和平的使者,他传播的是“以和为贵”的中国传统礼仪,以及“四海一家”、“天下为公”的中华文明。

  3、小组活动:郑和率领的船队与很多国家进行了友好交往,请你选择最感兴趣的一项,分角色,加动作、对话来表演,或者进行具体的描述。

  4、郑和经历了重重困难,完成了第一次远航的任务,那么郑和远航有何重大意义呢?

  5、质疑、讨论

  巩固训练

  1、看拼音写词语(先自测,然后小组检查,小老师点评)

  mǎ tóu pài qiǎn   yí  qì   bào quán  zèng sòng    sī  liè

  (     ) (      )  (         ) (      )    (       )    (      )

  fàn wéi   hū xiào   páo xiào  jiàn bù   wēi xié    fǔ  lǔ

  (      ) (       )     (       )   (     )   (      )    (       )

  2、课文(  ——   )自然段是写郑和第一次下西洋的,可以按照      、         、          的顺序记叙课文。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和出色的航海技术。从1405年到1433年的      年间,郑和率领船队出洋   次,前后到过       多个国家。

  3、 按要求写词语。

  (1)形容人物神态的词语。

  (2)形容风浪大的词语。

  (3)形容气势大的词语。

  4、判断,是比喻句的打“√ ”。

  (1)船队像一条巨龙,浩浩荡荡地出发了。( )

  (2)巨浪疯狂地扑向船队,仿佛要把船只撕裂。( )

  (3)海水像脱缰的野马,奔腾咆哮。 ( )    

  课外作业

  1、将成语与相关人物用线连起来。

  两袖清风  卧薪尝胆 三顾茅庐 鞠躬尽瘁  梦笔生花   指鹿为马  映雪读书

  李白     刘备     于谦      孙康     勾践      诸葛亮      赵高

  2、复述郑和第一次远航的经过。

  3、推荐阅读书目: 《郑和下西洋》 、《郑和――联结中国与伊斯兰世界的航海家》、《与郑和相遇海上》

五年级下 10 《郑和远航》教学实录 篇13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读文,感受郑和的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

  2、学习课文详略得当的写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难点通过对语言文字的诵读,体会以郑和为代表的中国古代人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精神。

  三、设计理念实实在在真语文,尊重学生的感悟,注重学生朗读,注意学生的表达,这是我设计此课教学所追求的!

  四、教学具准备ppt课件

  (一)导入

  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了解到了些什么?(师小结)这篇课文主要写了郑和第一次远航的情况以及郑和七次下西洋为促进我国和亚非国家的友好交往作出的贡献,而重点就在于郑和的第一次远航。今天我们就主要学习这部分内容。

  (二)分层概括,整体把握

  1、快速浏览1——5自然段,想一想这部分内容可以分几层,每层又说了些什么?

  2、指名交流。

  3、每一层的内容用一个词概括,指名板书,其余的学生在书上写,要求把字写端正。

  (三)分层学习,品味感悟

  1、扬帆起航

  过渡:1405年7月11日,受明朝皇帝派遣,郑和即将率领船队第一次出使西洋。

  (1)自读1、2、3自然段,找到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一句话,先自言自语地说一说。

  (2)指名交流。

  引导:当学生说到宝船时,出示宝船图片,生看图感情朗读。

  2、友好交往

  过渡:在人们的欢呼声和祝福声中,船队像一条巨龙,浩浩荡荡地出发了,他们带着神圣的使命,开始了与各个国家的友好交往。

  (1)自己认真读一读课文的第4自然段,说说你从哪儿能看出这次交往是友好的。

  (2)指名交流。

  (3)郑和第一次远航,到过许多国家,交往是友好的,场面是热闹的,虽然这一自然段前后不到十句话,但却仿佛让我们穿越了历史时空,看到了大明使者郑和的谦逊有礼,看到了老百姓的热情好客,听到了他们亲切友善的话语。请看:(出示想象说话题)

  a、老百姓交换物品时说的话。

  b、郑和与造访国国王说的话。

  引导学生联系书上的语句展开想象。

  (4)学生练说

  (5)指名说。

  3、战胜凶险

  过渡:郑和作为使者,将友好带到了各个国家,可以说这第一次航行是友好的航行,然而这次航行也充满了凶险,海上的凶险大多来自于风浪。

  (1)(出示语段)自读,你从哪些词可看出风浪的险恶。

  (2)指名交流。

  (3)有感情地朗读。

  (4)面对险恶的风浪,郑和是镇定自若的,面对海盗的袭击,郑和更是指挥军队严阵以待,将海盗一一俘虏。因此,船队一次次化险为夷,保证了航行的顺利,也圆满地完成了明朝皇帝派遣的任务。

  四、对比学习,掌握方法

  过渡:从1405年到1433年,郑和率领船队出洋七次。为什么作者只详写了第一次,而其他六次却一笔带过呢?

  1、生思考。

  2、指名交流。

  3、小结:详略得当,突出重点,避免罗嗦,我们在平时的作文中也要注意这一点。

  五、布置作业(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