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与法治教学设计

时间:2025-04-05

《道德与法治》教学设计(精选17篇)

《道德与法治》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 激发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情感。

  2. 认识到家乡在发展过程中的美中不足,坚信家乡的将来更美好,树立初步的科学发展观。

  3. 行为与习惯:制止破坏家乡环境的人和事,保护家乡的山山水水。

  4.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调查、访问、参观和辩论等,认识到家乡的变化和发展,积极地为家乡献计出力。

  (2)从身边的人、事物出发,用多种感官观察、调查、体验、对话,感悟家乡的发展,获得对家乡变化的真切感受。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了解家乡的过去,认识家乡今天的变化。

  (2)认识到家乡在发展过程中的美中不足,坚信家乡的将来更美好,树立初步的科学发展观。

  2.难点

  从身边的人、事物出发,用多种感官观察、调查、体验、对话,感悟家乡的发展,获得对家乡变化的真切感受。

  教学过程

  一、歌曲导入

  1.师:孩子们,今天阳光明媚,鸟语花香,在这样的环境中给大家上课,老师忍不住想给你们放两首歌,让我们来听一听吧。

  2.播放第一首歌曲《南泥湾》。

  3.提问:你们听到了什么?

  4.指名回答。

  5.播放第二首歌曲《谁不说咱家乡好》。

  6.提问:这首歌表现的是什么情感呢?你们听出来了吗?

  7.学生自愿起立回答问题。

  8.师小结:第一首歌表达的是南泥湾这个地方的变化是令人欣喜的;第二首歌表达的是对自己家乡的热爱,认为自己的家乡是最好的。可见,家乡是生我、养我的地方,我们都很热爱它。

  【设计意图:利用歌曲导入新课,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初步感知本课的知识。】

查看全文

《道德与法治》教学设计(精选17篇)

《道德与法治》教学设计 篇1

  爸爸妈妈在我心中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父母之爱,体验亲情的无私和伟大,让学生懂得为什么要感恩父母。

  2.学生学会如何去感恩父母,体谅父母关心父母,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实际的行动来回报父母。

  教学重点:

  孩子理解父母的爱,感恩父母。

  教学难点:

  学会如何去感恩父母,并付诸行动去体谅父母关心父母。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第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教师:孩子们,在这个世上,我们最亲的人是——(爸爸妈妈),最疼爱我们的是——(爸爸妈妈),最值得我们信任的是——(爸爸妈妈)。爸爸妈妈是我们最亲、最爱、最值得信任的人,他们用无微不至的爱呵护我们的成长。这份爱,像清泉,滋润我们的心田;这份爱,像路灯,照亮我们前行的路。

  播放视频儿歌“我有一双勤劳的双手”。学生看完谈感受。

  二、新知讲授

  活动一:我们都爱父母

  教师:父母是我们最爱的人,你和下面的小朋友有过同样的感受吗?一起来交流一下吧!

  例:天都黑了、爸爸怎么还没回来呀?

  例:看到妈妈难受的样子,我心疼的'不得了,真想替妈妈分担一点痛苦。

  例:奶奶,元旦快到了,爸爸妈妈能回来看我们吗?我想他们了。

  学生交流:小组讨论。

  活动二:我们了解父母吗?

  教师:你了解父母什么?通过哪些方法可以了解父母呢?

  学生交流:我是问了外婆才知道妈妈的生日。

  学生交流:我爸爸是种瓜能手!暑假去瓜田,我看到爸爸种的西瓜又大又多!

查看全文

鲁人版八下思品第18课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教学设计

第十七课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第一框走依法治国之路一、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深刻认识依法治国对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作用,自觉树立法制观念,增强守法意识。能力:增强在日常生活中维护社会秩序的能力。知识:知道依法治国的含义,理解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遵循的基本方略。二、重点、难点:引导学生理解依法治国的意义,懂得依法治国是社会进步的重要体现,树立法制观念
三、课前准备:布置学生搜集我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依法治理的案例,在课堂上与同学们交流。四、教学流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导入:教师提出话题,让学生思考、讨论、交流。“要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自己希望生活在什么样的社会之中?”学生设想生活的美好时教师要注意对学生的引导,谈出希望生活在经济繁荣、民主完备、精神生活充裕等的社会中,教师进一步引导,生活在这样美好的社会中需要由什么来保证实施?让学生明确我们要用法律来治理国家,走依法治国之路。从而导入新课。学生思考、讨论、交流。 时间约3—5分钟讨论交流,主动释流经济繁荣、民主完备、精神生活充裕等的社会中。 (二)分组探究,小组合作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第一目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依法治国】共同探讨:什么是依法治国?1、提出讨论问题,假如生活中没有法律会怎样?教师引导,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然后由小组选举代表在班内展示。(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讨论,对每个小组的讨论时间和代表发言的时间适当控制,讨论和发言结束后,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发言做简短小结,揭示出公民的生活、国家的治理都离不开法律。离开了法律,公民的利益就得不到保障,国家就不能长治久安。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走依法治国之路。)教师总结:我们都愿意生活在一个和谐、安定、有序的社会生活中,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实施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究竟什么是依法治国呢?2、学习指导:请同学们自己看书93页,找出依法治国的含义并记忆,看谁在规定的时间内记得又快又好!(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3、关于依法治国几个问题的强调:依法治国的主体是广大人民群众;依法治国的客体是国家事务、经济文化事业和社会事务;依法治国的基本依据是宪法和法律;依法治国的目的是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依法治国的要求是国家公职人员必须依法行政,公民要严格遵守法律。4、及时督促检查学生对问题的记忆。(采用多种方式检查)5、结合课本93—94页材料让学生讨论并总结:全国的“打黑”行动能顺利进展下去必须要依靠法律。   设计这一活动的目的是,通过学生对“假如生活中没有法律……,”的讨论,得出公民的生活、国家的治理都离不开法律,初步感悟依法治国的重要性。(学生讨论、交流,时间3——5分钟)(学生看书,自主感悟时间2—3分钟)(启发学生讨论交流“打黑”行动,时间约2---3分钟)  第二目法治则国兴1、过渡语:我们知道了什么是依法治国,那么,为什么我们国家要实施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呢?2、教师组织学生分小组将搜集到的我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依法治理的案例探讨交流。(1) 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在交流时提出明确的问题,引起小组内的思考(2)教师适时将典型案例呈现,由学生共同探讨案例一:动画片《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中的大头儿子的形象给观众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前不久,安徽出现了许多“大头娃娃”。他们营养不良、头脸浮肿、四肢细短。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他们使用了劣质奶粉。其中,童小雪,在自己刚满周岁时,打赢了一场民事官司。被告马步才因涉嫌销售不符合卫生标准食品罪,已被司法机关依法逮捕。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和程序对有关地方政府和监管部门的97名责任人员作出了处理。案例二:据报载,安徽省某市某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吴某,因选举拉选票,干涉人大代表自主表达选举意志,受到严肃查处,并被选民和区人大常委会依法罢免其人大代表、副主任职务。案例三:xx年5月29日下午,某市扫黄打非办在市影剧院门前举办集中销毁非法音像制品现场会,销毁非法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10万多张。 设计以下问题: ①  查处劣质婴儿奶粉、严惩涉案有关人员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什么作用?   ② 材料二体现了依法治国在哪一方面的作用?    ③ 非法音像制品、出版物有什么危害?怎样才能制止非法音像制品、出版物的蔓延? 3、师总结:"法令行则国治国兴,法令弛则国乱国衰",只有实施依法治国,才能保证人民当家做主,社会文明进步,国家长治久安,市场经济才能持续健康快速地发展,才能早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我们明天的生活才能更加美好。设计这一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我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依法治理的具体案例,由具体到抽象,理解依法治国的重要意义。学生认真阅读事例,思考问题(时间约3—5分钟)分组讨论,展示交流(时间约3—5分钟)集思广益组内小结归纳,依法治国的意义(时间约2—3分钟)(1)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2)是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客观需要。(3)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条件。(4)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三)走进生活,学以致用

查看全文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