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教资面试教案模板(精选4篇)
初中物理教资面试教案模板 篇1
说教材:
《重力与重心》是司南版必修1第四章第1节的内容,是本章重要的基础内容本章从最常见的重力入手,讲授力学的基础知识,是高中力学的基础,为后面的学习做好准备,所以本章的教学 关系到高中物理教学的好坏本节的主要教学内容有:
1、力的描述;
2、重力及其测量;
3、重心与稳度
本节内容是在初中的基础上,进一步让学生领略丰富多彩的力现象,学会基本的力学研究方法,理解重力的大小与方向,并结合重心与稳度,强调与生活的密切关系结合本节的内容和特点,为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从新课程的“三维目标”培养学生按教学大纲要求,结合新课标提出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用力的图示和示意图来描述力
2、知道重力的大小和方向,理解生活中测量重力的方法
3、知道重心的概念及均匀物体重心的位置
4、会用简单器材探究不规则物体的重心位置
5、知道重心与稳度的关系
6、运用重力,重心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用简单器材探究不规则物体的重心位置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各种力现象的奇妙保持对力现象的探索热情,体会重力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
高一学生的思维具有单一性,定势性,并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转变,由于力的概念比较抽象,在初中已经学习了力的示意图,进一步扩展重力与重心本节的重点是力的图示,重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重心与稳度;教学的难点是 重心与稳度
说教法
物理教学重在启发思维,教会方法学生对力的示意图和重力已有自己的认识,可以作为教学的起点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力的图示的描述方法,并通过复习力的三要素来引导学生学习重力的三要素,并通过实验探究均匀、规则物体的重心位置,再进一步联系生活,理解重心与稳度;使学生全面的理解教材,把握重、难点;因此,本节课综合运用直观讲授法、实验探究法并结合多媒体手段在教学中,加强师生双向活动,合理提问、评价,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新知识
期中测试教案(通用10篇)
期中测试教案 篇1
一、成绩分析:
班级平均分:88.86
优秀率:55.6%
不及格率:0%
二、试题分析:
本套试题共计十一道大题,围绕基础、积累运用、阅读实践、习作展示几个模块进行检测;题目难度适中,有一定的层次性,适合三年级学生。其中,基础题型主要以课本字词、原文为主,词语注重对学生形近字、多音字、易混淆词语、词语搭配进行检测;课外阅读内容相对之前题型,难度降低,主要考查根据原文内容填写相关内容以及对文章的理解;写作通过本单元的两个习作命题进行训练,即写清楚过程,表达自己的感受。
试卷整体难易程度适中,题量不大,课本知识占卷面80%左右,体现了夯实基础和培养能力并重的理念。
三、学生答题分析:
结合卷面实际得分来看,反映问题大致有以下几点:基础关不扎实,多音字“鲜、笼”组词错误,充分说明基础字词掌握不到位。课文内容学习不扎实,如第九大题,考的是默写背诵,很多同学填错,在复习中应加大对诗词、日积月累的默写。已学知识不能灵活运用,如阅读理解第十题。没有理解题意,存在未通读课文的问题。作文语句不通,或主旨不明,没有写出细节,不能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四、几点反思
1、字词的学习一刻都不能放松,对每节课词语表词语进行统一听写,易错字进行集中讲解,安排一对一听写,有助于提高学生字词关的通过率,也可确保辅差工作落到实处。
2、背诵默写是重中之重。本册选取古诗、园地日积月累需背诵篇目增多,多数生背诵上无问题,重在无法理解所背内容或个别字书写上带拼音或者别字。因此,在背诵过程中,坚持对需背内容的理解、及时默写,难写字和易错字进行集中点评、抄写进行巩固。
《自己试一试》教案(通用6篇)
《自己试一试》教案 篇1
【内容简析】
这篇课文写一位科学家向孩子们提出一个奇怪的问题:为什么金鱼放进装满水的鱼缸里,水不会溢出来?孩子们通过自己动手,找到正确答案,最后明白科学家用意的故事,使小朋友们明白了任何人说的话都不一定正确,只有自己大胆试一试,勇于实践,才能找到正确答案的道理。
【设计理念】
设计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自读自悟中感受科学家的用意,培养学生自主朗读、自主识字、合作探索、互相交流的学习方式。
【教学目标】
1比鲜10个生字,会写8个字。
2闭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
3崩斫饪挝哪谌荩体会科学家的用意。
【重点难点】
重点:识字和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难点:读中感悟科学家的用意。
【教具准备】
生字、词语卡片、金鱼、石头、水、鱼缸、教学挂图或多媒体课件(学生在实验室做实验的场面)。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1蓖学们,老师和你们一起走进实验室里看看(播放学生在实验室做实验的片断,也可以看图画讲述)。
2蓖学们,你们看完后,有什么感想?为了证明别人说的话对不对,我们就要动手试一试,就能找到答案。这节课我们就学习第8课《自己试一试》。
3逼攵量翁狻O蜓生提问: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鼻胪学们自由读课文,边读边画出生字词,多读几遍,不会读的字也可以向同学、老师请教,然后再多读几遍。
《动手试一试》教学实录点评
作者:佚名 转贴自:本站原创 点击数:47
一年级语文《动手试一试》教例品评
教例:国标本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第7课《动手试一试》第5小节教学片断:
师:请同学们静心细读第5小节,想想有什么疑问?
生自由读思考
生:科学家明明提了一个错误问题为什么还哈哈大笑?
师:这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不急,答案都在课文里。玛丽亚很奇怪也很不服气,可科学家为什么还哈哈大笑?这笑声中包含着什么?大家可自由寻找合作伙伴分角色表演一下,表演要逼真,“奇怪、哈哈大笑”都要表演出来,科学家的话中能否把他笑的原因也说出来。
生十分投入对演,教室笑声不断,充溢快乐。
生生、师生表演,举例如下:
(一)
生:科学家老爷爷,您知识渊博,怎么给我们提了一个错误的问题呢?
生(哈哈大笑):你真是个爱思考,肯动手的好孩子,有些问题只有自己动手试一试,才能得出正确答案。
(二)
生(很不服气):您这么有水平,为什么给我们提了一个错误的问题?
生(哈哈大笑):真不简单,只有养成爱提问,爱思考,爱实验的好习惯才能得出正确答案。
(三)
生:老爷爷,如果我不去试一试还不知道您竟然给我们提了一个错误的问题呢!
师(哈哈大笑):你敢于怀疑权威,善于认真思考,真是好样的。请记住“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实践才能得出真知。”
(四)
生(很气愤):给我们提了一个错误的问题你算是个科学家吗?
师(哈哈大笑):我很欣赏你的勇气,谢谢你的批评。我不故意提了一个错误的问题你们就一直迷信我,迷信书本,我想通过自己动手试一试,你 的收获一定不少吧!”
期中测试 教学设计(附评讲)
期中测试 复习设计
共1课时 总第33课时
教学目标:
通过期中复习,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更加牢固,计算能力更加提高,能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全面达到各单元所规定的教学目标。
复习过程:
一、回顾引入
1、本学期我们已经学习了哪些内容?引导学生看目录相互说一说。
2、全班汇报交流。
3、今天我们来复习本学期所学内容,板书课题。
二、复习整理
1、复习测量。(口头完成下面问题)
(1)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有哪些?相邻的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学过的质量单位有哪些?它们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2)用手势表示1米、1分米、1厘米、1毫米的长度。
(3)填空。
9吨=( )千克 3000千克=( )吨
7000米=( )千米 5千米=( )米
1吨-400千克=( )千克
3厘米-6毫米=( )厘米( )毫米
2、复习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1)笔算加、减法要注意什么?
(2)计算并验算下列各题。
726+598= 940-762= 10000-3791=
3、复习四边形
(1)指出下列图形各是什么类型?(略)
(2)计算下列图形的周长。(图略)
4、复习有余数的除法
(1)计算有余数的除法要注意什么?
(2)列竖式计算。
47÷8= 38÷6= 87÷9= 42÷7=
5、复习时、分、秒的认识
(1)我们学过的时间单位有哪些?它们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2)一堂课40分,上午9时55分上课,什么时刻下课?
三、全课总结
1、通过今天的复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第四章第三节测试教学设计
广州市第16中学 王炎峰
一、学生情况分析
对于一个没有经历过科学设计过程的学生而言,学生往往会将完成制作当作是设计过程的最后一步,把作品做出来,设计任务也便结束。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测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在测试过程中,学生缺乏把测试内容量化的意识,不懂得对测试的结果提出合理的评价。这些都是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对学生进一步引导的内容。
二、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从检验制作的质量出发,介绍了测试的概念与作用和一般产品的测试原则、测试内容与方法。让学生应用这些知识与技能,经历产品的测试过程,更好地树立质量管理的意识和科学的工作方法。
测试产品是产品设计与制造工作的重要环节。课本已六面广告宣传灯的测试中应有测试内容与方法为例,让学生领悟产品的测试内容与方法。本节内容也是对学生进行过程性评价的一个重要环节,其测试的数据可作为过程性评价的一个重要指标,也为产品的优化及总结性评价提供数据、事例依据。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测试的概念、作用、测试的内容与方法。了解1-2类产品的常用测试方法。
(2)会根据设计要求使用简单的方法对产自己的作品进行测试。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自己作品的测试与评价实践,体验产品测试的原则和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让学生树立质量管理的意识和科学的工作方法。
(2)在测试过程中养成实事求是、精益求精的态度。
(3)在过程性评价过程中培养学生善于批评的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