蜜蜂引路教学设计

时间:2025-04-05

《蜜蜂引路》教学设计(精选16篇)

《蜜蜂引路》教学设计 篇1

  【课前透视】

  讲读课文《蜜蜂引路》,是一篇记叙文。记叙了列宁通过观察蜜蜂采蜜和飞行的路线,利用蜜蜂作向导,终于自己找到了养蜂人的故事。说明列宁是个善于观察,认真思考的人。课文故事性强,情节吸引导读者,且内容短小。

  爱听故事是小学生们共有的特征。教学中,要抓住课文内容和语言上的特点,引导学生仔细阅读课文,边读边想,充分利用课文的插图,引导学生想象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结合重点词句,熟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初步懂得,遇到疑难事情的时候,要仔细观察,认真思考,找出事物之间的联系,进行周密合理的推理判断,就有可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教学目标】

  1、会认6个生字,会写9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区别“常常”和“往常”的意思。

  3、能领会列宁善于观察和思考的特点。

  【教学重点】认字写字、能结合重点的词句理解蜜蜂是如何给列宁引路的,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信息资料】

  1、生字词语卡片、插图或课件。

  2、了解列宁的生平,阅读列宁的故事。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切入举偶〗

  1、谈话激疑:

  同学们,当我们想去一个地方,却不知道路怎样走,你通常会想什么办法呢?(学生交流),那你们听过蜜蜂也能当向导吗?今天我们就来共同读一个故事──《蜜蜂引路》(板题) 。

  2、谈话激趣:

  同学们,你们了解蜜蜂吗?可是你们知道蜜蜂能给人带路吗?教师相机板题。

查看全文

《蜜蜂引路》教学设计(精选17篇)

《蜜蜂引路》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复习巩固字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区别“常常”和“往常”的意思。

  3、能领会列宁善于观察和思考的特点。

  教学重点、难点

  认字写字、能结合重点的词句。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蜜蜂是如何给列宁引路的。

  教学准备:生字、词语卡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引入新课。

  1、揭示课题。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26课《蜜蜂引路》。

  2、复习生字。

  出示生字卡片,学生读字组词。

  3、开火车读词语。

  出示词语卡片,学生读词

  4、蜜蜂给谁引路?——列宁。(课件出示)

  二、精读课文,理解体会。

  (一)朗读第一、二段。

  师:(出示列宁图)列宁为什么要让蜜蜂引路呢?我们来学习课文。先来看一、二段。

  1、指名朗读1、2段

  2、讨论:

  1)你读出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

  小组交流,教师相机知道理解“附近”、“当地”等词。

  2)列宁和养蜂人关系怎样?你是怎么看出来的?(学生回答)

  分辨词语:“常常”和“往常”。(课件出示练习)

  3)列宁为什么要亲自去找养蜂人?(学生回答)

  3、集体朗读1、2段。(男女同学各读一段)

  (二)学习第三自然段。

  师:列宁找到养蜂人了吗?他是怎么找到的?请同学们读第三段。

  1、默读这一段

  2、指名朗读。

  3、教师指导分句读第三段。

  4、课件出示:默读第3小节,用“      ”画出表示花丛、园子、小房子之间位置的词语。

查看全文

《蜜蜂引路》教学设计(精选20篇)

《蜜蜂引路》教学设计 篇1

  【课前透视】

  讲读课文《蜜蜂引路》,是一篇记叙文。记叙了列宁通过观察蜜蜂采蜜和飞行的路线,利用蜜蜂作向导,终于自己找到了养蜂人的故事。说明列宁是个善于观察,认真思考的人。课文故事性强,情节吸引导读者,且内容短小。

  爱听故事是小学生们共有的特征。教学中,要抓住课文内容和语言上的特点,引导学生仔细阅读课文,边读边想,充分利用课文的插图,引导学生想象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结合重点词句,熟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初步懂得,遇到疑难事情的时候,要仔细观察,认真思考,找出事物之间的联系,进行周密合理的推理判断,就有可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教学目标】

  1、会认6个生字,会写9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区别“常常”和“往常”的意思。

  3、能领会列宁善于观察和思考的特点。

  【教学重点】认字写字、能结合重点的词句理解蜜蜂是如何给列宁引路的,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信息资料】

  1、生字词语卡片、插图或课件。

  2、了解列宁的生平,阅读列宁的故事。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切入举偶〗

  1、谈话激疑:

  同学们,当我们想去一个地方,却不知道路怎样走,你通常会想什么办法呢?(学生交流),那你们听过蜜蜂也能当向导吗?今天我们就来共同读一个故事──《蜜蜂引路》(板题) 。

  2、谈话激趣:

  同学们,你们了解蜜蜂吗?可是你们知道蜜蜂能给人带路吗?教师相机板题。

查看全文

《蜜蜂引路》教学设计(精选18篇)

《蜜蜂引路》教学设计 篇1

  《蜜蜂引路》项目学习初步方案

  课题

  (1)课题:《蜜蜂引路》教学方案

  项目概述

  (2)适用年级:小学二年级语文;

  (3)课题简介:《蜜蜂引路》是小学二年级语文第10课内容,这是一篇传统课文,怎么在传统的基础上,讲出新意,就是我这节课所要体现的。因此,我在进行传统的认字、写字、朗读和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突出了讲话训练,着重进行“因为…所以…”的训练。同时,我还通过对第三段的重点设计,进行仔细观察、分析判断方面的训练。该课题设计的目的是实现下述的教学目标。

  (4)学习团队:

  教师:许丹虹;

  学生:峡山街道拱桥小学二年级;

  前期分析

  (5)教学目标分析:

  (6)学习者特征分析:

  本学校学生大部分来自于附近的村镇,人员状况参差不齐,有些学生因为接触广而思维活跃,而另一些则稍微迟钝。学生的注意力总体来说还不错,能跟得上老师的思维。

  教学策略

  (7)教学策略采用:启发式教学策略、情境教学策略、情境——陶冶教学策略。

  活动阶段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时间(分)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1.       导入: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个可爱的朋友,想知道它是谁吗?

  2.       播放课件,现实蜜蜂可爱的画面

  3.       指名回答:今天我们要认识的朋友是谁?(对于回答正确的同学给予表扬)

查看全文

蜜蜂引路教学设计(精选13篇)

蜜蜂引路教学设计 篇1

  教学要求:

  知识与能力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特点。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特点。

  难点:学习按事情的发展顺序连段成篇的方法。

  教学目标:(本节课)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特点。

  2.学习按事情的发展顺序连段成篇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师:(猜一猜)有一种昆虫,专门在花丛中采蜜、传授花粉,本领可大了。你们知道它是谁吗?

  (生答)  

  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就与这只可爱的昆虫有关系——(板书:蜜蜂引路),请同学们齐读课题(生答)

  师:谁能说说“引路”是什么意思?

  (生答)

  师:那蜜蜂到底给谁引路呢?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呢?现在,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有感情地自由朗读课文(要求:遇到拿不准的字,可以借助课后拼音将字词读准,语句读通顺。)

  (生读课文)

  二、评读

  师:蜜蜂给谁引路啊?

  (生答)

  师: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生答)

  师:课文一共有几个自然段?

  (生答)

  师:老师想请四个同学来读一读这篇课文,谁想读?

  (指名生读课文)

  课文读完后,其他生进行评议。

  三、精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特点

  1.学习第一自然段。

  师:刚才同学们读得真好,胡老师也想来读一读了!你们想听吗?认真地听,听完后,告诉大家,你知道了什么?

查看全文

蜜蜂引路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 会认6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区别“常常”和“往常”的意思,并会用“常常”造句。

3. 能领会列宁善于观察和思考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1. 识字、写字,理解课文内容是本课学习的重点。

2. 指导学生理解“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准备:小黑板、图片、生字卡片、练习纸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猜一猜:有一种昆虫,专门在花丛中采蜜、传授花粉,本领可大了。你们知道它是谁吗?(蜜蜂) 板书

2、顺势提问:你们知道蜜蜂是干什么的吗?(采蜜)可别小瞧了这些小蜜蜂,它还会引路呢?(添加“引路”一词)知道“引路”是什么意思吗?(带路)

3、看到这个题目,心中是不是有许多疑问呢?(学生提问:蜜蜂它不是人怎么会引路呢?它为谁引路呢?引向哪里?结果如何呢……)这些问题很好,但是老师也不知道答案。平时老师经常告诉大家,不知道答案要怎么办呢?(在课文中寻找答案)很好,那我们就一起来看看26课《蜜蜂引路》中怎么讲的吧!

二、学习生字词语

1、自由读课文,你喜欢的符号标出本课的生字、词语,读准字音,不太熟练的地方多读几遍。

2、组内合作识字:互读、互听、正音。

3、教师引导:鼓励学生小老师,教同学们认识生字,重点交流识字记字方法。

查看全文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