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粽子》教案(精选12篇)
《粽子》教案 篇1
一、活动目标
1、了解端午节的来历,知道端午节是中国特有的节日、
2、能积极和同伴交流、分享,获得更多的端午节经验。
3、感受端午节的热闹气氛,体验游戏的乐趣。
二、活动准备
1、赛龙舟的图片、鼓
2、大粽子
3、端午节PPT
三、活动过程
1、教师引入故事,导入本次的端午节活动。
有一位花婆婆,他有四个孩子,虽然这四个孩子都在很远的地方工作,但都很孝顺,一到过节都会回家来看望自己的亲人。
小朋友你们都知道有哪些节日呢?忽然有一天花婆婆的四个孩子都回来了。他们每人给花婆婆带回来了一件礼物。
花婆婆非常高兴,惊奇的问:“你们怎么回来了,还带礼物。”孩子们异口同声的回答因为今天过节呀?
花婆婆说“今天什么节日啊”孩子们说,打开礼物你们就知道啦。
2、教师讲完故事后,带领幼儿了解端午节的习俗。
(1)教师出示端午节课件PPT,观看第一个礼物盒——艾蒿。请幼儿观察猜节日。
(2)教师继续出示香包、划龙舟的图片、粽子请幼儿猜节日。
3、现在你们告诉花婆婆,过的是什么节日呀?
(1)端午节是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在这一天人们就会用这些特别的方法来庆祝。
(2)端午节的各种来历和传说,最常见的传说是为了纪念伟大诗人屈原。
(3)屈原非常热爱自己的.国家,秦国攻破楚国时,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
教师小结:农历五月初五日,在写下了诗歌《怀沙》之后。人们就把屈原投江的那一天定为端午节。
18粽子(精选13篇)
18粽子 篇1
教学目标:
1、认识15个生字,会写8个字。
2、自主积累词语。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了解课文内容,了解人们在端午节吃粽子的来历,培养学生对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的敬佩之情以及了解我国传统节日来历的兴趣,从而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渗透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点:
认识15个生字,会写8个字。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方法:
情境法、游戏法、小组合作法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挂图。
课时安排:
四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故事导入。
1、师动情讲述屈原的故事。
2、板题揭题。
3、说说你对粽子有多少了解?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自由读课文,把不认识的字标出来。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会生字。(问老师、问同学、联系上下文)
3、再读课文,巩固刚刚学会的生字。
4、标出课文自然段,指名分段读课文。
5、指名评价,纠正读音。
三、学习生字。
1、小老师带读生字。
2、齐读带拼音的生字。
3、开火车认读不带拼音的生字。
4、猜字游戏。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生字。
1、开火车读生字。
2、找朋友游戏巩固识字。
3、学生互相介绍几个难字的记忆方法。
二、朗读课文。
1、学生自由读课文。
2、指名分段读课文,正音。
3、小组比赛读课文。
4、选择自己喜欢的自然段背诵。
三、拓展延伸。
1、学了这篇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粽子情(精选2篇)
粽子情 篇1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歌唱和欣赏绘画等艺术活动,使学生了解粽子与端午节的民俗文化内涵。
2、感受和表达端午节热闹的气氛及浓厚的亲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1、准确掌握歌曲的节奏。掌握附点音符和切分音的节奏乐曲,用轻巧优美的声音来演唱。
2、感受歌曲所表达的浓厚亲情。
三、 教学准备:
音带。
四、教学过程:
1.组织教学:
学生听音乐进教室,师生互唱问好歌。
2.导入新课:
师出示歌谣:
“五月五,是端阳。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洒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这首民歌唱的就是农历五月初五的端午节。到那一天,我国城乡,特别是南方广大农村,家家户户都要在门口插艾、挂蒲(两种野草),吃粽子,到江边湖畔看龙舟竞赛。
师提问:你知道端午节吃粽子有什么意义吗?是为纪念谁的呢?
学生回答。
3. 师介绍端午节的风俗习惯:
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艾节、端五、重午、午日、夏节。虽然名称不同,但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是相同的。端午节是我国二千多年的旧习俗,每到这一天,家家户户都悬钟馗像,挂艾叶菖蒲,赛龙舟,吃粽子,饮雄黄酒,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
赛龙舟:当时楚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死去,于是有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是为龙舟竞渡之起源,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尸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清乾隆二十九年中国台湾开始有龙舟竞渡,当时中国台湾知府蒋元君曾在台南市法华寺半月池主持友谊赛。现在中国台湾每年五月五日都举行龙舟竞赛。香港有竞渡,近来英国人也有仿效我国人作法,组织鬼佬队,进行竞赛活动。
18粽子(通用17篇)
18粽子 篇1
教学目标 1、能独立认识 “粽、糯、胃、惹、屈、政、怀、崇、投、祭”等10个生字。注意读准“粽、糯、箬、政、崇”等字的字音;记住“粽、腻”等字的字形。能在田字格中正确书写“胃、惹、屈、政、怀、投”6个生字,在理解的基础上积累词语若干。
2、能正确地朗读课文,找到并积累描写粽子形状、颜色、滋味的句子。
3、知道并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端午节习俗及其由来,从中体会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1、能在语言环境中正确认读10个生字,积累有关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找到并积累描写粽子形状、颜色、滋味的句子。
难点:
知道并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端午节习俗及其由来,从中体会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媒体 ppt
课前学生准备 充分预习课文
教学流程 (一)激发兴趣,揭示课题
1、 同学们,你知道吗?中国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而民又以食为天,古往今来,传统节日都和吃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出示:青团等食品图片以及清明等节日名称)请大家来做一个连连看的游戏。
(指名回答)
3、(出示:49、粽子)齐读
4、学习生字“粽”:
1)练习读准“粽”的平舌音
2)交流“粽”的记字方法。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你知道吗?每年端午节,家家户户都要包粽子、吃粽子,这已成为端午节的一个习俗。那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请大家带着问题看课文动画。(播放动画)
49、粽子
教学目标 1、能独立认识 “粽、糯、胃、惹、屈、政、怀、崇、投、祭”等10个生字。注意读准“粽、糯、箬、政、崇”等字的字音;记住“粽、腻”等字的字形。能在田字格中正确书写“胃、惹、屈、政、怀、投”6个生字,在理解的基础上积累词语若干。
2、能正确地朗读课文,找到并积累描写粽子形状、颜色、滋味的句子。
3、知道并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端午节习俗及其由来,从中体会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1、能在语言环境中正确认读10个生字,积累有关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找到并积累描写粽子形状、颜色、滋味的句子。
难点:
知道并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端午节习俗及其由来,从中体会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媒体 ppt
课前学生准备 充分预习课文
教学流程 (一)激发兴趣,揭示课题
1、 同学们,你知道吗?中国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而民又以食为天,古往今来,传统节日都和吃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出示:青团等食品图片以及清明等节日名称)请大家来做一个连连看的游戏。
(指名回答)
3、(出示:49、粽子)齐读
4、学习生字“粽”:
1)练习读准“粽”的平舌音
2)交流“粽”的记字方法。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你知道吗?每年端午节,家家户户都要包粽子、吃粽子,这已成为端午节的一个习俗。那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请大家带着问题看课文动画。(播放动画)
2、每年端午节,家家户户为什么都要包粽子、吃粽子?(指名交流)
3、小结即引读第五节:
正如大家所说的那样,端午节家家户户都要包粽子、吃粽子的原因是……(生读第五节)
3、那课文哪几节为我们介绍了粽子那特有的形状、颜色和滋味呢?请大家带着问题分四人小组自学课文。(板书:形状、颜色、滋味)
粽子
教学目标:
1、认识15个生字,会写8个字。
2、自主积累词语。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了解课文内容,了解人们在端午节吃粽子的来历,培养学生对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的敬佩之情以及了解我国传统节日来历的兴趣,从而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渗透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点:
认识15个生字,会写8个字。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方法:
情境法、游戏法、小组合作法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挂图。
课时安排:
四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故事导入。
1、师动情讲述屈原的故事。
2、板题揭题。
3、说说你对粽子有多少了解?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自由读课文,把不认识的字标出来。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会生字。(问老师、问同学、联系上下文)
3、再读课文,巩固刚刚学会的生字。
4、标出课文自然段,指名分段读课文。
5、指名评价,纠正读音。
三、学习生字。
1、小老师带读生字。
2、齐读带拼音的生字。
3、开火车认读不带拼音的生字。
4、猜字游戏。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生字。
1、开火车读生字。
2、找朋友游戏巩固识字。
3、学生互相介绍几个难字的记忆方法。
二、朗读课文。
1、学生自由读课文。
2、指名分段读课文,正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