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教案(精选7篇)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教案 篇1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与诗人郭沫若先生一起漫游仙境。今天,我们再面对月光淡淡的《静夜》,看看它能引起你多少美妙的遐思,使你发生多少奇瑰的想像。
二、朗读课文
1、教师范读,可配背景音乐:钢琴曲《星空》,并投影出示朗读节奏、重音。
2、学生边听边注意老师朗读的声音的大小,速度的快慢,节奏的强弱和语气的轻松舒缓。
3、学生模仿,自由朗读课文,然后再集体朗读。
三、探究学习
1、讨论,理解内容与写法。
⑴ 这首诗哪局部写实?哪局部想像?写实与想像局部都突出了夜晚的什么特点?
⑵ 这首诗的两个小节之间有着什么内在联系?
⑶ 这首诗的结构与《天上的街市》有哪些异同?
⑷ 你最喜欢诗中的哪些句子?为什么?
通过讨论,教师可以协助学生明确:
⑴ 诗的第一小节描绘了静谧的夜景,属写实;第二小节属想像。无论写实还是想像都突出了夜晚的“静”。
⑵ 第二小节开头的劈头一问“天河何处”,结束了第一小节的写景思路,把读者的视野与心胸引向了广袤宇宙,又以“远远的海雾模糊”收拢读者放飞的心神。叫咱会有鲛人在岸,对月流珠”写出诗人的想像已经像脱缰的野马穿过茫茫海雾,想像着有“鲛人”立在岸边,对着月亮留下串串珠泪……多么奇瑰的想像。第一节的景物描写,是想像的基础,而没有了第二节的想像,第一节的景便没有活力,没有生气。有了第二节的想像,才使看似平淡无奇的景变得空灵、美丽。
⑶ 两首诗的结构大致相同,都是先写景,以写景为基础,再展开想像。不同的是《天上的街市》在写景局部由“街灯”、“明星”的联想把读者的视线由人间转到天上,为第二小节具体描绘“天上的街市”做了铺垫。而《静夜》则是靠第二小节的“天河何处”结束写景,转而想像的。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散步》教案(精选12篇)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散步》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内容,学习优美语言;
2、培养学习习惯;
3、培养学生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的情感。
教学重点:
1、学习优美语言;
2、培养学生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的情感。
课型:
朗读、讨论、探究课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1、我爱我的家,爱是吃饭时妈妈埋在奶奶碗里荷包蛋;爱是撒谎时爸爸的谆谆教导;爱是奶奶留给我的那块蛋糕;爱不求房子比人大,只求亲情似海深!今天学习了散步之后,你就会深深体会到这一点。
2、检查预习:
①师:谈你通过预习知道了什么?(师给予鼓励)
②出示投影,简介作者。
莫怀戚:男,1951年出生,重庆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有小说集《诗礼人家》、长篇小说《经典关系》、《透支时代》等。
二、学法指导:
师:我们学习一篇文章,通常用什么方法?
生:个别回答,
师生总结:阅读(扫清文字障碍);理解(了解课文内容);品味(体会精彩语言);延伸(谈谈你的感悟)。
三、朗读指导:
1、生自由读,讨论:怎样读这篇文章?
2、汇报
3、师生共同总结:
读准字音,读准停顿,读出感情
感情基调欢愉而深沉.把握“我”这个人物,
做到读时语气温和,亲切庄重;
语调平稳,声音不宜过高或过低
4、指名朗读、全班互评。
四、了解课文内容
1、自由读:(讨论)
①文中有哪些人物?讲了什么内容?
总结:幼小的生命
成熟的生命
衰老的生命
②你认为一家人和睦相处最关键的人物是谁,为什么?
“直接给大家说”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散步》互动教学案例(通用15篇)
“直接给大家说”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散步》互动教学案例 篇1
“直接给大家说”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散步》互动教学案例
湖北省潜江市徐李中学 胡定鸿(433112)
[教学传真]
《散步》教学片断:
师:(极有人情味地读课文)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读得特慢),稳稳地(读得特稳),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师:你是怎样理解“慢慢地”、“稳稳地”这两个词的意境的?想好了你就说。
生1:老师,我是这样想的:母亲年龄大,儿子年纪小,都怕摔,所以要“慢慢地”、“稳稳地”。
师:不要给老师说,直接给大家说就行。
生2:我是这样想的:“慢慢地”、“稳稳地”是为了让母亲、儿子尽情欣赏大自然的美丽景色。
生3:我是这样想的:我为了让母亲、儿子呼吸更多的新鲜空气,所以要“慢慢地”、“稳稳地”。
生4:我孝敬母亲,是自己的一片孝心;妻子疼爱儿子,是一片爱心。如果飞快地背过去,好像有厌烦的意味。
生5:我也是这么想的。我想社会上所有的人都这样的话,世界将变成一个美好的人间。
(学生争先恐后,大有一发不可收拾的气势。学生妙语连环,老师一副惋惜的表情)
师:老师还想听听大家的精彩发言,先听老师唱两句歌吧。(老师重复唱“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师:来,让我们一起唱两遍吧!(学生已陶醉在这美好的境界里)
师:谁能举一个你身边的例子,说说人与人之间的友情、亲情、师生情、父子情、母子情等等。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蝉》和《贝壳》教案(精选13篇)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蝉》和《贝壳》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积累字词,了解作者有具体细小的事物所引出的抽象深刻的人生哲理。
2、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提高朗读能力,培养深入细致探究课文的习惯。
3、联系生活实际,在熏陶感染中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难点:
1、了解作者有具体细小的事物所引出的抽象深刻的人生哲理
2、品读课文,揣摩句子,体会作者描写的特点及其反映的情感
教学方法:
让学生在诵读中,品味作者所表达的抽象深刻的人生哲理感悟。抓住事物描写的语句,深入细致探究课文,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
检查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二、导入
同学们对蝉一定很熟悉,蝉是儿童的伴侣,蝉是夏的歌手。但是你们知道蝉的一生,为了一个夏天的歌唱,甚至在黑暗地底下努力奋斗了六年,多则十七年。我们该向蝉学点什么?
三、作者介绍
本文选自《承教小记》,作者小思,本名卢玮銮,另有笔名明川,祖籍广东番禺,1939年在香港出生。1964年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1973年赴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当研究员,1981年或香港大学硕士学位。1978年任教于香港大学中文系。出版散文集《路上谈》、《日影行》、《不迁》、《彤云笺》等
四、朗读课文,自主学习
1、朗读课文。(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2、自主学习
(1)、思考研讨与练习一,作者写蝉,先抑后扬。抑在哪里? 扬在哪里?
讨论归纳:文章开头写蝉使事忙得人听了很烦,再写病蝉的微弱、细小,都可以表现了蝉的惹人讨厌和微不足道的一面,这是抑。 然而得知蝉17年埋在泥土下,出来就活一个夏天时,作者被蝉活着的生命的意义所感动,宽恕了那烦人的聒聒,这是扬。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案(精选2篇)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案 篇1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a.说明绿色植物的细胞在光下能够制造淀粉,同时释放氧气。
b.说明二氧化碳和水是绿色植物的细胞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料。
c.阐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d.通过本节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
1、教学重点:
a.说明绿色植物光合作用产生淀粉。
b.说明绿叶在光下制作淀粉的同时还释放出氧气。
c.说明二氧化碳和水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料。
2、教学难点:
光合作用产生淀粉和释放出氧气的实验操作。
二、教学流程(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把一盆生长旺盛的天竺葵放到黑暗处一昼夜。
(一)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第三节植物光合作用的实质,上新课前,请同学们思考一个问:题:叶片的哪些细胞含有叶绿体?
回答:叶肉细胞和保卫细胞中含有叶绿体。
师:很好,叶绿体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那我们如何去验证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做实验证明。
(二)解疑导拔,合作探究
实验指导:
1、剪取你所喜欢的形状的黑纸片(小于叶片),从上下两面将处理过的天竺葵叶片遮盖起来,然后放于光下照射30分钟。
2、摘下叶片,去掉黑纸片(观察叶片的颜色的变化),把黑纸片放入盛有适量酒精的小烧杯里,水浴加热,观察叶片的颜色变化。
3、用自来水冲洗叶片,再向叶片滴加碘液。
4、稍停片刻,用自来水冲洗碘液,观察叶片的颜色变化。
请同学们根据实验现象,思考讨论下列问题:
初中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秋天》说课稿模板(精选4篇)
初中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秋天》说课稿模板 篇1
一、说教材
1、单元及教材分析
《秋天》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的教学内容,具体编排在第三单元第四课,属于“关注自然”单元,我准备用一课时完成本课教学。本单元选取的都是一些文情并茂的优美诗文,易于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的能力。《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要注重从课文整体的角度进行教学;简化教学头绪,强调内容综合。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
《秋天》是现代著名作家何其芳所作。诗不长,仅三节。很精粹,但容量大,而且画面感很强。以“秋天”为“经线”,以幽谷、农舍、渔舟、牧羊女……诸般景致为“纬线”,为我们编织了三幅绚丽多彩的秋景图。它们具有既来自人世又远离尘俗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本诗语言流畅、优美,是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和审美教育的好教材。
2、教学目标的预设
依据本单元本课的特点,从“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考虑,预设本文教学目标如下:
认知目标:有感情的反复朗读并背诵全诗;进行语言积累;
能力目标:把握诗歌意境,感悟诗人思想感情;培养学生解读、鉴赏诗歌意象的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操。
3、教学重、难点的预设
依据以上几点,我预设本课的教学重、难点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