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乐园》教案(通用16篇)
《儿童乐园》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分析、观察、推理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进行数一数活动,初步感受乘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情感态度: 使学生在具体的事例中体会乘法的意义,认识乘号“×”,能正确地读、写乘法算式。
价值观: 使学生能看图列出乘法算式及把加数相同的连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
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
教学方法: 分 析 法
一、导入
教师提问:如果要给我们班每个同学发2本练习本,要准备多少本练习本?该怎么列式? 先由学生试者在练习本上列,然后让学生相互说一说列式过程中有什么感觉。
教师说明:像这样的加法问题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同学们都觉得用连加法来计算太麻烦了。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有没有一种简便的表示方法。
谈话引入:
教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玩吗?你最喜欢什么运动?
教师:同学们的兴趣爱好真广泛,现在我们到儿童乐园去看一看,同学们在干什么?
(出示“儿童乐园”场景图,并揭示课题)
二、教学过程
1、看一看。
独立观察画面,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并试着解答出来。
小组内交流,并把提出的问题集中起来。
小组汇报,组间补充。
2、说一说。
教师选择其中的一个问题,如“乘飞机的有多少人?”从2+2+2+2=8(人)中,指导观察:你们看,这个算式有什么特点?
教师点拨:像这样,求4个2连加的题目,除了用加法计算以外,还有一种更简便的方法,你们会表示吗?把你的方法在小组内跟同学说一说。
《儿童乐园》教案(精选17篇)
《儿童乐园》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分析、观察、推理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进行数一数活动,初步感受乘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情感态度: 使学生在具体的事例中体会乘法的意义,认识乘号“×”,能正确地读、写乘法算式。
价值观: 使学生能看图列出乘法算式及把加数相同的连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
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
教学方法: 分 析 法
一、导入
教师提问:如果要给我们班每个同学发2本练习本,要准备多少本练习本?该怎么列式? 先由学生试者在练习本上列,然后让学生相互说一说列式过程中有什么感觉。
教师说明:像这样的加法问题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同学们都觉得用连加法来计算太麻烦了。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有没有一种简便的表示方法。
谈话引入:
教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玩吗?你最喜欢什么运动?
教师:同学们的兴趣爱好真广泛,现在我们到儿童乐园去看一看,同学们在干什么?
(出示“儿童乐园”场景图,并揭示课题)
二、教学过程
1、看一看。
独立观察画面,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并试着解答出来。
小组内交流,并把提出的问题集中起来。
小组汇报,组间补充。
2、说一说。
教师选择其中的一个问题,如“乘飞机的有多少人?”从2+2+2+2=8(人)中,指导观察:你们看,这个算式有什么特点?
教师点拨:像这样,求4个2连加的题目,除了用加法计算以外,还有一种更简便的方法,你们会表示吗?把你的方法在小组内跟同学说一说。
《儿童乐园》教案(精选13篇)
《儿童乐园》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分析、观察、推理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进行数一数活动,初步感受乘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情感态度: 使学生在具体的事例中体会乘法的意义,认识乘号“×”,能正确地读、写乘法算式。
价值观: 使学生能看图列出乘法算式及把加数相同的连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
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
教学方法: 分 析 法
一、导入
教师提问:如果要给我们班每个同学发2本练习本,要准备多少本练习本?该怎么列式? 先由学生试者在练习本上列,然后让学生相互说一说列式过程中有什么感觉。
教师说明:像这样的加法问题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同学们都觉得用连加法来计算太麻烦了。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有没有一种简便的表示方法。
谈话引入:
教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玩吗?你最喜欢什么运动?
教师:同学们的兴趣爱好真广泛,现在我们到儿童乐园去看一看,同学们在干什么?
(出示“儿童乐园”场景图,并揭示课题)
二、教学过程
1、看一看。
独立观察画面,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并试着解答出来。
小组内交流,并把提出的问题集中起来。
小组汇报,组间补充。
2、说一说。
教师选择其中的一个问题,如“乘飞机的有多少人?”从2+2+2+2=8(人)中,指导观察:你们看,这个算式有什么特点?
教师点拨:像这样,求4个2连加的题目,除了用加法计算以外,还有一种更简便的方法,你们会表示吗?把你的方法在小组内跟同学说一说。
儿童乐园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分析、观察、推理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进行数一数活动,初步感受乘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情感态度: 使学生在具体的事例中体会乘法的意义,认识乘号“×”,能正确地读、写乘法算式。
价值观: 使学生能看图列出乘法算式及把加数相同的连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
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
教学方法: 分 析 法
一、导入
教师提问:如果要给我们班每个同学发2本练习本,要准备多少本练习本?该怎么列式? 先由学生试者在练习本上列,然后让学生相互说一说列式过程中有什么感觉。
教师说明:像这样的加法问题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同学们都觉得用连加法来计算太麻烦了。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有没有一种简便的表示方法。
谈话引入:
教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玩吗?你最喜欢什么运动?
教师:同学们的兴趣爱好真广泛,现在我们到儿童乐园去看一看,同学们在干什么?
(出示“儿童乐园”场景图,并揭示课题)
二、教学过程
1、看一看。
独立观察画面,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并试着解答出来。
小组内交流,并把提出的问题集中起来。
小组汇报,组间补充。
2、说一说。
教师选择其中的一个问题,如“乘飞机的有多少人?”从2+2+2+2=8(人)中,指导观察:你们看,这个算式有什么特点?
教师点拨:像这样,求4个2连加的题目,除了用加法计算以外,还有一种更简便的方法,你们会表示吗?把你的方法在小组内跟同学说一说。
大班儿童乐园美术教案(精选2篇)
大班儿童乐园美术教案 篇1
目的:
1. 巩固画各种动态人物的技能,学习简单的.画面布局。
2. 进一步培养感受美和表现美的能力。
准备:
1. 春天树林的背景图一幅。
2. 教师用吹塑纸剪制的大型运动器具(如滑梯、秋千、跷跷板、攀登架、小火车等)以及用油画棒绘制的两个动态不同的人物。
过程:
一、 引出课题
1. 出示背景图。今天老师带来了一张画,你们看美不美?(引导幼儿从造型、色彩、构图等方面讲述自己的感受)
2. 这是公园的一角,这里有一片美丽的树林,树林里有块空地,想一想,这里可以放什么呢?(引导幼儿大胆想象、讲述)
3. 出示剪制的大型运动器具。我们把这些大型运动器具搬到树林里去,好吗?
二、 讨论画面布局
1. 滑梯放在哪里比较合适?(滑梯比较高大,如果放在前面会把后面的物体挡住,因此放在后面比较合适)
2. 攀登架放在哪里比较合适?(可以放在中间靠左处,与滑梯前后交错)
3. 跷跷板放在哪里比较合适?(可以放在前面,因为它比较低)
4. 小火车放在哪里比较合适?(可以放在画面的最前面,并靠边)
5. 秋千放在哪里比较合适?(挂在树上)
6. 你们瞧,现在的公园更像什么了?(儿童乐园)
三、 学习绘画不同动态的人物
1. 儿童乐园真好,不过好像还缺少点什么,怎么办?。,(自画、自剪人物,然后贴上去)
2. 出示范例(如图一)。老师请了两位小朋友来玩,你们能看出他们正在玩什么吗?
3. 教师根据幼儿意见,将两个范例分别放到相应的运动器具上,使幼儿进一步理解动态与器具特点的关系。
儿童乐园(精选17篇)
儿童乐园 篇1
目的:1. 巩固画各种动态人物的技能,学习简单的画面布局。2. 进一步培养感受美和表现美的能力。 准备:1. 春天树林的背景图一幅。2. 教师用吹塑纸剪制的大型运动器具(如滑梯、秋千、跷跷板、攀登架、小火车等)以及用油画棒绘制的两个动态不同的人物。 过程:一、 引出课题1. 出示背景图。今天老师带来了一张画,你们看美不美?(引导幼儿从造型、色彩、构图等方面讲述自己的感受)2. 这是公园的一角,这里有一片美丽的树林,树林里有块空地,想一想,这里可以放什么呢?(引导幼儿大胆想象、讲述)3. 出示剪制的大型运动器具。我们把这些大型运动器具搬到树林里去,好吗?二、 讨论画面布局1. 滑梯放在哪里比较合适?(滑梯比较高大,如果放在前面会把后面的物体挡住,因此放在后面比较合适)2. 攀登架放在哪里比较合适?(可以放在中间靠左处,与滑梯前后交错)3. 跷跷板放在哪里比较合适?(可以放在前面,因为它比较低)4. 小火车放在哪里比较合适?(可以放在画面的最前面,并靠边)5. 秋千放在哪里比较合适?(挂在树上)6. 你们瞧,现在的公园更像什么了?(儿童乐园)三、 学习绘画不同动态的人物1. 儿童乐园真好,不过好像还缺少点什么,怎么办?(自画、自剪人物,然后贴上去)2. 出示范例(如图一)。老师请了两位小朋友来玩,你们能看出他们正在玩什么吗?3. 教师根据幼儿意见,将两个范例分别放到相应的运动器具上,使幼儿进一步理解动态与器具特点的关系。4. 教师示范画出坐、跑、攀登等动态人物。5. 幼儿绘画各种动态的人物,要求幼儿颜色搭配要和谐,涂色要均匀,人物要剪得光滑、细致。6. 幼儿把自画人物“送”到儿童乐园去玩,教师按幼儿的意愿,将其作品一一贴在相应的运动器具上7. 教师选择一件作品,从其色彩,动态等方面进行讲评,然后请几名幼儿参加讲评。四、 游戏1. 幼儿根据教师口述的要求,模拟相应的动作。如<br><p></p>教师说“现在玩跷跷板”,幼儿立即说“跷呀跷”,边模仿玩板的动作。2. 我们一起造的儿童乐园太好玩了,让我们以后再一起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