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设计方案

时间:2025-04-04

实验设计方案汇总(通用19篇)

实验设计方案汇总 篇1

  一、课题的背景和课题的界定

  1.课题的背景

  长期以来,中学物理教学中普遍存在一种现象:很多中学生思想觉悟不高,生活面狭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难以提高,造成此种现象的原因归根究底是主导者教师未能足够重视学生的主体意识,一直以来遵循着一条简单而收效不大的被动途径:学生个体闭塞学——教师全面公开灌,这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面对21世纪人才提出的要求“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实践”不相适应。在进行素质教育的改革大潮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重中之重的问题了。基于这点,提出了“互助小组自主合作学习研究”物理实验。

  2.课题的界定

  互助小组自主合作学习的教学理论根据在于现代科学技术的每点进步,几乎大部分都是集体合作的结晶,具有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已经成为“现代人”所必备的基本要素之一。肖伯纳说:“假如你我每人有一个苹果,交换后仍然每人只有一个苹果,但假如每人各有一种思想,交换后每人就有两种思想了”。合作互动学习是西方尤其是美国中小学近年来盛行推崇的教学方式,认为可借鉴到中学生的物理教学上来。多个成员组成一个互助小组,一个班集体就是一个大组,成员之间确立明确的学习目标,团结协作,群策群力,集思广益,共同解决物理学习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从而使每个成员均有不同程度的收获。这种收获,并非仅指物理知识技能,还包括思想品质的提高,特别是在个人学会竞争的同时,学会团结协作。也就是说,倡导的不只是个体,同时也有整体,这与当今世界潮流的发展趋势——互助小组协作、共同繁荣相吻合。

查看全文

实验设计方案集锦(精选19篇)

实验设计方案集锦 篇1

  学习目标

  1.掌握程序,方案书写的格式、内容。

  2.培养能根据物质制备原理制定实验操作步骤、选择实验仪器装置的能力,巩固物质制备的实验操作。

  3.能够对实验方案进行科学的评价。

  学习过程

  一、自学探究

  1. 读课本P78第二段,回答下列问题

  (1)在实验室中用AlCl3溶液和NaOH溶液反应制备Al(OH)3, 若在NaOH溶液中滴加AlCl3溶液与在AlCl3溶液中滴加NaOH溶液,现象有何不同,请填写下表。

  滴加试剂顺序

  现 象

  离子反应方程式

  NaOH溶液滴加AlCl3

  AlCl3溶液滴加NaOH

  (2)为使AlCl3完全转化Al(OH)3,最好选用什么试剂代替NaOH,你由此例中,当设计物质制备方案时,应注意些什么问题?

  2.[示例1课本78面]以铝屑为原料制备Al(OH)3的实验方案设计。

  (1)下面是课本中制备Al(OH)3的三个方案,请写出每个方案中的化学方程式或离子方程式,在括号内填写所加试剂

  方案一:

  Al(OH)3

  Al2(SO4)3溶液

  铝 屑

  反应式①

  ②

  方案二:

  铝屑

  Al(OH)3

  NaAlO2溶液

  ( ) ( )

  ① ②过滤、洗涤

  反应式①

  ②

  方案三

  铝 屑

  铝 屑

  ( )

  Al(OH)3

  ① ③

  铝 屑

  Al2(SO4)3

  ( ) 过滤、洗涤

  NaAlO2溶液

  ②

  反应式

  问题讨论:

  (1)为使铝屑中的铝全部转化成Al(OH)3。方案三中① ②的铝用量相同吗?如果不同,两者的比例应是多少?

  (2)方案评价:三个方案中请填写每生成1mol Al(OH)3所消耗的原料H2SO4和NaOH的物质的量列表如下:

查看全文

精选实验设计方案(精选19篇)

精选实验设计方案 篇1

  目的要求

  1、练习使用显微镜,学会规范的操作方法。

  2、能够独立操作显微镜。

  3、能够将标本移动到视野中央,并看到清晰的图象。材料用具:

  显微镜、e字玻片(写有上字的玻片)、动植物永久玻片、擦镜纸、纱布方法和步骤。

  一、取镜和安放

  1.右手握住镜臂,左手托住镜座。

  2.把显微镜放在实验台上,略偏左(显微镜放在距实验台边缘7厘米左右处)。安装好目镜和物镜。

  二、对光

  3.转动转换器,使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物镜的前端与载物台要保持2厘米的距离)。

  4.把一个较大的光圈对准通光孔。左眼注视目镜内(右眼睁开,便于以后同时画图)。转动反光镜,使光线通过通光孔反射到镜筒内。通过目镜,可以看到白亮的视野。

  三、观察

  5.把所要观察的玻片标本(也可以用印有“e”字的薄纸片制成)放在载物台上,用压片夹压住,标本要正对通光孔的中心。

  6.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下降,直到物镜接近玻片标本为止(眼睛看着物镜,以免物镜碰到玻片标本)。

  7.左眼向目镜内看,同时反方向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上升,直到看清物像为止。再略微转动细准焦螺旋,使看到的物像更加清晰。

  注意事项

  1、注意安全,不要损伤显微镜、目镜和物镜。

  2、材料对准通光孔,用压片夹将玻片压好。

  3、下降镜筒时,不要注视目镜,一定要注视物镜,以免损坏玻片标本和物镜镜头。

  4、取下玻片标本时要小心;

  5、实验完毕,把显微镜的外表擦拭干净。转动转换器,把两个物镜偏到两旁,并将镜筒缓缓下降到最低处。最后把显微镜放进镜箱里,送回原处。

查看全文

关于实验设计方案(精选19篇)

关于实验设计方案 篇1

  一、研究问题: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对提高学生综合技能的作用

  二、实验处理:

  比较实验:普通班与实验班的比较

  等组实验:普通班与实验班的比较

  三、实验变量

  1、实验自变量

  x=任务驱动教学法在中学信息技术课程中的运用

  2、实验因变量

  Y1=获取信息的能力

  y2=合作学习的能力

  Y3=评价信息的'能力

  Y4=认知反思能力

  Y5=自我评价能力

  3、干扰变量及其控制

  干扰变量:

  (1)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和技术水平不同

  (2)任务设计和任务使用的合理性和正确性驱动教学过程。

  (3)学生及其能力的变化和发展对这五种能力的影响。

  干扰变量的控制:

  (1)为了确保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效果的提高是由于采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而不是其他因素,本实验研究过程中采用了等组比较实验。

  (2)为避免任务驱动教学中任务设计不合理对实验效果的影响,教学设计专家、学科带头人和学生在实验前应论证设计任务的合理性,以确保任务的合理性。

  (3)为了减少其他因素对教学效果的影响,首先调查分析学生的基本学习能力、信息素养、计算机技术水平等因素,预测分析其他教学方法在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最后研究并消除教学效果。

  四、测试程序设计

  1、本实验假设

  (1)任务驱动教学法对提高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有显著影响

  (2)任务驱动教学法对提高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有显著影响

  (3)任务驱动教学法对提高信息评价有显著作用

查看全文

有关实验设计方案(精选19篇)

有关实验设计方案 篇1

  学院:专业班级:课程:实验名称:组员:实验日期:

  一、实验目的

  1、学习与掌握利用ITS序列鉴定真菌的原理;

  2、掌握用ITS序列鉴定真菌的方法有步骤。

  二、实验原理

  1、菌物是真核生物的重要类别,传统的菌物分类以子实体形态特征和生理生化指标为分类基础,由于部分菌物的子实体不易获得,形态特征不易掌握,少数形态特征和生理生化指标随着环境的变化而不稳定,是传统的菌物鉴定工作困难或分类系统意见分歧。内转录间隔区ITS(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位于5.8S和18S之间(ITS1)以及5.8S和28SrDNA之间(ITS2),ITS1和ITS2常被合称为ITS,并且5.8SRNA基因也被包括在ITS之内。近年来,利用真核生物在rDNA的ITS区域既具保守性又在科、属、种水平上均有特异性序列的特性,对ITS区进行PCR扩增、测序。随着核糖体rDNA ITS序列分析技术在菌物研究中的应用,一些分类地位不明确、亲缘关系不清楚的物种通过该技术得到了解决,一些重要的菌物遗传信息得到阐明。

  2、ITS(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内转录间隔区。是真菌核糖体RNA(rRNA)基因非转录区的一部分。用于真菌鉴定的ITS序列通常包括ITS1、5.8 S和ITS2。真菌ITS区域长度一般在650~750 bp(碱基对)。

  ITS(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鉴定是指对ITS序列进行DNA测序,通过将测序得到的ITS序列与已知真菌ITS序列比较,从而获得未知真菌种属信息的一种方法。

  ITS鉴定的原理:rDNA上的5.8、18和28 SrRNA基因有极大的保守性,即存在着广泛的异种同源性。而由于ITS区不加入成熟核糖体,所以ITS片段在进化过程中承受的自然选择压力非常小,因此能容忍更多的变异。在绝大多数的真核生物中表现出了极为广泛的序列多态性,即使是亲缘关系非常接近的2个种都能在ITS序列上表现出差异,显示最近的进化特征。研究表明,ITS片段的进化速率是18 S rDNA的10倍。这就是ITS序列在微生物种类鉴定和群落分析的理论基础。ITS1和ITS2是中度保守区域,其保守性基本上表现为种内相对一致,种间差异比较明显。这种特点使ITS适合于真菌物种的分子鉴定以及属内物种间或种内差异较明显的菌群间的系统发育关系分析。由于ITS的序列分析能实质性地反映出属间、种间以及菌株间的碱基对差异,此外ITS序列片段较小、易于分析,目前已被广泛应用于真菌属内不同种间或近似属间的系统发育研究中。ITS的序列分析还有效地解决Lenti nul a、Suill us、Tuber、Cer at ocystis和Oi diodendron等真菌应用形态学特征进行分类所引起的纷争,弥补了传统分类上的一些不足。

查看全文

实验设计方案(精选25篇)

实验设计方案 篇1

  一、【实验题目】:

  印刷条件对预涂膜覆膜质量影响探究

  二、【实验设计思路】:

  影响覆膜质量因素主要分为两类,即覆膜工艺的影响和印刷条件的影响。覆膜工艺的影响无疑是覆膜的温度、速度、压力三种因素。往往现在对于覆膜质量影响因素大多是考虑到覆膜工艺(温度、速度、压力)的影响因素如出现:打皱、起泡、卷曲、出膜、亏膜、搭边痕的质量因素。而很少考虑印刷条件对覆膜质量的影响。而往往有些时候就是由于印刷条件的因素才影响了覆膜的质量。基于如此这次试验研究的方向就是在规定一定的覆膜条件,通过改变样张印刷所需条件进行打样并将其做预涂膜处理。最终的实验结果是为了探讨印刷条件是如何影响预涂膜质量,是否有一定的规律可循。最后以此为依据确定印刷品覆膜所适宜的最佳印刷条件。

  三、【实验仪器及材料】:

  (1)IGT印刷适性仪、预涂膜覆膜机、剥离强度仪;

  (2)油墨、铜版纸(确定规格,ph值)、BOPP预涂膜。

  四、 【实验准备】:

  在IGT印刷适性仪进行试验打样,确定一般印刷打样的印刷条件范围。(温度、速度、压力大致范围)。

  五、 【实验原理及步骤】:

  (1)采用覆合强度指标考察覆膜质量, 覆合强度的测量参考GB2T2790-1995标准进行测量。对于每个试样, 从剥离力和剥离长度的关系曲线上测定平均剥离力, 以N为单位, 记录下至少100mm剥离长度内的剥离力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并计算相应的剥离强度值。

  计算公式如下:

  σ180 = F /B

查看全文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