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大海战观后感作文500字
第一篇:
昨天,我看了一部电影,叫《甲午大海战》,这部电影是一个历史战争篇,这篇电影令我印象深刻。
电影刚开始,我们中国和日本向买了12艘军舰。但是,慈禧太后为了庆祝她的六十大寿,耗费巨资用来装饰她的花园, 却不愿意增加投入到海军建设上。有人告诉她日本要来攻打中国,没想到慈禧太后说:“一个小小的日本,能对我们有什么威胁?”结果这个消息被日本天皇知道了,他立刻通知各位将领开会说要买下英国制造的这艘军舰,可是其中的一位将领说钱不够,日本天皇要求各个将领捐款买下这艘船首先从他的月俸中拿出三千万!于是,将领们一起捐款买下了这艘船,并命名为“吉野号”。我心里想:日本天皇一心为国家,而慈禧太后只顾着自己享福,却不管国家的命运,真是太令人心寒了。
随后战争很快打响了,由于日本的军舰都是先进的,特别是吉野号,所以,北洋舰队很多的船都被打沉了,而日本的战舰才被击沉了两艘。到了最后,我们只剩下一艘战舰的时候,这艘战舰挂起冲锋旗。霎时全力冲击日本的主舰。这时,我们的战舰——“致远号”已经伤痕累累,而敌军还不停的向“致远号”发炮。我喊着:“别沉,别沉!”可惜还是被击沉了。这最后一艘船是致远号吗?如果是的话,前面一句的主语要改一改,两句合为一句,不然以为说的不同的两艘但是“致远号”的舰长邓世昌誓与战舰共存亡的精神深深感动了我,这是对北洋水师的爱,这是对祖国的大爱。清政府的腐败和军队的不团结,导致北洋舰队全军覆没了。
甲午大海战观后感700字
在一个周末,我闲来无事,爸爸叫我看了一部电影《甲午大海战》,看完这部影片后,我的心里久久不能平静。
这部电影所讲述的是1894年9月18日,腐败无能的清政府与可恶至极的日本军海上交战的事,当时的清政府贪污受贿,花费大量的钱财去吃喝享乐,更可恶的是,权利已经被昏庸无道的慈禧太后掌握了,她丝毫不顾人民的死活,不重视军队的建设。
在国家最危急的时刻,皇宫里还在为慈禧太后做六十岁大寿,把许多钱财挥霍掉了,以至于北洋舰队的战舰大部分是德国的二手货,只有一小部分战舰,是李鸿章攒钱买的德国最新的铁甲巡洋舰。
相比,当时的日本首相很注重军队建设,耗费大量钱财培养人才,购买新式铁甲舰,而且,火炮也是从英国购买的远程火炮。没钱,就把全国官员的工资减少十分之一,每天只吃一顿饭,剩下的钱用来充实海军的装备。如果,我们中国官员把贪污的钱财全部用来买装备,那我们就不会被打了。
甲午大海战刚开始,日军就充分地发挥了新式武器的优势,10分钟后,就击沉了四艘北洋海舰,可是他们连损伤都没有,致远舰舰长邓世昌大怒,一连击沉了五艘日本舰,打出了中国威风。可是,最后炮弹没有了,只有穿甲弹,可是这些对日本舰没用,在这个时候,一艘日本战舰把致远舰侧翼击中,他们有倾斜的危险。到这个时候,致远舰冲向日本吉野舰,结果被击沉了。邓世昌和他的狗都牺牲了。看到这里,我被感动了,中国军人的精神令我感到钦佩。
落后就要挨打,这是亘古不变的道理。从新中国成立到现在,中国领导人很注意军队的发展。我们中国也有了许多武器:“核导弹”、“核潜艇”、“055型巡洋舰”……相继面世。
甲午大海战观后感作文精选
《甲午大海战》以中国第一支近现代海军的兴亡为背景,讲述了饱受列强凌弱的清帝国,在洋务运动的驱使下,派遣留学生,打造了中国第一支近现代海军,却依旧无法改变清帝国的命运。今天小编在这分享一些甲午大海战观后感作文精选给大家,欢迎大家阅读!
甲午大海战观后感
那天和几个同学一起去看了《1894甲午大海战》,在没有进入电影院时我心里想那不过是一部反映清朝腐败而战败的电影,当走进电影院时就四处张望,看到除了我们几个同学之外就只有五个观众,心突然觉得好凉呀,觉得这部电影不管从视角还是从特技方面都不怎么样。
影片从李鸿章主持洋务运动筹备海军而起,提到第一批学员在福州马尾船政学院和到海外留学,和学成归来加盟北洋水师到甲午海战而壮烈牺牲。他们中有萨镇冰,刘步蟾,邓世昌等人这些都是我为所敬佩的(从历史书上学到的)。当邓世昌踏进福州马尾船政学院时,他回答的第一个问题的答案就是“每一次海战都将决定两个国家的命运”,是呀,想想二战时,日本和美国在中途岛的战役,如果那次美国失败了,也许现在的世界是另一番摸样,那次战役决定的是世界的命运。
他们在皇家海军学院学习到先进的知识,并亲自驾驶着清政府用重金购买的铁甲巨舰驶回到祖国。然而他们的同学中就有一批日本留学生,和他们一样,都带着强国之志,驾着日本政府购买的军舰向遥远的东方驶去,年轻的日本天皇正等待着他们,以加速他们学习西方的“明治维新”……
《甲午大海战》观后感精选
《甲午大海战》影片从李鸿章主持洋务运动筹备海军而起,提到第一批学员在福州马尾船政学院和到海外留学,和学成归来加盟北洋水师到甲午海战而壮烈牺牲。今天小编在这分享一些《甲午大海战》观后感精选给大家,欢迎大家阅读!
勿忘国耻——《甲午大海战》观后感
硝烟弥漫的战场,腐朽黑暗的清王朝,爱国志士慷慨激昂的话语,在我的脑海里挥之不去——《甲午大海战》,讲述了一个让所有中国人深感耻辱的故事。
电影的背景是日益衰败的清王朝。气血方刚的光绪皇帝立志变法强国,但国家大权实际掌握在慈禧太后手中。就像这个病怏怏的慈禧一样,整个神州大地毫无生气,一片冥茫昏暗。
国家的衰弱,激励了一批批爱国志士行动起来年,邓世昌等一批少年学子怀着强国的梦远赴英国,进入了皇家海军学院。而这里同样有一批日本的留学生,同样带着强国之志在这里学习。
不久,中国舰队到访日本时,与一群充满仇恨的日本民众发生了冲突。双方剑拔弩张……“长崎事件”后,在日本天皇的带领下,日本全国一心发展海军。而在这一边的中国,为庆贺慈禧六十大寿,官员们竟拿出海军的军费,兴建了奢华铺张的圆明园!
帝国主义的思想和侵略扩张的野心,终于使日本发动了罪恶的战争。在黄海上,中日双方展开队形,爆发了声势浩大的甲午大海战——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蒸汽机铁甲舰队的战斗。这其中就有邓世昌指挥的“致远”号舰船。日方拥有先进的装备,所以很快占了上风;而北洋舰队的大炮则显得十分落后,甚至连射出去的炮弹都时常不能爆炸……经过一段时间的鏖战,历史的天平开始向日本这边倾斜——北洋舰队的战舰被一艘艘地击沉了。当我看到一群中国士兵端着步枪,半蹲在甲板上,面对敌舰上黑洞洞的炮口这一幕时,我深深感到一种无奈的耻辱——装备落后,缺乏训练,这就是曾经名扬四海的北洋舰队吗?
《甲午大海战》观后感精选600字以上
《甲午大海战》这是一部能够涤荡我的灵魂的电影,它让我知道了这一段历史背后的故事,那个叫中国人不愿回首不愿提的时代。今天小编在这分享一些甲午大海战观后感给大家,欢迎大家阅读!
甲午大海战观后感
看完《甲午大海战》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我的心都不能平静下来。这是一部能够涤荡我的灵魂的电影,它让我知道了这一段历史背后的故事,那个叫中国人不愿回首不愿提的时代——现在就真真切切地解剖在了我的面前。历史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简单明了地展现在我的面前,让我对中国的过去有了新的认识。也许以我的资格,没有办法去评价影片中的某些事实,但是多重线索的交织,简明的叙事手法足以支撑起整部影片的骨架。爱国的信仰是它的大脑,不降的坚守是它的心脏,那些被流传在人们口中被迎奉进祠堂里的英雄人物是它的四肢手足,这些便构成了活生生的历史。或许我是一个感性的人,在我看着致远舰沉没的时候我的心是刺痛的。但我想,中国人或许都应该拥有这样的感性,历史不是你在学校不学习他就不需要你去了解的东西。因为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的身体里流着中华祖先的血液。我们的先辈们用自己的鲜血去警醒与自己流着同样的血却还在醉生梦死的人,为了祖国牺牲了自己。我们就有责任去了解我们的国家的每一段历史,更有义务去热爱我们的国家。
历史不应该只用来歌颂英雄,更应该用来警醒世人。邓世昌并非是甲午海战中英雄的个例,也并非是整个大海战中中国方面的总指挥人。但他的在这段历史中所展现出的是一个中华民族定义下的英雄的所有层面的美。事实上,在致远舰沉没之后,邓世昌完全是有机会活下去的,但他没有,他选择了他所信仰的“与舰同沉”的理念。这和当时那个官员各种中饱私囊各种花天酒地各种结党营私要反差很大,这一切皆是因为他们信仰与理念的差异。
甲午大海战观后感2000字
《一八九四·甲午大海战》是由冯小宁自编自导的历史、战争电影。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甲午大海战观后感20xx字,希望大家喜欢。
甲午大海战观后感20xx字
《1894甲午大海战》一部让我震撼已久的电影。它不是纪录片,或许也不需要卖弄知识,或许也不需要考证史实。想到那场悲惨的战争,两眼不时地泛着泪花,为牺牲的英雄而感动,为中华的浩劫而伤痛。
真的很害怕甲午的惨剧会再次上演,虽然如今和平是主流,大街小巷都在看着温馨的家庭剧、爱情剧,但战争阴云却一直未散去。 甲午海战,中国战败的直接原因主要是丁汝昌战术指挥的重大失误,保守而一沉不变的战术在面对与时俱进的日本舰队时,是那么不堪一击。根本原因则是政府的腐朽以及战略思想的落后。 政府的腐朽自不必提,战略思想的落后却很致命。中国一直信奉着“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的思想,处处摆着礼仪之邦的谦恭姿态,害怕邻居们哪怕一点点的误解。我认为这种思想是极其可悲且愚蠢的,完全是沽名钓誉。
“人不犯我,我不犯人”这话搁在几百年前的冷兵器时代,那是没有错的。你想先犯我,带领着大军前来攻打,我大关城门坚壁清野,你不一定能奈何我,我则可以从容的组织反击。
但在热兵器时代,情况就变了。法西斯德国行那不义之举,有几个国家在师出有名后成功反击的?日本的胜利更是源于他们一直信奉着先下手为强的思想。可悲那清政府,在组建北洋海军之后,本可以轻松拿下日本,腐朽的王朝却从未考虑过,以至于养虎为患,终成大祸。而日本,将海军当做谋利的工具,扩张速度何其壮观。在21世纪,“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的思想就是亡国的催命符。 因为21世纪的海战比之甲午海战更要残酷血腥一万倍。是个攻击手段远远超过防御手段的年代,一枚导弹就能报废一条军舰,胜负就在于谁准备充分,谁率先发动。战争的结果是其中一方片甲不留,另一方却毫发无损。相比之,甲午海战中北洋水师被偷袭还能有一半的军舰得以返港是何等的幸运,而这种状况不可能出现在21世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