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全国人口普查的统计总体 a.所有中国公民 b.居住在国境内的所有人 c.中国成年公民 d.所有居住在国内的中国公民 【 】 2.2004年展开的我国第一次经济普查是 a.一次性调查 b.经常性调查 c.重点调查 d.典型调查 【 】 3.下面按品质标志分组的是 a.企业职工按工资分组 b.取工按文化程度分组 c.工龄分组 d.按劳动生产率分组 【 】 4.下列属于时点指标的是 a.商品库存置 b.2004年我国gdp总量 c.社会商品销售额 d.工业投资总额 【 】 5.动态数列中最末水平等于 a.最初水平乘以定基增长速度 b.平均发展水平乘以定基发展速度 c.平均发展水平乘以平均发展速度 d.最初水平加累计增长量 【 】 6.编制数量指标综合指数的一般原则是用 a.报告期的质量指标作为同度量因素 b.报告期的数量指标作为同度量因素 c.基期的数量指标作为同度量因素 d.基期的质量指标作为同度量因素 【 】 7.重置抽样误差和不重置抽样误差相比 a.前者小于后者 b.两者相等 c.前者大于后者 d.两者不确定 【 】 8.某机械厂生产一批零件共6000件,不重复随机抽查300件,发现9件 不合格,则这批零件合格品率的抽样误差为 a.0.985% b.0.96% c.9.85% d.9.6% 【 】 9.在纯随机重复抽样条件下,要使抽样误差减少一半(其他条件不变), 则样本单位数必须 a.增加1/2 b.增加到原来2倍 c.增加到原来4倍 d.增加到原来8倍 【 】 10.当居民收入减少时,其消费也会减少,一定额二者之间关系是 a.正相关 b.负相关 c.不相关 d.非线性相关 【 】 11.变量 x与y 的相关系数为-1,说明两个变量之间是 a.完全不相关 b.高度相关关系 c.完全相关关系 d.不能确定 【 】12.失业率是指a. 失业率= b. 失业率= c. 失业率=
d. 失业率= 【 】 13.固定资产折旧率是指 a. b. c. ×100% d. 【 】 14.计算国内生产总值的支出法中不包括 a.总消费 b.总投资 c.总储蓄 d.净出口 【 】 15.固定资产折旧、工资、利润和税金等项目都属于 a.国内生产总值 b.社会净产值 c.国内生产净值 d.国民生产净值 【 】 16.某地区报告期比基期总人口增长率为11‰,人均国内生产总指数为 107.81%,则国内生产总值指数为 a.109% b.9% c.93.78% d.106.64% 【 】 17.下列各项中,不列入零售额的是 a.售给农民农业生产用的肥料种籽 b.售给城乡居民生活用的消费品 c.售给部队职工食堂的食品 d.售给社会集团的计算工具、电讯设备 【 】 18.在对外贸易统计中,能够有助于寻求直接贸易,减少中间贸易渠道的 国别原则是 a.贸易国原则 b.产消国原则 c.运输国原则 d.双记录原则 【 】 19.我国财政收入主要来源是 a.企事业单位的上缴收入 b.各项税收收入 c.债务收入 d.企事业单位上缴基本折旧 【 】 20. sna体系在核算方法上主要用 a.复式记账法 b.投入产出法 c.平衡表法 d.经济循环账户法 【 】 二、多项选择题 21.国民经济中常用的几种分类标准 a.经济类型分类 b.三次产业分类 c.行业分类 d.机构部门分类 e.大中小型企业分类 【 】 22.在回归分析中,变量 y与变量x 的关系是 a.不对等的 b.对等的 c.自变量是非随机的 d.因变量是非随机的,自变量随机 e.若 x是自变量,y 是因变量 【 】 23.对劳动力资源的界定范围,统计考虑的因素有 a.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口 b.具有一定文化程度的人口 c.具有户口并常住人口 d.劳动适龄人口 e.有固定住址人口 【 】 24.从国内生产总值及其使用表的内容看,其作用主要是反映 a.国内收支平衡关系 b.生产活动成果 c.生产成果的使用 d.总产出与总支出的平衡关系 e.中间投入与中间使用的平衡关系 【 】 25.财政支出按最终使用结果分组可分为 a.补偿性支出 b.债务支出 c.积累性支出 d.消费性支出 e.其他支出 【 】 三、名词解释题 26.发展速度 27.指数体系 28.随机原则 29.劳动力资源 30.最终产品 四、简答题 31.简述比例相对指标与比较相对指标区别。 32.编制综合指数的两个要点。 33.说明影响抽样平均误差大小的因素。
五、计算分析题
34.某地区对外贸易总额,1994年是1990年的135.98%,1996年较1994年增长30.12%,1996~2000年每年增长6%,到2000年对外贸易总额已达230亿元 计算:1990~2000年该地区对外贸易总额的年平均增长速度 预测:若按年平均增长速度发展,到2005年该地区对外贸易总额将会达到什么规模? 35.已知: n=6, ∑x=21, ∑y=426, =79, =30268, ∑ xy=1481 计算:(1) x、y 的相关系数;(2)建立回归方程
36.现有某市居民家庭收入抽样调查资料如下,要求根据表中资料计算居民家庭每户平均月生活费收入的众数和中位数。
每户平均月生活费收入(元)
居民户数
300-400200400-500300500-600 1200600-700800700-800500800-1000150合计3150 37.某地区有关资料如下: (1)本年国内生产总值880亿元,年初人口700万人,年末人口704万人国 内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10% (2)上年平均人口为698万人 要求:对该地区人均占有国内生产总值的变动进行因素分析。 六、论述题 38.试述sna核算体系中经济账户与基本核算表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