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说课稿
“说课”是教学改革中涌现出来的新生事物,是进行教学研究、教学交流和教学探讨的一种新的教学研究形式,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关于《成长》说课稿,希望大家喜欢!
《成长》说课稿
一、说教材
《成长》是语文S版第七册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篇课文共分十四个自然段,记叙了意大利小男孩约翰虽然生活在优越的环境中,却生活节俭,还坚持用自己的劳动——为居民点送报纸,来挣零花钱的故事,告诉我们,从小培养孩子生活的能力,更有利于他们成长。
课文的一至六自然段写小约翰给我的最初印象,很可爱,很节俭。每次到“我”的面包房总是重复的两句话、重复的行为引起了“我”的好奇。由此我推测约翰的父母可能不太喜欢他,也可能是他家的经济条件不太好,为下文埋下伏笔。
七至十四自然段写一个雪天,一个在妈妈陪伴下送报纸的小男孩引起我的注意,最终“我”明白了,约翰家不是没有钱,他的妈妈也不是不爱他,而是为了培养他的生活能力,这样更有利于他的成长。
设计理念:
1、由“我”前后对约翰家情况的不同猜测,引导课文分层,然后分层引导学生理解“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猜测。
2、抓住课文重点内容,引导学生懂得从小锻炼自己的生活能力,更利于成长的道理。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从小锻炼自己的生活能力,更利于成长的道理。
2、有感情的朗读。抓住课文的重点部分,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二、教学重点、难点:
抓住课文的重点部分阅读,理解课文内容,懂得从小锻炼自己的生活能力,更利于成长的道理。
成长的说课稿(精选4篇)
成长的说课稿 篇1
各位老师上午好:
我今天给大家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毕业之歌》第一课《成长的脚步》。我准备从四个方面展开说明,一说教材分析,二说学情分析,三说教法学法,四说教学过程。
一、说教材分析。
《品德与社会》是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性课程。《成长的脚步》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品德与社会》人教版教科书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毕业之歌》第一课的内容。本单元内容是对六年小学学习生活的回顾和总结,从学科角度而言,是对六年品德与社会性发展的归纳与提升。本单元设计了《成长的脚步》《我们的祝福”》《明天会更好》三篇课文,从回顾成长开始,到面向中学的引领,总体上形成了“总结成长收获——感激关怀自己的人——确立新的学习生活目标”这样一个学习的逻辑。在本课教学中,学生通过全面回顾小学六年的学习生活,了解自己成长的过程,即在成长过程中作出的成绩及存在的不足;积累成功的经验;为自己的成长感到骄傲。为第二课组织学生对帮助自己成长的同学、老师、学校等表达内心的感激之情作好铺垫。可见,本课在本单元乃至整册课本的教学中都有着重要的地位。根据以上的教学分析,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知识目标:回顾小学六年的学习生活,学会客观、全面地了解和评价自己。
2、能力目标:学习自我总结、归纳、反思的一些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成长中的快乐,感悟成长中也会有失败和挫折,初步懂得成长的道路不是一帆风顺的,培养胜不骄,特别是抗挫折的意识和能力。
《成长的足迹》教学说课稿(精选2篇)
《成长的足迹》教学说课稿 篇1
一、说设计理念
1、以制作"成长纪念册"为轴心,以"师恩难忘"为切入口,教材引路,巧妙地将课内外的学习与活动融会贯通,使学生在交流、汇报、探讨中,从不同角度回顾追忆,感受老师的辛勤付出,感受浓浓师情。
2、以学生为本,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引导学生用个性化的学习方式展开学习和探究活动,彰显语文综合学习的语文性、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个体性。
3、重视有效的小组评价和教师的激励评价、情境评价,保护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帮助学生逐步完善在综合性学习中进行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策略。
4、阶段性的回顾和过程性指导相结合,指导学生积累成功的经验,不断深入和充实探究的内容,为确保下阶段活动质量奠定基础。
二、说教材
"难忘小学生活"分成"成长足迹"和"依依惜别"两大板块。每个板块的主体是"活动建议",教师可以根据这些建议,引导学生开展活动。"阅读材料"供学生在开展活动时阅读,可以激起对六年小学生活的回忆,激发对老师、同学和学校的感情,同时在写讲演稿、给母校老师写信、临别赠言等方面得到借鉴和启发。开展活动的材料不止于此,学生可以自己去搜集,教师也可以再提供一些。在五六年级,学生已开展过三次这种任务驱动、活动贯穿始终的综合性学习,也具备了一些综合性学习的基础。教学中要充分体现综合性学习自主、合作、探究、开放的特征,抓好策划、活动、交流、评价等几个环节,使这次综合性学习取得更好的效果,真正成为学生难忘的回忆。
我的成长的足迹说课稿范文
写好说课稿是讲好课的前提,大家一定要认真重视起来,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关于我的成长的足迹说课稿范文,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一、说教材分析。
《品德与社会》是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性课程。《成长的足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品德与社会》人教版教科书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再见,我的小学生活》第一课的内容。本单元的教学是围绕学生毕业前的生活展开的要让学生通过回顾小学六年的成长历程,了解自己的特点,发扬自己的优势,增强自信心,为将来升入中学的学习和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础。在本课教学中,要让同学们通过收集和整理资料,感受从外表的变化到自己取得的进步,以及积累的成长经验,为自己的成长感到骄傲,为第二课组织学生写临别感言,以恰当的方式对帮助自己成长的同学和老师表达内心的感激之情作好铺垫。可见,本课在本单元乃至整册课本的教学中都有着重要的地位。
根据上述教材分析,综合考虑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能为自己的成长进步感到骄傲,增强对学校的亲近感,感受同学之间的友爱之情和老师的教育之恩。
(2)能力目标:能收集和整理反映自己成长进步的有关资料,并按一定的顺序进行分类整理,制作自己的成长记录袋,培养收集资料、分类和整理的能力。
(3)知识目标:通过具体的材料,认识自己在小学六年的学习生活中身体的变化、学习的进步以及生活经验的积累,知道自己的成长进步离不开学校生活,离不开老师的教导和同学们的帮助。
成长带来责任说课稿
一、说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个人对社会负有责任。
能力目标:理解由于个人对社会的依赖关系,决定了个人对社会负有责任。
思想觉悟目标:充分认识到行为与后果的一致性,能够自省自律,避免做错事,养成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的良好品质。
二、说教学重点
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三、说教学难点:
成长带来责任
四、说教法: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授课中我主要采用自主学习,主动探究、模拟情境、启发、引导、创设情境、营造氛围等方式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愿望,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五、说教学程序(说教学设计)
活动一:导入新课:
探究园活动指南
第一步:指导学生对这四个故事进行讨论。
第二步:让学生思考问题一,分别分析,这四件事情是什么性质?是否与他们无关?
第三步:引导学生思考问题二:他们这种态度存在什么问题?举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不负责任的事例,指出这些不负责任的行为的错误。
第四步:结合问题四,学习心灵导航第二节,让学生归纳少年的责任。谈谈为什么应该承担这些责任,有没有能力去承担?如果有能力没有做到,是为什么?
活动二:讲授新课:
1.成长带来责任
(1)做人就要负责任
人生活在社会中,与社会存在不可分割的关系。由于人依赖社会才能够生存与发展,因此人必须对社会负责。
讨论:什么是“责任”?
责任有两个方面的基本涵义:一是指份内应做的事,二是指因没有做好份内应做的事而应承担的过错。所以,人生责任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生活的个人,基于一定的社会关系,扮演不同的社会角色,自身对他人和社会所承担的职责、任务和使命,并对个人行为所造成的不良后果和过错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