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切忌扼杀孩子的自恋(亲子热点)

  而像妞妞这样的小女孩,天生喜欢打扮自己,也很自然,就像很多小男孩天生就喜欢玩汽车一样。她觉得自己很好看,完全可以适度地肯定她,不需要刻意地去抑制这种倾向。当然,也不要太过分去关注或鼓励她,反而让她觉得可以将自己的好看作为资本,去换取别人的关注、喜爱或其他别的东西

  场景2

  “我做得最好!”

  3岁的桐桐上幼儿园以后,开始学习各种各样的事情,比如画画呀、拍球呀,好多好多。有时候爸爸妈妈会问:“今天你在幼儿园里学了什么呀?”有时候即便不问,他也会迫不及待地做汇报。可他总喜欢说:“今天我们学习画青蛙,我是学得最快的,别的小朋友都是我教的!”或者“今天我们学拍球,我一下子就学会了,别的小朋友都不会!”他还会编很多故事,在故事里,他永远是无所不能的主角,懂得其他人都不知道的事情,甚至拯救整个世界。

  桐桐妈妈担心:“不可能每次都是他学得最快,别的小朋友都不会吧?他会不会在说谎?”桐桐爸爸则认为:“通过贬低别人来抬高自己,这是不对的!”

  宝宝3岁,正是努力探索外部世界、发展自身能力的时候,此时的他特别需要获得赞扬和鼓励,并且有着强烈的愿望,希望自己是“最棒的”。而且,这时他还处在“全能感”时期,以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真诚地相信自己是无所不能的。这些信念看起来有点儿荒诞,但却包含着很重要的心理能量:无畏的精神、勇于奋斗的力量。它们的累积将形成宝宝的“能源基地”,让他在今后的日子里更加勇敢地迈向外部世界。因此在这段时间里,爸爸妈妈不需要特地去纠正他的说法,让他去发展他的好感觉。当然也不要用夸张的方式去强化他。等他再长大一点儿,自然而然地经历挫折与幻灭,就会更加客观地看待自己和他人了。幼儿教育

  此外,小宝宝的语言跟成人不一样,当他说“我最好”时,往往并不是经过比较之后得出的结论,很有可能是比如幼儿园的老师常常说:“谁最早做好啊?”“谁做得最好啊?”他就觉得“最”是件挺好的事情,于是拿来形容自己。对此,可以观察一下,当他不是“最”的时候,会有什么样的反应?如果他表现得很沮丧,就要帮他处理一下。此外,如果他经常用“别的小朋友都不会”之类的话来肯定自己,也可能需要想一想:他有没有遇到什么糟糕的经历,有没有糟糕的感觉需要处理,因此才用这种方式来强化自己的好感觉呢?多与幼儿园的老师沟通,了解他在幼儿园的情况,会帮助爸爸妈妈更加客观地作出判断。

   保持客观,不偏也不倚

  无论如何,幼年时期的“自恋”是需要被满足的。宝宝需要在父母和其他照顾者的关注与肯定中,获得积极的信息:自己是可爱的、受欢迎的。这样,他在成长的过程中,才能更好地学会爱自己、接纳自己、肯定自己的价值,这是一个人心理健康和自信的基本条件。

将来,当他试图寻找自我的价值、寻找自己生存的意义,会遇到很大的困难,乃至形成心理学上定义的“自恋型人格障碍”——无法爱自己,对自己缺乏信心,总是竭力讨好别人,或不断追求别人的赞美,却不相信别人真的会爱他。他们听不得别人的批评,无法面对别人的冷淡,也很难承受挫折与失败。而拥有“健康的自恋”的孩子,长大后则会对自己有信心,感到自己有能力,认为自己是可爱的,并且敢于承认缺点和不足,有勇气面对现实。

2/3