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上册地理《区域农业发展》教案(通用2篇)
高三上册地理《区域农业发展》教案 篇1
★知识与技能
知道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分析与农业布局的关系,掌握东北农业布局特点及农作物分布特点 ★过程与方法
分析区域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与农业布局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开拓学生视野,增强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
2、激发探究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培养学生科学探索精神。
3、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观、人地协调的思想和辩证看待问题的思维方式 教学重难点 ★重点
东北地区农业生产的地理条件和布局特点 ★难点
如何分析东北地区农业生产的条件和布局特点
教学设计 ★新课导入
我们在必修2中学习过农业区位的选择。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有哪些?(自然因素: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社会经济因素:市场,劳动力,科技,交通运输,政策。)
★教师总结
一个地区适合发展什么样的农业,要根据区位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市场需求等来确定。形成具有特色的生态与经济良性循环系统,实现区域内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统一。在这方面,我们所生活的东北地区农业发展比较突出,今天我们就以东北地区为例来学习区域农业的发展
板书:3.1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承转:
东北地区能够成为我国最大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它具备哪些地理条件呢,又是如何布局的呢?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两个问题。首先我们先来研究一下东北地区的地理条件。 板书:一、东北地区的地理条件
地理条件主要包括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我们先来学习第一个,自然条件。xx年辽宁省的高考文综卷就考了东北地区的自然条件,而且是一道26分的的大题。希望同学们能扎实掌握 板书:(一) 自然条件
区域农业发展(精选3篇)
区域农业发展 篇1
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
4.1
—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目的:
1.初步了解,实现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应该综合考虑哪些因素。
2.通过阅读地形和气温、降水分布图,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利弊因素。
3.通过对比和分析,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特点,并深入探讨东北地区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和商品粮基地建设的特色。
4.结合具体发展模式,分析东北不同区域农业发展的方向。
教学重点:
1.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利弊因素
2.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特点,深入探讨东北地区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和商品粮基地建设的特色。
3.分析东北不同区域农业发展的方向。
教学难点:
1.实现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应该综合考虑哪些因素。
2.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利弊因素
教具准备:有关挂图等、自制图表等
教学方法:比较法、案例分析法、图示法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发展区域农业的一般步骤
1.综合考虑自然、社会经济、区位、市场等各种因素——确定区域农业的大方向
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自然条件,适合发展不同的农业。同一区域的自然条
件往往适合发展多种农业,所以还要根据区位条件、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市场需求,发展本区域有生产优势的农业。
2.根据区域内部差异,合理布局小区域农业。
一个区域在确定农业发展方向的前提下,再根据区域内部的地理分异特点,
因地制宜调整农业结构,合理安排农业生产布局,使区域的农业发展与区域内特定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具有特色的生态与经济良性循环系统,实现区域内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第二节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精选2篇)
第二节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 篇1
导学案 1
学习目标:
1.能够说出不同区域的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
2. 通过比较两个区域的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差异,初步掌握比较区域的差异的基本方法
重点、难点:比较区域的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差异,并探讨其原因
方法指导:综合判读、自主学习
知识连接:回忆英国、日本的地理位置、气候地理环境等
自主探究:
一、区域差异
a阅读课本第一部分完成 :
1、形成原因
2、表现
二、区域差异比较——日本和英国
(一)、自然环境的比较
读课本p10日本和英国地图,完成下列要求:
a1、自然环境的比较
(1)相似性:
b(2)差异性:(合作展示)
表现:
日本 英国
地形
气候
植被
水文
矿产
b产生的原因:(合作展示)
日本、英国气候形成原因
2、经济发展的比较
读课本p12英国、日本工业分布图,并结合日本和英国的自然环境差异,完成下列问题:
a(1)相似性
b(2)差异性(合作展示)
表现:
日本 英国
经济发
展特点
工业
布局
农业
人口
与城市
b产生的原因:(合作展示)
1、 日本、英国工业布局特点产生的原因
2、 2、日本、英国农业业布局特点产生的原因
c区域差异比较方法总结:(师生交流 )
自我反思:
第四章 旅游与区域发展(通用2篇)
第四章 旅游与区域发展 篇1
第四章 旅游与区域发展(单元测试)
一、选择题。1、旅游业被称为“朝阳产业”的原因是( )a.在20世纪50年代才开始出现b.能满足人们精神消费的需求c.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d.旅游业正由发达国家转移到发展中国家2、下列将发展国际旅游创汇主要来源的发展中国家是( )a.西班牙 b.瑞士c.奥地利 d.泰国3、我国在xx年旅游外汇收入大幅度下降的原因是( )a.“非典”疫情的影响 b.我国对出入关政策的调整c.我国产业结构的宏观调控 d.旅游资源质量有所下降1999年9月,中国国务院决定,将春节、五一、十一(国庆日)三个假期延长为7天,据此回答4-5题。4、设立三个长假对旅游产生的作用是( )a.增强了人们外出旅游的欲望 b.人们的经济收入水平大幅度提高c.人们有了休闲娱乐的时间 d.供人们购买的商品货物齐全5、设立三个长假对经济产生的有利影响是( )a.增加消费,回笼货币 b.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c.能够增加国家外汇收入 d.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6、关于旅游活动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a.古代旅游由于交通不便,因此每 教学资源,完全免费,无须注册,天天更新!" type="#_x0000_t75">次出游一般时间较长b.发展国内旅游业可增加国家的外汇收入c.旅游业基本是技术密集型的服务行业d.旅游业既可带动其他部门的发展,又可扩大科技、文化交流7、旅游能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的原因是( )①旅游业教学资源,完全免费,无须注册,天天更新!" type="#_x0000_t75"> 是一个物质生产部门②旅游业能为相关部门提供广阔的市场需求③物质生产部门是旅游业的基础④旅游业能提高人口就业率a.①② b.②③c.③④ d.①④8、旅游业能促进区域发展的原因是( )a.能直接带动矿产资源的开发b.旅游业具有关联带动作用c.是“一业依百业”“一业带百业”的行业d.旅游需求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9、旅游业的特征是( )①劳动密集型②综合性强③关联性强④区域性显著a.① b.①②c.①②③ d.①②③④10、发达国家旅游业每增加3万美元收入,可增加直接就业机会( )a.1个 b.2. 5个c.2个 d.5个11、北京的“胡同游”吸引了大批外国旅游者 ,能够起到的作用是( )a.提供大量就业机会 b.促进国民素质提高c.提高我国人民生活质量 d.促进文化交流12、云南省发展文化特色旅游的有利条件是( )a.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 b.独特的石林景观c.民族风情 d.边疆省份13、“五一”“十一”假期已成为我国国内旅游的黄金周。某些景区面对急剧增多的游客,做 出了限制游人人数的规定。其主要目的是( )①保护景区环境②限制到达当地的游客数量③控制当地的交通流量④保障旅游质量a.①② b.③④c.①④ d.②③
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精选2篇)
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篇1
第一章 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
第二节 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第1课时 陆地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学习目标 以某区域为例,比较不同历史阶段陆地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陆地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采集和狩猎阶段
(1)影响因素:人类的衣食住行极大地依赖于①地理环境,生存和发展受自然界②气候、地形、动植物分布的制约。
(2)人类活动分布区:少数③动植物资源丰富的地区。
2.农业社会阶段
(1)基础条件:④栽培的作物和驯化的禽畜是人们主要的生活来源。⑤平坦的地形、肥沃的土壤、便利的河水灌溉、适宜的气温、充足的日照,是农业社会的自然基础。
(2)人类活动分布区:⑥亚热带和暖温带的大河流域冲积平原、⑦三角洲、盆地。
3.工业社会阶段
(1)基础条件:能源资源、金属资源、⑧交通状况,是工业和商品贸易的基础。
(2)传统工业区的分布:丰富的⑨自然资源与有利的自然条件空间组合紧密的地区,往往能形成重要的工业区。
a.资源型工业基地
矿产资源的数量、⑩质量和组合状况是影响工业布局的重要条件 →一些工业基地往往分布在⑪矿产地附近
b.临海型工业基地
无大型铁矿、煤矿等资源优势,借助优越的⑫地理位置和发达的海运,摆脱了对⑬矿产资源的地域依赖→工业基地往往分布在港口附近
4.后工业化阶段
(1)影响因素:由于⑭新技术的兴起,生活资料与生产资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整体下降,⑮环境质量对社会的影响上升。
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通用5篇)
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 篇1
第3课
一、四大经济区的形成
1、四大经济区域
司马迁根据汉代经济分布的特点,将全国划分为四大经济区:山东、山西、江南和龙门碣石以北。
西汉所说的山西、山东与今天的地理概念不同。它们以河南崤山分界,以东为山东,以西为山西。因为崤山附近有函谷关,所以又有关西、关东之称。山东包括了今河南、山东、河北三省及晋南、苏北、皖北等部分地区。历史上这里被称为中原。山东是汉代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也是最重要的粮食产地。山西在战国时属于秦地,大体是以关中为主,后又扩展到河西和巴蜀等地。四大经济区中,属于黄河流域的山东、山西地区是传统的农业区。那里自然条件优越,开发较早,人烟稠密,因而经济实力强,长期居于全国经济重心的地位。
江南地势复杂,气候炎热潮湿,很多地区为原始森林覆盖,不利于开发。两汉时这里大部分地区人口稀少,生产技术落后,与山东、山西相比,经济实力差距较大。
龙门碣石以北是指山东、山西以北的广大地区。这一地区气候寒冷,土地贫瘠,是传统的畜牧区或半农半牧区。它又以长城为界,分为塞内、塞外两部分。西汉时塞内一度被辟为农业区,但经济实力十分有限。农耕与游牧两大经济类型之间长期对峙交流,汇合成互补、互利的统一整体。
2、区域经济发展的特点
从战国到东汉,全国的经济区域已呈现出多样性和经济实力发展不平衡的特点。
二、中原人口的大量外迁
1、古代人口流动的原因
中国古代,由于天灾人祸不断,人口的流动始终没有停止过,有时还出现大规模的流民浪潮。古人把人民流亡的原因总结为五逃:“一曰天,二日官,三日军,四日钱,五曰愚。”天指天灾,官指政府的徭役,军指供给军队的物资,钱指高利贷,愚指的是经营不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