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启蒙老师作文

时间:2025-04-05

二年级写人作文 :我的启蒙老师650字

  我的启蒙老师——吴老师是我的班主任也是我的语文老师。她中等个儿,俊秀的脸上有一双明亮的眼睛,红红的樱桃小嘴,笑起来还露出珍珠般的牙齿,好看极了!

  她是一位温柔的老师。记得我刚上一年级的时候,有一次打了预备铃,我才气喘嘘嘘地来到教室门口,我喊了一声:“报告!”吴老师看见了,不但没有批评我,反而温和的对我说:“汤欣谕,赶快进来,不然迟到了!”我听了无比感动。

  还有一次做课堂作业的时候,老师来到我的身边,关切的摸摸我的头说:“写的不错,好好干!”简单的几个字使我立刻感到心里热乎乎的。我暗暗下决心一定努力学习,用好成绩报答她。

  吴老师是一位责任心很强的老师。只要我的字写得不好,她就会立刻给我指出,并要求我认真写。只要我有一点点进步她就会用五角星鼓励我。在吴老师的耐心帮助和鼓励下,现在我的字写得漂亮多了。

  吴老师不仅关心我也关心每一位同学。每天放学以后,吴老师都会给几个学习差的学生补课或者辅导作业,在她的心目中是不让一个人掉队。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我的吴老师是春蚕,是蜡炬,她在为我们学生默默地奉献着自己。记得那一次,我们正安安静静地写课堂作业,无意间,我抬头看见吴老师趴在讲台上。“吴老师,怎么了?”只见吴老师脸色苍白,双眉紧锁,不时露出痛苦的神色。我看到老师难过的样子很心疼,心想:老师您太累了,您到办公室去休息休息吧!可是,吴老师却一直坚持到下课才拖着无力的双腿离开教室……

查看全文

我的启蒙老师作文700字

  范老师,是我进入小学生时代的第一位老师。她中等个子,白晰的脸上时时刻刻都面带着微笑,她瘦小的身材像阳春三月的杨柳婀娜多姿。记得我第一次来到陌生的教室时,心里感觉到特别的恐慌,但是看到范老师亲切的笑容,像我的“妈妈”,心里觉得非常温暖。在范老师的细心指导下,我渐渐地习惯了学生生活,范老师的课上得也特生动有趣,常常会运用一些小游戏来激发我们、教育我们。

  有一次上课,范老师要去办公室拿东西,可是,她的钥匙找不到了,怎么办呢?我们大家一看老师这么着急,也急忙开始行动起来,加入了“钥匙大搜索”行动,范老师一会弯下腰在地上找,一会转个身在讲台上找,找开所有的抽屉仔细查了一遍,没有,在桌子上翻了一翻,还是一无所获。

  我们摸摸脑门,也在使劲的想“钥匙会飞到哪去了呢?”正在大家纳闷的时候,一位同学突然看到老师的手中有亮亮的东西,他急忙叫到“找到了,找到了,就在老师自己的手中”,我们大家的目光一起聚集在老师的手上,齐声说“范老师,钥匙就在您的手上”,老师往手上一看,拍拍脑袋,红着脸说“唉呀,原来钥匙在我自己这里啊,瞧我这马虎劲。”全班同学哈哈大笑。后来我们才明白,范老师发现有很多同学都有这种丢三落四、健忘的坏毛病,为了帮助大家改掉坏习惯,老师故意制造了这一起找钥匙的故事,真可谓是用心良苦啊。

  通过这件事情之后,我也慢慢地改掉了一些坏毛病。这就是我们可爱的、有趣的范老师。

查看全文

我的启蒙老师心情日记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末期,我们那个村创办的小学校,坐落在我居住的那条深胡同里的最南端,是个四合院。紧邻大街的南屋是教室,西屋是老师的办公室,东屋是老师的宿舍,堂屋是大队的办公室。

  因为是刚创办的学校,且村里适龄的少年儿童又不够多,当时仅设了一个一年级班。三十多名学生的年龄参差不齐,小自八九岁、大至十一二岁的都有。我当时九岁。教师也仅有一名,是男性,名叫孔繁森,济宁人。因其脸上有许多麻子,一些不知道他的大号或不够尊重他的人,背地里叫他孔麻子。

  孔老师中等身材,长得白净,平时看上去比较威严,但见他和村里的大人们说话时很是和蔼。这或许是教师的身份所决定的吧。当时他是带着家属来我们村任教的,他让我们称其家属为师娘。

  孔老师说话的嗓门很高,所以我们听他的课很省力。他一开始就用普通话教我们,这为我们后来说普通话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印象中他的粉笔字写得很好。我那时虽不懂书法,但觉得他在黑板上写的字和语文课本上的汉字差不多,那时我们一年级语文课本上的正楷汉字是手写体。他教我们时,很会采用激励方法。有一次,他叫三个同学共同爬黑板,都抄写课文中的一句话,这其中有我。我们写完后,他仔细端详了我们三个的字,然后用教竿指着我写的字说:“同学们,张庆余同学写的字很好,不光笔画正确,结构合理,也很工整,希望大家向他学习。”他的这句话,不光使我赢来了许多同学赞慕的眼光,更使我受到了很大激励,后来我越来越爱写好字了。升入高小和初中时,我已成为学校黑板报的抄写者,还没少和铁笔、蜡纸打交道———帮老师在钢板上刻印文字材料。

查看全文

初中写人作文:难忘我的启蒙老师

  难忘我的启蒙老师

  我今年13岁了,在这13年里我认识了不少老师,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我的启蒙老师—谭老师。

  谭老师是教我绘画的启蒙老师。我跟她学习了3年,虽然学习时间不多,但是她对我的影响很大,特别是那场绘画比赛,让我难忘不已。

  在小学时,我是班里数一数二的小画家,但我在那场比赛中没有得奖,开始对绘画失去信心,再也不喜欢绘画。谭老师见我这样,便把我叫到她的宿舍。

  “小欣,你怎么了?老师见你最近越来越差劲了,是不是这次比赛没得奖感到不开心呀?”谭老师亲切地说。

  我眼睛湿润了,忍着不让泪水流下来,勉强地说:“没,没有呀,老师。” 说完,还是忍不住哭了,不禁流下了眼泪﹕因为我对老师撒谎了。

  谭老师看出了我的心思,用手轻轻地擦去我的泪水,一手搭在我的肩膀上,摸了摸我的脑袋,笑眯眯地对我说:“没有就没有了,干嘛哭呢?想不想听老师讲故事啊?”

  “想。”我擦了擦眼泪,坐在椅子上准备认真地听老师讲故事。

  “来,老师给你讲《小猴救母》的故事:从前,有只小猴,他母亲病了,,猫医生说唯有找到深居森林的女巫,才能救治你的母亲,他攀山涉水,不怕危险,历尽千辛万苦,终于找到了森林女巫,治好了母亲的病,和母亲幸福的生活在一起。”谭老师拍了拍我的肩膀,“小欣啊,这次没有得奖没关系啊,下一次的决赛加油努力就行了。”

  “我行吗?”我疑惑地说。

  老师语重心长地对我说:“你行的,你要相信自己,就像小猴为救母亲而不怕危险那样,也想语文那课课文中的:功夫不负有心人,那样不就成功了吗?”

查看全文

我的启蒙老师作文900字

  肩上背着崭新的书包,手指交织在一起,我紧张地徘徊在小学的校门口……那已经是七个多春秋以前的事了,是我踏进学校的第一天。流水潺潺,杨柳依依,时光匆匆,似水流年,转眼间,我已经长大了,那飘扬的柳絮带着我飞向远方……

  我从小就是个内向的女孩,不爱说,不爱笑。为此,我经常会受到欺负,同龄的男孩更是如此。正值深秋,一两户人家还在赶着将大豆脱粒装袋,小学里面依然有朗朗的读书声,而我却踌躇着,不知怎么办才好。我的心里忐忑不安:这些老师和学生会不会也欺负我?听说老师打人的时候很可怕,如果我上了学老师打我怎么办?……我的手心里全都是汗,不知是因为害怕还是紧张。麦场上金黄色的麦秆堆得老高,空气中有淡淡的麦香,还有一点点阳光的味道。

  不知不觉,学校里的铃声响了起来,一群学生鱼贯而出,争先恐后地涌到操场上。我赶忙逃到角落里,吓得连大气都不敢出。这时,一双温柔的手将我托起,我惊愕的抬起头,却发现了一张慈祥的笑脸。那一刻,所有的恐惧与紧张都化作云烟逃得无影无踪,只剩下那张温和的笑脸。那是怎样的一张脸啊?一副眼镜下的眼睛眯成了一条缝;双颊微微下垂,有点胖乎乎的感觉;至于嘴角的微笑,我想就是画家也难以画出那样自然流畅的线条。

  “你是新学生?怎么不进去呢?来,老师带你去上学吧!”柔和的声音飘过来,随即我便被那位女老师拉着小手去办公室。“呀!原来你是我的学生啊!我姓田,你叫我田老师就可以了。喏,这是你的书本,明天记得把作业本费带来。走,去上课吧!”老师为我装好书本,又轻轻执起我的手向教室走去,一路上,我几乎完全没有清醒过来:我有了老师?我可以上学了?当我终于反应过来时,眼底已经蓄满了感激的泪花,不过我不会让它流出来的,因为田老师是我最喜欢的老师,我一定不能在她面前表现得差劲。

查看全文

我的启蒙老师作文1000字

  小学生涯在不知不觉中已渐渐消逝,即将毕业之际,许多往事还在我脑海中慢慢回荡,但启蒙老师的音容笑貌依然在我眼前若隐若现。

  我的启蒙老师叫陈芳,是一名年轻的女教师,虽三年不见,但她的声音容貌我却记的一清二楚。回想起来,她长得稍微有点点胖,可能那就是大人所说的那种叫什么丰满吧!呵呵!她的眼睛弯弯的,平时她很爱笑,弯弯的眼睛在笑声中如弦月一般,她的笑声很清脆,说句老实话真如铃儿般一串串的,在我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且她还很关心我们,特别是在学习方面……

  有一次上课,因为什么事,而导致我上课一直没有认真听讲,分心分得很重,脑子里一直在想其它的事,俗话说:一心不能二用。还真是,下课作业布置下来,我蒙了,有好几道题做不出,问这问那的也问不出什么门道道,只能乱作一气,交了上去就算完事。到了第三节课,一个同学急匆匆的跑来告诉我陈老师叫我过去一趟。我心想:唉,一定是我的胡乱作业出问题了,这该来的还是得来,陈老师一定会把我批个昏天黑地的,哎!还是听天由命,顺其自然吧!于是,我拿好笔。装作一副虚心承认错误的样子走进了办公室。陈老师在一旁低头改作业,我看到我的本子被拿出放在一边,就知道我估计地没错,作业捅了篓子了,这下不会有什么好果子吃了。陈老师见我来了,就先让我在一旁坐下,奇怪她并没有如我想象中把我狠批一通,居然很客气地让我坐下。哎?这是哪一招呢?下得什么棋呢?我有点丈二摸不着头脑了?坐下后陈老师细声细气很温和地说:“哲汛,你这作业为什么不会做?”。我看证据都在这儿,瞒也瞒不过去了,只好把一五一十一切都如实招来。

查看全文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