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之道》教案(精选2篇)
《大学之道》教案 篇1
【素养目标】
1.了解曾子及其思想主张,了解《大学》的主要内容。
2.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理解并背诵课文。
3.分析本文的论证特点,概括说理的艺术技巧。
4.准确把握和理解“三纲”“八目”的具体所指及其内部关联,理解文章表达的思想及现实意义。
【教学重难点】
概括说理的艺术技巧,准确把握和理解“三纲”“八目”的具体所指及其内部关联。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法: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探讨课文的深刻内涵。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小时候我们都听过“曾子杀猪教子”的故事,从中知道了为人父母要以身作则,言而有信,真诚待人的道理。今天,我们要以更加理性的目光来学习曾子的另外一篇著作《大学之道》。
二、文化常识
1.了解曾子
曾子(前505年-前435年),姒姓,曾氏,名参,字子舆,鲁国南武城(今山东平邑,一说山东嘉祥)人。春秋末年思想家,儒家大家,孔子晚年弟子之一,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夏禹后代。其父曾点,字皙,七十二贤之一,与子曾参同师孔子。
倡导以“孝恕忠信”为核心的儒家思想,“修齐治平”的政治观,“内省慎独”的修养观,“以孝为本”的孝道观至今仍具有极其宝贵的社会意义和实用价值。曾子参与编制了《论语》、撰写《大学》、《孝经》、《曾子十篇》等作品。
周考王六年(公元前435年),去世,享年七十一岁。曾子在儒学发展占有重要的地位,后世尊为“宗圣”,成为配享孔庙的四配之一,仅次于“复圣”颜渊。
大学说课稿(精选10篇)
大学说课稿 篇1
一、 教材分析
《禁止通行》这一课是河北大学出版社《信息技术》小学版第三册第9课。这一课分两课时进行教学,今天我说的是第一课时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原有Word基础上的再提高。根据教材的目的和特点,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利用绘图工具直接绘制图形,学会组合图形。
能力目标:
能对图形进行基本操作,培养学生的分析、观察能力,学会自学的方法。
情感目标:
增强学生的交通安全意识,鼓励学生与他人合作、互相启发、共同完成教学任务。
教学重点:
绘制图形并调整图形。
教学难点:
对各种图形进行组合以及取消图形组合的操作。
二、学生分析
五年级小学生有特定的心理特征:好玩、好问、好奇,虽然他们对理论性强的知识点不易理解,但是对具体的操作较容易接受,对通俗易懂的语言比较容易理解。在学习本课之前,他们已经学会插入文本框、并对文本框进行修改。
三、教法与学法指导
本课综合选用讲练结合、启发式教学、演示法等教学方法,以启发式教学法为主,把“自主学习——尝试”的思想渗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在明确目标任务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发现方法、解决问题,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根据信息技术学生操作性很强的特点,在讲完一个知识点后,及时练习,以巩固所学内容。
在这节课中我注重学生思考和实践操作,学生通过观察演示、小组合作来解决自己所碰到的问题。本课教学中,力求发挥学生的主体功能,激发他们积极参加学习的主动性,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成为学习的主人。
大学秋季开学班会教案(精选4篇)
大学秋季开学班会教案 篇1
一、班会主题:
大学生安全教育
二、班会时间:
x月7日
三、班会地点:
1205教室
四、班会参与人员:
全班同学及辅导员
五、班会目的:
进入夏季天气干燥,因此要加强学生的防火意识。
六、班会过程:
首先,强调了消防安全防火的重要意义,提醒大家从生活、学习、工作中的点滴小事出发,形成消防安全保护意识,共同创造和谐安全的教学环境。
(一)公共场所发生火灾的逃生技巧:
1、如果大火堵住门口,立即用湿毛巾捂住口鼻,或用水浇全身。
2、高层住宅失火,用床单或窗帘做成简易的绳子,挂牢物体,逃生。
3、如果火灾上身,就地翻滚,以扑灭火苗。
4、如果出口小,要呼救,等待求援。不要轻易跳离,这样危险性更大!
(二)火灾逃生自救十法:
一、要了解和熟悉环境。当你走进商场、宾馆、酒楼、歌舞厅等公共场所时,要留心太平门、安全出口、灭火器的位置,以便在发生意外时及时疏散和灭火。
二、要迅速撤离。一旦听到火灾警报或意识到自己被火围困时,要立即想法撤离。
三、要保护呼吸系统。逃生时可用毛巾或餐巾布、口罩、衣服等将口鼻捂严,否则会有中毒和被热空气灼伤呼吸系统软组织窒息致死的危险。
四、要从通道疏散。如疏散楼梯、消防电梯、室外疏散楼梯等。也可考虑利用窗户、阳台、屋顶、避雷线、落水管等脱险。
五、要利用绳索滑行。用结实的.绳子或将窗帘、床单被褥等撕成条,拧成绳,用水沾湿后将其拴在牢固的暖气管道、窗框、床架上,被困人员逐个顺绳索滑到下一楼层或地面。
大学语法教学教案模板(通用3篇)
大学语法教学教案模板 篇1
一、教学内容:本课教学内容以讲解“比”字句的基本结构和用法为主。
二、教学目标:
1、掌握比字句的基本结构,理解透彻。
2、能够运用简单的比字句。
3、充分理解并掌握比字句的衍生用法,完成课上练习题。
三、教学重难点:
比字句中程度副词的添加位置,数量词的添加位置和比字句的句型转换。
四、教学方法:
主要按照精讲多练、讲练结合、师生互动的原则来进行。
归纳法:先举出一些例子,再总结语法规则。化繁为简的解释法:比较句的格式用公式表述。练习方法:机械性练习、对比性练习、排差性练习。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组织教学,课堂问好。
2、通过对于比字句在汉语中的地位和介绍来导入比字句的理论性课堂教学:
“比较是人类基本的思维方式之一,体现在语言中就是比较的范畴。比较范畴在人类语言中具有普遍性,是语言最重要的组成成分之一,汉语当然不例外。
“比”字句是汉语中表达比较的典型句式。”
(二)具体教学
1、提出比字句的概念:比字句指有“比”字介词短语作状语的句子。如“甲比乙好”。其中心语是谓词或谓词短语,用来表示甲乙两物或两事在数量,性质,程度的差别,又叫差比句。
再通过具体的例句来说明:
例如,甲山比乙山高一些。
甲比乙有经验得多。
阿哥的心比蜜还甜。
你比我睡得晚得多。
2具体分析比字句的基本结构:“比”字句是指表示两个人或两种事物在性质、程度上的差别或高低(也可以用于同一事物的不同时期的比较)的一种格式,用介词“比”引出比较的对象,用谓语表示比较的结果,“比”与其宾语在句中作状语。并且通过例句来分析:
《大学》教案(通用15篇)
《大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 借助工具上古疏通文意,掌握常见的文言词汇及重要意义。
2. 理解文章中的思想,并探讨这些思想的现代意义。
3. 理解《大学》中的 “三纲”“八目”并了解这些内容之间的逻辑联系。
重点:借助工具上古疏通文意,掌握常见的文言词汇及重要意义。
理解文章中的思想,并探讨这些思想的现代意义。
难点:理解文章中的思想,并探讨这些思想的现代意义。
一、导入新课
第一届世界儒学大会于XX年9月27日至29日在孔子的故里曲阜举办。来自22个国家和地区的86个儒学研究机构的逾160位专家学者参会。儒学在世界上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影响?今天我们就走进儒学经典作品《大学》,领略其中的奥义。
二、知识积累
1.了解文化背景
《大学》原是《礼记》里的一篇。一般认为是曾子所作,也有人认为是秦汉时的儒家作品,在宋代以前,《大学》在儒家思想学术中的地位并不是很突出,由于它论述了儒家为学治世的基本原理、原则、方针、步骤和方法等,所以中唐以后,逐渐受到儒家学者的重视。唐代韩愈、李翱始把它看做与《孟子》《易经》同样重要的“经书”。到北宋得到程颢、程颐竭力尊崇,南宋朱熹又作《大学章句》,《大学》成为了儒家经典中重要的篇章。
朱熹为《大学》作成章句,通过注释阐发己意,并将它与《中庸》《论语》《孟子》合编成一书,这就是《四书集注》。
大学教案模板范文(精选13篇)
大学教案模板范文 篇1
一、本课程的目的、性质及任务
大学化学课程阐述化学的基本原理和知识,是高等工科院校工程技术专业的基础课;是培养全面发展的现代工程技术人员知识结构和能力素质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化学与工程技术间的桥梁。
通过化学反应原理和与工程技术密切相关的的基本知识的学习以及化学实验,使学生了解近代化学的基本理论,具备必要的基本知识和一定的基本技能,为以后的学习和工作提供必要的化学基础;使学生能在工程技术中以化学的观点观察物质变化的现象和规律,对一些涉及化学的工程实际问题,具备初步分析和解决的能力。培养学生化学学科独特的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以及严谨、求实的科学作风。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的意识,理解化学与材料的关系。
二、本课程的基本要求
1、启发学生对本课程的认识和学习热情,了解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和学习方法。
2、掌握从能量变化角度认识化学变化的一般规律,掌握化学反应的方向,化学反应的程度,化学反应的速率的基本原理,为解决工程实际中遇到的一系列化学问题打下基础,培养学生化学思维能力。
3、掌握水溶液的性质,掌握单相与多相离子的解离平衡,配合平衡的规律,提高应用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掌握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理解电化学原理,了解化学电源,腐蚀及防腐等方面的知识及应用知识的能力。
5、掌握物质结构的基本知识,理解材料的性质与结构的关系。
6、了解水、大气、固体废弃物的污染极其常见的化学治理方法,使学生树立环境保护的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